【薦讀】大河奔湧潤慶陽

大河奔湧潤慶陽

——鹽環定揚黃甘肅專用工程建設報告

【薦讀】大河奔湧潤慶陽

水是大自然最美的景觀,更是生命延續發展的源泉。水孕育了人類,也孕育了人類文明。

慶陽是一個資源型、工程型、水質型缺水問題並存的地區,全市水資源總量13.72億立方米,人均佔有水資源不足300立方米。加之受季風氣候影響,夏秋季降水相對較多,冬春季極易出現旱情。水資源短缺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

如何解決困擾祖祖輩輩生產生活的飲水問題,慶陽老區人民將眼光瞄向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

發源於巴顏喀拉山脈的黃河,流經甘肅,但未經慶陽。黃河離慶陽最近的地方是距環縣甜水鎮100多公里的青銅峽。

“我們一定要把黃河水引過來,告別吃水難。”很久以前,慶陽人民就許下了這樣的宏願。

黃河日夜奔流,滾滾向前。黃河之水,並沒有從“天上”而來。缺水的老區人民,只能望河興嘆,夢想看似那麼的遙不可及。

一代一代的慶陽兒女,接續追夢,四方奔走,從不輕言放棄。

1992年7月30日,一個載入慶陽水利史冊的日子。這一天,陝甘寧鹽環定揚黃甘肅專用工程開工典禮在環縣甜水鎮隆重舉行,工程從規劃階段轉入建設實施階段。

夢想,開始照進現實。

鹽環定揚黃工程是目前我國最大的人畜飲水工程,也是亞洲最大的農村供水工程。這一工程分寧夏、甘肅、陝西三省(區)共用工程和各省專用工程。甘肅專用工程全部位於慶陽境內。

鹽環定揚黃甘肅專用工程的實施,讓環縣20多萬人喝上了黃河水。目前,已延伸到慶城縣,並繼續向慶陽市區延伸。

 

乾旱缺水的辛酸歷史

環縣歷來就乾旱缺水。

《環縣誌》中有這樣的記載:“山童水劣,世罕漁樵,風高土燥,秋早春遲”。

1929年,因旱災,環縣數千戶群眾背井離鄉,流離失所,逃荒討飯,餓殍滿野。

在革命戰爭年代,水源是兵家必爭之地。佔據了水源,就控制了敵人的命脈,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戰爭的成敗。

1936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在環縣山城堡打響了長征路上的最後一仗——山城堡戰役。數萬人在山城堡周圍來回運動穿插,吃水就成了第一要緊事。

山城堡位於今天的環縣山城鄉,水資源向來短缺。當時,能供數萬人飲用的水源,只有山城堡的李井子。李井子也是山城堡境內唯一的甜水泉。

這個水源,被紅軍提前一步控制了。戰爭開始前,彭德懷在前沿陣地部署戰鬥時,專門派了1個營的兵力把守水泉,保證了紅軍的飲水,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如今,當地人親切地稱此泉為“紅軍泉”。

新中國成立後,據統計,1957年至1987年31年中,環縣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災,其中春旱19年,伏旱20年,秋旱15年,兩季連旱17年,三季連旱7年。

1986年後季到1987年,環縣竟然出現6季連旱,北部8鄉鎮14個月總降水量不足120毫米,之後年年大小旱情連續不斷。旱段最長的時間達408天,河水斷流,塘壩乾涸,井泉水位下降,造成人畜缺水、山上少草、田裡斷苗,亢旱連日,乾渴的農民為水而舍死求生。

乾旱嚴重的環縣南湫鄉代家窪、黨家窪兩村群眾,吃水要到單程58千米外的寧夏下馬關取水,不少農戶一天只吃一頓湯飯,一家人用一碗水洗臉後餘水還要餵豬;毛井鄉紅糜灣村群眾趕著幾天未喝水的羊畜,日夜兼程到28千米外的高家窪村高灘灘飲水,疲於奔命,最終把肥羊拖瘦,瘦羊拖乏,乏羊拖死。

小南溝鄉馬陰山村群眾賈世寬爺孫倆為了讓窖中雪塊融化,先將火盆吊放在窖中,過了一個時辰吊孫子下窖舀水,因窒息而死,爺爺下去搶救亦死;連家川村30多歲的婦女常玉玲,目不忍睹自家牧養集體的50多隻羊羔和自己小孩喝不到水的窘況而懸樑自縊。

環縣北部有限的地表水和地下水,礦化度,含氟量很高,水質苦澀,每公斤含氟量超過正常飲用水1毫克的4.5倍到27.5倍。長期飲用高氟水出現氟中毒,輕者牙齒髮黃,關節疼痛,重者骨骼萎縮、肢體變形,生活不能自理。僅1.1萬多口人的甜水鎮,嚴重的氟骨症患者就達92例。

萬建秀20歲嫁到甜水鎮時身體強健,到了1986年,39歲的她變得骨瘦如柴,肢體彎曲,已經臥床兩年多了。50多歲的翟玉英、翟玉蘭姊妹倆,從山城鄉嫁到甜水鎮,兩家相隔一條百米寬的小溝,氟骨症惡化後一個臥床不起,一個拄柺杖出不了家門,三年沒能相見。劣質水像無形“殺手”,摧殘著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多少年來人們一直急切地呼喚著生命之水的降臨。

這如泣如訴的渴飲苦難史,期盼著真正“甜水”的到來。

【薦讀】大河奔湧潤慶陽

  曲折漫長的決策過程

陝甘寧鹽環定揚黃工程,從醞釀論證到開工建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上世紀70年代初,寧夏銀南地區提出為鹽池縣引黃河水的設想,1974年開始工程規劃。甘肅聞訊後即派人協商,要求同時為相鄰的環縣引水。

1978年,甘寧兩省(區)成立了鹽環工程聯合設計組,並於當年向國家水電部上報了規劃報告。隨後,陝西也提出同時給定邊引水的問題,經三省(區)協商,又經過幾年的勘察論證,1984年,三省(區)政府聯合向國家計委提出共同興建“鹽環定揚黃工程”的報告。

國家計委覆函同意三省(區)意見,肯定了工程建設的必要性。1986年,最終批准工程設計流量11立方米/秒,陝甘寧分配比為2∶2∶7,工程定名為“陝甘寧鹽環定揚黃工程”。

該工程涉及陝甘寧三省(區),鹽池、環縣、定邊、同心四縣,覆蓋面積1.01萬平方千米。工程建成後可解決36.2萬人,127.13萬頭羊畜飲水問題,同時可發展灌溉面積32.13萬畝。

投資建設這項以人畜飲水為主、亙古未有的鹽環定揚黃工程,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老區人民的關懷,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其名蜚四海、譽載中外。工程分三省(區)共用工程和各省專用工程,共用工程1988年開工建設,1996年全面竣工。

甘肅專用工程從1987年開始前期工程,省水電設計院於當年7月完成了《陝甘寧鹽環定揚黃工程供水規劃報告(甘肅部分)》。1990年8月,省上組織水利專家對該工程規劃方案進行了現場專題論證。1991年10月,省政府以甘政發〔1991〕182號文件對工程總體規劃作了批覆,肯定了工程建設的必要性,明確工程主要是以解決環縣北部人畜飲水困難為主,剩餘水量在條件較好的地區結合發展灌溉,確定人畜供水範圍為環縣北部11個鄉鎮。

按照省政府對項目規劃的批覆精神,省計委以甘計農〔1991〕988號文批准一期工程立項,明確一期工程先建成29千米輸水乾渠和甜水灌區工程。1992年,省建委批准一期工程初步設計,核定工程總投資為6306萬元(1996年調整為9965萬元),解決甜水鎮的人畜飲水及地方工業用水,發展灌溉面積2.35萬畝。

1992年7月,工程正式動工興建,慶陽老區廣大幹部群眾歡欣鼓舞,紛紛表示全力以赴支持投入建設,一心早日圓了世代盼水夢。

可歌可泣的奉獻精神

一期工程自1992年7月開工建設以來,先後有甘肅省水利廳工程地質建設公司、陝西省馮家山水利水電建設公司、寧夏軍區國防工辦、平涼水電工程局、崇信縣水利工程公司、原慶陽地區安裝公司、原西峰市電灌局、原慶陽縣水利施工隊、環縣水利局施工隊等十幾家省內外施工企業參與建設。

工程區地處毛烏素沙漠南沿,雨量稀少、氣候乾燥,環境惡劣,全年多為颳風天氣,颳起黃沙,遮天蔽日,閉門塞步。工地臨時工房常常被刮掉屋頂,建設者臉被風颳黑了,眼睛被沙打紅了,嘴脣手背皴裂了,但他們並未退卻,堅持天天在風沙中施工。

沙漠氣候多變難測。1993年8月29日,突然一場大暴雨下了40分鐘,1號隧洞進口湧進了8000多立方米泥漿洪水,施工單位連夜從260多公里外的西峰調回7臺水泵,搶險抽水兩天兩夜才保住了洞身。

1994年7月16日,大洪水襲擊了溝道中的2號隧洞出口,正在洞中施工的工人張建忠、李中學、李中成,奮力從齊腰深的洪水中游出洞口。當隊友把他們從80多米深的懸崖下吊上來時,個個成了泥人,被洪水沖走衣服的張建忠說:“龍王沒請走,越要好好幹。”

施工最難的是隧洞工程,在全長29千米輸水乾渠中,有條長度9.76千米的隧洞,其佈設在溝道以下的斷層流沙段就有2.48千米。

艱難的掘進中,地質複雜多變,險象環生,遇到堅硬的岩石,風鎬、風鑽、煤電鑽、鑿岩機等機械能用的全都用上,打不下就放炮,炮一轟就塌,邊塌邊清邊支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工程多處還遇到了腐蝕性很強的地下水,水流到草上,草被毒死,濺到皮膚,奇癢難忍。

洞頂漏水如雨下,腳下泥漿尺餘深,每天要在這陰暗潮溼的隧洞裡涉水往返好幾千米,隊員們只得穿著雨衣雨鞋施工,帶水作業舉步維艱。在洞內,風鎬、電鑽轟鳴刺耳,爆破的硝煙、運輸機的尾氣薰嗆難忍,一天下來,工人們大都臉色黝黑,有的甚至還出現了耳鳴、短暫性失聰。

冬天洞內洞外溫差30多度,洞內作業一身汗,出到洞外一身冰,感冒成了常事,但從指揮部到施工單位,從領導到施工隊員卻無一退卻。指揮部負責人同工程技術人員一道,晝夜奮戰在施工一線上,隧洞不通,寢食難安,哪裡有險情難關就出現在哪裡,有時廢寢忘食,通夜“連軸轉”。

建設工地隨處可見動人事蹟。施工中,2號、3號隧洞共發生大小塌方470多處,其中塌段最長521米,塌量在50立方米到1000立方米的98處,最大一處塌方4200立方米。處理最嚴重塌方段,一些專家建議,採用“固結灌漿”等辦法。這些辦法雖然可行,但耗時過長,最短預計需一年多時間。

工期緊迫時不我待。在既能減少工傷事故,又不浪費時間的前提下,指揮部組織專業技術人員認真反覆討論,本著實事求是、科學可行的精神,最終採用了“打茅幹、短開挖、放小炮、強支撐、快襯砌”的“土”辦法,僅4個月就突破了難關。

在三處塌高43米至100米的冒頂段搶險中,幾十米高的凌空面下實施強行支護令人望而卻步,但“久經沙場”的施工隊員卻憑著膽識和智慧,冒著生命危險全力搭架支撐。席彪、劉登明等隊員幾次被塌方砂岩土塊從支架上打了下來,洞內旋即形成了五六米的倒進尺,工友們把他們從被埋的沙土堆里拉出來,他們定定神又衝上去支護。

木支架不行就用鋼拱架和輕軌,甚至連用麥草、胡麻柴塞縫等原始辦法也使上了,直至將圍巖塌面支住安上拱片為止。

民工負責人賈文明在搶險清理隧洞洪水淤泥時,七天七夜未閤眼,當任務完成走出洞口,手中的饅頭沒顧上咬一口就睡著了。民工蘇正北一隻腳腕骨折,傷情稍有好轉就拄著柺杖繼續開卷揚機。

39歲的馬國權是原西峰市電灌局聘用的助理工程師,施工中經常用手頂著胸部,經工友們再三勸說去醫院一查,肝硬化已到晚期,在醫院住了20多天就悄然離世。50多歲的工程師李彥瑞,在他請假準備回家為兒子辦理婚事的當天晚上,去工作面檢查時,不幸摔下74米深的豎井身亡。

自工程開工以來,輕度工傷不計其數,重傷中77名同志骨折,6名同志獻出了寶貴的生命,他們當中年齡最小的還不到20歲。

為有犧牲多壯志。那屹立在茫茫荒原上氣勢恢宏的泵站和巨龍般的管道、隧洞,為英勇獻身的英雄們,樹起了千載豐碑。

在施工中,建設者們因地制宜,對原設計進行了“開挖變隧洞”、“明渠變箱涵”和“改線移位”等較大修改13處,既減少工程量縮短工期,又節約了資金。施工質量從嚴把關,無一疏漏,建成項目合格率達到100%,優良率達到91.2%。

  水通甜水鎮夢想成真

1996年5月,黃河水終於通向了一百多公里外的環縣甜水鎮。

一淙淙涓涓清流淌進了一片片新開闢的裸露乾涸、等待滋潤的農田,飽經乾旱、風沙、氟水之苦的環縣甜水鎮群眾,終於喝上了來自黃河的甘甜水,世代夢想變為現實。

通水時,農民群眾個個喜笑顏開,在渠邊水頭爭相放鞭炮祝賀,他們不但喝上甘甜水,而且永遠共享灌溉之利。

75歲的張作英,20多年前因氟中毒引起腰腿疼,黃河水來時她讓女兒用車子推上她隨著人流來到渠邊,看到水從1米多粗的管口噴湧而出時,她興奮地說:“後輩兒孫再也不怕這氟骨症了。”

1996年5月13日,通水慶典隆重舉行。

曾經決策籌建揚黃工程的甘肅省委原書記、全國政協常委李子奇等領導到場祝賀,他們對工程給予了高度評價,並對省上有關部門和地縣領導以及建設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現在完成的僅是第一期的骨幹工程,大量工作還在後面。要繼續發揚老區人民艱苦奮鬥、吃苦耐勞的優良傳統,一鼓作氣,完成一期工程的全部任務,為二期工程打好基礎,保證整個工程計劃如期完成。”

慶典會畢,工程指揮部立即召開會議安排部署,對已建成投運的工程精心檢修,使其臻善臻美。同時,以慶典會為契機進行戰地動員,迅速抓好續建工程,建設者們征塵未洗又秣馬厲兵,不改初衷,為這恢宏壯麗事業又吹響新的戰鬥號角。

至此,歷經十多年努力,原來“遙望黃河數百里,不知何時到我家”的企盼願望,變成了“星燈石火三千日,涓涓清流過家門”的美好現實。

一期工程如期完成,2002年7月通過了省級竣工驗收並被評為優良工程。工程建設期間,指揮部被原慶陽地委、行署命名為“八五建設先進單位”,1996年被省水利廳評為“全省水利建設先進單位”,2003年5月被水利部水利水電質量協會評為“全國質量管理先進單位”。

 引水到縣鄉夙願實現

甜水鎮通水了,環縣其他鄉鎮、相鄰縣區的群眾還在翹首期盼。

為了使工程連續實施,儘快達到規劃目標,從1997年開始,甘肅省政府就委託省水利廳組織專家進行考察論證。

1998年10月,省計委、省水利廳同意開展揚黃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委託省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進行二期工程可研工作,2000年,按原規劃方案編制完成了可研報告。

2002年12月,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副總理溫家寶在新華社《國內動態清樣》第3122 期《投資逾八億引水難止渴———鹽環定揚黃工程配套建設乏力》一文上作了重要批示:“請培炎同志閱酌。建議計委會同有關省區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妥善解決遺留問題,使這項工程發揮應有的效益,減少損失和浪費,同時要認真吸取教訓。”

2003年初,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先後組成調研組,對工程進行了全面調研,要求根據新形勢的發展需要,重新調整用水規劃,進一步優化可研方案。省計委、省水利廳參考有關意見,對原方案進行了審查論證,提出二期以南線工程為主,引水到環縣縣城,沿途向東西方向輻射的方案優化意見。

據此,省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及時進行補充勘測,多方案比選論證,重新編制了受水區用水規劃,確定了受水範圍和用水對象,優先保證了人畜飲水、城鎮生產生活用水,增加了生態用水,壓縮了農業灌溉用水,既考慮了“水跟人走”,又考慮了“人跟水走”,使水資源配置和工程佈局更趨合理。

2003年5月,省計委、省水利廳再次組織專家對新方案可研報告初稿進行了審查,省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又根據審查意見和國家發改委、水利部的指導意見,對報告多次修改完善,完成了《陝甘寧鹽環定揚黃工程甘肅專用二期供水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2004年1月15日,國家發改委、水利部在北京召開了鹽環定揚黃工程建設管理協調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明確提出該工程要在年內立項並爭取開工建設,同時,委託黃委會對三省區可研報告進行審查彙總,報水利部審查並呈報發改委批准立項。

按照水利部要求,黃委會成立了專門工作機構,並於 2004年3月現場踏勘調研。2005年以來,水利部先後多次聽取彙報,再次組織現場調研,並召開了第二次協調領導小組會議,使可研報告進一步得到完善。2006年2月,可研報告正式通過水利部審查,上報國家發改委。

2008年7月,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環縣42位村支書的來信上再次批示,要求國家發改委對環縣水利工程給予支持。2008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改委正式批覆立項。

根據批覆的工程方案及規模,揚黃續建甘肅專用工程供水主管線自一期工程6號隧洞出口延伸至環縣縣城,在趙家窪分設西一支管,在洪德新莊子分設東支管,在二十里溝口設西二支管。輸水管線全長193千米,其中主輸水管線長74千米,支管線長119千米。新建70萬立方米調蓄水庫1座,淨化水廠7座,加壓泵站13座,調蓄水池39座,計劃總投資4.67億元。工程建成後,可解決環縣縣城及北部10個鄉鎮18.9萬人、31.38萬頭羊畜的飲水困難問題,併為加快當地資源開發,建設大型能源化工基地提供可靠的水源保障。

工程前期工作就緒後,2009年4月17日,在洪德鄉張南灣水庫庫址舉行了開工奠基儀式,甘肅省省長徐守盛宣佈“揚黃續建工程開工!”

又一場轟轟烈烈工程建設序幕在環江沿岸拉開。

續建工程的建設景象與一期工程迥然不同,工程投資及時安排,足額到位,工程建設遍地開花,齊頭並進。先後有29家施工企業、2個監理公司、11個材料設備廠家參與了工程建設。

施工場地不見人潮湧動,只聞機器轟鳴,挖掘機、裝載機、吊車、碾壓機等各種先進的機械設備佈設全線。在各級組織和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工程建設者們以“五加二、白加黑”的方式投入工作,加班加點,克服困難,快速推進工程建設。

2010年底,74千米主管線全線貫通。2011年7月,成功引水到張南灣水庫;同年10月18日,省、市在張南灣水庫舉行了主管線通水剪彩儀式。2012年7月,開始向環縣縣城供水,徹底解決了環縣縣城10萬多人長期缺水的問題。

在建成張南灣水庫、水通環縣縣城的同時,支管線工程抓緊實施。2015年11月,3條支管線119千米管道工程建成試通水到各鄉鎮,環縣人民徹底告別了千年缺水的歷史。

至此,揚黃工程受水區已經擴大延伸至16個鄉鎮86個行政村,受益人口增加到21.2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60%以上,了卻了曾在這片熱土上戰鬥過的革命先烈和革命前輩們的心願。

“百里調黃河,高原起平湖”。為了緩解環縣以南有關縣(區)的用水問題,從2012年開始,慶陽市決定利用揚黃續建工程富餘水量,從環縣張南灣水庫鋪設輸水管道至慶城縣芡子溝調蓄水庫,經淨化水廠處理後,併入慶城縣城區供配水管網。

該工程主要由輸水管道、淨化水廠、教子川農村飲水、紙房溝水源和芡子溝水庫工程五部分組成,設計引水規模為0.44m3/s,工程年引水總量597.03萬m3,可解決慶城縣城區及周邊12.73萬人的飲水問題。

沒有意外!揚黃續建向慶城延伸供水工程進展順利。2018年11月9日,慶城縣舉行引黃入慶工程通水儀式,慶城人也正式用上了黃河水。

將黃河水成功引入慶城縣,是揚黃工程在慶陽境內建設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是慶陽兒女為了解決飲水問題,孜孜不倦奮鬥的巨大成就。

百尺竿頭,只待更進一步。揚黃續建工程,目前還在積極向前推進,慶陽市區延伸供水工程也在謀劃建設之中。我們相信,隨著揚黃工程的全面建成和繼續配套延伸,必將給環縣乃至慶陽市北部地區經濟社會持續、協調、健康發展注入新的更大的生機和活力。

高原無言,吐出億萬青翠;流水淙淙,滋潤萬家心田。

這是生命的顏色,這是企盼的迴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