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風雅宋”到“靖康恥”,《清明上河圖》暗藏了什麼警示?

國學大師陳寅恪有句名言,經常被人引用。他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後漸衰微,終必復振”。¹可見陳先生對宋代文化評價很高。

拋開學理探究,僅舉三個例子,就足以佐證宋代文化之興盛。

第一個例子:宋代文化名人輩出。宋詞與唐詩並稱為文學史上的兩座高峰。“唐宋散文八大家”²當中,宋代就佔了六位。

第二個例子: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一一交子,出現於北宋年間的成都。這說明宋朝的商品經濟到了相當發達的程度。

第三個例子:《清明上河圖》。

從“風雅宋”到“靖康恥”,《清明上河圖》暗藏了什麼警示?

這幅由北宋畫家張擇端創作的名畫,生動描繪了北宋都城汴京的繁華市井。畫中有數不清的各色人物,車馬船轎往來,樓閣房屋相連。街市商鋪鱗次櫛比:酒肆、旅店、茶坊、綢緞鋪,香藥鋪、鮮花攤……應有盡有。

史料顯示,北宋東京的商業繁華度已超過了盛唐時期的長安,市民生活更加自由,甚至出現了燈會夜市。有宋詞為證:“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宋朝的都市生活不僅豐富,而且講求品位,文人士大夫的“四般雅事”最具代表性。哪四樣呢?就是品香、點茶、播花、掛畫。

這“四般雅事”後來被日本人學了去,逐漸發展為日本特色的茶道、香道與花道。

那麼,宋朝的有閒階層是如何進行“雅玩”的呢?

先來說一下宋人的“點茶”。

從“風雅宋”到“靖康恥”,《清明上河圖》暗藏了什麼警示?

我們今天的飲茶方式是開水泡茶。宋朝流行“點茶法”,步驟很講究,花樣也多,此處略作介紹。

第一步,製茶時將茶葉焙至熟透,再製成茶餅,用紙包好。

第二步,烹茶前將茶餅錘碎,放於茶碾之上碾成粉末;再將粉末過篩子,去粗取精。

第三步,將細茶末放入茶盞,加入沸水,調成濃膏油狀,稱作“調膏”。

第四步,一邊加入沸水,一邊用小掃把一樣的“茶筅”不停攪動,直至出現形態豐富的泡沫。

從“風雅宋”到“靖康恥”,《清明上河圖》暗藏了什麼警示?

茶水調製完成,大家要彼此欣賞比較一番,看誰調的茶湯最漂亮,這就叫“鬥茶”。宋代鬥茶之風盛行,有閒階層皆好此道。

再來看宋代的高級茶盞:兔毫盞、油滴盞、木葉貼花盞,尤其是曜變盞,都是造型優美、工藝精緻的國寶級藏品。

從“風雅宋”到“靖康恥”,《清明上河圖》暗藏了什麼警示?

學者們透過宋代文學與繪畫作品發現:宋人喜歡用瓶插鮮花點綴生話,花的品類十分豐富。文人士大夫更講品味,不僅花香入室,還在廳堂內懸掛名家書畫。

每逢雅集、文會之時,主人會掛出自己收藏的名畫,然後用精緻的陶瓷器煎水烹茶;再點上一爐沉香或冰片合香。香氣嫋嫋,古琴悠悠;細品新茶味,陶醉書畫間。

從“風雅宋”到“靖康恥”,《清明上河圖》暗藏了什麼警示?

可以想象,如果不是有錢有閒有文化,怎能享受如此精緻的休閒生活?難怪有人說:宋朝是文人士大夫的天堂!

把文藝生活做到極致的,當屬宋徽宗趙佶。

從“風雅宋”到“靖康恥”,《清明上河圖》暗藏了什麼警示?

《聽琴圖》中宋徽宗的形象

此君真是一位頂著皇冠的文藝天才!不僅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單論其獨創的“瘦金體”書法,亦足以在書法史上開宗立派。

可以這樣說:日益發展的商品經濟、“重文輕武”的治國理念、熱愛文藝的皇帝、待遇優渥的文人士大夫們,共同造就了北宋的文化繁盛。

從“風雅宋”到“靖康恥”,《清明上河圖》暗藏了什麼警示?

然而浮華背後,內憂外患的危機正在潛滋暗長。

宋徽宗醉心文藝,官僚貴族沉迷於腐化享樂,而底層百姓的困苦日甚一日。正如《水滸傳》裡白勝所唱:赤日炎炎似火燒,野田禾稻半枯焦;農夫心內如湯煮,公子王孫把扇搖。

終於,宋江、方臘、田虎、王慶等人相繼造反起義。宋王朝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方才平定了內亂。

然而僅僅六七年後,北方女真族大舉南下,馬踏東京汴梁,捊走徽欽二帝。

“風雅宋”最終以“靖康恥”畫上了休止符。

從“風雅宋”到“靖康恥”,《清明上河圖》暗藏了什麼警示?

接下來,南宋王朝退守江南。雖然已是“鳳凰落架”,依舊硬撐著百鳥之王的心態。誰叫咱文化深厚且精緻呢?正統之位豈能輪上那些北方蠻族?

很快,奢靡享受之風再起,“北伐雪恥”讓位於苟且偷安。詩人林升感慨道: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從草原崛起的蒙古大軍,先橫掃了金與西夏,最後終結了宋朝。

從“風雅宋”到“靖康恥”,《清明上河圖》暗藏了什麼警示?

當陸秀夫揹著南宋未代小皇帝在崖山跳海之後,很多人哀嘆:“崖山之後無中華!”這種觀點直到今天還頗有市場。

從“風雅宋”到“靖康恥”,《清明上河圖》暗藏了什麼警示?

還有更多的人認為:宋朝亡了,中華還在,因為中國的文化傳承沒有中斷。蒙古人雖然橫掃天下,最後還不是被中原的漢文化同化了嗎?

對於以上兩種說法,本人堅決不敢苟同,為什麼呢?

首先,“崖山之嘆”太狹隘。宋朝文化固然輝煌,但遼、金、元文化就是該摒棄的、“非中華”的異質文化嗎?

請別忘了:漢朝文化曾大量吸收西域的文明成果;盛唐文化也是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融合鑄就的。沒有新鮮血液的輸入,中國文化只會是一潭死水。

從“風雅宋”到“靖康恥”,《清明上河圖》暗藏了什麼警示?

“漢族文化同化異族”之說,更像是阿Q的“精神勝利法”。明明做了亡國奴,還要在文化上找自信。當年蒙元帝國把北方漢人列為三等公民,把南方漢人列為四等公民,你自信得起來嗎?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落後就要捱打。但是,宋朝捱打乃至於滅亡,卻不是“落後”二字能夠解釋的。

因為無論是經濟水平,還是行政制度,宋朝非但不落後,反而是相對先進的。論文化發展水平,宋朝更是甩開遼、金、元幾條街。

真正落後的,是宋朝在一片浮華中消磨了自己的戰鬥力與進取心。

當皇帝醉心於生活藝術,當社會上層沉溺於“四般雅事”,當消費主義主導社會風氣,當人們的進取心被享樂主義取代,一個王朝的危機就悄悄開始了。從這個意義上講,《清明上河圖》暗藏著盛世危言般的警告。

從“風雅宋”到“靖康恥”,《清明上河圖》暗藏了什麼警示?

清明上河圖局部

孔夫子有句名言:“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³。

直譯成白話文就是:樸實多於文采,就未免粗野;文才多於樸實,又未免虛浮。文采和樸實配合適當,才算是個君子。

借用這句名言,我們可以做出這樣的觀察比較:宋朝體現為“文勝質”,從繁榮走向了浮華、內虛;蒙元是典型的“質勝文”,以彪悍戰鬥取天下,因文治不修而失天下。而我們引以為豪的“強漢盛唐”時代,則更多體現了“文”與“質”的平衡。

再進一步想想:晚明時代出現了精緻的私家園林與明式傢俱,天啟皇帝還是一個天才木匠。晚清時代的貴族子弟,幾乎都愛玩“三件寶”(核桃、扳指、籠中鳥)。這與北宋末期是否有幾分神似呢?

從“風雅宋”到“靖康恥”,《清明上河圖》暗藏了什麼警示?

清代貴族子弟的三件寶

黑格爾說過:“人類從歷史中所得到的教訓就是一一人類從不記取歷史教訓”。

在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在消費以“文化”之名膨脹時,我們確實應該以史為鑑,多幾分警惕之心。

注1:出自陳寅恪《鄧廣銘〈宋史職官志考正〉序》。

注2: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注3:出自《論語·雍也》。

原創作品 頭條首發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