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什麼來頭?清明節就是寒食節?一文讀懂寒食與清明那些事兒

清明節即將到來,又是一年行人斷魂之日,走在路上,人們有的神色凝重,前往祭掃先祖之墓;有的輕鬆愉悅,盡享春日踏青的清新。清明節的習俗有很多,掃墓,踏青,盪鞦韆,放風箏,不一而足。那麼,清明節這個節日的由來是什麼呢?他跟我們常常聽到的寒食節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

清明節什麼來頭?清明節就是寒食節?一文讀懂寒食與清明那些事兒

首先我們來看寒食節,寒食節在夏曆冬至後105天,差不多清明前一兩天,顧名思義,寒食,就是吃冷飯,不生火,所以寒食節又叫禁菸節。寒食節可不是指具體的某一天,而是在那一天後三至五天,甚至長達一個月。關於寒食節的由來,大家可能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介子推的故事:相傳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出逃國外,身邊有一群死心塌地跟著他的肱股之臣,這其中就有介子推,更有傳說介子推在重耳沒飯吃的時候還割了自己的肉給他吃,可見介子推對重耳的忠心。

但是後來重耳回國後當了國君,要論功行賞的時候卻獨獨漏掉了介子推,介子推回家向自己的母親表達了些許的不滿,結果被母親教育了一通,反而醒悟過來,直接帶著老母親躲進了深山老林。重耳知道後非常懊悔,不得已放火燒山想要把介子推逼出來接受封賞,但是介子推堅持不出,直接和老母親一塊兒被燒死了。重耳就被他這種不慕名利的精神所打動,再加上對自己放火燒山的後悔,所以就下令這一天全國都要禁火吃寒食。

清明節什麼來頭?清明節就是寒食節?一文讀懂寒食與清明那些事兒

一直以來,民間都高度認同這種說法,漢初桓譚《新論》中說:“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雖有疾病緩急,猶不敢犯,為介子推故也。”因為春秋時代的晉國大部分在現今的山西,所以這種風俗在一開始只流行在山西一帶。但是後來這種風俗就慢慢普及,寒食節的影響力擴大,以至於許多詩詞歌賦中都出現了介子推的形象:如唐孟雲卿《寒食》詩 :“二月江南花滿枝,他鄉寒食遠堪悲。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明張煌言《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詩:“欲隱尚違慚愧介子,年年寒食臥江汀。”

但是,民間流傳的就一定是對的麼?答案是否定的,史學典籍《左傳》《史記》中,都沒有介子推被焚的記載。而且,在《周禮》中就已經有寒食這一天禁火的記載了:負責掌火的司烜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古人早已經認識到春季天乾物燥,保存火種容易引發火災,並且春雷也有可能引發大火,所以官府就下令全國禁火,木鐸,也就是那種宣示政令所用的銅鈴。

清明節什麼來頭?清明節就是寒食節?一文讀懂寒食與清明那些事兒

禁火期過後,還要改換新火,這叫“改火”。《周禮》記載:“司烜氏,掌以夫遂取明火於日,以鑑取明水於月。”“遂”指“陽遂”,是古代利用日光取火的凹面銅鏡。取火於太陽故曰陽遂。《周禮》的記載說明禁火、改火為周朝的習制,並不是從晉文公那裡開始的。改火則有詩為證:宋王禹偁的《清明》:“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這裡的“乞新火”就是說的“改火”。可見,寒食節並不一定來源於介子推,至少在制定周禮的時候就已經有這樣的習俗了,至於介子推的故事,則很有可能是後世文人的渲染之說。

清明節什麼來頭?清明節就是寒食節?一文讀懂寒食與清明那些事兒

說完了寒食,我們再來說一說清明,最初的“清明”表達的只是天清地明的意思,傳說大禹治水後“清明”一詞就出現了,當時人們借用此詞慶賀水患消除、國泰民安。《詩經》中有這樣的句子“:牧野洋洋,檀車煌煌……肆伐大商,會朝清明。”這時的“清明”就已經有天下太平之意了,後來夏曆中制定二十四節氣的時候就將清明定為二十四節氣中的

第五個,一般在公曆 4 月 4 日、5 日或 6 日。在歷史上,清明時節的氣溫、日照、降雨、物候等適宜萬物復甦,欣欣向榮,清明節就已經成了二十四節氣中一個很重要的節氣。再加上清明節與寒食節相近,所以,慢慢地兩個節日也就融合為一了。

清明節什麼來頭?清明節就是寒食節?一文讀懂寒食與清明那些事兒

到唐朝的時候,兩個節日差不多完成了融合:《唐會要》卷八十二記載:“開元二十四年二月十一日敕:寒食清明,四日為假。至大曆十三年二月十五日敕:自今以後,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至貞元六年三月九日敕:寒食清明,宜準元日節,前後各給假三天。”我們可以看出,清明和寒食節起初是分別放假的,到後來就合在了一起,兩個節日慢慢融合,放的假也越來越長,真是讓人羨慕啊。

至此,我們差不多搞清楚了寒食節和清明節的關係,寒食節自制訂周禮時代便已經產生,非為紀念介子推而來。而清明也本來就是一個重要的節氣,其本身就具有節日的成分。兩個重要的日子由於離得比較近,所以就合二為一了。

接下來小編會推出詩詞解讀清明節習俗的文章,歡迎繼續關注哦。你對清明節起源有什麼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