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北京8月27日電 題:清華附中“馬約翰班”的成功模式

新華社記者王鏡宇、李博聞

今年夏天,清華附中成為籃球圈的熱詞。在CBA選秀中,包括狀元秀、榜眼秀在內的3位中選新秀都曾經歷過清華附中的培養。在中國籃協“菁英計劃”首批選中的4名赴美優秀中學球員中,兩名來自清華附中。在U16男籃國家隊的集訓名單中,也有3位清華附中球員的身影。清華附中校長王殿軍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清華附中“馬約翰班”堅持“體教結合”培養高水平人才,在籃球、田徑、射擊項目上都取得了成效。

“馬約翰班”模式符合人才成長規律

經原國家教委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清華附中馬約翰體育特長班創辦於1986年。“馬約翰班”的招生對象是有體育特長、有培養前途的中學生。在招生政策方面,“馬約翰班”擁有全國招生、能解決“進京指標”的優勢。在辦學過程中,清華附中高度重視文化學習,一直堅持“育人至上”的辦學宗旨。據不完全統計,創辦至今,已培養6名國際健將、30名運動健將、273名一級運動員,包括何姿、施廷懋、周呂鑫、李翔宇、王宇、郭凱等明星運動員。其中,清華附中男籃在最近13年的中國高中男子籃球聯賽中12次獲得總冠軍。

王殿軍說:“‘馬班’的理念是不讓有體育天賦的孩子過早離開正常學習環境。體育是個小世界,而人生不能太單調。如果太單一,對孩子的身心成長不利。”

在王殿軍看來,在普通學校而不是三集中的體校學習,區別不僅在於教學質量,還有學習環境。另外,他反對孩子過早進入專業體系,也與過度訓練的風險有關。

“職業梯隊存在過度訓練的問題,對運動員的潛力和運動壽命有影響。有強度的訓練,我們的初中隊伍每天不超過1個半小時,高中不超過兩小時,這是上限,隊員每天晚上要上晚自習。練得多可能出於好意,但也可能毀了人才。”王殿軍說。

王殿軍表示,清華附中男籃13年拿了12個冠軍,不是偶然的。清華附中“馬約翰班”的培養模式,符合體育人才成長規律,也是國際慣例。

“在世界範圍內,不存在體育和文化課不能共存、必須二選一的情況。體育和教育的結合,像清華大學、清華附中、清華附小這樣大、中、小學銜接的方式,適合幾乎所有體育項目的人才培養,我們要把可複製的要素總結出來。”

學校體育“三個層次”搭建人才金字塔

在王殿軍看來,學校體育有三個層次。首先是體育教育、育人、促進人的身心發展,這對所有孩子而言都是受益終身的事。

“體育的教育價值最為綜合,包括意志品質、團隊合作、集體主義等。NBA裡最牛的隊伍也不是光靠個體,詹姆斯單打獨鬥也拿不了冠軍。參與體育,還會懂得規則的意義,包括對‘誤判’的適應,以前裁判判界內、界外不能挑戰,那也需要適應、接受。”

王殿軍不同意體育人頭腦簡單的說法。他說,體育人講究合作、情商高、樂觀、幽默。“體育塑造人格、品格的價值很高,是人才培養的基石。學校體育,既關乎全民健康,也是發現苗子的機會。”

王殿軍認為,學校體育的第二個層次是在中學階段開設不同項目的體育社團、選修課,而這個層次是面向那些有興趣的孩子。“體育中考的項目面比較窄,清華附中有10多門體育選修課。愛好要從中學培養,每個人要有一兩項受益終身的愛好和體育項目,業餘愛好也要有模有樣。”

到了第三個層次,就是培養有特長和天賦的孩子,也就是未來的高水平運動員。“體育的金字塔,應該是從大眾參與,到有興趣的孩子‘扎堆’,再到校隊,通過高水平運動隊又能帶動底下的普及和提高。”

星星之火期待燎原

據王殿軍介紹,像“馬約翰班”這樣“體教結合”培養高水平學生運動員的模式,當年國家教委批了不止1所中學,到現在只有清華附中堅持了下來。王殿軍認為,在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中,最重要的是系統、完整的教育過程。

“系統完整的教育過程,對於偉大運動員的培養是不可缺少的。跟最優秀的人一起成長,對於優秀運動員的品格養成非常重要。”王殿軍說,“體育明星會成為偶像和很多人的學習榜樣,有時候甚至會影響幾代人,因此運動員的品質修養格外重要。很多運動需要高智力水平、高智慧水平和獨特、巧妙的構思,這些能力的培養不能離開學校。”

在中國籃協“菁英計劃”首批選中的4名赴美留學的優秀中學球員中,李信儀和王芙蕖都來自清華附中。據王芙蕖的媽媽高連環介紹,清華附中初中男、女籃的隊員都編入普通班學習,王芙蕖在班上成績屬於中等水平。到了高中階段,如果感覺學習吃力,體育特長生可以到單獨設立的“馬約翰班”上課。

王殿軍認為,不能陷入搞體育就得犧牲學習的誤區,有體育特長的孩子也需要良好的學習氛圍。“體育和教育在孩子進入職業之前決不能分開,有體育特長的孩子應該儘可能長時間留在學校。”

在王殿軍看來,清華附中這樣的星星之火應該燎原。“應該有一批為高水平競技體育服務的基地學校,在招生、用人、場地設施方面得到支持。既然這些學校承擔培養高水平體育人才的特殊責任,就應該有特殊政策。如果每個省、區、市有四、五所清華附中這樣的學校,全國有100所,那麼競技體育在校園裡就有人才基地了。”

要“橋樑”不要“孤島”

王殿軍認為,要想把體育和教育真正結合起來,要想讓學校更好地承擔起培養、輸送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的任務,還需要在學校體育和職業體育之間搭建社會俱樂部和社會賽事的橋樑。

“清華附中男籃‘獨孤求敗’,但是距離職業水準還有巨大差距。如果高中畢業就去職業隊,籃球上會有好的發展,但在教育上會有缺失。如果能夠在學校體育和職業體育之間通過社會俱樂部和社會賽事搭建起橋樑,就可以讓有潛質的孩子上完大學再去職業隊發展,歐美很多國家也是這麼做的。”王殿軍說。

前幾年有一些俱樂部花巨資建起大規模的足球學校,並從名校引入師資以提高足校的教育水平。但是,王殿軍對這樣的模式並不看好。

他說:“這樣的足球學校還是‘孤島’。普通學校的優勢不光是教育資源,更重要的是學習環境。如果你周圍的孩子都不學習,再好的老師也沒有用。”

在籃球項目耕耘多年取得成功之後,王殿軍又把目標瞄準了足球。清華附中在距離學校幾公里的地方建起了擁有兩塊天然草坪、4塊人造草坪以及配套設施完備的足球訓練基地,高薪聘請了以韓國外教金正亨為首的外教團隊,並與足球青訓項目“中國足球小將”達成合作。在開始高水平足球隊建設之後,短短兩年的時間裡,清華附中初中足球隊從北京市中小學生足球聯賽的乙組升到甲組,並在2019年奪得初中甲組亞軍,超越了很多北京市原來的足球傳統校。

王殿軍透露,在發展足球校隊的過程中,學校本打算讓球隊的學生晚上在基地學習,那裡的學習設施也很齊備。但是,試行一段時間之後,孩子們主動要求下午的訓練後回到學校上晚自習,看中的就是本校的學習氛圍。

王殿軍說:“體育和教育不可分割。在高水平體育人才培養方面,要有連貫性、系統性、科學性,在教練體系建設和可持續性方面應該下大力氣。有了籃球、田徑等項目的成功經驗和理念,在足球上的超越是分分鐘的事。如果能把高水平人才的培養體系建立起來,人才會源源不斷地湧現出來。”

中國足球長期在低水平徘徊,與青訓工作缺乏成效有直接關係。在王殿軍看來,其實先進經驗都擺在那裡,需要的是實幹。

“培養人才要長遠打算、長期堅持。像德國那樣,制定長期發展規劃,建立從小到大的培養體系,奪取世界冠軍的目標12年就實現了。其實,只要想清楚了,什麼時候開始幹都不晚。”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