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陳壽撰寫的《三國志》,對師父譙周是怎樣記敘的呢?

譙周 陳壽 三國志 劉禪 漢光武帝 品讀百卷 2018-12-02

古往今來,中國人崇尚“尊師重道”、“恩師如父”和“不辱師門”,弟子對師父要畢恭畢敬、早晚跪安、聆聽師訓和遵從師命,對師父評頭論足、彈射臧否乃是“忤逆”之罪,因此,弟子陳壽記敘和評論師父譙周,這一件事本身就“犯忌”。況且,譙周是三國末期極具爭議的一個歷史人物,讚頌他的人,認為他博學多才、仁人志士;痛恨他的人,認為他賣主求榮、苟且偷生,那麼,陳壽是如何評價這樣的一位譭譽參半、言人人殊的師父呢?

弟子陳壽撰寫的《三國志》,對師父譙周是怎樣記敘的呢?

(《三國志》一書的著作者陳壽)

譙周,字允南,生於巴西郡西充國縣的書香門第,其父譙岍精通“六經(即《詩經》、《書經》、《禮經》、《易經》、《樂經》和《春秋經》)”、“六緯(即《易緯》、《尚書緯》、《詩緯》、《禮緯》、《春秋緯》和《樂緯》)”、圖讖、占星和卜卦,對《尚書緯》的研究已是登峰造極,一時無出其右者。益州州府和巴西郡府皆徵召譙岍入府為官、輔理政務,而譙岍一概不應、專心致志的研讀聖賢書,益州州府無可奈何,只好名義上的賜予譙岍“師友從事”這一職銜。

弟子陳壽撰寫的《三國志》,對師父譙周是怎樣記敘的呢?

(系出名門的譙周)

不過,譙岍命薄福淺、英年早逝,譙氏一家也家道中落,拮据的寡母無力撫養年幼的譙周,就把他寄養於舅父的家中。日漸成長的譙周也越來越趨同於譙岍,子承父業一般的痴迷於古籍和玄學,即便家境貧寒、食不果腹,他也不想謀一實業、貼補家用,而是不易其志、不剃其趣的品讀和鑽研著典籍,每每心領神會、常常會心一笑,其專注的程度,已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

弟子陳壽撰寫的《三國志》,對師父譙周是怎樣記敘的呢?

(精研古籍的譙周)

功夫不負苦心人,譙周對“六經”、“六緯”的研習和領悟已不遜於其父譙岍,特別是《書經》、《禮經》、《尚書緯》和《禮緯》,譙周瞭然於胸、融會貫通,已有獨到之境。而且,譙周的通曉天象、預卜吉凶的才能也十分了得,但他並不熱衷於此,只想順乎天意、聽天由命的生活。已值弱冠之年的譙周“身長八尺、體貌素樸”,生性素雅和淡然,並不講究衣裝和修飾,因此,他有一些其貌不揚。據《蜀記》一書所撰,譙周初次的拜見諸葛亮,諸葛亮和廳堂裡的其他賓客見到譙周不修邊幅的樣子,一個個的忍俊不禁,譙周離開之後,司儀以無禮為由、要請離廳堂裡譏笑譙周的人,諸葛亮說:“孤尚不能忍,況左右乎!(我都忍不了,更何況是他們這些人!)”正所謂“人不可貌相”,即便譙周貌不驚人、笨嘴拙舌,但他心如明鏡、學識淵博,已是名聲在外的大學者了。

弟子陳壽撰寫的《三國志》,對師父譙周是怎樣記敘的呢?

(“六經”之一的《書經》)

建興年間,兼領益州牧的諸葛亮徵召譙周,任命他為“勸學從事”,譙周素慕諸葛亮的賢名,欣然赴命、任職於丞相府。譙周對諸葛亮的知遇之恩銘記於心、感念肺腑,故此,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病卒於五丈原,譙周在家裡聽聞了這個消息,不顧朝廷下達的“軍情危急、禁止奔喪”的禁令,日夜兼程、快馬加鞭的奔喪而去,哭拜於諸葛亮的靈柩旁。大將軍蔣琬接掌諸葛亮的權柄之後,任命譙周為“典學從事”,總領和管理益州的公塾和學人。

弟子陳壽撰寫的《三國志》,對師父譙周是怎樣記敘的呢?

(諸葛亮病逝五丈原)

蜀後主劉禪奢靡日甚、縱情享樂,常常金鑾玉頂、勞師動眾的出宮遊山玩水,於民間相中了貌美如花、體態婀娜的女子就攬入宮中,為了招攬更多的美女而擴建後宮。除此之外,他還要修築宴樓、美化林苑、增編樂師、物色歌伶等等,花銷甚大、虛耗國庫,不忍旁視的譙周上表勸諫,說西漢末年,篡漢的王莽兵敗身亡,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劉玄和公孫述聲勢浩大、劉秀難以相抗,但是,最終劉秀重整山河、一統天下。之所以劉秀脫穎而出,是因為他從善如流、量才適用、勤儉樸素、賞罰分明,而劉玄和公孫述驕奢淫逸、盡失人心。譙周勸諫劉禪尊崇和效仿劉秀,而不是一天到晚的聲色犬馬。如此耿直的勸諫讓劉禪怒從心頭起,將譙周貶為“中散大夫”。

弟子陳壽撰寫的《三國志》,對師父譙周是怎樣記敘的呢?

(昏聵無能的劉禪)

延熙二十年(公元257年),諸葛亮和姜維已是北伐十次、收效甚微,而蜀國已是民生凋敝、百業廢頹、宦官弄權、離心離德,到了廣廈傾頹、生死一線的邊緣。朝堂之上,譙周和尚書令陳祗一番激辯,譙周認為蜀國要暫緩兵端、休養生息,陳祗不以為然,退朝之後,譙周撰寫了《仇國倫》一文、直抒胸臆。《仇國倫》一文中,譙周闡明瞭小國應對大國的策略,“小國”應該廣施仁政、惠及民生,顯彰法度、恩威並施,息兵罷戰、據險而守,待“大國”內生紛亂之時,再一擊而破。若“小國”窮兵黷武,不亞於以卵擊石、自取滅亡。此《仇國倫》雖是有理有據,但爭議頗大,一些人認為譙周的觀點,無異於讓蜀國坐以待斃。

弟子陳壽撰寫的《三國志》,對師父譙周是怎樣記敘的呢?

(持續北伐的姜維)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冬季,鄧艾和鍾會率軍偷入陰平、奇襲錦竹,成都的黎民百姓聞之色變,洶洶湧湧的逃奔山林和曠野,朝廷的詔令和守城的士卒也無法遏制逃難的民眾。蜀後主劉禪惶惶不安,問計於朝堂上的群臣,群臣心知蜀國大勢已去,要麼建議劉氏皇族和滿朝文武逃往東吳、投靠孫權;要麼建議劉氏皇族和滿朝文武逃往南中七郡,憑險而據、死鬥到底。只有譙周一人諫言,說劉禪等人投靠孫權,實乃寄人籬下、早晚俯首稱臣,曹魏吞併了東吳之後,劉禪又要歸降於曹魏,既然不免一降,又何必投奔東吳、一辱再辱呢?蜀國已是腐朽不堪、無力再戰,而且南中之人暗懷叛逆、不可託信,故此,逃至南中七郡也無濟於事,真要殊死一搏,也不過是任人屠戮罷了,與其枉死千萬人,還不如開城投降,至少是留一個“愛民”的美名。劉禪遵從了譙周的建議,歸降曹魏、葬送漢蜀,因此,劉氏一族的香火得以延續、益州的黎民百姓免於玉石俱焚的災禍,皆賴於譙周的力排眾議,不過,譙周也蒙受了數之不盡的非議和辱罵。

弟子陳壽撰寫的《三國志》,對師父譙周是怎樣記敘的呢?

(曹魏名將鄧艾)

東晉詩人孫綽認為,劉禪將罪責推諉於劉備、對曹魏俯首稱臣,這是苟且偷生的行徑,而建議劉禪歸降的譙周,也是所行不義。東晉史學家孫盛也認為,“國君死社稷,卿大夫死位”,此乃天下之大義,而且羅憲屯兵於白帝、霍戈屯兵於夜郎,憑藉蜀國的地理優勢、姜維的大智大勇,蜀國尚可一戰,故此,譙周的建議是欺君誤國。明末思想家王夫之與孫盛的觀點近似,認為譙周妖言惑眾、汙衊姜維、諂媚宦官。此事爭議極大、眾口不一,筆者不敢妄議譙周的言行,還望各位看官一抒高見。

弟子陳壽撰寫的《三國志》,對師父譙周是怎樣記敘的呢?

(明末思想家王夫之)

撇開譙周的是非功過不談,弟子陳壽對師父譙周的記敘和評斷,堪稱中國史學家的楷模和標杆,不避忌諱、不飾溢美、旁徵博引、袪糙取精、薈萃爭鳴,竭盡所能的呈現史實,以供後人的研讀、揣摩和評斷。陳壽如此傑出的貢獻,可以說不辱師門了。

小考題:您認為譙周勸降劉禪是明智之舉、還是欺君誤國的惑眾妖言呢?歡迎您留言討論。

(本號專注於歷史拾遺、人物品鑑,還望您的關注和訂閱,萬分感謝!)

相關閱讀:蜀國滅亡的大黑鍋誰來背?姜維:別看我!罪魁禍首另有其人!

“樂不思蜀”劉禪也能洗白一下麼?別逗了,他比你知道的還廢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