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中發現一枚小錢,竟如此重要!

1922年春,在上海五馬路古玩市場,鄭家相遇到了錢幣收藏家餘挺生。餘氏雖然年近古稀,但精神矍鑠。兩人聊起古錢收藏,一見如故,很對脾氣, 成為忘年交。

一天,餘翁持一枚小樣天祐通寶背“貳”字錢來,鄭氏見之,甚是喜歡。餘翁說:“君既愛之,即以相贈。”鄭家相連聲道謝,從自己的藏泉中找出一枚大朝通寶銅錢回贈餘氏,餘翁大喜。

寶塔中發現一枚小錢,竟如此重要!

元末起義軍張士誠鑄天佑通寶背貳

鄭家相認為, 大概餘翁已有天祐通寶背“貳”字錢兩品,而無大朝通寶錢。 天祐錢發現的數量雖比大朝錢略多,但這種小樣天祐錢則是首見;大朝錢比天祐錢數量少,但能見到的大朝錢大多形制相同。他與餘翁愛其所愛,各得其所。

二十一年之後,羅伯昭收藏了兩枚大朝通寶。1943年, 在中國泉幣學會第99次例會上,羅氏出示大朝通寶銅錢與銀錢各一枚,讓與會泉友欣賞。1957年,羅氏將所有藏品捐贈北京歷史博物館(國博前身),其中包括這兩枚大朝通寶。國博藏大朝通寶銅錢,製作粗糙,輪郭不甚整齊。面文“大朝通寶”四字楷書,對讀,錢文書法風格仿金代大定通寶。光背, 磨損較甚(圖38—1 )。

寶塔中發現一枚小錢,竟如此重要!

2002年,甘肅武威出土大朝通寶銅餞一枚,錢體略泛綠鏽,於2003年入藏甘肅省錢幣博物館。另藏有大朝通寶銀錢2枚,1985年出自天水。形制不甚規整,文字模糊,但能辨認出四字錢文,楷書,對讀(圖38-2)。

大朝通寶依幣材的不同,分為銅、銀、鉛三類錢幣。其中,銀錢出土數量相對較多,而銅錢與鉛錢極為罕見。

寶塔中發現一枚小錢,竟如此重要!

“大朝通寶”背徽記銀質

關於大朝通寶的鑄行年代問題,有學者提出應是元初所鑄,也有不同看法,因為大家依據的均為傳世品,缺乏有說服力的證據。1986年,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拜寺口西塔天宮內發現一枚大朝通寶銀錢,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了科學依據。

1986年4一10月,文物部門對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賀蘭縣金山鄉賀蘭山拜寺口北坡臺地一處西夏寺院遺址內的拜寺口雙塔進行加固維修。拜寺口雙塔東西對峙,雄偉挺拔,相距80米,遙相呼應(圖38-3)。

寶塔中發現一枚小錢,竟如此重要!

兩塔均為十三級八角密簷式,由塔身和塔剎兩部分組成,不設基座。西塔殘高35.96米 (圖38-4)。

寶塔中發現一枚小錢,竟如此重要!

在維修西塔塔剎的過程中,有人注意到剎座西壁束腰正中寬64釐米、高40釐米的一塊壁面上,有明顯的二次粉妝痕跡。好奇心驅使著文物工作者拆除了這塊磚砌壁面,驚奇地發現它競然是一座密封空心的天宮封門。

呈現在人們眼前的這座天宮,彷彿傳說中的密室,放置著奇珍異寶。其平面為圓形,直徑2米,高2米,四角攢尖式頂。室內散置木質桌椅、絹繪佛畫、木雕像、銅佛像、紙幣、木花瓶、花束、銀錢及草繩等,上面佈滿了鳥糞、塵埃,似乎為人跡罕至之所。

遺憾的是,即使這如此荒涼之地,也難逃盜賊的魔爪,,在天宮地而緊靠中心柱北側有一個不甚規則的圓形盜洞,直徑40釐米左右,說明曾有盜賊光顧密室,看來西塔天宮內發現的這批文物,也只是劫後餘生。

寶塔中發現一枚小錢,竟如此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天宮內出土大朝通寶銀錢一枚,色澤灰白,圓形方孔,正面鑄“大朝通寶”四字楷書,對讀,其中“大、通、寶”三字與金代大定通寶錢文寫法相同,“寶”與“朝”字之間鑿有一個直徑為0.1釐米的小孔。背面亦有文字,經錢幣專家衛月望先生辨認,為四個畏兀兒文字,漢譯為:“蒙兀兒(帝國)、合罕、寶、錢”。這枚鋃錢鑄造工藝粗糙,表面厚薄不均,邊緣不甚規整,有幾處被剪的痕跡(圖38-5)。

寶塔中發現一枚小錢,竟如此重要!

這是我國已知大朝通寶中最早發現的有確切出土時間、地點的一枚,也是保存至今的大朝通寶中背面有畏兀兒文字的惟一一枚。它的發現,證實了大朝通寶為蒙古汗國未改國號大元以前的錢幣。

另出中統元寶交鈔兩張,當為元代最早發行的中統元寶交鈔,絹質彩繪佛畫兩幅,木雕上樂金剛雙身像、銅佛像各一尊。

主持雙塔維修工程的學者們提出:“西塔剎室內所藏的文物也應該是被看作珍品而放入的,一枚小小的、極不起眼的大朝通寶如果不是有其特殊的含義,不是蒙古貨幣,是絕不可能當成珍品放入剎室的……大朝通寶錢的鑄造上限在金大定十八年,其下限則是元初。這段時間正是成吉思汗創建的蒙古汗國時期。大朝通寶錢無疑是蒙古汗國時期鑄造的貨幣。

拜寺口雙塔可能始建於西夏中晚期,元代早期進行過較大規模的裝修,主要是修繕了塔剎、粉妝了壁面,並在天宮內放入一些器物,包括上文中提到的這枚大朝通寶銀錢。近來,經徐雁宇考證,這枚銀錢背文譯成漢文為“蒙古可汗寶錢”,“合罕”特指元太宗 窩闊臺。其鑄造、使用時間當在窩闊臺稱汗至忽必烈建元中統30年間(1229--1260年)。

寶塔中發現一枚小錢,竟如此重要!

“大朝通寶”背徽記銀質(直徑:21.4mm)

大朝通寶鉛錢僅見一例。20世紀末,在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老城挖地基時,發現大朝通寶鉛餞15枚,同出有新莽、唐、五代、北宋、西夏、金等朝代錢幣70餘枚及單片銀質如意鎖一件。出土地點的地層中含有房脊獸頭殘塊及碎瓷片, 可能是一處西夏或元代遺址。

這批大朝通寶經測定,元素含量主要為鉛。鉛錢正面為楷書漢字,對讀,平背,輪郭不甚規 整,邊緣有磨損痕跡,穿內殘留毛刺,字文淺而清晰。有大、 小兩類。大錢4枚,小錢11枚。大錢版別分為兩型,小錢分為 三型。大錢個別背有鈐印文字,但字文淺,難以辨識。這批鉛質大朝通寶的發現為報道中的首例。

遙想當年,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各部落,建立蒙古國是在金代泰和六年(1206 ),即大汗位,稱成吉思汗,史稱元太祖。 至元八年(1271),世祖忽必烈改國號為“大元”。至元十六年 (1279)滅南宋,統一全國。至正二十八年(1368 ),朱元璋登基,建立大明王朝,元朝滅亡。大朝通寶應是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時期的鑄幣。

寶塔中發現一枚小錢,竟如此重要!

大朝通寶 銀

一枚枚小小的蒙元大朝通寶,出土於原是西夏國境內的土地上,昭示著一段成吉思汗統領蒙古大軍征服西夏的歷史。

位於寧夏銀川東北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鄂托克旗阿爾巴斯蘇木百眼窯及其附近地區,不僅是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大軍第六次征討西夏時的總指揮部,而且也是成吉思汗養傷及蒙古軍隊與西夏作戰的前沿。1993年秋,在百眼窯石窟發現了元代繪製的祭祀成吉思汗及其家庭成員的壁畫(圖38-6)。

寶塔中發現一枚小錢,竟如此重要!

左起第三人為成吉思汗,其左側為正夫人孛兒帖·兀真皇后; 其右側第一、二人,分別是也速幹皇后、忽蘭皇后。成吉思汗的四個兒子,由左至右依次為朮赤、察合臺、窩闊臺、拖雷。

望著眼前這斑駁脫落、顏色漸褪的壁畫上,用墨線勾勒出的一個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雖然他們的面目五官已不甚清晰,距離今人已漸行漸遠,卻還是讓人浮想聯翩。想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想起他們曾經馳騁歐亞大陸的輝煌業績,最後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凝固、定格在一枚小小的大朝通寶錢上。

寶塔中發現一枚小錢,竟如此重要!

正如羅伯昭的那首《大朝通寶銀鑄》詩:

春鐵宜壓鬢邊花,

自許大朝渺宋家。

萬里鐵騎歐亞跨,

先聲銀貨播流沙。

寶塔中發現一枚小錢,竟如此重要!

本文轉自 霍宏偉 老師著作 《古錢極品》 ,天眷堂整理髮布。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