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進入普濟寺先要經過一石牌坊,此坊四柱三門,高約20米,柱上橫楣雕刻有精緻的雲綾和石葫蘆。坊內北側,樹一石碑,上書,「文武官員軍民人等到此下馬。」據說這是康熙皇帝立下的聖旨,過去官吏到此,文官下轎,武官下馬,以示對觀音菩薩的崇敬。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普陀山第一大寺普濟寺,蔥蘢古木叢中盡顯莊嚴寶剎之美。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御碑亭、八角水亭、羅漢橋、正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圓通大殿、藏經樓、方丈殿、內壇、靈鷲樓,居南北中軸線上,大氣磅礴,美輪美奐。顯示了名山古寺,五朝恩賜無雙地,四海尊崇第一山,的泱泱氣派。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普濟寺,為山中供奉觀音大士之主剎。正山門,傳因皇帝旨意而終年緊閉。普濟寺為真歇禪師初住之寺,後相繼有慧輝、普濟、懷信、祖銘等高僧大德相繼主持,祖法恆傳,佛門僧眾崇仰於心,俗世眾生虔誠禮敬,普濟寺幾經興廢,香火長盛。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明萬曆三十二年(1604)敕建圓通寶殿並賜額。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修大殿,賜寺額「普濟群靈」,改名普濟禪寺。現存大殿為清雍正九年(1731)奉旨重建。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尊佛敬法,知卑知微,感天動地,叩拜一跪。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大圓通殿供奉的毗盧觀音聖像為全山之最,高達8.8米,觀音頭戴毗盧天冠,天冠上有阿彌陀佛像,手結定印,觀照自若。大殿的兩旁有觀音在十方世界裡的32座應身像。圖為中國佛協副會長、普陀山佛協會長、普陀山普濟寺方丈道慈大和尚擔任主法拈香,在圓通寶殿率引僧眾做莊嚴法事。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南無觀世音菩薩」是僧眾常唸的聖號。「南無」,意為「皈依」、「順隨」。「觀世音」三字,意為菩薩以無漏圓通大智觀照六道眾生因痛苦而唸誦其名號的聲音,聽到有人念其名號,立即尋聲解救。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身襲祖師玄妙法,誦經佛前吐蓮花,靈山海天有華藏,聞聲救苦小白華。」普陀山佛教協會副會長兼祕書長、前寺副監院門肅法師主持法事,率寺僧上香禮佛,啟大覺悟,得大歡喜。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觀音法會的莊嚴是神聖的程規;神聖的程規是慈悲的廣善;慈悲的廣善是感恩的記憶;感恩的記憶是恆久的虔誠。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具有佛性的西藏朝拜者,面對前寺前的菩薩牆,自然有心照不宣的一種禪緣歡喜。菩薩牆中的「觀自在」一是從「智」立名,是說菩薩因地修行不被外界聲境所轉,故爾觀聽圓明,得大自在。一是從「悲」具義,是說因觀知眾生苦難,以大神通,隨機往救,自在無礙。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來瞻禮人有福德因緣,但一小低頭皆共成佛道;願見聞者無掛礙恐怖,同發大願心致力於和平。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叢林日見妙莊嚴,法鼓隨播慈悲因,有感即通蓮洋月,浪送濤聲疊梵音。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名山古寺,漁鼓銅磬,都傳承著佛國曆史的文化。當漁鼓迎來潮音,銅磬迴盪禪院,讓人感到生命在空門流露出鮮活的聲響,復興了最原創的生動。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三洲感應」,是韋馱尊天菩薩的別稱。三洲,指東聖神洲,西牛賀洲,南瞻部洲。手中持金剛寶杵的韋陀,是佛的護法神。從宋代開始,寺廟供奉的韋陀菩薩,常站在彌勒佛像背後,面向大雄寶殿,護持佛法。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普陀山四面環海,幽幻獨特,自古被譽為「人間第一清淨地」。山上金沙、奇石、洞壑、潮音、幻景渾然一體,形成山海兼勝、水天一色的獨特景觀。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把心捧出來,把心點起來,點成一盞盞蓮花,敬獻在觀音前……香遊客捧燈繞行,形成一道明亮壯觀的心燈法輪,耳邊聽梵唄天籟,眼前是光明彼岸,手中是搖曳燭火,在蓮香月清之夜,傳燈祈願法會,澄清光華,吉祥法喜。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寶鼎香馥,恰似入定揚教示;塵剎悲願,皆能放下參真禪。循環的往復體現圓通的智慧,度人自度,正覺正定,寶寺轉經是祈願菩薩的佛教程規,更是舉善擎慈的真身教示。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穿袈裟的僧人拾階而下的是普濟寺前蓮花池上的永壽橋,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橋高6米,米,長40米,左右橋柱上雕有精巧逼真、形態各異的小石獅40只。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田田蓮葉長在了白雲上,細細紅鯉遊弋在藍天裡,海印池的美景印證其名。海印,是佛所得三昧之名,如大海能印象一切事物,佛之智海湛然,能印現一切之法。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大圓通殿為普濟寺主殿,初建於南宋嘉定七年(1214),重建於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圓通」,是觀音的代名詞,意為「不偏倚,無阻礙,圓滿通達。」大圓通殿即觀音菩薩正殿。大圓通殿「疏朗博大、宏偉巍峨,百人共入沒覺寬,千人齊登不感擠」,故有「活大殿」、「天下圓通殿之祖」的美譽。大殿頂蓋金黃琉璃瓦,飛簷翹角,莊嚴典雅。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御碑亭北隅海印池,建於雍正十二年(1734)亭高9米,方廣米,建白石臺基之上,琉頂重簷,錯彩鏤金,黃牆環砌,四門洞開。亭內植雍正漢白玉御碑,2米,碑文系雍正委託和碩果親王允望手書,詳載朝廷發帑70000兩大動土木興修普陀山寺院及各項設施之經過。據志書記載,雍正賜御碑兩道予普濟、法雨兩大寺。「文革」動亂中,普濟寺、法雨寺的御碑遭毀。1980年,普陀山管理局收齊普濟寺殘碑三段,拼合復原。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多寶塔,在前寺東南、海印池畔,多寶塔取《法華經》,多寶佛塔,之義而定名,是普陀山唯一保持原貌的最古老的元代築品,它與法雨寺九龍殿、楊枝觀音碑合稱為「普陀三寶」。它是元代建築藝術的精品,也是浙江省唯一的一座元代石塔,被列為浙江省重點保護文物。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多寶塔建於元朝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塔高32米,四面五層,有臺無簷,全用太湖美石砌成。塔上身三層四面各鏤古佛一尊,瑞容妙麗,尤以觀世音聖像,神態溫和凝重,給人以親切端莊之感。塔剎呈仰蓮寶瓶,極具元代建築風格。此塔系由山僧孚中禪師募資改建,因得到太子宣讓王等江南諸藩王資助建成而又名「太子塔」。「寶塔聞鍾」是普陀十二景之一。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晴旅~普陀山之普濟寺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