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陸縣地處山西省南部,是運城市轄縣之一平陸地處晉、秦、豫黃河“金三角”地帶,有山西省大門之稱.唐天寶三載(744)陝郡太守李齊物開三門以利漕運,得古刃,刃有篆文曰平陸,因以縣名.

山西省南大門,虞國故地,黃河岸邊平陸縣

圖片來源:劉文禮

黃河岸邊,中條山麓,這裡是秦晉豫三省交界之處,這裡文化底蘊深厚, 她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裡曾是周朝虞國故地,有許由、巢父、宰相傅說、宰相百里奚等名人傳說;伯樂相馬、按圖索驥、虞芮讓畔、中流砥柱等歷史典故膾炙人口。


山西省南大門,虞國故地,黃河岸邊平陸縣

平陸縣地處山西省南部,是運城市轄縣之一平陸地處晉、秦、豫黃河“金三角”地帶,有山西省大門之稱。她南與河南省三門峽市隔黃河相望,有中國楹聯文化縣、中國大天鵝之鄉、中國十佳最具投資潛力文化旅遊目的地等美稱。

下轄6個鎮、4個鄉:聖人澗鎮、常樂鎮、張店鎮、張村鎮、曹川鎮、三門鎮,洪池鄉、杜馬鄉、部官鄉、坡底鄉;常住人口26.8萬,總面積1173.5平方千米,縣政府駐地聖人澗鎮。這裡是傅說和五羖大夫百里奚的故里,傅說是商王武丁的大臣。因在傅巖(今山西平陸東)地方從事版築,被武丁起用,故以傅為姓。平陸縣城東北傅巖山上,建有傅相祠,平陸古八景之一的傅巖霽雪就在這裡。


山西省南大門,虞國故地,黃河岸邊平陸縣

周朝時,縣境屬虞國與虢國。春秋屬晉國大陽邑。春秋時為晉國茅戎(貿戎)。戰國時屬魏。秦朝屬河東郡地。西漢置大陽縣,屬河東郡。新莽時改勤田。東漢復舊。東漢、魏晉因之。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河北郡治自今芮城縣境徙此。北周改大陽縣為河北縣,為河北郡治。北周明帝二年(558)於大陽縣置虞州。

唐天寶三載(744)陝郡太守李齊物開三門以利漕運,得古刃,刃有篆文曰平陸,因以縣名。治今縣西南平陸城,五代、宋因之。金屬解州,興定四年(1220年)移解州治縣。元移治解縣,平陸屬州。明、清均屬解州。

山西省南大門,虞國故地,黃河岸邊平陸縣

民國初年改屬河東道。1937年10月屬於山西省第七行政公署。1948年6月屬晉綏邊區十一分區。1949年屬晉南區運城分區,後復歸山西省運城專區。1954年屬晉南專區。1956年縣政府自平陸故城遷駐張店鎮,1958年遷駐聖人澗鎮。1967年屬晉南地區。1970年屬運城地區。2000年起屬地級運城市。


山西省南大門,虞國故地,黃河岸邊平陸縣

這裡區位優勢明顯,是山西面向中原的開放窗口,縣城距運城43公里,距太原440公里,與鄭州、西安等城市形成一小時循環圈。這裡與河南三門峽市隔河相望,運三高速、國道209、省道風平線、蒙華鐵路過境;三門峽鋼橋、三門峽黃河公路大橋跨越黃河,連霍高速、大運高速、運風高速與之相連;境內有沿黃旅遊公路。


山西省南大門,虞國故地,黃河岸邊平陸縣

平陸地處中條山南麓,境內地勢北高南低,地形複雜,山地約佔總面積的80%。素有平陸不平溝三千之稱,有“沿河到沿山,十里一層天”之說,主要山峰有錐子山、蓮花臺、門槓山、天井山、鳳凰臺、箕山等;最高峰錐子山海拔1787.3米。黃河、澗河、曹家河流經境內;有聖人澗、盤南澗、八政河、六裡澗、南侯溝澗、坡底河等澗河。黃河流經常樂、張村、聖人澗、三門、坡底、曹川等6個鄉鎮,全長85.2公里。氣候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均氣溫13.8℃,年極端最高溫度41.3℃,是山西省極端氣溫最高的縣。

境內特產百合,有小麥、棉花、玉米、豆類等農產。有煤、鋁土、金、石膏、大理石、銅、蛭石、石英、硫黃等礦產。其中平陸煤田(包括夏縣、垣曲各一部)是山西探明的八大煤田之一;鋁礬土總儲量在1.16億噸以上,是山西四大鋁礦基地之一;石膏純度高,凝固快,質體純白,晶瑩如玉,曾於1916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賽會中國礦產館展出,贏得了金獎,有平陸石膏甲天下的美譽。


山西省南大門,虞國故地,黃河岸邊平陸縣

這裡歷史悠久,旅遊資源豐富,有黃河古棧道、三灣溼地、茅津渡、傅相祠、三門峽水庫、冀都、平陸大天鵝經濟示範區、黃河大漂流、老龍潭、古鹽道、地窨院、棗園壁畫、流慶寺、關帝廟、虞國故城遺址等景點。

茅津渡曾名陝津渡、茅城渡、會興渡,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位於平陸縣城南約4公里處。茅津渡地形險要,是溝通晉豫兩省的交通要津,與風陵渡、大禹渡並稱為黃河三大古渡,有鐵碼頭之稱。


山西省南大門,虞國故地,黃河岸邊平陸縣

虞國,又名北虞,系西周分封的姬姓諸侯國。周康王時期,分封周太王次子仲雍的曾孫虞仲於虞(今山西平陸縣北),從而建立虞國。另一說公元前767年鄭武公滅東虢國,其後裔虢序被周平王復封於夏陽(今山西平陸縣,與南虢隔河相望),建立北虢國,因實力弱小從而依附南虢(謂南北虢實為一虢)。公元前655年(另一說為658年),晉獻公採用荀息假道伐虢的計策,滅亡了虞國。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