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

作者:張振俠

"

作者:張振俠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邳州港位於京杭運河與隴海鐵路交匯的金銀十字架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經濟腹地和港口輻射面都非常廣闊,是周邊地區大宗貨物理想的集散地,是全國40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也是江蘇省20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

"

作者:張振俠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邳州港位於京杭運河與隴海鐵路交匯的金銀十字架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經濟腹地和港口輻射面都非常廣闊,是周邊地區大宗貨物理想的集散地,是全國40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也是江蘇省20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因水生,靠(鐵)路興——邳州港的悠悠歲月

邳州港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老港。今日的邳州港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碼頭一路走來,歷經了漫長的歲月。早在18世紀上半葉,清政府在運河上興建了河成、河清、河慶三座船閘,其中雍正二年(1724年)建設的河成閘在邳州港上游約3公里處運河西岸(徐塘電廠正西)。乾隆40年(1775年)立在該閘背面的石碑碑文稱此地為“繁華之要地”,許多船舶通過船閘北上南下,等待過閘的船舶沿河停靠,或補充給養,或隨坡就岸裝卸貨物。1923年,東隴海鐵路通車後,在邳縣大榆樹村設立了運河車站(邳州火車站前身),原在河成閘進行的貨物裝卸和過往船閘的船舶逐漸轉移集中到邳州港現在的件雜貨碼頭前沿部位,從此開始逐步形成有貨物裝卸業務的原始碼頭雛形。在此裝卸的貨物主要有煤炭、沙石、糧食、木材、件雜貨等。前來裝卸貨物的船舶都是幾噸、幾十噸的木帆船。碼頭沒有任何設施,工人利用自然坡岸肩扛人抬,裝卸貨物,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低,十分艱苦。因為我家父輩以上幾代都是船民,我小時候曾在船上生活過。上世紀五十年代,我曾目睹過碼頭工人肩扛人抬裝卸貨物的場景。這種肩扛人抬的作業方式一致持續到邳州港建港前後。就是這批碼頭工人用他們強健有力的肩膀支撐著原始小碼頭的延續。如果說京杭運河和隴海鐵路孕育了邳州港,那麼這批碼頭工人和許許多多的木帆船則是邳州港的“催生婆”。河成船閘的興建和繁華對邳州港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

作者:張振俠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邳州港位於京杭運河與隴海鐵路交匯的金銀十字架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經濟腹地和港口輻射面都非常廣闊,是周邊地區大宗貨物理想的集散地,是全國40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也是江蘇省20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因水生,靠(鐵)路興——邳州港的悠悠歲月

邳州港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老港。今日的邳州港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碼頭一路走來,歷經了漫長的歲月。早在18世紀上半葉,清政府在運河上興建了河成、河清、河慶三座船閘,其中雍正二年(1724年)建設的河成閘在邳州港上游約3公里處運河西岸(徐塘電廠正西)。乾隆40年(1775年)立在該閘背面的石碑碑文稱此地為“繁華之要地”,許多船舶通過船閘北上南下,等待過閘的船舶沿河停靠,或補充給養,或隨坡就岸裝卸貨物。1923年,東隴海鐵路通車後,在邳縣大榆樹村設立了運河車站(邳州火車站前身),原在河成閘進行的貨物裝卸和過往船閘的船舶逐漸轉移集中到邳州港現在的件雜貨碼頭前沿部位,從此開始逐步形成有貨物裝卸業務的原始碼頭雛形。在此裝卸的貨物主要有煤炭、沙石、糧食、木材、件雜貨等。前來裝卸貨物的船舶都是幾噸、幾十噸的木帆船。碼頭沒有任何設施,工人利用自然坡岸肩扛人抬,裝卸貨物,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低,十分艱苦。因為我家父輩以上幾代都是船民,我小時候曾在船上生活過。上世紀五十年代,我曾目睹過碼頭工人肩扛人抬裝卸貨物的場景。這種肩扛人抬的作業方式一致持續到邳州港建港前後。就是這批碼頭工人用他們強健有力的肩膀支撐著原始小碼頭的延續。如果說京杭運河和隴海鐵路孕育了邳州港,那麼這批碼頭工人和許許多多的木帆船則是邳州港的“催生婆”。河成船閘的興建和繁華對邳州港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國家決定建設邳縣港——邳州港的新生

1958年,我國正值經濟建設的大躍進年代。在京杭運河大規模的整治開發中,國家交通部在調研考察後決定建設邳縣港煤碼頭,由國家投資,交通部水運規劃設計院負責設計,交通部築港局負責施工。由於當時適逢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建港工程中的有些工程被迫中途下馬,如:原設計的3股鐵路卸車線只建成2股;5座木棧橋碼頭只建成4座……1960年11月港口就簡易投產了。因水生、靠(鐵)路興、生生不息的原始小碼頭從此獲得了新生。在港口正式投產前夕,經省交通廳批准成立了邳縣港務局,並行文明確要求“煤碼頭與原來各個老碼頭應合併起來,成為一個全能港。有關設備、財產、人員均歸新建的港務局統一領導”。煤碼頭投產時,交通部從武漢港等老港為港口調配了業務技術骨幹,邳縣交通局搬運站465名工人被集體調入港口。港口的主要生產機械是皮帶輸送機,勞動效率雖然比老港區提高多了,但是港口的卸車、裝船、轉堆等生產環節依然靠人力,輔之木製小推車和大鐵杴。勞動強度最大、最苦、最累的是卸車工人。按照鐵路部門的卸車要求,要做到兩個“一點五”,即卸1節煤車要保證在1.5小時以內,卸下來的煤炭要保證在鐵路線1.5米以外。為此,5—6個人需用大鐵杴一杴一杴地卸。遇到酷暑季節,車廂內溫度要高於外面好幾度,卸車工人汗流如注,中暑的時有發生。冬天,卸凍結煤難度更大,要用钁頭刨、榔頭敲、撬棍撬。由此可見,建港初期的碼頭工人是何等的艱苦。但是,這批工人卻毫無怨言,默默貢獻,總是樂呵呵地幹,快快樂樂地生活,下班後還要喝上幾杯老酒。這批碼頭工人的愛港敬業、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港口傳承了下來,逐漸地凝結到企業的精神中。

為了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提高吞吐能力,1966年後,港口在件雜貨作業區陸續修建了9座突堤碼頭和岸壁式平面碼頭。1970年,港口在煤碼頭三股道卸車線上製造安裝了4臺鏈鬥卸車機;為了增加貨場的堆存能力,又製造安裝了流動盤高機。1968年至1972年,港口把煤炭作業區的4座木棧橋碼頭改建成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碼頭。此時,港口的吞吐能力可達到250萬噸左右。煤碼頭投產後的第一年,即1961年,全港的吞吐量為58萬噸,1965年突破100萬噸,1978年突破200萬噸,直到1984年第一次大規模擴建以前的五、六年時間裡,港口的吞吐量一直在200萬噸左右徘徊不前,邳州港的幹部職工為此而默默地思考著、謀劃著。

"

作者:張振俠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邳州港位於京杭運河與隴海鐵路交匯的金銀十字架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經濟腹地和港口輻射面都非常廣闊,是周邊地區大宗貨物理想的集散地,是全國40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也是江蘇省20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因水生,靠(鐵)路興——邳州港的悠悠歲月

邳州港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老港。今日的邳州港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碼頭一路走來,歷經了漫長的歲月。早在18世紀上半葉,清政府在運河上興建了河成、河清、河慶三座船閘,其中雍正二年(1724年)建設的河成閘在邳州港上游約3公里處運河西岸(徐塘電廠正西)。乾隆40年(1775年)立在該閘背面的石碑碑文稱此地為“繁華之要地”,許多船舶通過船閘北上南下,等待過閘的船舶沿河停靠,或補充給養,或隨坡就岸裝卸貨物。1923年,東隴海鐵路通車後,在邳縣大榆樹村設立了運河車站(邳州火車站前身),原在河成閘進行的貨物裝卸和過往船閘的船舶逐漸轉移集中到邳州港現在的件雜貨碼頭前沿部位,從此開始逐步形成有貨物裝卸業務的原始碼頭雛形。在此裝卸的貨物主要有煤炭、沙石、糧食、木材、件雜貨等。前來裝卸貨物的船舶都是幾噸、幾十噸的木帆船。碼頭沒有任何設施,工人利用自然坡岸肩扛人抬,裝卸貨物,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低,十分艱苦。因為我家父輩以上幾代都是船民,我小時候曾在船上生活過。上世紀五十年代,我曾目睹過碼頭工人肩扛人抬裝卸貨物的場景。這種肩扛人抬的作業方式一致持續到邳州港建港前後。就是這批碼頭工人用他們強健有力的肩膀支撐著原始小碼頭的延續。如果說京杭運河和隴海鐵路孕育了邳州港,那麼這批碼頭工人和許許多多的木帆船則是邳州港的“催生婆”。河成船閘的興建和繁華對邳州港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國家決定建設邳縣港——邳州港的新生

1958年,我國正值經濟建設的大躍進年代。在京杭運河大規模的整治開發中,國家交通部在調研考察後決定建設邳縣港煤碼頭,由國家投資,交通部水運規劃設計院負責設計,交通部築港局負責施工。由於當時適逢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建港工程中的有些工程被迫中途下馬,如:原設計的3股鐵路卸車線只建成2股;5座木棧橋碼頭只建成4座……1960年11月港口就簡易投產了。因水生、靠(鐵)路興、生生不息的原始小碼頭從此獲得了新生。在港口正式投產前夕,經省交通廳批准成立了邳縣港務局,並行文明確要求“煤碼頭與原來各個老碼頭應合併起來,成為一個全能港。有關設備、財產、人員均歸新建的港務局統一領導”。煤碼頭投產時,交通部從武漢港等老港為港口調配了業務技術骨幹,邳縣交通局搬運站465名工人被集體調入港口。港口的主要生產機械是皮帶輸送機,勞動效率雖然比老港區提高多了,但是港口的卸車、裝船、轉堆等生產環節依然靠人力,輔之木製小推車和大鐵杴。勞動強度最大、最苦、最累的是卸車工人。按照鐵路部門的卸車要求,要做到兩個“一點五”,即卸1節煤車要保證在1.5小時以內,卸下來的煤炭要保證在鐵路線1.5米以外。為此,5—6個人需用大鐵杴一杴一杴地卸。遇到酷暑季節,車廂內溫度要高於外面好幾度,卸車工人汗流如注,中暑的時有發生。冬天,卸凍結煤難度更大,要用钁頭刨、榔頭敲、撬棍撬。由此可見,建港初期的碼頭工人是何等的艱苦。但是,這批工人卻毫無怨言,默默貢獻,總是樂呵呵地幹,快快樂樂地生活,下班後還要喝上幾杯老酒。這批碼頭工人的愛港敬業、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港口傳承了下來,逐漸地凝結到企業的精神中。

為了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提高吞吐能力,1966年後,港口在件雜貨作業區陸續修建了9座突堤碼頭和岸壁式平面碼頭。1970年,港口在煤碼頭三股道卸車線上製造安裝了4臺鏈鬥卸車機;為了增加貨場的堆存能力,又製造安裝了流動盤高機。1968年至1972年,港口把煤炭作業區的4座木棧橋碼頭改建成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碼頭。此時,港口的吞吐能力可達到250萬噸左右。煤碼頭投產後的第一年,即1961年,全港的吞吐量為58萬噸,1965年突破100萬噸,1978年突破200萬噸,直到1984年第一次大規模擴建以前的五、六年時間裡,港口的吞吐量一直在200萬噸左右徘徊不前,邳州港的幹部職工為此而默默地思考著、謀劃著。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十年五次改擴建——邳州港的鉅變

上世紀八十年代,邳州港迎來了天大的好事,作為國家“六五”計劃重點工程項目,即京杭運河續建工程開工,邳州港有幸列入了該重點工程的配套項目投資1075萬元對煤碼頭進行擴建。工程仍由交通部水運規劃設計院負責設計,徐州水利建築工程隊負責施工。1984年11月開始施工,1987年3月由省政府組織工程驗收。主要改擴建了一股道生產線和2號、5號碼頭,在碼頭前沿安裝了裝船機,兩個碼頭分別達到1000噸級和2000噸級;在一股道生產線安裝了4臺螺旋卸車機(400噸/小時)和2臺鬥輪堆取料機(堆800噸/小時、取600噸/小時),整個生產系統由中心控制室通過計算機集中控制,港口生產實現了機械化,徹底地解放了卸車工人,這對邳州港來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整個擴建工程是在邊生產邊擴建的情況下進行的。工程竣工的當年,吞吐量就突破了300萬噸,港口的這一成功經驗和做法得到交通部領導的讚許和好評,並向其他港口推廣。

邳州港在第一次大規模的改擴建後,雖然改變了生產方式,提高了吞吐能力,但是,由於三股道生產線未加改造,一股道有效生產線又偏短,場地堆存能力偏小,要想進一步提高吞吐能力還存在較大的難度,這與我省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及港口應該和能夠發揮的作用也很不相稱。為此,邳港人毫不懈氣,乘勢而上,決心繼續做大做強港口。1990年前後的五、六年時間裡,我們主要做了三件對港口建設和發展起到十分顯著作用的事:一是嚴控成本、壓縮開支,千方百計自籌資金,同時轉變思路,開闊眼界,走出港口,積極主動尋找外部的合作伙伴,藉助外力建設和發展港口。先後與山西、河南、河北的六家礦務局和煤炭運銷公司簽訂了合作經營協議,爭取了2000萬資金,同時爭取了國家計委和省政府的400萬投資,包括港口自籌的資金在內,共4000多萬元,又連續四次對港區兩股道生產線進行了擴建改造。全部工程進展十分順利。1996年港口吞吐量突破400萬噸以後,2007年突破500萬噸,創下建港以來新高。二是在省計經委、省交通廳和邳州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多年的努力,煤碼頭和件雜貨碼頭實現了統一管理,位於兩個作業區之間的老糧庫順利搬遷,整個港區東西連成一體,港口有了寬裕的場地條件。三是爭取了省燃料公司100萬資金,在港口進車線上新建了動態軌道衡,與先前使用的電子皮帶秤相配套,進一步健全完善了港口的計量系統,港口的計量實現了標準化、科學化。通過自1984年以來五次大規模的改擴建,港口形成了以螺旋裝卸機、鬥輪堆取料機、皮帶輸送機、裝船機相配套的由計算機監控的煤炭鐵水中轉流水線生產系統。港口的吞吐能力可達到600萬噸左右。

邳州港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躋身於現代化港口之列,成為全國和全省主要內河港口之一。

邳州港在不斷加強自身硬件建設的同時,特別注重強化企業內部管理,認真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制定了涵蓋各個崗位和各項管理工作的制度、標準和職責,並彙編成冊下發,使各個崗位和各項管理工作制度化、標準化、規範化,在具體實施中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違章必究。與此同時,港口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利用職教中心加強職工培訓工作,以不斷提供職工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制定了10項業務管理制度和生產業務人員必須遵守的31項硬性規定,其中《進出港煤炭管理規定》報請省交通廳(蘇交運〔2000〕31號文)批准後實施。港口還不斷開展各有側重的創先創優活動,以服務、工作和煤炭“三個優良”贏得客戶、領導、職工和社會的“‘四個滿意”。2003年港口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體系的認證,2004年通過了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煤炭質檢認證,成為運河沿線第一傢俱有煤炭質檢法律資格的港口企業。隨著港口生產規模、吞吐能力和對外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港口的聲譽更好了,影響力更大了,知名度更高了,通過港口中轉貨物的客戶也愈來愈多了。港口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每年都要參加國家計委和交、鐵、能三部主辦的全國煤炭訂貨會,從1988年開始,作為大運河上唯一的港口參加了交、鐵兩部每月定期召開的月度運輸平衡會,港口的進貨量納入了國家級的計劃管理,港口的貨源和生產有了計劃保障。

"

作者:張振俠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邳州港位於京杭運河與隴海鐵路交匯的金銀十字架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經濟腹地和港口輻射面都非常廣闊,是周邊地區大宗貨物理想的集散地,是全國40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也是江蘇省20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因水生,靠(鐵)路興——邳州港的悠悠歲月

邳州港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老港。今日的邳州港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碼頭一路走來,歷經了漫長的歲月。早在18世紀上半葉,清政府在運河上興建了河成、河清、河慶三座船閘,其中雍正二年(1724年)建設的河成閘在邳州港上游約3公里處運河西岸(徐塘電廠正西)。乾隆40年(1775年)立在該閘背面的石碑碑文稱此地為“繁華之要地”,許多船舶通過船閘北上南下,等待過閘的船舶沿河停靠,或補充給養,或隨坡就岸裝卸貨物。1923年,東隴海鐵路通車後,在邳縣大榆樹村設立了運河車站(邳州火車站前身),原在河成閘進行的貨物裝卸和過往船閘的船舶逐漸轉移集中到邳州港現在的件雜貨碼頭前沿部位,從此開始逐步形成有貨物裝卸業務的原始碼頭雛形。在此裝卸的貨物主要有煤炭、沙石、糧食、木材、件雜貨等。前來裝卸貨物的船舶都是幾噸、幾十噸的木帆船。碼頭沒有任何設施,工人利用自然坡岸肩扛人抬,裝卸貨物,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低,十分艱苦。因為我家父輩以上幾代都是船民,我小時候曾在船上生活過。上世紀五十年代,我曾目睹過碼頭工人肩扛人抬裝卸貨物的場景。這種肩扛人抬的作業方式一致持續到邳州港建港前後。就是這批碼頭工人用他們強健有力的肩膀支撐著原始小碼頭的延續。如果說京杭運河和隴海鐵路孕育了邳州港,那麼這批碼頭工人和許許多多的木帆船則是邳州港的“催生婆”。河成船閘的興建和繁華對邳州港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國家決定建設邳縣港——邳州港的新生

1958年,我國正值經濟建設的大躍進年代。在京杭運河大規模的整治開發中,國家交通部在調研考察後決定建設邳縣港煤碼頭,由國家投資,交通部水運規劃設計院負責設計,交通部築港局負責施工。由於當時適逢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建港工程中的有些工程被迫中途下馬,如:原設計的3股鐵路卸車線只建成2股;5座木棧橋碼頭只建成4座……1960年11月港口就簡易投產了。因水生、靠(鐵)路興、生生不息的原始小碼頭從此獲得了新生。在港口正式投產前夕,經省交通廳批准成立了邳縣港務局,並行文明確要求“煤碼頭與原來各個老碼頭應合併起來,成為一個全能港。有關設備、財產、人員均歸新建的港務局統一領導”。煤碼頭投產時,交通部從武漢港等老港為港口調配了業務技術骨幹,邳縣交通局搬運站465名工人被集體調入港口。港口的主要生產機械是皮帶輸送機,勞動效率雖然比老港區提高多了,但是港口的卸車、裝船、轉堆等生產環節依然靠人力,輔之木製小推車和大鐵杴。勞動強度最大、最苦、最累的是卸車工人。按照鐵路部門的卸車要求,要做到兩個“一點五”,即卸1節煤車要保證在1.5小時以內,卸下來的煤炭要保證在鐵路線1.5米以外。為此,5—6個人需用大鐵杴一杴一杴地卸。遇到酷暑季節,車廂內溫度要高於外面好幾度,卸車工人汗流如注,中暑的時有發生。冬天,卸凍結煤難度更大,要用钁頭刨、榔頭敲、撬棍撬。由此可見,建港初期的碼頭工人是何等的艱苦。但是,這批工人卻毫無怨言,默默貢獻,總是樂呵呵地幹,快快樂樂地生活,下班後還要喝上幾杯老酒。這批碼頭工人的愛港敬業、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港口傳承了下來,逐漸地凝結到企業的精神中。

為了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提高吞吐能力,1966年後,港口在件雜貨作業區陸續修建了9座突堤碼頭和岸壁式平面碼頭。1970年,港口在煤碼頭三股道卸車線上製造安裝了4臺鏈鬥卸車機;為了增加貨場的堆存能力,又製造安裝了流動盤高機。1968年至1972年,港口把煤炭作業區的4座木棧橋碼頭改建成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碼頭。此時,港口的吞吐能力可達到250萬噸左右。煤碼頭投產後的第一年,即1961年,全港的吞吐量為58萬噸,1965年突破100萬噸,1978年突破200萬噸,直到1984年第一次大規模擴建以前的五、六年時間裡,港口的吞吐量一直在200萬噸左右徘徊不前,邳州港的幹部職工為此而默默地思考著、謀劃著。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十年五次改擴建——邳州港的鉅變

上世紀八十年代,邳州港迎來了天大的好事,作為國家“六五”計劃重點工程項目,即京杭運河續建工程開工,邳州港有幸列入了該重點工程的配套項目投資1075萬元對煤碼頭進行擴建。工程仍由交通部水運規劃設計院負責設計,徐州水利建築工程隊負責施工。1984年11月開始施工,1987年3月由省政府組織工程驗收。主要改擴建了一股道生產線和2號、5號碼頭,在碼頭前沿安裝了裝船機,兩個碼頭分別達到1000噸級和2000噸級;在一股道生產線安裝了4臺螺旋卸車機(400噸/小時)和2臺鬥輪堆取料機(堆800噸/小時、取600噸/小時),整個生產系統由中心控制室通過計算機集中控制,港口生產實現了機械化,徹底地解放了卸車工人,這對邳州港來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整個擴建工程是在邊生產邊擴建的情況下進行的。工程竣工的當年,吞吐量就突破了300萬噸,港口的這一成功經驗和做法得到交通部領導的讚許和好評,並向其他港口推廣。

邳州港在第一次大規模的改擴建後,雖然改變了生產方式,提高了吞吐能力,但是,由於三股道生產線未加改造,一股道有效生產線又偏短,場地堆存能力偏小,要想進一步提高吞吐能力還存在較大的難度,這與我省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及港口應該和能夠發揮的作用也很不相稱。為此,邳港人毫不懈氣,乘勢而上,決心繼續做大做強港口。1990年前後的五、六年時間裡,我們主要做了三件對港口建設和發展起到十分顯著作用的事:一是嚴控成本、壓縮開支,千方百計自籌資金,同時轉變思路,開闊眼界,走出港口,積極主動尋找外部的合作伙伴,藉助外力建設和發展港口。先後與山西、河南、河北的六家礦務局和煤炭運銷公司簽訂了合作經營協議,爭取了2000萬資金,同時爭取了國家計委和省政府的400萬投資,包括港口自籌的資金在內,共4000多萬元,又連續四次對港區兩股道生產線進行了擴建改造。全部工程進展十分順利。1996年港口吞吐量突破400萬噸以後,2007年突破500萬噸,創下建港以來新高。二是在省計經委、省交通廳和邳州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多年的努力,煤碼頭和件雜貨碼頭實現了統一管理,位於兩個作業區之間的老糧庫順利搬遷,整個港區東西連成一體,港口有了寬裕的場地條件。三是爭取了省燃料公司100萬資金,在港口進車線上新建了動態軌道衡,與先前使用的電子皮帶秤相配套,進一步健全完善了港口的計量系統,港口的計量實現了標準化、科學化。通過自1984年以來五次大規模的改擴建,港口形成了以螺旋裝卸機、鬥輪堆取料機、皮帶輸送機、裝船機相配套的由計算機監控的煤炭鐵水中轉流水線生產系統。港口的吞吐能力可達到600萬噸左右。

邳州港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躋身於現代化港口之列,成為全國和全省主要內河港口之一。

邳州港在不斷加強自身硬件建設的同時,特別注重強化企業內部管理,認真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制定了涵蓋各個崗位和各項管理工作的制度、標準和職責,並彙編成冊下發,使各個崗位和各項管理工作制度化、標準化、規範化,在具體實施中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違章必究。與此同時,港口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利用職教中心加強職工培訓工作,以不斷提供職工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制定了10項業務管理制度和生產業務人員必須遵守的31項硬性規定,其中《進出港煤炭管理規定》報請省交通廳(蘇交運〔2000〕31號文)批准後實施。港口還不斷開展各有側重的創先創優活動,以服務、工作和煤炭“三個優良”贏得客戶、領導、職工和社會的“‘四個滿意”。2003年港口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體系的認證,2004年通過了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煤炭質檢認證,成為運河沿線第一傢俱有煤炭質檢法律資格的港口企業。隨著港口生產規模、吞吐能力和對外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港口的聲譽更好了,影響力更大了,知名度更高了,通過港口中轉貨物的客戶也愈來愈多了。港口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每年都要參加國家計委和交、鐵、能三部主辦的全國煤炭訂貨會,從1988年開始,作為大運河上唯一的港口參加了交、鐵兩部每月定期召開的月度運輸平衡會,港口的進貨量納入了國家級的計劃管理,港口的貨源和生產有了計劃保障。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邳州港從1958年開始建港算起,已走過62個年頭,1960年至2018年共完成1.5億多噸吞吐量,有力地保證了電力企業和化肥、水泥、石灰等生產廠家以及民生的用煤需求。位於邳州市的沂州焦化廠每年100多萬噸的用煤全部通過邳州港中轉進廠,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與邳州港同齡的揚州電廠近一半的用煤量要從邳州港中轉。時任省交通廳的副廳長顏偉在視察港口時曾經說過,邳州港打個噴嚏,江蘇的經濟就要感冒。實事求是地講,邳州港為促進江蘇和華東地區的國民經濟發展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和邳州市的城市建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邳州港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和艱苦奮鬥,在港口建設和生產經營上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業績。邳州港曾獲得了全國交通系統1990年度經濟效益先進企業、江蘇省“大慶式”企業、全省交通系統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江蘇省交通事業發展建功立業1996-1999年有功單位、江蘇省交通系統安全生產先進單位、江蘇省設備管理先進單位、江蘇省先進財務工作集體、全國和江蘇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等十多種榮譽稱號。中央電視臺和《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國交通報》、《中國水運報》、《中國煤炭報》、《新華日報》以及交通部、江蘇省交通廳主辦的《交通企業管理》、《江蘇交通運輸》和《江蘇港口》等報刊曾多次報道了邳州港建設、發展和企業管理等方面的業績和先進經驗。1989年7月至1990年4月,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和《晚間新聞》節目中曾先後五次報道了有關邳州港的新聞。邳州港的全體幹部職工為此感到歡欣鼓舞。這些成績也激勵著他們向更高的目標奮進。

"

作者:張振俠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邳州港位於京杭運河與隴海鐵路交匯的金銀十字架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經濟腹地和港口輻射面都非常廣闊,是周邊地區大宗貨物理想的集散地,是全國40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也是江蘇省20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因水生,靠(鐵)路興——邳州港的悠悠歲月

邳州港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老港。今日的邳州港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碼頭一路走來,歷經了漫長的歲月。早在18世紀上半葉,清政府在運河上興建了河成、河清、河慶三座船閘,其中雍正二年(1724年)建設的河成閘在邳州港上游約3公里處運河西岸(徐塘電廠正西)。乾隆40年(1775年)立在該閘背面的石碑碑文稱此地為“繁華之要地”,許多船舶通過船閘北上南下,等待過閘的船舶沿河停靠,或補充給養,或隨坡就岸裝卸貨物。1923年,東隴海鐵路通車後,在邳縣大榆樹村設立了運河車站(邳州火車站前身),原在河成閘進行的貨物裝卸和過往船閘的船舶逐漸轉移集中到邳州港現在的件雜貨碼頭前沿部位,從此開始逐步形成有貨物裝卸業務的原始碼頭雛形。在此裝卸的貨物主要有煤炭、沙石、糧食、木材、件雜貨等。前來裝卸貨物的船舶都是幾噸、幾十噸的木帆船。碼頭沒有任何設施,工人利用自然坡岸肩扛人抬,裝卸貨物,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低,十分艱苦。因為我家父輩以上幾代都是船民,我小時候曾在船上生活過。上世紀五十年代,我曾目睹過碼頭工人肩扛人抬裝卸貨物的場景。這種肩扛人抬的作業方式一致持續到邳州港建港前後。就是這批碼頭工人用他們強健有力的肩膀支撐著原始小碼頭的延續。如果說京杭運河和隴海鐵路孕育了邳州港,那麼這批碼頭工人和許許多多的木帆船則是邳州港的“催生婆”。河成船閘的興建和繁華對邳州港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國家決定建設邳縣港——邳州港的新生

1958年,我國正值經濟建設的大躍進年代。在京杭運河大規模的整治開發中,國家交通部在調研考察後決定建設邳縣港煤碼頭,由國家投資,交通部水運規劃設計院負責設計,交通部築港局負責施工。由於當時適逢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建港工程中的有些工程被迫中途下馬,如:原設計的3股鐵路卸車線只建成2股;5座木棧橋碼頭只建成4座……1960年11月港口就簡易投產了。因水生、靠(鐵)路興、生生不息的原始小碼頭從此獲得了新生。在港口正式投產前夕,經省交通廳批准成立了邳縣港務局,並行文明確要求“煤碼頭與原來各個老碼頭應合併起來,成為一個全能港。有關設備、財產、人員均歸新建的港務局統一領導”。煤碼頭投產時,交通部從武漢港等老港為港口調配了業務技術骨幹,邳縣交通局搬運站465名工人被集體調入港口。港口的主要生產機械是皮帶輸送機,勞動效率雖然比老港區提高多了,但是港口的卸車、裝船、轉堆等生產環節依然靠人力,輔之木製小推車和大鐵杴。勞動強度最大、最苦、最累的是卸車工人。按照鐵路部門的卸車要求,要做到兩個“一點五”,即卸1節煤車要保證在1.5小時以內,卸下來的煤炭要保證在鐵路線1.5米以外。為此,5—6個人需用大鐵杴一杴一杴地卸。遇到酷暑季節,車廂內溫度要高於外面好幾度,卸車工人汗流如注,中暑的時有發生。冬天,卸凍結煤難度更大,要用钁頭刨、榔頭敲、撬棍撬。由此可見,建港初期的碼頭工人是何等的艱苦。但是,這批工人卻毫無怨言,默默貢獻,總是樂呵呵地幹,快快樂樂地生活,下班後還要喝上幾杯老酒。這批碼頭工人的愛港敬業、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港口傳承了下來,逐漸地凝結到企業的精神中。

為了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提高吞吐能力,1966年後,港口在件雜貨作業區陸續修建了9座突堤碼頭和岸壁式平面碼頭。1970年,港口在煤碼頭三股道卸車線上製造安裝了4臺鏈鬥卸車機;為了增加貨場的堆存能力,又製造安裝了流動盤高機。1968年至1972年,港口把煤炭作業區的4座木棧橋碼頭改建成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碼頭。此時,港口的吞吐能力可達到250萬噸左右。煤碼頭投產後的第一年,即1961年,全港的吞吐量為58萬噸,1965年突破100萬噸,1978年突破200萬噸,直到1984年第一次大規模擴建以前的五、六年時間裡,港口的吞吐量一直在200萬噸左右徘徊不前,邳州港的幹部職工為此而默默地思考著、謀劃著。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十年五次改擴建——邳州港的鉅變

上世紀八十年代,邳州港迎來了天大的好事,作為國家“六五”計劃重點工程項目,即京杭運河續建工程開工,邳州港有幸列入了該重點工程的配套項目投資1075萬元對煤碼頭進行擴建。工程仍由交通部水運規劃設計院負責設計,徐州水利建築工程隊負責施工。1984年11月開始施工,1987年3月由省政府組織工程驗收。主要改擴建了一股道生產線和2號、5號碼頭,在碼頭前沿安裝了裝船機,兩個碼頭分別達到1000噸級和2000噸級;在一股道生產線安裝了4臺螺旋卸車機(400噸/小時)和2臺鬥輪堆取料機(堆800噸/小時、取600噸/小時),整個生產系統由中心控制室通過計算機集中控制,港口生產實現了機械化,徹底地解放了卸車工人,這對邳州港來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整個擴建工程是在邊生產邊擴建的情況下進行的。工程竣工的當年,吞吐量就突破了300萬噸,港口的這一成功經驗和做法得到交通部領導的讚許和好評,並向其他港口推廣。

邳州港在第一次大規模的改擴建後,雖然改變了生產方式,提高了吞吐能力,但是,由於三股道生產線未加改造,一股道有效生產線又偏短,場地堆存能力偏小,要想進一步提高吞吐能力還存在較大的難度,這與我省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及港口應該和能夠發揮的作用也很不相稱。為此,邳港人毫不懈氣,乘勢而上,決心繼續做大做強港口。1990年前後的五、六年時間裡,我們主要做了三件對港口建設和發展起到十分顯著作用的事:一是嚴控成本、壓縮開支,千方百計自籌資金,同時轉變思路,開闊眼界,走出港口,積極主動尋找外部的合作伙伴,藉助外力建設和發展港口。先後與山西、河南、河北的六家礦務局和煤炭運銷公司簽訂了合作經營協議,爭取了2000萬資金,同時爭取了國家計委和省政府的400萬投資,包括港口自籌的資金在內,共4000多萬元,又連續四次對港區兩股道生產線進行了擴建改造。全部工程進展十分順利。1996年港口吞吐量突破400萬噸以後,2007年突破500萬噸,創下建港以來新高。二是在省計經委、省交通廳和邳州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多年的努力,煤碼頭和件雜貨碼頭實現了統一管理,位於兩個作業區之間的老糧庫順利搬遷,整個港區東西連成一體,港口有了寬裕的場地條件。三是爭取了省燃料公司100萬資金,在港口進車線上新建了動態軌道衡,與先前使用的電子皮帶秤相配套,進一步健全完善了港口的計量系統,港口的計量實現了標準化、科學化。通過自1984年以來五次大規模的改擴建,港口形成了以螺旋裝卸機、鬥輪堆取料機、皮帶輸送機、裝船機相配套的由計算機監控的煤炭鐵水中轉流水線生產系統。港口的吞吐能力可達到600萬噸左右。

邳州港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躋身於現代化港口之列,成為全國和全省主要內河港口之一。

邳州港在不斷加強自身硬件建設的同時,特別注重強化企業內部管理,認真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制定了涵蓋各個崗位和各項管理工作的制度、標準和職責,並彙編成冊下發,使各個崗位和各項管理工作制度化、標準化、規範化,在具體實施中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違章必究。與此同時,港口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利用職教中心加強職工培訓工作,以不斷提供職工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制定了10項業務管理制度和生產業務人員必須遵守的31項硬性規定,其中《進出港煤炭管理規定》報請省交通廳(蘇交運〔2000〕31號文)批准後實施。港口還不斷開展各有側重的創先創優活動,以服務、工作和煤炭“三個優良”贏得客戶、領導、職工和社會的“‘四個滿意”。2003年港口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體系的認證,2004年通過了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煤炭質檢認證,成為運河沿線第一傢俱有煤炭質檢法律資格的港口企業。隨著港口生產規模、吞吐能力和對外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港口的聲譽更好了,影響力更大了,知名度更高了,通過港口中轉貨物的客戶也愈來愈多了。港口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每年都要參加國家計委和交、鐵、能三部主辦的全國煤炭訂貨會,從1988年開始,作為大運河上唯一的港口參加了交、鐵兩部每月定期召開的月度運輸平衡會,港口的進貨量納入了國家級的計劃管理,港口的貨源和生產有了計劃保障。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邳州港從1958年開始建港算起,已走過62個年頭,1960年至2018年共完成1.5億多噸吞吐量,有力地保證了電力企業和化肥、水泥、石灰等生產廠家以及民生的用煤需求。位於邳州市的沂州焦化廠每年100多萬噸的用煤全部通過邳州港中轉進廠,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與邳州港同齡的揚州電廠近一半的用煤量要從邳州港中轉。時任省交通廳的副廳長顏偉在視察港口時曾經說過,邳州港打個噴嚏,江蘇的經濟就要感冒。實事求是地講,邳州港為促進江蘇和華東地區的國民經濟發展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和邳州市的城市建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邳州港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和艱苦奮鬥,在港口建設和生產經營上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業績。邳州港曾獲得了全國交通系統1990年度經濟效益先進企業、江蘇省“大慶式”企業、全省交通系統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江蘇省交通事業發展建功立業1996-1999年有功單位、江蘇省交通系統安全生產先進單位、江蘇省設備管理先進單位、江蘇省先進財務工作集體、全國和江蘇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等十多種榮譽稱號。中央電視臺和《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國交通報》、《中國水運報》、《中國煤炭報》、《新華日報》以及交通部、江蘇省交通廳主辦的《交通企業管理》、《江蘇交通運輸》和《江蘇港口》等報刊曾多次報道了邳州港建設、發展和企業管理等方面的業績和先進經驗。1989年7月至1990年4月,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和《晚間新聞》節目中曾先後五次報道了有關邳州港的新聞。邳州港的全體幹部職工為此感到歡欣鼓舞。這些成績也激勵著他們向更高的目標奮進。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內外發力——邳州港突飛猛進的兩個輪子

回顧邳州港的發展歷程和崢嶸歲月,邳州港能夠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原始小碼頭髮展到今天物質技術雄厚、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港口的歷屆領導班子和一代代碼頭工人自強不息、敢為人先、勇創一流、堅持不懈努力奮鬥;二是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對港口的發展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和特別關愛。如:省計經委於1986年專門為邳州港製訂和下發了《邳縣港中轉煤炭計劃管理暫行辦法》和《邳州港煤炭疏運工作的若干暫行規定》。國家交通部原副部長林祖乙、劉鬆金;江蘇省原省委書記沈達人、江蘇省原省長顧秀蓮、原副省長凌啟鴻、陳必亭、徐鳴、江蘇省交通廳原廳長丁子綱、原副廳長顏偉以及徐州市、邳州市的領導曾親臨港口視察和指導工作。特別是邳州市人民政府在作業區的統一管理、老糧庫的搬遷、聯合運輸、煤炭市場管理以及新港建設等重大問題上曾經給予大力的支持。以上這些,邳州港的全體幹部職工都銘記在心並表示由衷的感謝。在此,也衷心希望邳州文化研究會的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多為邳州港的發展,特別是新港的建設出謀劃策,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愛。

"

作者:張振俠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邳州港位於京杭運河與隴海鐵路交匯的金銀十字架上,地理位置十分優越,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經濟腹地和港口輻射面都非常廣闊,是周邊地區大宗貨物理想的集散地,是全國40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也是江蘇省20個主要內河港口之一。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因水生,靠(鐵)路興——邳州港的悠悠歲月

邳州港是一個歷史十分悠久的老港。今日的邳州港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碼頭一路走來,歷經了漫長的歲月。早在18世紀上半葉,清政府在運河上興建了河成、河清、河慶三座船閘,其中雍正二年(1724年)建設的河成閘在邳州港上游約3公里處運河西岸(徐塘電廠正西)。乾隆40年(1775年)立在該閘背面的石碑碑文稱此地為“繁華之要地”,許多船舶通過船閘北上南下,等待過閘的船舶沿河停靠,或補充給養,或隨坡就岸裝卸貨物。1923年,東隴海鐵路通車後,在邳縣大榆樹村設立了運河車站(邳州火車站前身),原在河成閘進行的貨物裝卸和過往船閘的船舶逐漸轉移集中到邳州港現在的件雜貨碼頭前沿部位,從此開始逐步形成有貨物裝卸業務的原始碼頭雛形。在此裝卸的貨物主要有煤炭、沙石、糧食、木材、件雜貨等。前來裝卸貨物的船舶都是幾噸、幾十噸的木帆船。碼頭沒有任何設施,工人利用自然坡岸肩扛人抬,裝卸貨物,勞動強度大,勞動效率低,十分艱苦。因為我家父輩以上幾代都是船民,我小時候曾在船上生活過。上世紀五十年代,我曾目睹過碼頭工人肩扛人抬裝卸貨物的場景。這種肩扛人抬的作業方式一致持續到邳州港建港前後。就是這批碼頭工人用他們強健有力的肩膀支撐著原始小碼頭的延續。如果說京杭運河和隴海鐵路孕育了邳州港,那麼這批碼頭工人和許許多多的木帆船則是邳州港的“催生婆”。河成船閘的興建和繁華對邳州港的形成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國家決定建設邳縣港——邳州港的新生

1958年,我國正值經濟建設的大躍進年代。在京杭運河大規模的整治開發中,國家交通部在調研考察後決定建設邳縣港煤碼頭,由國家投資,交通部水運規劃設計院負責設計,交通部築港局負責施工。由於當時適逢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建港工程中的有些工程被迫中途下馬,如:原設計的3股鐵路卸車線只建成2股;5座木棧橋碼頭只建成4座……1960年11月港口就簡易投產了。因水生、靠(鐵)路興、生生不息的原始小碼頭從此獲得了新生。在港口正式投產前夕,經省交通廳批准成立了邳縣港務局,並行文明確要求“煤碼頭與原來各個老碼頭應合併起來,成為一個全能港。有關設備、財產、人員均歸新建的港務局統一領導”。煤碼頭投產時,交通部從武漢港等老港為港口調配了業務技術骨幹,邳縣交通局搬運站465名工人被集體調入港口。港口的主要生產機械是皮帶輸送機,勞動效率雖然比老港區提高多了,但是港口的卸車、裝船、轉堆等生產環節依然靠人力,輔之木製小推車和大鐵杴。勞動強度最大、最苦、最累的是卸車工人。按照鐵路部門的卸車要求,要做到兩個“一點五”,即卸1節煤車要保證在1.5小時以內,卸下來的煤炭要保證在鐵路線1.5米以外。為此,5—6個人需用大鐵杴一杴一杴地卸。遇到酷暑季節,車廂內溫度要高於外面好幾度,卸車工人汗流如注,中暑的時有發生。冬天,卸凍結煤難度更大,要用钁頭刨、榔頭敲、撬棍撬。由此可見,建港初期的碼頭工人是何等的艱苦。但是,這批工人卻毫無怨言,默默貢獻,總是樂呵呵地幹,快快樂樂地生活,下班後還要喝上幾杯老酒。這批碼頭工人的愛港敬業、吃苦耐勞、無私奉獻的精神在港口傳承了下來,逐漸地凝結到企業的精神中。

為了進一步完善配套設施,提高吞吐能力,1966年後,港口在件雜貨作業區陸續修建了9座突堤碼頭和岸壁式平面碼頭。1970年,港口在煤碼頭三股道卸車線上製造安裝了4臺鏈鬥卸車機;為了增加貨場的堆存能力,又製造安裝了流動盤高機。1968年至1972年,港口把煤炭作業區的4座木棧橋碼頭改建成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碼頭。此時,港口的吞吐能力可達到250萬噸左右。煤碼頭投產後的第一年,即1961年,全港的吞吐量為58萬噸,1965年突破100萬噸,1978年突破200萬噸,直到1984年第一次大規模擴建以前的五、六年時間裡,港口的吞吐量一直在200萬噸左右徘徊不前,邳州港的幹部職工為此而默默地思考著、謀劃著。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十年五次改擴建——邳州港的鉅變

上世紀八十年代,邳州港迎來了天大的好事,作為國家“六五”計劃重點工程項目,即京杭運河續建工程開工,邳州港有幸列入了該重點工程的配套項目投資1075萬元對煤碼頭進行擴建。工程仍由交通部水運規劃設計院負責設計,徐州水利建築工程隊負責施工。1984年11月開始施工,1987年3月由省政府組織工程驗收。主要改擴建了一股道生產線和2號、5號碼頭,在碼頭前沿安裝了裝船機,兩個碼頭分別達到1000噸級和2000噸級;在一股道生產線安裝了4臺螺旋卸車機(400噸/小時)和2臺鬥輪堆取料機(堆800噸/小時、取600噸/小時),整個生產系統由中心控制室通過計算機集中控制,港口生產實現了機械化,徹底地解放了卸車工人,這對邳州港來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整個擴建工程是在邊生產邊擴建的情況下進行的。工程竣工的當年,吞吐量就突破了300萬噸,港口的這一成功經驗和做法得到交通部領導的讚許和好評,並向其他港口推廣。

邳州港在第一次大規模的改擴建後,雖然改變了生產方式,提高了吞吐能力,但是,由於三股道生產線未加改造,一股道有效生產線又偏短,場地堆存能力偏小,要想進一步提高吞吐能力還存在較大的難度,這與我省經濟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及港口應該和能夠發揮的作用也很不相稱。為此,邳港人毫不懈氣,乘勢而上,決心繼續做大做強港口。1990年前後的五、六年時間裡,我們主要做了三件對港口建設和發展起到十分顯著作用的事:一是嚴控成本、壓縮開支,千方百計自籌資金,同時轉變思路,開闊眼界,走出港口,積極主動尋找外部的合作伙伴,藉助外力建設和發展港口。先後與山西、河南、河北的六家礦務局和煤炭運銷公司簽訂了合作經營協議,爭取了2000萬資金,同時爭取了國家計委和省政府的400萬投資,包括港口自籌的資金在內,共4000多萬元,又連續四次對港區兩股道生產線進行了擴建改造。全部工程進展十分順利。1996年港口吞吐量突破400萬噸以後,2007年突破500萬噸,創下建港以來新高。二是在省計經委、省交通廳和邳州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多年的努力,煤碼頭和件雜貨碼頭實現了統一管理,位於兩個作業區之間的老糧庫順利搬遷,整個港區東西連成一體,港口有了寬裕的場地條件。三是爭取了省燃料公司100萬資金,在港口進車線上新建了動態軌道衡,與先前使用的電子皮帶秤相配套,進一步健全完善了港口的計量系統,港口的計量實現了標準化、科學化。通過自1984年以來五次大規模的改擴建,港口形成了以螺旋裝卸機、鬥輪堆取料機、皮帶輸送機、裝船機相配套的由計算機監控的煤炭鐵水中轉流水線生產系統。港口的吞吐能力可達到600萬噸左右。

邳州港實現了飛躍式的發展,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躋身於現代化港口之列,成為全國和全省主要內河港口之一。

邳州港在不斷加強自身硬件建設的同時,特別注重強化企業內部管理,認真做好建章立制工作,制定了涵蓋各個崗位和各項管理工作的制度、標準和職責,並彙編成冊下發,使各個崗位和各項管理工作制度化、標準化、規範化,在具體實施中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循、違章必究。與此同時,港口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利用職教中心加強職工培訓工作,以不斷提供職工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制定了10項業務管理制度和生產業務人員必須遵守的31項硬性規定,其中《進出港煤炭管理規定》報請省交通廳(蘇交運〔2000〕31號文)批准後實施。港口還不斷開展各有側重的創先創優活動,以服務、工作和煤炭“三個優良”贏得客戶、領導、職工和社會的“‘四個滿意”。2003年港口通過了ISO9001:2000質量體系的認證,2004年通過了省質量技術監督局的煤炭質檢認證,成為運河沿線第一傢俱有煤炭質檢法律資格的港口企業。隨著港口生產規模、吞吐能力和對外服務質量的不斷提高,港口的聲譽更好了,影響力更大了,知名度更高了,通過港口中轉貨物的客戶也愈來愈多了。港口從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始每年都要參加國家計委和交、鐵、能三部主辦的全國煤炭訂貨會,從1988年開始,作為大運河上唯一的港口參加了交、鐵兩部每月定期召開的月度運輸平衡會,港口的進貨量納入了國家級的計劃管理,港口的貨源和生產有了計劃保障。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邳州港從1958年開始建港算起,已走過62個年頭,1960年至2018年共完成1.5億多噸吞吐量,有力地保證了電力企業和化肥、水泥、石灰等生產廠家以及民生的用煤需求。位於邳州市的沂州焦化廠每年100多萬噸的用煤全部通過邳州港中轉進廠,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與邳州港同齡的揚州電廠近一半的用煤量要從邳州港中轉。時任省交通廳的副廳長顏偉在視察港口時曾經說過,邳州港打個噴嚏,江蘇的經濟就要感冒。實事求是地講,邳州港為促進江蘇和華東地區的國民經濟發展曾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和邳州市的城市建設也作出了重要貢獻。

邳州港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和艱苦奮鬥,在港口建設和生產經營上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業績。邳州港曾獲得了全國交通系統1990年度經濟效益先進企業、江蘇省“大慶式”企業、全省交通系統兩個文明建設先進單位、江蘇省交通事業發展建功立業1996-1999年有功單位、江蘇省交通系統安全生產先進單位、江蘇省設備管理先進單位、江蘇省先進財務工作集體、全國和江蘇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等十多種榮譽稱號。中央電視臺和《人民日報》、《工人日報》、《中國交通報》、《中國水運報》、《中國煤炭報》、《新華日報》以及交通部、江蘇省交通廳主辦的《交通企業管理》、《江蘇交通運輸》和《江蘇港口》等報刊曾多次報道了邳州港建設、發展和企業管理等方面的業績和先進經驗。1989年7月至1990年4月,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和《晚間新聞》節目中曾先後五次報道了有關邳州港的新聞。邳州港的全體幹部職工為此感到歡欣鼓舞。這些成績也激勵著他們向更高的目標奮進。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內外發力——邳州港突飛猛進的兩個輪子

回顧邳州港的發展歷程和崢嶸歲月,邳州港能夠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原始小碼頭髮展到今天物質技術雄厚、在國民經濟發展中佔有重要地位,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港口的歷屆領導班子和一代代碼頭工人自強不息、敢為人先、勇創一流、堅持不懈努力奮鬥;二是各級政府和主管部門對港口的發展高度重視、大力支持和特別關愛。如:省計經委於1986年專門為邳州港製訂和下發了《邳縣港中轉煤炭計劃管理暫行辦法》和《邳州港煤炭疏運工作的若干暫行規定》。國家交通部原副部長林祖乙、劉鬆金;江蘇省原省委書記沈達人、江蘇省原省長顧秀蓮、原副省長凌啟鴻、陳必亭、徐鳴、江蘇省交通廳原廳長丁子綱、原副廳長顏偉以及徐州市、邳州市的領導曾親臨港口視察和指導工作。特別是邳州市人民政府在作業區的統一管理、老糧庫的搬遷、聯合運輸、煤炭市場管理以及新港建設等重大問題上曾經給予大力的支持。以上這些,邳州港的全體幹部職工都銘記在心並表示由衷的感謝。在此,也衷心希望邳州文化研究會的各位領導、專家、學者多為邳州港的發展,特別是新港的建設出謀劃策,給予更多的關注和關愛。

永載史冊的長生不老港——邳州港

我是喝運河水長大的,又在港口工作了幾十年,與港口結下了不解之緣和深厚感情。我衷心希望邳州港能夠象古老的京杭運河一樣長生不老、永鑄輝煌!

(張振俠:邳州港務局原工會主席)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