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

老家的意義在於故鄉有屋,屋內有人,常有歡聲笑語。我的老家是邳州市宿羊山鎮韓行村,一個非常普通而親切的莊子。母親健在,快到栽蒜季,老人家正剝著蒜種。莊人熱情友好,見到我都要打一聲招呼。

我家老屋是個老宅子,宅上的房子建了五次,才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地基是1979年墊的,略比地面高,次年砌石基,拉運黃土,踩三次牆,方到四簷齊。幹這些活,父親出了苦力,緊要時才請幾個幫工,工錢不要,酒是必不可少的。五年後,過道屋只砌了石基,就因手頭緊停下來了。到了1996年,父親因生意失敗,心灰意懶,離家去了揚州,後輾轉高郵,以售乾貨謀生。老屋無人打理,遭遇大雨塌了半邊牆。父親1999年歸來後,陸續翻建了堂屋,建起了過道,僅東屋就建了兩次。

"

老家的意義在於故鄉有屋,屋內有人,常有歡聲笑語。我的老家是邳州市宿羊山鎮韓行村,一個非常普通而親切的莊子。母親健在,快到栽蒜季,老人家正剝著蒜種。莊人熱情友好,見到我都要打一聲招呼。

我家老屋是個老宅子,宅上的房子建了五次,才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地基是1979年墊的,略比地面高,次年砌石基,拉運黃土,踩三次牆,方到四簷齊。幹這些活,父親出了苦力,緊要時才請幾個幫工,工錢不要,酒是必不可少的。五年後,過道屋只砌了石基,就因手頭緊停下來了。到了1996年,父親因生意失敗,心灰意懶,離家去了揚州,後輾轉高郵,以售乾貨謀生。老屋無人打理,遭遇大雨塌了半邊牆。父親1999年歸來後,陸續翻建了堂屋,建起了過道,僅東屋就建了兩次。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我老家西邊的老屋好久沒住人了,房主人我叫二叔,他家大奶、二嬸、大爺相繼去世後,他老人家就跟兒女進城了。每年清明節前,他是要回來一趟的,雷打不動,給老人燒把紙,順便走幾家親戚。老人身體康健,已七十多歲,百年後怕是不回來了,因為二嬸沒有回家。哪裡的黃土不埋人呢!和二叔為鄰已四十餘年,搬了兩次家,仍住在一起,房頭不近,感情卻深厚。與他家大弟,常能聚到一起,聊起往事時,淚珠汪汪。

我家東邊是大叔家。堂弟較少回來,常年在外做生意,幾個孩子也在外面讀書,土地扔給別人種了,回來幹嘛呢。如果老家有殯事,還是要回來奔喪和幫忙的,人之常情,再遠都要回家,根紮在這裡了。大叔大嬸因病去世快有二十年了,時間過得真快,彈指一揮間。父親和大叔感情深厚,自然災害時,老弟倆一起去河南要過飯,大叔還救過父親的命。後來又一起做生意,打繩,販洋麻,拉大米到山東換玉米,為了幾張嘴,什麼都幹過。

"

老家的意義在於故鄉有屋,屋內有人,常有歡聲笑語。我的老家是邳州市宿羊山鎮韓行村,一個非常普通而親切的莊子。母親健在,快到栽蒜季,老人家正剝著蒜種。莊人熱情友好,見到我都要打一聲招呼。

我家老屋是個老宅子,宅上的房子建了五次,才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地基是1979年墊的,略比地面高,次年砌石基,拉運黃土,踩三次牆,方到四簷齊。幹這些活,父親出了苦力,緊要時才請幾個幫工,工錢不要,酒是必不可少的。五年後,過道屋只砌了石基,就因手頭緊停下來了。到了1996年,父親因生意失敗,心灰意懶,離家去了揚州,後輾轉高郵,以售乾貨謀生。老屋無人打理,遭遇大雨塌了半邊牆。父親1999年歸來後,陸續翻建了堂屋,建起了過道,僅東屋就建了兩次。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我老家西邊的老屋好久沒住人了,房主人我叫二叔,他家大奶、二嬸、大爺相繼去世後,他老人家就跟兒女進城了。每年清明節前,他是要回來一趟的,雷打不動,給老人燒把紙,順便走幾家親戚。老人身體康健,已七十多歲,百年後怕是不回來了,因為二嬸沒有回家。哪裡的黃土不埋人呢!和二叔為鄰已四十餘年,搬了兩次家,仍住在一起,房頭不近,感情卻深厚。與他家大弟,常能聚到一起,聊起往事時,淚珠汪汪。

我家東邊是大叔家。堂弟較少回來,常年在外做生意,幾個孩子也在外面讀書,土地扔給別人種了,回來幹嘛呢。如果老家有殯事,還是要回來奔喪和幫忙的,人之常情,再遠都要回家,根紮在這裡了。大叔大嬸因病去世快有二十年了,時間過得真快,彈指一揮間。父親和大叔感情深厚,自然災害時,老弟倆一起去河南要過飯,大叔還救過父親的命。後來又一起做生意,打繩,販洋麻,拉大米到山東換玉米,為了幾張嘴,什麼都幹過。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我家老屋的前面過去也是一處房子,是父親建的。父親一生最感得意的地方就是不停地建房。這裡的房子建於1984年,紅磚青瓦,花費兩千多塊錢,兩架木樑,間間暢通。我結婚時短暫地住了一陣。2011年,白果樹值錢,就拆除了房子,栽了一些銀杏樹苗。家鄉水土滋潤,樹長得粗壯。母親勤勞一生,總也閒不住,樹間套種一些青菜,前些年收穫不少,隨著林蔭增多,收成年年遞減。其實,不在於得到多少,做點事,打發時光罷了。

銀杏林東面的三間土牆屋在莊裡已經很少見到了,房主人卻是個富戶,我叫他三叔,他和三嬸夫唱婦隨,在橋頭經營的商店每年都有不少進賬。三叔的屋前屋後也栽了一些銀杏樹,比我家的樹晚一年,長得不賴。三叔年輕時就會縫紉,開過鋪子,帶過學徒,人巧心細。三嬸是四川人,精明能幹,眼光獨到,生意做得好,人緣也好,不怕賒賬,誰沒有困難的時候呢!

"

老家的意義在於故鄉有屋,屋內有人,常有歡聲笑語。我的老家是邳州市宿羊山鎮韓行村,一個非常普通而親切的莊子。母親健在,快到栽蒜季,老人家正剝著蒜種。莊人熱情友好,見到我都要打一聲招呼。

我家老屋是個老宅子,宅上的房子建了五次,才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地基是1979年墊的,略比地面高,次年砌石基,拉運黃土,踩三次牆,方到四簷齊。幹這些活,父親出了苦力,緊要時才請幾個幫工,工錢不要,酒是必不可少的。五年後,過道屋只砌了石基,就因手頭緊停下來了。到了1996年,父親因生意失敗,心灰意懶,離家去了揚州,後輾轉高郵,以售乾貨謀生。老屋無人打理,遭遇大雨塌了半邊牆。父親1999年歸來後,陸續翻建了堂屋,建起了過道,僅東屋就建了兩次。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我老家西邊的老屋好久沒住人了,房主人我叫二叔,他家大奶、二嬸、大爺相繼去世後,他老人家就跟兒女進城了。每年清明節前,他是要回來一趟的,雷打不動,給老人燒把紙,順便走幾家親戚。老人身體康健,已七十多歲,百年後怕是不回來了,因為二嬸沒有回家。哪裡的黃土不埋人呢!和二叔為鄰已四十餘年,搬了兩次家,仍住在一起,房頭不近,感情卻深厚。與他家大弟,常能聚到一起,聊起往事時,淚珠汪汪。

我家東邊是大叔家。堂弟較少回來,常年在外做生意,幾個孩子也在外面讀書,土地扔給別人種了,回來幹嘛呢。如果老家有殯事,還是要回來奔喪和幫忙的,人之常情,再遠都要回家,根紮在這裡了。大叔大嬸因病去世快有二十年了,時間過得真快,彈指一揮間。父親和大叔感情深厚,自然災害時,老弟倆一起去河南要過飯,大叔還救過父親的命。後來又一起做生意,打繩,販洋麻,拉大米到山東換玉米,為了幾張嘴,什麼都幹過。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我家老屋的前面過去也是一處房子,是父親建的。父親一生最感得意的地方就是不停地建房。這裡的房子建於1984年,紅磚青瓦,花費兩千多塊錢,兩架木樑,間間暢通。我結婚時短暫地住了一陣。2011年,白果樹值錢,就拆除了房子,栽了一些銀杏樹苗。家鄉水土滋潤,樹長得粗壯。母親勤勞一生,總也閒不住,樹間套種一些青菜,前些年收穫不少,隨著林蔭增多,收成年年遞減。其實,不在於得到多少,做點事,打發時光罷了。

銀杏林東面的三間土牆屋在莊裡已經很少見到了,房主人卻是個富戶,我叫他三叔,他和三嬸夫唱婦隨,在橋頭經營的商店每年都有不少進賬。三叔的屋前屋後也栽了一些銀杏樹,比我家的樹晚一年,長得不賴。三叔年輕時就會縫紉,開過鋪子,帶過學徒,人巧心細。三嬸是四川人,精明能幹,眼光獨到,生意做得好,人緣也好,不怕賒賬,誰沒有困難的時候呢!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這臺廢舊的拖拉機車廂放在這裡已經很久了,有人說是當年的生產隊買的。如果是,我記得剛開進莊裡時,就停在我奶奶的家門口,滿莊老老少少都去參觀,驚奇得一塌糊塗。1982年,分田到戶後,拖拉機等生產資料都分給了村民。駕駛拖拉機的人是要被人高看一眼的,吃香的喝辣的,特別是既能開又會修的人,都是座上賓。印象最深的是到了冬季,要燒一梱草才能使其冒煙,大概是駕駛員最頭疼的事情。

莊子裡的主路鋪上了水泥,有的次路還是砂石,泥路已絕無僅有了。人們的住房大都是帶廈簷的磚混房,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莊內的樹木仍以楊樹為主,三十年來已砍伐三輪。上級號召,楊樹兩年內都要清理掉,因為夏天時楊絮太多,易引發火災。柳樹、槐樹、椿樹、楝樹、桑樹等往年栽種的樹木所剩無幾了,銀杏樹價格偏低 ,至於更新什麼樹種,他們心裡都還沒底。

"

老家的意義在於故鄉有屋,屋內有人,常有歡聲笑語。我的老家是邳州市宿羊山鎮韓行村,一個非常普通而親切的莊子。母親健在,快到栽蒜季,老人家正剝著蒜種。莊人熱情友好,見到我都要打一聲招呼。

我家老屋是個老宅子,宅上的房子建了五次,才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地基是1979年墊的,略比地面高,次年砌石基,拉運黃土,踩三次牆,方到四簷齊。幹這些活,父親出了苦力,緊要時才請幾個幫工,工錢不要,酒是必不可少的。五年後,過道屋只砌了石基,就因手頭緊停下來了。到了1996年,父親因生意失敗,心灰意懶,離家去了揚州,後輾轉高郵,以售乾貨謀生。老屋無人打理,遭遇大雨塌了半邊牆。父親1999年歸來後,陸續翻建了堂屋,建起了過道,僅東屋就建了兩次。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我老家西邊的老屋好久沒住人了,房主人我叫二叔,他家大奶、二嬸、大爺相繼去世後,他老人家就跟兒女進城了。每年清明節前,他是要回來一趟的,雷打不動,給老人燒把紙,順便走幾家親戚。老人身體康健,已七十多歲,百年後怕是不回來了,因為二嬸沒有回家。哪裡的黃土不埋人呢!和二叔為鄰已四十餘年,搬了兩次家,仍住在一起,房頭不近,感情卻深厚。與他家大弟,常能聚到一起,聊起往事時,淚珠汪汪。

我家東邊是大叔家。堂弟較少回來,常年在外做生意,幾個孩子也在外面讀書,土地扔給別人種了,回來幹嘛呢。如果老家有殯事,還是要回來奔喪和幫忙的,人之常情,再遠都要回家,根紮在這裡了。大叔大嬸因病去世快有二十年了,時間過得真快,彈指一揮間。父親和大叔感情深厚,自然災害時,老弟倆一起去河南要過飯,大叔還救過父親的命。後來又一起做生意,打繩,販洋麻,拉大米到山東換玉米,為了幾張嘴,什麼都幹過。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我家老屋的前面過去也是一處房子,是父親建的。父親一生最感得意的地方就是不停地建房。這裡的房子建於1984年,紅磚青瓦,花費兩千多塊錢,兩架木樑,間間暢通。我結婚時短暫地住了一陣。2011年,白果樹值錢,就拆除了房子,栽了一些銀杏樹苗。家鄉水土滋潤,樹長得粗壯。母親勤勞一生,總也閒不住,樹間套種一些青菜,前些年收穫不少,隨著林蔭增多,收成年年遞減。其實,不在於得到多少,做點事,打發時光罷了。

銀杏林東面的三間土牆屋在莊裡已經很少見到了,房主人卻是個富戶,我叫他三叔,他和三嬸夫唱婦隨,在橋頭經營的商店每年都有不少進賬。三叔的屋前屋後也栽了一些銀杏樹,比我家的樹晚一年,長得不賴。三叔年輕時就會縫紉,開過鋪子,帶過學徒,人巧心細。三嬸是四川人,精明能幹,眼光獨到,生意做得好,人緣也好,不怕賒賬,誰沒有困難的時候呢!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這臺廢舊的拖拉機車廂放在這裡已經很久了,有人說是當年的生產隊買的。如果是,我記得剛開進莊裡時,就停在我奶奶的家門口,滿莊老老少少都去參觀,驚奇得一塌糊塗。1982年,分田到戶後,拖拉機等生產資料都分給了村民。駕駛拖拉機的人是要被人高看一眼的,吃香的喝辣的,特別是既能開又會修的人,都是座上賓。印象最深的是到了冬季,要燒一梱草才能使其冒煙,大概是駕駛員最頭疼的事情。

莊子裡的主路鋪上了水泥,有的次路還是砂石,泥路已絕無僅有了。人們的住房大都是帶廈簷的磚混房,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莊內的樹木仍以楊樹為主,三十年來已砍伐三輪。上級號召,楊樹兩年內都要清理掉,因為夏天時楊絮太多,易引發火災。柳樹、槐樹、椿樹、楝樹、桑樹等往年栽種的樹木所剩無幾了,銀杏樹價格偏低 ,至於更新什麼樹種,他們心裡都還沒底。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宗堂哥的豬圈已拆除半個了,若不是和我拉呱,拆除它只是幾分鐘的事情。大哥什麼錢都想賺,養過雞,販過馬匹,做過木匠,家裡孩子多,蓋屋傳啟花費頗多,又遇信貸,幾萬塊存款打了水漂。倆兒子30多歲才陸續成親,了卻一樁心事。大哥還是幸運的,莊裡10多個年輕人還光著棍兒。大哥養了20幾頭豬,本能攢下幾個錢,偏偏鬧瘟疫,再也不打算養下去了。

這片不是一般的菜園。大哥帶著我指認了我當年住過的地方。1975年,全家搬進這裡的家。一排共四戶,都是三間草房,最西邊大老、二老家蓋了間鍋屋,我家和鄰居二叔都沒有鍋屋,以堂屋西間為灶房。我和二弟年紀都很小,三弟剛出生,父親在外拉板車,生活重擔都壓在母親的肩上,既要照顧我們,還要到生產隊上工,人瘦弱單薄,日子的艱辛可想而知。

我們住到第二年冬季時,門前三米處被挖出一條河,叫李集大溝,把村莊與南面的小學校隔開了。等我上學的時候,雖然學校近在眼前,卻要繞到東面的大橋去上學。百年小學校培養了數百名大學生,在本地一帶名氣很大,隨著教育資源整合,學校撤併了,讓人惋惜。學校所在地早已賣給大蒜經銷戶,上面建設了恆溫庫。待現在住處的老屋建好,全家就搬北面去了,不算太遠,300米左右。

"

老家的意義在於故鄉有屋,屋內有人,常有歡聲笑語。我的老家是邳州市宿羊山鎮韓行村,一個非常普通而親切的莊子。母親健在,快到栽蒜季,老人家正剝著蒜種。莊人熱情友好,見到我都要打一聲招呼。

我家老屋是個老宅子,宅上的房子建了五次,才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地基是1979年墊的,略比地面高,次年砌石基,拉運黃土,踩三次牆,方到四簷齊。幹這些活,父親出了苦力,緊要時才請幾個幫工,工錢不要,酒是必不可少的。五年後,過道屋只砌了石基,就因手頭緊停下來了。到了1996年,父親因生意失敗,心灰意懶,離家去了揚州,後輾轉高郵,以售乾貨謀生。老屋無人打理,遭遇大雨塌了半邊牆。父親1999年歸來後,陸續翻建了堂屋,建起了過道,僅東屋就建了兩次。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我老家西邊的老屋好久沒住人了,房主人我叫二叔,他家大奶、二嬸、大爺相繼去世後,他老人家就跟兒女進城了。每年清明節前,他是要回來一趟的,雷打不動,給老人燒把紙,順便走幾家親戚。老人身體康健,已七十多歲,百年後怕是不回來了,因為二嬸沒有回家。哪裡的黃土不埋人呢!和二叔為鄰已四十餘年,搬了兩次家,仍住在一起,房頭不近,感情卻深厚。與他家大弟,常能聚到一起,聊起往事時,淚珠汪汪。

我家東邊是大叔家。堂弟較少回來,常年在外做生意,幾個孩子也在外面讀書,土地扔給別人種了,回來幹嘛呢。如果老家有殯事,還是要回來奔喪和幫忙的,人之常情,再遠都要回家,根紮在這裡了。大叔大嬸因病去世快有二十年了,時間過得真快,彈指一揮間。父親和大叔感情深厚,自然災害時,老弟倆一起去河南要過飯,大叔還救過父親的命。後來又一起做生意,打繩,販洋麻,拉大米到山東換玉米,為了幾張嘴,什麼都幹過。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我家老屋的前面過去也是一處房子,是父親建的。父親一生最感得意的地方就是不停地建房。這裡的房子建於1984年,紅磚青瓦,花費兩千多塊錢,兩架木樑,間間暢通。我結婚時短暫地住了一陣。2011年,白果樹值錢,就拆除了房子,栽了一些銀杏樹苗。家鄉水土滋潤,樹長得粗壯。母親勤勞一生,總也閒不住,樹間套種一些青菜,前些年收穫不少,隨著林蔭增多,收成年年遞減。其實,不在於得到多少,做點事,打發時光罷了。

銀杏林東面的三間土牆屋在莊裡已經很少見到了,房主人卻是個富戶,我叫他三叔,他和三嬸夫唱婦隨,在橋頭經營的商店每年都有不少進賬。三叔的屋前屋後也栽了一些銀杏樹,比我家的樹晚一年,長得不賴。三叔年輕時就會縫紉,開過鋪子,帶過學徒,人巧心細。三嬸是四川人,精明能幹,眼光獨到,生意做得好,人緣也好,不怕賒賬,誰沒有困難的時候呢!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這臺廢舊的拖拉機車廂放在這裡已經很久了,有人說是當年的生產隊買的。如果是,我記得剛開進莊裡時,就停在我奶奶的家門口,滿莊老老少少都去參觀,驚奇得一塌糊塗。1982年,分田到戶後,拖拉機等生產資料都分給了村民。駕駛拖拉機的人是要被人高看一眼的,吃香的喝辣的,特別是既能開又會修的人,都是座上賓。印象最深的是到了冬季,要燒一梱草才能使其冒煙,大概是駕駛員最頭疼的事情。

莊子裡的主路鋪上了水泥,有的次路還是砂石,泥路已絕無僅有了。人們的住房大都是帶廈簷的磚混房,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莊內的樹木仍以楊樹為主,三十年來已砍伐三輪。上級號召,楊樹兩年內都要清理掉,因為夏天時楊絮太多,易引發火災。柳樹、槐樹、椿樹、楝樹、桑樹等往年栽種的樹木所剩無幾了,銀杏樹價格偏低 ,至於更新什麼樹種,他們心裡都還沒底。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宗堂哥的豬圈已拆除半個了,若不是和我拉呱,拆除它只是幾分鐘的事情。大哥什麼錢都想賺,養過雞,販過馬匹,做過木匠,家裡孩子多,蓋屋傳啟花費頗多,又遇信貸,幾萬塊存款打了水漂。倆兒子30多歲才陸續成親,了卻一樁心事。大哥還是幸運的,莊裡10多個年輕人還光著棍兒。大哥養了20幾頭豬,本能攢下幾個錢,偏偏鬧瘟疫,再也不打算養下去了。

這片不是一般的菜園。大哥帶著我指認了我當年住過的地方。1975年,全家搬進這裡的家。一排共四戶,都是三間草房,最西邊大老、二老家蓋了間鍋屋,我家和鄰居二叔都沒有鍋屋,以堂屋西間為灶房。我和二弟年紀都很小,三弟剛出生,父親在外拉板車,生活重擔都壓在母親的肩上,既要照顧我們,還要到生產隊上工,人瘦弱單薄,日子的艱辛可想而知。

我們住到第二年冬季時,門前三米處被挖出一條河,叫李集大溝,把村莊與南面的小學校隔開了。等我上學的時候,雖然學校近在眼前,卻要繞到東面的大橋去上學。百年小學校培養了數百名大學生,在本地一帶名氣很大,隨著教育資源整合,學校撤併了,讓人惋惜。學校所在地早已賣給大蒜經銷戶,上面建設了恆溫庫。待現在住處的老屋建好,全家就搬北面去了,不算太遠,300米左右。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十多年來苦苦尋覓的老井終於見到了。它位於本家二老宅子西側,用幾塊石板覆蓋,周邊長滿野草,不容易辨認。找不到它是有原因的。因為這條南北小路不再是記憶中的路,原來的小路就在二老的屋下,是借道的緣故。老井留給我們的記憶是深刻的,全莊200多人都吃這眼井裡的水,婦女們都在井臺邊洗衣裳,每天都能見到全莊的人。長到十一二歲時,父親就讓我練習擔水,鍛鍊膽力。在井裡搖桶灌水不是一件易事,井臺溼滑,往往要費很大的勁兒,才裝半桶水。

這三間老屋是有些年頭了,老牆少說也有七十年了,是我老(爺爺)年輕時建的。1985年,三叔結婚前,父親把草頂換成了瓦,又借來一隻立櫃,三嬸的母親見了挺高興的。三嬸也是四川人,同時期,10多位四川姑娘嫁到這裡來了。三叔的玉米收了一架子,黃橙橙的,特別好看,彷彿讓人聞到了香味。架子所處的地方過去是三間小屋,西間是奶奶做飯的地方,東面兩間就是我的出生地,在這裡我度過了幼年時代。

"

老家的意義在於故鄉有屋,屋內有人,常有歡聲笑語。我的老家是邳州市宿羊山鎮韓行村,一個非常普通而親切的莊子。母親健在,快到栽蒜季,老人家正剝著蒜種。莊人熱情友好,見到我都要打一聲招呼。

我家老屋是個老宅子,宅上的房子建了五次,才成了現在這個樣子。地基是1979年墊的,略比地面高,次年砌石基,拉運黃土,踩三次牆,方到四簷齊。幹這些活,父親出了苦力,緊要時才請幾個幫工,工錢不要,酒是必不可少的。五年後,過道屋只砌了石基,就因手頭緊停下來了。到了1996年,父親因生意失敗,心灰意懶,離家去了揚州,後輾轉高郵,以售乾貨謀生。老屋無人打理,遭遇大雨塌了半邊牆。父親1999年歸來後,陸續翻建了堂屋,建起了過道,僅東屋就建了兩次。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我老家西邊的老屋好久沒住人了,房主人我叫二叔,他家大奶、二嬸、大爺相繼去世後,他老人家就跟兒女進城了。每年清明節前,他是要回來一趟的,雷打不動,給老人燒把紙,順便走幾家親戚。老人身體康健,已七十多歲,百年後怕是不回來了,因為二嬸沒有回家。哪裡的黃土不埋人呢!和二叔為鄰已四十餘年,搬了兩次家,仍住在一起,房頭不近,感情卻深厚。與他家大弟,常能聚到一起,聊起往事時,淚珠汪汪。

我家東邊是大叔家。堂弟較少回來,常年在外做生意,幾個孩子也在外面讀書,土地扔給別人種了,回來幹嘛呢。如果老家有殯事,還是要回來奔喪和幫忙的,人之常情,再遠都要回家,根紮在這裡了。大叔大嬸因病去世快有二十年了,時間過得真快,彈指一揮間。父親和大叔感情深厚,自然災害時,老弟倆一起去河南要過飯,大叔還救過父親的命。後來又一起做生意,打繩,販洋麻,拉大米到山東換玉米,為了幾張嘴,什麼都幹過。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我家老屋的前面過去也是一處房子,是父親建的。父親一生最感得意的地方就是不停地建房。這裡的房子建於1984年,紅磚青瓦,花費兩千多塊錢,兩架木樑,間間暢通。我結婚時短暫地住了一陣。2011年,白果樹值錢,就拆除了房子,栽了一些銀杏樹苗。家鄉水土滋潤,樹長得粗壯。母親勤勞一生,總也閒不住,樹間套種一些青菜,前些年收穫不少,隨著林蔭增多,收成年年遞減。其實,不在於得到多少,做點事,打發時光罷了。

銀杏林東面的三間土牆屋在莊裡已經很少見到了,房主人卻是個富戶,我叫他三叔,他和三嬸夫唱婦隨,在橋頭經營的商店每年都有不少進賬。三叔的屋前屋後也栽了一些銀杏樹,比我家的樹晚一年,長得不賴。三叔年輕時就會縫紉,開過鋪子,帶過學徒,人巧心細。三嬸是四川人,精明能幹,眼光獨到,生意做得好,人緣也好,不怕賒賬,誰沒有困難的時候呢!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這臺廢舊的拖拉機車廂放在這裡已經很久了,有人說是當年的生產隊買的。如果是,我記得剛開進莊裡時,就停在我奶奶的家門口,滿莊老老少少都去參觀,驚奇得一塌糊塗。1982年,分田到戶後,拖拉機等生產資料都分給了村民。駕駛拖拉機的人是要被人高看一眼的,吃香的喝辣的,特別是既能開又會修的人,都是座上賓。印象最深的是到了冬季,要燒一梱草才能使其冒煙,大概是駕駛員最頭疼的事情。

莊子裡的主路鋪上了水泥,有的次路還是砂石,泥路已絕無僅有了。人們的住房大都是帶廈簷的磚混房,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莊內的樹木仍以楊樹為主,三十年來已砍伐三輪。上級號召,楊樹兩年內都要清理掉,因為夏天時楊絮太多,易引發火災。柳樹、槐樹、椿樹、楝樹、桑樹等往年栽種的樹木所剩無幾了,銀杏樹價格偏低 ,至於更新什麼樹種,他們心裡都還沒底。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宗堂哥的豬圈已拆除半個了,若不是和我拉呱,拆除它只是幾分鐘的事情。大哥什麼錢都想賺,養過雞,販過馬匹,做過木匠,家裡孩子多,蓋屋傳啟花費頗多,又遇信貸,幾萬塊存款打了水漂。倆兒子30多歲才陸續成親,了卻一樁心事。大哥還是幸運的,莊裡10多個年輕人還光著棍兒。大哥養了20幾頭豬,本能攢下幾個錢,偏偏鬧瘟疫,再也不打算養下去了。

這片不是一般的菜園。大哥帶著我指認了我當年住過的地方。1975年,全家搬進這裡的家。一排共四戶,都是三間草房,最西邊大老、二老家蓋了間鍋屋,我家和鄰居二叔都沒有鍋屋,以堂屋西間為灶房。我和二弟年紀都很小,三弟剛出生,父親在外拉板車,生活重擔都壓在母親的肩上,既要照顧我們,還要到生產隊上工,人瘦弱單薄,日子的艱辛可想而知。

我們住到第二年冬季時,門前三米處被挖出一條河,叫李集大溝,把村莊與南面的小學校隔開了。等我上學的時候,雖然學校近在眼前,卻要繞到東面的大橋去上學。百年小學校培養了數百名大學生,在本地一帶名氣很大,隨著教育資源整合,學校撤併了,讓人惋惜。學校所在地早已賣給大蒜經銷戶,上面建設了恆溫庫。待現在住處的老屋建好,全家就搬北面去了,不算太遠,300米左右。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十多年來苦苦尋覓的老井終於見到了。它位於本家二老宅子西側,用幾塊石板覆蓋,周邊長滿野草,不容易辨認。找不到它是有原因的。因為這條南北小路不再是記憶中的路,原來的小路就在二老的屋下,是借道的緣故。老井留給我們的記憶是深刻的,全莊200多人都吃這眼井裡的水,婦女們都在井臺邊洗衣裳,每天都能見到全莊的人。長到十一二歲時,父親就讓我練習擔水,鍛鍊膽力。在井裡搖桶灌水不是一件易事,井臺溼滑,往往要費很大的勁兒,才裝半桶水。

這三間老屋是有些年頭了,老牆少說也有七十年了,是我老(爺爺)年輕時建的。1985年,三叔結婚前,父親把草頂換成了瓦,又借來一隻立櫃,三嬸的母親見了挺高興的。三嬸也是四川人,同時期,10多位四川姑娘嫁到這裡來了。三叔的玉米收了一架子,黃橙橙的,特別好看,彷彿讓人聞到了香味。架子所處的地方過去是三間小屋,西間是奶奶做飯的地方,東面兩間就是我的出生地,在這裡我度過了幼年時代。

邳州西北部一個普通小村莊

奶奶的院內有幾棵梧桐樹,成材以後,父親砍掉其中兩棵粗實的,扶了一口棺材,給生病的奶奶衝疾。奶奶去世時86歲,爺爺91歲那年撒手人寰,都是高壽。爺爺是個老私塾,每年都親手寫春聯: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算起來,父親去世已快4年了,那是記事以來最冷的冬季,送殯那天零下17℃。老家的梧桐樹依然茂盛。母親說,有梧桐樹的地方就是家。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