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0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區的人們遭遇了大饑荒,當整整一船救濟土豆運來的時候,船長驚訝的發現:即將餓死的那不勒斯人,竟然連碰都不碰這些土豆。

"

1770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區的人們遭遇了大饑荒,當整整一船救濟土豆運來的時候,船長驚訝的發現:即將餓死的那不勒斯人,竟然連碰都不碰這些土豆。

拯救歐洲人的土豆,為什麼一開始遭到了抵制?

梵高《吃馬鈴薯的人》

同一時代,當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詢問科爾貝格的市民時,人們的回答是這樣的:“這東西無臭無味,連狗都不吃,對我們能有什麼用?”

你沒有看錯,當土豆這種產量大、易於種植、熱量高並且可以輕易烹飪的食物出現在歐洲人面前的時候,他們一開始是拒絕的——哪怕餓著,也不願意吃。

大概1565年,土豆被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了西班牙和意大利。而在這之前,玉米已經由哥倫布帶回來了。歐洲人對玉米沒有那麼抗拒,對於他們來說,至少玉米的可食用部分長在地面之上,而且成熟的玉米還可以磨成粉狀——這和祖祖輩輩食用的麥子還是很相似的。

不過,玉米相對還是有些“嬌氣”,在陽光充足的溫暖地區,它們才能茁壯成長。所以,玉米遠遠不能解決當時歐洲人餓肚子的問題。

土豆,也就是馬鈴薯,必須展示自身的魅力了。一開始,土豆因為花比較好看,而被種在花園裡觀賞,這不是大材小用嘛!

土豆:我能吃啊……

歐洲人:你太醜,不能吃!

土豆:我產量高啊……

歐洲人:你太醜,不能吃!

土豆:我特別扛餓,試試唄……

歐洲人:你太醜,不能吃!


就這麼,土豆默默無聞的在花園裡低調過日子,直到它遇到了知音:安東尼·奧古斯丁·帕蒙蒂埃。

"

1770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區的人們遭遇了大饑荒,當整整一船救濟土豆運來的時候,船長驚訝的發現:即將餓死的那不勒斯人,竟然連碰都不碰這些土豆。

拯救歐洲人的土豆,為什麼一開始遭到了抵制?

梵高《吃馬鈴薯的人》

同一時代,當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詢問科爾貝格的市民時,人們的回答是這樣的:“這東西無臭無味,連狗都不吃,對我們能有什麼用?”

你沒有看錯,當土豆這種產量大、易於種植、熱量高並且可以輕易烹飪的食物出現在歐洲人面前的時候,他們一開始是拒絕的——哪怕餓著,也不願意吃。

大概1565年,土豆被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了西班牙和意大利。而在這之前,玉米已經由哥倫布帶回來了。歐洲人對玉米沒有那麼抗拒,對於他們來說,至少玉米的可食用部分長在地面之上,而且成熟的玉米還可以磨成粉狀——這和祖祖輩輩食用的麥子還是很相似的。

不過,玉米相對還是有些“嬌氣”,在陽光充足的溫暖地區,它們才能茁壯成長。所以,玉米遠遠不能解決當時歐洲人餓肚子的問題。

土豆,也就是馬鈴薯,必須展示自身的魅力了。一開始,土豆因為花比較好看,而被種在花園裡觀賞,這不是大材小用嘛!

土豆:我能吃啊……

歐洲人:你太醜,不能吃!

土豆:我產量高啊……

歐洲人:你太醜,不能吃!

土豆:我特別扛餓,試試唄……

歐洲人:你太醜,不能吃!


就這麼,土豆默默無聞的在花園裡低調過日子,直到它遇到了知音:安東尼·奧古斯丁·帕蒙蒂埃。

拯救歐洲人的土豆,為什麼一開始遭到了抵制?

帕蒙蒂埃向國王和王后獻上土豆花

這位法國軍醫在跟隨隊伍打仗的時候,被俘虜了。在普魯士人的監獄裡,土豆這種當地“豬食”成了他最重要的食物。結果,帕蒙蒂埃驚訝的發現:哎呦喂,這東西還是蠻好吃的嘛!

於是,靠著土豆堅強活下來的帕蒙蒂埃回到法國之後,覺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救命恩人”推薦給別人。

就這麼,從1763年開始,帕蒙蒂埃積極奔走,宣傳土豆的好處——但是沒人搭理他。後來,機智的帕蒙蒂埃送了一朵土豆花給瑪麗王后。就這樣,追趕時尚潮流的人們,開始喜歡上土豆了。

大家開始嘗一嘗這種神奇的食物了——雖然依然有各種各樣的偏見,不過對於被饑荒折磨的人來說,試一試又能怎麼樣?就這麼,土豆開始在歐洲廣泛種植了。最誇張的就是愛爾蘭人,他們已經完全依賴土豆生存:每人每天平均能吃掉2.5公斤的土豆。

而土豆的高產,讓一個擁有六口人的愛爾蘭農民家庭,僅僅靠1英畝土豆田就能活下去……當然,也正因為這種對土豆的偏愛,才導致愛爾蘭大饑荒中的農民毫無準備,餓死了上百萬人。

好,我們回到主題。實際上,歐洲農民不僅一開始排斥土豆,他們也不願意接受一切農業創新。

這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哪有農民不願意好好種地的?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農民,確實對多種糧食沒有什麼熱情,基本上能不餓死就行了。


而這其中的原因,是他們根本留不住多餘的糧食,都交稅了。

"

1770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區的人們遭遇了大饑荒,當整整一船救濟土豆運來的時候,船長驚訝的發現:即將餓死的那不勒斯人,竟然連碰都不碰這些土豆。

拯救歐洲人的土豆,為什麼一開始遭到了抵制?

梵高《吃馬鈴薯的人》

同一時代,當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詢問科爾貝格的市民時,人們的回答是這樣的:“這東西無臭無味,連狗都不吃,對我們能有什麼用?”

你沒有看錯,當土豆這種產量大、易於種植、熱量高並且可以輕易烹飪的食物出現在歐洲人面前的時候,他們一開始是拒絕的——哪怕餓著,也不願意吃。

大概1565年,土豆被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了西班牙和意大利。而在這之前,玉米已經由哥倫布帶回來了。歐洲人對玉米沒有那麼抗拒,對於他們來說,至少玉米的可食用部分長在地面之上,而且成熟的玉米還可以磨成粉狀——這和祖祖輩輩食用的麥子還是很相似的。

不過,玉米相對還是有些“嬌氣”,在陽光充足的溫暖地區,它們才能茁壯成長。所以,玉米遠遠不能解決當時歐洲人餓肚子的問題。

土豆,也就是馬鈴薯,必須展示自身的魅力了。一開始,土豆因為花比較好看,而被種在花園裡觀賞,這不是大材小用嘛!

土豆:我能吃啊……

歐洲人:你太醜,不能吃!

土豆:我產量高啊……

歐洲人:你太醜,不能吃!

土豆:我特別扛餓,試試唄……

歐洲人:你太醜,不能吃!


就這麼,土豆默默無聞的在花園裡低調過日子,直到它遇到了知音:安東尼·奧古斯丁·帕蒙蒂埃。

拯救歐洲人的土豆,為什麼一開始遭到了抵制?

帕蒙蒂埃向國王和王后獻上土豆花

這位法國軍醫在跟隨隊伍打仗的時候,被俘虜了。在普魯士人的監獄裡,土豆這種當地“豬食”成了他最重要的食物。結果,帕蒙蒂埃驚訝的發現:哎呦喂,這東西還是蠻好吃的嘛!

於是,靠著土豆堅強活下來的帕蒙蒂埃回到法國之後,覺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救命恩人”推薦給別人。

就這麼,從1763年開始,帕蒙蒂埃積極奔走,宣傳土豆的好處——但是沒人搭理他。後來,機智的帕蒙蒂埃送了一朵土豆花給瑪麗王后。就這樣,追趕時尚潮流的人們,開始喜歡上土豆了。

大家開始嘗一嘗這種神奇的食物了——雖然依然有各種各樣的偏見,不過對於被饑荒折磨的人來說,試一試又能怎麼樣?就這麼,土豆開始在歐洲廣泛種植了。最誇張的就是愛爾蘭人,他們已經完全依賴土豆生存:每人每天平均能吃掉2.5公斤的土豆。

而土豆的高產,讓一個擁有六口人的愛爾蘭農民家庭,僅僅靠1英畝土豆田就能活下去……當然,也正因為這種對土豆的偏愛,才導致愛爾蘭大饑荒中的農民毫無準備,餓死了上百萬人。

好,我們回到主題。實際上,歐洲農民不僅一開始排斥土豆,他們也不願意接受一切農業創新。

這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哪有農民不願意好好種地的?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農民,確實對多種糧食沒有什麼熱情,基本上能不餓死就行了。


而這其中的原因,是他們根本留不住多餘的糧食,都交稅了。

拯救歐洲人的土豆,為什麼一開始遭到了抵制?

為領主工作的農民

17世紀的歐洲農民,要面臨三個“收稅大戶”:國家、領主、教會。種再多的糧食,都會被盤剝的乾乾淨淨,幾乎粒米不剩。

和想象中不一樣,國家稅收並不是負擔最重的,大多數歐洲國家的王室,向所有農民收的稅並不高。

農民頭上真正的重擔,是各地的領主。怎麼說呢,這些人就是有特權的“大地主”,他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整天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就連那些不屬於他們的土地,因為是領主,所以也有權去“收稅”——至於收多少稅,領主說的算。

你看看,這還有王法嗎?這還讓人過日子嗎?

除了交錢交糧之外,在部分地區還要去給領主免費幹活。比如奧地利和巴伐利亞地區,就有“家僕強制勞役”,青春期的孩子必須到領主家當很多年的僕人才行。而德國東部的勃蘭登堡,領主們會讓農民免費給自己幹活,一週3天都算是比較好的,一般5天左右才算是正常的——你看,就是不讓你活,你能怎麼辦?(資料源於《企鵝歐洲史6:追逐榮耀》)

所以,農民(或者說農奴),就不要指望鹹魚翻身了。在封建領主的剝削下,不餓死就算幸運了。


但是,還有人正在虎視眈眈的盯著農民們,那就是教會。

"

1770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區的人們遭遇了大饑荒,當整整一船救濟土豆運來的時候,船長驚訝的發現:即將餓死的那不勒斯人,竟然連碰都不碰這些土豆。

拯救歐洲人的土豆,為什麼一開始遭到了抵制?

梵高《吃馬鈴薯的人》

同一時代,當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詢問科爾貝格的市民時,人們的回答是這樣的:“這東西無臭無味,連狗都不吃,對我們能有什麼用?”

你沒有看錯,當土豆這種產量大、易於種植、熱量高並且可以輕易烹飪的食物出現在歐洲人面前的時候,他們一開始是拒絕的——哪怕餓著,也不願意吃。

大概1565年,土豆被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了西班牙和意大利。而在這之前,玉米已經由哥倫布帶回來了。歐洲人對玉米沒有那麼抗拒,對於他們來說,至少玉米的可食用部分長在地面之上,而且成熟的玉米還可以磨成粉狀——這和祖祖輩輩食用的麥子還是很相似的。

不過,玉米相對還是有些“嬌氣”,在陽光充足的溫暖地區,它們才能茁壯成長。所以,玉米遠遠不能解決當時歐洲人餓肚子的問題。

土豆,也就是馬鈴薯,必須展示自身的魅力了。一開始,土豆因為花比較好看,而被種在花園裡觀賞,這不是大材小用嘛!

土豆:我能吃啊……

歐洲人:你太醜,不能吃!

土豆:我產量高啊……

歐洲人:你太醜,不能吃!

土豆:我特別扛餓,試試唄……

歐洲人:你太醜,不能吃!


就這麼,土豆默默無聞的在花園裡低調過日子,直到它遇到了知音:安東尼·奧古斯丁·帕蒙蒂埃。

拯救歐洲人的土豆,為什麼一開始遭到了抵制?

帕蒙蒂埃向國王和王后獻上土豆花

這位法國軍醫在跟隨隊伍打仗的時候,被俘虜了。在普魯士人的監獄裡,土豆這種當地“豬食”成了他最重要的食物。結果,帕蒙蒂埃驚訝的發現:哎呦喂,這東西還是蠻好吃的嘛!

於是,靠著土豆堅強活下來的帕蒙蒂埃回到法國之後,覺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救命恩人”推薦給別人。

就這麼,從1763年開始,帕蒙蒂埃積極奔走,宣傳土豆的好處——但是沒人搭理他。後來,機智的帕蒙蒂埃送了一朵土豆花給瑪麗王后。就這樣,追趕時尚潮流的人們,開始喜歡上土豆了。

大家開始嘗一嘗這種神奇的食物了——雖然依然有各種各樣的偏見,不過對於被饑荒折磨的人來說,試一試又能怎麼樣?就這麼,土豆開始在歐洲廣泛種植了。最誇張的就是愛爾蘭人,他們已經完全依賴土豆生存:每人每天平均能吃掉2.5公斤的土豆。

而土豆的高產,讓一個擁有六口人的愛爾蘭農民家庭,僅僅靠1英畝土豆田就能活下去……當然,也正因為這種對土豆的偏愛,才導致愛爾蘭大饑荒中的農民毫無準備,餓死了上百萬人。

好,我們回到主題。實際上,歐洲農民不僅一開始排斥土豆,他們也不願意接受一切農業創新。

這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哪有農民不願意好好種地的?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農民,確實對多種糧食沒有什麼熱情,基本上能不餓死就行了。


而這其中的原因,是他們根本留不住多餘的糧食,都交稅了。

拯救歐洲人的土豆,為什麼一開始遭到了抵制?

為領主工作的農民

17世紀的歐洲農民,要面臨三個“收稅大戶”:國家、領主、教會。種再多的糧食,都會被盤剝的乾乾淨淨,幾乎粒米不剩。

和想象中不一樣,國家稅收並不是負擔最重的,大多數歐洲國家的王室,向所有農民收的稅並不高。

農民頭上真正的重擔,是各地的領主。怎麼說呢,這些人就是有特權的“大地主”,他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整天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就連那些不屬於他們的土地,因為是領主,所以也有權去“收稅”——至於收多少稅,領主說的算。

你看看,這還有王法嗎?這還讓人過日子嗎?

除了交錢交糧之外,在部分地區還要去給領主免費幹活。比如奧地利和巴伐利亞地區,就有“家僕強制勞役”,青春期的孩子必須到領主家當很多年的僕人才行。而德國東部的勃蘭登堡,領主們會讓農民免費給自己幹活,一週3天都算是比較好的,一般5天左右才算是正常的——你看,就是不讓你活,你能怎麼辦?(資料源於《企鵝歐洲史6:追逐榮耀》)

所以,農民(或者說農奴),就不要指望鹹魚翻身了。在封建領主的剝削下,不餓死就算幸運了。


但是,還有人正在虎視眈眈的盯著農民們,那就是教會。

拯救歐洲人的土豆,為什麼一開始遭到了抵制?

教會要收取什一稅

國王和領主變著花樣從農民手裡搶糧食的時候,教會也沒閒著。他們開始收取大名鼎鼎的“什一稅”,以《聖經》為依據徵收十分之一的農牧產品。

《創世紀》中有:雅各許願說,神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吃,衣服穿……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

《利未記》中有:地上所有的,無論是地上的種子,是樹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華的……凡牛群羊群中,一切從杖下經過的,每第十隻要歸給耶和華為聖。

所以,從公元6世紀開始,教會就利用這個理由開始向基督徒收稅。雖然什一稅是針對所有人的,但最終還是攤到了農民的頭上。

至於真正的稅率,很少是十分之一,大多數都要更重一些。(分為大什一稅、小什一稅和血什一稅等,稅率都不一樣。)18世紀英國農業經濟學家阿瑟·揚就曾經表示:農民們給一塊地施肥、播種、收穫,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結果交完地租之後,還要再交給教會十分之一的糧食,“這樣的負擔十分沉重,沉重到英國的現存稅收中沒有任何一個能夠與其相比”。

所以,本來就剩不了啥了,還要交給教會至少十分之一——那還花這麼多時間種地幹啥?反正費了勁也留不住,不如不種。

這也解釋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就算是土豆產量高,一開始也遭到了抵制。大部分的歐洲農民當時認為,能勉強吃飽就不錯了。費勁種了新的農作物,最終不還是進了國王、領主和教會的糧倉?

"

1770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地區的人們遭遇了大饑荒,當整整一船救濟土豆運來的時候,船長驚訝的發現:即將餓死的那不勒斯人,竟然連碰都不碰這些土豆。

拯救歐洲人的土豆,為什麼一開始遭到了抵制?

梵高《吃馬鈴薯的人》

同一時代,當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詢問科爾貝格的市民時,人們的回答是這樣的:“這東西無臭無味,連狗都不吃,對我們能有什麼用?”

你沒有看錯,當土豆這種產量大、易於種植、熱量高並且可以輕易烹飪的食物出現在歐洲人面前的時候,他們一開始是拒絕的——哪怕餓著,也不願意吃。

大概1565年,土豆被殖民者從南美洲帶到了西班牙和意大利。而在這之前,玉米已經由哥倫布帶回來了。歐洲人對玉米沒有那麼抗拒,對於他們來說,至少玉米的可食用部分長在地面之上,而且成熟的玉米還可以磨成粉狀——這和祖祖輩輩食用的麥子還是很相似的。

不過,玉米相對還是有些“嬌氣”,在陽光充足的溫暖地區,它們才能茁壯成長。所以,玉米遠遠不能解決當時歐洲人餓肚子的問題。

土豆,也就是馬鈴薯,必須展示自身的魅力了。一開始,土豆因為花比較好看,而被種在花園裡觀賞,這不是大材小用嘛!

土豆:我能吃啊……

歐洲人:你太醜,不能吃!

土豆:我產量高啊……

歐洲人:你太醜,不能吃!

土豆:我特別扛餓,試試唄……

歐洲人:你太醜,不能吃!


就這麼,土豆默默無聞的在花園裡低調過日子,直到它遇到了知音:安東尼·奧古斯丁·帕蒙蒂埃。

拯救歐洲人的土豆,為什麼一開始遭到了抵制?

帕蒙蒂埃向國王和王后獻上土豆花

這位法國軍醫在跟隨隊伍打仗的時候,被俘虜了。在普魯士人的監獄裡,土豆這種當地“豬食”成了他最重要的食物。結果,帕蒙蒂埃驚訝的發現:哎呦喂,這東西還是蠻好吃的嘛!

於是,靠著土豆堅強活下來的帕蒙蒂埃回到法國之後,覺得有必要把自己的“救命恩人”推薦給別人。

就這麼,從1763年開始,帕蒙蒂埃積極奔走,宣傳土豆的好處——但是沒人搭理他。後來,機智的帕蒙蒂埃送了一朵土豆花給瑪麗王后。就這樣,追趕時尚潮流的人們,開始喜歡上土豆了。

大家開始嘗一嘗這種神奇的食物了——雖然依然有各種各樣的偏見,不過對於被饑荒折磨的人來說,試一試又能怎麼樣?就這麼,土豆開始在歐洲廣泛種植了。最誇張的就是愛爾蘭人,他們已經完全依賴土豆生存:每人每天平均能吃掉2.5公斤的土豆。

而土豆的高產,讓一個擁有六口人的愛爾蘭農民家庭,僅僅靠1英畝土豆田就能活下去……當然,也正因為這種對土豆的偏愛,才導致愛爾蘭大饑荒中的農民毫無準備,餓死了上百萬人。

好,我們回到主題。實際上,歐洲農民不僅一開始排斥土豆,他們也不願意接受一切農業創新。

這是一件神奇的事情,哪有農民不願意好好種地的?17世紀、18世紀的歐洲農民,確實對多種糧食沒有什麼熱情,基本上能不餓死就行了。


而這其中的原因,是他們根本留不住多餘的糧食,都交稅了。

拯救歐洲人的土豆,為什麼一開始遭到了抵制?

為領主工作的農民

17世紀的歐洲農民,要面臨三個“收稅大戶”:國家、領主、教會。種再多的糧食,都會被盤剝的乾乾淨淨,幾乎粒米不剩。

和想象中不一樣,國家稅收並不是負擔最重的,大多數歐洲國家的王室,向所有農民收的稅並不高。

農民頭上真正的重擔,是各地的領主。怎麼說呢,這些人就是有特權的“大地主”,他們擁有大量的土地,整天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就連那些不屬於他們的土地,因為是領主,所以也有權去“收稅”——至於收多少稅,領主說的算。

你看看,這還有王法嗎?這還讓人過日子嗎?

除了交錢交糧之外,在部分地區還要去給領主免費幹活。比如奧地利和巴伐利亞地區,就有“家僕強制勞役”,青春期的孩子必須到領主家當很多年的僕人才行。而德國東部的勃蘭登堡,領主們會讓農民免費給自己幹活,一週3天都算是比較好的,一般5天左右才算是正常的——你看,就是不讓你活,你能怎麼辦?(資料源於《企鵝歐洲史6:追逐榮耀》)

所以,農民(或者說農奴),就不要指望鹹魚翻身了。在封建領主的剝削下,不餓死就算幸運了。


但是,還有人正在虎視眈眈的盯著農民們,那就是教會。

拯救歐洲人的土豆,為什麼一開始遭到了抵制?

教會要收取什一稅

國王和領主變著花樣從農民手裡搶糧食的時候,教會也沒閒著。他們開始收取大名鼎鼎的“什一稅”,以《聖經》為依據徵收十分之一的農牧產品。

《創世紀》中有:雅各許願說,神若與我同在,在我所行的路上保佑我,又給我食物吃,衣服穿……凡你所賜給我的,我必將十分之一獻給你。

《利未記》中有:地上所有的,無論是地上的種子,是樹上的果子,十分之一是耶和華的……凡牛群羊群中,一切從杖下經過的,每第十隻要歸給耶和華為聖。

所以,從公元6世紀開始,教會就利用這個理由開始向基督徒收稅。雖然什一稅是針對所有人的,但最終還是攤到了農民的頭上。

至於真正的稅率,很少是十分之一,大多數都要更重一些。(分為大什一稅、小什一稅和血什一稅等,稅率都不一樣。)18世紀英國農業經濟學家阿瑟·揚就曾經表示:農民們給一塊地施肥、播種、收穫,付出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結果交完地租之後,還要再交給教會十分之一的糧食,“這樣的負擔十分沉重,沉重到英國的現存稅收中沒有任何一個能夠與其相比”。

所以,本來就剩不了啥了,還要交給教會至少十分之一——那還花這麼多時間種地幹啥?反正費了勁也留不住,不如不種。

這也解釋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就算是土豆產量高,一開始也遭到了抵制。大部分的歐洲農民當時認為,能勉強吃飽就不錯了。費勁種了新的農作物,最終不還是進了國王、領主和教會的糧倉?

拯救歐洲人的土豆,為什麼一開始遭到了抵制?

哈格伯格《收穫的十月》

當然,土豆和玉米依然全面推廣開來了,這其中戰爭立了很大的“功勞”。歐洲國家之間連綿不絕的戰爭,讓本來就脆弱的經濟遭到致命的打擊。國王必須考慮徵更重的稅,戰火燃燒的地區大量的土地被荒廢,難民到處都是。

當食物匱乏到大批人開始餓死的時候,什麼能吃就吃什麼吧,還挑啥啊!於是,土豆終於揚眉吐氣,成了歐洲人必不可少的食物了。

土豆表示:可憐的歐洲農民……我來拯救你們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