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


"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中世紀軍隊作戰往往依賴騎兵為主導,其中又以精銳的重騎兵為鐵桿核心。在東亞戰場,此類現象也沒有因隋唐帝國的崩潰而結束。相反,更多崛起的區域強國都在武裝自己的重裝騎兵部隊,並由此誕生了為後人所熟知的“鐵鷂子”、“鐵浮圖”、“鐵林軍”等兵種。

鐵鷂子

"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中世紀軍隊作戰往往依賴騎兵為主導,其中又以精銳的重騎兵為鐵桿核心。在東亞戰場,此類現象也沒有因隋唐帝國的崩潰而結束。相反,更多崛起的區域強國都在武裝自己的重裝騎兵部隊,並由此誕生了為後人所熟知的“鐵鷂子”、“鐵浮圖”、“鐵林軍”等兵種。

鐵鷂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最初的鐵鷂子稱呼 來自北方的遼國


歷史上最早的鐵鷂子其實源自遼國的契丹人。根據《遼史》記載,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心腹部隊中就有兩支專門的鐵鷂子部隊。契丹統軍副使高模翰,曾在公元937-946年之間兼任左右兩支鐵鷂子部隊的指揮。遼將蕭陽阿也曾擔任過鐵鷂子詳穩。

在公元945年3月的對後晉軍隊作戰時,遼國輕騎兵就被以鹿角構築設防陣地的對手阻攔。遼軍統帥立刻命令裝備重甲的鐵鷂子們翻身下馬,嘗試頂著守軍火力去拔除鹿角,再以隨身的短兵器攻擊晉軍。結果,後晉守軍主動出擊,將忙於拔除工事的下馬騎兵擊潰。雖然遼國人此戰失敗,但無疑說明鐵鷂子和普通騎兵在其將領眼中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中世紀軍隊作戰往往依賴騎兵為主導,其中又以精銳的重騎兵為鐵桿核心。在東亞戰場,此類現象也沒有因隋唐帝國的崩潰而結束。相反,更多崛起的區域強國都在武裝自己的重裝騎兵部隊,並由此誕生了為後人所熟知的“鐵鷂子”、“鐵浮圖”、“鐵林軍”等兵種。

鐵鷂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最初的鐵鷂子稱呼 來自北方的遼國


歷史上最早的鐵鷂子其實源自遼國的契丹人。根據《遼史》記載,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心腹部隊中就有兩支專門的鐵鷂子部隊。契丹統軍副使高模翰,曾在公元937-946年之間兼任左右兩支鐵鷂子部隊的指揮。遼將蕭陽阿也曾擔任過鐵鷂子詳穩。

在公元945年3月的對後晉軍隊作戰時,遼國輕騎兵就被以鹿角構築設防陣地的對手阻攔。遼軍統帥立刻命令裝備重甲的鐵鷂子們翻身下馬,嘗試頂著守軍火力去拔除鹿角,再以隨身的短兵器攻擊晉軍。結果,後晉守軍主動出擊,將忙於拔除工事的下馬騎兵擊潰。雖然遼國人此戰失敗,但無疑說明鐵鷂子和普通騎兵在其將領眼中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五代時期的後晉軍隊 就曾與遼國鐵鷂子血戰


隨著党項人崛起,新的西夏也忙於擴充自己的騎兵大軍。但由於早期的部族武裝缺乏重裝設備,他們經常遭遇配有重甲的吐蕃勢力打擊。其王朝創始人拓跋繼遷,就因此在混戰中受到了致命傷害。到拓跋元昊逐漸掌握大局,西夏人自己的鐵鷂子部隊也被組建起來。儘管限於國力問題,其總數一支控制在3000人左右,但卻讓對壘的宋軍留下深刻印象。


公元1113年時,北宋秦鳳路經略使何常就在奏摺中指出:西夏的重裝騎兵和山地步兵非常犀利。其中,前者主要來自西夏國境外層的山地部落,後者則基本來自內圈的平原草場地帶。西夏軍隊經常用鐵鷂子作為核心突擊力量,在戰役中衝擊宋軍陣線。如果遭遇失利,就選擇後撤回國,並以山地步兵在峽谷內伏擊斷後。這讓單兵戰力不強的宋軍非常吃虧,經常是頂住攻擊都無法獲得重大收穫。


"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中世紀軍隊作戰往往依賴騎兵為主導,其中又以精銳的重騎兵為鐵桿核心。在東亞戰場,此類現象也沒有因隋唐帝國的崩潰而結束。相反,更多崛起的區域強國都在武裝自己的重裝騎兵部隊,並由此誕生了為後人所熟知的“鐵鷂子”、“鐵浮圖”、“鐵林軍”等兵種。

鐵鷂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最初的鐵鷂子稱呼 來自北方的遼國


歷史上最早的鐵鷂子其實源自遼國的契丹人。根據《遼史》記載,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心腹部隊中就有兩支專門的鐵鷂子部隊。契丹統軍副使高模翰,曾在公元937-946年之間兼任左右兩支鐵鷂子部隊的指揮。遼將蕭陽阿也曾擔任過鐵鷂子詳穩。

在公元945年3月的對後晉軍隊作戰時,遼國輕騎兵就被以鹿角構築設防陣地的對手阻攔。遼軍統帥立刻命令裝備重甲的鐵鷂子們翻身下馬,嘗試頂著守軍火力去拔除鹿角,再以隨身的短兵器攻擊晉軍。結果,後晉守軍主動出擊,將忙於拔除工事的下馬騎兵擊潰。雖然遼國人此戰失敗,但無疑說明鐵鷂子和普通騎兵在其將領眼中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五代時期的後晉軍隊 就曾與遼國鐵鷂子血戰


隨著党項人崛起,新的西夏也忙於擴充自己的騎兵大軍。但由於早期的部族武裝缺乏重裝設備,他們經常遭遇配有重甲的吐蕃勢力打擊。其王朝創始人拓跋繼遷,就因此在混戰中受到了致命傷害。到拓跋元昊逐漸掌握大局,西夏人自己的鐵鷂子部隊也被組建起來。儘管限於國力問題,其總數一支控制在3000人左右,但卻讓對壘的宋軍留下深刻印象。


公元1113年時,北宋秦鳳路經略使何常就在奏摺中指出:西夏的重裝騎兵和山地步兵非常犀利。其中,前者主要來自西夏國境外層的山地部落,後者則基本來自內圈的平原草場地帶。西夏軍隊經常用鐵鷂子作為核心突擊力量,在戰役中衝擊宋軍陣線。如果遭遇失利,就選擇後撤回國,並以山地步兵在峽谷內伏擊斷後。這讓單兵戰力不強的宋軍非常吃虧,經常是頂住攻擊都無法獲得重大收穫。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西北前線的宋軍 經常因懼怕鐵鷂子而只能守城

1082年9月,號稱30萬的西夏軍隊圍攻銀川城,以鐵鷂子和山地步兵實施輪番猛攻。當時的宋軍守將徐禧,既不聽部將實施半渡而擊的建議,又要讓部隊在城外對陣敵軍。結果被衝鋒的鐵鷂子擊潰,城垣遭到攻破,守軍死傷修重。

但今人談及西夏的鐵鷂子,往往會因古代的簡略記載而產生過度聯想。例如有《遼史•西夏》記載,鐵鷂子用鉤索絞聯,士兵雖死卻不會掉落馬下。這就容易讓人人誤以為是用鐵索將幾匹鐵騎互相綁定城連環馬。其實,僅僅是指用鐵索將騎士固連於馬背上的意思。畢竟從戰術角度來說,將幾匹戰馬連接反而是一種作繭自縛。

最後,何常針對西夏鐵鷂子的特點,提出了用斬馬刀的破解戰術。也就是訓練精銳士兵,在混戰中以長刀劈砍沒有馬甲保護的腿部和腹部。這樣的做法,無疑說明宋軍既沒有能與之抗衡的騎兵,也對大部分普通步兵沒有信心。但何常的建議還是被後來的很多宋軍將領所採納。


"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中世紀軍隊作戰往往依賴騎兵為主導,其中又以精銳的重騎兵為鐵桿核心。在東亞戰場,此類現象也沒有因隋唐帝國的崩潰而結束。相反,更多崛起的區域強國都在武裝自己的重裝騎兵部隊,並由此誕生了為後人所熟知的“鐵鷂子”、“鐵浮圖”、“鐵林軍”等兵種。

鐵鷂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最初的鐵鷂子稱呼 來自北方的遼國


歷史上最早的鐵鷂子其實源自遼國的契丹人。根據《遼史》記載,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心腹部隊中就有兩支專門的鐵鷂子部隊。契丹統軍副使高模翰,曾在公元937-946年之間兼任左右兩支鐵鷂子部隊的指揮。遼將蕭陽阿也曾擔任過鐵鷂子詳穩。

在公元945年3月的對後晉軍隊作戰時,遼國輕騎兵就被以鹿角構築設防陣地的對手阻攔。遼軍統帥立刻命令裝備重甲的鐵鷂子們翻身下馬,嘗試頂著守軍火力去拔除鹿角,再以隨身的短兵器攻擊晉軍。結果,後晉守軍主動出擊,將忙於拔除工事的下馬騎兵擊潰。雖然遼國人此戰失敗,但無疑說明鐵鷂子和普通騎兵在其將領眼中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五代時期的後晉軍隊 就曾與遼國鐵鷂子血戰


隨著党項人崛起,新的西夏也忙於擴充自己的騎兵大軍。但由於早期的部族武裝缺乏重裝設備,他們經常遭遇配有重甲的吐蕃勢力打擊。其王朝創始人拓跋繼遷,就因此在混戰中受到了致命傷害。到拓跋元昊逐漸掌握大局,西夏人自己的鐵鷂子部隊也被組建起來。儘管限於國力問題,其總數一支控制在3000人左右,但卻讓對壘的宋軍留下深刻印象。


公元1113年時,北宋秦鳳路經略使何常就在奏摺中指出:西夏的重裝騎兵和山地步兵非常犀利。其中,前者主要來自西夏國境外層的山地部落,後者則基本來自內圈的平原草場地帶。西夏軍隊經常用鐵鷂子作為核心突擊力量,在戰役中衝擊宋軍陣線。如果遭遇失利,就選擇後撤回國,並以山地步兵在峽谷內伏擊斷後。這讓單兵戰力不強的宋軍非常吃虧,經常是頂住攻擊都無法獲得重大收穫。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西北前線的宋軍 經常因懼怕鐵鷂子而只能守城

1082年9月,號稱30萬的西夏軍隊圍攻銀川城,以鐵鷂子和山地步兵實施輪番猛攻。當時的宋軍守將徐禧,既不聽部將實施半渡而擊的建議,又要讓部隊在城外對陣敵軍。結果被衝鋒的鐵鷂子擊潰,城垣遭到攻破,守軍死傷修重。

但今人談及西夏的鐵鷂子,往往會因古代的簡略記載而產生過度聯想。例如有《遼史•西夏》記載,鐵鷂子用鉤索絞聯,士兵雖死卻不會掉落馬下。這就容易讓人人誤以為是用鐵索將幾匹鐵騎互相綁定城連環馬。其實,僅僅是指用鐵索將騎士固連於馬背上的意思。畢竟從戰術角度來說,將幾匹戰馬連接反而是一種作繭自縛。

最後,何常針對西夏鐵鷂子的特點,提出了用斬馬刀的破解戰術。也就是訓練精銳士兵,在混戰中以長刀劈砍沒有馬甲保護的腿部和腹部。這樣的做法,無疑說明宋軍既沒有能與之抗衡的騎兵,也對大部分普通步兵沒有信心。但何常的建議還是被後來的很多宋軍將領所採納。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應付鐵鷂子的方法非常消耗人力



鐵浮圖

"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中世紀軍隊作戰往往依賴騎兵為主導,其中又以精銳的重騎兵為鐵桿核心。在東亞戰場,此類現象也沒有因隋唐帝國的崩潰而結束。相反,更多崛起的區域強國都在武裝自己的重裝騎兵部隊,並由此誕生了為後人所熟知的“鐵鷂子”、“鐵浮圖”、“鐵林軍”等兵種。

鐵鷂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最初的鐵鷂子稱呼 來自北方的遼國


歷史上最早的鐵鷂子其實源自遼國的契丹人。根據《遼史》記載,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心腹部隊中就有兩支專門的鐵鷂子部隊。契丹統軍副使高模翰,曾在公元937-946年之間兼任左右兩支鐵鷂子部隊的指揮。遼將蕭陽阿也曾擔任過鐵鷂子詳穩。

在公元945年3月的對後晉軍隊作戰時,遼國輕騎兵就被以鹿角構築設防陣地的對手阻攔。遼軍統帥立刻命令裝備重甲的鐵鷂子們翻身下馬,嘗試頂著守軍火力去拔除鹿角,再以隨身的短兵器攻擊晉軍。結果,後晉守軍主動出擊,將忙於拔除工事的下馬騎兵擊潰。雖然遼國人此戰失敗,但無疑說明鐵鷂子和普通騎兵在其將領眼中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五代時期的後晉軍隊 就曾與遼國鐵鷂子血戰


隨著党項人崛起,新的西夏也忙於擴充自己的騎兵大軍。但由於早期的部族武裝缺乏重裝設備,他們經常遭遇配有重甲的吐蕃勢力打擊。其王朝創始人拓跋繼遷,就因此在混戰中受到了致命傷害。到拓跋元昊逐漸掌握大局,西夏人自己的鐵鷂子部隊也被組建起來。儘管限於國力問題,其總數一支控制在3000人左右,但卻讓對壘的宋軍留下深刻印象。


公元1113年時,北宋秦鳳路經略使何常就在奏摺中指出:西夏的重裝騎兵和山地步兵非常犀利。其中,前者主要來自西夏國境外層的山地部落,後者則基本來自內圈的平原草場地帶。西夏軍隊經常用鐵鷂子作為核心突擊力量,在戰役中衝擊宋軍陣線。如果遭遇失利,就選擇後撤回國,並以山地步兵在峽谷內伏擊斷後。這讓單兵戰力不強的宋軍非常吃虧,經常是頂住攻擊都無法獲得重大收穫。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西北前線的宋軍 經常因懼怕鐵鷂子而只能守城

1082年9月,號稱30萬的西夏軍隊圍攻銀川城,以鐵鷂子和山地步兵實施輪番猛攻。當時的宋軍守將徐禧,既不聽部將實施半渡而擊的建議,又要讓部隊在城外對陣敵軍。結果被衝鋒的鐵鷂子擊潰,城垣遭到攻破,守軍死傷修重。

但今人談及西夏的鐵鷂子,往往會因古代的簡略記載而產生過度聯想。例如有《遼史•西夏》記載,鐵鷂子用鉤索絞聯,士兵雖死卻不會掉落馬下。這就容易讓人人誤以為是用鐵索將幾匹鐵騎互相綁定城連環馬。其實,僅僅是指用鐵索將騎士固連於馬背上的意思。畢竟從戰術角度來說,將幾匹戰馬連接反而是一種作繭自縛。

最後,何常針對西夏鐵鷂子的特點,提出了用斬馬刀的破解戰術。也就是訓練精銳士兵,在混戰中以長刀劈砍沒有馬甲保護的腿部和腹部。這樣的做法,無疑說明宋軍既沒有能與之抗衡的騎兵,也對大部分普通步兵沒有信心。但何常的建議還是被後來的很多宋軍將領所採納。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應付鐵鷂子的方法非常消耗人力



鐵浮圖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金人的鐵浮屠 戰鬥力更在鐵鷂子之上



相比遼國和西夏的鐵鷂子,女真鐵浮圖無疑是他們後起之秀。但女真軍事精英無疑在戰鬥力上超過了兩位前輩。習慣和西夏對陣的宋軍就發現,金人可以在局勢不佔優的情況下,繼續作戰達半天之久。

起初,金國的鐵甲騎兵也曾被人稱為鐵鷂子。根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應天帥胡直孺以東道總管的身份率10000宋軍勤王,結果在襄邑被金人的100多名鐵鷂子騎兵擊潰。


"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中世紀軍隊作戰往往依賴騎兵為主導,其中又以精銳的重騎兵為鐵桿核心。在東亞戰場,此類現象也沒有因隋唐帝國的崩潰而結束。相反,更多崛起的區域強國都在武裝自己的重裝騎兵部隊,並由此誕生了為後人所熟知的“鐵鷂子”、“鐵浮圖”、“鐵林軍”等兵種。

鐵鷂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最初的鐵鷂子稱呼 來自北方的遼國


歷史上最早的鐵鷂子其實源自遼國的契丹人。根據《遼史》記載,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心腹部隊中就有兩支專門的鐵鷂子部隊。契丹統軍副使高模翰,曾在公元937-946年之間兼任左右兩支鐵鷂子部隊的指揮。遼將蕭陽阿也曾擔任過鐵鷂子詳穩。

在公元945年3月的對後晉軍隊作戰時,遼國輕騎兵就被以鹿角構築設防陣地的對手阻攔。遼軍統帥立刻命令裝備重甲的鐵鷂子們翻身下馬,嘗試頂著守軍火力去拔除鹿角,再以隨身的短兵器攻擊晉軍。結果,後晉守軍主動出擊,將忙於拔除工事的下馬騎兵擊潰。雖然遼國人此戰失敗,但無疑說明鐵鷂子和普通騎兵在其將領眼中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五代時期的後晉軍隊 就曾與遼國鐵鷂子血戰


隨著党項人崛起,新的西夏也忙於擴充自己的騎兵大軍。但由於早期的部族武裝缺乏重裝設備,他們經常遭遇配有重甲的吐蕃勢力打擊。其王朝創始人拓跋繼遷,就因此在混戰中受到了致命傷害。到拓跋元昊逐漸掌握大局,西夏人自己的鐵鷂子部隊也被組建起來。儘管限於國力問題,其總數一支控制在3000人左右,但卻讓對壘的宋軍留下深刻印象。


公元1113年時,北宋秦鳳路經略使何常就在奏摺中指出:西夏的重裝騎兵和山地步兵非常犀利。其中,前者主要來自西夏國境外層的山地部落,後者則基本來自內圈的平原草場地帶。西夏軍隊經常用鐵鷂子作為核心突擊力量,在戰役中衝擊宋軍陣線。如果遭遇失利,就選擇後撤回國,並以山地步兵在峽谷內伏擊斷後。這讓單兵戰力不強的宋軍非常吃虧,經常是頂住攻擊都無法獲得重大收穫。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西北前線的宋軍 經常因懼怕鐵鷂子而只能守城

1082年9月,號稱30萬的西夏軍隊圍攻銀川城,以鐵鷂子和山地步兵實施輪番猛攻。當時的宋軍守將徐禧,既不聽部將實施半渡而擊的建議,又要讓部隊在城外對陣敵軍。結果被衝鋒的鐵鷂子擊潰,城垣遭到攻破,守軍死傷修重。

但今人談及西夏的鐵鷂子,往往會因古代的簡略記載而產生過度聯想。例如有《遼史•西夏》記載,鐵鷂子用鉤索絞聯,士兵雖死卻不會掉落馬下。這就容易讓人人誤以為是用鐵索將幾匹鐵騎互相綁定城連環馬。其實,僅僅是指用鐵索將騎士固連於馬背上的意思。畢竟從戰術角度來說,將幾匹戰馬連接反而是一種作繭自縛。

最後,何常針對西夏鐵鷂子的特點,提出了用斬馬刀的破解戰術。也就是訓練精銳士兵,在混戰中以長刀劈砍沒有馬甲保護的腿部和腹部。這樣的做法,無疑說明宋軍既沒有能與之抗衡的騎兵,也對大部分普通步兵沒有信心。但何常的建議還是被後來的很多宋軍將領所採納。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應付鐵鷂子的方法非常消耗人力



鐵浮圖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金人的鐵浮屠 戰鬥力更在鐵鷂子之上



相比遼國和西夏的鐵鷂子,女真鐵浮圖無疑是他們後起之秀。但女真軍事精英無疑在戰鬥力上超過了兩位前輩。習慣和西夏對陣的宋軍就發現,金人可以在局勢不佔優的情況下,繼續作戰達半天之久。

起初,金國的鐵甲騎兵也曾被人稱為鐵鷂子。根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應天帥胡直孺以東道總管的身份率10000宋軍勤王,結果在襄邑被金人的100多名鐵鷂子騎兵擊潰。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很快意識到 鐵浮屠比鐵鷂子更難對付



到了南宋時期,人們為了相互區分,才把金軍的鐵鷂子改為鐵浮圖。《宋史・劉錡傳》就有記載,公元1140年6月初的完顏宗弼麾下,有3000名精銳的鐵浮屠重騎兵為全軍壓陣。在他們的兩翼。兩翼還有眾多被稱為柺子馬的輕騎兵提供掩護。相比地位形同炮灰的籤軍,和那些投靠自遼國和北宋的僕從,這支騎馬大軍因其輝煌履歷而被稱為常勝軍。

其實,在宋軍一邊也曾有過不少被稱為柺子馬的部隊存在。曾公亮在《武經總要・前集・陣法總說》中提到這些騎兵,專門部署在兩翼執行迂迴包抄任務,通常由來自北宋西北邊區的精銳組成。


"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中世紀軍隊作戰往往依賴騎兵為主導,其中又以精銳的重騎兵為鐵桿核心。在東亞戰場,此類現象也沒有因隋唐帝國的崩潰而結束。相反,更多崛起的區域強國都在武裝自己的重裝騎兵部隊,並由此誕生了為後人所熟知的“鐵鷂子”、“鐵浮圖”、“鐵林軍”等兵種。

鐵鷂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最初的鐵鷂子稱呼 來自北方的遼國


歷史上最早的鐵鷂子其實源自遼國的契丹人。根據《遼史》記載,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心腹部隊中就有兩支專門的鐵鷂子部隊。契丹統軍副使高模翰,曾在公元937-946年之間兼任左右兩支鐵鷂子部隊的指揮。遼將蕭陽阿也曾擔任過鐵鷂子詳穩。

在公元945年3月的對後晉軍隊作戰時,遼國輕騎兵就被以鹿角構築設防陣地的對手阻攔。遼軍統帥立刻命令裝備重甲的鐵鷂子們翻身下馬,嘗試頂著守軍火力去拔除鹿角,再以隨身的短兵器攻擊晉軍。結果,後晉守軍主動出擊,將忙於拔除工事的下馬騎兵擊潰。雖然遼國人此戰失敗,但無疑說明鐵鷂子和普通騎兵在其將領眼中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五代時期的後晉軍隊 就曾與遼國鐵鷂子血戰


隨著党項人崛起,新的西夏也忙於擴充自己的騎兵大軍。但由於早期的部族武裝缺乏重裝設備,他們經常遭遇配有重甲的吐蕃勢力打擊。其王朝創始人拓跋繼遷,就因此在混戰中受到了致命傷害。到拓跋元昊逐漸掌握大局,西夏人自己的鐵鷂子部隊也被組建起來。儘管限於國力問題,其總數一支控制在3000人左右,但卻讓對壘的宋軍留下深刻印象。


公元1113年時,北宋秦鳳路經略使何常就在奏摺中指出:西夏的重裝騎兵和山地步兵非常犀利。其中,前者主要來自西夏國境外層的山地部落,後者則基本來自內圈的平原草場地帶。西夏軍隊經常用鐵鷂子作為核心突擊力量,在戰役中衝擊宋軍陣線。如果遭遇失利,就選擇後撤回國,並以山地步兵在峽谷內伏擊斷後。這讓單兵戰力不強的宋軍非常吃虧,經常是頂住攻擊都無法獲得重大收穫。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西北前線的宋軍 經常因懼怕鐵鷂子而只能守城

1082年9月,號稱30萬的西夏軍隊圍攻銀川城,以鐵鷂子和山地步兵實施輪番猛攻。當時的宋軍守將徐禧,既不聽部將實施半渡而擊的建議,又要讓部隊在城外對陣敵軍。結果被衝鋒的鐵鷂子擊潰,城垣遭到攻破,守軍死傷修重。

但今人談及西夏的鐵鷂子,往往會因古代的簡略記載而產生過度聯想。例如有《遼史•西夏》記載,鐵鷂子用鉤索絞聯,士兵雖死卻不會掉落馬下。這就容易讓人人誤以為是用鐵索將幾匹鐵騎互相綁定城連環馬。其實,僅僅是指用鐵索將騎士固連於馬背上的意思。畢竟從戰術角度來說,將幾匹戰馬連接反而是一種作繭自縛。

最後,何常針對西夏鐵鷂子的特點,提出了用斬馬刀的破解戰術。也就是訓練精銳士兵,在混戰中以長刀劈砍沒有馬甲保護的腿部和腹部。這樣的做法,無疑說明宋軍既沒有能與之抗衡的騎兵,也對大部分普通步兵沒有信心。但何常的建議還是被後來的很多宋軍將領所採納。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應付鐵鷂子的方法非常消耗人力



鐵浮圖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金人的鐵浮屠 戰鬥力更在鐵鷂子之上



相比遼國和西夏的鐵鷂子,女真鐵浮圖無疑是他們後起之秀。但女真軍事精英無疑在戰鬥力上超過了兩位前輩。習慣和西夏對陣的宋軍就發現,金人可以在局勢不佔優的情況下,繼續作戰達半天之久。

起初,金國的鐵甲騎兵也曾被人稱為鐵鷂子。根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應天帥胡直孺以東道總管的身份率10000宋軍勤王,結果在襄邑被金人的100多名鐵鷂子騎兵擊潰。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很快意識到 鐵浮屠比鐵鷂子更難對付



到了南宋時期,人們為了相互區分,才把金軍的鐵鷂子改為鐵浮圖。《宋史・劉錡傳》就有記載,公元1140年6月初的完顏宗弼麾下,有3000名精銳的鐵浮屠重騎兵為全軍壓陣。在他們的兩翼。兩翼還有眾多被稱為柺子馬的輕騎兵提供掩護。相比地位形同炮灰的籤軍,和那些投靠自遼國和北宋的僕從,這支騎馬大軍因其輝煌履歷而被稱為常勝軍。

其實,在宋軍一邊也曾有過不少被稱為柺子馬的部隊存在。曾公亮在《武經總要・前集・陣法總說》中提到這些騎兵,專門部署在兩翼執行迂迴包抄任務,通常由來自北宋西北邊區的精銳組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同樣有自己的柺子馬部隊



相比宋人的輕重騎兵混編隊形,金國的柺子馬則更明顯是輕騎兵居多。雖然也有裝備短矛、標槍一類的武器,但基本上還是以複合弓為主要打擊手段。在與宋軍作戰時,金軍往往集中精銳的鐵浮屠騎猛攻北宋中軍。同時在兩側以大量柺子馬包圍襲擾。為打破這種戰法,宋軍便儘可能在兩翼配置精銳騎兵。期望在中路受到重壓之餘,不要被對手在兩側也形成突破。

此外,金軍的柺子馬在騎術高強之餘,還普遍披著鐵甲,胯下的戰馬質量更高。所以經常在側翼交鋒中也佔據優勢。南宋的中興名將們為打破柺子馬陣,也只能增加專門的敢死隊數量。這些名為背嵬軍的部隊,裝備了大量的長柄斧、麻扎刀、斬馬刀等武器,依然遵循劈砍馬腿的戰法應付。雖然在幾次血拼中獲得奇效,但基本上還是在用人命填充。此類部隊也不具備直接應付騎兵衝鋒的能力,通常需要友軍為其拖住金人騎兵,然後再作為預備隊出場。又或是在特定地形上埋伏,以便限制騎兵的機動優勢。


"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中世紀軍隊作戰往往依賴騎兵為主導,其中又以精銳的重騎兵為鐵桿核心。在東亞戰場,此類現象也沒有因隋唐帝國的崩潰而結束。相反,更多崛起的區域強國都在武裝自己的重裝騎兵部隊,並由此誕生了為後人所熟知的“鐵鷂子”、“鐵浮圖”、“鐵林軍”等兵種。

鐵鷂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最初的鐵鷂子稱呼 來自北方的遼國


歷史上最早的鐵鷂子其實源自遼國的契丹人。根據《遼史》記載,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心腹部隊中就有兩支專門的鐵鷂子部隊。契丹統軍副使高模翰,曾在公元937-946年之間兼任左右兩支鐵鷂子部隊的指揮。遼將蕭陽阿也曾擔任過鐵鷂子詳穩。

在公元945年3月的對後晉軍隊作戰時,遼國輕騎兵就被以鹿角構築設防陣地的對手阻攔。遼軍統帥立刻命令裝備重甲的鐵鷂子們翻身下馬,嘗試頂著守軍火力去拔除鹿角,再以隨身的短兵器攻擊晉軍。結果,後晉守軍主動出擊,將忙於拔除工事的下馬騎兵擊潰。雖然遼國人此戰失敗,但無疑說明鐵鷂子和普通騎兵在其將領眼中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五代時期的後晉軍隊 就曾與遼國鐵鷂子血戰


隨著党項人崛起,新的西夏也忙於擴充自己的騎兵大軍。但由於早期的部族武裝缺乏重裝設備,他們經常遭遇配有重甲的吐蕃勢力打擊。其王朝創始人拓跋繼遷,就因此在混戰中受到了致命傷害。到拓跋元昊逐漸掌握大局,西夏人自己的鐵鷂子部隊也被組建起來。儘管限於國力問題,其總數一支控制在3000人左右,但卻讓對壘的宋軍留下深刻印象。


公元1113年時,北宋秦鳳路經略使何常就在奏摺中指出:西夏的重裝騎兵和山地步兵非常犀利。其中,前者主要來自西夏國境外層的山地部落,後者則基本來自內圈的平原草場地帶。西夏軍隊經常用鐵鷂子作為核心突擊力量,在戰役中衝擊宋軍陣線。如果遭遇失利,就選擇後撤回國,並以山地步兵在峽谷內伏擊斷後。這讓單兵戰力不強的宋軍非常吃虧,經常是頂住攻擊都無法獲得重大收穫。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西北前線的宋軍 經常因懼怕鐵鷂子而只能守城

1082年9月,號稱30萬的西夏軍隊圍攻銀川城,以鐵鷂子和山地步兵實施輪番猛攻。當時的宋軍守將徐禧,既不聽部將實施半渡而擊的建議,又要讓部隊在城外對陣敵軍。結果被衝鋒的鐵鷂子擊潰,城垣遭到攻破,守軍死傷修重。

但今人談及西夏的鐵鷂子,往往會因古代的簡略記載而產生過度聯想。例如有《遼史•西夏》記載,鐵鷂子用鉤索絞聯,士兵雖死卻不會掉落馬下。這就容易讓人人誤以為是用鐵索將幾匹鐵騎互相綁定城連環馬。其實,僅僅是指用鐵索將騎士固連於馬背上的意思。畢竟從戰術角度來說,將幾匹戰馬連接反而是一種作繭自縛。

最後,何常針對西夏鐵鷂子的特點,提出了用斬馬刀的破解戰術。也就是訓練精銳士兵,在混戰中以長刀劈砍沒有馬甲保護的腿部和腹部。這樣的做法,無疑說明宋軍既沒有能與之抗衡的騎兵,也對大部分普通步兵沒有信心。但何常的建議還是被後來的很多宋軍將領所採納。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應付鐵鷂子的方法非常消耗人力



鐵浮圖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金人的鐵浮屠 戰鬥力更在鐵鷂子之上



相比遼國和西夏的鐵鷂子,女真鐵浮圖無疑是他們後起之秀。但女真軍事精英無疑在戰鬥力上超過了兩位前輩。習慣和西夏對陣的宋軍就發現,金人可以在局勢不佔優的情況下,繼續作戰達半天之久。

起初,金國的鐵甲騎兵也曾被人稱為鐵鷂子。根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應天帥胡直孺以東道總管的身份率10000宋軍勤王,結果在襄邑被金人的100多名鐵鷂子騎兵擊潰。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很快意識到 鐵浮屠比鐵鷂子更難對付



到了南宋時期,人們為了相互區分,才把金軍的鐵鷂子改為鐵浮圖。《宋史・劉錡傳》就有記載,公元1140年6月初的完顏宗弼麾下,有3000名精銳的鐵浮屠重騎兵為全軍壓陣。在他們的兩翼。兩翼還有眾多被稱為柺子馬的輕騎兵提供掩護。相比地位形同炮灰的籤軍,和那些投靠自遼國和北宋的僕從,這支騎馬大軍因其輝煌履歷而被稱為常勝軍。

其實,在宋軍一邊也曾有過不少被稱為柺子馬的部隊存在。曾公亮在《武經總要・前集・陣法總說》中提到這些騎兵,專門部署在兩翼執行迂迴包抄任務,通常由來自北宋西北邊區的精銳組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同樣有自己的柺子馬部隊



相比宋人的輕重騎兵混編隊形,金國的柺子馬則更明顯是輕騎兵居多。雖然也有裝備短矛、標槍一類的武器,但基本上還是以複合弓為主要打擊手段。在與宋軍作戰時,金軍往往集中精銳的鐵浮屠騎猛攻北宋中軍。同時在兩側以大量柺子馬包圍襲擾。為打破這種戰法,宋軍便儘可能在兩翼配置精銳騎兵。期望在中路受到重壓之餘,不要被對手在兩側也形成突破。

此外,金軍的柺子馬在騎術高強之餘,還普遍披著鐵甲,胯下的戰馬質量更高。所以經常在側翼交鋒中也佔據優勢。南宋的中興名將們為打破柺子馬陣,也只能增加專門的敢死隊數量。這些名為背嵬軍的部隊,裝備了大量的長柄斧、麻扎刀、斬馬刀等武器,依然遵循劈砍馬腿的戰法應付。雖然在幾次血拼中獲得奇效,但基本上還是在用人命填充。此類部隊也不具備直接應付騎兵衝鋒的能力,通常需要友軍為其拖住金人騎兵,然後再作為預備隊出場。又或是在特定地形上埋伏,以便限制騎兵的機動優勢。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金人的柺子馬完全是配合鐵浮屠作戰的



鐵林軍

"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中世紀軍隊作戰往往依賴騎兵為主導,其中又以精銳的重騎兵為鐵桿核心。在東亞戰場,此類現象也沒有因隋唐帝國的崩潰而結束。相反,更多崛起的區域強國都在武裝自己的重裝騎兵部隊,並由此誕生了為後人所熟知的“鐵鷂子”、“鐵浮圖”、“鐵林軍”等兵種。

鐵鷂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最初的鐵鷂子稱呼 來自北方的遼國


歷史上最早的鐵鷂子其實源自遼國的契丹人。根據《遼史》記載,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心腹部隊中就有兩支專門的鐵鷂子部隊。契丹統軍副使高模翰,曾在公元937-946年之間兼任左右兩支鐵鷂子部隊的指揮。遼將蕭陽阿也曾擔任過鐵鷂子詳穩。

在公元945年3月的對後晉軍隊作戰時,遼國輕騎兵就被以鹿角構築設防陣地的對手阻攔。遼軍統帥立刻命令裝備重甲的鐵鷂子們翻身下馬,嘗試頂著守軍火力去拔除鹿角,再以隨身的短兵器攻擊晉軍。結果,後晉守軍主動出擊,將忙於拔除工事的下馬騎兵擊潰。雖然遼國人此戰失敗,但無疑說明鐵鷂子和普通騎兵在其將領眼中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五代時期的後晉軍隊 就曾與遼國鐵鷂子血戰


隨著党項人崛起,新的西夏也忙於擴充自己的騎兵大軍。但由於早期的部族武裝缺乏重裝設備,他們經常遭遇配有重甲的吐蕃勢力打擊。其王朝創始人拓跋繼遷,就因此在混戰中受到了致命傷害。到拓跋元昊逐漸掌握大局,西夏人自己的鐵鷂子部隊也被組建起來。儘管限於國力問題,其總數一支控制在3000人左右,但卻讓對壘的宋軍留下深刻印象。


公元1113年時,北宋秦鳳路經略使何常就在奏摺中指出:西夏的重裝騎兵和山地步兵非常犀利。其中,前者主要來自西夏國境外層的山地部落,後者則基本來自內圈的平原草場地帶。西夏軍隊經常用鐵鷂子作為核心突擊力量,在戰役中衝擊宋軍陣線。如果遭遇失利,就選擇後撤回國,並以山地步兵在峽谷內伏擊斷後。這讓單兵戰力不強的宋軍非常吃虧,經常是頂住攻擊都無法獲得重大收穫。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西北前線的宋軍 經常因懼怕鐵鷂子而只能守城

1082年9月,號稱30萬的西夏軍隊圍攻銀川城,以鐵鷂子和山地步兵實施輪番猛攻。當時的宋軍守將徐禧,既不聽部將實施半渡而擊的建議,又要讓部隊在城外對陣敵軍。結果被衝鋒的鐵鷂子擊潰,城垣遭到攻破,守軍死傷修重。

但今人談及西夏的鐵鷂子,往往會因古代的簡略記載而產生過度聯想。例如有《遼史•西夏》記載,鐵鷂子用鉤索絞聯,士兵雖死卻不會掉落馬下。這就容易讓人人誤以為是用鐵索將幾匹鐵騎互相綁定城連環馬。其實,僅僅是指用鐵索將騎士固連於馬背上的意思。畢竟從戰術角度來說,將幾匹戰馬連接反而是一種作繭自縛。

最後,何常針對西夏鐵鷂子的特點,提出了用斬馬刀的破解戰術。也就是訓練精銳士兵,在混戰中以長刀劈砍沒有馬甲保護的腿部和腹部。這樣的做法,無疑說明宋軍既沒有能與之抗衡的騎兵,也對大部分普通步兵沒有信心。但何常的建議還是被後來的很多宋軍將領所採納。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應付鐵鷂子的方法非常消耗人力



鐵浮圖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金人的鐵浮屠 戰鬥力更在鐵鷂子之上



相比遼國和西夏的鐵鷂子,女真鐵浮圖無疑是他們後起之秀。但女真軍事精英無疑在戰鬥力上超過了兩位前輩。習慣和西夏對陣的宋軍就發現,金人可以在局勢不佔優的情況下,繼續作戰達半天之久。

起初,金國的鐵甲騎兵也曾被人稱為鐵鷂子。根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應天帥胡直孺以東道總管的身份率10000宋軍勤王,結果在襄邑被金人的100多名鐵鷂子騎兵擊潰。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很快意識到 鐵浮屠比鐵鷂子更難對付



到了南宋時期,人們為了相互區分,才把金軍的鐵鷂子改為鐵浮圖。《宋史・劉錡傳》就有記載,公元1140年6月初的完顏宗弼麾下,有3000名精銳的鐵浮屠重騎兵為全軍壓陣。在他們的兩翼。兩翼還有眾多被稱為柺子馬的輕騎兵提供掩護。相比地位形同炮灰的籤軍,和那些投靠自遼國和北宋的僕從,這支騎馬大軍因其輝煌履歷而被稱為常勝軍。

其實,在宋軍一邊也曾有過不少被稱為柺子馬的部隊存在。曾公亮在《武經總要・前集・陣法總說》中提到這些騎兵,專門部署在兩翼執行迂迴包抄任務,通常由來自北宋西北邊區的精銳組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同樣有自己的柺子馬部隊



相比宋人的輕重騎兵混編隊形,金國的柺子馬則更明顯是輕騎兵居多。雖然也有裝備短矛、標槍一類的武器,但基本上還是以複合弓為主要打擊手段。在與宋軍作戰時,金軍往往集中精銳的鐵浮屠騎猛攻北宋中軍。同時在兩側以大量柺子馬包圍襲擾。為打破這種戰法,宋軍便儘可能在兩翼配置精銳騎兵。期望在中路受到重壓之餘,不要被對手在兩側也形成突破。

此外,金軍的柺子馬在騎術高強之餘,還普遍披著鐵甲,胯下的戰馬質量更高。所以經常在側翼交鋒中也佔據優勢。南宋的中興名將們為打破柺子馬陣,也只能增加專門的敢死隊數量。這些名為背嵬軍的部隊,裝備了大量的長柄斧、麻扎刀、斬馬刀等武器,依然遵循劈砍馬腿的戰法應付。雖然在幾次血拼中獲得奇效,但基本上還是在用人命填充。此類部隊也不具備直接應付騎兵衝鋒的能力,通常需要友軍為其拖住金人騎兵,然後再作為預備隊出場。又或是在特定地形上埋伏,以便限制騎兵的機動優勢。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金人的柺子馬完全是配合鐵浮屠作戰的



鐵林軍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遼國在鐵鷂子之外 還有性質類似的鐵林軍


除了以上這些精銳,還有其他一些活躍在各方之間的人馬具裝部隊。例如家大業大的契丹人,就在鐵鷂子編制外,就還有專門的鐵林軍的編制。

在《遼史・百官志二》中,鐵林軍是與左右兩支鐵鷂子並列的鐵甲騎兵部隊。公元995年4月,契丹步騎兵進犯河北雄州。知州何承炬將其擊敗,斬殺契丹鐵林大將一人。這些記載都說明鐵林軍的獨立屬性與重要地位。何況,由於控制了晉北和大片漠北草原,遼國的騎兵兵源可以延伸到臨近的突厥系、党項人和沙陀後裔當中。這就讓他們在真世歷史上的重騎兵數量,多於點到為止的零星記錄。


"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中世紀軍隊作戰往往依賴騎兵為主導,其中又以精銳的重騎兵為鐵桿核心。在東亞戰場,此類現象也沒有因隋唐帝國的崩潰而結束。相反,更多崛起的區域強國都在武裝自己的重裝騎兵部隊,並由此誕生了為後人所熟知的“鐵鷂子”、“鐵浮圖”、“鐵林軍”等兵種。

鐵鷂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最初的鐵鷂子稱呼 來自北方的遼國


歷史上最早的鐵鷂子其實源自遼國的契丹人。根據《遼史》記載,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心腹部隊中就有兩支專門的鐵鷂子部隊。契丹統軍副使高模翰,曾在公元937-946年之間兼任左右兩支鐵鷂子部隊的指揮。遼將蕭陽阿也曾擔任過鐵鷂子詳穩。

在公元945年3月的對後晉軍隊作戰時,遼國輕騎兵就被以鹿角構築設防陣地的對手阻攔。遼軍統帥立刻命令裝備重甲的鐵鷂子們翻身下馬,嘗試頂著守軍火力去拔除鹿角,再以隨身的短兵器攻擊晉軍。結果,後晉守軍主動出擊,將忙於拔除工事的下馬騎兵擊潰。雖然遼國人此戰失敗,但無疑說明鐵鷂子和普通騎兵在其將領眼中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五代時期的後晉軍隊 就曾與遼國鐵鷂子血戰


隨著党項人崛起,新的西夏也忙於擴充自己的騎兵大軍。但由於早期的部族武裝缺乏重裝設備,他們經常遭遇配有重甲的吐蕃勢力打擊。其王朝創始人拓跋繼遷,就因此在混戰中受到了致命傷害。到拓跋元昊逐漸掌握大局,西夏人自己的鐵鷂子部隊也被組建起來。儘管限於國力問題,其總數一支控制在3000人左右,但卻讓對壘的宋軍留下深刻印象。


公元1113年時,北宋秦鳳路經略使何常就在奏摺中指出:西夏的重裝騎兵和山地步兵非常犀利。其中,前者主要來自西夏國境外層的山地部落,後者則基本來自內圈的平原草場地帶。西夏軍隊經常用鐵鷂子作為核心突擊力量,在戰役中衝擊宋軍陣線。如果遭遇失利,就選擇後撤回國,並以山地步兵在峽谷內伏擊斷後。這讓單兵戰力不強的宋軍非常吃虧,經常是頂住攻擊都無法獲得重大收穫。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西北前線的宋軍 經常因懼怕鐵鷂子而只能守城

1082年9月,號稱30萬的西夏軍隊圍攻銀川城,以鐵鷂子和山地步兵實施輪番猛攻。當時的宋軍守將徐禧,既不聽部將實施半渡而擊的建議,又要讓部隊在城外對陣敵軍。結果被衝鋒的鐵鷂子擊潰,城垣遭到攻破,守軍死傷修重。

但今人談及西夏的鐵鷂子,往往會因古代的簡略記載而產生過度聯想。例如有《遼史•西夏》記載,鐵鷂子用鉤索絞聯,士兵雖死卻不會掉落馬下。這就容易讓人人誤以為是用鐵索將幾匹鐵騎互相綁定城連環馬。其實,僅僅是指用鐵索將騎士固連於馬背上的意思。畢竟從戰術角度來說,將幾匹戰馬連接反而是一種作繭自縛。

最後,何常針對西夏鐵鷂子的特點,提出了用斬馬刀的破解戰術。也就是訓練精銳士兵,在混戰中以長刀劈砍沒有馬甲保護的腿部和腹部。這樣的做法,無疑說明宋軍既沒有能與之抗衡的騎兵,也對大部分普通步兵沒有信心。但何常的建議還是被後來的很多宋軍將領所採納。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應付鐵鷂子的方法非常消耗人力



鐵浮圖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金人的鐵浮屠 戰鬥力更在鐵鷂子之上



相比遼國和西夏的鐵鷂子,女真鐵浮圖無疑是他們後起之秀。但女真軍事精英無疑在戰鬥力上超過了兩位前輩。習慣和西夏對陣的宋軍就發現,金人可以在局勢不佔優的情況下,繼續作戰達半天之久。

起初,金國的鐵甲騎兵也曾被人稱為鐵鷂子。根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應天帥胡直孺以東道總管的身份率10000宋軍勤王,結果在襄邑被金人的100多名鐵鷂子騎兵擊潰。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很快意識到 鐵浮屠比鐵鷂子更難對付



到了南宋時期,人們為了相互區分,才把金軍的鐵鷂子改為鐵浮圖。《宋史・劉錡傳》就有記載,公元1140年6月初的完顏宗弼麾下,有3000名精銳的鐵浮屠重騎兵為全軍壓陣。在他們的兩翼。兩翼還有眾多被稱為柺子馬的輕騎兵提供掩護。相比地位形同炮灰的籤軍,和那些投靠自遼國和北宋的僕從,這支騎馬大軍因其輝煌履歷而被稱為常勝軍。

其實,在宋軍一邊也曾有過不少被稱為柺子馬的部隊存在。曾公亮在《武經總要・前集・陣法總說》中提到這些騎兵,專門部署在兩翼執行迂迴包抄任務,通常由來自北宋西北邊區的精銳組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同樣有自己的柺子馬部隊



相比宋人的輕重騎兵混編隊形,金國的柺子馬則更明顯是輕騎兵居多。雖然也有裝備短矛、標槍一類的武器,但基本上還是以複合弓為主要打擊手段。在與宋軍作戰時,金軍往往集中精銳的鐵浮屠騎猛攻北宋中軍。同時在兩側以大量柺子馬包圍襲擾。為打破這種戰法,宋軍便儘可能在兩翼配置精銳騎兵。期望在中路受到重壓之餘,不要被對手在兩側也形成突破。

此外,金軍的柺子馬在騎術高強之餘,還普遍披著鐵甲,胯下的戰馬質量更高。所以經常在側翼交鋒中也佔據優勢。南宋的中興名將們為打破柺子馬陣,也只能增加專門的敢死隊數量。這些名為背嵬軍的部隊,裝備了大量的長柄斧、麻扎刀、斬馬刀等武器,依然遵循劈砍馬腿的戰法應付。雖然在幾次血拼中獲得奇效,但基本上還是在用人命填充。此類部隊也不具備直接應付騎兵衝鋒的能力,通常需要友軍為其拖住金人騎兵,然後再作為預備隊出場。又或是在特定地形上埋伏,以便限制騎兵的機動優勢。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金人的柺子馬完全是配合鐵浮屠作戰的



鐵林軍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遼國在鐵鷂子之外 還有性質類似的鐵林軍


除了以上這些精銳,還有其他一些活躍在各方之間的人馬具裝部隊。例如家大業大的契丹人,就在鐵鷂子編制外,就還有專門的鐵林軍的編制。

在《遼史・百官志二》中,鐵林軍是與左右兩支鐵鷂子並列的鐵甲騎兵部隊。公元995年4月,契丹步騎兵進犯河北雄州。知州何承炬將其擊敗,斬殺契丹鐵林大將一人。這些記載都說明鐵林軍的獨立屬性與重要地位。何況,由於控制了晉北和大片漠北草原,遼國的騎兵兵源可以延伸到臨近的突厥系、党項人和沙陀後裔當中。這就讓他們在真世歷史上的重騎兵數量,多於點到為止的零星記錄。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西夏的有限國力 限制其組建更多騎兵部隊


後來的西夏也有鐵林軍這個名稱。但並不是自成建制的鐵甲騎兵部隊,而僅僅是鐵鷂子軍的別稱。這主要是因為西夏的國力實在有限,無法像契丹人那樣供養眾多鐵甲騎兵力量。雖然有長期控制河西與河湟等區域,但西夏人對當地的壓榨多於建設,反而弱化了自己的動員能力。

北宋這邊當然也有被叫做鐵林的鐵甲騎兵建制。這是因為宋人長期處於被敵軍騎兵支配的陰影之下,深知需要有足夠強大的騎兵來掩護步兵隊伍。兩宋朝廷也曾針對北方騎兵作戰的特點,推行一些發展戰馬和騎兵戰術的政策,以期達到以騎制騎的目的。但也只有岳家軍、韓世忠等抗金名將,組建過具有很強戰鬥力的鐵甲騎兵。其餘的部隊不是嚴重缺編,就是淪為閱兵式上的面子工程。


"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中世紀軍隊作戰往往依賴騎兵為主導,其中又以精銳的重騎兵為鐵桿核心。在東亞戰場,此類現象也沒有因隋唐帝國的崩潰而結束。相反,更多崛起的區域強國都在武裝自己的重裝騎兵部隊,並由此誕生了為後人所熟知的“鐵鷂子”、“鐵浮圖”、“鐵林軍”等兵種。

鐵鷂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最初的鐵鷂子稱呼 來自北方的遼國


歷史上最早的鐵鷂子其實源自遼國的契丹人。根據《遼史》記載,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心腹部隊中就有兩支專門的鐵鷂子部隊。契丹統軍副使高模翰,曾在公元937-946年之間兼任左右兩支鐵鷂子部隊的指揮。遼將蕭陽阿也曾擔任過鐵鷂子詳穩。

在公元945年3月的對後晉軍隊作戰時,遼國輕騎兵就被以鹿角構築設防陣地的對手阻攔。遼軍統帥立刻命令裝備重甲的鐵鷂子們翻身下馬,嘗試頂著守軍火力去拔除鹿角,再以隨身的短兵器攻擊晉軍。結果,後晉守軍主動出擊,將忙於拔除工事的下馬騎兵擊潰。雖然遼國人此戰失敗,但無疑說明鐵鷂子和普通騎兵在其將領眼中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五代時期的後晉軍隊 就曾與遼國鐵鷂子血戰


隨著党項人崛起,新的西夏也忙於擴充自己的騎兵大軍。但由於早期的部族武裝缺乏重裝設備,他們經常遭遇配有重甲的吐蕃勢力打擊。其王朝創始人拓跋繼遷,就因此在混戰中受到了致命傷害。到拓跋元昊逐漸掌握大局,西夏人自己的鐵鷂子部隊也被組建起來。儘管限於國力問題,其總數一支控制在3000人左右,但卻讓對壘的宋軍留下深刻印象。


公元1113年時,北宋秦鳳路經略使何常就在奏摺中指出:西夏的重裝騎兵和山地步兵非常犀利。其中,前者主要來自西夏國境外層的山地部落,後者則基本來自內圈的平原草場地帶。西夏軍隊經常用鐵鷂子作為核心突擊力量,在戰役中衝擊宋軍陣線。如果遭遇失利,就選擇後撤回國,並以山地步兵在峽谷內伏擊斷後。這讓單兵戰力不強的宋軍非常吃虧,經常是頂住攻擊都無法獲得重大收穫。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西北前線的宋軍 經常因懼怕鐵鷂子而只能守城

1082年9月,號稱30萬的西夏軍隊圍攻銀川城,以鐵鷂子和山地步兵實施輪番猛攻。當時的宋軍守將徐禧,既不聽部將實施半渡而擊的建議,又要讓部隊在城外對陣敵軍。結果被衝鋒的鐵鷂子擊潰,城垣遭到攻破,守軍死傷修重。

但今人談及西夏的鐵鷂子,往往會因古代的簡略記載而產生過度聯想。例如有《遼史•西夏》記載,鐵鷂子用鉤索絞聯,士兵雖死卻不會掉落馬下。這就容易讓人人誤以為是用鐵索將幾匹鐵騎互相綁定城連環馬。其實,僅僅是指用鐵索將騎士固連於馬背上的意思。畢竟從戰術角度來說,將幾匹戰馬連接反而是一種作繭自縛。

最後,何常針對西夏鐵鷂子的特點,提出了用斬馬刀的破解戰術。也就是訓練精銳士兵,在混戰中以長刀劈砍沒有馬甲保護的腿部和腹部。這樣的做法,無疑說明宋軍既沒有能與之抗衡的騎兵,也對大部分普通步兵沒有信心。但何常的建議還是被後來的很多宋軍將領所採納。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應付鐵鷂子的方法非常消耗人力



鐵浮圖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金人的鐵浮屠 戰鬥力更在鐵鷂子之上



相比遼國和西夏的鐵鷂子,女真鐵浮圖無疑是他們後起之秀。但女真軍事精英無疑在戰鬥力上超過了兩位前輩。習慣和西夏對陣的宋軍就發現,金人可以在局勢不佔優的情況下,繼續作戰達半天之久。

起初,金國的鐵甲騎兵也曾被人稱為鐵鷂子。根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應天帥胡直孺以東道總管的身份率10000宋軍勤王,結果在襄邑被金人的100多名鐵鷂子騎兵擊潰。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很快意識到 鐵浮屠比鐵鷂子更難對付



到了南宋時期,人們為了相互區分,才把金軍的鐵鷂子改為鐵浮圖。《宋史・劉錡傳》就有記載,公元1140年6月初的完顏宗弼麾下,有3000名精銳的鐵浮屠重騎兵為全軍壓陣。在他們的兩翼。兩翼還有眾多被稱為柺子馬的輕騎兵提供掩護。相比地位形同炮灰的籤軍,和那些投靠自遼國和北宋的僕從,這支騎馬大軍因其輝煌履歷而被稱為常勝軍。

其實,在宋軍一邊也曾有過不少被稱為柺子馬的部隊存在。曾公亮在《武經總要・前集・陣法總說》中提到這些騎兵,專門部署在兩翼執行迂迴包抄任務,通常由來自北宋西北邊區的精銳組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同樣有自己的柺子馬部隊



相比宋人的輕重騎兵混編隊形,金國的柺子馬則更明顯是輕騎兵居多。雖然也有裝備短矛、標槍一類的武器,但基本上還是以複合弓為主要打擊手段。在與宋軍作戰時,金軍往往集中精銳的鐵浮屠騎猛攻北宋中軍。同時在兩側以大量柺子馬包圍襲擾。為打破這種戰法,宋軍便儘可能在兩翼配置精銳騎兵。期望在中路受到重壓之餘,不要被對手在兩側也形成突破。

此外,金軍的柺子馬在騎術高強之餘,還普遍披著鐵甲,胯下的戰馬質量更高。所以經常在側翼交鋒中也佔據優勢。南宋的中興名將們為打破柺子馬陣,也只能增加專門的敢死隊數量。這些名為背嵬軍的部隊,裝備了大量的長柄斧、麻扎刀、斬馬刀等武器,依然遵循劈砍馬腿的戰法應付。雖然在幾次血拼中獲得奇效,但基本上還是在用人命填充。此類部隊也不具備直接應付騎兵衝鋒的能力,通常需要友軍為其拖住金人騎兵,然後再作為預備隊出場。又或是在特定地形上埋伏,以便限制騎兵的機動優勢。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金人的柺子馬完全是配合鐵浮屠作戰的



鐵林軍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遼國在鐵鷂子之外 還有性質類似的鐵林軍


除了以上這些精銳,還有其他一些活躍在各方之間的人馬具裝部隊。例如家大業大的契丹人,就在鐵鷂子編制外,就還有專門的鐵林軍的編制。

在《遼史・百官志二》中,鐵林軍是與左右兩支鐵鷂子並列的鐵甲騎兵部隊。公元995年4月,契丹步騎兵進犯河北雄州。知州何承炬將其擊敗,斬殺契丹鐵林大將一人。這些記載都說明鐵林軍的獨立屬性與重要地位。何況,由於控制了晉北和大片漠北草原,遼國的騎兵兵源可以延伸到臨近的突厥系、党項人和沙陀後裔當中。這就讓他們在真世歷史上的重騎兵數量,多於點到為止的零星記錄。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西夏的有限國力 限制其組建更多騎兵部隊


後來的西夏也有鐵林軍這個名稱。但並不是自成建制的鐵甲騎兵部隊,而僅僅是鐵鷂子軍的別稱。這主要是因為西夏的國力實在有限,無法像契丹人那樣供養眾多鐵甲騎兵力量。雖然有長期控制河西與河湟等區域,但西夏人對當地的壓榨多於建設,反而弱化了自己的動員能力。

北宋這邊當然也有被叫做鐵林的鐵甲騎兵建制。這是因為宋人長期處於被敵軍騎兵支配的陰影之下,深知需要有足夠強大的騎兵來掩護步兵隊伍。兩宋朝廷也曾針對北方騎兵作戰的特點,推行一些發展戰馬和騎兵戰術的政策,以期達到以騎制騎的目的。但也只有岳家軍、韓世忠等抗金名將,組建過具有很強戰鬥力的鐵甲騎兵。其餘的部隊不是嚴重缺編,就是淪為閱兵式上的面子工程。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兩宋所培養出的具裝騎兵數量非常有限


為了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各方將領和技術人員都被調動起來。他們力求充分利用本地區人力、物力優勢以便。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克敵制勝的利器或戰術戰法,以求戰勝自己的對手。但殘酷的現實,往往讓他們的努力不能如願。

西夏的晉王察哥就曾提醒夏崇宗,不要只依賴鐵鷂子與山地步兵。而是要改變弓弱矢短和技射不精的弱項,才能無敵於天下。考慮到党項人的遊牧部族出生,顯然不可能在遠射技藝上出現大的偏差。但西夏各城市也有大量的外族定居人口,他們的戰爭技藝水平就參差不齊。儘管按照西夏的法律,他們都有守衛城市的作戰義務,但平日大都忙於生產活動。這恐怕也是西夏最想提高水準而最容易動員的群體。


"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中世紀軍隊作戰往往依賴騎兵為主導,其中又以精銳的重騎兵為鐵桿核心。在東亞戰場,此類現象也沒有因隋唐帝國的崩潰而結束。相反,更多崛起的區域強國都在武裝自己的重裝騎兵部隊,並由此誕生了為後人所熟知的“鐵鷂子”、“鐵浮圖”、“鐵林軍”等兵種。

鐵鷂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最初的鐵鷂子稱呼 來自北方的遼國


歷史上最早的鐵鷂子其實源自遼國的契丹人。根據《遼史》記載,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心腹部隊中就有兩支專門的鐵鷂子部隊。契丹統軍副使高模翰,曾在公元937-946年之間兼任左右兩支鐵鷂子部隊的指揮。遼將蕭陽阿也曾擔任過鐵鷂子詳穩。

在公元945年3月的對後晉軍隊作戰時,遼國輕騎兵就被以鹿角構築設防陣地的對手阻攔。遼軍統帥立刻命令裝備重甲的鐵鷂子們翻身下馬,嘗試頂著守軍火力去拔除鹿角,再以隨身的短兵器攻擊晉軍。結果,後晉守軍主動出擊,將忙於拔除工事的下馬騎兵擊潰。雖然遼國人此戰失敗,但無疑說明鐵鷂子和普通騎兵在其將領眼中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五代時期的後晉軍隊 就曾與遼國鐵鷂子血戰


隨著党項人崛起,新的西夏也忙於擴充自己的騎兵大軍。但由於早期的部族武裝缺乏重裝設備,他們經常遭遇配有重甲的吐蕃勢力打擊。其王朝創始人拓跋繼遷,就因此在混戰中受到了致命傷害。到拓跋元昊逐漸掌握大局,西夏人自己的鐵鷂子部隊也被組建起來。儘管限於國力問題,其總數一支控制在3000人左右,但卻讓對壘的宋軍留下深刻印象。


公元1113年時,北宋秦鳳路經略使何常就在奏摺中指出:西夏的重裝騎兵和山地步兵非常犀利。其中,前者主要來自西夏國境外層的山地部落,後者則基本來自內圈的平原草場地帶。西夏軍隊經常用鐵鷂子作為核心突擊力量,在戰役中衝擊宋軍陣線。如果遭遇失利,就選擇後撤回國,並以山地步兵在峽谷內伏擊斷後。這讓單兵戰力不強的宋軍非常吃虧,經常是頂住攻擊都無法獲得重大收穫。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西北前線的宋軍 經常因懼怕鐵鷂子而只能守城

1082年9月,號稱30萬的西夏軍隊圍攻銀川城,以鐵鷂子和山地步兵實施輪番猛攻。當時的宋軍守將徐禧,既不聽部將實施半渡而擊的建議,又要讓部隊在城外對陣敵軍。結果被衝鋒的鐵鷂子擊潰,城垣遭到攻破,守軍死傷修重。

但今人談及西夏的鐵鷂子,往往會因古代的簡略記載而產生過度聯想。例如有《遼史•西夏》記載,鐵鷂子用鉤索絞聯,士兵雖死卻不會掉落馬下。這就容易讓人人誤以為是用鐵索將幾匹鐵騎互相綁定城連環馬。其實,僅僅是指用鐵索將騎士固連於馬背上的意思。畢竟從戰術角度來說,將幾匹戰馬連接反而是一種作繭自縛。

最後,何常針對西夏鐵鷂子的特點,提出了用斬馬刀的破解戰術。也就是訓練精銳士兵,在混戰中以長刀劈砍沒有馬甲保護的腿部和腹部。這樣的做法,無疑說明宋軍既沒有能與之抗衡的騎兵,也對大部分普通步兵沒有信心。但何常的建議還是被後來的很多宋軍將領所採納。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應付鐵鷂子的方法非常消耗人力



鐵浮圖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金人的鐵浮屠 戰鬥力更在鐵鷂子之上



相比遼國和西夏的鐵鷂子,女真鐵浮圖無疑是他們後起之秀。但女真軍事精英無疑在戰鬥力上超過了兩位前輩。習慣和西夏對陣的宋軍就發現,金人可以在局勢不佔優的情況下,繼續作戰達半天之久。

起初,金國的鐵甲騎兵也曾被人稱為鐵鷂子。根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應天帥胡直孺以東道總管的身份率10000宋軍勤王,結果在襄邑被金人的100多名鐵鷂子騎兵擊潰。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很快意識到 鐵浮屠比鐵鷂子更難對付



到了南宋時期,人們為了相互區分,才把金軍的鐵鷂子改為鐵浮圖。《宋史・劉錡傳》就有記載,公元1140年6月初的完顏宗弼麾下,有3000名精銳的鐵浮屠重騎兵為全軍壓陣。在他們的兩翼。兩翼還有眾多被稱為柺子馬的輕騎兵提供掩護。相比地位形同炮灰的籤軍,和那些投靠自遼國和北宋的僕從,這支騎馬大軍因其輝煌履歷而被稱為常勝軍。

其實,在宋軍一邊也曾有過不少被稱為柺子馬的部隊存在。曾公亮在《武經總要・前集・陣法總說》中提到這些騎兵,專門部署在兩翼執行迂迴包抄任務,通常由來自北宋西北邊區的精銳組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同樣有自己的柺子馬部隊



相比宋人的輕重騎兵混編隊形,金國的柺子馬則更明顯是輕騎兵居多。雖然也有裝備短矛、標槍一類的武器,但基本上還是以複合弓為主要打擊手段。在與宋軍作戰時,金軍往往集中精銳的鐵浮屠騎猛攻北宋中軍。同時在兩側以大量柺子馬包圍襲擾。為打破這種戰法,宋軍便儘可能在兩翼配置精銳騎兵。期望在中路受到重壓之餘,不要被對手在兩側也形成突破。

此外,金軍的柺子馬在騎術高強之餘,還普遍披著鐵甲,胯下的戰馬質量更高。所以經常在側翼交鋒中也佔據優勢。南宋的中興名將們為打破柺子馬陣,也只能增加專門的敢死隊數量。這些名為背嵬軍的部隊,裝備了大量的長柄斧、麻扎刀、斬馬刀等武器,依然遵循劈砍馬腿的戰法應付。雖然在幾次血拼中獲得奇效,但基本上還是在用人命填充。此類部隊也不具備直接應付騎兵衝鋒的能力,通常需要友軍為其拖住金人騎兵,然後再作為預備隊出場。又或是在特定地形上埋伏,以便限制騎兵的機動優勢。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金人的柺子馬完全是配合鐵浮屠作戰的



鐵林軍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遼國在鐵鷂子之外 還有性質類似的鐵林軍


除了以上這些精銳,還有其他一些活躍在各方之間的人馬具裝部隊。例如家大業大的契丹人,就在鐵鷂子編制外,就還有專門的鐵林軍的編制。

在《遼史・百官志二》中,鐵林軍是與左右兩支鐵鷂子並列的鐵甲騎兵部隊。公元995年4月,契丹步騎兵進犯河北雄州。知州何承炬將其擊敗,斬殺契丹鐵林大將一人。這些記載都說明鐵林軍的獨立屬性與重要地位。何況,由於控制了晉北和大片漠北草原,遼國的騎兵兵源可以延伸到臨近的突厥系、党項人和沙陀後裔當中。這就讓他們在真世歷史上的重騎兵數量,多於點到為止的零星記錄。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西夏的有限國力 限制其組建更多騎兵部隊


後來的西夏也有鐵林軍這個名稱。但並不是自成建制的鐵甲騎兵部隊,而僅僅是鐵鷂子軍的別稱。這主要是因為西夏的國力實在有限,無法像契丹人那樣供養眾多鐵甲騎兵力量。雖然有長期控制河西與河湟等區域,但西夏人對當地的壓榨多於建設,反而弱化了自己的動員能力。

北宋這邊當然也有被叫做鐵林的鐵甲騎兵建制。這是因為宋人長期處於被敵軍騎兵支配的陰影之下,深知需要有足夠強大的騎兵來掩護步兵隊伍。兩宋朝廷也曾針對北方騎兵作戰的特點,推行一些發展戰馬和騎兵戰術的政策,以期達到以騎制騎的目的。但也只有岳家軍、韓世忠等抗金名將,組建過具有很強戰鬥力的鐵甲騎兵。其餘的部隊不是嚴重缺編,就是淪為閱兵式上的面子工程。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兩宋所培養出的具裝騎兵數量非常有限


為了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各方將領和技術人員都被調動起來。他們力求充分利用本地區人力、物力優勢以便。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克敵制勝的利器或戰術戰法,以求戰勝自己的對手。但殘酷的現實,往往讓他們的努力不能如願。

西夏的晉王察哥就曾提醒夏崇宗,不要只依賴鐵鷂子與山地步兵。而是要改變弓弱矢短和技射不精的弱項,才能無敵於天下。考慮到党項人的遊牧部族出生,顯然不可能在遠射技藝上出現大的偏差。但西夏各城市也有大量的外族定居人口,他們的戰爭技藝水平就參差不齊。儘管按照西夏的法律,他們都有守衛城市的作戰義務,但平日大都忙於生產活動。這恐怕也是西夏最想提高水準而最容易動員的群體。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強敵環繞的西夏 幾乎沒有長時間鏖戰的能力


南宋一邊也有吳璘這樣的有識之士。他深刻總結宋金兩軍間的優劣,認為必須發展強大的騎兵來作為步兵主力的有效協助力量。但宋人不僅失去了隋唐時代留下的成熟馬場,也在經濟結構上陷入單純的糧產堆砌模式。因此,無論何人做何努力,始終無法企及心目中的理想狀態。宋軍也就只能繼續以步兵敢死隊的方式,以更多人口進行消耗戰中。

當然,以上三大勢力的軍事結晶,都將被最後登場的蒙古人所吸收。遠在成吉思汗出生前的年代,所有草原勢力都明白具裝重騎兵的巨大價值。因此,只要條件允許就會組建或擴編隊伍。


"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中世紀軍隊作戰往往依賴騎兵為主導,其中又以精銳的重騎兵為鐵桿核心。在東亞戰場,此類現象也沒有因隋唐帝國的崩潰而結束。相反,更多崛起的區域強國都在武裝自己的重裝騎兵部隊,並由此誕生了為後人所熟知的“鐵鷂子”、“鐵浮圖”、“鐵林軍”等兵種。

鐵鷂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最初的鐵鷂子稱呼 來自北方的遼國


歷史上最早的鐵鷂子其實源自遼國的契丹人。根據《遼史》記載,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心腹部隊中就有兩支專門的鐵鷂子部隊。契丹統軍副使高模翰,曾在公元937-946年之間兼任左右兩支鐵鷂子部隊的指揮。遼將蕭陽阿也曾擔任過鐵鷂子詳穩。

在公元945年3月的對後晉軍隊作戰時,遼國輕騎兵就被以鹿角構築設防陣地的對手阻攔。遼軍統帥立刻命令裝備重甲的鐵鷂子們翻身下馬,嘗試頂著守軍火力去拔除鹿角,再以隨身的短兵器攻擊晉軍。結果,後晉守軍主動出擊,將忙於拔除工事的下馬騎兵擊潰。雖然遼國人此戰失敗,但無疑說明鐵鷂子和普通騎兵在其將領眼中是截然不同的存在。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五代時期的後晉軍隊 就曾與遼國鐵鷂子血戰


隨著党項人崛起,新的西夏也忙於擴充自己的騎兵大軍。但由於早期的部族武裝缺乏重裝設備,他們經常遭遇配有重甲的吐蕃勢力打擊。其王朝創始人拓跋繼遷,就因此在混戰中受到了致命傷害。到拓跋元昊逐漸掌握大局,西夏人自己的鐵鷂子部隊也被組建起來。儘管限於國力問題,其總數一支控制在3000人左右,但卻讓對壘的宋軍留下深刻印象。


公元1113年時,北宋秦鳳路經略使何常就在奏摺中指出:西夏的重裝騎兵和山地步兵非常犀利。其中,前者主要來自西夏國境外層的山地部落,後者則基本來自內圈的平原草場地帶。西夏軍隊經常用鐵鷂子作為核心突擊力量,在戰役中衝擊宋軍陣線。如果遭遇失利,就選擇後撤回國,並以山地步兵在峽谷內伏擊斷後。這讓單兵戰力不強的宋軍非常吃虧,經常是頂住攻擊都無法獲得重大收穫。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西北前線的宋軍 經常因懼怕鐵鷂子而只能守城

1082年9月,號稱30萬的西夏軍隊圍攻銀川城,以鐵鷂子和山地步兵實施輪番猛攻。當時的宋軍守將徐禧,既不聽部將實施半渡而擊的建議,又要讓部隊在城外對陣敵軍。結果被衝鋒的鐵鷂子擊潰,城垣遭到攻破,守軍死傷修重。

但今人談及西夏的鐵鷂子,往往會因古代的簡略記載而產生過度聯想。例如有《遼史•西夏》記載,鐵鷂子用鉤索絞聯,士兵雖死卻不會掉落馬下。這就容易讓人人誤以為是用鐵索將幾匹鐵騎互相綁定城連環馬。其實,僅僅是指用鐵索將騎士固連於馬背上的意思。畢竟從戰術角度來說,將幾匹戰馬連接反而是一種作繭自縛。

最後,何常針對西夏鐵鷂子的特點,提出了用斬馬刀的破解戰術。也就是訓練精銳士兵,在混戰中以長刀劈砍沒有馬甲保護的腿部和腹部。這樣的做法,無疑說明宋軍既沒有能與之抗衡的騎兵,也對大部分普通步兵沒有信心。但何常的建議還是被後來的很多宋軍將領所採納。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應付鐵鷂子的方法非常消耗人力



鐵浮圖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金人的鐵浮屠 戰鬥力更在鐵鷂子之上



相比遼國和西夏的鐵鷂子,女真鐵浮圖無疑是他們後起之秀。但女真軍事精英無疑在戰鬥力上超過了兩位前輩。習慣和西夏對陣的宋軍就發現,金人可以在局勢不佔優的情況下,繼續作戰達半天之久。

起初,金國的鐵甲騎兵也曾被人稱為鐵鷂子。根據《三朝北盟會編》記載,應天帥胡直孺以東道總管的身份率10000宋軍勤王,結果在襄邑被金人的100多名鐵鷂子騎兵擊潰。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很快意識到 鐵浮屠比鐵鷂子更難對付



到了南宋時期,人們為了相互區分,才把金軍的鐵鷂子改為鐵浮圖。《宋史・劉錡傳》就有記載,公元1140年6月初的完顏宗弼麾下,有3000名精銳的鐵浮屠重騎兵為全軍壓陣。在他們的兩翼。兩翼還有眾多被稱為柺子馬的輕騎兵提供掩護。相比地位形同炮灰的籤軍,和那些投靠自遼國和北宋的僕從,這支騎馬大軍因其輝煌履歷而被稱為常勝軍。

其實,在宋軍一邊也曾有過不少被稱為柺子馬的部隊存在。曾公亮在《武經總要・前集・陣法總說》中提到這些騎兵,專門部署在兩翼執行迂迴包抄任務,通常由來自北宋西北邊區的精銳組成。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宋軍同樣有自己的柺子馬部隊



相比宋人的輕重騎兵混編隊形,金國的柺子馬則更明顯是輕騎兵居多。雖然也有裝備短矛、標槍一類的武器,但基本上還是以複合弓為主要打擊手段。在與宋軍作戰時,金軍往往集中精銳的鐵浮屠騎猛攻北宋中軍。同時在兩側以大量柺子馬包圍襲擾。為打破這種戰法,宋軍便儘可能在兩翼配置精銳騎兵。期望在中路受到重壓之餘,不要被對手在兩側也形成突破。

此外,金軍的柺子馬在騎術高強之餘,還普遍披著鐵甲,胯下的戰馬質量更高。所以經常在側翼交鋒中也佔據優勢。南宋的中興名將們為打破柺子馬陣,也只能增加專門的敢死隊數量。這些名為背嵬軍的部隊,裝備了大量的長柄斧、麻扎刀、斬馬刀等武器,依然遵循劈砍馬腿的戰法應付。雖然在幾次血拼中獲得奇效,但基本上還是在用人命填充。此類部隊也不具備直接應付騎兵衝鋒的能力,通常需要友軍為其拖住金人騎兵,然後再作為預備隊出場。又或是在特定地形上埋伏,以便限制騎兵的機動優勢。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金人的柺子馬完全是配合鐵浮屠作戰的



鐵林軍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遼國在鐵鷂子之外 還有性質類似的鐵林軍


除了以上這些精銳,還有其他一些活躍在各方之間的人馬具裝部隊。例如家大業大的契丹人,就在鐵鷂子編制外,就還有專門的鐵林軍的編制。

在《遼史・百官志二》中,鐵林軍是與左右兩支鐵鷂子並列的鐵甲騎兵部隊。公元995年4月,契丹步騎兵進犯河北雄州。知州何承炬將其擊敗,斬殺契丹鐵林大將一人。這些記載都說明鐵林軍的獨立屬性與重要地位。何況,由於控制了晉北和大片漠北草原,遼國的騎兵兵源可以延伸到臨近的突厥系、党項人和沙陀後裔當中。這就讓他們在真世歷史上的重騎兵數量,多於點到為止的零星記錄。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西夏的有限國力 限制其組建更多騎兵部隊


後來的西夏也有鐵林軍這個名稱。但並不是自成建制的鐵甲騎兵部隊,而僅僅是鐵鷂子軍的別稱。這主要是因為西夏的國力實在有限,無法像契丹人那樣供養眾多鐵甲騎兵力量。雖然有長期控制河西與河湟等區域,但西夏人對當地的壓榨多於建設,反而弱化了自己的動員能力。

北宋這邊當然也有被叫做鐵林的鐵甲騎兵建制。這是因為宋人長期處於被敵軍騎兵支配的陰影之下,深知需要有足夠強大的騎兵來掩護步兵隊伍。兩宋朝廷也曾針對北方騎兵作戰的特點,推行一些發展戰馬和騎兵戰術的政策,以期達到以騎制騎的目的。但也只有岳家軍、韓世忠等抗金名將,組建過具有很強戰鬥力的鐵甲騎兵。其餘的部隊不是嚴重缺編,就是淪為閱兵式上的面子工程。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兩宋所培養出的具裝騎兵數量非常有限


為了在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各方將領和技術人員都被調動起來。他們力求充分利用本地區人力、物力優勢以便。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克敵制勝的利器或戰術戰法,以求戰勝自己的對手。但殘酷的現實,往往讓他們的努力不能如願。

西夏的晉王察哥就曾提醒夏崇宗,不要只依賴鐵鷂子與山地步兵。而是要改變弓弱矢短和技射不精的弱項,才能無敵於天下。考慮到党項人的遊牧部族出生,顯然不可能在遠射技藝上出現大的偏差。但西夏各城市也有大量的外族定居人口,他們的戰爭技藝水平就參差不齊。儘管按照西夏的法律,他們都有守衛城市的作戰義務,但平日大都忙於生產活動。這恐怕也是西夏最想提高水準而最容易動員的群體。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強敵環繞的西夏 幾乎沒有長時間鏖戰的能力


南宋一邊也有吳璘這樣的有識之士。他深刻總結宋金兩軍間的優劣,認為必須發展強大的騎兵來作為步兵主力的有效協助力量。但宋人不僅失去了隋唐時代留下的成熟馬場,也在經濟結構上陷入單純的糧產堆砌模式。因此,無論何人做何努力,始終無法企及心目中的理想狀態。宋軍也就只能繼續以步兵敢死隊的方式,以更多人口進行消耗戰中。

當然,以上三大勢力的軍事結晶,都將被最後登場的蒙古人所吸收。遠在成吉思汗出生前的年代,所有草原勢力都明白具裝重騎兵的巨大價值。因此,只要條件允許就會組建或擴編隊伍。


鐵鷂子與鐵浮圖:兩宋時代的東亞重騎兵生態

鐵鷂子與鐵浮屠的傳統 最終都融入蒙古騎兵


蒙古人每次攻陷城市,都會留下工匠隊伍不予殺害,就有很強的擴充軍備考慮。從早期的西夏工匠,到後來的中亞與金國作坊,都為帝國支撐起精銳的騎兵資源。這也註定了南宋在軍事層面是很難與之相抗衡。畢竟,對付任何一方都如此吃力,面對集成自然是底子暴露無遺。

很多人都懂得破敵之長和補己之短,但他們的嘗試都不可能突破所屬社會環境的牽制作用。宋人的絞盡腦汁與其對手的水到渠成,無疑是某個歷史階段內的刺眼對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