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千錘百煉方成器的手藝——劉西發口述 #全民熱遺#

作者丨李貴龍(書房記團隊作者)

"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千錘百煉方成器的手藝——劉西發口述 #全民熱遺#

作者丨李貴龍(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居五色匠人之首。

鐵匠手藝技術含量很高,但是一件苦力活,有俗語把鐵匠列入"三大苦:打鐵,搬船,磨豆腐。"雖苦,在農耕社會裡,在農人的眼睛裡,是令人羨慕,受人抬舉的手藝:"一坐官,二打鐵。"與治理一方的官員排排坐。可見,這門手藝與人們的生活、生產關係的重要性,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鐵匠手藝應是最古老的手藝之一。是隨著冶鐵技術的成熟而產生的一門匠作技藝。中國的冶鐵技術肇始於西周時期,它是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發展而派生出來的。因為鐵礦石較銅礦石資源豐富,鐵製工具器具較青銅器具有耐磨性,因而被廣泛使用。隨著鐵工具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突飛猛進。鐵匠手藝逐漸成為一種熱門的、終身職業。

記得小時候,村裡來了鐵匠,一群毛腦猴娃娃像看小戲一樣,圍在鐵匠爐子旁看紅火。"閃開,褲子燒爛了!"鐵匠師傅一聲吼,剎那退開;看看褲子,不管不顧影響鐵匠師傅幹活,你擠我我擠你,馬上又圍向前去。

"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千錘百煉方成器的手藝——劉西發口述 #全民熱遺#

作者丨李貴龍(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居五色匠人之首。

鐵匠手藝技術含量很高,但是一件苦力活,有俗語把鐵匠列入"三大苦:打鐵,搬船,磨豆腐。"雖苦,在農耕社會裡,在農人的眼睛裡,是令人羨慕,受人抬舉的手藝:"一坐官,二打鐵。"與治理一方的官員排排坐。可見,這門手藝與人們的生活、生產關係的重要性,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鐵匠手藝應是最古老的手藝之一。是隨著冶鐵技術的成熟而產生的一門匠作技藝。中國的冶鐵技術肇始於西周時期,它是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發展而派生出來的。因為鐵礦石較銅礦石資源豐富,鐵製工具器具較青銅器具有耐磨性,因而被廣泛使用。隨著鐵工具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突飛猛進。鐵匠手藝逐漸成為一種熱門的、終身職業。

記得小時候,村裡來了鐵匠,一群毛腦猴娃娃像看小戲一樣,圍在鐵匠爐子旁看紅火。"閃開,褲子燒爛了!"鐵匠師傅一聲吼,剎那退開;看看褲子,不管不顧影響鐵匠師傅幹活,你擠我我擠你,馬上又圍向前去。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打鐵真的好像在唱小戲。風箱拉起,叭噠叭噠的曲子奏響;爐中的火苗,隨風箱的節拍跳躍,舞蹈;小鐵錘大鐵錘上下揮動,釘釘鐺、釘釘鐺一陣陣脆響,彤紅的鐵塊在砧子上翻動,一會兒就變成了件傢俱。彤紅的鐵器放入水槽內,吱啦一聲,一陣白煙倏然飄起,更像變魔術一樣奇妙。

看打鐵看上了隱,飯都忘了吃,很晚了,在爸爸的呵斥聲中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當下的孩子,再也看不到這樣的熱鬧,就是十七八歲的小夥子也沒有這種快樂的童年記憶。

鐵匠手藝漸行漸遠,不僅退出人們的視野,臻至退出人們的記憶。

暑熱未褪的初秋,我走進鐵匠世家出身的劉西發,進行了詳盡的訪談,做了詳細的筆錄,既是童年記憶的重溫,更是對即將消失的鐵匠手藝的永恆記憶。

劉西發口述

鐵匠世家的榮耀成為一種模糊記憶

"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千錘百煉方成器的手藝——劉西發口述 #全民熱遺#

作者丨李貴龍(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居五色匠人之首。

鐵匠手藝技術含量很高,但是一件苦力活,有俗語把鐵匠列入"三大苦:打鐵,搬船,磨豆腐。"雖苦,在農耕社會裡,在農人的眼睛裡,是令人羨慕,受人抬舉的手藝:"一坐官,二打鐵。"與治理一方的官員排排坐。可見,這門手藝與人們的生活、生產關係的重要性,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鐵匠手藝應是最古老的手藝之一。是隨著冶鐵技術的成熟而產生的一門匠作技藝。中國的冶鐵技術肇始於西周時期,它是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發展而派生出來的。因為鐵礦石較銅礦石資源豐富,鐵製工具器具較青銅器具有耐磨性,因而被廣泛使用。隨著鐵工具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突飛猛進。鐵匠手藝逐漸成為一種熱門的、終身職業。

記得小時候,村裡來了鐵匠,一群毛腦猴娃娃像看小戲一樣,圍在鐵匠爐子旁看紅火。"閃開,褲子燒爛了!"鐵匠師傅一聲吼,剎那退開;看看褲子,不管不顧影響鐵匠師傅幹活,你擠我我擠你,馬上又圍向前去。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打鐵真的好像在唱小戲。風箱拉起,叭噠叭噠的曲子奏響;爐中的火苗,隨風箱的節拍跳躍,舞蹈;小鐵錘大鐵錘上下揮動,釘釘鐺、釘釘鐺一陣陣脆響,彤紅的鐵塊在砧子上翻動,一會兒就變成了件傢俱。彤紅的鐵器放入水槽內,吱啦一聲,一陣白煙倏然飄起,更像變魔術一樣奇妙。

看打鐵看上了隱,飯都忘了吃,很晚了,在爸爸的呵斥聲中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當下的孩子,再也看不到這樣的熱鬧,就是十七八歲的小夥子也沒有這種快樂的童年記憶。

鐵匠手藝漸行漸遠,不僅退出人們的視野,臻至退出人們的記憶。

暑熱未褪的初秋,我走進鐵匠世家出身的劉西發,進行了詳盡的訪談,做了詳細的筆錄,既是童年記憶的重溫,更是對即將消失的鐵匠手藝的永恆記憶。

劉西發口述

鐵匠世家的榮耀成為一種模糊記憶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我今年66歲,綏德縣義合鎮霍白灣村人,祖籍河南孟津縣。孟津縣地處丘陵區,雖居黃河中下游交界處,卻可利用的水資源貧乏,人多地少,人均一畝多山樑薄地,根本無法解決溫飽問題。正應了那句老話"富不學藝,窮不經商。"為了生存,許多人都會學一門手藝,邊種地邊行藝,養家餬口。孟津縣是個出鐵匠的地方,幾乎每個村都有好幾個。他們挑著鐵匠爐子,一年四季,走南闖北,風雨無阻,耍手食藝。

我的父親劉子良,人聰明能吃苦,十三四歲開始學手藝,十八九歲就成了好鐵匠。那時日寇入侵,燒殺搶掠,使窮苦百姓雪上加霜。1942年河南大饑荒、大逃亡,至今回憶起來,令人心驚膽顫。我父親隨著逃亡的人群,顛沛流離,尋吃討飯,一路北上,二渡黃河,來到義合落下了腳。其時,綏德已經解放,呈現出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拿父親的話說,是逃離了地獄,來到了天堂。

憑著好人緣、好手藝,父親在義合安爐打鐵。時隔不久,父親的名聲在義合周邊方圓百十里內傳開,鐵匠劉師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父親打了一輩子鐵,也帶出了高家畔村的鵬虎、西直溝村的劉玉清、墕頭村的孫繼林等十幾名徒弟,其中,不少成為好鐵匠。

我和劉西順、劉西利弟兄三人,都從十五六歲跟父親學手藝,二十多歲都出了師,可另支鐵匠爐,帶徒走村竄戶耍手藝了。

"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千錘百煉方成器的手藝——劉西發口述 #全民熱遺#

作者丨李貴龍(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居五色匠人之首。

鐵匠手藝技術含量很高,但是一件苦力活,有俗語把鐵匠列入"三大苦:打鐵,搬船,磨豆腐。"雖苦,在農耕社會裡,在農人的眼睛裡,是令人羨慕,受人抬舉的手藝:"一坐官,二打鐵。"與治理一方的官員排排坐。可見,這門手藝與人們的生活、生產關係的重要性,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鐵匠手藝應是最古老的手藝之一。是隨著冶鐵技術的成熟而產生的一門匠作技藝。中國的冶鐵技術肇始於西周時期,它是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發展而派生出來的。因為鐵礦石較銅礦石資源豐富,鐵製工具器具較青銅器具有耐磨性,因而被廣泛使用。隨著鐵工具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突飛猛進。鐵匠手藝逐漸成為一種熱門的、終身職業。

記得小時候,村裡來了鐵匠,一群毛腦猴娃娃像看小戲一樣,圍在鐵匠爐子旁看紅火。"閃開,褲子燒爛了!"鐵匠師傅一聲吼,剎那退開;看看褲子,不管不顧影響鐵匠師傅幹活,你擠我我擠你,馬上又圍向前去。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打鐵真的好像在唱小戲。風箱拉起,叭噠叭噠的曲子奏響;爐中的火苗,隨風箱的節拍跳躍,舞蹈;小鐵錘大鐵錘上下揮動,釘釘鐺、釘釘鐺一陣陣脆響,彤紅的鐵塊在砧子上翻動,一會兒就變成了件傢俱。彤紅的鐵器放入水槽內,吱啦一聲,一陣白煙倏然飄起,更像變魔術一樣奇妙。

看打鐵看上了隱,飯都忘了吃,很晚了,在爸爸的呵斥聲中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當下的孩子,再也看不到這樣的熱鬧,就是十七八歲的小夥子也沒有這種快樂的童年記憶。

鐵匠手藝漸行漸遠,不僅退出人們的視野,臻至退出人們的記憶。

暑熱未褪的初秋,我走進鐵匠世家出身的劉西發,進行了詳盡的訪談,做了詳細的筆錄,既是童年記憶的重溫,更是對即將消失的鐵匠手藝的永恆記憶。

劉西發口述

鐵匠世家的榮耀成為一種模糊記憶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我今年66歲,綏德縣義合鎮霍白灣村人,祖籍河南孟津縣。孟津縣地處丘陵區,雖居黃河中下游交界處,卻可利用的水資源貧乏,人多地少,人均一畝多山樑薄地,根本無法解決溫飽問題。正應了那句老話"富不學藝,窮不經商。"為了生存,許多人都會學一門手藝,邊種地邊行藝,養家餬口。孟津縣是個出鐵匠的地方,幾乎每個村都有好幾個。他們挑著鐵匠爐子,一年四季,走南闖北,風雨無阻,耍手食藝。

我的父親劉子良,人聰明能吃苦,十三四歲開始學手藝,十八九歲就成了好鐵匠。那時日寇入侵,燒殺搶掠,使窮苦百姓雪上加霜。1942年河南大饑荒、大逃亡,至今回憶起來,令人心驚膽顫。我父親隨著逃亡的人群,顛沛流離,尋吃討飯,一路北上,二渡黃河,來到義合落下了腳。其時,綏德已經解放,呈現出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拿父親的話說,是逃離了地獄,來到了天堂。

憑著好人緣、好手藝,父親在義合安爐打鐵。時隔不久,父親的名聲在義合周邊方圓百十里內傳開,鐵匠劉師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父親打了一輩子鐵,也帶出了高家畔村的鵬虎、西直溝村的劉玉清、墕頭村的孫繼林等十幾名徒弟,其中,不少成為好鐵匠。

我和劉西順、劉西利弟兄三人,都從十五六歲跟父親學手藝,二十多歲都出了師,可另支鐵匠爐,帶徒走村竄戶耍手藝了。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像莊稼一樣,任何一門民間手工技藝都要有適合生存的土壤。生存土壤的消失之日,就是民間手工技藝的消亡之時。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機制鐵工具鐵器具應用的普及,鐵匠手藝漸行漸遠,直至消亡,是無法挽救的歷史歸宿。

當下,很難看到鐵匠爐彤紅的火焰了,那是鄉村最亮堂的風景;很難聽到叮叮噹、叮叮噹的打鐵聲了,那是鄉村最動聽的聲音。我們弟兄幾人與鐵匠手藝告別已有十多年了,鐵匠世家的榮耀也成為我們家族的一種模糊記憶。至今憶及,戀戀不捨的心情難已平靜。

打鐵先要本身硬

打鐵是男人的手藝,既是技術活兒,又是苦力活兒。

有句俗語"打鐵先要自身硬。"很好地總結出了成為一名好鐵匠基本的、必備的素質。並引申出"律人必先律己"的哲理,成為做人為官的名言警句。

我們這個鐵匠世家對"打鐵先要自身硬。"有自已獨特的理解,並總結出成為好鐵匠必備的條件:"能吃苦,手藝好,出活快,好待應,能賒帳,讓頭大。"幾代人遵循著,傳承著。

"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千錘百煉方成器的手藝——劉西發口述 #全民熱遺#

作者丨李貴龍(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居五色匠人之首。

鐵匠手藝技術含量很高,但是一件苦力活,有俗語把鐵匠列入"三大苦:打鐵,搬船,磨豆腐。"雖苦,在農耕社會裡,在農人的眼睛裡,是令人羨慕,受人抬舉的手藝:"一坐官,二打鐵。"與治理一方的官員排排坐。可見,這門手藝與人們的生活、生產關係的重要性,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鐵匠手藝應是最古老的手藝之一。是隨著冶鐵技術的成熟而產生的一門匠作技藝。中國的冶鐵技術肇始於西周時期,它是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發展而派生出來的。因為鐵礦石較銅礦石資源豐富,鐵製工具器具較青銅器具有耐磨性,因而被廣泛使用。隨著鐵工具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突飛猛進。鐵匠手藝逐漸成為一種熱門的、終身職業。

記得小時候,村裡來了鐵匠,一群毛腦猴娃娃像看小戲一樣,圍在鐵匠爐子旁看紅火。"閃開,褲子燒爛了!"鐵匠師傅一聲吼,剎那退開;看看褲子,不管不顧影響鐵匠師傅幹活,你擠我我擠你,馬上又圍向前去。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打鐵真的好像在唱小戲。風箱拉起,叭噠叭噠的曲子奏響;爐中的火苗,隨風箱的節拍跳躍,舞蹈;小鐵錘大鐵錘上下揮動,釘釘鐺、釘釘鐺一陣陣脆響,彤紅的鐵塊在砧子上翻動,一會兒就變成了件傢俱。彤紅的鐵器放入水槽內,吱啦一聲,一陣白煙倏然飄起,更像變魔術一樣奇妙。

看打鐵看上了隱,飯都忘了吃,很晚了,在爸爸的呵斥聲中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當下的孩子,再也看不到這樣的熱鬧,就是十七八歲的小夥子也沒有這種快樂的童年記憶。

鐵匠手藝漸行漸遠,不僅退出人們的視野,臻至退出人們的記憶。

暑熱未褪的初秋,我走進鐵匠世家出身的劉西發,進行了詳盡的訪談,做了詳細的筆錄,既是童年記憶的重溫,更是對即將消失的鐵匠手藝的永恆記憶。

劉西發口述

鐵匠世家的榮耀成為一種模糊記憶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我今年66歲,綏德縣義合鎮霍白灣村人,祖籍河南孟津縣。孟津縣地處丘陵區,雖居黃河中下游交界處,卻可利用的水資源貧乏,人多地少,人均一畝多山樑薄地,根本無法解決溫飽問題。正應了那句老話"富不學藝,窮不經商。"為了生存,許多人都會學一門手藝,邊種地邊行藝,養家餬口。孟津縣是個出鐵匠的地方,幾乎每個村都有好幾個。他們挑著鐵匠爐子,一年四季,走南闖北,風雨無阻,耍手食藝。

我的父親劉子良,人聰明能吃苦,十三四歲開始學手藝,十八九歲就成了好鐵匠。那時日寇入侵,燒殺搶掠,使窮苦百姓雪上加霜。1942年河南大饑荒、大逃亡,至今回憶起來,令人心驚膽顫。我父親隨著逃亡的人群,顛沛流離,尋吃討飯,一路北上,二渡黃河,來到義合落下了腳。其時,綏德已經解放,呈現出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拿父親的話說,是逃離了地獄,來到了天堂。

憑著好人緣、好手藝,父親在義合安爐打鐵。時隔不久,父親的名聲在義合周邊方圓百十里內傳開,鐵匠劉師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父親打了一輩子鐵,也帶出了高家畔村的鵬虎、西直溝村的劉玉清、墕頭村的孫繼林等十幾名徒弟,其中,不少成為好鐵匠。

我和劉西順、劉西利弟兄三人,都從十五六歲跟父親學手藝,二十多歲都出了師,可另支鐵匠爐,帶徒走村竄戶耍手藝了。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像莊稼一樣,任何一門民間手工技藝都要有適合生存的土壤。生存土壤的消失之日,就是民間手工技藝的消亡之時。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機制鐵工具鐵器具應用的普及,鐵匠手藝漸行漸遠,直至消亡,是無法挽救的歷史歸宿。

當下,很難看到鐵匠爐彤紅的火焰了,那是鄉村最亮堂的風景;很難聽到叮叮噹、叮叮噹的打鐵聲了,那是鄉村最動聽的聲音。我們弟兄幾人與鐵匠手藝告別已有十多年了,鐵匠世家的榮耀也成為我們家族的一種模糊記憶。至今憶及,戀戀不捨的心情難已平靜。

打鐵先要本身硬

打鐵是男人的手藝,既是技術活兒,又是苦力活兒。

有句俗語"打鐵先要自身硬。"很好地總結出了成為一名好鐵匠基本的、必備的素質。並引申出"律人必先律己"的哲理,成為做人為官的名言警句。

我們這個鐵匠世家對"打鐵先要自身硬。"有自已獨特的理解,並總結出成為好鐵匠必備的條件:"能吃苦,手藝好,出活快,好待應,能賒帳,讓頭大。"幾代人遵循著,傳承著。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能吃苦,是首要條件。鐵匠爐都安在室外、遠離農戶的破窯或場頭。大地生火的三伏天,圍著火爐幹活,拉一陣風箱,汗流滿面,掄一番鐵錘,揮汗如雨;滴水成冰的數九天,火爐那點熱度擋不住刺骨寒風;十幾斤重的鐵錘掄番起落,每天要幹十多個小時,需要超強的體力和耐力,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是不行的。

手藝好,是重要條件。古話說"三十不學藝。"是說,要成為好匠人,必需從小學藝,一生修煉,若半路出身,頂多是個二把手匠人。只有手藝好,打出的傢俱樣子俊,鋼水好,耐使用,受到用戶的認肯,匠人的活兒才稠。

出活快,可為用戶省工省錢,當然受人喜歡。

好待應,也是贏得用戶認肯的條件。匠人是吃百家飯的,窮門富門都得進。再窮的人家也得用匠人,不能因為窮人家吃喝不好就不好好做活,吃歪吃好,傢俱要打好。

能賒帳,讓頭大,是說結帳時要少收一點錢,類似現在的打折,特別是對於窮人家,折扣要適當的大一點。也有當時沒錢開工錢的,要能賒帳,有的賒到夏賒到秋,更有賒到來年的,且不能追帳。

"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千錘百煉方成器的手藝——劉西發口述 #全民熱遺#

作者丨李貴龍(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居五色匠人之首。

鐵匠手藝技術含量很高,但是一件苦力活,有俗語把鐵匠列入"三大苦:打鐵,搬船,磨豆腐。"雖苦,在農耕社會裡,在農人的眼睛裡,是令人羨慕,受人抬舉的手藝:"一坐官,二打鐵。"與治理一方的官員排排坐。可見,這門手藝與人們的生活、生產關係的重要性,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鐵匠手藝應是最古老的手藝之一。是隨著冶鐵技術的成熟而產生的一門匠作技藝。中國的冶鐵技術肇始於西周時期,它是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發展而派生出來的。因為鐵礦石較銅礦石資源豐富,鐵製工具器具較青銅器具有耐磨性,因而被廣泛使用。隨著鐵工具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突飛猛進。鐵匠手藝逐漸成為一種熱門的、終身職業。

記得小時候,村裡來了鐵匠,一群毛腦猴娃娃像看小戲一樣,圍在鐵匠爐子旁看紅火。"閃開,褲子燒爛了!"鐵匠師傅一聲吼,剎那退開;看看褲子,不管不顧影響鐵匠師傅幹活,你擠我我擠你,馬上又圍向前去。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打鐵真的好像在唱小戲。風箱拉起,叭噠叭噠的曲子奏響;爐中的火苗,隨風箱的節拍跳躍,舞蹈;小鐵錘大鐵錘上下揮動,釘釘鐺、釘釘鐺一陣陣脆響,彤紅的鐵塊在砧子上翻動,一會兒就變成了件傢俱。彤紅的鐵器放入水槽內,吱啦一聲,一陣白煙倏然飄起,更像變魔術一樣奇妙。

看打鐵看上了隱,飯都忘了吃,很晚了,在爸爸的呵斥聲中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當下的孩子,再也看不到這樣的熱鬧,就是十七八歲的小夥子也沒有這種快樂的童年記憶。

鐵匠手藝漸行漸遠,不僅退出人們的視野,臻至退出人們的記憶。

暑熱未褪的初秋,我走進鐵匠世家出身的劉西發,進行了詳盡的訪談,做了詳細的筆錄,既是童年記憶的重溫,更是對即將消失的鐵匠手藝的永恆記憶。

劉西發口述

鐵匠世家的榮耀成為一種模糊記憶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我今年66歲,綏德縣義合鎮霍白灣村人,祖籍河南孟津縣。孟津縣地處丘陵區,雖居黃河中下游交界處,卻可利用的水資源貧乏,人多地少,人均一畝多山樑薄地,根本無法解決溫飽問題。正應了那句老話"富不學藝,窮不經商。"為了生存,許多人都會學一門手藝,邊種地邊行藝,養家餬口。孟津縣是個出鐵匠的地方,幾乎每個村都有好幾個。他們挑著鐵匠爐子,一年四季,走南闖北,風雨無阻,耍手食藝。

我的父親劉子良,人聰明能吃苦,十三四歲開始學手藝,十八九歲就成了好鐵匠。那時日寇入侵,燒殺搶掠,使窮苦百姓雪上加霜。1942年河南大饑荒、大逃亡,至今回憶起來,令人心驚膽顫。我父親隨著逃亡的人群,顛沛流離,尋吃討飯,一路北上,二渡黃河,來到義合落下了腳。其時,綏德已經解放,呈現出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拿父親的話說,是逃離了地獄,來到了天堂。

憑著好人緣、好手藝,父親在義合安爐打鐵。時隔不久,父親的名聲在義合周邊方圓百十里內傳開,鐵匠劉師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父親打了一輩子鐵,也帶出了高家畔村的鵬虎、西直溝村的劉玉清、墕頭村的孫繼林等十幾名徒弟,其中,不少成為好鐵匠。

我和劉西順、劉西利弟兄三人,都從十五六歲跟父親學手藝,二十多歲都出了師,可另支鐵匠爐,帶徒走村竄戶耍手藝了。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像莊稼一樣,任何一門民間手工技藝都要有適合生存的土壤。生存土壤的消失之日,就是民間手工技藝的消亡之時。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機制鐵工具鐵器具應用的普及,鐵匠手藝漸行漸遠,直至消亡,是無法挽救的歷史歸宿。

當下,很難看到鐵匠爐彤紅的火焰了,那是鄉村最亮堂的風景;很難聽到叮叮噹、叮叮噹的打鐵聲了,那是鄉村最動聽的聲音。我們弟兄幾人與鐵匠手藝告別已有十多年了,鐵匠世家的榮耀也成為我們家族的一種模糊記憶。至今憶及,戀戀不捨的心情難已平靜。

打鐵先要本身硬

打鐵是男人的手藝,既是技術活兒,又是苦力活兒。

有句俗語"打鐵先要自身硬。"很好地總結出了成為一名好鐵匠基本的、必備的素質。並引申出"律人必先律己"的哲理,成為做人為官的名言警句。

我們這個鐵匠世家對"打鐵先要自身硬。"有自已獨特的理解,並總結出成為好鐵匠必備的條件:"能吃苦,手藝好,出活快,好待應,能賒帳,讓頭大。"幾代人遵循著,傳承著。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能吃苦,是首要條件。鐵匠爐都安在室外、遠離農戶的破窯或場頭。大地生火的三伏天,圍著火爐幹活,拉一陣風箱,汗流滿面,掄一番鐵錘,揮汗如雨;滴水成冰的數九天,火爐那點熱度擋不住刺骨寒風;十幾斤重的鐵錘掄番起落,每天要幹十多個小時,需要超強的體力和耐力,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是不行的。

手藝好,是重要條件。古話說"三十不學藝。"是說,要成為好匠人,必需從小學藝,一生修煉,若半路出身,頂多是個二把手匠人。只有手藝好,打出的傢俱樣子俊,鋼水好,耐使用,受到用戶的認肯,匠人的活兒才稠。

出活快,可為用戶省工省錢,當然受人喜歡。

好待應,也是贏得用戶認肯的條件。匠人是吃百家飯的,窮門富門都得進。再窮的人家也得用匠人,不能因為窮人家吃喝不好就不好好做活,吃歪吃好,傢俱要打好。

能賒帳,讓頭大,是說結帳時要少收一點錢,類似現在的打折,特別是對於窮人家,折扣要適當的大一點。也有當時沒錢開工錢的,要能賒帳,有的賒到夏賒到秋,更有賒到來年的,且不能追帳。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我們這個鐵匠世家就靠這幾點,自身硬起來,在義合鎮方圓百八十里落下好鐵匠的名聲。

其實,凡是有名聲的匠人,無論石匠木匠等五色匠人,都得具備這樣的素質。

鐵匠的活兒多得說不清

不是因為我是鐵匠,出身鐵匠世家,就王婆賣瓜,確實,在農耕社會裡,鐵匠手藝很重要,它涉及到人們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具體打製那些傢俱,一時半會兒很難說得清。鐵匠主要是打製農用工具,如老钁頭、小钁頭、鋤頭、鐮刀、鐵杴、十字鎬、鍘刀、斧頭、鐵叉等;打製石匠木匠所用的老錘、手錘、撬杆、鏨碗、鏨頭、方尺、錛子、刨刃、斧子、鑿子、鑽頭、刻刀等;打製生活用具,如菜刀、鍋鏟、剪刀、馬勺等;至於門環、泡釘、門拴關、擔勾子,馬掌、羊旋、勾頭,針鉗子、紡線錠等,小物件數不勝數。

"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千錘百煉方成器的手藝——劉西發口述 #全民熱遺#

作者丨李貴龍(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居五色匠人之首。

鐵匠手藝技術含量很高,但是一件苦力活,有俗語把鐵匠列入"三大苦:打鐵,搬船,磨豆腐。"雖苦,在農耕社會裡,在農人的眼睛裡,是令人羨慕,受人抬舉的手藝:"一坐官,二打鐵。"與治理一方的官員排排坐。可見,這門手藝與人們的生活、生產關係的重要性,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鐵匠手藝應是最古老的手藝之一。是隨著冶鐵技術的成熟而產生的一門匠作技藝。中國的冶鐵技術肇始於西周時期,它是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發展而派生出來的。因為鐵礦石較銅礦石資源豐富,鐵製工具器具較青銅器具有耐磨性,因而被廣泛使用。隨著鐵工具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突飛猛進。鐵匠手藝逐漸成為一種熱門的、終身職業。

記得小時候,村裡來了鐵匠,一群毛腦猴娃娃像看小戲一樣,圍在鐵匠爐子旁看紅火。"閃開,褲子燒爛了!"鐵匠師傅一聲吼,剎那退開;看看褲子,不管不顧影響鐵匠師傅幹活,你擠我我擠你,馬上又圍向前去。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打鐵真的好像在唱小戲。風箱拉起,叭噠叭噠的曲子奏響;爐中的火苗,隨風箱的節拍跳躍,舞蹈;小鐵錘大鐵錘上下揮動,釘釘鐺、釘釘鐺一陣陣脆響,彤紅的鐵塊在砧子上翻動,一會兒就變成了件傢俱。彤紅的鐵器放入水槽內,吱啦一聲,一陣白煙倏然飄起,更像變魔術一樣奇妙。

看打鐵看上了隱,飯都忘了吃,很晚了,在爸爸的呵斥聲中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當下的孩子,再也看不到這樣的熱鬧,就是十七八歲的小夥子也沒有這種快樂的童年記憶。

鐵匠手藝漸行漸遠,不僅退出人們的視野,臻至退出人們的記憶。

暑熱未褪的初秋,我走進鐵匠世家出身的劉西發,進行了詳盡的訪談,做了詳細的筆錄,既是童年記憶的重溫,更是對即將消失的鐵匠手藝的永恆記憶。

劉西發口述

鐵匠世家的榮耀成為一種模糊記憶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我今年66歲,綏德縣義合鎮霍白灣村人,祖籍河南孟津縣。孟津縣地處丘陵區,雖居黃河中下游交界處,卻可利用的水資源貧乏,人多地少,人均一畝多山樑薄地,根本無法解決溫飽問題。正應了那句老話"富不學藝,窮不經商。"為了生存,許多人都會學一門手藝,邊種地邊行藝,養家餬口。孟津縣是個出鐵匠的地方,幾乎每個村都有好幾個。他們挑著鐵匠爐子,一年四季,走南闖北,風雨無阻,耍手食藝。

我的父親劉子良,人聰明能吃苦,十三四歲開始學手藝,十八九歲就成了好鐵匠。那時日寇入侵,燒殺搶掠,使窮苦百姓雪上加霜。1942年河南大饑荒、大逃亡,至今回憶起來,令人心驚膽顫。我父親隨著逃亡的人群,顛沛流離,尋吃討飯,一路北上,二渡黃河,來到義合落下了腳。其時,綏德已經解放,呈現出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拿父親的話說,是逃離了地獄,來到了天堂。

憑著好人緣、好手藝,父親在義合安爐打鐵。時隔不久,父親的名聲在義合周邊方圓百十里內傳開,鐵匠劉師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父親打了一輩子鐵,也帶出了高家畔村的鵬虎、西直溝村的劉玉清、墕頭村的孫繼林等十幾名徒弟,其中,不少成為好鐵匠。

我和劉西順、劉西利弟兄三人,都從十五六歲跟父親學手藝,二十多歲都出了師,可另支鐵匠爐,帶徒走村竄戶耍手藝了。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像莊稼一樣,任何一門民間手工技藝都要有適合生存的土壤。生存土壤的消失之日,就是民間手工技藝的消亡之時。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機制鐵工具鐵器具應用的普及,鐵匠手藝漸行漸遠,直至消亡,是無法挽救的歷史歸宿。

當下,很難看到鐵匠爐彤紅的火焰了,那是鄉村最亮堂的風景;很難聽到叮叮噹、叮叮噹的打鐵聲了,那是鄉村最動聽的聲音。我們弟兄幾人與鐵匠手藝告別已有十多年了,鐵匠世家的榮耀也成為我們家族的一種模糊記憶。至今憶及,戀戀不捨的心情難已平靜。

打鐵先要本身硬

打鐵是男人的手藝,既是技術活兒,又是苦力活兒。

有句俗語"打鐵先要自身硬。"很好地總結出了成為一名好鐵匠基本的、必備的素質。並引申出"律人必先律己"的哲理,成為做人為官的名言警句。

我們這個鐵匠世家對"打鐵先要自身硬。"有自已獨特的理解,並總結出成為好鐵匠必備的條件:"能吃苦,手藝好,出活快,好待應,能賒帳,讓頭大。"幾代人遵循著,傳承著。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能吃苦,是首要條件。鐵匠爐都安在室外、遠離農戶的破窯或場頭。大地生火的三伏天,圍著火爐幹活,拉一陣風箱,汗流滿面,掄一番鐵錘,揮汗如雨;滴水成冰的數九天,火爐那點熱度擋不住刺骨寒風;十幾斤重的鐵錘掄番起落,每天要幹十多個小時,需要超強的體力和耐力,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是不行的。

手藝好,是重要條件。古話說"三十不學藝。"是說,要成為好匠人,必需從小學藝,一生修煉,若半路出身,頂多是個二把手匠人。只有手藝好,打出的傢俱樣子俊,鋼水好,耐使用,受到用戶的認肯,匠人的活兒才稠。

出活快,可為用戶省工省錢,當然受人喜歡。

好待應,也是贏得用戶認肯的條件。匠人是吃百家飯的,窮門富門都得進。再窮的人家也得用匠人,不能因為窮人家吃喝不好就不好好做活,吃歪吃好,傢俱要打好。

能賒帳,讓頭大,是說結帳時要少收一點錢,類似現在的打折,特別是對於窮人家,折扣要適當的大一點。也有當時沒錢開工錢的,要能賒帳,有的賒到夏賒到秋,更有賒到來年的,且不能追帳。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我們這個鐵匠世家就靠這幾點,自身硬起來,在義合鎮方圓百八十里落下好鐵匠的名聲。

其實,凡是有名聲的匠人,無論石匠木匠等五色匠人,都得具備這樣的素質。

鐵匠的活兒多得說不清

不是因為我是鐵匠,出身鐵匠世家,就王婆賣瓜,確實,在農耕社會裡,鐵匠手藝很重要,它涉及到人們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具體打製那些傢俱,一時半會兒很難說得清。鐵匠主要是打製農用工具,如老钁頭、小钁頭、鋤頭、鐮刀、鐵杴、十字鎬、鍘刀、斧頭、鐵叉等;打製石匠木匠所用的老錘、手錘、撬杆、鏨碗、鏨頭、方尺、錛子、刨刃、斧子、鑿子、鑽頭、刻刀等;打製生活用具,如菜刀、鍋鏟、剪刀、馬勺等;至於門環、泡釘、門拴關、擔勾子,馬掌、羊旋、勾頭,針鉗子、紡線錠等,小物件數不勝數。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別小看了針鉗子、紡線錠這些小物件,雖然不起眼,打製起來很費時,技術含量也很高,難度比打製大物件高很多。有句行話"小物件是大物件的師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許多鐵匠打製了钁頭、鋤頭等,但打製不成針鉗子、紡線錠等小物件。手掌大的針鉗子,尺多長香頭粗的紡線錠,一塊鐵用手錘子打製而成,手藝不好,打成的針鉗子要麼夾不住針,或者將針夾斷也拔不出來;紡線錠不直不正,搖頭晃腦紡不成線。因此,鐵匠一年四季忙忙碌碌,一生在叮叮噹噹聲中不斷修行,才能成為好匠人,應付得了千奇百怪的需求。

鐵匠的工具都是重器

有句俗語"鐵匠的驢宜重不宜輕。"雖然是比喻、譏笑那些不識抬舉的人,從側也可看出,鐵匠使用的工具不僅多,且都是鐵製的重器。每件工具各有用處,缺一不可。挑上這麼重的工具走村竄鄉尋找活路,苦確實不輕。

"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千錘百煉方成器的手藝——劉西發口述 #全民熱遺#

作者丨李貴龍(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居五色匠人之首。

鐵匠手藝技術含量很高,但是一件苦力活,有俗語把鐵匠列入"三大苦:打鐵,搬船,磨豆腐。"雖苦,在農耕社會裡,在農人的眼睛裡,是令人羨慕,受人抬舉的手藝:"一坐官,二打鐵。"與治理一方的官員排排坐。可見,這門手藝與人們的生活、生產關係的重要性,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鐵匠手藝應是最古老的手藝之一。是隨著冶鐵技術的成熟而產生的一門匠作技藝。中國的冶鐵技術肇始於西周時期,它是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發展而派生出來的。因為鐵礦石較銅礦石資源豐富,鐵製工具器具較青銅器具有耐磨性,因而被廣泛使用。隨著鐵工具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突飛猛進。鐵匠手藝逐漸成為一種熱門的、終身職業。

記得小時候,村裡來了鐵匠,一群毛腦猴娃娃像看小戲一樣,圍在鐵匠爐子旁看紅火。"閃開,褲子燒爛了!"鐵匠師傅一聲吼,剎那退開;看看褲子,不管不顧影響鐵匠師傅幹活,你擠我我擠你,馬上又圍向前去。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打鐵真的好像在唱小戲。風箱拉起,叭噠叭噠的曲子奏響;爐中的火苗,隨風箱的節拍跳躍,舞蹈;小鐵錘大鐵錘上下揮動,釘釘鐺、釘釘鐺一陣陣脆響,彤紅的鐵塊在砧子上翻動,一會兒就變成了件傢俱。彤紅的鐵器放入水槽內,吱啦一聲,一陣白煙倏然飄起,更像變魔術一樣奇妙。

看打鐵看上了隱,飯都忘了吃,很晚了,在爸爸的呵斥聲中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當下的孩子,再也看不到這樣的熱鬧,就是十七八歲的小夥子也沒有這種快樂的童年記憶。

鐵匠手藝漸行漸遠,不僅退出人們的視野,臻至退出人們的記憶。

暑熱未褪的初秋,我走進鐵匠世家出身的劉西發,進行了詳盡的訪談,做了詳細的筆錄,既是童年記憶的重溫,更是對即將消失的鐵匠手藝的永恆記憶。

劉西發口述

鐵匠世家的榮耀成為一種模糊記憶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我今年66歲,綏德縣義合鎮霍白灣村人,祖籍河南孟津縣。孟津縣地處丘陵區,雖居黃河中下游交界處,卻可利用的水資源貧乏,人多地少,人均一畝多山樑薄地,根本無法解決溫飽問題。正應了那句老話"富不學藝,窮不經商。"為了生存,許多人都會學一門手藝,邊種地邊行藝,養家餬口。孟津縣是個出鐵匠的地方,幾乎每個村都有好幾個。他們挑著鐵匠爐子,一年四季,走南闖北,風雨無阻,耍手食藝。

我的父親劉子良,人聰明能吃苦,十三四歲開始學手藝,十八九歲就成了好鐵匠。那時日寇入侵,燒殺搶掠,使窮苦百姓雪上加霜。1942年河南大饑荒、大逃亡,至今回憶起來,令人心驚膽顫。我父親隨著逃亡的人群,顛沛流離,尋吃討飯,一路北上,二渡黃河,來到義合落下了腳。其時,綏德已經解放,呈現出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拿父親的話說,是逃離了地獄,來到了天堂。

憑著好人緣、好手藝,父親在義合安爐打鐵。時隔不久,父親的名聲在義合周邊方圓百十里內傳開,鐵匠劉師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父親打了一輩子鐵,也帶出了高家畔村的鵬虎、西直溝村的劉玉清、墕頭村的孫繼林等十幾名徒弟,其中,不少成為好鐵匠。

我和劉西順、劉西利弟兄三人,都從十五六歲跟父親學手藝,二十多歲都出了師,可另支鐵匠爐,帶徒走村竄戶耍手藝了。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像莊稼一樣,任何一門民間手工技藝都要有適合生存的土壤。生存土壤的消失之日,就是民間手工技藝的消亡之時。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機制鐵工具鐵器具應用的普及,鐵匠手藝漸行漸遠,直至消亡,是無法挽救的歷史歸宿。

當下,很難看到鐵匠爐彤紅的火焰了,那是鄉村最亮堂的風景;很難聽到叮叮噹、叮叮噹的打鐵聲了,那是鄉村最動聽的聲音。我們弟兄幾人與鐵匠手藝告別已有十多年了,鐵匠世家的榮耀也成為我們家族的一種模糊記憶。至今憶及,戀戀不捨的心情難已平靜。

打鐵先要本身硬

打鐵是男人的手藝,既是技術活兒,又是苦力活兒。

有句俗語"打鐵先要自身硬。"很好地總結出了成為一名好鐵匠基本的、必備的素質。並引申出"律人必先律己"的哲理,成為做人為官的名言警句。

我們這個鐵匠世家對"打鐵先要自身硬。"有自已獨特的理解,並總結出成為好鐵匠必備的條件:"能吃苦,手藝好,出活快,好待應,能賒帳,讓頭大。"幾代人遵循著,傳承著。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能吃苦,是首要條件。鐵匠爐都安在室外、遠離農戶的破窯或場頭。大地生火的三伏天,圍著火爐幹活,拉一陣風箱,汗流滿面,掄一番鐵錘,揮汗如雨;滴水成冰的數九天,火爐那點熱度擋不住刺骨寒風;十幾斤重的鐵錘掄番起落,每天要幹十多個小時,需要超強的體力和耐力,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是不行的。

手藝好,是重要條件。古話說"三十不學藝。"是說,要成為好匠人,必需從小學藝,一生修煉,若半路出身,頂多是個二把手匠人。只有手藝好,打出的傢俱樣子俊,鋼水好,耐使用,受到用戶的認肯,匠人的活兒才稠。

出活快,可為用戶省工省錢,當然受人喜歡。

好待應,也是贏得用戶認肯的條件。匠人是吃百家飯的,窮門富門都得進。再窮的人家也得用匠人,不能因為窮人家吃喝不好就不好好做活,吃歪吃好,傢俱要打好。

能賒帳,讓頭大,是說結帳時要少收一點錢,類似現在的打折,特別是對於窮人家,折扣要適當的大一點。也有當時沒錢開工錢的,要能賒帳,有的賒到夏賒到秋,更有賒到來年的,且不能追帳。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我們這個鐵匠世家就靠這幾點,自身硬起來,在義合鎮方圓百八十里落下好鐵匠的名聲。

其實,凡是有名聲的匠人,無論石匠木匠等五色匠人,都得具備這樣的素質。

鐵匠的活兒多得說不清

不是因為我是鐵匠,出身鐵匠世家,就王婆賣瓜,確實,在農耕社會裡,鐵匠手藝很重要,它涉及到人們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具體打製那些傢俱,一時半會兒很難說得清。鐵匠主要是打製農用工具,如老钁頭、小钁頭、鋤頭、鐮刀、鐵杴、十字鎬、鍘刀、斧頭、鐵叉等;打製石匠木匠所用的老錘、手錘、撬杆、鏨碗、鏨頭、方尺、錛子、刨刃、斧子、鑿子、鑽頭、刻刀等;打製生活用具,如菜刀、鍋鏟、剪刀、馬勺等;至於門環、泡釘、門拴關、擔勾子,馬掌、羊旋、勾頭,針鉗子、紡線錠等,小物件數不勝數。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別小看了針鉗子、紡線錠這些小物件,雖然不起眼,打製起來很費時,技術含量也很高,難度比打製大物件高很多。有句行話"小物件是大物件的師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許多鐵匠打製了钁頭、鋤頭等,但打製不成針鉗子、紡線錠等小物件。手掌大的針鉗子,尺多長香頭粗的紡線錠,一塊鐵用手錘子打製而成,手藝不好,打成的針鉗子要麼夾不住針,或者將針夾斷也拔不出來;紡線錠不直不正,搖頭晃腦紡不成線。因此,鐵匠一年四季忙忙碌碌,一生在叮叮噹噹聲中不斷修行,才能成為好匠人,應付得了千奇百怪的需求。

鐵匠的工具都是重器

有句俗語"鐵匠的驢宜重不宜輕。"雖然是比喻、譏笑那些不識抬舉的人,從側也可看出,鐵匠使用的工具不僅多,且都是鐵製的重器。每件工具各有用處,缺一不可。挑上這麼重的工具走村竄鄉尋找活路,苦確實不輕。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工具主要有:一座火爐;一個特製的大風箱;裝有銼刀的銼箱;兩個鐵砧子,一個凸面,四個耳朵兒,約尺許的尖錐形尾巴熱活兒砧子,一個面平且小,尖錐形尾巴較短小的冷活兒砧子;師傅用的手錘子、做冷活兒用的手錘子、徒弟用的大錘和二錘;因用途的不同備有多種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鐵鉗子,鍛打片狀器的蛤蟆嘴鉗子、鍛打精巧細活兒的雞嘴兒鉗子、鍛打帶刃器物的大小緊嘴鉗子、鍛打帶鉤器物的鷹嘴鉗子、鉗夾細長鐵器的平嘴鉗子、夾火蓋的長嘴鉗子;帶眼兒的剷煤鏟子;鐵剪子;淨面用的啟刀弓與鋒鋼啟刀等。重的一件有二十多斤,輕的至少一二斤,幾十件工具壓在師徒肩上,行走三五十里崎嶇山路,確實不是逍遙自在的事。

好匠人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要打製出一件好傢俱,首先要有眼力識別材質的好壞,行話叫"認鐵識鋼"。若"認鐵不識鋼",那一定是個"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噹"的二把手鐵匠。只有"認鐵識鋼",掌握了它的脾性,才能恰到好處地掌握火候,鍛打的力度,淬火的程度,打製出有硬度、有韌度、耐磨損的好傢俱。

鐵分為土鐵和洋鐵兩種,從外表上就能分得清楚。辨識鋼材全憑眼力和經驗,一是看色澤,二是辨茬口和紋理。好鋼茬白而細膩,色澤白裡發青為最佳;反之,那些鋼茬兒粗、色澤發烏的則是孬鋼。

"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千錘百煉方成器的手藝——劉西發口述 #全民熱遺#

作者丨李貴龍(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居五色匠人之首。

鐵匠手藝技術含量很高,但是一件苦力活,有俗語把鐵匠列入"三大苦:打鐵,搬船,磨豆腐。"雖苦,在農耕社會裡,在農人的眼睛裡,是令人羨慕,受人抬舉的手藝:"一坐官,二打鐵。"與治理一方的官員排排坐。可見,這門手藝與人們的生活、生產關係的重要性,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鐵匠手藝應是最古老的手藝之一。是隨著冶鐵技術的成熟而產生的一門匠作技藝。中國的冶鐵技術肇始於西周時期,它是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發展而派生出來的。因為鐵礦石較銅礦石資源豐富,鐵製工具器具較青銅器具有耐磨性,因而被廣泛使用。隨著鐵工具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突飛猛進。鐵匠手藝逐漸成為一種熱門的、終身職業。

記得小時候,村裡來了鐵匠,一群毛腦猴娃娃像看小戲一樣,圍在鐵匠爐子旁看紅火。"閃開,褲子燒爛了!"鐵匠師傅一聲吼,剎那退開;看看褲子,不管不顧影響鐵匠師傅幹活,你擠我我擠你,馬上又圍向前去。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打鐵真的好像在唱小戲。風箱拉起,叭噠叭噠的曲子奏響;爐中的火苗,隨風箱的節拍跳躍,舞蹈;小鐵錘大鐵錘上下揮動,釘釘鐺、釘釘鐺一陣陣脆響,彤紅的鐵塊在砧子上翻動,一會兒就變成了件傢俱。彤紅的鐵器放入水槽內,吱啦一聲,一陣白煙倏然飄起,更像變魔術一樣奇妙。

看打鐵看上了隱,飯都忘了吃,很晚了,在爸爸的呵斥聲中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當下的孩子,再也看不到這樣的熱鬧,就是十七八歲的小夥子也沒有這種快樂的童年記憶。

鐵匠手藝漸行漸遠,不僅退出人們的視野,臻至退出人們的記憶。

暑熱未褪的初秋,我走進鐵匠世家出身的劉西發,進行了詳盡的訪談,做了詳細的筆錄,既是童年記憶的重溫,更是對即將消失的鐵匠手藝的永恆記憶。

劉西發口述

鐵匠世家的榮耀成為一種模糊記憶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我今年66歲,綏德縣義合鎮霍白灣村人,祖籍河南孟津縣。孟津縣地處丘陵區,雖居黃河中下游交界處,卻可利用的水資源貧乏,人多地少,人均一畝多山樑薄地,根本無法解決溫飽問題。正應了那句老話"富不學藝,窮不經商。"為了生存,許多人都會學一門手藝,邊種地邊行藝,養家餬口。孟津縣是個出鐵匠的地方,幾乎每個村都有好幾個。他們挑著鐵匠爐子,一年四季,走南闖北,風雨無阻,耍手食藝。

我的父親劉子良,人聰明能吃苦,十三四歲開始學手藝,十八九歲就成了好鐵匠。那時日寇入侵,燒殺搶掠,使窮苦百姓雪上加霜。1942年河南大饑荒、大逃亡,至今回憶起來,令人心驚膽顫。我父親隨著逃亡的人群,顛沛流離,尋吃討飯,一路北上,二渡黃河,來到義合落下了腳。其時,綏德已經解放,呈現出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拿父親的話說,是逃離了地獄,來到了天堂。

憑著好人緣、好手藝,父親在義合安爐打鐵。時隔不久,父親的名聲在義合周邊方圓百十里內傳開,鐵匠劉師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父親打了一輩子鐵,也帶出了高家畔村的鵬虎、西直溝村的劉玉清、墕頭村的孫繼林等十幾名徒弟,其中,不少成為好鐵匠。

我和劉西順、劉西利弟兄三人,都從十五六歲跟父親學手藝,二十多歲都出了師,可另支鐵匠爐,帶徒走村竄戶耍手藝了。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像莊稼一樣,任何一門民間手工技藝都要有適合生存的土壤。生存土壤的消失之日,就是民間手工技藝的消亡之時。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機制鐵工具鐵器具應用的普及,鐵匠手藝漸行漸遠,直至消亡,是無法挽救的歷史歸宿。

當下,很難看到鐵匠爐彤紅的火焰了,那是鄉村最亮堂的風景;很難聽到叮叮噹、叮叮噹的打鐵聲了,那是鄉村最動聽的聲音。我們弟兄幾人與鐵匠手藝告別已有十多年了,鐵匠世家的榮耀也成為我們家族的一種模糊記憶。至今憶及,戀戀不捨的心情難已平靜。

打鐵先要本身硬

打鐵是男人的手藝,既是技術活兒,又是苦力活兒。

有句俗語"打鐵先要自身硬。"很好地總結出了成為一名好鐵匠基本的、必備的素質。並引申出"律人必先律己"的哲理,成為做人為官的名言警句。

我們這個鐵匠世家對"打鐵先要自身硬。"有自已獨特的理解,並總結出成為好鐵匠必備的條件:"能吃苦,手藝好,出活快,好待應,能賒帳,讓頭大。"幾代人遵循著,傳承著。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能吃苦,是首要條件。鐵匠爐都安在室外、遠離農戶的破窯或場頭。大地生火的三伏天,圍著火爐幹活,拉一陣風箱,汗流滿面,掄一番鐵錘,揮汗如雨;滴水成冰的數九天,火爐那點熱度擋不住刺骨寒風;十幾斤重的鐵錘掄番起落,每天要幹十多個小時,需要超強的體力和耐力,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是不行的。

手藝好,是重要條件。古話說"三十不學藝。"是說,要成為好匠人,必需從小學藝,一生修煉,若半路出身,頂多是個二把手匠人。只有手藝好,打出的傢俱樣子俊,鋼水好,耐使用,受到用戶的認肯,匠人的活兒才稠。

出活快,可為用戶省工省錢,當然受人喜歡。

好待應,也是贏得用戶認肯的條件。匠人是吃百家飯的,窮門富門都得進。再窮的人家也得用匠人,不能因為窮人家吃喝不好就不好好做活,吃歪吃好,傢俱要打好。

能賒帳,讓頭大,是說結帳時要少收一點錢,類似現在的打折,特別是對於窮人家,折扣要適當的大一點。也有當時沒錢開工錢的,要能賒帳,有的賒到夏賒到秋,更有賒到來年的,且不能追帳。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我們這個鐵匠世家就靠這幾點,自身硬起來,在義合鎮方圓百八十里落下好鐵匠的名聲。

其實,凡是有名聲的匠人,無論石匠木匠等五色匠人,都得具備這樣的素質。

鐵匠的活兒多得說不清

不是因為我是鐵匠,出身鐵匠世家,就王婆賣瓜,確實,在農耕社會裡,鐵匠手藝很重要,它涉及到人們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具體打製那些傢俱,一時半會兒很難說得清。鐵匠主要是打製農用工具,如老钁頭、小钁頭、鋤頭、鐮刀、鐵杴、十字鎬、鍘刀、斧頭、鐵叉等;打製石匠木匠所用的老錘、手錘、撬杆、鏨碗、鏨頭、方尺、錛子、刨刃、斧子、鑿子、鑽頭、刻刀等;打製生活用具,如菜刀、鍋鏟、剪刀、馬勺等;至於門環、泡釘、門拴關、擔勾子,馬掌、羊旋、勾頭,針鉗子、紡線錠等,小物件數不勝數。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別小看了針鉗子、紡線錠這些小物件,雖然不起眼,打製起來很費時,技術含量也很高,難度比打製大物件高很多。有句行話"小物件是大物件的師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許多鐵匠打製了钁頭、鋤頭等,但打製不成針鉗子、紡線錠等小物件。手掌大的針鉗子,尺多長香頭粗的紡線錠,一塊鐵用手錘子打製而成,手藝不好,打成的針鉗子要麼夾不住針,或者將針夾斷也拔不出來;紡線錠不直不正,搖頭晃腦紡不成線。因此,鐵匠一年四季忙忙碌碌,一生在叮叮噹噹聲中不斷修行,才能成為好匠人,應付得了千奇百怪的需求。

鐵匠的工具都是重器

有句俗語"鐵匠的驢宜重不宜輕。"雖然是比喻、譏笑那些不識抬舉的人,從側也可看出,鐵匠使用的工具不僅多,且都是鐵製的重器。每件工具各有用處,缺一不可。挑上這麼重的工具走村竄鄉尋找活路,苦確實不輕。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工具主要有:一座火爐;一個特製的大風箱;裝有銼刀的銼箱;兩個鐵砧子,一個凸面,四個耳朵兒,約尺許的尖錐形尾巴熱活兒砧子,一個面平且小,尖錐形尾巴較短小的冷活兒砧子;師傅用的手錘子、做冷活兒用的手錘子、徒弟用的大錘和二錘;因用途的不同備有多種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鐵鉗子,鍛打片狀器的蛤蟆嘴鉗子、鍛打精巧細活兒的雞嘴兒鉗子、鍛打帶刃器物的大小緊嘴鉗子、鍛打帶鉤器物的鷹嘴鉗子、鉗夾細長鐵器的平嘴鉗子、夾火蓋的長嘴鉗子;帶眼兒的剷煤鏟子;鐵剪子;淨面用的啟刀弓與鋒鋼啟刀等。重的一件有二十多斤,輕的至少一二斤,幾十件工具壓在師徒肩上,行走三五十里崎嶇山路,確實不是逍遙自在的事。

好匠人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要打製出一件好傢俱,首先要有眼力識別材質的好壞,行話叫"認鐵識鋼"。若"認鐵不識鋼",那一定是個"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噹"的二把手鐵匠。只有"認鐵識鋼",掌握了它的脾性,才能恰到好處地掌握火候,鍛打的力度,淬火的程度,打製出有硬度、有韌度、耐磨損的好傢俱。

鐵分為土鐵和洋鐵兩種,從外表上就能分得清楚。辨識鋼材全憑眼力和經驗,一是看色澤,二是辨茬口和紋理。好鋼茬白而細膩,色澤白裡發青為最佳;反之,那些鋼茬兒粗、色澤發烏的則是孬鋼。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掌握了鐵和鋼的脾性,在燒紅,鍛打,淬火的環節,就要因材施藝。土鐵,燒到發白,表面有鐵水流滴,才能鍛打,否則,火候不到,一錘就碎,揉打不到一塊。洋鐵,燒到紅裡泛白,即可鍛打,若火候不到或燒過了頭,則不是易碎就會燒化。鋼材,燒至黑裡泛紅,即可鍛打,若火候不到,錘打不動,燒得過紅,則易裂易碎。掌握適當的火候,是在掌握了鐵和鋼的脾性基礎上,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品出來的經驗。業內把這種經驗總結成"打白、打紅、打黑"的行話,代代相傳。

一件傢俱經過熱活兒、冷活兒兩道工序打製而成

一塊毛鐵料,經千錘百煉才能打製成一件傢俱,就大的工序而言可分為熱活兒、冷活兒兩道。

先說熱活兒。

首先,根據所打的器物不同而下料,下料不可能用秤稱,全憑眼力與手感,用砸子砸下一塊毛鐵料,重量與用戶的要求不能相差一兩,差出太多,浪費料鐵;不足,則達不到用戶的要求。

接著,將料埋入爐火內燒,燒至恰當火候,進行鍛打,這是最費力氣、也是最熱鬧的打鐵過程。師傅左手執鉗夾住鐵塊置於砧子上,右手握小錘,兩個徒弟分列兩廂掄大錘,叮叮噹響聲清脆,火紅的鐵屑飛濺,打到一定程度入爐,再燒,再打。如此反覆鍛打三四次,一件傢俱坯子就打好了。

"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千錘百煉方成器的手藝——劉西發口述 #全民熱遺#

作者丨李貴龍(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居五色匠人之首。

鐵匠手藝技術含量很高,但是一件苦力活,有俗語把鐵匠列入"三大苦:打鐵,搬船,磨豆腐。"雖苦,在農耕社會裡,在農人的眼睛裡,是令人羨慕,受人抬舉的手藝:"一坐官,二打鐵。"與治理一方的官員排排坐。可見,這門手藝與人們的生活、生產關係的重要性,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鐵匠手藝應是最古老的手藝之一。是隨著冶鐵技術的成熟而產生的一門匠作技藝。中國的冶鐵技術肇始於西周時期,它是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發展而派生出來的。因為鐵礦石較銅礦石資源豐富,鐵製工具器具較青銅器具有耐磨性,因而被廣泛使用。隨著鐵工具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突飛猛進。鐵匠手藝逐漸成為一種熱門的、終身職業。

記得小時候,村裡來了鐵匠,一群毛腦猴娃娃像看小戲一樣,圍在鐵匠爐子旁看紅火。"閃開,褲子燒爛了!"鐵匠師傅一聲吼,剎那退開;看看褲子,不管不顧影響鐵匠師傅幹活,你擠我我擠你,馬上又圍向前去。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打鐵真的好像在唱小戲。風箱拉起,叭噠叭噠的曲子奏響;爐中的火苗,隨風箱的節拍跳躍,舞蹈;小鐵錘大鐵錘上下揮動,釘釘鐺、釘釘鐺一陣陣脆響,彤紅的鐵塊在砧子上翻動,一會兒就變成了件傢俱。彤紅的鐵器放入水槽內,吱啦一聲,一陣白煙倏然飄起,更像變魔術一樣奇妙。

看打鐵看上了隱,飯都忘了吃,很晚了,在爸爸的呵斥聲中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當下的孩子,再也看不到這樣的熱鬧,就是十七八歲的小夥子也沒有這種快樂的童年記憶。

鐵匠手藝漸行漸遠,不僅退出人們的視野,臻至退出人們的記憶。

暑熱未褪的初秋,我走進鐵匠世家出身的劉西發,進行了詳盡的訪談,做了詳細的筆錄,既是童年記憶的重溫,更是對即將消失的鐵匠手藝的永恆記憶。

劉西發口述

鐵匠世家的榮耀成為一種模糊記憶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我今年66歲,綏德縣義合鎮霍白灣村人,祖籍河南孟津縣。孟津縣地處丘陵區,雖居黃河中下游交界處,卻可利用的水資源貧乏,人多地少,人均一畝多山樑薄地,根本無法解決溫飽問題。正應了那句老話"富不學藝,窮不經商。"為了生存,許多人都會學一門手藝,邊種地邊行藝,養家餬口。孟津縣是個出鐵匠的地方,幾乎每個村都有好幾個。他們挑著鐵匠爐子,一年四季,走南闖北,風雨無阻,耍手食藝。

我的父親劉子良,人聰明能吃苦,十三四歲開始學手藝,十八九歲就成了好鐵匠。那時日寇入侵,燒殺搶掠,使窮苦百姓雪上加霜。1942年河南大饑荒、大逃亡,至今回憶起來,令人心驚膽顫。我父親隨著逃亡的人群,顛沛流離,尋吃討飯,一路北上,二渡黃河,來到義合落下了腳。其時,綏德已經解放,呈現出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拿父親的話說,是逃離了地獄,來到了天堂。

憑著好人緣、好手藝,父親在義合安爐打鐵。時隔不久,父親的名聲在義合周邊方圓百十里內傳開,鐵匠劉師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父親打了一輩子鐵,也帶出了高家畔村的鵬虎、西直溝村的劉玉清、墕頭村的孫繼林等十幾名徒弟,其中,不少成為好鐵匠。

我和劉西順、劉西利弟兄三人,都從十五六歲跟父親學手藝,二十多歲都出了師,可另支鐵匠爐,帶徒走村竄戶耍手藝了。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像莊稼一樣,任何一門民間手工技藝都要有適合生存的土壤。生存土壤的消失之日,就是民間手工技藝的消亡之時。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機制鐵工具鐵器具應用的普及,鐵匠手藝漸行漸遠,直至消亡,是無法挽救的歷史歸宿。

當下,很難看到鐵匠爐彤紅的火焰了,那是鄉村最亮堂的風景;很難聽到叮叮噹、叮叮噹的打鐵聲了,那是鄉村最動聽的聲音。我們弟兄幾人與鐵匠手藝告別已有十多年了,鐵匠世家的榮耀也成為我們家族的一種模糊記憶。至今憶及,戀戀不捨的心情難已平靜。

打鐵先要本身硬

打鐵是男人的手藝,既是技術活兒,又是苦力活兒。

有句俗語"打鐵先要自身硬。"很好地總結出了成為一名好鐵匠基本的、必備的素質。並引申出"律人必先律己"的哲理,成為做人為官的名言警句。

我們這個鐵匠世家對"打鐵先要自身硬。"有自已獨特的理解,並總結出成為好鐵匠必備的條件:"能吃苦,手藝好,出活快,好待應,能賒帳,讓頭大。"幾代人遵循著,傳承著。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能吃苦,是首要條件。鐵匠爐都安在室外、遠離農戶的破窯或場頭。大地生火的三伏天,圍著火爐幹活,拉一陣風箱,汗流滿面,掄一番鐵錘,揮汗如雨;滴水成冰的數九天,火爐那點熱度擋不住刺骨寒風;十幾斤重的鐵錘掄番起落,每天要幹十多個小時,需要超強的體力和耐力,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是不行的。

手藝好,是重要條件。古話說"三十不學藝。"是說,要成為好匠人,必需從小學藝,一生修煉,若半路出身,頂多是個二把手匠人。只有手藝好,打出的傢俱樣子俊,鋼水好,耐使用,受到用戶的認肯,匠人的活兒才稠。

出活快,可為用戶省工省錢,當然受人喜歡。

好待應,也是贏得用戶認肯的條件。匠人是吃百家飯的,窮門富門都得進。再窮的人家也得用匠人,不能因為窮人家吃喝不好就不好好做活,吃歪吃好,傢俱要打好。

能賒帳,讓頭大,是說結帳時要少收一點錢,類似現在的打折,特別是對於窮人家,折扣要適當的大一點。也有當時沒錢開工錢的,要能賒帳,有的賒到夏賒到秋,更有賒到來年的,且不能追帳。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我們這個鐵匠世家就靠這幾點,自身硬起來,在義合鎮方圓百八十里落下好鐵匠的名聲。

其實,凡是有名聲的匠人,無論石匠木匠等五色匠人,都得具備這樣的素質。

鐵匠的活兒多得說不清

不是因為我是鐵匠,出身鐵匠世家,就王婆賣瓜,確實,在農耕社會裡,鐵匠手藝很重要,它涉及到人們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具體打製那些傢俱,一時半會兒很難說得清。鐵匠主要是打製農用工具,如老钁頭、小钁頭、鋤頭、鐮刀、鐵杴、十字鎬、鍘刀、斧頭、鐵叉等;打製石匠木匠所用的老錘、手錘、撬杆、鏨碗、鏨頭、方尺、錛子、刨刃、斧子、鑿子、鑽頭、刻刀等;打製生活用具,如菜刀、鍋鏟、剪刀、馬勺等;至於門環、泡釘、門拴關、擔勾子,馬掌、羊旋、勾頭,針鉗子、紡線錠等,小物件數不勝數。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別小看了針鉗子、紡線錠這些小物件,雖然不起眼,打製起來很費時,技術含量也很高,難度比打製大物件高很多。有句行話"小物件是大物件的師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許多鐵匠打製了钁頭、鋤頭等,但打製不成針鉗子、紡線錠等小物件。手掌大的針鉗子,尺多長香頭粗的紡線錠,一塊鐵用手錘子打製而成,手藝不好,打成的針鉗子要麼夾不住針,或者將針夾斷也拔不出來;紡線錠不直不正,搖頭晃腦紡不成線。因此,鐵匠一年四季忙忙碌碌,一生在叮叮噹噹聲中不斷修行,才能成為好匠人,應付得了千奇百怪的需求。

鐵匠的工具都是重器

有句俗語"鐵匠的驢宜重不宜輕。"雖然是比喻、譏笑那些不識抬舉的人,從側也可看出,鐵匠使用的工具不僅多,且都是鐵製的重器。每件工具各有用處,缺一不可。挑上這麼重的工具走村竄鄉尋找活路,苦確實不輕。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工具主要有:一座火爐;一個特製的大風箱;裝有銼刀的銼箱;兩個鐵砧子,一個凸面,四個耳朵兒,約尺許的尖錐形尾巴熱活兒砧子,一個面平且小,尖錐形尾巴較短小的冷活兒砧子;師傅用的手錘子、做冷活兒用的手錘子、徒弟用的大錘和二錘;因用途的不同備有多種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鐵鉗子,鍛打片狀器的蛤蟆嘴鉗子、鍛打精巧細活兒的雞嘴兒鉗子、鍛打帶刃器物的大小緊嘴鉗子、鍛打帶鉤器物的鷹嘴鉗子、鉗夾細長鐵器的平嘴鉗子、夾火蓋的長嘴鉗子;帶眼兒的剷煤鏟子;鐵剪子;淨面用的啟刀弓與鋒鋼啟刀等。重的一件有二十多斤,輕的至少一二斤,幾十件工具壓在師徒肩上,行走三五十里崎嶇山路,確實不是逍遙自在的事。

好匠人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要打製出一件好傢俱,首先要有眼力識別材質的好壞,行話叫"認鐵識鋼"。若"認鐵不識鋼",那一定是個"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噹"的二把手鐵匠。只有"認鐵識鋼",掌握了它的脾性,才能恰到好處地掌握火候,鍛打的力度,淬火的程度,打製出有硬度、有韌度、耐磨損的好傢俱。

鐵分為土鐵和洋鐵兩種,從外表上就能分得清楚。辨識鋼材全憑眼力和經驗,一是看色澤,二是辨茬口和紋理。好鋼茬白而細膩,色澤白裡發青為最佳;反之,那些鋼茬兒粗、色澤發烏的則是孬鋼。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掌握了鐵和鋼的脾性,在燒紅,鍛打,淬火的環節,就要因材施藝。土鐵,燒到發白,表面有鐵水流滴,才能鍛打,否則,火候不到,一錘就碎,揉打不到一塊。洋鐵,燒到紅裡泛白,即可鍛打,若火候不到或燒過了頭,則不是易碎就會燒化。鋼材,燒至黑裡泛紅,即可鍛打,若火候不到,錘打不動,燒得過紅,則易裂易碎。掌握適當的火候,是在掌握了鐵和鋼的脾性基礎上,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品出來的經驗。業內把這種經驗總結成"打白、打紅、打黑"的行話,代代相傳。

一件傢俱經過熱活兒、冷活兒兩道工序打製而成

一塊毛鐵料,經千錘百煉才能打製成一件傢俱,就大的工序而言可分為熱活兒、冷活兒兩道。

先說熱活兒。

首先,根據所打的器物不同而下料,下料不可能用秤稱,全憑眼力與手感,用砸子砸下一塊毛鐵料,重量與用戶的要求不能相差一兩,差出太多,浪費料鐵;不足,則達不到用戶的要求。

接著,將料埋入爐火內燒,燒至恰當火候,進行鍛打,這是最費力氣、也是最熱鬧的打鐵過程。師傅左手執鉗夾住鐵塊置於砧子上,右手握小錘,兩個徒弟分列兩廂掄大錘,叮叮噹響聲清脆,火紅的鐵屑飛濺,打到一定程度入爐,再燒,再打。如此反覆鍛打三四次,一件傢俱坯子就打好了。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打製的全過程在師傅的指揮下進行。師傅指揮不用口令而用約定俗成的"錘令":師傅用手錘輕敲時,徒弟輕打;師傅重敲,徒弟掄圓了胳臂重打;師傅緊敲,徒弟緊打,師傅慢敲,徒弟慢打;師傅敲到那裡,徒弟跟點打在那裡。叮叮噹,叮叮噹!有快有慢,有輕有重,節奏分明,氣概不凡。如果徒弟打歪或跟不上節奏,師傅並不斥責,而是用小錘輕輕地敲擊砧子耳朵以示警示。器物鍛打到一定程度後,師傅就在砧子耳朵上輕敲一下,這是停止的信號,徒弟立即收錘。鍛打全程在師徒十分默契的配合中進行。

傢俱坯子打好要上鋼。上鋼,分明鋼和暗鋼兩種類型。明鋼,是將鋼上在器具的表面上,如钁頭、鋤頭、鐮刀、斧頭等工具上明鋼。暗鋼,是將鋼夾在刃口間,又叫夾鋼,如鍘刀、菜刀等工具上暗鋼。

農民品評器物是否鋒利好使,俗稱"鋼水"的好壞,鋼水好則鋒利,耐磨好用;鋼水差則笨鈍,經不起磨礪,容易捲刃或崩刃,不耐使用。上鋼立刃,用鋼的多少、好壞,鋼與鐵融合的緊密、均勻與否,淬火和回火的程度如何,都決定著器具的優劣和鋒利程度。特別是淬火和回火技術,全憑實踐經驗掌控,要恰到好處:淬火過度,則損鋼刃;淬火欠缺,則鋒刃鈍挫。

"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千錘百煉方成器的手藝——劉西發口述 #全民熱遺#

作者丨李貴龍(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居五色匠人之首。

鐵匠手藝技術含量很高,但是一件苦力活,有俗語把鐵匠列入"三大苦:打鐵,搬船,磨豆腐。"雖苦,在農耕社會裡,在農人的眼睛裡,是令人羨慕,受人抬舉的手藝:"一坐官,二打鐵。"與治理一方的官員排排坐。可見,這門手藝與人們的生活、生產關係的重要性,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鐵匠手藝應是最古老的手藝之一。是隨著冶鐵技術的成熟而產生的一門匠作技藝。中國的冶鐵技術肇始於西周時期,它是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發展而派生出來的。因為鐵礦石較銅礦石資源豐富,鐵製工具器具較青銅器具有耐磨性,因而被廣泛使用。隨著鐵工具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突飛猛進。鐵匠手藝逐漸成為一種熱門的、終身職業。

記得小時候,村裡來了鐵匠,一群毛腦猴娃娃像看小戲一樣,圍在鐵匠爐子旁看紅火。"閃開,褲子燒爛了!"鐵匠師傅一聲吼,剎那退開;看看褲子,不管不顧影響鐵匠師傅幹活,你擠我我擠你,馬上又圍向前去。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打鐵真的好像在唱小戲。風箱拉起,叭噠叭噠的曲子奏響;爐中的火苗,隨風箱的節拍跳躍,舞蹈;小鐵錘大鐵錘上下揮動,釘釘鐺、釘釘鐺一陣陣脆響,彤紅的鐵塊在砧子上翻動,一會兒就變成了件傢俱。彤紅的鐵器放入水槽內,吱啦一聲,一陣白煙倏然飄起,更像變魔術一樣奇妙。

看打鐵看上了隱,飯都忘了吃,很晚了,在爸爸的呵斥聲中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當下的孩子,再也看不到這樣的熱鬧,就是十七八歲的小夥子也沒有這種快樂的童年記憶。

鐵匠手藝漸行漸遠,不僅退出人們的視野,臻至退出人們的記憶。

暑熱未褪的初秋,我走進鐵匠世家出身的劉西發,進行了詳盡的訪談,做了詳細的筆錄,既是童年記憶的重溫,更是對即將消失的鐵匠手藝的永恆記憶。

劉西發口述

鐵匠世家的榮耀成為一種模糊記憶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我今年66歲,綏德縣義合鎮霍白灣村人,祖籍河南孟津縣。孟津縣地處丘陵區,雖居黃河中下游交界處,卻可利用的水資源貧乏,人多地少,人均一畝多山樑薄地,根本無法解決溫飽問題。正應了那句老話"富不學藝,窮不經商。"為了生存,許多人都會學一門手藝,邊種地邊行藝,養家餬口。孟津縣是個出鐵匠的地方,幾乎每個村都有好幾個。他們挑著鐵匠爐子,一年四季,走南闖北,風雨無阻,耍手食藝。

我的父親劉子良,人聰明能吃苦,十三四歲開始學手藝,十八九歲就成了好鐵匠。那時日寇入侵,燒殺搶掠,使窮苦百姓雪上加霜。1942年河南大饑荒、大逃亡,至今回憶起來,令人心驚膽顫。我父親隨著逃亡的人群,顛沛流離,尋吃討飯,一路北上,二渡黃河,來到義合落下了腳。其時,綏德已經解放,呈現出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拿父親的話說,是逃離了地獄,來到了天堂。

憑著好人緣、好手藝,父親在義合安爐打鐵。時隔不久,父親的名聲在義合周邊方圓百十里內傳開,鐵匠劉師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父親打了一輩子鐵,也帶出了高家畔村的鵬虎、西直溝村的劉玉清、墕頭村的孫繼林等十幾名徒弟,其中,不少成為好鐵匠。

我和劉西順、劉西利弟兄三人,都從十五六歲跟父親學手藝,二十多歲都出了師,可另支鐵匠爐,帶徒走村竄戶耍手藝了。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像莊稼一樣,任何一門民間手工技藝都要有適合生存的土壤。生存土壤的消失之日,就是民間手工技藝的消亡之時。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機制鐵工具鐵器具應用的普及,鐵匠手藝漸行漸遠,直至消亡,是無法挽救的歷史歸宿。

當下,很難看到鐵匠爐彤紅的火焰了,那是鄉村最亮堂的風景;很難聽到叮叮噹、叮叮噹的打鐵聲了,那是鄉村最動聽的聲音。我們弟兄幾人與鐵匠手藝告別已有十多年了,鐵匠世家的榮耀也成為我們家族的一種模糊記憶。至今憶及,戀戀不捨的心情難已平靜。

打鐵先要本身硬

打鐵是男人的手藝,既是技術活兒,又是苦力活兒。

有句俗語"打鐵先要自身硬。"很好地總結出了成為一名好鐵匠基本的、必備的素質。並引申出"律人必先律己"的哲理,成為做人為官的名言警句。

我們這個鐵匠世家對"打鐵先要自身硬。"有自已獨特的理解,並總結出成為好鐵匠必備的條件:"能吃苦,手藝好,出活快,好待應,能賒帳,讓頭大。"幾代人遵循著,傳承著。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能吃苦,是首要條件。鐵匠爐都安在室外、遠離農戶的破窯或場頭。大地生火的三伏天,圍著火爐幹活,拉一陣風箱,汗流滿面,掄一番鐵錘,揮汗如雨;滴水成冰的數九天,火爐那點熱度擋不住刺骨寒風;十幾斤重的鐵錘掄番起落,每天要幹十多個小時,需要超強的體力和耐力,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是不行的。

手藝好,是重要條件。古話說"三十不學藝。"是說,要成為好匠人,必需從小學藝,一生修煉,若半路出身,頂多是個二把手匠人。只有手藝好,打出的傢俱樣子俊,鋼水好,耐使用,受到用戶的認肯,匠人的活兒才稠。

出活快,可為用戶省工省錢,當然受人喜歡。

好待應,也是贏得用戶認肯的條件。匠人是吃百家飯的,窮門富門都得進。再窮的人家也得用匠人,不能因為窮人家吃喝不好就不好好做活,吃歪吃好,傢俱要打好。

能賒帳,讓頭大,是說結帳時要少收一點錢,類似現在的打折,特別是對於窮人家,折扣要適當的大一點。也有當時沒錢開工錢的,要能賒帳,有的賒到夏賒到秋,更有賒到來年的,且不能追帳。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我們這個鐵匠世家就靠這幾點,自身硬起來,在義合鎮方圓百八十里落下好鐵匠的名聲。

其實,凡是有名聲的匠人,無論石匠木匠等五色匠人,都得具備這樣的素質。

鐵匠的活兒多得說不清

不是因為我是鐵匠,出身鐵匠世家,就王婆賣瓜,確實,在農耕社會裡,鐵匠手藝很重要,它涉及到人們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具體打製那些傢俱,一時半會兒很難說得清。鐵匠主要是打製農用工具,如老钁頭、小钁頭、鋤頭、鐮刀、鐵杴、十字鎬、鍘刀、斧頭、鐵叉等;打製石匠木匠所用的老錘、手錘、撬杆、鏨碗、鏨頭、方尺、錛子、刨刃、斧子、鑿子、鑽頭、刻刀等;打製生活用具,如菜刀、鍋鏟、剪刀、馬勺等;至於門環、泡釘、門拴關、擔勾子,馬掌、羊旋、勾頭,針鉗子、紡線錠等,小物件數不勝數。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別小看了針鉗子、紡線錠這些小物件,雖然不起眼,打製起來很費時,技術含量也很高,難度比打製大物件高很多。有句行話"小物件是大物件的師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許多鐵匠打製了钁頭、鋤頭等,但打製不成針鉗子、紡線錠等小物件。手掌大的針鉗子,尺多長香頭粗的紡線錠,一塊鐵用手錘子打製而成,手藝不好,打成的針鉗子要麼夾不住針,或者將針夾斷也拔不出來;紡線錠不直不正,搖頭晃腦紡不成線。因此,鐵匠一年四季忙忙碌碌,一生在叮叮噹噹聲中不斷修行,才能成為好匠人,應付得了千奇百怪的需求。

鐵匠的工具都是重器

有句俗語"鐵匠的驢宜重不宜輕。"雖然是比喻、譏笑那些不識抬舉的人,從側也可看出,鐵匠使用的工具不僅多,且都是鐵製的重器。每件工具各有用處,缺一不可。挑上這麼重的工具走村竄鄉尋找活路,苦確實不輕。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工具主要有:一座火爐;一個特製的大風箱;裝有銼刀的銼箱;兩個鐵砧子,一個凸面,四個耳朵兒,約尺許的尖錐形尾巴熱活兒砧子,一個面平且小,尖錐形尾巴較短小的冷活兒砧子;師傅用的手錘子、做冷活兒用的手錘子、徒弟用的大錘和二錘;因用途的不同備有多種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鐵鉗子,鍛打片狀器的蛤蟆嘴鉗子、鍛打精巧細活兒的雞嘴兒鉗子、鍛打帶刃器物的大小緊嘴鉗子、鍛打帶鉤器物的鷹嘴鉗子、鉗夾細長鐵器的平嘴鉗子、夾火蓋的長嘴鉗子;帶眼兒的剷煤鏟子;鐵剪子;淨面用的啟刀弓與鋒鋼啟刀等。重的一件有二十多斤,輕的至少一二斤,幾十件工具壓在師徒肩上,行走三五十里崎嶇山路,確實不是逍遙自在的事。

好匠人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要打製出一件好傢俱,首先要有眼力識別材質的好壞,行話叫"認鐵識鋼"。若"認鐵不識鋼",那一定是個"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噹"的二把手鐵匠。只有"認鐵識鋼",掌握了它的脾性,才能恰到好處地掌握火候,鍛打的力度,淬火的程度,打製出有硬度、有韌度、耐磨損的好傢俱。

鐵分為土鐵和洋鐵兩種,從外表上就能分得清楚。辨識鋼材全憑眼力和經驗,一是看色澤,二是辨茬口和紋理。好鋼茬白而細膩,色澤白裡發青為最佳;反之,那些鋼茬兒粗、色澤發烏的則是孬鋼。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掌握了鐵和鋼的脾性,在燒紅,鍛打,淬火的環節,就要因材施藝。土鐵,燒到發白,表面有鐵水流滴,才能鍛打,否則,火候不到,一錘就碎,揉打不到一塊。洋鐵,燒到紅裡泛白,即可鍛打,若火候不到或燒過了頭,則不是易碎就會燒化。鋼材,燒至黑裡泛紅,即可鍛打,若火候不到,錘打不動,燒得過紅,則易裂易碎。掌握適當的火候,是在掌握了鐵和鋼的脾性基礎上,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品出來的經驗。業內把這種經驗總結成"打白、打紅、打黑"的行話,代代相傳。

一件傢俱經過熱活兒、冷活兒兩道工序打製而成

一塊毛鐵料,經千錘百煉才能打製成一件傢俱,就大的工序而言可分為熱活兒、冷活兒兩道。

先說熱活兒。

首先,根據所打的器物不同而下料,下料不可能用秤稱,全憑眼力與手感,用砸子砸下一塊毛鐵料,重量與用戶的要求不能相差一兩,差出太多,浪費料鐵;不足,則達不到用戶的要求。

接著,將料埋入爐火內燒,燒至恰當火候,進行鍛打,這是最費力氣、也是最熱鬧的打鐵過程。師傅左手執鉗夾住鐵塊置於砧子上,右手握小錘,兩個徒弟分列兩廂掄大錘,叮叮噹響聲清脆,火紅的鐵屑飛濺,打到一定程度入爐,再燒,再打。如此反覆鍛打三四次,一件傢俱坯子就打好了。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打製的全過程在師傅的指揮下進行。師傅指揮不用口令而用約定俗成的"錘令":師傅用手錘輕敲時,徒弟輕打;師傅重敲,徒弟掄圓了胳臂重打;師傅緊敲,徒弟緊打,師傅慢敲,徒弟慢打;師傅敲到那裡,徒弟跟點打在那裡。叮叮噹,叮叮噹!有快有慢,有輕有重,節奏分明,氣概不凡。如果徒弟打歪或跟不上節奏,師傅並不斥責,而是用小錘輕輕地敲擊砧子耳朵以示警示。器物鍛打到一定程度後,師傅就在砧子耳朵上輕敲一下,這是停止的信號,徒弟立即收錘。鍛打全程在師徒十分默契的配合中進行。

傢俱坯子打好要上鋼。上鋼,分明鋼和暗鋼兩種類型。明鋼,是將鋼上在器具的表面上,如钁頭、鋤頭、鐮刀、斧頭等工具上明鋼。暗鋼,是將鋼夾在刃口間,又叫夾鋼,如鍘刀、菜刀等工具上暗鋼。

農民品評器物是否鋒利好使,俗稱"鋼水"的好壞,鋼水好則鋒利,耐磨好用;鋼水差則笨鈍,經不起磨礪,容易捲刃或崩刃,不耐使用。上鋼立刃,用鋼的多少、好壞,鋼與鐵融合的緊密、均勻與否,淬火和回火的程度如何,都決定著器具的優劣和鋒利程度。特別是淬火和回火技術,全憑實踐經驗掌控,要恰到好處:淬火過度,則損鋼刃;淬火欠缺,則鋒刃鈍挫。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淬火和回火結束,熱活兒工序就完成了。

下來,進行冷活兒工序。

冷活兒比較簡單,沒有熱活兒複雜。熱活兒決定工具樣式的醜俊,鋼水的好壞,壽命的長短。冷活兒則是做些後期完善工作,這道工序由二徒弟在不掄大錘的間歇完成。冷活兒,首先是砧,即將打製好的钁頭、菜刀等工具,在明火上燒一下,握住置於冷砧子上,用手錘鍛打。經過反覆鍛打,鐵不僅更結實,面也更平整了。砧必,用啟刀弓淨面,菜刀等加暗鋼的工具淨兩面,钁頭、鋤頭等加明鋼的工具只淨裡面。通過淨面,工具的表面就光潔平滑了。對於部分工具器具邊楞等不光潔處,要將器物置於銼箱上,用銼刀銼齊整、光潔。冷活兒工序完成,一件嶄新的傢俱就打好了。交到用戶手上,用戶滿意的笑容,是對我們鐵匠辛勞的最好回報。

鐵匠的活兒很多,無論那種工具器具的打製,其工序流程基本一樣,即先做熱活兒,後做冷活兒。

"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千錘百煉方成器的手藝——劉西發口述 #全民熱遺#

作者丨李貴龍(書房記團隊作者)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鐵匠,居五色匠人之首。

鐵匠手藝技術含量很高,但是一件苦力活,有俗語把鐵匠列入"三大苦:打鐵,搬船,磨豆腐。"雖苦,在農耕社會裡,在農人的眼睛裡,是令人羨慕,受人抬舉的手藝:"一坐官,二打鐵。"與治理一方的官員排排坐。可見,這門手藝與人們的生活、生產關係的重要性,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鐵匠手藝應是最古老的手藝之一。是隨著冶鐵技術的成熟而產生的一門匠作技藝。中國的冶鐵技術肇始於西周時期,它是隨著青銅冶煉技術發展而派生出來的。因為鐵礦石較銅礦石資源豐富,鐵製工具器具較青銅器具有耐磨性,因而被廣泛使用。隨著鐵工具在農業生產中的廣泛應用,農業生產得到很大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突飛猛進。鐵匠手藝逐漸成為一種熱門的、終身職業。

記得小時候,村裡來了鐵匠,一群毛腦猴娃娃像看小戲一樣,圍在鐵匠爐子旁看紅火。"閃開,褲子燒爛了!"鐵匠師傅一聲吼,剎那退開;看看褲子,不管不顧影響鐵匠師傅幹活,你擠我我擠你,馬上又圍向前去。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打鐵真的好像在唱小戲。風箱拉起,叭噠叭噠的曲子奏響;爐中的火苗,隨風箱的節拍跳躍,舞蹈;小鐵錘大鐵錘上下揮動,釘釘鐺、釘釘鐺一陣陣脆響,彤紅的鐵塊在砧子上翻動,一會兒就變成了件傢俱。彤紅的鐵器放入水槽內,吱啦一聲,一陣白煙倏然飄起,更像變魔術一樣奇妙。

看打鐵看上了隱,飯都忘了吃,很晚了,在爸爸的呵斥聲中才戀戀不捨地回家。

當下的孩子,再也看不到這樣的熱鬧,就是十七八歲的小夥子也沒有這種快樂的童年記憶。

鐵匠手藝漸行漸遠,不僅退出人們的視野,臻至退出人們的記憶。

暑熱未褪的初秋,我走進鐵匠世家出身的劉西發,進行了詳盡的訪談,做了詳細的筆錄,既是童年記憶的重溫,更是對即將消失的鐵匠手藝的永恆記憶。

劉西發口述

鐵匠世家的榮耀成為一種模糊記憶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我今年66歲,綏德縣義合鎮霍白灣村人,祖籍河南孟津縣。孟津縣地處丘陵區,雖居黃河中下游交界處,卻可利用的水資源貧乏,人多地少,人均一畝多山樑薄地,根本無法解決溫飽問題。正應了那句老話"富不學藝,窮不經商。"為了生存,許多人都會學一門手藝,邊種地邊行藝,養家餬口。孟津縣是個出鐵匠的地方,幾乎每個村都有好幾個。他們挑著鐵匠爐子,一年四季,走南闖北,風雨無阻,耍手食藝。

我的父親劉子良,人聰明能吃苦,十三四歲開始學手藝,十八九歲就成了好鐵匠。那時日寇入侵,燒殺搶掠,使窮苦百姓雪上加霜。1942年河南大饑荒、大逃亡,至今回憶起來,令人心驚膽顫。我父親隨著逃亡的人群,顛沛流離,尋吃討飯,一路北上,二渡黃河,來到義合落下了腳。其時,綏德已經解放,呈現出一派安寧、祥和的景象,拿父親的話說,是逃離了地獄,來到了天堂。

憑著好人緣、好手藝,父親在義合安爐打鐵。時隔不久,父親的名聲在義合周邊方圓百十里內傳開,鐵匠劉師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父親打了一輩子鐵,也帶出了高家畔村的鵬虎、西直溝村的劉玉清、墕頭村的孫繼林等十幾名徒弟,其中,不少成為好鐵匠。

我和劉西順、劉西利弟兄三人,都從十五六歲跟父親學手藝,二十多歲都出了師,可另支鐵匠爐,帶徒走村竄戶耍手藝了。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像莊稼一樣,任何一門民間手工技藝都要有適合生存的土壤。生存土壤的消失之日,就是民間手工技藝的消亡之時。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速,機制鐵工具鐵器具應用的普及,鐵匠手藝漸行漸遠,直至消亡,是無法挽救的歷史歸宿。

當下,很難看到鐵匠爐彤紅的火焰了,那是鄉村最亮堂的風景;很難聽到叮叮噹、叮叮噹的打鐵聲了,那是鄉村最動聽的聲音。我們弟兄幾人與鐵匠手藝告別已有十多年了,鐵匠世家的榮耀也成為我們家族的一種模糊記憶。至今憶及,戀戀不捨的心情難已平靜。

打鐵先要本身硬

打鐵是男人的手藝,既是技術活兒,又是苦力活兒。

有句俗語"打鐵先要自身硬。"很好地總結出了成為一名好鐵匠基本的、必備的素質。並引申出"律人必先律己"的哲理,成為做人為官的名言警句。

我們這個鐵匠世家對"打鐵先要自身硬。"有自已獨特的理解,並總結出成為好鐵匠必備的條件:"能吃苦,手藝好,出活快,好待應,能賒帳,讓頭大。"幾代人遵循著,傳承著。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能吃苦,是首要條件。鐵匠爐都安在室外、遠離農戶的破窯或場頭。大地生火的三伏天,圍著火爐幹活,拉一陣風箱,汗流滿面,掄一番鐵錘,揮汗如雨;滴水成冰的數九天,火爐那點熱度擋不住刺骨寒風;十幾斤重的鐵錘掄番起落,每天要幹十多個小時,需要超強的體力和耐力,吃不得苦、受不得累是不行的。

手藝好,是重要條件。古話說"三十不學藝。"是說,要成為好匠人,必需從小學藝,一生修煉,若半路出身,頂多是個二把手匠人。只有手藝好,打出的傢俱樣子俊,鋼水好,耐使用,受到用戶的認肯,匠人的活兒才稠。

出活快,可為用戶省工省錢,當然受人喜歡。

好待應,也是贏得用戶認肯的條件。匠人是吃百家飯的,窮門富門都得進。再窮的人家也得用匠人,不能因為窮人家吃喝不好就不好好做活,吃歪吃好,傢俱要打好。

能賒帳,讓頭大,是說結帳時要少收一點錢,類似現在的打折,特別是對於窮人家,折扣要適當的大一點。也有當時沒錢開工錢的,要能賒帳,有的賒到夏賒到秋,更有賒到來年的,且不能追帳。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我們這個鐵匠世家就靠這幾點,自身硬起來,在義合鎮方圓百八十里落下好鐵匠的名聲。

其實,凡是有名聲的匠人,無論石匠木匠等五色匠人,都得具備這樣的素質。

鐵匠的活兒多得說不清

不是因為我是鐵匠,出身鐵匠世家,就王婆賣瓜,確實,在農耕社會裡,鐵匠手藝很重要,它涉及到人們生活、生產的方方面面,具體打製那些傢俱,一時半會兒很難說得清。鐵匠主要是打製農用工具,如老钁頭、小钁頭、鋤頭、鐮刀、鐵杴、十字鎬、鍘刀、斧頭、鐵叉等;打製石匠木匠所用的老錘、手錘、撬杆、鏨碗、鏨頭、方尺、錛子、刨刃、斧子、鑿子、鑽頭、刻刀等;打製生活用具,如菜刀、鍋鏟、剪刀、馬勺等;至於門環、泡釘、門拴關、擔勾子,馬掌、羊旋、勾頭,針鉗子、紡線錠等,小物件數不勝數。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別小看了針鉗子、紡線錠這些小物件,雖然不起眼,打製起來很費時,技術含量也很高,難度比打製大物件高很多。有句行話"小物件是大物件的師傅。"說的就是這個意思。許多鐵匠打製了钁頭、鋤頭等,但打製不成針鉗子、紡線錠等小物件。手掌大的針鉗子,尺多長香頭粗的紡線錠,一塊鐵用手錘子打製而成,手藝不好,打成的針鉗子要麼夾不住針,或者將針夾斷也拔不出來;紡線錠不直不正,搖頭晃腦紡不成線。因此,鐵匠一年四季忙忙碌碌,一生在叮叮噹噹聲中不斷修行,才能成為好匠人,應付得了千奇百怪的需求。

鐵匠的工具都是重器

有句俗語"鐵匠的驢宜重不宜輕。"雖然是比喻、譏笑那些不識抬舉的人,從側也可看出,鐵匠使用的工具不僅多,且都是鐵製的重器。每件工具各有用處,缺一不可。挑上這麼重的工具走村竄鄉尋找活路,苦確實不輕。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工具主要有:一座火爐;一個特製的大風箱;裝有銼刀的銼箱;兩個鐵砧子,一個凸面,四個耳朵兒,約尺許的尖錐形尾巴熱活兒砧子,一個面平且小,尖錐形尾巴較短小的冷活兒砧子;師傅用的手錘子、做冷活兒用的手錘子、徒弟用的大錘和二錘;因用途的不同備有多種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的鐵鉗子,鍛打片狀器的蛤蟆嘴鉗子、鍛打精巧細活兒的雞嘴兒鉗子、鍛打帶刃器物的大小緊嘴鉗子、鍛打帶鉤器物的鷹嘴鉗子、鉗夾細長鐵器的平嘴鉗子、夾火蓋的長嘴鉗子;帶眼兒的剷煤鏟子;鐵剪子;淨面用的啟刀弓與鋒鋼啟刀等。重的一件有二十多斤,輕的至少一二斤,幾十件工具壓在師徒肩上,行走三五十里崎嶇山路,確實不是逍遙自在的事。

好匠人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要打製出一件好傢俱,首先要有眼力識別材質的好壞,行話叫"認鐵識鋼"。若"認鐵不識鋼",那一定是個"一瓶子不滿,半瓶子咣噹"的二把手鐵匠。只有"認鐵識鋼",掌握了它的脾性,才能恰到好處地掌握火候,鍛打的力度,淬火的程度,打製出有硬度、有韌度、耐磨損的好傢俱。

鐵分為土鐵和洋鐵兩種,從外表上就能分得清楚。辨識鋼材全憑眼力和經驗,一是看色澤,二是辨茬口和紋理。好鋼茬白而細膩,色澤白裡發青為最佳;反之,那些鋼茬兒粗、色澤發烏的則是孬鋼。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掌握了鐵和鋼的脾性,在燒紅,鍛打,淬火的環節,就要因材施藝。土鐵,燒到發白,表面有鐵水流滴,才能鍛打,否則,火候不到,一錘就碎,揉打不到一塊。洋鐵,燒到紅裡泛白,即可鍛打,若火候不到或燒過了頭,則不是易碎就會燒化。鋼材,燒至黑裡泛紅,即可鍛打,若火候不到,錘打不動,燒得過紅,則易裂易碎。掌握適當的火候,是在掌握了鐵和鋼的脾性基礎上,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品出來的經驗。業內把這種經驗總結成"打白、打紅、打黑"的行話,代代相傳。

一件傢俱經過熱活兒、冷活兒兩道工序打製而成

一塊毛鐵料,經千錘百煉才能打製成一件傢俱,就大的工序而言可分為熱活兒、冷活兒兩道。

先說熱活兒。

首先,根據所打的器物不同而下料,下料不可能用秤稱,全憑眼力與手感,用砸子砸下一塊毛鐵料,重量與用戶的要求不能相差一兩,差出太多,浪費料鐵;不足,則達不到用戶的要求。

接著,將料埋入爐火內燒,燒至恰當火候,進行鍛打,這是最費力氣、也是最熱鬧的打鐵過程。師傅左手執鉗夾住鐵塊置於砧子上,右手握小錘,兩個徒弟分列兩廂掄大錘,叮叮噹響聲清脆,火紅的鐵屑飛濺,打到一定程度入爐,再燒,再打。如此反覆鍛打三四次,一件傢俱坯子就打好了。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打製的全過程在師傅的指揮下進行。師傅指揮不用口令而用約定俗成的"錘令":師傅用手錘輕敲時,徒弟輕打;師傅重敲,徒弟掄圓了胳臂重打;師傅緊敲,徒弟緊打,師傅慢敲,徒弟慢打;師傅敲到那裡,徒弟跟點打在那裡。叮叮噹,叮叮噹!有快有慢,有輕有重,節奏分明,氣概不凡。如果徒弟打歪或跟不上節奏,師傅並不斥責,而是用小錘輕輕地敲擊砧子耳朵以示警示。器物鍛打到一定程度後,師傅就在砧子耳朵上輕敲一下,這是停止的信號,徒弟立即收錘。鍛打全程在師徒十分默契的配合中進行。

傢俱坯子打好要上鋼。上鋼,分明鋼和暗鋼兩種類型。明鋼,是將鋼上在器具的表面上,如钁頭、鋤頭、鐮刀、斧頭等工具上明鋼。暗鋼,是將鋼夾在刃口間,又叫夾鋼,如鍘刀、菜刀等工具上暗鋼。

農民品評器物是否鋒利好使,俗稱"鋼水"的好壞,鋼水好則鋒利,耐磨好用;鋼水差則笨鈍,經不起磨礪,容易捲刃或崩刃,不耐使用。上鋼立刃,用鋼的多少、好壞,鋼與鐵融合的緊密、均勻與否,淬火和回火的程度如何,都決定著器具的優劣和鋒利程度。特別是淬火和回火技術,全憑實踐經驗掌控,要恰到好處:淬火過度,則損鋼刃;淬火欠缺,則鋒刃鈍挫。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淬火和回火結束,熱活兒工序就完成了。

下來,進行冷活兒工序。

冷活兒比較簡單,沒有熱活兒複雜。熱活兒決定工具樣式的醜俊,鋼水的好壞,壽命的長短。冷活兒則是做些後期完善工作,這道工序由二徒弟在不掄大錘的間歇完成。冷活兒,首先是砧,即將打製好的钁頭、菜刀等工具,在明火上燒一下,握住置於冷砧子上,用手錘鍛打。經過反覆鍛打,鐵不僅更結實,面也更平整了。砧必,用啟刀弓淨面,菜刀等加暗鋼的工具淨兩面,钁頭、鋤頭等加明鋼的工具只淨裡面。通過淨面,工具的表面就光潔平滑了。對於部分工具器具邊楞等不光潔處,要將器物置於銼箱上,用銼刀銼齊整、光潔。冷活兒工序完成,一件嶄新的傢俱就打好了。交到用戶手上,用戶滿意的笑容,是對我們鐵匠辛勞的最好回報。

鐵匠的活兒很多,無論那種工具器具的打製,其工序流程基本一樣,即先做熱活兒,後做冷活兒。

陝北鐵匠:打鐵先要本身硬,工具都是重器,要有'認鐵識鋼'的眼力

延伸閱讀 #全民熱遺#

陝北手藝:漸行漸遠的柳編藝術

陝北手藝人:靠好手藝就能吃飽飯

走進真實的陝北匠人生活,探尋小鎮匠人的平凡勞動

陝北熟皮子技藝:中華服飾史的活化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