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廢為寶”串起循環農業生態鏈——看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京安模式”

在人們印象中,傳統養殖場通常是糞便堆積、汙水橫流、蚊蠅成群……然而,以生豬養殖起步的安平縣京安現代農業園區卻是另一番景象——豬糞、汙水、秸稈等農業廢棄物被有效利用,搖身一變成為寶貴的資源,整個園區形成了畜、沼、糧、熱、電、水、肥的綠色生態循環體系。

在能源資源日趨緊張、生態環保壓力越來越大的新形勢下,京安也曾舉步維艱,面臨著方向的抉擇。“要獲得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發展,必須順應自然發展規律,牢牢把握綠色發展理念。”京安集團董事長魏志民深有感觸地說。面對企業未來發展和環境汙染帶來的難題,他們下定決心轉型升級,圍繞養殖中存在的“汙水、糞便、病死動物、臭味”等四大汙染物和種植業秸稈等廢棄物,大上治汙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工程,發展新型清潔能源,改造優化重塑全鏈條循環產業鏈。

沼氣發電併網汙染源變資源

在乾淨整潔、綠樹成蔭的園區京安股份公司沼氣發電廠內,10個高20米、直徑19米的大罐子格外引人注目。“這是厭氧發酵罐,每個容量大概有5000立方米,應用公司獨立研發的專利預處理技術,糞汙在這裡面發酵產生沼氣。”京安股份副總趙靖指著不遠處的罐體說,“這邊4個是已運行的一期沼氣發電項目,那邊6個是二期沼氣提純生物天然氣項目,也要馬上運轉起來。”

傳統養豬模式對環境最大的汙染,就是將未經處理的糞汙直接排放。汙染生態環境、浪費資源。如今,園區內年生產種豬8萬頭、出欄商品豬26萬頭的大型養殖場,每天產生糞便800餘噸,這些糞便通過地下管道24小時不斷地輸送到發酵罐裡,經過攪拌、厭氧發酵等一系列工藝處理後產生沼氣,年產量657萬立方米,全部發電併入國家電網,年發電1500餘萬千瓦時。“二期的沼氣提純生物天然氣項目運轉起來後,每年可處理糞汙55萬噸,提純天然氣636萬方,可供應周邊2萬戶居民炊用取暖和工商業戶用氣。”趙靖滿懷信心地說。

沼氣發電之後,京安對於豬糞價值的提取利用遠未結束——沼氣發電項目產生的沼渣沼液通過管線輸送到園區有機肥廠進行固液分離,固體(沼渣)輸送到固體車間發酵加工,液體(沼液)輸送到液體肥料車間配比加工。原來,豬糞的最後歸宿是固態和液態的有機肥。

在寬敞的有機肥廠倉庫裡,不同性狀、效用的成品肥料被整齊地分類排放,等待裝車發貨。“我們廠一年的產能大概在25萬噸,能夠滿足30多萬畝農作物的有機肥需求。”有機肥廠車間主任韓建良說,目前廠內有機肥採用訂單式銷售模式,除了供應省內,河南、山東、新疆、雲南等地的訂單也非常多。

在園區1.5萬畝的種植區,連片種植的玉米等農作物一眼望不到邊。由於施用了有機肥,作物長勢喜人。這裡的玉米不愁銷路,成熟以後由園區飼料廠直接收購加工成優質飼料,再供給養殖場或銷往全國各地。至此,生豬糞汙的資源化利用構成了園區內循環發展鏈條中的核心環節。

秸稈裡挖“寶藏”廢水零排放

農作物收穫後,剩餘的大量秸稈該如何處理?養殖場的汙水及病死豬又該往哪裡安放?……在京安現代農業園裡,這一切都得到了科學有效的處理。

在園區生物質熱電廠門口,幾輛滿載著秸稈、樹枝等農林廢棄物的大卡車正排隊等待入廠卸貨。“這些都是我們收購上來的。”生物質熱電廠綜合部經理姜佩金介紹說,“我們廠引進了世界先進的丹麥熱電聯產技術,通過燃燒農作物秸稈等生物質來發電發熱,不但完全解決了園區自身能源需求,而且為社會提供了綠色能源。”

這個生物質熱電廠建設有大規模的生物質發電機組和熱電聯產背壓機組進行發電、供熱,年耗秸稈30萬噸,發電2.4億千瓦時,可滿足3萬戶普通居民用電,佔安平縣城鎮人口的87.5%;可滿足2.5萬戶居民冬季採暖,佔全縣城鎮人口的73%。一年下來,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6萬噸,相當於新增35萬公頃森林或減少26萬輛汽車尾氣排放。

“這些都是從深州、安國那邊收購回來的,全縣的秸稈已經滿足不了我們。”姜佩金指著廠區內堆積如山的秸稈說,他們的秸稈收購半徑已經達到50公里,不僅吸納了安平縣全部42萬畝農作物秸稈,還向深州、安國、深澤等周邊7縣延伸了10萬畝。

在安平縣汙水處理廠中控室,顯示屏上跳動著京安養殖廢水綜合利用的實時監測數據。這個汙水處理廠由京安集團和安平縣政府採用政府購買服務、第三方運營的模式建立。“汙水處理廠利用微生物迴流技術,日處理汙水能力達5萬噸,達到國家一級A類處理標準。”汙水處理廠技術經理鄭蕊一邊介紹,一邊將顯示屏切換到全縣汙水處理的實時監測畫面,“將養殖場和城鎮生活汙水經過層層處理,就可用於園林灌溉、濱河公園水源補充和工業用水,對緩解水資源短缺、減少地下水開採發揮了重要作用。”

圍繞病死動物問題,京安建設了兩個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中心,分別採用高溫煉製、高溫發酵技術,年可處理病死動物20萬頭,無害化處理率達到了100%。處理後的肉骨粉和油脂用來製作有機肥、工業用油等,實現了病死動物資源化利用的“用幹榨淨”。圍繞臭味治理,京安引進了中國農科院生物除臭和氨氮回收技術,通過源頭減排和過程控制,使氨氮排放量降低了60%以上。

深化利益聯結循環鏈條再延伸

安平縣是全國生豬養殖大縣,年出欄生豬80多萬頭,每年產生的糞汙超過90多萬噸,能填滿一個小型水庫。這些大大小小的養殖場,沒有京安的大型治汙工程,豬糞何處去是最讓他們頭疼的事。

安平縣南王莊鎮生豬養殖戶劉戳養了1萬多頭豬。每天上午,他都會準時迎來一輛吸糞罐車。“我這豬場的豬糞是幹清糞,濃度高,每天拉一到兩車,差不多能賣500到1000塊。”原來,這是京安積極推進的養殖糞汙統一回收利益聯結機制。由京安主導成立安平縣糞汙收儲運專業合作社,全縣的養殖廢棄物都由他們統一收集、集中處理,用於沼氣發電和有機肥生產。

黑漆漆的豬糞按品質分出三六九等,根據質量和等級來定價格。糞汙濃度大於8%的,以每噸50至80元收購;糞汙濃度3%至8%的免費使用;濃度小於3%的,養殖方每噸交納20元糞汙處理費用。

“厭氧發酵需要的是有機物,如果運輸過來的有機物濃度高,產氣效率也高。養殖戶為了達到收購標準就會從源頭減少用水量,還能降低成本。”安平縣糞汙收儲運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劉瑞強介紹說,按濃度收購糞汙不僅大大降低了養殖戶的環保壓力和生產費用,還促進了各養殖場水資源的節約利用,形成良性循環。如今,京安每年消納的糞汙達85萬噸,涉及802個養殖場(戶)81.3萬頭生豬,實現了安平縣域內糞汙全部資源化利用。

這僅是京安積極推進全縣利益聯結機制中的一項。此外,他們還不斷完善生豬養殖、飼用玉米小麥種植、玉米秸稈統一回收利益聯結機制,降低養殖戶、種植戶的環保壓力及生產費用,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體,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通過各類大型治汙工程和廢棄物處理工程的建設,京安不但可全部治理企業自身產生的汙染,而且著眼於治理縣域及周邊農業廢棄物,創造了以縣域農業廢棄物一律不剩、外部能源一律不用、縣域化肥使用一律不增為核心的“三個一律”發展模式。

京安走的道路,是對傳統發展方式的再創新。他們以京安養殖公司為鏈核,以產業鏈中廢棄物汙染物的資源化處理為補鏈方向,以推進工程化治汙為根本措施,對京安循環經濟產業進行產業鏈優化重塑,完善資源利用和物質循環,著力打造全鏈條、生態化的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產業集群。“京安模式”不僅極大地提高了自身經濟效益,解決了農業可持續發展難題,也為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闖出了一條嶄新的道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