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裡逐夢人

農業 水稻 種植業 三農 光明網 2017-06-16

□本報記者 羅友莉 文/圖

“遇到過困難,但堅持把水稻的研究做到了現在。”近日,在宜賓市農業科學院(以下簡稱“農科院”)見到趙德明的時候,他正忙著和南溪區大觀鎮的水稻實驗基地聯繫,在當地栽種下今年第二批水稻秧苗。

“這一個時間段栽下的秧子,耐高溫,如果生長得好,在任何地方都沒有問題。”說起為什麼選擇這樣的時間節點栽下第二批水稻秧苗,趙德明說到了關鍵點。作為宜賓水稻研究所的所長,今年已經52歲的趙德明與另外11名在水稻栽培技術、病蟲害防控技術等方面有著豐富經驗的科研人員組成了水稻研究所團隊,其趙德明勞模創新工作室也在全市勞模(高技能人才)創新工作室中脫穎而出。

“我們做了應該做的。”說起自己與團隊的研究成果和榮譽,趙德明認為,這一切都是源於他們在面對研究困境時,堅信“熬過去就好”的工作信念。趙德明說著一口宜賓話,很難想象,他其實是地地道道的閬中市人,1982年考上四川農業大學農學系後,水稻成為了他這一生都繞不開的課題。1986年大學畢業分配,趙德明來到宜賓,宜賓成為了他夢想的起飛地和圓夢之地。

而在當時,我國的稻穀品質差,雜交水稻也面臨產量和品質不能兼顧的難題。1987年,趙德明與農科院稻麥(水稻、小麥)室中涉及水稻研究的4名同事接下了“突破性水稻新品種選育”的課題,希望可以突破宜賓無雜交水稻品種的狀況,“當時宜賓市面上的水稻種子,全是外面進來的,沒一個是屬於宜賓自己的品種。”趙德明回憶道,當時,四川農業大學、四川省農科院、綿陽、內江在全省的雜交水稻研究中有著一定的成績成果,而宜賓這一板塊,十分落後。

鑑於宜賓雜交水稻研究成果為零的現實,趙德明和4名同事開始了苦幹鑽研。但期間,遇到的困難和壓力也不是旁人所能想象的,“當時1年就只有一兩萬元的經費,很難。”趙德明說,“到1992年,研究還是一直沒有見成果,各方壓力都很大。”功夫不負有心人,1994年,研究出的“岡優1313”品種在宜賓區域試種,1997年,該品種通過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在市面上正式銷售,屬於宜賓的第一個雜交水稻品種拿到了“畢業證”。

厚積方能薄發,從最初團隊的4人到如今的12人,從水稻室到2007年改名為水稻研究所,趙德明和同事們在一片稻花香裡,迎來了自己的豐收、宜賓的豐收:2011年,優質香型雜交稻新品種宜香10號的選育及應用獲得宜賓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年,水稻高品質高配合力骨幹不育系宜香1A的創制及應用獲得四川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3年,宜香系列優質高產雜交稻的推廣應用獲得農業部農牧漁業豐收獎一等獎……“十二五”期間認定“宜優673”、“宜香優2115”2個超級稻,國省農業主導品種6個20次,佔四川省超級稻認定的40%。

據趙德明介紹,截至2016年年底,宜賓的雜交水稻品種已達80多個品種,排在全省前列,在長江上、中、下游的15個省市累計推廣面積達2億多畝,社會經濟效益達188億元左右。“下一步我們會從高產、優質、抗病三個方面尋找最佳的結合點,在降低種植生產成本,提高水稻種植髮芽率等方面進行研究。”趙德明說,2010年,市農科院建成了“一中兩心兩基地”,即院本部“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南溪區“大觀科研基地”以及海南陵水縣“宜賓市農科院南繁基地”,如今,還在全市選擇了10個鄉鎮進行水稻示範區的打造,工作室將充分利用好資源,繼續做好水稻研究,讓自己和團隊的水稻夢變得更為絢爛。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