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紀事:生產隊的老牛

高粱 樂亭 不完美媽媽 樂亭故鄉人 2019-04-06

作者:王建東

來源:樂亭故鄉人網站||今日頭條號:樂亭故鄉人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鄉村紀事:生產隊的老牛

鄉村紀事:生產隊的老牛

鄉村紀事:生產隊的老牛

原文:

生產隊的存在,雖然並不久遠,但對40歲以下的人來講,用英語話說,也是個狼、狼、餓狗的事情了。

這個特定歷史階段的帶有時代標籤的的產物,解體也有快四十年了吧。

那時,生產隊叫飼養處,除了是社員們上工、分糧的地方,更是飼養牲畜的所在。

記得飼養處是一個院子,比較大,用粘高粱秫秸夾的柵子當院牆。有碾棚、牲口棚、草棚、庫房、豆腐坊等不少房子。中間是一個大沙堆,大沙堆是一車一車拉來的,總保持有一定的高度。我們一幫孩崽子,曾不止一次的從房頂上往沙堆上跳,看誰跳得遠,看誰更有膽量。在跳的過程中常常受到一些大孩子的唆使,更多的是一些長者帶有愛心的呵斥——媽了個X的,腿摔折了,還跳,快家去!

沙堆是用來給牛們作墊腳的,牛們拉了、尿了都在這沙子上,飼養員用鍬除了,一堆,到了開春,送到地裡,就是上好的肥料,肥沃著那些高粱、苞米、穀子、豆們。

生產隊的牛白天拉車駕轅、耕地,黑介,被栓在各自的樁子上,吃草,反芻、拉屎、撒尿。

這些牛都用名字,就像現在家裡的寵物都有名字一樣。

不過,那時候牛們的名字,基本上是體徵的概括或特點的描摹,帶著某種原始味道甚至粗俗的色彩,不像現在的寵物們的名字洋氣。

但仔細想來,洋氣過火了,雅的過火兒了,是另一種粗俗,這種粗俗更讓人難受,還不如土拉不幾兒地有韻味。

讓我記下生產隊那些牛的名字吧,它們是:彎犄角、花尾巴、大黃牛、大小姐、二小姐、半拉耳朵、黃毛梢,勺蛋子、地主兒、大卵子、二卵子、小乳牛。

這些牛秉性不一,各有特色,在人們的驅使下,努力地幹著本不屬於它們乾的農事。

現在想來,這些牛們早就變成人的糞便好多年了吧。

老黃牛樣的人和老黃牛的結局往往是一樣的。悲哀!

網友紅星大隊跟帖:

生產隊的牛,最早的一批是各家入社時帶到生產隊的,以後才逐漸有繁衍的和新買進的。各家入社的牛有的是依據形態特點命名的,但很多都是按原來的主人命名的。牛的壽命較長,一直到四清運動時還有不少入社的元老牛。要出車了,車把式問“套那個牛啊?”,飼養員說“套張三吧。”就把“張三”牽出來套上。當時都習慣了,社員張三也不覺得對他有不敬。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