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引導高校服務鄉村振興 已成立13個鄉村振興學院

雲南網訊(記者 姬祥虎)記者從教育部網站獲悉,教育部於6月12日在陝西省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召開新聞發佈會,詳細解讀《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以下簡稱《行動計劃》)的落實和推進情況。

教育部:引導高校服務鄉村振興 已成立13個鄉村振興學院

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介紹有關情況。

據教育部科學技術司司長雷朝滋現場介紹,《行動計劃》出臺後各高校積極響應,已有30餘所高校制定了服務鄉村振興工作方案,13所高校成立了鄉村振興學院。據不完全統計,39所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共建設各類實驗站300餘個,院士、專家工作站500餘個,服務涉農企業1700餘家等,新增產值近6000億元。 《行動計劃》出臺背景:

長期以來,高校作為農業農村領域、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社會服務等方面的重要力量,在服務新農村建設、精準扶貧等行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為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鄉村振興和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系列部署,教育部圍繞如何建機制、提能力、重實效,在2018年底印發了《高等學校鄉村振興科技創新行動計劃(2018-2022年)》,引導高校深度參與和主動服務鄉村振興的實施。

《行動計劃》重點任務:

《行動計劃》彙集了各類政策和資源,對高校科技創新服務鄉村振興作出總體設計和系統部署。計劃通過五年左右的時間,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重點任務包括:發揮高校作為基礎研究主力軍和技術創新策源地的作用,為鄉村振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源頭創新;引導高校加強服務鄉村振興的技術創新,實現核心關鍵技術和裝備的突破;以科技創新基地和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建設為抓手,加強高校服務鄉村振興戰略的能力建設;完善鄉村振興人才培養模式,打造一支“一懂兩愛”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支持高校圍繞“三農”一線需求,強化高校在農技推廣體系中的作用,積極開展成果推廣轉化示範;助力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好當前脫貧攻堅與長遠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實現貧困地區脫貧成果鞏固和長期可持續發展,在脫貧攻堅中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支持高校開展高水平國際合作,加強農業科技交流和人才聯合培養,踐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相關工作推進情況:

《行動計劃》出臺後各高校積極響應,已有30餘家高校制定了服務鄉村振興工作方案,13所高校成立了鄉村振興學院。

據不完全統計,39所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共建設各類實驗站300餘個,院士、專家工作站500餘個,各類農業推廣示範基地和特色產業基地近1400個,服務涉農企業1700餘家,示範推廣新成果1萬餘項,新增產值近6000億元。

以39所高校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為例,累計派出科技特派員4.6萬餘人次,培訓鄉村振興人才48萬餘人次,培訓農業技術人員43萬餘人次,以各種形式培訓新型農民250餘萬人次。

已有高校深入國家特困連片區布點建站,通過“產業技術+示範推廣+人才+農戶”等多種扶貧模式,有力帶動貧困片區脫貧致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據不完全統計,高校已成立鄉村振興相關的研究機構百餘個,搭建“鄉村振興戰略論壇”等平臺,為政策制定提供研究支撐。

已有10餘所國內涉農高校聯合美國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等5所美國高校,聯合組建“中美大學農業推廣聯盟”。

下一步如何落實好《行動計劃》:

統籌資源配置,加大政策支持。引導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相關學科的投入,加強對從事鄉村振興相關基礎性研究、技術推廣研究的科技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的穩定支持等;落實立德樹人,強化實踐教育。推進產教融合,加快一流農業大學和一流農業學科建設,推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社會服務的有機結合,引導學生植根鄉土鄉村;決勝脫貧攻堅,做好統籌銜接。教育部將支持高校組織專家學者、科技服務團等隊伍深入貧困地區,發動企業、校友等多方力量幫助貧困地區打造新產業、完善產業鏈,展現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高校力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