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擘畫多彩大田園——華州區下廟鎮農業產業發展紀實'

""擘畫多彩大田園——華州區下廟鎮農業產業發展紀實

華州區區委書記霍文軍(左一)在產業園內察看無土栽培效果

渭南日報 記者李玉紅

秦嶺橫亙在華州南域,渭河穿全區蜿蜒而過。這裡氣候溼潤,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史書記載“無地不宜蔬”。華州區是全國無公害蔬菜基地、全國果菜標準化建設十強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全區種植各類果蔬60餘種。

炎炎夏日,晴空萬里。行走在華州區下廟鎮的田間地頭,到處是瓜果蔬菜豐收的景象:鮮紅的鄭3桃掛滿枝頭,金燦燦的黃金蜜桃堆滿地頭,翠綠的秋延辣椒有一尺長,紫色的茄子比碗大,普羅旺斯西紅柿格外誘人……

近年來,華州區下廟鎮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區委決策部署,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緊緊依託區域自然和地理條件優勢,採取“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基本模式,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引領作用,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抓點帶面,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發展特色設施果蔬,培育精品產業園區。有效帶動了全鎮果菜產業的發展,有力推進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截至目前,下廟鎮形成了蘆筍、設施蔬菜、特色水果三大果蔬板塊。以濱壩、秦家灘、南解等村為主的蘆筍面積達810畝;以康甘、新下、田村為主的設施大棚面積5500畝,實施兩茬輪作耕種,主要種植品種有秋延辣椒、西瓜、哈密瓜、韭菜等;以胡村、王巷為主的黃花菜面積4500畝,以甘村、下廟、周村為主的優質鮮桃、葡萄、獼猴桃面積4600畝,露地菜種植面積3000畝,在渭河大堤南2.5萬畝耕地中,果蔬種植比例達到74%。果菜收益成為全鎮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也成為貧困戶增收脫貧的重要舉措。

提升傳統產業 夯實轉型基礎

“今年桃的產量和價位都相當好,一畝地能產2000多斤,一斤3塊錢,我3畝半桃就能收入兩萬多元。”在下廟鎮甘村4組樑亞旭的地裡,她掰著手指頭算起了賬。在桃園裡,記者看到有十幾個人同時幹活,摘桃、分撿、包裝、稱重、裝車整個流程有條不紊。“我不願當貧困戶,希望今年能脫貧。”她看著滿園豐收的桃,臉上揚起了自信和滿足的笑容。

"擘畫多彩大田園——華州區下廟鎮農業產業發展紀實

華州區區委書記霍文軍(左一)在產業園內察看無土栽培效果

渭南日報 記者李玉紅

秦嶺橫亙在華州南域,渭河穿全區蜿蜒而過。這裡氣候溼潤,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史書記載“無地不宜蔬”。華州區是全國無公害蔬菜基地、全國果菜標準化建設十強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全區種植各類果蔬60餘種。

炎炎夏日,晴空萬里。行走在華州區下廟鎮的田間地頭,到處是瓜果蔬菜豐收的景象:鮮紅的鄭3桃掛滿枝頭,金燦燦的黃金蜜桃堆滿地頭,翠綠的秋延辣椒有一尺長,紫色的茄子比碗大,普羅旺斯西紅柿格外誘人……

近年來,華州區下廟鎮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區委決策部署,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緊緊依託區域自然和地理條件優勢,採取“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基本模式,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引領作用,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抓點帶面,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發展特色設施果蔬,培育精品產業園區。有效帶動了全鎮果菜產業的發展,有力推進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截至目前,下廟鎮形成了蘆筍、設施蔬菜、特色水果三大果蔬板塊。以濱壩、秦家灘、南解等村為主的蘆筍面積達810畝;以康甘、新下、田村為主的設施大棚面積5500畝,實施兩茬輪作耕種,主要種植品種有秋延辣椒、西瓜、哈密瓜、韭菜等;以胡村、王巷為主的黃花菜面積4500畝,以甘村、下廟、周村為主的優質鮮桃、葡萄、獼猴桃面積4600畝,露地菜種植面積3000畝,在渭河大堤南2.5萬畝耕地中,果蔬種植比例達到74%。果菜收益成為全鎮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也成為貧困戶增收脫貧的重要舉措。

提升傳統產業 夯實轉型基礎

“今年桃的產量和價位都相當好,一畝地能產2000多斤,一斤3塊錢,我3畝半桃就能收入兩萬多元。”在下廟鎮甘村4組樑亞旭的地裡,她掰著手指頭算起了賬。在桃園裡,記者看到有十幾個人同時幹活,摘桃、分撿、包裝、稱重、裝車整個流程有條不紊。“我不願當貧困戶,希望今年能脫貧。”她看著滿園豐收的桃,臉上揚起了自信和滿足的笑容。

擘畫多彩大田園——華州區下廟鎮農業產業發展紀實

貧困戶樑亞旭在自家園子裡收桃子

據瞭解,樑亞旭家屬於貧困戶,她丈夫得胃癌已經7年了,現在還在繼續用藥,還有83歲的老母親要照顧,兩個女兒在外打工,平日裡就靠這幾畝地生活。近年來,她主要栽植桃樹,平時技術上有村幹部和村裡的技術人員指導,也有穩定的銷售渠道,這些都解了她的後顧之憂。

“快來嚐嚐我們的黃金蜜,味道美得很!今年豐收了,價也美,一斤8塊多,我這7畝園種的都是黃金蜜。”正在裝車的郭純腦門上的汗滴直往下淌,一邊搬筐一邊招呼著記者。地頭金燦燦的黃金蜜桃堆得像座小山,有裝筐的、有裝車的;地裡面有摘桃的、有運桃的,時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一派熱鬧的景象昭示著豐收的喜悅。

下廟鎮甘村村幹部谷星介紹,華州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水源充足,非常適合種植各種桃樹,這裡生長的桃果面漂亮、口感甜潤多汁,產量大,種植時間也長,是下廟鎮的傳統產業,不管是技術還是銷路都比較成熟穩定。谷星自己種植的桃有100多畝,品種也比較多,有鄭2、鄭3、黃桃、蟠桃。他依託自己註冊的華州區長裕桃業產業社,打通了桃子的銷售渠道。多年來,他集中收購村民的桃子,直接拉到蘭州、銀川等地進行銷售,每次都拉10噸、20噸,每年能跑50次左右,既解決了村民桃子的銷售問題,也解決了富餘勞動力的務工問題。桃子成熟時,他每天需要僱傭30人~50人蔘與摘桃,貧困戶優先,每人每天的收入在100元左右;在日常管理中,套袋、疏桃、撕袋等環節中也需要大量人工,在他這裡務工的群眾,每年基本都有5000元的收入。

蘆筍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等,一直是餐桌上較受歡迎的菜品之一。在壩北蘆筍產業園裡,南解村村委會主任解雙林指著一大片蘆筍苗說:“這片蘆筍一共268畝,通過去山東考察,示範戶栽種後,覺得效益可以,2017年村黨支部決定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依託華州區惠康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壩北蘆筍,採取集中連片,合作社統一經營,統一管理。一次栽植,每年管理和採摘,每年可以採摘1~2次。通過流轉貧困戶土地、優先使用貧困戶務工、產業託管貧困戶分紅等三種途徑,已帶動村裡96戶318人脫貧致富。2017年、2018年我們先後兩次累計給託管的貧困戶每戶分紅1000元。”南解村與毗鄰的秦家灘、濱壩等三個村均利用河灘地栽植蘆筍,三個村共計建設蘆筍產業園800餘畝,預計明年豐產期畝產可增加到3000斤~4000斤,每畝收入可達萬元左右。

發展設施果蔬 助力提質增效

韭菜見效快、種植週期短,下廟鎮田村群眾長期種植。2018年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村裡開始發展以韭菜種植為主的扶貧產業園,產業園新建大棚13個,小棚30個。下廟鎮田村黨支部書記呂俊義介紹說:“田村種植韭菜已經有20多年,我們這裡適合種植韭菜,當年種植,當年見效,一年割兩三茬,俗稱韭菜專業村。這幾年來,韭菜品質老化,通過實地觀摩學習,我們從甘肅引進冬韭、雪韭種子,在村裡進行了實驗種植,並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起了以韭菜種植為主的扶貧產業園。現在,村支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強了,發展有方向了,黨員積極性也高,工作都能安排下去。黨員幹部都是忙前忙後,跑銷路、作動員,村民的積極性也高了,爭先恐後地更新種植新品種韭菜,現在全村種植新品種韭菜面積已達到1300餘畝。”

"擘畫多彩大田園——華州區下廟鎮農業產業發展紀實

華州區區委書記霍文軍(左一)在產業園內察看無土栽培效果

渭南日報 記者李玉紅

秦嶺橫亙在華州南域,渭河穿全區蜿蜒而過。這裡氣候溼潤,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史書記載“無地不宜蔬”。華州區是全國無公害蔬菜基地、全國果菜標準化建設十強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全區種植各類果蔬60餘種。

炎炎夏日,晴空萬里。行走在華州區下廟鎮的田間地頭,到處是瓜果蔬菜豐收的景象:鮮紅的鄭3桃掛滿枝頭,金燦燦的黃金蜜桃堆滿地頭,翠綠的秋延辣椒有一尺長,紫色的茄子比碗大,普羅旺斯西紅柿格外誘人……

近年來,華州區下廟鎮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區委決策部署,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緊緊依託區域自然和地理條件優勢,採取“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基本模式,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引領作用,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抓點帶面,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發展特色設施果蔬,培育精品產業園區。有效帶動了全鎮果菜產業的發展,有力推進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截至目前,下廟鎮形成了蘆筍、設施蔬菜、特色水果三大果蔬板塊。以濱壩、秦家灘、南解等村為主的蘆筍面積達810畝;以康甘、新下、田村為主的設施大棚面積5500畝,實施兩茬輪作耕種,主要種植品種有秋延辣椒、西瓜、哈密瓜、韭菜等;以胡村、王巷為主的黃花菜面積4500畝,以甘村、下廟、周村為主的優質鮮桃、葡萄、獼猴桃面積4600畝,露地菜種植面積3000畝,在渭河大堤南2.5萬畝耕地中,果蔬種植比例達到74%。果菜收益成為全鎮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也成為貧困戶增收脫貧的重要舉措。

提升傳統產業 夯實轉型基礎

“今年桃的產量和價位都相當好,一畝地能產2000多斤,一斤3塊錢,我3畝半桃就能收入兩萬多元。”在下廟鎮甘村4組樑亞旭的地裡,她掰著手指頭算起了賬。在桃園裡,記者看到有十幾個人同時幹活,摘桃、分撿、包裝、稱重、裝車整個流程有條不紊。“我不願當貧困戶,希望今年能脫貧。”她看著滿園豐收的桃,臉上揚起了自信和滿足的笑容。

擘畫多彩大田園——華州區下廟鎮農業產業發展紀實

貧困戶樑亞旭在自家園子裡收桃子

據瞭解,樑亞旭家屬於貧困戶,她丈夫得胃癌已經7年了,現在還在繼續用藥,還有83歲的老母親要照顧,兩個女兒在外打工,平日裡就靠這幾畝地生活。近年來,她主要栽植桃樹,平時技術上有村幹部和村裡的技術人員指導,也有穩定的銷售渠道,這些都解了她的後顧之憂。

“快來嚐嚐我們的黃金蜜,味道美得很!今年豐收了,價也美,一斤8塊多,我這7畝園種的都是黃金蜜。”正在裝車的郭純腦門上的汗滴直往下淌,一邊搬筐一邊招呼著記者。地頭金燦燦的黃金蜜桃堆得像座小山,有裝筐的、有裝車的;地裡面有摘桃的、有運桃的,時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一派熱鬧的景象昭示著豐收的喜悅。

下廟鎮甘村村幹部谷星介紹,華州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水源充足,非常適合種植各種桃樹,這裡生長的桃果面漂亮、口感甜潤多汁,產量大,種植時間也長,是下廟鎮的傳統產業,不管是技術還是銷路都比較成熟穩定。谷星自己種植的桃有100多畝,品種也比較多,有鄭2、鄭3、黃桃、蟠桃。他依託自己註冊的華州區長裕桃業產業社,打通了桃子的銷售渠道。多年來,他集中收購村民的桃子,直接拉到蘭州、銀川等地進行銷售,每次都拉10噸、20噸,每年能跑50次左右,既解決了村民桃子的銷售問題,也解決了富餘勞動力的務工問題。桃子成熟時,他每天需要僱傭30人~50人蔘與摘桃,貧困戶優先,每人每天的收入在100元左右;在日常管理中,套袋、疏桃、撕袋等環節中也需要大量人工,在他這裡務工的群眾,每年基本都有5000元的收入。

蘆筍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等,一直是餐桌上較受歡迎的菜品之一。在壩北蘆筍產業園裡,南解村村委會主任解雙林指著一大片蘆筍苗說:“這片蘆筍一共268畝,通過去山東考察,示範戶栽種後,覺得效益可以,2017年村黨支部決定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依託華州區惠康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壩北蘆筍,採取集中連片,合作社統一經營,統一管理。一次栽植,每年管理和採摘,每年可以採摘1~2次。通過流轉貧困戶土地、優先使用貧困戶務工、產業託管貧困戶分紅等三種途徑,已帶動村裡96戶318人脫貧致富。2017年、2018年我們先後兩次累計給託管的貧困戶每戶分紅1000元。”南解村與毗鄰的秦家灘、濱壩等三個村均利用河灘地栽植蘆筍,三個村共計建設蘆筍產業園800餘畝,預計明年豐產期畝產可增加到3000斤~4000斤,每畝收入可達萬元左右。

發展設施果蔬 助力提質增效

韭菜見效快、種植週期短,下廟鎮田村群眾長期種植。2018年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村裡開始發展以韭菜種植為主的扶貧產業園,產業園新建大棚13個,小棚30個。下廟鎮田村黨支部書記呂俊義介紹說:“田村種植韭菜已經有20多年,我們這裡適合種植韭菜,當年種植,當年見效,一年割兩三茬,俗稱韭菜專業村。這幾年來,韭菜品質老化,通過實地觀摩學習,我們從甘肅引進冬韭、雪韭種子,在村裡進行了實驗種植,並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起了以韭菜種植為主的扶貧產業園。現在,村支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強了,發展有方向了,黨員積極性也高,工作都能安排下去。黨員幹部都是忙前忙後,跑銷路、作動員,村民的積極性也高了,爭先恐後地更新種植新品種韭菜,現在全村種植新品種韭菜面積已達到1300餘畝。”

擘畫多彩大田園——華州區下廟鎮農業產業發展紀實

豐收的黃金蜜桃

“過去的收入和現在差別很大,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村裡都是土路,雨天兩腿泥,現在道路硬化了,兩旁還栽了花;過去連苞谷面饃都吃不到,現在天天跟過年似的,美的太太;那時候種小麥和苞谷,產量低,現在種韭菜,效益好!過去的婚喪嫁娶能吃一碗燴菜都是好的,現在誰家不是七碟碟八碗碗,擺上一大桌,還有鑼鼓隊,我給兒子結婚,都是在縣城請的客。”談到如今生活的變化,田村原村主任黨滿生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事情,他的臉上始終帶著幸福的笑容:“這些變化都源於國家的好政策,再加上鎮上這幾年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村裡發展韭菜產業,農民都富了。”

下廟社區在華州區委鼓勵群眾自主發展小產業到戶政策的引導下,社區群眾新發展大棚果蔬120餘畝。大力發展以有機蔬菜、大棚西瓜和葡萄為主的特色產業,從提高有機蔬菜和水果品質入手,在“名、特、優、新”上狠下功夫,特色產業迅速發展壯大,成為社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之一,也是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

在惠家村劉雪妮的大棚裡,她懷裡抱著一籃子新摘的秋延辣椒喜笑顏開:“你看!這辣椒都有一尺多長,今年長勢好,產量高,這都是第二波了,一斤能賣3.5元,頭茬最貴的時候一斤賣到6元。”

“我種的小白草莓非常成功,比普通草莓品質更好,入口即化。凡是吃過的人都會再來找。我是2015年開始建棚,不懂就學,不專業不行啊。開始向浙江人學,買書看,去年北京有個育苗培訓會,從育苗到種植技術,我學得很仔細,現在自己都可以育苗了,這樣成本就降低了,只有減少成本才能獲取更大利益。我現在有4個大棚,草莓一棚能賣4萬元左右,秋延辣椒一棚能賣2萬元左右。每年的收入也不錯,還要再建大棚,作為農民,這就是我的事業!”劉雪妮談起自己的事業眉飛色舞,在這裡,她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康甘村發展設施農業較早,建有康甘省級現代設施農業示範園,目前總面積達1500畝,經過多次產業結構調整,其中日光溫室300畝,大拱棚1200畝,主要品種有哈密瓜、西瓜、冬棗、櫻桃、秋延辣椒等,走出了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新路子。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園區建設66畝設施大拱棚扶貧產業園,種植西瓜、秋延辣椒,帶動69戶貧困戶戶均每年分紅500元以上,現在80%的貧困戶已經脫貧。

談起變化,康甘村會計甘貴亮感觸頗深:“03·8洪災時,這裡都被水淹了,重新開始建設,不管是村容村貌、經濟收入、農業設施都不一樣了,新農村的面貌已經呈現出來了。澆水管道引到地裡,路是水泥路,文化廣場也熱鬧了,村裡好多群眾都在城裡買了房……這都得益於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特別是村裡設施果蔬產業的發展帶動,村集體有錢了,群眾腰包鼓了。”

培育產業園區 打造高端精品

尋著沁人心脾的花香,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花海,盛開的月季花有粉的、紅的、黃的,一團團、一簇簇惹人心醉,這是下廟鎮新下社區扶貧產業示範園栽植的200多畝樹狀月季。園區負責人史紅亮介紹說,工程分三期完成,一期已經建成樹狀月季園、林下珍珠雞、蘆花雞養殖區、露天採摘區、觀賞苗圃區以及玻璃連棟溫室大棚1200平方米、塑料連棟大棚3600平方米。二期已栽種軟籽石榴100畝,在建的有10個下沉式日光溫室大棚30畝。

"擘畫多彩大田園——華州區下廟鎮農業產業發展紀實

華州區區委書記霍文軍(左一)在產業園內察看無土栽培效果

渭南日報 記者李玉紅

秦嶺橫亙在華州南域,渭河穿全區蜿蜒而過。這裡氣候溼潤,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史書記載“無地不宜蔬”。華州區是全國無公害蔬菜基地、全國果菜標準化建設十強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全區種植各類果蔬60餘種。

炎炎夏日,晴空萬里。行走在華州區下廟鎮的田間地頭,到處是瓜果蔬菜豐收的景象:鮮紅的鄭3桃掛滿枝頭,金燦燦的黃金蜜桃堆滿地頭,翠綠的秋延辣椒有一尺長,紫色的茄子比碗大,普羅旺斯西紅柿格外誘人……

近年來,華州區下廟鎮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區委決策部署,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緊緊依託區域自然和地理條件優勢,採取“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基本模式,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引領作用,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抓點帶面,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發展特色設施果蔬,培育精品產業園區。有效帶動了全鎮果菜產業的發展,有力推進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截至目前,下廟鎮形成了蘆筍、設施蔬菜、特色水果三大果蔬板塊。以濱壩、秦家灘、南解等村為主的蘆筍面積達810畝;以康甘、新下、田村為主的設施大棚面積5500畝,實施兩茬輪作耕種,主要種植品種有秋延辣椒、西瓜、哈密瓜、韭菜等;以胡村、王巷為主的黃花菜面積4500畝,以甘村、下廟、周村為主的優質鮮桃、葡萄、獼猴桃面積4600畝,露地菜種植面積3000畝,在渭河大堤南2.5萬畝耕地中,果蔬種植比例達到74%。果菜收益成為全鎮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也成為貧困戶增收脫貧的重要舉措。

提升傳統產業 夯實轉型基礎

“今年桃的產量和價位都相當好,一畝地能產2000多斤,一斤3塊錢,我3畝半桃就能收入兩萬多元。”在下廟鎮甘村4組樑亞旭的地裡,她掰著手指頭算起了賬。在桃園裡,記者看到有十幾個人同時幹活,摘桃、分撿、包裝、稱重、裝車整個流程有條不紊。“我不願當貧困戶,希望今年能脫貧。”她看著滿園豐收的桃,臉上揚起了自信和滿足的笑容。

擘畫多彩大田園——華州區下廟鎮農業產業發展紀實

貧困戶樑亞旭在自家園子裡收桃子

據瞭解,樑亞旭家屬於貧困戶,她丈夫得胃癌已經7年了,現在還在繼續用藥,還有83歲的老母親要照顧,兩個女兒在外打工,平日裡就靠這幾畝地生活。近年來,她主要栽植桃樹,平時技術上有村幹部和村裡的技術人員指導,也有穩定的銷售渠道,這些都解了她的後顧之憂。

“快來嚐嚐我們的黃金蜜,味道美得很!今年豐收了,價也美,一斤8塊多,我這7畝園種的都是黃金蜜。”正在裝車的郭純腦門上的汗滴直往下淌,一邊搬筐一邊招呼著記者。地頭金燦燦的黃金蜜桃堆得像座小山,有裝筐的、有裝車的;地裡面有摘桃的、有運桃的,時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一派熱鬧的景象昭示著豐收的喜悅。

下廟鎮甘村村幹部谷星介紹,華州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水源充足,非常適合種植各種桃樹,這裡生長的桃果面漂亮、口感甜潤多汁,產量大,種植時間也長,是下廟鎮的傳統產業,不管是技術還是銷路都比較成熟穩定。谷星自己種植的桃有100多畝,品種也比較多,有鄭2、鄭3、黃桃、蟠桃。他依託自己註冊的華州區長裕桃業產業社,打通了桃子的銷售渠道。多年來,他集中收購村民的桃子,直接拉到蘭州、銀川等地進行銷售,每次都拉10噸、20噸,每年能跑50次左右,既解決了村民桃子的銷售問題,也解決了富餘勞動力的務工問題。桃子成熟時,他每天需要僱傭30人~50人蔘與摘桃,貧困戶優先,每人每天的收入在100元左右;在日常管理中,套袋、疏桃、撕袋等環節中也需要大量人工,在他這裡務工的群眾,每年基本都有5000元的收入。

蘆筍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等,一直是餐桌上較受歡迎的菜品之一。在壩北蘆筍產業園裡,南解村村委會主任解雙林指著一大片蘆筍苗說:“這片蘆筍一共268畝,通過去山東考察,示範戶栽種後,覺得效益可以,2017年村黨支部決定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依託華州區惠康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壩北蘆筍,採取集中連片,合作社統一經營,統一管理。一次栽植,每年管理和採摘,每年可以採摘1~2次。通過流轉貧困戶土地、優先使用貧困戶務工、產業託管貧困戶分紅等三種途徑,已帶動村裡96戶318人脫貧致富。2017年、2018年我們先後兩次累計給託管的貧困戶每戶分紅1000元。”南解村與毗鄰的秦家灘、濱壩等三個村均利用河灘地栽植蘆筍,三個村共計建設蘆筍產業園800餘畝,預計明年豐產期畝產可增加到3000斤~4000斤,每畝收入可達萬元左右。

發展設施果蔬 助力提質增效

韭菜見效快、種植週期短,下廟鎮田村群眾長期種植。2018年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村裡開始發展以韭菜種植為主的扶貧產業園,產業園新建大棚13個,小棚30個。下廟鎮田村黨支部書記呂俊義介紹說:“田村種植韭菜已經有20多年,我們這裡適合種植韭菜,當年種植,當年見效,一年割兩三茬,俗稱韭菜專業村。這幾年來,韭菜品質老化,通過實地觀摩學習,我們從甘肅引進冬韭、雪韭種子,在村裡進行了實驗種植,並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起了以韭菜種植為主的扶貧產業園。現在,村支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強了,發展有方向了,黨員積極性也高,工作都能安排下去。黨員幹部都是忙前忙後,跑銷路、作動員,村民的積極性也高了,爭先恐後地更新種植新品種韭菜,現在全村種植新品種韭菜面積已達到1300餘畝。”

擘畫多彩大田園——華州區下廟鎮農業產業發展紀實

豐收的黃金蜜桃

“過去的收入和現在差別很大,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村裡都是土路,雨天兩腿泥,現在道路硬化了,兩旁還栽了花;過去連苞谷面饃都吃不到,現在天天跟過年似的,美的太太;那時候種小麥和苞谷,產量低,現在種韭菜,效益好!過去的婚喪嫁娶能吃一碗燴菜都是好的,現在誰家不是七碟碟八碗碗,擺上一大桌,還有鑼鼓隊,我給兒子結婚,都是在縣城請的客。”談到如今生活的變化,田村原村主任黨滿生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事情,他的臉上始終帶著幸福的笑容:“這些變化都源於國家的好政策,再加上鎮上這幾年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村裡發展韭菜產業,農民都富了。”

下廟社區在華州區委鼓勵群眾自主發展小產業到戶政策的引導下,社區群眾新發展大棚果蔬120餘畝。大力發展以有機蔬菜、大棚西瓜和葡萄為主的特色產業,從提高有機蔬菜和水果品質入手,在“名、特、優、新”上狠下功夫,特色產業迅速發展壯大,成為社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之一,也是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

在惠家村劉雪妮的大棚裡,她懷裡抱著一籃子新摘的秋延辣椒喜笑顏開:“你看!這辣椒都有一尺多長,今年長勢好,產量高,這都是第二波了,一斤能賣3.5元,頭茬最貴的時候一斤賣到6元。”

“我種的小白草莓非常成功,比普通草莓品質更好,入口即化。凡是吃過的人都會再來找。我是2015年開始建棚,不懂就學,不專業不行啊。開始向浙江人學,買書看,去年北京有個育苗培訓會,從育苗到種植技術,我學得很仔細,現在自己都可以育苗了,這樣成本就降低了,只有減少成本才能獲取更大利益。我現在有4個大棚,草莓一棚能賣4萬元左右,秋延辣椒一棚能賣2萬元左右。每年的收入也不錯,還要再建大棚,作為農民,這就是我的事業!”劉雪妮談起自己的事業眉飛色舞,在這裡,她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康甘村發展設施農業較早,建有康甘省級現代設施農業示範園,目前總面積達1500畝,經過多次產業結構調整,其中日光溫室300畝,大拱棚1200畝,主要品種有哈密瓜、西瓜、冬棗、櫻桃、秋延辣椒等,走出了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新路子。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園區建設66畝設施大拱棚扶貧產業園,種植西瓜、秋延辣椒,帶動69戶貧困戶戶均每年分紅500元以上,現在80%的貧困戶已經脫貧。

談起變化,康甘村會計甘貴亮感觸頗深:“03·8洪災時,這裡都被水淹了,重新開始建設,不管是村容村貌、經濟收入、農業設施都不一樣了,新農村的面貌已經呈現出來了。澆水管道引到地裡,路是水泥路,文化廣場也熱鬧了,村裡好多群眾都在城裡買了房……這都得益於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特別是村裡設施果蔬產業的發展帶動,村集體有錢了,群眾腰包鼓了。”

培育產業園區 打造高端精品

尋著沁人心脾的花香,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花海,盛開的月季花有粉的、紅的、黃的,一團團、一簇簇惹人心醉,這是下廟鎮新下社區扶貧產業示範園栽植的200多畝樹狀月季。園區負責人史紅亮介紹說,工程分三期完成,一期已經建成樹狀月季園、林下珍珠雞、蘆花雞養殖區、露天採摘區、觀賞苗圃區以及玻璃連棟溫室大棚1200平方米、塑料連棟大棚3600平方米。二期已栽種軟籽石榴100畝,在建的有10個下沉式日光溫室大棚30畝。

擘畫多彩大田園——華州區下廟鎮農業產業發展紀實

紅心火龍果產業園

黃色的聖女果、普羅旺斯西紅柿、無公害小乳瓜、紅稈芹菜、香菜、生菜、奶油白菜,溫室大棚裡應有盡有,這些蔬菜都採用了無土栽培技術和立體種植,有的生長在管道里,有的生長在架子上,不但節省空間而且產量非常好。

“你嘗一下這個黃色的聖女果,這個品種比紅的更好吃,這是利用有機質栽培的,口感非常好。”新下社區黨總支書記孫旭輝也是產業園區的老闆,他提起一串結滿果實的枝條伸手摘了一個遞給記者,皮薄、香甜、多汁,口感超出想象,讓人忍不住想多吃幾個。

“你看這棵普羅旺斯西紅柿,這個苗子上至少能結30斤,一定要用鋼絲吊起來,否則都塌下來了。這些乳瓜生長非常快,要及時採摘,否則就老了。下一步我們還要發展100畝蘆筍種植,培育出讓老百姓吃得起的蘆筍。”說起產業園裡的水果蔬菜,孫旭輝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孫旭輝作為產業園區的總負責人,對產業園的前景充滿信心。經過多次外出考察,園區聘請了專業技術人員,通過專家指導,最終確定種植月季等作物。同時,還引進了河南農科院研發的軟籽石榴等品種,並簽訂了銷售合同,約定按保底10元1斤銷售,如果市場價高於這個價位,將按市場價出售。園區內現有務工人員40人~50人,每人每天的工資是100元左右,解決了大部分貧困戶就業問題。村民除了可以獲得土地租金,年底還可以獲得保底分紅500元,每人年收入在2萬元左右。

“自己富了不算富,鄉親富了才算數。”作為一名黨總支書記,孫旭輝總是保持幹勁,凡事親力親為。建下沉式大棚,解決園區供熱和供暖的問題,對現有產品進行品質化高端化生產,做高精尖的農產品,解決冬季市場稀缺的問題,以企業的現代化管理理念,立志把農業產業做到極致。

"擘畫多彩大田園——華州區下廟鎮農業產業發展紀實

華州區區委書記霍文軍(左一)在產業園內察看無土栽培效果

渭南日報 記者李玉紅

秦嶺橫亙在華州南域,渭河穿全區蜿蜒而過。這裡氣候溼潤,四季分明,土地肥沃,史書記載“無地不宜蔬”。華州區是全國無公害蔬菜基地、全國果菜標準化建設十強縣、全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全區種植各類果蔬60餘種。

炎炎夏日,晴空萬里。行走在華州區下廟鎮的田間地頭,到處是瓜果蔬菜豐收的景象:鮮紅的鄭3桃掛滿枝頭,金燦燦的黃金蜜桃堆滿地頭,翠綠的秋延辣椒有一尺長,紫色的茄子比碗大,普羅旺斯西紅柿格外誘人……

近年來,華州區下廟鎮黨委、政府深入貫徹落實區委決策部署,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緊緊依託區域自然和地理條件優勢,採取“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基本模式,充分發揮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家庭農場等引領作用,通過政策引導、資金扶持、抓點帶面,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大做強傳統產業,發展特色設施果蔬,培育精品產業園區。有效帶動了全鎮果菜產業的發展,有力推進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

截至目前,下廟鎮形成了蘆筍、設施蔬菜、特色水果三大果蔬板塊。以濱壩、秦家灘、南解等村為主的蘆筍面積達810畝;以康甘、新下、田村為主的設施大棚面積5500畝,實施兩茬輪作耕種,主要種植品種有秋延辣椒、西瓜、哈密瓜、韭菜等;以胡村、王巷為主的黃花菜面積4500畝,以甘村、下廟、周村為主的優質鮮桃、葡萄、獼猴桃面積4600畝,露地菜種植面積3000畝,在渭河大堤南2.5萬畝耕地中,果蔬種植比例達到74%。果菜收益成為全鎮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也成為貧困戶增收脫貧的重要舉措。

提升傳統產業 夯實轉型基礎

“今年桃的產量和價位都相當好,一畝地能產2000多斤,一斤3塊錢,我3畝半桃就能收入兩萬多元。”在下廟鎮甘村4組樑亞旭的地裡,她掰著手指頭算起了賬。在桃園裡,記者看到有十幾個人同時幹活,摘桃、分撿、包裝、稱重、裝車整個流程有條不紊。“我不願當貧困戶,希望今年能脫貧。”她看著滿園豐收的桃,臉上揚起了自信和滿足的笑容。

擘畫多彩大田園——華州區下廟鎮農業產業發展紀實

貧困戶樑亞旭在自家園子裡收桃子

據瞭解,樑亞旭家屬於貧困戶,她丈夫得胃癌已經7年了,現在還在繼續用藥,還有83歲的老母親要照顧,兩個女兒在外打工,平日裡就靠這幾畝地生活。近年來,她主要栽植桃樹,平時技術上有村幹部和村裡的技術人員指導,也有穩定的銷售渠道,這些都解了她的後顧之憂。

“快來嚐嚐我們的黃金蜜,味道美得很!今年豐收了,價也美,一斤8塊多,我這7畝園種的都是黃金蜜。”正在裝車的郭純腦門上的汗滴直往下淌,一邊搬筐一邊招呼著記者。地頭金燦燦的黃金蜜桃堆得像座小山,有裝筐的、有裝車的;地裡面有摘桃的、有運桃的,時不時傳來陣陣歡聲笑語,一派熱鬧的景象昭示著豐收的喜悅。

下廟鎮甘村村幹部谷星介紹,華州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水源充足,非常適合種植各種桃樹,這裡生長的桃果面漂亮、口感甜潤多汁,產量大,種植時間也長,是下廟鎮的傳統產業,不管是技術還是銷路都比較成熟穩定。谷星自己種植的桃有100多畝,品種也比較多,有鄭2、鄭3、黃桃、蟠桃。他依託自己註冊的華州區長裕桃業產業社,打通了桃子的銷售渠道。多年來,他集中收購村民的桃子,直接拉到蘭州、銀川等地進行銷售,每次都拉10噸、20噸,每年能跑50次左右,既解決了村民桃子的銷售問題,也解決了富餘勞動力的務工問題。桃子成熟時,他每天需要僱傭30人~50人蔘與摘桃,貧困戶優先,每人每天的收入在100元左右;在日常管理中,套袋、疏桃、撕袋等環節中也需要大量人工,在他這裡務工的群眾,每年基本都有5000元的收入。

蘆筍是世界十大名菜之一,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和人體所需的微量元素等,一直是餐桌上較受歡迎的菜品之一。在壩北蘆筍產業園裡,南解村村委會主任解雙林指著一大片蘆筍苗說:“這片蘆筍一共268畝,通過去山東考察,示範戶栽種後,覺得效益可以,2017年村黨支部決定採取‘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依託華州區惠康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發展壩北蘆筍,採取集中連片,合作社統一經營,統一管理。一次栽植,每年管理和採摘,每年可以採摘1~2次。通過流轉貧困戶土地、優先使用貧困戶務工、產業託管貧困戶分紅等三種途徑,已帶動村裡96戶318人脫貧致富。2017年、2018年我們先後兩次累計給託管的貧困戶每戶分紅1000元。”南解村與毗鄰的秦家灘、濱壩等三個村均利用河灘地栽植蘆筍,三個村共計建設蘆筍產業園800餘畝,預計明年豐產期畝產可增加到3000斤~4000斤,每畝收入可達萬元左右。

發展設施果蔬 助力提質增效

韭菜見效快、種植週期短,下廟鎮田村群眾長期種植。2018年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村裡開始發展以韭菜種植為主的扶貧產業園,產業園新建大棚13個,小棚30個。下廟鎮田村黨支部書記呂俊義介紹說:“田村種植韭菜已經有20多年,我們這裡適合種植韭菜,當年種植,當年見效,一年割兩三茬,俗稱韭菜專業村。這幾年來,韭菜品質老化,通過實地觀摩學習,我們從甘肅引進冬韭、雪韭種子,在村裡進行了實驗種植,並通過‘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發展起了以韭菜種植為主的扶貧產業園。現在,村支部的凝聚力和號召力強了,發展有方向了,黨員積極性也高,工作都能安排下去。黨員幹部都是忙前忙後,跑銷路、作動員,村民的積極性也高了,爭先恐後地更新種植新品種韭菜,現在全村種植新品種韭菜面積已達到1300餘畝。”

擘畫多彩大田園——華州區下廟鎮農業產業發展紀實

豐收的黃金蜜桃

“過去的收入和現在差別很大,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村裡都是土路,雨天兩腿泥,現在道路硬化了,兩旁還栽了花;過去連苞谷面饃都吃不到,現在天天跟過年似的,美的太太;那時候種小麥和苞谷,產量低,現在種韭菜,效益好!過去的婚喪嫁娶能吃一碗燴菜都是好的,現在誰家不是七碟碟八碗碗,擺上一大桌,還有鑼鼓隊,我給兒子結婚,都是在縣城請的客。”談到如今生活的變化,田村原村主任黨滿生滔滔不絕地講述著和老百姓息息相關的事情,他的臉上始終帶著幸福的笑容:“這些變化都源於國家的好政策,再加上鎮上這幾年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大,村裡發展韭菜產業,農民都富了。”

下廟社區在華州區委鼓勵群眾自主發展小產業到戶政策的引導下,社區群眾新發展大棚果蔬120餘畝。大力發展以有機蔬菜、大棚西瓜和葡萄為主的特色產業,從提高有機蔬菜和水果品質入手,在“名、特、優、新”上狠下功夫,特色產業迅速發展壯大,成為社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支撐之一,也是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

在惠家村劉雪妮的大棚裡,她懷裡抱著一籃子新摘的秋延辣椒喜笑顏開:“你看!這辣椒都有一尺多長,今年長勢好,產量高,這都是第二波了,一斤能賣3.5元,頭茬最貴的時候一斤賣到6元。”

“我種的小白草莓非常成功,比普通草莓品質更好,入口即化。凡是吃過的人都會再來找。我是2015年開始建棚,不懂就學,不專業不行啊。開始向浙江人學,買書看,去年北京有個育苗培訓會,從育苗到種植技術,我學得很仔細,現在自己都可以育苗了,這樣成本就降低了,只有減少成本才能獲取更大利益。我現在有4個大棚,草莓一棚能賣4萬元左右,秋延辣椒一棚能賣2萬元左右。每年的收入也不錯,還要再建大棚,作為農民,這就是我的事業!”劉雪妮談起自己的事業眉飛色舞,在這裡,她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康甘村發展設施農業較早,建有康甘省級現代設施農業示範園,目前總面積達1500畝,經過多次產業結構調整,其中日光溫室300畝,大拱棚1200畝,主要品種有哈密瓜、西瓜、冬棗、櫻桃、秋延辣椒等,走出了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現代農業新路子。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園區建設66畝設施大拱棚扶貧產業園,種植西瓜、秋延辣椒,帶動69戶貧困戶戶均每年分紅500元以上,現在80%的貧困戶已經脫貧。

談起變化,康甘村會計甘貴亮感觸頗深:“03·8洪災時,這裡都被水淹了,重新開始建設,不管是村容村貌、經濟收入、農業設施都不一樣了,新農村的面貌已經呈現出來了。澆水管道引到地裡,路是水泥路,文化廣場也熱鬧了,村裡好多群眾都在城裡買了房……這都得益於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特別是村裡設施果蔬產業的發展帶動,村集體有錢了,群眾腰包鼓了。”

培育產業園區 打造高端精品

尋著沁人心脾的花香,映入眼簾的是一大片花海,盛開的月季花有粉的、紅的、黃的,一團團、一簇簇惹人心醉,這是下廟鎮新下社區扶貧產業示範園栽植的200多畝樹狀月季。園區負責人史紅亮介紹說,工程分三期完成,一期已經建成樹狀月季園、林下珍珠雞、蘆花雞養殖區、露天採摘區、觀賞苗圃區以及玻璃連棟溫室大棚1200平方米、塑料連棟大棚3600平方米。二期已栽種軟籽石榴100畝,在建的有10個下沉式日光溫室大棚30畝。

擘畫多彩大田園——華州區下廟鎮農業產業發展紀實

紅心火龍果產業園

黃色的聖女果、普羅旺斯西紅柿、無公害小乳瓜、紅稈芹菜、香菜、生菜、奶油白菜,溫室大棚裡應有盡有,這些蔬菜都採用了無土栽培技術和立體種植,有的生長在管道里,有的生長在架子上,不但節省空間而且產量非常好。

“你嘗一下這個黃色的聖女果,這個品種比紅的更好吃,這是利用有機質栽培的,口感非常好。”新下社區黨總支書記孫旭輝也是產業園區的老闆,他提起一串結滿果實的枝條伸手摘了一個遞給記者,皮薄、香甜、多汁,口感超出想象,讓人忍不住想多吃幾個。

“你看這棵普羅旺斯西紅柿,這個苗子上至少能結30斤,一定要用鋼絲吊起來,否則都塌下來了。這些乳瓜生長非常快,要及時採摘,否則就老了。下一步我們還要發展100畝蘆筍種植,培育出讓老百姓吃得起的蘆筍。”說起產業園裡的水果蔬菜,孫旭輝一下子打開了話匣子。

孫旭輝作為產業園區的總負責人,對產業園的前景充滿信心。經過多次外出考察,園區聘請了專業技術人員,通過專家指導,最終確定種植月季等作物。同時,還引進了河南農科院研發的軟籽石榴等品種,並簽訂了銷售合同,約定按保底10元1斤銷售,如果市場價高於這個價位,將按市場價出售。園區內現有務工人員40人~50人,每人每天的工資是100元左右,解決了大部分貧困戶就業問題。村民除了可以獲得土地租金,年底還可以獲得保底分紅500元,每人年收入在2萬元左右。

“自己富了不算富,鄉親富了才算數。”作為一名黨總支書記,孫旭輝總是保持幹勁,凡事親力親為。建下沉式大棚,解決園區供熱和供暖的問題,對現有產品進行品質化高端化生產,做高精尖的農產品,解決冬季市場稀缺的問題,以企業的現代化管理理念,立志把農業產業做到極致。

擘畫多彩大田園——華州區下廟鎮農業產業發展紀實

新下社區扶貧產業示範園

目前,下廟鎮已建成產業園區11個,基本實現了村村都有示範園,一村一品的產業格局基本形成,有效帶動了全鎮果菜產業的發展。下廟鎮黨委書記王鋒說:“作為基層黨委,我們一直堅持‘抓好黨建帶經濟,發展經濟促黨建’,始終把選好村支部班子、抓好支部建設、發揮基層黨支部戰鬥堡壘作用作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首要來抓。如今,很多村兩委班子主要幹部已經成為產業發展的帶頭人,下廟鎮農業產業佈局也已經形成規模並蓬勃發展,這些只是華州區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縮影。區委一班人對全區農業產業發展,從配套的基礎設施到產業園區的產品選擇,再到農產品的銷售途徑,都是盡心盡力、盡職盡責。區委主要領導更是非常重視和關心產業園的發展,經常帶領相關職能部門負責人深入田間地頭,現場解決實際問題。這些既打通了農業產業發展的‘最後一公里’,又解決了我們發展的困惑,打消了我們的後顧之憂。”

濃墨重彩繪新景,綠水青山帶笑顏。如今,華州區下廟鎮的產業佈局已經形成規模。華州區委、下廟鎮黨委將更加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來陝視察重要講話精神,紮實推進特色現代農業建設,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打下堅實基礎,多彩美麗的農業大田園景象正在華州大地徐徐展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