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紀事|核桃樹上的“科技基因”'

農民 秦嶺 渭南 林業 技術 渭南日報 2019-08-28
"

渭南日報 記者 張絢麗

眼下鮮食核桃集中上市,8月16日,記者走進臨渭區橋南鎮橋南村簸箕王組約200畝的低產低效林改造示範點,只見連片的核桃樹鬱鬱蔥蔥,茂密的枝葉下綠油油的青皮核桃掛滿枝頭,甚是喜人。

“當時這個核桃園品種雜,密度大,有的樹身高達十幾米,多年不結核桃。”雖然已經是幾年前的事了,但說起簸箕王組栽植核桃的群眾當時遇到的困境,臨渭區林業站的核桃專家郭小峰依然歷歷在目。

據介紹,臨渭區現有核桃面積20萬畝,並且已經形成了秦嶺北麓、南塬北坡“五縱兩橫”的核桃產業帶,年產核桃乾果1.2萬噸,享有“中國核桃之鄉”的美稱。

1999年,臨渭區依託退耕還林,在南塬大力發展核桃產業,剛剛20出頭的郭小峰主動請纓,長期穿梭在原大王鄉、三官廟鄉的山山嶺嶺,溝溝岔岔,包聯指導當地群眾科學栽植核桃樹。

“我自小在農村長大,適應能力強,不怕吃苦。”近20年了,用郭小峰的話說,那真是“閉著眼睛都能畫出西塬那一片的地形圖。”

“位於秦嶺北麓的東西兩塬是核桃的優生區,但最初大家可能只注重落實退耕還林的政策,所以核桃種植面積雖然不小,但品種多、雜、劣,栽植密度大,低產林較多,效益一直不高。”郭小峰迴憶說,除此之外,塬區地形特殊,土壤貧瘠,農業基礎設施落後,在很大程度上還處於靠天吃飯的階段。

2010年以來,我市核桃產業加快提質增效步伐,為了加快臨渭區核桃產業良種化、品牌化進程,更好地服務群眾,郭小峰又和鎮村的幹部、技術員、能人一起,根據不同節點的技術要求,以市場為導向,實施推廣新優良種標準化建園和高接換優技術。

不光種得好,還要管得好,賣得好,為了更廣泛地推廣林業實用技術,郭小峰每年還組織開展各類培訓20餘場次,培訓果農3000餘人次。樸實生動的語言,詳細實用的內容,解決了群眾生產中遇到的很多實際困難。除了傳授先進技術,他還利用自己的信息渠道適時指導幫助果農銷售核桃,確保了果農的收益。

2016年,多年在東塬區負責核桃技術推廣的郭小峰又轉身承擔了橋南村簸箕王組200畝低產林改造項目重任。

在多次現場調研,充分論證項目實施可行性的基礎上,郭小峰走訪徵集了廣大群眾的需求和意願後,便帶領農民技術員,採取面對面直接服務農民到田間地頭的模式,通過整形修剪、高接換優、土肥水綜合治理、病蟲害防治等措施,用3年時間將200餘畝沒有收益、瀕臨銷燬的低產林,改造成群眾穩定增收的“綠色銀行”。

“改造與不改造完全不一樣,效益是從地下到天上,多虧了我們的郭技術員。”採訪中,簸箕王組村民王根成滿臉興奮地說,他家最初的核桃林面積小,只有9分地,一年到頭只能賣幾十塊錢,當時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沒想到改造後第二年就賣到1600餘元。

“現在我不光加大了核桃樹栽植面積,還通過技術培訓學會了修剪技術,收穫特別大。”王根成高興地說。

截至目前,包括簸箕王組在內,臨渭區共有新建精品園,低產林改造示範園,豐產栽培示範園等三類核桃園共13個。

提及他在核桃技術推廣上取得的成績,郭小峰連連擺手:“我們真正的辦公室就是田間地頭,只有我們把自己當農民,真心真意和農民交朋友,才能真正地瞭解他們的要求,更好地為他們服務。”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