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模式助力精準扶貧結碩果

農村改革 農村 三農 農民 東南網 2017-06-07
多元模式助力精準扶貧結碩果

作為閩北人口大縣和農業大縣,浦城貧困人口多,脫貧任務重。針對貧困戶居住條件差、缺乏產業帶動等關鍵問題,浦城把搬遷式、造血式、兜底式等扶貧方法結合起來,發揮政策疊加優勢,完善基礎配套,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一戶一策讓貧困戶走上致富路。

福建省是全國較早實施扶貧開發的省份,習近平總書記在閩工作期間,就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山海協作聯動發展、造福工程扶貧搬遷和選派黨員幹部駐村任職等行之有效的扶貧開發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和中央、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扶貧開發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浦城縣所採取的搬遷式、造血式、兜底式等扶貧方法,就是對精準扶貧政策的靈活應用,結合貧困村民的實際情況,摸索研究出針對性的多元化扶貧方法,從而做到精準定位,對每一個貧困戶都能有的放矢,幫扶他們擺脫貧困。

貧困人口裡最困難的人群,乃是自然條件惡劣、生產基礎薄弱,導致生存發展受到環境制約,很難通過自身能力脫貧,必須讓他們先擺脫困難環境,再想辦法脫貧致富。因此,浦城縣裡全力抓好造福工程的政策落實和安置區建設。2016年,全縣造福工程搬遷國定省定建檔立卡貧困戶2121人,完成當年任務量的116.54%。一年多來,全縣共發放易地搬遷獎金4017.3萬元,搬遷貧困戶已全完成住房一層建設和驗收。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從扶貧、脫貧的歷史來看,如果一味強調幫扶脫困,而忽視對貧困戶自身能力的培養,就會陷入過度依賴外界幫扶的困境。部分人雖然短期可以脫貧,卻難以實現自立自強,在外界脫手後很容易返貧,造成扶貧工作不斷反覆。因此,要注重對貧困戶“輸血”和“造血”相結合,幫助貧困戶自立成長,讓其擁有一技之長、以業養家。浦城開展“雨露計劃”對貧困戶進行農業技術培訓,去年針對薏米、蔬菜、果樹、優質稻、蓮子等產業,開展18期1300多人次的業務培訓,提升貧困戶的創業就業技能。今年,計劃再培訓1100人。

政府一直倡導先富帶後富、發揮能人帶頭作用,在扶貧工作方面也是如此,鼓勵大戶帶動貧困戶創業就業,可以達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讓貧困戶在大戶的指引下,學習先進的致富經驗,用現實的成功例子教育,可以少走很多彎路,脫貧致富的速度也會加快。浦城縣財政設立專項資金100萬元,採取“以獎代補”形式,扶持專業大戶、家庭農場、龍頭企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諸如此類的扶貧、脫貧措施還有很多,比如發放扶貧小額貸款、實時跟蹤更新貧困對象的臺賬信息等,都是立足於一戶一策,因戶制宜的精準扶貧政策,確保將扶貧工作落實到位,不讓一個人掉隊。浦城縣的扶貧成績斐然,多元化扶貧模式結出累累碩果,令人感到振奮。浦城縣只是一個縮影,福建省的每一個市縣,都在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大力開展精準扶貧工作,均收穫滿滿。

一系列的詳實數據成為福建省5年來的扶貧成績註腳:農村貧困人口明顯減少,由2012年的130.5萬貧困人口,降至2016年的20.44萬人;扶貧對象收入顯著提高,由2012年的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79元,升至2016年的14999元;造福工程累計搬遷157萬人,7000多個自然村整體搬遷……為福建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