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讓海東打開了“三扇門”

農村改革 經濟 投資 農村 青報新媒 2017-05-18

青羚網訊進入五月,河湟兩岸一片生機盎然。走訪海東的城市、鄉村,流連於海東的園區、企業,到處都能感受到改革給海東帶來的巨大變化。

改革,打開了海東通向世界的大門,點亮了發展的成績單。2016年,海東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22.8億元,同比增長10%;完成固定資產投資635.43億元,增長17.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8.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9.22億元,增長11.5%;地區生產總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規上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省前列。

讓思想衝開“閘門”

海東,青海的東大門。因地緣優勢,始終站在青海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

近年來,海東以打造青海改革開放新高地為目標,自覺擔負起全省改革開放的探路者角色,以觀念的更新破解發展難題,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作為年輕的地級市之一,海東上下不斷解放思想,一些領域、一些事項、一些舉措初步形成了海東特色和亮點。農業農村領域改革成效明顯,土地流轉合理規範,農村“六類”產權確權登記試點進展有序,農村金融改革構建了新體系。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全力推進。財政金融體制改革有突破,財政資金的槓桿撬動作用發揮明顯,存量資金髮揮了更大更有效的作用,投融資模式實現了多元發展。特別是在省委提出“四個轉變”以後,海東轉變思路,以新發展理念,奏響了全市經濟社會改革的新聲。

撤地設市三年來,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96億元,財政一般性預算收入年均增長32.7%;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達到22565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8196元,首次超過全省平均水平。一串串數據得益於海東堅定不移地深化改革,持之以恆地擴大開放。

讓市場開啟“大門”

沒有資金“門檻”,不用前置審批,兩個小時就辦好了企業營業執照。這樣的好事,讓在互助縣做生意的李發邦至今都有點不敢相信。

作為全省率先啟動商事登記制度改革的城市之一,海東變“先證後照”為“先照後證”,大幅削減前置審批事項,註冊資本由實繳改為認繳,辦事環節更簡捷,辦照時間更短。

早在幾年前,李發邦就想著要開小賣部做生意,但想到要在若干個職能部門辦理註冊手續,李發邦就望而生畏。沒想到商事登記制度改革後,一切都變得如此簡單。同時,一些想要註冊公司的企業家們,現在也能“零首付”註冊公司,而這一切的變化,都得益於海東改革紅利的加速釋放。

准入門檻降低點燃了“草根”們的創業激情。海東市場監管將“三證合一”“五證合一”登記制度改革向個體工商戶延伸,實現了“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和“稅務登記證”兩證整合。目前,各類市場主體已達66519戶,註冊資本達920.73億元,與2016年底相比分別增長23.89%、34.40%。

向市場放權,給企業鬆綁,激發市場活力。海東在商事登記制度改革、金融改革、農村產權抵押融資等各領域的改革風生水起。如今的海東,是企業家們眼中理想的棲息之地,一批知名企業正在安家落戶。

讓政府敞開“鐵門”

“以前辦理手續需要跑好幾個部門,現在非常方便,一個地點就辦完了所有的手續,現在政府的辦事效率就是高!”在平安區政務服務中心辦理完手續的郭女士說。

著眼於轉變政府職能,海東市通過六輪的清理梳理後,市級政府部門保留行政審批事項共69項,暫緩實施28項;垂管部門保留12項;取消市級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24項,保留55項,成為全省保留行政審批事項最少的市(州)。“政府服務能力的提升,在我們企業相關項目審批上表現最明顯了,節省時間對企業來說就是更大的經濟效益。”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的工作人員說,過去跑一個項目需要用車拉著一堆材料一個部門接一個部門地跑,加上材料準備時間,有時一個項目批下來需要幾個月甚至一年時間,但現在只需要幾天。

在海東市政府網站,點擊進入“海東市各部門行政審批事項彙總清單”,各個部門負責的審批項目名稱、審批對象、設定依據、收費依據及標準、辦結時限、需提交的材料、承辦部門、聯繫人及聯繫電話等內容都一目瞭然。這是海東市進行政府審批事項改革的成果之一。通過這一措施,海東進一步健全完善了清單動態管理機制,實現了市級政府部門權責清單的及時修改、完善和更新,方便了服務對象辦事和監督,切實發揮了權責清單在管理和服務中的作用。

如今,海東率先在全省完成市縣(區)級機構改革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率先在全省清理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後保留到69項,率先在全省推行政府部門“權力清單”“責任清單”……一項項改革措施的出臺,一個個具體任務的實施,讓海東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征程中越跑越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