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陵立卡貧困戶脫貧有方

農村 三農 農村改革 農民 保山日報網 2017-06-09

本報訊 龍陵縣在扶貧攻堅中結合實際走出了“一戶農戶一群畜(蜂)、一座林(果)山、一個經濟園、一個勞動力在外務工”的“四個一”產業精準扶貧路子,讓群眾學得到技術、找得到市場、掙得到鈔票、看得到希望。

該縣牽住農民增收這個“牛鼻子”,用好產業扶貧“路線圖”,抓住金融扶貧關鍵,強化資金技術保障,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群眾在脫貧實踐中信心倍增。省、市、縣8364名幹部職工與13556戶貧困戶結為幫扶對子,120個單位掛包120個村、社區,向36個貧困村派出了36支駐村工作隊。依託甘蔗、“兩煙”、核桃、石斛、中藥材、龍陵黃山羊、胡(蜜)蜂等產業,投入產業扶貧、小額信貸、政府貼息等資金4億餘元,扶持建檔立卡貧困戶每戶養殖了一群畜(豬、牛、羊、蜂)、一座“萬元山”(核桃、茶葉、水果)、一個經濟園(烤煙、咖啡、石斛)、有富餘勞力的貧困戶有1人在外務工,使他們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

年近50的羅發先是碧寨鄉梨樹坪社區的一個普通農民,家有70多歲的父親,常年患病吃藥的妻子和正在上學的兒女,去年,羅發先又患上了風溼病,不能幹重活,家庭陷入貧困。就在羅發先為全家人的生計發愁時,社區黨總支書記、主任、養羊大戶楊能生出現在他面前,楊能生向羅發先提供30只黃山羊,按三七分成,羅發先佔七成,還為他擔保了3萬元貸款作為啟動資金,合作社為他提供養殖技術指導,並通過銷售渠道幫他解決了銷售難題。今年到6月中旬,羅發先已出欄黃山羊27只,實現銷售收入3萬餘元。在龍陵縣,像羅發先這樣依託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發展種養加工業有了穩定經濟來源的貧困戶有2萬餘戶(含立卡貧困戶),形成了“龍頭企業+合作社+社員+貧困戶”的扶貧鏈條,使貧困戶的收入逐年增加,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去年,碧寨鄉和勐糯鎮脫貧出列。

在精準扶貧中貧困群眾能否脫貧致富,關鍵在於能否找到致富門路,選準脫貧產業,而資金和技術是驅動群眾擺脫貧困的雙翼。種養能人、專業合作社、龍頭公司為產業提供技術支撐,政府牽頭籌措扶持資金,金融單位為產業發放貸款。資金技術有了保障,群眾在產業發展中看到“錢”(前)景,拿得到收益,形成“資金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產業走”的運作機制。今年以來,龍陵縣就整合投入扶貧資金3.8億餘元,著力構建擔保貸款、貸款貼息、現金直補、產業保險的“四輪驅動”金融支持模式,既解決了貧困群眾無米之炊的難題,又解決了後顧之憂。該縣畜牧局與雲南悅農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合作,由縣畜發局投入產業扶貧資金40多萬元,在三個貧困村扶持立卡貧困戶100戶,每戶養殖5巢(窩)蜜蜂,同時以政府貼息的形式扶持集中養殖50巢(窩)以上的大戶100戶,產品由悅農公司包收購,帶動貧困群眾養殖蜜蜂增加收入。平達鄉安樂村空竹窪寨34戶傈僳族農民每戶養殖蜜蜂5巢至70巢不等,群眾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支撐點。建檔立卡貧困戶餘定德養殖蜜蜂43窩,每年有2萬多元的收入,日子有了奔頭。

該縣牢固樹立“產業第一”的扶貧理念,按照把貧困戶吸納進產業,把產業包裝成項目的思路,大打產業牌,不斷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以“公司+基地(園區)+貧困戶”“合作社+互助組+貧困戶”等發展模式,幫助貧困戶從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生產中增加收入。全縣70戶企業和26個專業合作社定向幫扶60個村、社區,重點發展甘蔗、“兩煙”、核桃、石斛、褚橙、龍陵黃山羊等產業。龍陵縣引進雲南恆冠泰達公司投資6億元在勐糯種植3萬畝褚橙,已流轉土地7846畝,種植褚橙3600畝,接收71戶(142人)土地流轉戶到基地管理果樹,其中27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橙苗長勢良好,已進入中耕管理期。立卡戶張鳳和丈夫被泰達公司吸收到基地管理2500棵褚橙,每棵每年管理費15元,5年為期,轉讓給公司土地24畝,又有了一份租金收入,褚橙投產後還有利潤返回。走出了一條土地統一流轉、統一規劃、統一種植、統一管理、按股分紅、貧困戶全覆蓋“四統一分”精準扶貧的路子。病殘戶、孤寡戶、五保戶在村“兩委”幫助下以土地入股成為股東有了收入。[雷 華 家 尚]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