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整體性發展 廣東才能實現全面小康

農村 農業 經濟 農民 金羊網 2017-05-27

黨代表們為廣東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出謀劃策

金羊網記者 張璐瑤 馬漢青 王倩

廣東要走在前列必須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整體性發展才能實現全面小康。”在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許多黨代表們發出了這樣的聲音。

2017年4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會上,代表們心中猶記“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牢記總書記囑託,為廣東實現全面高質量的小康出謀劃策。

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重點要打好脫貧攻堅戰

省黨代會報告指出,廣東已經實現從溫飽到總體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必須以更高的目標動員和引領全省幹部群眾,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如何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報告要求,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對此,省委農辦主任陳祖煌代表表示,在歷次黨代會報告中,本次黨代會報告是對“三農”工作著墨最多、分量最重、部署最實的一份報告。其中,報告中提到8個深層次、結構性問題中,就有5個直接涉及農村基層。

他表示,農村基層的民生社會事業,存在許多不可忽視的短板。廣東要注重調動發揮各級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抓住機遇,不等不靠,充分發動群眾力量,推動建設美麗鄉村。“當前最迫切的是組織發動群眾,動員鄉賢等最基層的群眾系統,讓他們主動開展村內的垃圾清理等,改善村莊環境,打造宜居環境。”

對此,許多代表深表贊同。有代表認為,只有整體性發展才能全面小康,如果沒有一體化的概念,沒有粵東西北與珠三角、城鄉一體化的發展,沒不可能全面實現小康。尤其在產業轉移過程中,更要考慮整體性,用全局的思路發展共建,而不是把已經淘汰的東西轉移到欠發達地區。

汕尾陸河縣東坑鎮新東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彭景增代表在審議發言時表示,農村人平均收入水平脫貧要達到6000多元,低保五保也要達到4000多元。以他所在的新東村為例,作為一個貧困村,新東村的低保一個月僅一兩百元,一年才2000多元,政府正在研究兜底補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要很大努力。”

像建小學一樣規劃、建設社區養老服務機構

報告中特別指出,要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共建共享美好生活。省統計局黨組書記、副局長陳向新代表表示,廣東發展現在處在一個關鍵階段、加快轉型重要戰略機遇的機遇期,這個階段的經濟形態、社會結構、人口結構、經濟的需求和利益格局,都有很多新特徵。

報告中提出,實現全面建設高質量的小康,要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陳向新留意到,在人口總量增速放緩的當下,在廣東,人口向珠三角,尤其是廣州、深圳兩個超大城市聚集的趨勢非常明顯;人口老齡化發展非常快;人口城鎮化、區域化差距巨大。

為此,他建議,要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養老服務供給總體部署。“2015年,廣東每1000名老人擁有養老床位數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跟全面小康的標準差距很大。”陳向新說。他建議,推進養老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市場、社會力量成為配置資源起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的託底作用,並落實到城鄉規劃中去。“要像建小學、建幼兒園一樣去規劃、建設社區養老服務機構。”

報告還指出,要大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來自廣東省商貿控股集團的林位超代表介紹,他們正在參與建設衛生強省的工作,與一些市縣對接,推進農村醫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計劃“十三五”打造一些縣級以下醫院醫療機構,提供建設、設備、醫療配送、中藥材基地等服務。“在發展養老產業方面我們也有規劃。”他說,“計劃經過10年左右,整個集團提供的中高端床位達到全省30%,目前已有三個基地,正在打造的綜合性健康養老基地可提供5000個養老床位。”

公共設施配套漸完善,打通全面小康之路

報告提出,廣東處於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將跨入新階段。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補齊民生社會事業發展短板,確保如期高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富裕、更加健康、更有保障、更有發展的美好生活。

對此,省婦聯黨組書記馮玲代表深有感觸。她在審議發言時表示,汕頭高鐵的建設為潮汕地區人民帶來了福音,也成為珠三角聯通粵東西北的一條快速通道,大家期盼都很大。“我曾在汕頭工作5年,都沒有想過在那裡買房子,但高鐵通了之後,我們就商量在那裡買套房子,以後可以吃海鮮、吹海風,享受海濱城市的美好生活。”馮玲說。

公共設施配套逐漸完善,人們既享受到了改革發展的紅利,也有很多期盼。來自汕尾的基層代表彭景增表示,在他所在的汕尾陸河縣東坑鎮新東村,財政局、農業局專門調研新農村建設,很多項目要改觀,尤其是飲水工程。

他還介紹,在東坑鎮,由於這兩年創文創衛,村裡的環境衛生也改觀很多。“四個村設置了30多個點放垃圾桶,專門設一個收運工,送到鎮政府附近的垃圾壓縮站。還設了一個流動清潔工,每天對四條村主道進行衛生清理。”

作為貧困村的新東村該如何脫貧?彭景增介紹,村裡準備建設基地,利用當地土地,加農戶參股,搞股份公司,種植一些經濟作物。“現在探討種火龍果,陸河有個村委種了幾百畝,有了經驗。”他說,“我們村生態非常好,沒有汙染,空氣好水好,優質土壤,都是優勢資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