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發展農村“邊角經濟” 廢棄地變“聚寶盆”

農村 三農 農民 農業 齊魯網 2017-05-24

齊魯網德州5月21日訊(山東臺德州站 劉向陽 寧津臺 馬媛媛 辛銘) 記者一來到寧津縣杜集鎮後紙坊村,就被這個村子的村容村貌震撼到了,村內整潔的環境,完善的規劃,讓每個第一次來到這裡的人都會讚不絕口,尤其是村東頭佔地3300平方米的文體廣場上,涼亭、長廊、籃球架和健身器材一應俱全,照明用的都是太陽能路燈,沒有一點人們印象中農村的樣子。村民陳之路告訴記者,這些變化是最近幾年才發生的,文體小廣場所處的這塊地以前是個爛坑塘,曾經是村裡最邋遢的地方,高窪不平,垃圾成堆。除了去自家地裡,很少有人從這兒經過,而且由於處於村子的邊角地帶,多年以來,這塊地近乎廢棄,始終沒能得到治理。

寧津發展農村“邊角經濟” 廢棄地變“聚寶盆”

後陳紙坊村利用村內的廢棄地建起的小廣場

幾年前,村黨支部書記陳建軍去德州參加市委組織部組織的農村幹部培訓時,聽到了“邊角經濟”這個新詞,深受觸動的他回到村裡就召集黨支部成員開了會,要在村裡發展“邊角經濟”,在徵得村民大會同意後,陳建軍首先就要整治這個垃圾遍地的爛坑塘。他爭取來縣水務局的項目資金,深挖了村裡原有的小水庫,將挖出來的泥土用來填埋坑塘,硬是造出來了二十多畝地。他又利用國土部門下發的土地整改獎補資金,建起了如今這個環境優美的文體小廣場。通過開挖水庫,村民的灌溉用水有了保證,挖出來的泥土填平了坑窪的廢棄地,建起了廣場。一舉兩得。但平整好的其餘廢棄地要怎麼利用,村支書陳建軍有自己的想法。他在挖水庫墊平的這些零散地塊上,全部種上了楊樹、白蠟等經濟和觀賞樹種,加起來有近萬棵。同時他還在挖出來的22.8畝水庫裡放養了魚苗,這樣算下來,村集體利用閒散地塊每年就可增收八萬元左右。

寧津發展農村“邊角經濟” 廢棄地變“聚寶盆”

後陳紙坊村的閒散地塊都種植了經濟樹種

杜集鎮是寧津縣的一個偏遠鄉鎮,工業基礎薄弱,村民要麼外出打工,要麼在家務農,村集體收入普遍偏少甚至根本沒有,村裡沒收入,就沒法給老百姓辦事。寧津縣在2017年全縣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在農村發展“邊角經濟”,杜集鎮迅速響應,在全鎮下轄村逐村排查登記閒散地塊,經過大量工作,全鎮共排查出閒置土地資源1548畝,其中包括溝渠路沿、坑塘、廢棄宅基、和荒地等。1548畝地是一個什麼概念呢,拿杜集鎮來說,全鎮有109個村,10萬畝耕地,人均耕地只1畝3分地左右,1548畝閒散地,就相當於杜集鎮兩個500人左右的中等規模村的耕地。

為了把排查出的這些閒散地塊利用好,杜集鎮黨委政府提出了“因地制宜,依林則林、依養則養、依種則種”的原則,鼓勵村莊依照本村特點,創新閒散資源的利用,確定發展項目。目前,已有近四分之一的村莊像後紙坊村這樣將閒散地塊種植上了苗木。

王紙坊村有一處長度約六千米的環村溝渠,原本堆滿垃圾、雜草遍地的溝渠兩岸如今種上了4000棵楊樹。村支書王學剛給記者算了一筆帳,這4000棵楊樹苗在今年年初購買的時候是12塊錢一棵,總共投入了4萬8千塊錢,按照樹木五年的成材期計算,五年後大既能賣到80塊錢一棵,收入32萬元,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寧津發展農村“邊角經濟” 廢棄地變“聚寶盆”

村內公路旁新種植的苗木

針對“邊角經濟”,杜集鎮制定了“一二三”發展思路、一類村利用一年時間整合利用好邊角資源,發展好邊角經濟。二類村利用兩年時間整合利用好邊角資源,發展好邊角經濟。以此類推,三類村利用三年時間把三類村邊角資源全部整合利用好,最終整合好全鎮各村的邊角資源,來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也進一步提升鄉村文明成果,更地好建設美麗鄉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