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輝耀:盤活農村宅基地 釋放經濟發展新紅利'

""王輝耀:盤活農村宅基地 釋放經濟發展新紅利"王輝耀:盤活農村宅基地 釋放經濟發展新紅利王輝耀:盤活農村宅基地 釋放經濟發展新紅利

本文為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應邀為《北京青年報》撰寫的專欄文章,刊發於2019年9月8號。

土地是社會經濟發展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之一,土地改革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導向。8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上表決通過關於修改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決定,為未來深入推動農村宅基地改革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這是新時期我國政府順應發展需要、激發改革新紅利的重要舉措。

改革開放以來,每隔一段時間,便有一個重大的改革和開放舉措為我國經濟發展釋放巨大紅利。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建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開啟了中國從短缺經濟向富裕經濟的轉變。1994年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以城鎮住房商品化、貨幣化帶動了之後持續多年的房地產市場繁榮。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讓整個中國與世界市場緊密聯繫起來,中國由此實現由富變強,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今,在逆全球化潮流衝擊下推動中國農村宅基地改革,將激發中國經濟發展的內部活力,為改革開放下一個十年釋放新的發展紅利。

在中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土地管理改革是重點更是難點。中國加入WTO後,市場經濟高速發展,讓市場這雙“隱形之手”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共識,曾經的“房改”足以體現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高效作用。然而,由於農村宅基地保持集體所有制不能改,農村宅基地的“入市”改革雖有需求,但因其複雜性而難以推動,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難題已成為不小的障礙。

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具有諸多亮點。新法明確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原則,同時保留了一些限制,使宅基地入市限於農民自願有償退出宅基地機制的層面。

推動農村宅基地改革,允許農地農房入市,是進一步拉動內需並推進城鎮化的內在要求。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3.37%,與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的世界平均城鎮化率(55%)相比還有一定距離;2018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為8.3億,其中包括約3億農民工。這種現狀意味著,部分農村進城人口面臨著住房難問題,同時農村中有大量閒置土地和閒置房屋。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調查估算,我國村莊空置面積超過1億畝,相當於全國耕地總量的1/18。

推動宅基地改革入市,把更多農村人口變為城鎮人口,有助於釋放更多消費能力,拉動經濟增長。在中美貿易談判尚未達成、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範圍內擴張的背景下,開放宅基地入市流轉、推動城鎮化發展,對進一步擴大內需、防止對外貿的過度依賴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市場調節決定農民自願退出宅基地的價格,可以高效配置農村閒置土地資源,盤活農民手裡的“不動產”,讓農民擁有進城買房的資金。如果從農村進城務工的3億農民工都能夠在城市中真正落腳安居樂業,他們將為城市貢獻更多消費,在宏觀意義上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內生動力。

就社會層面而言,開放宅基地流轉也將從根本上幫助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據民政部統計,2018年我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儘管社會各界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不能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問題。放開宅基地流轉,推動農村人口落戶城鎮,讓更多留守兒童隨父母一起遷入城鎮,享受與城鎮兒童同等的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等公共服務,有利於擴大公共服務供給,拉動城鎮生活消費和國內需求,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土地公有制作為我國土地制度的核心基礎不能變,但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和搭建,仍然能夠讓市場在農村宅基地經營和管理中發揮決定性作用。2018年2月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和使用權“三權分置”,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的有益實踐。儘管這一模式仍停留在試點階段,經驗尚不成熟,但是正因如此,我們更應加快改革試點步伐,解決試驗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

在現代社會經濟運轉模式下,農民早已脫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刻板形象。現代化農業技術在穩步提升農作物產量的同時,也幫助農民解放了自己的雙手,大力推進城鎮化則為農民進城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進一步實現宅基地市場流轉,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進一步激活農村經濟發展紅利的重要途徑。新版土地管理法進一步明確了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的改革方向,應當在此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全面實現宅基地市場流轉,為中國經濟發展源源不斷釋放更多紅利。

文章選自《北京青年報》,2019年9月8日

"王輝耀:盤活農村宅基地 釋放經濟發展新紅利王輝耀:盤活農村宅基地 釋放經濟發展新紅利

本文為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應邀為《北京青年報》撰寫的專欄文章,刊發於2019年9月8號。

土地是社會經濟發展中最基本的生產要素之一,土地改革是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導向。8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上表決通過關於修改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的決定,為未來深入推動農村宅基地改革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這是新時期我國政府順應發展需要、激發改革新紅利的重要舉措。

改革開放以來,每隔一段時間,便有一個重大的改革和開放舉措為我國經濟發展釋放巨大紅利。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建立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開啟了中國從短缺經濟向富裕經濟的轉變。1994年城鎮住房制度改革,以城鎮住房商品化、貨幣化帶動了之後持續多年的房地產市場繁榮。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讓整個中國與世界市場緊密聯繫起來,中國由此實現由富變強,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今,在逆全球化潮流衝擊下推動中國農村宅基地改革,將激發中國經濟發展的內部活力,為改革開放下一個十年釋放新的發展紅利。

在中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土地管理改革是重點更是難點。中國加入WTO後,市場經濟高速發展,讓市場這雙“隱形之手”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已經成為社會各界共識,曾經的“房改”足以體現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高效作用。然而,由於農村宅基地保持集體所有制不能改,農村宅基地的“入市”改革雖有需求,但因其複雜性而難以推動,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難題已成為不小的障礙。

新修訂的土地管理法具有諸多亮點。新法明確了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入市原則,同時保留了一些限制,使宅基地入市限於農民自願有償退出宅基地機制的層面。

推動農村宅基地改革,允許農地農房入市,是進一步拉動內需並推進城鎮化的內在要求。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3.37%,與聯合國經濟和社會事務部發布的世界平均城鎮化率(55%)相比還有一定距離;2018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為8.3億,其中包括約3億農民工。這種現狀意味著,部分農村進城人口面臨著住房難問題,同時農村中有大量閒置土地和閒置房屋。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調查估算,我國村莊空置面積超過1億畝,相當於全國耕地總量的1/18。

推動宅基地改革入市,把更多農村人口變為城鎮人口,有助於釋放更多消費能力,拉動經濟增長。在中美貿易談判尚未達成、貿易保護主義在全球範圍內擴張的背景下,開放宅基地入市流轉、推動城鎮化發展,對進一步擴大內需、防止對外貿的過度依賴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市場調節決定農民自願退出宅基地的價格,可以高效配置農村閒置土地資源,盤活農民手裡的“不動產”,讓農民擁有進城買房的資金。如果從農村進城務工的3億農民工都能夠在城市中真正落腳安居樂業,他們將為城市貢獻更多消費,在宏觀意義上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強大內生動力。

就社會層面而言,開放宅基地流轉也將從根本上幫助解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據民政部統計,2018年我國共有農村留守兒童697萬人。儘管社會各界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都難以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不能與父母一起生活的問題。放開宅基地流轉,推動農村人口落戶城鎮,讓更多留守兒童隨父母一起遷入城鎮,享受與城鎮兒童同等的義務教育、基本醫療等公共服務,有利於擴大公共服務供給,拉動城鎮生活消費和國內需求,有助於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土地公有制作為我國土地制度的核心基礎不能變,但通過科學的制度設計和搭建,仍然能夠讓市場在農村宅基地經營和管理中發揮決定性作用。2018年2月發佈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和使用權“三權分置”,是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的有益實踐。儘管這一模式仍停留在試點階段,經驗尚不成熟,但是正因如此,我們更應加快改革試點步伐,解決試驗中遇到的困難與問題。

在現代社會經濟運轉模式下,農民早已脫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刻板形象。現代化農業技術在穩步提升農作物產量的同時,也幫助農民解放了自己的雙手,大力推進城鎮化則為農民進城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進一步實現宅基地市場流轉,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進一步激活農村經濟發展紅利的重要途徑。新版土地管理法進一步明確了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的改革方向,應當在此基礎上大力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全面實現宅基地市場流轉,為中國經濟發展源源不斷釋放更多紅利。

文章選自《北京青年報》,2019年9月8日

王輝耀:盤活農村宅基地 釋放經濟發展新紅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