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泉“產業+”讓貧困群眾穩步脫貧

農村 合作社 三農 農業 三秦都市報 三秦都市報 2017-08-27

“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最後還是要能養活自己”。去年以來,禮泉縣對於如何實施產業扶貧,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結合各鎮(辦)資源和具體條件,紮實調研和不斷探索,逐步走出了“園區+合作社+種植能人+貧困戶”、“黨支部+合作社+鄉村旅遊”、“公司+基地+貧困戶”等扶貧新模式,建立了有內生動力、有活力,能夠讓貧困人口自己勞動致富的長效機制,實現了當地貧困群眾的穩步脫貧。

打破村域界限 開闢扶貧新路

禮泉“產業+”讓貧困群眾穩步脫貧

去年以來,駿馬鎮對全鎮11個村支部進行認真研判,選準支部帶頭人,採取支部書記領辦農業合作社,打破村域界限,以貧困戶信貸資金異地入股,村集體和合作社土地資源入股,公司技術入股,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

在執行中,該鎮切實發揮黨委的主導作用,組織村幹部、貧困戶外出學習,指導合作社成立股東大會,謀劃產業發展,並實行資金鎮政府直管,派駐會計,一票三籤,實現了合作社在經營管理、資金運作的陽光運行。對於如何實現貧困戶入股,該鎮主要探索了兩種模式,一是採取“園區+合作社+種植能人+貧困戶”的種植扶貧模式,以和泰現代農業園區和榮信現代農業園區為龍頭,共吸納275戶貧困戶;二是採取“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的養殖扶貧模式,以天豐肉雞養殖場和鑫響驢業養殖場為龍頭,吸納131戶貧困戶。其中,天豐肉雞養殖場建廠至今僅10個月,103戶貧困戶每戶分紅達到6000元。

目前,駿馬鎮通過現代農業園區的建設,共吸納全鎮406戶貧困戶實現合作經營,抱團發展,基本實現了有發展能力的貧困戶產業幫扶全覆蓋。

“一村帶十村”走共同富裕之路

禮泉“產業+”讓貧困群眾穩步脫貧

關中印象體驗地——袁家村是全國聞名的小康明星村,近年來,通過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實現了共同富裕。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後,袁家村黨支部再次發揮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以“一村帶十村”的決心和勇氣,帶領周邊貧困群眾努力脫貧。

首先,幫助周邊東周、西二、山底等十個村強化黨支部班子建設,明晰發展思路,逐漸融入區域旅遊發展格局中。目前,山底、東周、西周引導群眾發展御杏、櫻桃等特色果業,西一、西二正開發花卉苗圃產業。其次,將更多的旅遊景點小吃、工藝品攤位零月租提供給有技能、有志向的貧困群眾。此外,成立脫貧攻堅股份公司,聯繫陝西信合、郵政儲蓄銀行,幫助周邊125戶貧困群眾申請貸款,併入股養殖、種植和農產品作坊合作社,進行保底分紅,使更多的貧困群眾享受到袁家發展的紅利。目前,“黨支部+合作社+鄉村旅遊”的袁家扶貧模式已吸納貧困人口193人,年人均收入在萬元以上。

四化同步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禮泉“產業+”讓貧困群眾穩步脫貧

自精準扶貧開展以來,白村黨總支書記李朝鮮帶領黨總支班子成員,堅持按照“聚焦主業、精準施策、整體推進”的思路,將全村脫貧攻堅與三產融合、四化同步統籌施策,建設新型田園綜合體,有效促進了群眾脫貧致富。

“要脫貧,先修路”。白村把改善基礎設施作為扶貧的首要任務,以達到“四化、五通、十有”為標準,整合規劃了白村、草灘、東寨3個行政村。建成了一期總投資7706萬元,關中小院80戶,多層60戶的白村新型農村社區,並按照拆遷置換辦法,搬遷了105戶群眾,不僅有效解決貧困戶住房安全問題,還從根本上改善人居環境。同時,帶動群眾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通過實行“確權確股不確地”的土地經營新模式,規劃建設了佔地20000畝的白村現代農業園區,並在建設西北最大櫻桃基地,新建陝西新潤現代農業莊園的基礎上,採取“企業+貧困戶+分紅”的模式帶動群眾脫貧。目前,已吸納貧困戶33戶,每戶年分紅可達5-8千元。

產業轉型促進群眾增收

禮泉“產業+”讓貧困群眾穩步脫貧

位於北部旱塬山區的東相虎村,制約群眾發展的主要問題就是基礎設施不足和產業落後。為此,村黨支部以提升基礎設施為突破口,大力改善水電路等硬件設施,引導群眾實施產業轉型。

村上多方籌措資金,投資80餘萬元建成三條2.5公里水泥路,並完成原東相虎自然村三條街道、原南丹自然村二條街道、灣裡自然村三條街道的硬化;並爭取市縣水利部門投資174萬元施工建設1000米深井,徹底解決了該村無水的歷史。在此基礎上,面對果樹老化,收入下降的困局,他引導群眾實施產業轉型。由村黨支部牽頭成立東相虎同德養殖專業合作社,與陝西茂潤生現代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立林下生態養殖基地,並按照“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發展模式,吸納136戶貧困戶入股,吸納24人就業。目前,已為每戶貧困戶和殘疾貧困戶分別分紅3900元和1000元。

走公司與貧困戶的雙贏之路

禮泉“產業+”讓貧困群眾穩步脫貧

陝西天際生態農業有限公司位於史德鎮史南村,是集設施蔬菜生產銷售、深加工及觀光旅遊於一體的現代化農業企業。一年來,堅持採取“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引導群眾入股,分享發展收益。

公司按照三種模式,引導貧困戶實現利益捆綁。一是勞動力入股。由公司建設好溫室大棚,並聘請山東農藝師和西農專家提供溫室大棚的技術指導,扶貧戶管理大棚作務,產品由公司統一銷售,所獲淨利潤由公司和貧困戶按五五分成。去年參與的11戶預計分紅達28.9萬元;二是資金入股。對無作務能力的貧困戶,每戶以3萬元的扶貧貼息貸款入股,共吸納25戶,公司承諾每年分紅不低於4000元;三是土地入股。貧困戶以自有土地折算成股金入股,共吸納11戶26畝地,每戶將分紅1000元。這種產業扶貧模式讓參與群眾享受到了產業脫貧的紅利,進而提升了其他貧困群眾參與的積極性。目前,該基地37座日光溫室、100座大拱棚已投入生產。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