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萍:再回農村,就要帶領鄉親致富

農村 農村改革 農民 種植業 宣城總工會 2017-05-07

何萍:再回農村,就要帶領鄉親致富

從窮苦的農家孩子,到身家不菲的女商人,再到紮根農村帶領鄉親脫貧致富的村書記,何萍在做每一次職業選擇時,都秉承著這樣一個信念——“我是從山村走出的孩子,不管走多遠,都要回到這裡,把家鄉建設得更好”。

任旌德縣孫村鎮合慶村黨總支部書記以來,何萍力推流轉土地進行合作社經營,打造了我市最大的蘆筍種植基地,並創新合作方式,讓鄉親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實現致富;在美麗鄉村建設基礎上,何萍不遺餘力搞招商,吸引多個投資不菲的旅遊項目在此落地。在何萍的帶領下,全體村民眾志成城謀發展,合慶村從曾經的窮山村變成了頗具亮點的旅遊村,村民的生活質量也實現了跨越。

兌現承諾,從大都市回到“窮山村”

何萍是旌德縣孫村鎮合慶村人,由於家庭貧困,1989年高中畢業的何萍選擇退學,外出打工掙錢供哥哥、弟弟上學。隨後10年間,何萍幹過工人、做過裁縫,生活艱辛,卻始終堅持貼補家用。2000年,何萍在哥哥的介紹下前往浙江從事醫藥銷售工作,頭腦靈活加上勤奮踏實,何萍的工作幹得風生水起,成為了醫藥公司的骨幹,生活也日漸富足起來。

在外拼搏多年後,2004年何萍回老家探親,發現家鄉還是曾經的那個“窮鄉村”:到處都是泥巴路,村民出行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村裡多數青壯勞力外出打工、老弱留守,田地只能撂荒,村民致富無路,生活依舊拮据。這樣的場景讓何萍很揪心,“一定要讓老家改變這種現狀,一定要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何萍在心中暗暗承諾。

為了兌現自己的諾言,何萍打算放棄醫藥銷售事業。“現在這份事業效益好、有前途,回到窮鄉村,你能幹什麼?” 家人反對、親友不解,一波接連一波的質疑,讓何萍有過猶豫。可當家鄉的現實情形每每呈現在腦海中,何萍回鄉的心情就更加迫切。2010年,何萍割捨了醫藥事業,從浙江回到了合慶村

創新經營,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對何萍這樣一位缺少農業經驗的女同志來說更是如此。為了掌握專業知識,何萍報名大專班,學習現代農業經營,並與經驗豐富的老農戶學習田間管理。通過不斷學習,何萍專業技能不斷提高,而她的現代農業理念,也逐步獲得村民們的認可。

合慶村有700多農戶,人均田地1.1畝。2009年,成為合慶村黨總支後,何萍在村裡成立合作社,通過流轉土地,激活不少撂荒田地,實現了農業的規模化和科技化運作。實際操作過程中,何萍也竭盡所能,幫助種植大戶解決實際困難,她曾自討腰包兩萬多元,幫助大戶購買農機。“將土地包給大戶,我們統一採購種子,進行科技化管理,規模化種植也讓機械化操作成為現實。”合作社的經營模式的好處不言而喻,合作社成立當年每畝水稻節本增效就達到了120元。通過幾年的規範化管理,吸引了全村90%農戶加入,合作社已成為合慶村土地流轉的主體。

從水稻到菸葉,再到蘆筍種植,合作社種植項目也不斷實現著效益上的提檔升級。2016年,何萍利用合作社流轉水田,引進外地種植大戶吳貴民投資建立500畝蘆筍種植項目。合作模式上,何萍積極爭取,讓村民以土地入股。在基地建設期間,何萍安排社員及貧困人口務工,為他們帶來務工收入150萬餘元,同時每年為村集體創收6萬元。“以前單打獨鬥種糧食,每年也只有幾千元的收入。現在入股蘆筍基地,分紅加上平時在基地做工的錢,我們老兩口每年能有四五萬元的收入。”說起現如今的收入,村民田昌琪喜笑顏開。

扮靚村莊,引來大手筆旅遊項目

在何萍的主持下,合慶村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也是成效凸顯:經過幾年努力,合慶村相繼完成了富陽片連塘路、深塘路、等共1萬餘米的水泥路面澆築,完成了水北片村內主幹道路改造,修建機耕路6千餘米,建設了1000餘人受益的人飲工程,村莊綠化達到2000餘平方米,完成農戶改廁100餘戶,安裝節能路燈200餘盞,建設面積5畝的荷花塘水口景觀,建設室外綜合文化健身廣場3000平方米,同時落實了兩個自然村涉及300餘農戶的村莊環境整治,修建徽式圍牆1千餘米,農村垃圾處理實現全覆蓋。一樁樁實事,鑄就了合慶村的富裕文明和諧美麗。

扮靚鄉村面貌,也為發展提供了更多的機遇。何萍以合作社為平臺,謀劃和推進著“全域旅遊+美麗鄉村+村集體經濟”的新實踐。2016年5月,何萍聯繫並動員在外經商的本村村民李雲華回家鄉投資建設農業旅遊開發觀光基地。去年11月,計劃總投資800萬元、200畝基地集“種植、養殖、觀光服務”三大功能區為一體的“農業旅遊開發觀光項目”在合作社落戶,截止目前已完成了300萬元的基礎設施及種植區建設投資。該項目不僅促進了農業旅遊發展,還增加了社員務工機會,也為村集體經濟增加了土地流轉的“返租倒包”收入。

現如今,合慶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收入大幅提升,但何萍建設家鄉的腳步依舊沒有停止,在她看來,旅遊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和蘆筍深加工的產業化發展,將為合慶村的發展帶來更多的可能,這也是她下一步的奮鬥目標。

本報記者 王駿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