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概況

農村 農民 薜荔 馬尾松 人民網 2017-05-12

黎平縣位於貴州省東南部,地跨東經108°37—109°31,北緯25°44—26°31,東西長94公里,南北寬112公里,東連湖南靖州、通道,南臨廣西三江,西、北兩面與從江、榕江、劍河、錦屏接壤,是黔、湘、桂三省(區)交界地。國土面積4441平方公里。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695米,最高點為西北部德化鄉的老山界,海拔1589米;最低點為東南部地坪鄉井郎河口出省交界處,海拔137米,也是貴州高原邊緣地勢的最低點。全境多山,主要有低山、中低山峽谷、低山丘陵等地貌類型,中部岩溶地貌發育,河流順地勢向西南和東南呈放射狀流出,是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嶺,育洞河、雙江河、南江河注入都柳江,屬珠江水系;洪州河、八舟河、孟彥河歸入沅江,屬長江水系。

縣域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溼潤氣候區,冬不冷,夏不熱,四季分明。多年平均無霜期為277天,日照時數多年平均值為1317.9小時,多年年平均氣溫15.6℃,各地年均氣溫變化在14.4—18.6℃之間。歷年平均降水量1321.9毫米,最多年達1690.4毫米。雨季一般4月上中旬開始出現,10月下旬末結束,歷時6個多月。適合農作物生長,但小氣候複雜多變,常有水、旱、倒春寒等自然災害發生。

黎平自然資源豐富,通過調查評價與勘查,至今已發現的主要礦種有金、磷、錳、煤、壓電水晶、硅質原料、水泥用炭巖、飾面用石材、建築用砂石等礦。礦床、礦點(礦化點)106處。其中37種礦產資源不同程度探明瞭儲量。

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生息繁衍。五帝時屬西戎,周屬楚,秦代隸屬黔中郡,漢代屬武陵郡,晉屬罈城縣,樑屬龍標縣,陳屬沅陵郡,隋屬辰州。唐為龍標縣、敘州。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置福祿永從長官司,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年)置古州八萬軍民總管府,明永樂十一年(1413年),設黎平府。民國2年(1913年),廢府設縣。1930年冬至1934年冬,紅軍三過黎平,足跡遍及現在的17個鄉鎮,播下了革命的火種。1934年12月18日,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開長征途中的第一次政治局會議,實現軍事戰略轉變。1950年2月,成立黎平縣人民政府,是年12月1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186師556團進駐黎平,平息楊標的武裝叛亂,恢復黎平縣人民政府。2012年全縣有13個鎮、12個鄉(其中2個民族鄉),以侗族聚居為主,侗、苗、漢、瑤、水、壯、彝、布依等20多個民族雜居,共301個姓氏,2012年全縣總人口53萬人,其中侗族人口占71﹪。

境內民族文化豐富多彩,侗族大歌、侗族鼓樓、風雨橋堪稱侗族文化的傑出代表,蜚聲海內外。侗族大歌屬支聲復調音樂範疇,由高聲部、低聲部組合,整個演唱過程無指揮、無伴奏。1986年10月,黎平的6位侗族姑娘以中華人民共和國藝術團貴州省侗族合唱演員的身份參加在法國巴黎舉行的秋季藝術節,演唱三場侗族大歌,震動巴黎,將侗族大歌譽為“清泉般閃光的音樂”。 2003年,縣人民政府為侗族大歌申請商標註冊,並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黎平屬亞熱帶常綠溼潤闊葉林區,原生的森林多以殼鬥科栲屬、櫟屬、柯屬常綠樹木為建群種,木蘭科、樟科、山茶科樹木為主要成分。這類常綠闊葉林至今尚存於一些溼潤的溝谷或陡峭的山坡上,在邊遠的弄相山、老山界、三省坡等較高山嶺的上部還分佈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次生型的森林,除人工經營的杉木林、楠竹林、油茶林、半野生的馬尾松林外,還有多種類型的次生林。據考察,縣內常見木本植物有76科224屬521種,其中屬國家重點保護的樹種有:禿杉、篦子三尖杉、銀杏、鵝掌楸、觀光木、伯樂樹、十齒花、傘花木、馬尾樹、馬蹄參、香果樹、穗花杉、黃枝油杉、柔毛油杉、華南五針鬆、凹葉厚朴、紅花木蓮、閩楠、青檀、白辛樹、銀鵲樹、樂東擬單性木蓮、任木等25種。全縣有林業用地518萬畝,有林地463萬畝,森林活立木總蓄積230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74.6%。黎平是國家級森林公園,是國家重點林區縣、國家退耕還林示範縣和中國名茶之鄉。

近年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帶領下,黎平的經濟社會不斷取得新成就,財政收入持續增長,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不斷得到提高,農村能源建設取得新突破,全縣農村電網改造完成,隨著黎平機場建成通航,快速通道加速建設,以縣城為中心,縣內水、陸、空交通運輸格局初步形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