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康縣奏響“三部曲”助推精準脫貧

農村 農村改革 三農 農業 中國甘肅網 2017-04-06

通訊員 馬青彥

陽春三月,沿成武高速東行進入隴南康縣,一路走過來,蒼山疊翠,青山綠樹,依山傍路而建的民居錯落有致,乾淨整潔的道路兩旁翠竹搖曳,花香襲人,用習總書記的話說就是“留住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有到這裡你才能深刻體會到“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厚重韻味,才能真正理解“生態扶貧”給貧困山區帶來的發展變化。

距離“五一”長假還有一月,已經有不少遊客慕名而來,如今,在遊客看來,美麗如畫的康縣鄉村已成為城裡人嚮往的養生休閒旅遊聖地。

康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也是全省58個集中連片特困縣之一,農村貧困面大,致貧原因多,貧困程度深,脫貧攻堅難度大,是甘肅扶貧攻堅的主戰場。近年來,康縣縣委縣政府立足生態資源優勢,把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作為“一號工程”,按照“統籌城鄉一體發展、建設生態美麗康縣、打造全縣生態旅遊大景區”的思路,奏響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遊、培育生態產業“三部曲”,統籌實施生態扶貧、旅遊扶貧、電商扶貧等一攬子綜合扶貧措施,有效帶動了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致富。據瞭解,2016年該縣脫貧人口11409人,佔年初計劃任務7900人的144.42%,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22.64%下降至15.12 %。康縣美麗鄉村建設連續五年獲得全省考核第一,得到了國家有關部委和省、市的充分肯定,2015年康縣被國家發改委等11個部委列為首批國家級生態建設示範區,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茶馬古道文化之鄉”,2016年被確定為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省級全域旅遊示範區,獲得了“甘肅省鄉村旅遊培訓基地”、“全省農民回鄉創新創業基地示範區”等榮譽稱號,康縣花橋村景區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

美麗鄉村建設順民意

“環境也是民生,近年來,我們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發揮康縣生態比較優勢,建設美麗鄉村,發展鄉村旅遊,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為了讓群眾滿意,讓老百姓幸福”,康縣縣委書記李廷俊坦言。

康縣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從根本上生態扶貧的有效載體,與扶貧整村整流域推進、特困片區開發、易民搬遷、環境保護治理相結合堅持因地制宜,從改善人居環境入手,圍繞房、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立了“多個龍頭進水、一個龍頭出水”的項目整合機制和“各炒一盤菜、共辦一桌席”工作機制,不搞大拆大建,全縣350個村統一規劃、分年建設、整體推進,一張藍圖繪到底、一年連著一年抓,強力整合各類項目資源,實行領導包抓和雙聯部門幫建,每年集中新建40多個村、完善提升20個村左右,使一個個髒亂差的貧困村變成了村美、家潔、院淨的美麗鄉村。

據悉,截止目前康縣已累計建成生態旅遊型、古村修復型、產業培育型、環境改善型、文化服務型等不同類型的美麗鄉村262個,其中貧困村65個,佔145個建檔立卡貧困村的44.8%,佔全縣總村數的75%,3.6萬戶群眾實現了安居樂業之夢,佔農村4.7萬戶的72.3%,惠及貧困戶10909戶,佔貧困戶總數的87%,美麗鄉村蝶變效應正在轉換為脫貧動力,帶動了鄉村旅遊發展,增加了群眾收入,提升了百姓幸福指數。

鄉村旅遊富民家

“發展鄉村旅遊,培育旅遊品牌,不僅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而且轉變了群眾陳舊的思想觀念和落後的生活習慣,帶動了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康縣縣長文元旦說。

隨著成武高速、十天高速等交通網絡的改善及康縣美麗鄉村建設知名度和美譽度的提升,康縣鄉村遊、農家遊、休閒遊成為一張張名片,現已初步形成一個不要門票的全域旅遊大景區,鄉村旅遊產業將逐步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新型支柱產業。

面對大眾旅遊和全域旅遊時代的到來,康縣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和省上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一系列決策部署,依託自然生態、特色農業、民俗村等資源,把旅遊產業納入縣委、縣政府發展戰略,深入挖掘地域文化和特色資源,促進旅遊與文化、農業、中醫藥、體育等相關行業融合發展,著力建設鄉村旅遊示範基地和吃、娛、購、遊的自駕遊基地,不僅使旅遊產業實現快速增長,而且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脫貧,探索出了“政府引導+公司運營+協會管理+農戶聯動”、 “支部+雙聯單位+公司+農戶(貧困戶)”等多種鄉村旅遊脫貧模式,實施了“十村百戶千床”鄉村旅遊扶貧示範工程,突出茶馬古道等文化元素,打造了花橋、鳳凰谷、桂花莊、大水溝等一批鄉村旅遊示範點品牌,鄉村旅遊異軍突起,走在了全省前列。

目前,全縣已成立鄉村旅遊公司50家,發展農家樂和農家客棧317戶,已帶動91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3200貧困人口、5350名勞動力就地就業,直接和間接從事鄉村旅遊的貧困戶5176戶,佔總數51.4%,戶均穩定增收1萬元以上。2016年全縣共接待遊客189.9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98748萬元。其中:鄉村旅遊接待人數109.26萬人,鄉村旅遊綜合收入21852萬元,有效帶動了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產業扶貧得民心

“現在家鄉建設美了,來旅遊的人也多了,我種的菜、挖的山野菜還有自己釀的‘二老殼’白酒現在都交給鄉村旅遊公司和農家樂,年的收入能達到5、6萬。”白楊鄉桂花莊村貧困戶李興成充滿信心地告訴記者。

在康縣,“將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一直是各級領導幹部和所有貧困群眾追求的目標。

康縣的潛力在山、優勢在特、希望在林。

康縣搶抓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重大機遇,認真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著眼於建設“綠色銀行”,增強群眾“自我造血能力”,按照“整縣核桃、南茶北椒,區域優勢、做精做優”的開發思路,大力發展核桃、花椒、茶葉為主的特色產業,產業效益大幅提升。全縣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社147個,新增特色農產品加工企業20戶,創建特色產業提質增效示範點30個,完成農業增加值2.25億元,實現林下經濟總產值2.28億元。發揮“互聯網+”優勢,累計發展網店1173家,實現銷售額2.18億元,擴大了農產品市場營銷;注重保持原生態風貌,已建成“鄉村舞臺”343個,打造了“一村一品”的特色文化品牌;全縣350個行政村中已有331個實現通暢,通暢率達到94.6%,市政廣場、城區集中供暖、老人幸福院、農家書屋等一批民生工程建成投用,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明顯增強。

康縣秉持尊重生態法則,依託山水人文資源優勢,積極探索“旅遊+扶貧”新路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開闢人與自然關係和諧相處新境界,走出一條符合康縣實際的生態扶貧新路子。

茶馬古道、江南水鄉、詩畫田園,這些貌似與地處大西北康縣毫不沾邊的自然人文風貌,現在卻成為這裡的獨特風景。如今,行走在康縣,一村一景總關情。以陽壩梅園溝、長壩花橋村國家4A級景區、王壩大水溝、何家莊國家3A級旅遊景區和銅錢響水泉、低埡雲海、魁星樓、白楊桂花莊、岸門口銀杏王、白雲山公園、黑馬關、長壩游龍關為首的景點交相輝映,讓遊人深切感受到鄉村旅遊帶來的不同體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