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上世紀30年代,小洛克菲勒在經濟蕭條陰霾下力排眾議大舉開發了曠世之作紐約洛克菲勒中心。洛克菲勒中心可謂商業綜合體的鼻祖,它內含十九幢大樓、佔地達二十二英畝。辦公樓設計極為精美,裡面涵蓋了數不清的國際公司總部與跨國分支機構。同時極具原創性的連續的地下商店和餐館把各個大樓連在了一起。而空間的高潮圍著萬國彩旗的洛克菲勒廣場更早已成為無數好萊塢電影展開浪漫故事的舞臺。某種程度上,相對於更像是個紀念物本身的自由女神像,洛克菲勒廣場則是個更能象徵紐約城市生活圖景的濃縮。時至今日,洛克菲勒中心亦然是城市空間研究極有價值的研究樣本。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紐約洛克菲勒廣場(圖片來源於網絡)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洛克菲勒廣場的半地下商業廣場(圖片來源於網絡)

進入本世紀,又一在城市生活革新度量級上可以載入史冊的高線公園橫空出世。得天獨厚的高架軌道遺蹟,精心提前佈局策劃的猶太開發團體,明星建築師與景觀設計師的精心打造等等,有太多的因素疊加,混合,發酵,最終催生出了這樣一座不可複製的紐約版清明上河圖景觀帶。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由舊鐵路改造的高線公園(圖片來源於網絡)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高線公園吸引了大量的遊客(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以說,除了中央公園,洛克菲勒中心與高線公園是兩個世紀在影響力當量比較能相提並論的塑造了今日的曼哈頓城市體驗的歷史性項目。某種程度,洛克菲勒中心代表了紐約的資本硬實力,帝國主義式的龐大建築群代表了一種新生帝國的實力與野心。高線公園則代表了後資本主義時代改頭換面後一股新的城市精英審美的自然主義趣味。其倡導的一種貌似返璞歸真的野趣與以wholefood代表的有機品牌,素食主義,甚至人造肉概念的風靡在內核上可謂一脈相承。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以Wholefood為代表的追求新鮮食品的風潮(圖片來源於網絡)

進入新的十年,一個直接對接高線公園,志在改寫紐約城市版圖,號稱美國曆史上投資額最大的單一開發項目Hudson Yards橫空出世。自然而然的,這個等級的項目獲得了極大的關注。國內媒體報道介紹自然也連篇累牘,各種‘土豪’,‘高大上’,‘超奢侈’之類的標籤滿貼於此。那麼,在這副由天量美元,明星事務所,網紅打卡地等等元素堆砌而起超級城市圖景,究竟在城市空間營造上價值幾何呢?是否它是一個能媲美洛克菲勒中心與高線公園歷史地位的傳世之作呢?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曼哈頓最後一塊大空地,列車的停車場(圖片來源於網絡)

首先,說到Hudson Yards這個項目之所以得到這麼關注,本身與高線公園帶動的區域崛起息息相關。高線公園的成功開發使得之前髒亂差加毒品氾濫的南區一躍成為一個曼哈頓新貴趨之若鶩的新熱點。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Hudson Yards的開發商認為時機成熟,一舉啟動了這個號稱美國史上最高投入的單一項目地產開發項目。因此可以說,Hudson Yards本質上是依附於高線公園帶動下的一個大型後續開發,屬於摘桃子來了。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史上最“土豪 ”的單一開發項目(圖片來源於網絡)

不同的是,不管高線公園建成後帶來了多大的經濟利益,高線公園一開始則相當程度是正兒八經作為一個城市更新項目來細心營造的。致力於高線公園打造的組織團體高線之友(Friends of the High Line),雖然也不乏地產商,大企業家等社會名流,但總體而言,即使一開始考慮到未來沿線地產增值的因素,在整個公園的打造上還是相當程度地往‘城市景觀基礎設施’方向傾斜的。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High Line的終點,Hudson Yards(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Hudson Yards是在區域勢頭崛起後主要有一家大地產開發商打造的整體大型開發項目。不管在整個項目的包裝營銷上如何強調城市性,公共性,但總的目標是極為明確的,就是最大化利益。因此,在打著城市更新,藝術街區等各種旗號的名下,有點其實難副的味道。所謂的供給市民的開放空間更像是灑芝麻一樣在一塊地產開發的餅乾上。在整個項目中,沒有了高線公園那種宛如紐約版的清明上河圖那種徜徉其中一步一景的震撼,各個高樓簇擁的地面開放空間捉衿見肘,唯一的較大尺度的開放空間來自Heatherwick設計的VESSEL以及DS+R的SHED劇場組成的一片廣場空間,而這兩個建築更像是一個放大版的地產項目精神堡壘或者吉祥物。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VESSEL(中)和藝術中心SHED(右)(圖片來源於網絡)

我們再將視野關注到爭奇鬥豔的建築本身。表面上看,項目的設計力不可謂不豐富,名家薈萃,各出奇招。這其中既有老牌商業建築事務所KPF,SOM, 也有FOSTER這種老牌大師事務所。但是表象下的豐富確隱含著一種現代主義設計語言的泛濫。走在項目之中彷彿走在一個由鋼,玻璃幕牆和拉絲鋁板組成的巨幅拼貼畫中。整個項目在表達設計力度方面除了切割造型與堆砌金屬材料以外呈現了難以置信的貧乏。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Hudson Yards 30號的造型(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麼一組建築如果說是在迪拜,或者在我國某城市的新區CBD中也許可以說是砸了錢且拿得出手的一個精品項目。但注意這裡是紐約,是曼哈頓。是本應引領世界潮流的頂級大都會。它本應在設計語彙,人與建築互動,材料特性,城市體驗上有更多開先河的東西。但是走在其中,你很難說這個項目和類似上海靜安嘉裡中心,廣州太古匯這種項目比起來好在哪。最為地標的KPF雙塔傾斜式的設計見仁見智,對於一項以毒舌刻薄著稱的英國人而言,在一篇來自衛報的報道中給出了‘像一對初次笨拙交配的雞’ (like chubby fowl engaged in their first awkward mating ritual)這樣的評價(同一篇文章對VESSEL的評價是爬滿腐蟲一樣遊客的烤肉架)。而塔樓本身框架核心筒加玻璃帷幕的設計在創新性上與中規中矩。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KPF的雙塔(圖片來源於網絡)

整個項目最令人失望的應該就是購物中心區域了。本來想著這麼一個標杆項目應該在購物零售區域的打造上做出創新,而開發商事實上也是這麼宣傳的,但實際體驗後可以很負責的說國內很多地標商業中心的體驗完勝這裡。整個購物中心的佈局是最老套的中庭標準層式商業多層佈局。坪效顯然是這裡的核心關鍵詞,一水的奢侈品,化妝品專櫃擁擠在此搶奪著消費者的注意力。由於想引入的高奢品牌太多,在這裡Gucci,Dior這類商品擺出OUTLETS折扣商場的氣息。總之,整體商業空間非常乏善可陳。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HudsonYards購物中心立面(圖片來源於網絡)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中規中矩的商場內部空間(圖片來源於網絡)

可能開發商本身也意識到了超高容積率下的內核貧乏,因此在所謂最為慷慨的開放空間區域,專門找了以設計奇形怪狀建築著稱的Heatherwick設計了一個大型攀爬樓梯裝置VESSEL,以及紐約當地高線公園設計的主要貢獻者之一DS+R做了一個可移動頂棚的大劇場SHED這麼一組地標雙煞。先說VESSEL,應該肯定其極具衝擊力的視覺奇觀效應對於項目知名度以及社交網絡分享度上的貢獻。不言而喻,這麼一個耗資1.5億美金的超大型裝置藝術讓人想起了愛舍爾的畫作與紀念碑谷式的樓梯意向。我們已經在網絡看到無數各個角度的照片,成為2019年度第一網紅建築的地位應該不成問題。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由Heathervick設計的可以攀爬的裝置(圖片來自網絡)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VESSEL的設計被吐槽像烤肉串(圖片來自網絡)

但是問題就在於這個建築網紅度實在太高了,它更像是一個現實版為了網絡視覺圖像存在的大型佈景。現實中,這個大樓梯是典型的‘一次性打卡地’。相對於高線公園本身作為一種‘城市體驗基礎設施’的存在,VESSEL本身可以看做一個城市版的網紅展覽拍照地。這個樓梯每天只接受1000名遊客的接待量,一個本應該擁抱所有的人的城市公共項目每日服務人群卻極為有限。這與城市公共空間本應直接地,不設門檻地服務市民的理念背道而馳。第一次走在這樣一個樓梯踏步秀中也許十分有趣,但是很難想像有人會經常一再地預約光顧於此,更不要說在紐約的秋冬季大風站在鋼梯上的舒適性問題。站在踏步舉目四望,自拍似乎是唯一的娛樂活動。同時項目上下佈滿了安保人員,稍微想在樓梯小坐休憩立刻有保安上前制止,彷彿在說拍完了趕緊滾蛋。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VESSEL頂層的景色(圖片來源於網絡)

在VESSEL的襯托下,本應作為一個小網紅的SHED的風頭則完全被搶了去。這個可移動頂棚的劇場概念可謂驚(gui)世(de)駭(yi)俗(bi)。但很遺憾,這並不是設計師本身的最初想法。本來可移動頂棚是設計為四瓣向中心移動交匯合閉的(更符合劇場中心式空間原型)。但是開發商為了不遮擋商業立面讓設計師在設計上做了妥協,建築尺寸整個縮小了並且旋轉了90度。同時伸縮頂棚變成了單向滑軌式移動,廣場正對著一個辦公樓的大廳,這樣一來這個移動頂棚的必要性未免顯得有點雞肋(打開後正對辦公樓毫無view可言)。並且其灰白色的整體形象在灰色調的建築大背景下顯得無法突出。這與業主在項目立項之初‘通過shed保持紐約在世界文化領域引領性’的雄心壯志相差甚遠(keep the city at the leading edge of culture in the world)。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頂棚可以移動的SHED藝術中心(圖片來源於網絡)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SHED和VESSEL的關係(圖片來源於網絡)

因此,體驗總結下來,Hudson Yards顯然只是取悅1%那部分人群的一件地產奢侈品。它是一個純粹的資本的高度聚合物,是一個地產開發絕對主導下的商業開發。而這類項目,我們可以看到全球大量興起的一些城市中,狀況破敗卻又區位潛力良好的城市更新都是一種資本士紳化(Urban Gentrification)化式的城市‘淨化’。一個區域變得光鮮後,所謂的社區文化(Neiborhood Friendly)變成了日進斗金的都市新貴獨享的氛圍,文化多樣性(Diverse Culture)則在這種超高物業成本的推動下無從談起,而最後輸出的公共藝術(Public ART),大師建築設計等元素則成為裝點新住民的品味(Taste)的一種附屬外掛。而面紗揭露的Hudson Yards完全就是這個路數。更不要說資本背後一系列為了滿足投資移民准入門檻將區域規劃為‘貧窮髮展區’,修改容積率等騷操作。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Hudson Yards被描繪成億萬富翁的夢幻之城,已經不屬於紐約了(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這種以引入高收入人群,置換低收入人群同時導致後者不得不搬到更偏遠地區的“城市士紳化”現象,無論主觀意願與否,都是資本驅動下城市更新後引發的不可避免的結果。我們在本文批判Hudson Yards並不是說項目本身是失敗的,相反項目開發商獲得了極為可觀的回報,相信買入物業的新業主在這樣的項目生活上也是極為舒適便利的。我們想說的是,雖然取得了豐厚的資本回報,但是Hudson Yards辜負了這個場地,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最具文化引領性和人文關懷的城市的最後一塊大規模開發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Hudson Yards在西方媒體上都被各種嘲諷批判的緣故,因為這個項目的落成不是一個城市的勝利。對原住民來說,他們因為這個項目不得不外遷到更低成本區域;對於當地紐約客來說,這裡沒有為日常城市體驗性有所助益;而對於遊客來說,這裡更像是個高線公園附屬下的網紅打卡拍照處。

顯然,商業項目就離不開錢,離不開投資回報的各種數字,做商業項目的最大目的也的確是賺錢。也許有人會說會說我們對Hudson Yards過於苛刻了,不管怎麼說這個項目非常賺錢。而本身項目也體現了相當高的完成度,住在項目內的城市精英想必也能享受到頂級舒適的生活。但是,這個項目是在紐約,在曼哈頓,在High Line的終點,項目本身也作了大量自我標榜。那我們自然就應該以更高的標準來看待之。好的項目或許滿足了功能與投資回報預期,但是正如建築大師Renzo Piano所說,最好的建築永遠是關乎於一種美,這種美本身讓城市得以變得更好,進而讓居於城市中的人得到昇華,進而改變這個世界(‘making building for this beautymakes cities better places to live. And better cities makes better citizens. This universal beauty is one of the few things that canchange the world.’-出自Renzo Piano TED talk演講詞)。當我們真正仔細的去分析那些為人津津樂道的商業項目的時候,都可以發現這種美好,這些項目在很多層面上都為都市生活做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貢獻,正如我們驚奇於高線公園的移步易景,流連於太古裡的古今對話,沉浸於六本木的五光十色,而城市最終也以豐厚的收入以回報給這些項目。


注:紳士化(英語:gentrification)或士紳化、仕紳化,又譯為中產階層化、貴族化或縉紳化,是城市發展的其中一個可能現象,指一箇舊社區從原本聚集低收入人士,到重建後地價及租金上升,引致較高收入人士遷入,並取代原有低收入者。紳士化的轉變過程可能因著重建速度而需時多年,但引申的結果是本區生活指數提高,原居住的低收入者最後可能反被新遷入的高收入者歧視,或引致原居住的低收入者不得不遷離往更偏遠或條件更差的地區維持生活[1][2][3]。該地區吸引了第一批高收入者遷入後,就轉而成為吸引其他同階層人士遷入聚居的引力,使紳士化過程越加快速。(來源:維基百科)

為什麼我們不喜歡史上最壕的項目Hudson Yards

彼山設計原創作品,需要轉載請聯繫彼山

彼山(BE Design)是一家創新專業的新興商業地產設計與策劃機構,在上海深圳及香港都有辦公室。彼山公眾號專注於商業研究,業務諮詢及媒體約稿請加微信15207103718或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