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地名辭源》記載,因縣治地處寧山之陽而得名;另一說,因在寧山之南而得名,《大清一統志》:寧山在縣北十八里,縣在其南,故曰寧陽。據清咸豐元年(1851)重修《寧陽縣誌·山川》記載:(此山)不甚高大,而為邑主山,邑在山南,故曰寧陽。

寧陽縣,復聖故里,魯中明珠
寧陽縣,復聖故里,魯中明珠

寧陽縣位於山東省中部泰安市南部,這裡是復聖顏回的故里,她東鄰新泰市,西連汶上縣,南與兗州市交界,東南與曲阜市、泗水縣接壤,北與岱嶽區、肥城市相望。

據《中國地名辭源》記載,因縣治地處寧山之陽而得名;另一說,因在寧山之南而得名,《大清一統志》:寧山在縣北十八里,縣在其南,故曰寧陽。據清咸豐元年(1851)重修《寧陽縣誌·山川》記載:(此山)不甚高大,而為邑主山,邑在山南,故曰寧陽。


寧陽縣,復聖故里,魯中明珠

全縣轄2個街道、10個鎮、1個鄉:文廟街道、八仙橋街道,泗店鎮、東疏鎮、伏山鎮、堽城鎮、蔣集鎮、磁窯鎮、華豐鎮、葛石鎮、東莊鎮、鶴山鎮,鄉飲鄉,總面積1125平方千米,人口83萬。


寧陽縣,復聖故里,魯中明珠

五帝時期,縣境屬少昊之墟。夏屬徐州地域。商朝為郕邑,屬徐州。西周和春秋屬於魯國(另一說,西周、春秋為郕國地)。春秋時,北部是齊魯爭奪的要地,境內有郕、郕(盛)、曲池(毆蛇)、闡、洮、遂。戰國末期,縣境屬秦。秦朝屬薛郡。

西漢置寧陽侯國(治今縣南),因在寧山之南而得名,屬泰山郡。東漢改為寧陽縣(治今縣北古城),屬東平國。西晉廢。北齊移置平原縣於此,隋開皇十六年(596)改為龔丘縣,屬魯郡。唐屬兗州。北宋大觀四年(1110)改為龔縣,屬襲慶府。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複名寧陽縣,屬兗州。

寧陽縣,復聖故里,魯中明珠

元至元二年(1265)省入嵫陽縣,大德元年(1297)復置。明清屬兗州府。1914年屬濟寧道,1925年屬兗濟道,1928年直屬省。1939年屬泰西行政區(泰西專區)。1946年屬冀魯豫行政區第二專區,1948年屬魯中南行政區第七專區。1950年屬泰安專區。1958年屬濟南市。1961年復屬泰安專區。1967年屬泰安地區。1985年屬泰安市。


寧陽縣,復聖故里,魯中明珠

她地處魯西南平原和魯中山區的交接地帶,大汶河過境,洸府河發源於此。地勢東高西低,東部多為低山、丘陵,西部多為平原,縣境東部的鳳仙山是最高峰,海拔608米。屬暖溫帶溼潤季節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均氣溫13.4°C,年日照時數2679.3小時,平均降水量689.6毫米。

境內礦產有30多種,主要有煤、金、石英石、鉀長石、水晶石、雲田、鋁土、硅石、石膏、花崗岩、石灰岩、陶土、耐火土等。其中,優質煤儲量達5億噸以上,花崗岩儲量5000萬立方米以上,具有很高的開發價值。主產小麥、玉米、大豆、甘薯、花生、皮棉、大棗,是魯西黃牛的生產基地。


寧陽縣,復聖故里,魯中明珠

寧山在伏山鎮境內,《方輿紀要》卷32寧陽縣雲山條下:縣北二十里有伏山,一名佛山,其南有小山,謂之寧山。至京山是寧山的別名,因位於南北古驛道旁,古時商旅官員至此均要歇息,後來人們發現這裡距南京和北京的路程是相等的,故有“南京到北京,至京在當中”的說法。

縣城距泰山56公里 、曲阜25公里、水泊梁山40公里,地理位置優,交通便捷,京滬鐵路與京滬高鐵、磁萊鐵路、濟兗、濟微、蒙汶公路、104國道、蒙(陰)館(陶)公路等線路過境,晉豫魯鐵路運煤專線自西向東橫穿寧陽6個鄉鎮。


寧陽縣,復聖故里,魯中明珠

縣內文化底蘊深厚,其中,寧陽木偶號稱江北第一木偶,是全國唯一四根棍發展為三根棍的杖頭木偶,已有一百三十多年曆史;寧陽蟋蟀被譽為江北第一蟲,泗店鎮的蟋蟀曾向皇帝進貢而聞名國內外。

寧陽處於泰山、曲阜、水泊梁山旅遊三角中心,境內旅遊資源豐富。古蹟有大汶口文化堡頭遺址,紀念地有泰寧邊區自治會舊址、華東野戰軍濟南戰役司令部舊址。有顏廟顏林、琵琶山汶河旅遊景區、靈山寺文廟、彩山、禹王廟、鶴山、神童山、潘茂漢墓、復聖公園、西磁窯等景點。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