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梢上的寧夏印象——行走在寧夏古樹名木間

陽光打在你的臉上,生動了初冬嶄新的清晨。

此時此刻,也許你是在寒風裡守護了一夜小區的保安大叔,正拖著疲憊的身子走向溫暖的家;也許你是一位護士,正用如花笑顏迎接一個啼哭著的新生命;或許是一個整夜未眠的科技工作者、一個工匠、一個在擁擠的公交車上把座位讓給長者的小學生……無論你是誰,無論多普通,只要你的存在正在讓世界變得美好,你就是這個冬日最美的風景。

而我們,正堅定地穿越互聯網重構傳播格局帶來的迷茫,用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用腳下的泥土,心中的情懷,堅定地聚集在這裡,就像蜜蜂追逐花朵、草木眷戀陽光一樣,因你而來,為你而書。

星光為夜空璀璨,大海因珍珠豐潤。我們收集時光,追逐美好,打撈珍寶,我們把你的故事、他的故事、她的故事積土成山、聚沙成塔,匯聚成“建設美麗新寧夏,共圓偉大中國夢”的寧夏故事、中國故事。

易卜生說:每個人對於他所屬於的社會都負有責任。置身於偉大的新時代,我們唯有懷揣理想,追逐光亮,無論是英雄史詩,還是平民夢想,都將被我們記錄,並終將記錄下我們。

“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這是人們對胡楊的讚頌。

錚錚鐵骨千年鑄,鬱郁古樹萬年青。像胡楊一樣,古樹名木不僅是“活化石”,見證著滄桑歲月,也是一個區域歷史與文化的象徵,是一個個活著的歷史座標,是一個個有生命的地標。

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古樹名木眾多。陝西黃帝陵內軒轅柏歷經5000餘年的風霜,被稱為“世界柏樹之父”;河南登封嵩陽書院內的將軍柏也有4500歲,堪稱“華夏第一柏”,被譽為“活著的文物”“稀世珍寶”。

那麼,寧夏有什麼古樹名木呢?它們又有怎樣的故事?


樹梢上的寧夏印象——行走在寧夏古樹名木間

復生榆

兩棵老榆樹 一段故鄉情

位於寧夏南部的西海固雖然曾經“貧瘠甲天下”,但這裡卻是中華民族最早活動的地區之一。早在西周時期,這裡便是官家養馬場,也是西周與西戎對抗之地。

這裡,也是古代絲綢之路東段北道必經之地,是北方遊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部,歷史文化遺存豐厚。這些文化遺存中不僅有古墓、古城,還有一棵棵古樹。據悉,這一地區是寧夏古樹名木最為集中的地區。

這裡有多少古樹名木,沒有人知道。最古老的樹有多大年齡,也沒有人知道。但是,在已知的古樹名木中,每棵樹都有故事。

海原縣就有兩棵有故事的老榆樹。

早就聽說海原縣三河鎮團莊村有棵老榆樹,樹齡高達500餘歲,號稱“寧夏第一樹”。

帶著好奇,記者來到團莊村。還沒進村,遠遠望去,一棵高大的榆樹便奪目而來,巨大的樹冠像一把大傘撐在空中。

“據說這棵榆樹有500餘年的歷史了,是寧夏最老的樹。”曾在固原市林業局工作、現年71歲的賈仁安一直熱衷研究古樹名木,還曾出過一本關於固原市古樹名木的書。說起這棵老榆樹,賈仁安滔滔不絕。

雖然已有500餘歲,但這棵老榆樹依然枝繁葉茂。記者目測,樹高約20米,樹冠覆蓋達200多平方米,胸圍有2米多,在離地面1米多高的地方,均勻地分成四枝,向四個方向生長,形成了一個圓形樹冠。

“我們現在看到的樹是復生後的,只有100多年的歷史,但它的根是500年前的根。”賈仁安說,所以人們叫它“復生榆”。

“‘復生榆’有著許多神祕的傳說。”賈仁安告訴記者,過去,當地農民都把這棵老榆樹視為“神樹”。

相傳500年前,這裡就有一座叫雙鳳山的廟,廟裡的僧人栽下了這棵榆樹。到清乾隆年間,三河鎮一代災害不斷,人們都認為是這棵老榆樹幻化為妖,禍害一方。於是便把這棵有幾百年樹齡的老樹從樁基部砍伐。沒想到,第二年一枝枝嫩苗又從樹樁上生長出來,幾十年後竟然與原樹長得一模一樣。

上個世紀70年代,團莊村在修建倉庫時準備將這棵榆樹砍伐作木料。村民聽說後,紛紛捐出自家的木料替代這棵樹,將老榆樹保護了下來。

如今,這棵“復生榆”已被當地林業部門列為國家一級古樹名木,保護了起來。

和“復生榆”一樣有著傳奇故事的,是一棵同樣生長在海原大地上、有著120多年樹齡的榆樹——“將軍榆”。

記者走進海原縣海城鎮五原村,一棵高20餘米的大榆樹巍然屹立,樹冠巨大,甚是壯觀。

為什麼叫“將軍榆”呢?

1920年,後來擔任過江西省軍區副司令員的張元和出生在海原縣。少年時期,張元和為了逃避國民黨政府抓苦役,曾多次跑到五原村,每次都藏身於這棵榆樹上,躲過了抓丁。1936年,紅軍西征路過這裡的時候,年僅16歲的張元和毅然參加了紅軍,先後參加了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從一名少年成長為一名優秀的部隊指揮員。他先後6次負傷,曾榮獲八一獎章、三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朝鮮人民共和國二級國旗勳章、二級紅星功勳榮譽章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張元和先後四次回到家鄉,看望親人。每次,他都會在這棵榆樹下凝望許久,合影留念。2004年7月,老將軍最後一次回家鄉時,還向家人們講述了這棵榆樹的光輝歷史,並和大家在“將軍榆”下留下了最後一張合影。

如今,五原村村民已將這棵“將軍榆”視作革命文物、活寶貝保護了起來。

一棵大柳樹 清代兩名臣

“大將籌邊尚未還,湖湘弟子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這是清代人楊昌浚對清代名臣左宗棠率湘軍去新疆戍邊,沿途栽植柳樹這一業績的讚頌。

史書記載,1868年至1874年間,時任陝甘總督的左宗棠帶領湘軍前往新疆平叛,對西安至新疆阿克蘇的官道進行加固,下令軍民在道路兩側栽植了大量的柳樹加固路基。因為這些柳樹由左宗棠組織栽種,百姓將這些柳樹稱為“左公柳”。


樹梢上的寧夏印象——行走在寧夏古樹名木間

左公柳

這些柳樹也栽在了寧夏,主要在312國道沿線。至今在寧夏境內有多少棵“左公柳”沒有準確的統計。

隆德縣曾是寧夏境內“左公柳”最為集中的地方。據1935年印行的《重修隆德縣誌》記載:“由隆德城東行經十里鋪……入靜寧界,合計東西全長九十里,此係官道,坦途兩邊齊栽白楊綠柳,春夏青青,左公遺愛也。”據當年有關統計,隆德縣內有“左公柳”5203株。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由於312國道改擴建、縣城建設以及一些居民偷伐等,大量“左公柳”消失,隆德縣內“左公柳”數量開始下降。

為此,隆德縣專門修建了一個“古柳公園”,將生長較為集中的18棵“左公柳”保護了起來。人們為“左公柳”掛上保護牌,為每棵樹建立了檔案,清理了周邊的垃圾,對樹體進行了修復。2006年,隆德縣還在端午節前下發文件,嚴禁當地百姓折柳蔭破壞樹木的習俗,並對柳樹實施了復壯和延緩老化的技術措施。

隆德縣林業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成活了100多年的大柳樹,均是旱柳,樹體高度在20米左右,樹冠直徑達10多米,胸徑0.8-1.3米不等。

走進“古柳公園”,記者看到,這些古樹個個枝幹蒼虯,直指天際,猶如飛龍盤柱、突兀嶙峋,甚為壯觀。柳樹下邊立著碑,記錄著它們的歷史由來。

隆德有“左公柳”,在彭陽也有5棵百年樹齡以上的大柳樹,當地人將它們稱為“董公柳”。

這裡的“董公”,指的是清代名將董福祥,一個先與左宗棠為敵、後為友的寧夏人。


樹梢上的寧夏印象——行走在寧夏古樹名木間

董公柳

據當地人介紹,清同治年間,董福祥在征戰途中經過彭陽縣孟塬時,看到左宗棠栽種的柳樹生長旺盛,甚是愛慕,於是也讓士兵購買了七八百株柳樹苗栽在道路兩側,現存的5棵便是其中的倖存者。

5棵古柳中有一株曾因雷擊,樹幹形成空洞,直通分叉處。樹幹表面還長出一個連著一個的圓疙瘩,更顯古老蒼勁、飽經滄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