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道不同不相為“煤”

能源 新能源 英國 環境汙染 新華網 2017-05-24

《環球》雜誌記者/鄧茜(發自倫敦)

英國國家電網公司停止燃煤24小時,製造了英國135年來第一個沒有使用煤電的“無煤日”。隨著能源結構的徹底改變,作為世界上首個開創煤電使用的國家,英國或也將成為第一個告別煤電的國家。

在對待煤炭的態度上,英國同大洋彼岸的美國形成強烈對比。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上臺後立即推行與前任總統奧巴馬相反的能源政策,大力提倡迴歸煤炭等化石能源。

英國能源結構“激濁揚清”

英國國家電網公司4月21日停止燃煤一天,這是自1882年世界上首座集中式公共燃煤發電機組在倫敦運行以來,首次24小時不使用煤炭發電。據瞭解,當天英國全部電力供應所使用的能源約有一半來自天然氣,約有四分之一來自核電,其餘來自風電、生物質發電,以及進口能源。

英國國家電網公司相關負責人科爾迪·歐哈拉形容這一天是英國“能源系統正在發生變化的分水嶺”。得益於高度多樣化和靈活的電力來源,英國能源結構的升級走在世界前列,化石能源逐漸被清潔能源取代。

18世紀60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機開啟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序幕,煤炭也隨之成為英國最主要的動力來源。英國的煤炭儲藏量非常豐富,是工業革命蓬勃發展的重要支撐。19世紀中期,英國就已成為世界第一大產煤國。然而,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英國國內經濟受到衝擊,煤炭產業隨之受到嚴重影響,甚至逐漸成為政府的“包袱”。撒切爾時代推動煤炭產業私有化,用市場的力量逐漸淘汰落後產能,令英國煤炭產業規模不斷縮水。

加之在發展煤炭燃料過程中環境汙染加劇,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讓英國政府意識到燃煤所帶來的沉重環境代價。在進行調查研究之後,政府於1956年頒佈《清潔空氣法案》,致力於減少空氣汙染。法案規定禁止黑煙排放、升高煙囪高度、建立無煙區、向房主提供補貼以轉用無煙燃料供暖、煤電廠遷出城市等等。政府對環境的干預很快使國內煤炭消耗量降低。

20世紀70年代,北海油田的發現促使英國政府轉變能源結構,家庭採暖用煤越來越多地被北海天然氣所取代。20世紀80年代,核電增長到英國全國發電量的25%左右。20世紀90年代,天然氣發電量增長到全國發電量的30%左右,大規模取代煤炭。2015年,可再生能源發電佔全國電力供應的25%。2015年12月,英國位於北約克郡的最後一個深井煤礦正式關閉,意味著過去三百年作為英國工業命脈的煤炭產業徹底告別歷史舞臺。2016年,英國政府表示,希望英國最後一批煤電廠到2025年關閉。

美國能源政策左右搖擺

英國煤炭政策備受關注之際,美國能源話題又成焦點。美國總統特朗普3月28日簽署一份名為“能源獨立”的行政命令,旨在廢除前任總統奧巴馬的多項政策,改而擁抱以煤炭為代表的“舊”能源。專家認為,這標誌著美國政府能源氣候政策正式“逆轉”,和國際社會的主流認識及行動唱反調。特朗普政府則表示,此舉既能保護環境,又能給人們提供工作並保持經濟增長。

早在競選之時,特朗普就抨擊新能源政策,認為氣候變化是場“騙局”,表達對傳統化石能源的青睞,還曾表示當選後要退出《巴黎協定》,這些言論令其獲得了油氣和煤炭等傳統能源行業財閥和產業工人的青睞和支持。為了兌現競選承諾,特朗普這份“能源獨立”行政命令以廢除《清潔電力計劃》為核心內容,因此受到傳統能源行業的大力支持。美國石油業協會將其稱為推進美國“能源復興”的重要一步,還有一些行業協會歡呼,這將為美國煤炭行業帶來“更加光明的未來”。

美國在煤炭問題上政策反轉的根本原因,是能源結構問題。2015年,煤炭大約佔據美國總體基礎能源消耗量的15%。同年,奧巴馬政府推出的《清潔電力計劃》遭到美國煤炭產業和產煤州的強力反對,奧巴馬政府的能源氣候政策也被指責為“煤炭戰爭”。這種政策轉向也說明美國尚未做好面對能源轉型代價的準備,而與之相比,英國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度過了轉型“陣痛期”。

全球能源結構現狀的縮影

英美的能源政策及其對比可謂全球能源結構現狀的縮影。隨著清潔能源技術快速發展,其成本持續下降,全球可再生能源生產能力不斷提高。同時,氣候變暖、環境惡化等因素加大了各國對於發展清潔能源的重視力度,一些國家相繼推出補貼或者支持政策,為使用可再生能源提供財政獎勵。

風電、水電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被視為國際社會努力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國際能源署在一份最新報告中說,世界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現在已經超過了煤炭。報告指出,2016年全球每天安裝50萬個太陽能電池板。

可再生能源發電能力的擴大反映了陸上風電和太陽能電池板成本的顯著降低,國際能源署預計這種成本下降的趨勢仍將持續。風電和太陽能發電可能佔未來可再生能源增長的四分之三;水電將繼續增長,但速度可能有所放緩。

不過,可再生能源的問題在於“間歇性”,依賴於日照時間、風力大小、水流狀況。與之相比,煤電更為穩定,可以全年每天24小時全天候保證供應。所以,可再生能源的實際產量必然小於其生產能力。即便如此,可再生能源仍然取得了驚人的發展。國際能源署執行幹事法提赫·比羅爾說:“我們正在目睹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全球電力市場的轉型。”

除了一些發達國家擴大稅收支持外,中國、印度和墨西哥等新興國家的政策也鼓勵可再生能源發展。國際能源署指出,可再生能源增長的重心正在向新興市場轉移。該機構認為,中國“是可再生能源發展的無可爭議的全球領導者”。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