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預警:未來三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或將全面趨緊

業內預警:未來三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或將全面趨緊

6月18日,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發佈《中國電力發展報告2018》預測,2019年至2021年,全國電力供需形勢將全面趨緊。僅考慮目前已明確可投產的電源,在跨省區電力流安排能夠落實的前提下,河北、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江西、廣東、廣西、河南、海南未來三年電力供需持續偏緊或緊張。遼寧、山東、上海、福建、四川、甘肅、雲南、貴州未來三年電力供需由寬鬆或基本平衡轉為偏緊或緊張。

電力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杜忠明表示,鑑於京津冀魯、江浙滬、華中東四省三個主要受端地區出現較為明顯的電力供需緊張問題,當前應儘快發揮已建成的跨省區輸電通道作用。為保障電力供應,2019年全國需要投產煤電4000萬千瓦左右,同時還需要一定規模應急調峰儲備電源。

由於我國能源和電力負荷分配不均,一直以來,西電東送成為維持電力供需平衡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國西電東送規模已達到2.4億千瓦,形成了北、中、南三個通道的電力流向格局,其中北通道7389萬千瓦,中通道1.2億千瓦,南通道4772萬千瓦。考慮目前已核准的跨省區輸電通道後,預計2021年西電東送規模將達到2.7億千瓦。

經過20多年的發展,西電東送輸電通道較好發揮了資源配置平臺作用,為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提供了強勁支撐。但從近年來的利用來看,部分新投產跨省跨區輸電通道送電規模未達預期,利用率有待提高。

部分電力外送基地還存在持續性不足的問題。報告指出,西南優質水電資源已基本開發殆盡,後續水電開發難度不斷加大。預計四川、雲南在2025年左右電力外送能力達到峰值,2030年後電力外送能力將出現下降。西南地區水電外送的可持續性問題較為突出。此外,貴州、安徽等傳統電力外送基地自身煤炭資源開發程度較高,近年來電煤供應逐步趨緊,沒有進一步擴大外送的潛力。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自身電源發展潛力有限,未來將逐漸出現季節性缺口,外送能力不足,外送可持續性問題值得關注,需超前謀劃電力接續問題。

與此同時,部分輸電通道的市場化體制機制尚不完善。報告稱,目前,一部分早期投產的如三峽外送、溪洛渡外送、向家壩外送等跨省跨區輸電通道採取了國家計劃送受電模式,一部分如雲電送粵、黔電送粵等輸電通道採取了簽訂中長期協議的模式,另有一部分輸電通道參與了年度臨時交易,部分電量進入了市場化交易。總體來看,當前的跨省跨區輸電通道交易模式較為混雜,不利於統一管理。一方面,國家能源結構調整戰略意圖無法保證;另一方面,輸電通道運行經濟性無法得到保障,也不利於送受兩端安排電源規劃佈局,跨省跨區輸電通道市場化體制機制亟待完善。

為更好保障電力供需,杜忠明認為,一方面,北方的蒙東、蒙西、陝北、隴東、新疆等綜合能源基地,在滿足本地用電的基礎上,仍具備增加外送的能力。另一方面,隨著我國電能佔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的大幅提升,東部地區電力需求仍將保持增長。但受能源消費總量及環保制約,東部地區電源發展空間有限。在此背景下,東部地區中長期的電力供應保障將更加依賴區外來電,西電東送發展的內生動力依然強勁,跨省跨區電力資源配置規模仍需進一步擴大。

當前,華中東四省水電資源開發殆盡,同時電力需求快速增長,已由電力送出地區轉變為電力受入地區。貴州、安徽、四川、雲南等傳統外送基地,隨著自身用電負荷的增長及能源資源開發完畢,將依靠北方以及西南的區外來電接續。未來東部的山東、江蘇、浙江、廣東等省份仍將是受入外來電的主要地區。杜忠明表示,隨著西南水電資源開發殆盡,其傳統的輻射供能區域需尋找新的供能方向。未來跨省跨區輸電通道佈局除了要穩定西電東送外,還需增加北電南送,適應我國電力新格局。

(經濟日報 記者:王軼辰責編:於浩)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