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燃冰”試採成功!帶你看懂這個最新的“中國驕傲”

能源 新能源 石油 日本 中國日報網 2017-06-08

中國日報網5月20日綜合 5月18日,國土資源部宣佈,我國正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進行的可燃冰試採獲得成功,這也標誌著我國成為全球第一個實現了在海域可燃冰試開採中獲得連續穩定產氣的國家。

可燃冰儲量巨大、開採難度高,有專家估計,其資源量相當於全球已探明傳統化石燃料碳總量的兩倍,是一種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未來能源。目前,全球許多國家都在積極展開可燃冰開採利用的研究。

在此背景下,我國能夠率先成功試採可燃冰,自然具備了非凡的意義。那麼,這項讓中國敢拍胸脯的“世界第一”究竟是如何完成的、未來它又可能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來帶您詳細瞭解這個最新的“中國驕傲”。

什麼是可燃冰?

資料顯示,可燃冰的學名叫“天然氣水合物”,之所以叫這個名字,是因為可燃冰的結構是甲烷為主的有機分子被包在水分子組成的“籠子”裡,而甲烷正是天然氣的主要成分。

這種物質被稱作“可燃冰”,一方面是因為既含水又呈固體,看來像冰,另一方面,甲烷與水分子結合很弱,外界稍加擾動就可以讓其分離出來,很容易點燃。

可燃冰是一種高效清潔、儲量巨大的新能源。有關資料顯示,1立方米的可燃冰分解後可釋放出約0.8立方米的水和164立方米的天然氣。由於含有大量甲烷等可燃氣體,因此極易燃燒。同等條件下,可燃冰燃燒產生的能量遠高於煤、石油、天然氣,而且燃燒後不產生任何殘渣和廢氣,避免了最讓人們頭疼的汙染問題。

開採難度巨大 大國競相佈局

雖然可燃冰具有燃燒值高、汙染小、儲量大等特點,但由於其廣泛分佈於全球大洋海底、陸地凍土層和極地之下,所以開採難度十分巨大。目前,許多國家也都在積極開展可燃冰開採的嘗試。

美國十分重視可燃冰研究,2000年曾通過《天然氣水合物研究與開發法案》。此後美國能源部多次撥款支持可燃冰研究,最近一次是在2016年9月,宣佈投入380萬美元支持6個新的可燃冰研究項目。

美國能源部下屬的國家能源技術實驗室12日宣佈,正與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等機構合作,於5月在墨西哥灣深水區開展可燃冰開採研究,11日已經開始了一次鑽探。

日本經濟產業省資源能源廳4日宣佈,日本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物資源機構成功從日本近海海底埋藏的可燃冰中提取出甲烷。此次試驗開採海域位於愛知縣和三重縣附近的太平洋近海,估計該海域擁有的可燃冰儲量達1.1萬億立方米,是日本天然氣年消費量的約10倍。

這是日本第二次開採可燃冰。2013年,日本嘗試過開採海底可燃冰並提取了甲烷,但由於海底砂流入開採井,試驗僅6天就被迫中斷。本次試驗持續12天后也因出砂問題中斷,未能完成原計劃連續三四周穩定生產的目標,12天產氣量只有3.5萬立方米。

在此背景下,我國又是如何率先攻克可燃冰開採這一難題的呢?據媒體報道,為實現這一目標,我國科學家利用降壓法,將海底原本穩定的壓力降低,從而打破了天然氣水合物儲層的成藏條件,之後再將分散在類似海綿空隙中一樣的可燃冰聚集,利用我國自主研發的一套水、沙、氣分離核心技術最終將天然氣取出。

領跑“未來能源”探索

在全球各國圍繞可燃冰開採利用開展的“競賽”中,中國能夠率先拔得頭籌,實屬不易。

據國土資源部介紹,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實現了連續8天穩定產氣,平均日產超過1.6萬立方米,累計產氣超12萬立方米,實現了預定目標。這意味著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取得了歷史性突破,搶佔了天然氣水合物理論和技術的制高點。

國土資源部表示,本次試採成功是我國首次成功實現資源量佔全球90%以上、開發難度最大的泥質粉砂型天然氣水合物安全可控開採,為實現天然氣水合物商業性開發利用提供了技術儲備,積累了寶貴經驗,打破了我國在能源勘查開發領域長期“跟跑”的局面,取得了理論、技術、工程和裝備的完全自主創新,實現了在這一領域由“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推動綠色發展、建設海洋強國具有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有觀點認為,天然氣水合物是資源量豐富的高效清潔能源,是未來全球能源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未來,它將會是繼美國引領“頁岩氣革命”之後的,由我國引領的新一輪“天然氣水合物革命”,有望推動整個世界能源利用格局的改變。

(相關資料來源於國土資源部網站、新華、央視等)

(編輯:塗恬 富文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