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古城影院:光與影的變遷

20世紀80年代初的新西電影院

記不得自己看的第一部電影是什麼了,但李連杰主演的《少林寺》和臺灣電影《媽媽再愛我一次》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前者讓我看得心驚肉跳、後者讓我哭得稀里嘩啦,至今電影裡的主題曲都還會唱。上大學時,河大的逸夫科技館每個週末都放映中外影片,記憶最深的,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和美國電影《修女也瘋狂》,記得看完《霸王別姬》後心情沉重,還特意寫了一篇所謂的影評,張國榮的虞姬扮相就這樣印在了腦海中。再後來上了班,新西電影院、東方紅電影院等影院都去過,看的好像都還是當時的“大片”,只是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如今南陽街頭的電影院越來越多了,似乎一幢大樓崛起,隨之而來的便是一處影院,時尚,智能,豪華,冬暖夏涼,還有一部接著一部的大片,鋪天蓋地的影片營銷和宣傳。坐在那裡翻翻電影宣傳單,想起小時候津津有味地讀《大眾電影》上的電影梗概,真的是恍若隔夢。在南陽古城的慢生活裡,電影也是一個不能不講述的話題,只是,那情形,是該從無聲電影開始的……

南陽古城影院:光與影的變遷

南陽縣影劇院,如今改了名字

如今的年輕人恐怕不知道卓別林這個名字,然而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他已經是享譽世界的喜劇大師了,一說起無聲電影,我唯一能想起的就是他。戴禮帽,拿柺棍,足登大皮靴、走路像鴨子,即使記不得完整劇情,他的鮮明形象和影片片斷還是會浮現在眼前。

國際電影界將1895年12月28日作為世界電影的發明日,那時還是無聲片,被稱為“偉大的啞巴”。1896年,電影就傳入了中國,不過在慈禧太后眼裡,這可是“不詳物”。1904年是慈禧70歲生日,英國駐北京公使為表示祝賀,特意送了一部放映機和數套影片,宮裡的宮女太監聽說過“西洋影戲”好玩但沒見過,便求慈禧恩准了,在壽堂一側架起銀幕,接通發電機,一大群寵吏貴妃跑來看究竟。只是電影那時還算是新生事物,剛剛放了三本,意外發生了,一聲巨響,磨電機發生炸裂,官吏宮妃都嚇得大呼小叫,慌亂中引起火災並造成傷亡。慈禧勃然大怒,認為大喜之日出禍災實在不祥,遂下令將電影設備全部扔進河裡,並不許任何人再帶進宮。

電影在南陽放映,已是民國八年(1919年)了。當時南陽鎮守使署執事官包炳璽委託南陽絲綢商姚繼賢,以銀幣2700元從上海購買35毫米旅行放映機1臺,手搖發電機1部,影片30多卷,並聘請技師在馬神廟戲園售票放映,也在府衙、縣署官邸及富豪家中作慶壽、賀喜或筵賓娛樂。不過,這無聲電影在數月後便冷場了。此後數年,南陽人李向榮、意大利人巴明善亦用35毫米放映機放電影,因無發電設備,先後採用日光反映和電石燈作光源。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痘醫朱文卿從上海購回1部16毫米放映機,在大華戲院等數處售票映出,僅有《印度戲法》等少量無聲影片,因不懂技術,不能及時排除故障,營業蕭條,未及1年而輟。直到民國二十四(1935年),以謝振華為首集資經營電影,於1937年8月在天津購得美國產35毫米旅行式有聲放映機1臺,3千瓦聯身發電機1部和數部影片。聘請放映技師、發電技師各一名,當年9月在龍亭門外(今解放路北端)搭棚營業放映。次年春遷往大華戲院,增建放映室,大華戲院遂改名“大華電影院”。影片除自購的幾卷外,還通過私人發行渠道向武漢租賃,大都是國產紀錄片、故事片、戲曲片、武俠片,效果較好,業務興盛。1941年初,日寇陷宛。謝振華等攜機避難於西安,第二年回宛,停機擱置。抗戰勝利後,縫紉店吳繼恆租謝影機,聘請技師,在民眾教育館(今第二小學操場)、南關等處映出歷時半年,因營業不佳而停業。到了1949年秋,南陽宜新菸廠經理趙福安又租了謝的影機,營業放映,並將馬神廟戲園更名“福安影院”,不過沒多久便停映了。

86歲的馮清連幼年時便看過無聲電影,“就在大華戲院放映,去看的人不少,裡面坐滿了。是上海的黑白無聲電影,內容忘光了,只記得裡邊有個小孩吃玉米棒。演的時長有三四十分鐘。那時候宣傳也可厲害,沒演前,早早地便有人們在那兒說‘要演電影啦,到時候去看電影去’,所以去得人很多。”只是人們去看電影,大多是因為新奇,好看嗎?“我真的不覺得好看,沒有聲音,就沒有情感共鳴,不吸引人。看完回來後別人問咋樣,我們都說‘不會說話,不知道啥意思’。”

南陽古城影院:光與影的變遷

曾經的南陽影劇院

仔細想想,近幾年時尚智能的電影院多了,但過去的電影院其實也不算少啊,人民電影院、新華電影院、大眾電影院等,還有一些影劇院以及開放的俱樂部,即使不是專業影院,也是既演戲也演電影。

南陽市第一座專業電影院——人民電影院是1951年建成的,草木結構,720個座位,地址在解放路與新華路交叉口北段,聘請天津技師放映,影片則由河南省電影公司直接供應。1957年由草木結構改建為磚木水泥結構,座位也擴大到了一千多個,直到1975年才改成樓房。市民趙星輝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人民電影院入場大門是紅機瓦房,山牆上開門,門朝東,入場要按時,若是晚了就開始上映了,裡面黢黑,服務人員就打著手電筒、拿著你的電影票對號找座。外面有賣小吃的,賣焦花生的挎著小筐、拿著小秤,瓜子則用舊報紙或書頁包成一頭尖一頭圓的寶塔形狀。

提及過去放映電影的場地,南陽市電影總公司退休幹部侯平福說,上世紀80年代初是電影最紅火的時代,除去電影公司試映廳,市區放電影的影院、影劇院及俱樂部就有17家之多,有直屬地區的,有直屬南陽市的,還有南陽縣的、各俱樂部的,甚至還有大隊辦的影院,包括南陽影劇院、東方紅電影院、人民電影院、人民會場、新西電影院、新華電影院、南關影劇院、南陽縣影劇院、宛運禮堂、宛運俱樂部、鐵路俱樂部、郵電會場、電業俱樂部、軍分區禮堂、磚瓦廠禮堂、梅溪影院、大眾影劇院等。

那時候電影公司名字是南陽市電影發行放映總公司,侯平福彼時擔任副總經理。“發行放映總公司”,擁有發行權,對電影院、影劇院和其他放映單位統一排場串片,採用分組輪替上映的供片排場措施。當時電影發行的拷貝數量有限,為了使幾家影院能同時放映同一部影片,所以將每家影院排片時間錯開,比如一家影院第一場放映,首場時間為8:00,第二家影院放映時間可能就是8:20,第三家則是8:40。這樣一來,便有了各影院必不可少的人物——跑片員,其實就是拷貝的搬運工,A影院先上映影片的話,B影院的跑片員就在現場等著,待A影院剛剛放映過一到兩本拷貝,跑片員便拿走儘快送到B影院,然後再折回等待A影院接下來的拷貝。當然,C影院的跑片員也守在B影院的放映現場,也會盡快把B影院剛放映的拷貝送到C影院。如此形成循環,一部影片便可在三四個影院輪流放映。

跑片員是無法看電影的,不僅跑片員,那時影院的所有崗位都不如放電影的放映員吃香,“那時候電影公司是好單位,放映員則是好職業中的好崗位。”侯平福說。當然,放映中也會出現故障甚至事故,放不出來的,或是無聲的、放顛倒等故障便會受到處罰,或是出現把影片膠片弄壞或放映機弄壞等事故,則可能被調離崗位。此外,因為當時隨影片發行的海報少且小,往外張貼做宣傳用就不合適,所以基本上每個影院都有美工,負責畫海報。

南陽古城影院:光與影的變遷

如今到影院看電影,影片正式開演前總會先放映一段廣告。事實上過去放映電影,正式開始時也會放映其他內容。

“上世紀70年代看電影,不論看啥電影,之前都會加演紀錄片,叫‘新聞簡報’,內容就是國家領導人會見外賓、工農業生產的新成就等,好比現在的新聞聯播,演十分鐘到十五分鐘,先看新聞簡報,然後再看正片。"趙星輝說,70年代後期,外國電影來了,經常看的是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朝鮮的電影,那時候看電影有個順口溜“中國是新聞簡報,阿爾巴尼亞是又摟又抱,朝鮮是哭哭笑笑”,“那時候人們思想不開放,外國的愛情片中,我印象墨西哥電影《冷酷的心》和《葉塞尼亞》裡面接吻鏡頭特別多,只要出現一次這種鏡頭,整個電影院就鬨堂大笑,人們覺得非常稀奇。” 到了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影片正式放映前的內容就變成了一小段動畫片,諸如《黑貓警長》《葫蘆娃》等,成了那個年代孩子們的美好記憶。

電影正式放映前的內容我記憶不深,但對小時候看到的明星畫和電影連環畫記憶深刻,那是除了傳統年畫之外,不少人家春節時都會購買並張貼室內的裝飾品。常常見到電影明星張瑜、劉曉慶、李秀明等人的大幅畫面,電影連環畫則有故事片、有戲曲片,往往到了親戚或熟人家,我都會趴在椅子上看牆上的連環畫。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上世紀80年代電影的紅火。

“張瑜的《廬山戀》那時很火。上世紀80年代初內地拍攝了一批優秀電影,像《廬山戀》《紅牡丹》《神祕的大佛》《戴手銬的旅客》《知音》《牧馬人》等,都很受歡迎。好電影真的是‘一票難求’,”侯平福說。不過,最轟動的,當屬內地與香港合拍的《少林寺》,1982年橫空出世後,吸引了浩浩蕩蕩的觀影人群,“場場爆滿,座無虛席。連座位兩側走廊上也站滿人,座票站票價格一樣,都是一毛錢一張票。”然而,從媒體的相關報道中,《少林寺》那時風糜全國,在香港以1616萬港幣票房打破了功夫片歷史最高紀錄,在內地,一毛錢的票價卻創下超過1億元的票房,成為難以超越的傳奇。印象那時候還掀起了一股上少林寺學少林功夫的熱潮,可見這部影片的影響力之大。

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黑白及彩色電視逐步普及,歌舞廳也興起了,南陽的影院上座率開始降低,電影市場有了一段沉寂期。如今,南陽的豪華影院一家家陸續開起來,廳變成了小廳,不像以前那樣一個電影院就一個廳——而這一個廳的承載量往往是千人以上、個別甚至達到兩千人以上,想想那時90%甚至100%的上座率,怎一個火字了得啊!

南陽古城影院:光與影的變遷

1990年上映的《黑色走廊》海報,為手繪作品

南陽古城影院:光與影的變遷

1989年上映的《都市奇緣》海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