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南京條約》作梗追星,原罪在誰?'

南京條約 歷史 軟件 法律 紅網 2019-07-17
"

近日,部分明星的粉絲以《南京條約》等中國被侵略歷史中曾經簽訂的各種不平等恥辱條約“作梗”,向自己心儀的明星表達所謂的喜愛之情。這種非理性追星行為引來不少網友怒批,“紫光閣”“共青團中央”等官博也迅速對相關內容進行評論、轉發,共同發聲:國恥家恨,請勿調侃!

以國恥為追星談資的行為固然值得大批特批,但將此類文案轉變為一種“瘋狂模仿”式集體行為的鍋,究竟該由誰來背? 首先,作為此類文案創作者的“無腦”粉絲是始作俑者,這種動輒與偶像上演“生死絕戀”的“獨角戲”也該休矣!其次,“66鍵盤”APP平臺是助長“無腦”粉絲趨同心理,促成此類集體行為的“幫凶”。

引輿論糾結的點在於,《南京條約》相關文案是否是“66鍵盤”APP的預置文案?對此,涉事方“66鍵盤”APP發佈聲明稱,平臺未預置任何與違規內容相關的文案,可能是某用戶創建的快捷輸入。這樣的辯解不免有推卸責任之嫌,公眾平臺難道不應對內部傳播信息進行監管嗎?須知,情緒的“感染”往往快於事實,沒有了平臺監管的桎梏,此類文案正呈“病毒式”傳播之勢,汙染著整個網絡空間。值得注意的是,該平臺還表示將對“66鍵盤”進行下架處理。但截至目前,安卓客戶端仍可正常下載,試問其下架整改的決心又何在?

我國《網絡安全法》第四十八條規定,任何個人和組織發送的電子信息、提供的應用軟件,不得設置惡意程序,不得含有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發佈或者傳輸的信息。因此,從法律層面上說,涉事粉絲與“66鍵盤”APP都負有“發佈或傳播”違法信息的責任。換言之,無論該平臺是否存在所謂“預置文案”,該類流行語也確實發現於此,即使不負有“發佈”之責,其“傳輸”違規文案的責任也不可推卸。

此外,粉絲戲謔國難行為反映出了部分年輕人對歷史的無知,而青年人歷史責任感缺失的背後,折射的又恰恰是道德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的缺位。一方面,網絡道德教育是樹人之本;互聯網語境和網民話語權上升孵化“網絡道德”這一新定義,此前的張雲雷調侃國難事件也曾引發公眾對社會公德的反思,但言論自由與堅持底線從來不是一對矛盾的概念,“網絡道德”也始終無法與傳統社會公德脫軌。另一方面,愛國主義教育是立德之基;當代年輕人但聞“愛國主義”便一笑而過,但實際上,真正的愛國主義教育能培育價值裂變的土壤,在年輕人心中根植“紅色基因”的種子。

文/彭思涵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