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雅秦淮丨應答新時代文藝發展新課題的“南京聲音”

風雅秦淮丨應答新時代文藝發展新課題的“南京聲音”風雅秦淮丨應答新時代文藝發展新課題的“南京聲音”風雅秦淮丨應答新時代文藝發展新課題的“南京聲音”風雅秦淮丨應答新時代文藝發展新課題的“南京聲音”風雅秦淮丨應答新時代文藝發展新課題的“南京聲音”

今日《風雅週刊》版面。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風雅秦淮丨應答新時代文藝發展新課題的“南京聲音”

對文藝工作而言,創作與評論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2019南京文化藝術節期間,由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承辦的“文藝新時代·南京論壇”於5月14日至17日在南京舉行。

“文藝新時代·南京論壇”以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追蹤和研究當前文藝創作和文藝理論研究的新態勢,設置了主旨發言和專題論壇等環節,旨在為廣大文藝評論家、理論家搭建交流互鑑的平臺,促進提升南京文藝創作的整體水平,通過高質量的評論催生高質量的作品,為南京的文藝精品創作激發新的動力和活力。論壇上,國內及省市著名文藝批評家、學者、文藝家,圍繞“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及習近平關於文藝的重要論述闡釋”“主旋律創作引領時代風尚、構建主流價值觀的意義、作用及途徑”“以網劇為例,探討網絡文藝的價值導向”以及“文藝創作與當代傳播”等專題進行了深入研討,發出應答新時代文藝發展新課題的“南京聲音”。

關鍵詞:文藝新時代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堅守文藝精神屬性

仲呈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文藝新時代·南京論壇”的舉辦,立足南京,要推動南京的文藝事業的繁榮,同時,利用這個平臺服務於全國的文藝評論家。一個具有優秀歷史文化傳統和文藝傳統的重要城市,率先組織文藝工作者來學習、領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推動文藝的繁榮,對此我表示衷心的贊成。我相信論壇的舉辦不僅影響南京、影響江蘇,必將影響全國。廣大文藝工作者應牢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創作出人民喜聞樂見的優秀作品。“文化化人,藝術養心,重在引領,貴在自覺,勝在自信。”

毛時安(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藝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講話,是指導和激勵廣大文藝工作者在新時代做好文藝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當下我們面對的觀眾、讀者和以前完全不一樣,文化背景也不一樣,要處理好文藝與市場、與經濟關係,文藝不能做市場的奴隸,要堅守文藝精神屬性。今天文藝的受眾,特別是新時代年輕人,價值觀、審美觀有了很大變化,希望我們全體文藝工作者和文藝批評家要面對把握這麼一個新時代,思想要跟上、話語要跟上,語言文藝風格要跟上。

王暉(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導):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最新體現,應對了文藝新時代需要我們面對的種種情況,它涉及到文藝理論的基本問題,是對人類文學活動或者文藝活動各方面,如文學創造、文學作品、文學消費和文學接收等要素的迴應,極具現實針對性。

傅逸塵(《解放軍報》文藝評論版主編):進入新時代,中國不僅向世界提供產品,還對外傳播我們的文化、思想、發展理念,這是特別了不起的一個變化。那麼我們究竟拿什麼樣的文藝作品與世界對話?新時代對中國的文藝創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文藝作品要從宏大敘事轉向個體經驗,關照個體感受。另一方面,文藝創作必須跟上時代和民族發展的腳步。從《戰狼》等“爆款”影視作品的出現來看,觀眾亟須家國情懷的“中國表達”,寫出帶有大國氣象、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的文學文本。

關鍵詞:文藝評論高地

南京打造文藝評論高地 要注重陣地和隊伍建設

傅謹(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南京打造文藝評論高地,要注重陣地和隊伍的建設。南京有著豐富的高校文學資源,這是文藝評論的重要力量。陣地的建設比隊伍更為重要,文藝評論的發展需要有實實在在的呈現,例如,論壇、講座、研討會,還應更多地恢復報紙的評論版面,更多地開設電視評論節目。

劉海波(上海大學上海電影學院教授、博導):打造文藝評論高地是一個有大氣魄的大手筆,我建議南京主要做好五件事。第一件事,有隊伍。培育南京本土的專家、年輕學者,也可以整合全國的力量。第二件事,有平臺。要有發聲的平臺,包括論壇、主流媒體以及新媒體。第三件事,有評獎。評獎是一個重要的抓手。第四件事,有線下活動。開展常態化的作品研討交流,根據範圍的大小,一個月搞一次或者隔一段時間搞一次。第五件事,就是得有組織。所有的這些工作,都需要一些強有力的組織。這個組織就是南京市委宣傳部、南京市文聯和省市評協協同發力。我想,這樣假以時日的話,文藝評論高地並不遙遠。

溫潘亞(江蘇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我們這個時代可以說是一個人人都是批評家的時代,人們對每一種文藝作品都可以提出見解、觀點,有的藉助紙質媒體,有的通過網絡語言,有時不需要講一句話,發一個表情、點一個贊就行。但是,真正起到引領作用,能夠指出問題說真話的,還是比較少。文藝批評家要履行自己崇高的職責,在批評過程當中弘揚時代主旋律,弘揚正確價值觀,追求真善美。文藝批評家要發出自己的真誠聲音,面對批評對象,不說假話、不說套話、不說空話,要說真話,這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主旋律創作

在個人觀察和時代命題中找到共情點

傅謹(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無論我們怎麼重視主旋律創作,歸根結底要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感人的作品,有精神高度、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的作品。我是做戲曲研究的,在我看來,“培根”就是要繼承傳統,歷史不能被割斷。另外作品要有價值導向,引領正確的社會價值觀,要起到“鑄魂”的作用。

李掖平(山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導):文學藝術有其寬廣性,文學藝術承擔兩個向度的職責:一是要理直氣壯地謳歌真善美,二是要旗幟鮮明地撻伐假惡醜。主旋律的創作要重視原創力,在個人觀察和時代命題中找到共情點。對紅色文化的重視是歷史的必然,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紅色基因的激活是一個系統工程,需重在以富有審美的藝術感召力引領方向,而不能流於口號式的宣傳。

丁捷(江蘇省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著名作家):圍繞歷史的現實和當下的現實,想重點談談促進南京紅色文藝研究與創作的幾點想法。第一,這是時代的召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南京市高度重視紅色文化資源的保護、發掘和利用,在文藝創作中應該有所為。第二,這是歷史的底色,也是當下的光彩。南京解放70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離不開紅色精神這樣一個推動力。第三,這是我們的擔當。地方文藝工作者對地方歷史、地域性文化的傳承、融入和發展,該做出怎麼樣的努力和貢獻,要有我們的思考和踐行。

郭寶亮(河北師範大學教授):主旋律創作要以開放的姿態面對全人類的優秀成果,把中國傳統與現代文化整合起來,將中國文學與世界文學融合起來。主旋律創作也可以很先鋒,在創新的基礎上,改變過去的思維方式,寫出更加有利於時代,同時又是表達人類美好情感的好作品。

關鍵詞:網絡文藝

提升網絡文藝精神內涵和文化品格

張智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副會長):2015年被稱為網絡自制劇大發展的一年,各大網絡視頻的自制劇呈井噴式發展,網劇逐漸從“邊緣劇”向“主流劇”發展和靠攏,說明從學界、業界到有關政府管理部門都在重視。截至2018年12月,中國的網民是8.29億,這個市場非常大,網劇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以網劇為代表的我國網絡文藝應該是建立在中華優秀文化之根上,我覺得,優秀的網劇,必然是向全球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是可以擁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的。如果我們說經濟是手拉手,文化就是心連心。

戴清(中國傳媒大學教授、博導):網劇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我們要在其發展中解決可能會出現的一些問題,而不是全部否定。它對我們研究美學氣質等課題都會是一個新的引擎和新的動力元素。因而要引領其發展,提升網劇的精神內涵和文化品格。網劇中活躍的“萌文化”“燃文化”等清新的青春文化、勵志文化,有著積極向主流文化靠攏合流的正面價值導向。

章旭清(東南大學藝術學院藝術理論系副主任):無論從播出平臺,還是對網劇的藝術水準及其思想性要求來看,網劇和傳統影視劇的邊界,其實是模糊的。有“先網後臺”,也有“先臺後網”的。這也是網劇未來發展的一種走向。

徐思源(江蘇省廣播電視總檯石湫影視基地宣傳主管、編劇):網劇從最初靠暴力、色情、獵奇吸引眼球慢慢回到正常的創作軌道,無論製作成本還是主創團隊都在往精品化方向邁進。《焦點訪談》在前年曾經做了一期特別評論,重點關注網劇《如果蝸牛有愛情》,意味著網劇已站上視聽行業的風口。隨著當前網劇行業縱深發展,用戶有了更加挑剔的審美標準,如果劇集內容不夠有吸引力,價值導向性不強,觀眾可以隨時放棄,這也對網劇製作提出更高要求。

關鍵詞:創作與傳播

利用新媒介推介宣傳好作品

李曉愚(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移動互聯網讓今天的傳播語境有了很大變化。文藝創作對待移動互聯網應有兩種態度:一種是利用,一種是適應。利用的態度就是,媒介當作工具來使用。適應的態度就是,一方面我們不得不適應這種新工具,因為我們的很多文藝作品在手機上傳播,受眾一看到不精彩就刷別的東西去了,所以我們必須要適應這種新媒介,並利用新媒介推介宣傳好我們的作品。另一方面,對文藝工作者來講,怎麼去適應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怎麼去進一步培養讀者的藝術品位、水準,可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一個話題。媒介毫無疑問地改變了文藝,既改變了文藝創作者,也改變了文藝接收者。

王廷信(東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當前傳播手段面臨單體媒介向複合媒介再向融合媒介演化的過程,簡單融合也同時向全面融合演化,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信息的多向傳播,對媒介控制包括媒介批評提出了新課題。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對媒介有這麼強大的意識,從文學創作方面來看,晉江網現在一天要產生750部文學作品,每三秒鐘就有一篇文章發表。今後拍一部電影,有可能演員演出十分鐘就夠了,剩下的由智能機器人完成。新媒介給當下社會每一個人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提供了無限空間,可以說現在是一個想象力爆發的時代,文學藝術創作和文學藝術傳播要正視這一點,並有效利用這個機遇。在新媒介、大數據、智能化這樣一個技術高速發達的時代,我們一定要正視,這些究竟會給文學藝術帶來什麼,需要邊適應、邊警惕、邊創作。

陳衛星(中國傳媒大學國際傳播研究院副院長):最近有一本書《武漢長江大橋》,我看了之後很震驚,它不是報告文學,是把這個橋所有的文獻、信件、圖紙、照片、新聞全部整合到一起的多媒體版本。當代技術條件下,文藝創作會面臨多元化受眾的挑戰,這個挑戰在於,我們要思考如何在兩者間形成對話性關係,而不是對抗性關係。長三角地區作為中國經濟最發達、文化積累最深厚的地方,在這方面應該有所作為。

風雅秦淮丨應答新時代文藝發展新課題的“南京聲音”

每週五,

《風雅秦淮》與你不見不散!

本版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聯繫電話:025-84686260

風雅秦淮丨應答新時代文藝發展新課題的“南京聲音”

戳“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內容來源:南京日報全媒體記者 邢虹整理

封面圖片來源:南京日報全媒體記者 丁劼

內容編輯:南京日報新媒體編輯 俞又丹

推薦閱讀

記憶裡的玄武湖大草龍,回來啦!

堯化門,曾經路過你的舊時光……

贊!南京這一指標位居全球首位

風雅秦淮丨應答新時代文藝發展新課題的“南京聲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