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後,他在體檢時巧遇當年恩人

20年後,他在體檢時巧遇當年恩人

杜繼文(左)與楊志富笑著回憶往事。

本報通訊員 莊衛忠攝

20年前,一封資助申請信,牽起千里結對幫扶的緣分,一邊是陝西商州貧困學生楊志富,另一邊是南京棲霞職工杜繼文;20年後,在棲霞區醫院體檢室,杜繼文來例常體檢,沒想到偶遇已是該院主治醫師的楊志富。“那一刻,像夢……”昨日,回憶起兩人相遇的那一刻,楊志富仍激動不已。

“尊敬的校領導,我父母都是農民,家中3個兒子……1998年冬天,二哥患了重病,無力償還欠債……特此申請資助,當湧泉相報……”昨天上午,在棲霞區醫院急診科,今年35歲的楊志富照顧完病人,從桌內拿出一封書信給記者看。這是他已保存了20年的資助申請,是他當年申請成功後,特地從學校取回的。無論走到哪,他都一直把它帶在身邊,提醒自己不能忘記感恩。紙有點破損,但字跡仍然清晰。

楊志富說,他出生在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黑山鎮藥王坪村。1999年,他在商洛高級中學讀高二時,聽老師說,學校有對口援建助學項目,來自南京市棲霞區幹部職工的捐款,將幫助貧困學生繼續學業。於是,他遞交了資助申請信。校方通過了他的申請。很快,第一筆助學款300元匯到了學校,老師通知他去領取。他說,“那天,我第一次在來信上,看到了恩人杜繼文的名字。他勉勵我好好學習,要考上大學,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300元,現在看來不算大錢,可在當時,是我一個學期的學費。”楊志富說,此後每個學期,他都會收到杜繼文的資助匯款,總共1000元。支持他在家境最困難的近兩年裡,順利完成了高中學業。

隨後,楊志富與杜繼文通了很多信。在信中,他管杜繼文叫“杜叔叔”,常常表達感謝之情。他在一封信中寫道,“我的生活雖清貧,但清貧又算什麼?正因為清貧,我才發奮讀書;正因為清貧,我才立下壯志。”杜繼文也回信鼓勵他努力學習。兩個相距千里的陌生人,慢慢走進了對方的心田。

“有一年快過年的時候,杜叔叔給我來信,信中還有100元現金。”楊志富說,新年的紅包,溫暖了他們一家人。2001年,他考上位於江西贛州的贛南醫學院,因為通信地址變更,意外與杜繼文斷了聯繫。

雙方失聯的這段時間,楊志富一直將杜繼文的幫助銘記於心。2006年大學畢業後,他在江西、上海工作過。2015年來到南京棲霞工作,他心裡很是激動,“我想見杜叔叔一面,當面說一聲謝謝。”但他對杜繼文的信息所知甚少,數次託人尋找,都無功而返。

6月10日上午,小楊為棲霞區機關幹部進行體檢時,一張表格遞到了他的面前,上面寫著:區農業農村局杜繼文。小楊看到後激動萬分:“我叫楊志富,我是商州區人,20年前我讀高中的時候,您資助過我。”杜繼文也認出他來:“你給我郵寄過照片,你後來考上了贛南醫學院。”信息吻合,雙方立即確認了彼此。對於這次相遇,他們感覺不可思議,像是奇蹟。

54歲的杜繼文現在是棲霞區農業農村局林業科科長。他說,當時單位組織對口援建,小楊家境貧困,但好學上進,自己也希望能助他一臂之力。與小楊互通的信件,他保存至今。他說,小楊在信件中表現出來的積極向上的精神難能可貴。杜繼文說,“看到小楊現在家庭幸福、工作順利,這麼年輕就成了棲霞區醫院的骨幹醫生,我為他驕傲!”

據悉,棲霞區農業農村局對口援助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已近30年。目前,該局還在不斷豐富對口幫扶的形式和內容,擴寬對口幫扶的領域。

本報通訊員 陳琳 本報記者 王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