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南懷瑾也不得其解

南懷瑾 大學 夏桀 帝辛 傳統文化裡的企業管理 2017-06-19

繼續讀《大學》,齊家治國的道理在曾子口中越發讓人迷惑,就連南懷瑾老師都不能理解為什麼“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這讓大師都“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如果換一種角度去讀《大學》就很清楚了。我們先看讓南師也不好解釋的這一段。

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大學》

譯文:堯舜用仁道來統治天下,民眾也會跟著他們一起講仁愛;夏桀與商紂用殘暴來統治天下,民眾也會跟著他們殘暴;如果君王發佈的命令與他實際習慣的做法相反的話,民眾就不會聽從他。

老張解讀:

前面文章我解讀“一家仁,一國興仁”的時候就把一國看成一個人,一家也是一個人,於是齊家治國就回歸到了個人修行的問題上來了。把一個人看成一個國家,人的心性就是國君,人的思維意識就是輔臣,而人的各個功能器官就是民眾。這樣你的心性是堯舜一樣的仁心,那麼你的行為舉止也就是仁行;你的心性若是桀紂一樣的暴戾,那麼你的行為舉止也勢必暴戾極端。人的行為與人的心性相符,是很好理解的,這樣的人要麼是真君子要麼是真小人。就個人來看,這兩種雖說是對立的兩面,但也不必說這個好那個壞,我們可以理解為陰與陽。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南懷瑾也不得其解

成佛成魔一念間

有這樣一句話說是“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我們的心性決定了我們行為,如何選擇全在我們的一念間。

對於“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大多註釋認為這個“其”是指的桀紂或是某個君王,說他們發佈的政令是和他們自己的嗜好是相矛盾的,所以民眾就不聽從。若是這樣解釋,就與歷史和現實都不符了,我們看到即使歷代皇帝尊崇仁孝的儒家之道,卻越加專制與獨裁,皇權高於一切,而民眾呢,忍受,繼續忍受,哪怕是逼上絕境敢於反抗的又有幾何?所以說這樣解釋這句話肯定是不對的。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南懷瑾也不得其解

被逼上梁山的林沖

這裡的“民”應該是一個人的行為舉止,而那個“令”發自於這個人的心性,“所好”是一種對外物的執著,我們可以理解為嗜好、習慣或性格。這樣就好解釋了,一個人就算做出了與自己的嗜好相反的決定,而身體的行動卻依然如故,不會聽從這個決定的。可以舉例來說,鄉下人習慣了隨地吐痰,到了某些有明文警告的景點,雖然知道這樣不好,還是習慣地吐了。

堯舜都是經過了長期影響教化才能做到“率天下以仁”,同樣的,夏桀商紂那也不是突發奇想地暴戾起來。所以說,要通過長期地教化影響才能改變“民之所好”,也就是說,個人修身也是需要我們明心見性,時時反省,堅持修行,摒除“所好”的執著。這樣的修行不是三兩天,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