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人”——第二個登島族群

南渡江 漢朝 秦漢 宋朝 新華網 2017-06-27

原標題:臨高語族群歷史文化待深度挖掘 “臨高人”,第二個登島族群

“臨高人”——第二個登島族群

1980年,中央民族學院曾經派人來海南進行語言調查。這是他們調查得來的當時“臨高語族群”的分佈圖。 劉劍三 供圖

“臨高人”——第二個登島族群

部分研究臨高語的學術著作。 海南日報記者 陳耿 攝

海南是移民島,移民的多樣性決定了語言和方言的多樣性,因此,海南也是方言島,是語言學家眼中的“方言寶庫”。近年來有關海南閩語、黎語、臨高語等語種的學術論文和專著,可謂汗牛充棟,比比皆是。其中臨高語作為一門少數民族語言,所講的人竟是漢族族群,本身就值得深入研究。

2016年初,海南省臨高文化研究會正式掛牌成立,包括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葉顯恩、訪美學者張惠英、海南師範大學教授劉劍三等在內的專家們對臨高語族群歷史文化進行深度挖掘、探討與研究,這個獨特的語族也開始被賦予新的活力,逐漸進入人們的視野;發表在國家核心刊物上的臨高文化論文,也得到學術界的關注和肯定,使得“臨高學”的概念呼之欲出。

6月20日,在海口市的一家茶館裡,28歲的海口市秀英區長流鎮居民李瑩正和她的朋友們聊著天。雖然身為海口人,但李瑩和她的朋友們所說的語言,卻與海口其他地區的話完全不同。差異之大,以至於海口其他地區的人們幾乎聽不懂李瑩他們講的話。

這種話,被稱為“村話”,根據學者研究,實際上就是發生了一定變化的“臨高語”。海口市目前操這種話的地方有海口的老街區和龍塘、龍橋、石山等鎮。

從漢至唐宋的一千多年,臨高語族群先是居住在南渡江流域以及海南島的北部,包括現在的文昌、海口瓊山、澄邁、儋州和臨高一帶土地肥沃的沿海地區,以後逐步向全島沿海地區擴展。也正是基於此,這個族群的語言也如種子一般沿路播撒,紮根發芽。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海南省臨高文化研究會會長葉顯恩認為,在漢代以後、宋代以前這一千年的歷史中,臨高語族在海南處於重要地位,臨高文化也佔據著重要的位置。

因獨特語言進入人們視野

海南師範大學教授劉劍三長期專注於臨高語的研究。他介紹,臨高語族群進入人們的視野的,在現存的海南第一部譜志——《正德瓊臺志》中,記載了正德年間海南語言的種類,而編者為海南本地瓊山人。在這本譜志中,臨高話被歸為西江黎語。而此後的三百多年間,再無關於這種語言的記載。直到18世紀末,傳教士進入海南,由於要學習當地語言,便用國際音標對當地語言進行標註,此時也出現了對臨高話的記載。

在之後又過了近百年,臨高話才重新被注意。

劉劍三介紹,上世紀50年代,中央民委派一個團隊到海南對當地的民族種類進行調查,在調查中,臨高話引起了這個團隊的注意,雖然當時對臨高話的研究已經有了成果,卻一直沒有形成文字,也沒有發表任何文章。直到1981年,當年那個調查隊中的成員樑敏根據當初調研的材料寫出的《臨高話簡介》和《臨高人——百越子孫的一支》兩篇文章才正式發表。隨後的上世紀90年代初,第一部關於海南臨高話的著作也面世了。

臨高語族群居住範圍很廣

臨高語族群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人群,他們從哪裡來?學界至今意見仍不統一,沒有定論。一般認為,臨高語族群是古代駱越族的一個分支,大約春秋戰國時期從今天的廣西東南部與廣東西南部跨海來到海南島上的。這是繼黎族第一個登島之後的第二批較大規模登島的族群。但說臨高語族群是駱越族的一個分支並不等於說現在的臨高語族群(“臨高人”)就是少數民族,因為臨高語族群早已漢化。

葉顯恩認為,根據史學界的研究成果,臨高語族群進入海南島,至少是在秦漢以前。漢書記載的“善人”,就是現在臨高語族群的先人。進入海南島後,臨高語族群沿著南渡江以西開墾土地,並以此為基地。爾後,這個族群逐步向沿海四周平原拓展。而南渡江流域以西的海南島的西北部地區,一直是臨高語族群的主要家園和大本營。

葉顯恩表示,從今天操臨高話(內有瓊山土語、澄邁土語和臨高話,三者稍有差異)人群的範圍看,也可大略發現:時至今日,臨高語族群依然堅守南渡江以西這一傳統的家園,即海口(含瓊山)、澄邁、臨高和儋州等地區。而東部和南部沿海地區,從地名、語言、習俗等方面看,也依然留有臨高語族群的痕跡。如瓊海著名的博鰲,就是以臨高話命名的,而海口的一些鄉鎮村落,也是以臨高話命名的,如以美、龍、南、文、福、寶、羅、僚開頭的地名即是。在昌江、東方、三亞等地,也有一些海邊的村落居民依然說臨高話。

彭靜在其文章《臨高文化歷史淵源、特質及其地方認同初探》中認為,最早開發海南島的黎族和隨後入島的臨高語族群,都屬於嶺南土著的後裔。因此,可以說,從秦漢至隋唐,駱越文化和其後的俚僚文化(駱越和俚僚都為古時對嶺南土著的稱呼)是臨高最早的歷史文化,也是其底層文化,成為以後臨高文化最基本的構成之一。因此,臨高文化留有百越遺風。而後,隨著大量中原漢人遷移至海南島,臨高語族群也開始接受中原文化。

而臨高語族群在接受中原文化教育的過程中,也不斷影響著從中原遷移至此的族群。

葉顯恩認為,臨高語族群自秦漢以來不斷地融合登島的漢人,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逐漸提升自身的文化。爾後馮、冼兩大家族為實施對海南的管轄,帶來了一批家人、隨員,以及戍守軍士。這是一批與中原文化有了接觸的群體。登島後可能為不斷漢化的臨高語族群所融合,因而使臨高語族群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他說,唐代被貶謫到海南島的唐朝官員為數相當可觀。據海南大學教授唐玲玲的統計,有王敬暉、楊炎、李德裕、韋執宜等60多人,這其中還不包括宋代諸多的謫官逐客。他們傳授儒經,廣施教化,言傳身教,得益最大的是臨高語族群,因為這些被貶的官員都生活在臨高語族群中間。

臨高語族群的主要家園,即南渡江流域以及西部的瓊(山)、澄、臨、儋一帶,官辦的府、縣學、社學和書院,以及私立學校紛起,人才肇起。宋代,海南島中進士者13名,中舉人者也13名。瓊山因處於本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自宋元而明清,科舉人才幾佔一半以上。

他表示,臨高語族群居住的地區,自漢代起就是官方治所的所在地。漢代設珠崖、儋耳郡,是在臨高語族群生息的地盤。後來設置管轄全島的都督府,也是在臨高語族群早期的大本營即今天的海口瓊山區。從漢至唐的悠悠千年,臨高語族群都牢固地堅守文化的重要地位。

對海南歷史有著重大貢獻

通過越來越深入的研究,學者們發現,臨高語族群在海南歷史上作出了重大貢獻。

葉顯恩認為,首先,由於當時被稱為“善人”的臨高語族群歸附漢皇朝,並納入編戶齊民,使漢皇朝在海南有了統治基礎,正式把海南劃入國家版圖,並且一直延續至今。對締造我們多民族的國家,臨高語族群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而自唐代始,臨高語族群對貶謫南來的中原文士,總是懷著景仰感激之情,接受中原人士散播文明因子。

在紡織技術方面,臨高語族群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葉顯恩介紹,從漢代的廣幅布,唐代的花縑文紗,乃至宋元的棉布紡織,臨高語族群的棉紡織技術一直居領先地位。

他表示,臨高語族群的海洋文化,也是一筆極其豐厚的精神遺產。由於海南島盛產珍珠、玳瑁等名貴海產品,還盛產黃花梨、沉香、檳榔等土特產,從事海上貿易的商賈到海南島者,當逐漸增多。尤其是自公元三世紀,孫吳開通了自番禺(廣州)啟航,經海南島東部海面,直穿西沙群島海面而抵達東南亞各地的便捷航線。海南東南部的振州(今三亞、陵水一帶)便是這一航線的中間站。自三世紀始,海南島處於聯結亞、歐、非洲的“廣州通海夷道”上,其地位愈顯重要。八世紀中葉,以東方的唐帝國和西方的大食帝國為軸心的國際海洋貿易圈形成,廣州是這一貿易圈的東方中心。以廣州為始發港的海上絲路穿過海南島的東部,必在海南東南部停船以補給船上生活之需。而臨高語族群在其中經受了鍛鍊,使自身的海洋文化得到不斷地提升。至今,停靠在海南各大漁港的漁船中,總少不了來自臨高的漁船。臨高語族群自古以來就辛勤耕耘南海,世代相傳。直到今天,臨高仍然是海南最大的漁業縣,漁業總產值居各市縣之冠。(記者符王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