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布拉克的近鄰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木壘河

昌吉州東三縣的位置關係示意圖

上週末走馬觀花地去了昌吉州東三縣中的兩縣和夢境般美麗的江布拉克,本是逛逛全部東三縣的,體能有限,遺憾沒能去成最東邊的木壘縣。最近,剛剛看完一本作家李健先生的小說《木壘河》,對木壘有了嚮往和憧憬之情。

這是一本繼《白鹿原》之後不容錯過的一本好書,如你生長或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或喜歡西北地方語言,有可能會更喜歡這本書,感覺它會更親切。書名是由去世的著名作家陳忠實先生親筆題名!

除過這部小說豐富多彩的內容,還有小說裡面夾雜的陝甘方言,也是喜歡它的原因之一。從書中,我們不僅看到了生活在東三縣這片土地上的凡夫俗子的平常人生,還看到了新疆的世俗風情和時代變遷。它是一部反映民國時期新疆的雄奇史詩,用濃濃西北深情,書寫了近四十年的家國命運變遷!小說同時寫出了舊中國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三位新疆統治者的交替,馬仲英進疆,直到新疆和平解放,解放軍進軍新疆等歷史事件,鑄就了一部沉鬱、厚重的新疆往事,以史詩般宏闊的筆調,還原非常時期的非常人和事,書寫動盪時期的家國命運變遷。

江布拉克的近鄰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木壘河

歷史大勢的風雲變幻,交錯纏結的恩恩怨怨,彪悍率直的愛恨情仇,此起彼伏的正邪善惡……古老的木壘河在一代代人新生的陣痛中顫慄。

總之,這部書引起了對木壘深深的興趣。鑑於此,在這裡藉著鄰居江布拉克的美景,結合史料,順帶介紹一下美麗的木壘,願意與大家交流,也歡迎東三縣的盆友能提供更多的信息,供喜歡的人們欣賞遊旅,為去觀遊木壘的盆友做必要的知識儲備。

江布拉克的近鄰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木壘河

新疆木壘縣在奇臺縣以東,哈密轄區的巴裡坤縣以西。見上圖意圖。它是昌吉州東三縣:吉木薩爾、奇台、木壘,最東邊的一個縣。處於天山北麓,準噶爾盆地東南緣,從哈密和烏魯木齊出發,都可以順利抵達。它南倚天山與哈密地區的鄯善縣隔山相望,北與蒙古人民共和國交界,國境線長150公里。東、南、北三面環山,地形呈東、南、北三面高、中部低的半壁槽狀盆地。地形地貌大致可分為山地、丘陵、平原、沙漠四部分。南部山區,峰巒連綿;東北部山區,地勢平緩;中部丘陵均呈南北走向。

木壘一詞系匈奴語"蒲類"的轉音,又說系蒙古語"馬"、"大草原"或"彎曲的河流"之意。木壘四道溝原始村落遺址的發掘證實,早在3000多年前木壘就有人類居住,古為蒲類後國,唐代設蒲類縣,清代定名為穆壘,隸屬奇臺縣(當時奇臺縣直屬烏魯木齊),1930年建木壘河縣。木壘是一個畜牧業大縣,畜牧業是該縣的主導產業。木壘的物產十分豐富,出產的鷹嘴豆、白豌豆、桃豆、阿魏菇馳名中外,具有民族特色的哈薩克刺繡更是飲譽海內外。木壘風光獨特,著名的原始胡楊林、木壘鳴沙山、北塔山天然化石公園、博斯坦巖畫、翻滾泉、四道溝氏族公社晚期村落遺址都在這裡,極具旅遊價值。

西漢時木壘為蒲類後國地,唐屬庭州蒲類縣,據《西域地名》考證即北庭都護府之獨山守捉。宋屬高昌回鶻。成吉思汗統兵西征,在此建獨山城。元屬別失八里東境。明為瓦剌遊牧地。清雍正十年(1732年)寧遠大將軍嶽鍾琪在木壘築城,與巴里坤城"互為犄角"。乾隆年間設北路營塘,稱"木壘塘"。置木壘河巡檢,屬奇臺縣。1912年重築木壘城,1917年設木壘河縣佐,隸屬奇臺縣。1930年從奇臺縣析置木壘河縣,屬迪化行政區。1950年3月1日建立木壘河縣人民政府,隸屬迪化專員公署。1954年7月14日成立木壘哈薩克自治區,次年2月14日改為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屬烏魯木齊專區。1958年5月劃歸昌吉州。1969年自治縣人民委員會改稱革命委員會,1981年1月後恢復人民政府建置。

哈薩克族,據文獻記載,原是一個遊牧民民族,有著悠久的遊牧歷史。據史籍記載,六世紀中葉,阿爾泰一帶的突厥人建立了突厥汗國,部分突厥人和烏孫人融合,和活動在西域廣大地區的塞種人、月氏人均為哈薩克首長的先民。十世紀至十三世紀,又融合了陸續遷到天山北部遊牧地區的部分回鶻人、葛邏祿人、契丹人和蒙古高原興起的克烈、乃蠻、欽察以及合臺汗國的蒙古人,終而形成哈薩克。至於"哈薩克"一名,史家考釋不一。

哈薩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哈薩克語屬於阿勒泰語系突厥語族西歐語支;哈薩克文字是以阿拉伯文的拼寫方法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江布拉克的近鄰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木壘河
江布拉克的近鄰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木壘河
江布拉克的近鄰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木壘河

在長期的生產鬥爭和遊牧生活中,哈薩克族人民創造了絢麗多彩、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藝術。哈薩克族文學形式多種多樣,有敘事長詩、小說、民間故事、即景對唱等,文學作品充滿了濃郁的草原氣息,開朗、豪放。民間詩人和歌手也叫"阿肯",阿肯具有即景生情,現編現唱的才能,阿肯彈唱很受歡迎。哈薩克族音樂曲調流暢,節奏鮮明;哈薩克族舞蹈剛健蒼勁,熱情奔放。哈薩克族的器樂種類很多,彈奏樂器有冬布拉、謝勒鐵爾等;拉奏樂器有庫布孜,克勒庫布孜等;吹奏樂器有色不孜克、斯爾那依、阿德爾那等;打擊樂器主要有達布勒、阿薩塔亞克、斯得爾瑪克等。哈薩克族的音樂舞蹈就象草原上盛開的鮮花,鮮豔奪目,美妙動人。

在飲食方面,哈薩克族以食用肉類和奶製品為主,奶製品種類繁多,有奶茶、奶酪、酥油、酸奶子、奶皮子、奶疙瘩、奶豆腐等,麵食主要有烤饢、油炸的"包爾沙克"等。他們的服裝有很強的實用性,男性夏天在頭上扎三角巾,冬天戴狐狸皮製成的三葉帽。服裝一般都較寬大,這是為了便於騎乘。女子一般穿連衣裙,結婚前戴圓形小帽,結婚後披頭巾,婚後一年改為蓋頭。以貓頭膺羽毛作帽纓的姑娘帽非常漂亮。

哈薩克族如果是貴客賓光臨,還要殺一匹青馬駒,這是哈薩克族待客的最高禮遇。哈薩克族信仰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肉孜節,古爾幫節和納吾魯孜節。節日期間將隆重舉行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小孩出生,舉行割禮,結婚等喜事,都要宴請親友,整個"阿吾勒"的人也會前去幫忙。哈薩克族是馬背上的民族,不論男女都擅長騎馬。他們的遊牧娛樂也大都和馬相關,有賽馬、刁羊、馬上拾銀、馬上角力等,特別是"姑娘追",最受青年男女的喜歡。哈薩克族有天文學、氣象學和曆法知識,他們用12生肖紀年,用屬象能準確推得出一個人的出生年月。哈薩克族的工藝美術也很有名,壁掛、花氈以及各種刺繡品,都是哈薩克婦女的傑作,每件繡品都是一個精美的工藝品。在歷史上,哈薩克族從不經商,也恥於經商。在商品經濟大潮的衝擊下,許多牧羊人的後代扔下了牧羊鞭,進入了商品流通領域,幹起了第三產業。

木壘縣有座神祕的山,叫鳴沙山,又叫響沙山。哈薩克族稱之為"阿依艾庫木","阿依艾蓋庫木"是呼喊的意思,"庫木"為沙漠。據說很早的時候有一個名叫葉勒森的哈薩克牧民放牧到這裡迷失了方向,他在沙漠裡轉啊轉,忽然聽到一陣一陣急促的喊叫聲,他驚喜萬分。可是,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喊叫的人,他感到非常奇怪。又找了好長時間發現是沙山發出的轟鳴聲,心裡十分驚懼,以為是到了魔鬼呆的地方。以後人們又把這裡的沙漠叫做"葉勒森庫木"。意思是說"能聽到鬼叫的沙漠"。鳴沙山共有5座,其中一座最大的目測長度為500-800米,相對高度50-70米左右,西南-東北走向。據說,全世界這樣的沙海景觀屈指可數。已知全國範圍內也僅有甘肅的敦煌,寧夏的騰格里,內蒙古的毛烏素沙漠和新疆巴里坤發現有如此迷人絕倫的自然景觀,而其中響聲之大,樂趣之多當以木壘鳴沙山為最。

沙山為什麼能發出如此令人震撼的轟鳴聲?大自然怎地神工鬼斧般地創造出如此的奇特景觀?有人認為這裡的地下可能有某種磁性物質;也有人認為這裡的天空有強磁場存在;還有人認為這裡的流沙屬石英沙構造。當然,一個古老的傳說也不失為一種說法。相傳,唐代時平西大元帥樊梨花率兵平定突厥叛亂,到了蘆花河(今木壘河)由於長途奔波,士兵們疲憊不堪,加之西突厥在河西岸重兵防守,樊梨花只好派200親兵連夜繞道紅柳峽到鐵勒道總營(今巴里坤)搬兵。200親兵沿北新道急速而行,不想到了鳴沙山遇到了一股強大的黑風,瞬時間將200親兵埋在了沙下。如今人們聽到沙山發出的哀怨聲,便是樊梨花200親兵的呼救聲。

附:產地採購的木壘鷹嘴豆,自制的鷹嘴豆醬(拌麵,夾饃等都可以) 。

江布拉克的近鄰木壘哈薩克自治縣,木壘河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