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

哈薩克是我國的一個古老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秦漢時的塞種、月氏、烏孫、康居、阿蘭、匈奴、突厥以及葛邏祿等突厥部落,蒙古興起前後的契丹、乃蠻、克烈、欽察等部族。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和融合,到15世紀初葉,逐漸形成為一個比較穩定的民族共同體一—哈薩克族。哈薩克族以勤勞勇敢,殷勤好客而聞名於世。它世代居住在我國西北邊疆,對中國歷史的締造作出過重要貢獻。在保衛我國西北邊疆,反對外來侵略,特別是在反對沙俄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鬥爭中,哈薩克族曾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阿布賽汗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

哈薩克是我國的一個古老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秦漢時的塞種、月氏、烏孫、康居、阿蘭、匈奴、突厥以及葛邏祿等突厥部落,蒙古興起前後的契丹、乃蠻、克烈、欽察等部族。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和融合,到15世紀初葉,逐漸形成為一個比較穩定的民族共同體一—哈薩克族。哈薩克族以勤勞勇敢,殷勤好客而聞名於世。它世代居住在我國西北邊疆,對中國歷史的締造作出過重要貢獻。在保衛我國西北邊疆,反對外來侵略,特別是在反對沙俄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鬥爭中,哈薩克族曾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阿布賽汗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阿布賽(1711~1781),原名叫阿布勒曼素爾,是著名的哈薩克汗一—楊吉爾汗的第五世孫,出生於哈薩克中帳的一個貴族家中。他的祖父叫阿布,曾以勇敢而聞名於中帳。阿布責從小就跟隨祖父和父親,遠離哈薩克草原,去希瓦為卡伊普汗服務。他二十歲時,準噶爾貴族襲擊了他的家鄉,其父瓦里被殺。阿布責隨家人逃出虎口,徒步流浪到烏孫部落的吐列比家。因他衣服襤樓,披頭散髮,所以吐列比稱他為“薩巴拉克”(意即頭髮蓬亂,衣服襤樓之人),讓他放牧牲畜。少年時代艱辛的生活,繁重的勞動,鍛鍊了阿布不畏困難的堅強意志。

"

哈薩克是我國的一個古老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秦漢時的塞種、月氏、烏孫、康居、阿蘭、匈奴、突厥以及葛邏祿等突厥部落,蒙古興起前後的契丹、乃蠻、克烈、欽察等部族。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和融合,到15世紀初葉,逐漸形成為一個比較穩定的民族共同體一—哈薩克族。哈薩克族以勤勞勇敢,殷勤好客而聞名於世。它世代居住在我國西北邊疆,對中國歷史的締造作出過重要貢獻。在保衛我國西北邊疆,反對外來侵略,特別是在反對沙俄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鬥爭中,哈薩克族曾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阿布賽汗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阿布賽(1711~1781),原名叫阿布勒曼素爾,是著名的哈薩克汗一—楊吉爾汗的第五世孫,出生於哈薩克中帳的一個貴族家中。他的祖父叫阿布,曾以勇敢而聞名於中帳。阿布責從小就跟隨祖父和父親,遠離哈薩克草原,去希瓦為卡伊普汗服務。他二十歲時,準噶爾貴族襲擊了他的家鄉,其父瓦里被殺。阿布責隨家人逃出虎口,徒步流浪到烏孫部落的吐列比家。因他衣服襤樓,披頭散髮,所以吐列比稱他為“薩巴拉克”(意即頭髮蓬亂,衣服襤樓之人),讓他放牧牲畜。少年時代艱辛的生活,繁重的勞動,鍛鍊了阿布不畏困難的堅強意志。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阿布賽的青年時期正是哈薩克草原上戰亂頻繁的年代。當時,哈薩克人和鄰近的準噶爾部為爭奪牧地和商道,接連不斷地進行著大規模的戰爭。準噶爾噶爾丹策零時期(1727~1745),哈薩克三帳多次被準噶爾部擊敗,大帳和中帳的一些部落被迫臣服於準噶爾部,小帳和中帳的另一些部落則遠逃至烏拉爾河、伊施姆河一帶遊牧。與此同時,沙皇俄國利用哈薩克族戰敗後的困難處境,加速了對哈薩克草原的入侵,在哈薩克草原東、西、北三面構築了長達數千裡的軍事堡壘,哥薩克軍隊不斷侵佔哈薩克族的牧地,進行殖民掠奪。準噶爾部的進攻,沙俄的入侵,使哈薩克族人民陷人水深火熱之中,在哈薩克族歷史中,這一時期被稱為“大災大難時期”。

"

哈薩克是我國的一個古老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秦漢時的塞種、月氏、烏孫、康居、阿蘭、匈奴、突厥以及葛邏祿等突厥部落,蒙古興起前後的契丹、乃蠻、克烈、欽察等部族。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和融合,到15世紀初葉,逐漸形成為一個比較穩定的民族共同體一—哈薩克族。哈薩克族以勤勞勇敢,殷勤好客而聞名於世。它世代居住在我國西北邊疆,對中國歷史的締造作出過重要貢獻。在保衛我國西北邊疆,反對外來侵略,特別是在反對沙俄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鬥爭中,哈薩克族曾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阿布賽汗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阿布賽(1711~1781),原名叫阿布勒曼素爾,是著名的哈薩克汗一—楊吉爾汗的第五世孫,出生於哈薩克中帳的一個貴族家中。他的祖父叫阿布,曾以勇敢而聞名於中帳。阿布責從小就跟隨祖父和父親,遠離哈薩克草原,去希瓦為卡伊普汗服務。他二十歲時,準噶爾貴族襲擊了他的家鄉,其父瓦里被殺。阿布責隨家人逃出虎口,徒步流浪到烏孫部落的吐列比家。因他衣服襤樓,披頭散髮,所以吐列比稱他為“薩巴拉克”(意即頭髮蓬亂,衣服襤樓之人),讓他放牧牲畜。少年時代艱辛的生活,繁重的勞動,鍛鍊了阿布不畏困難的堅強意志。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阿布賽的青年時期正是哈薩克草原上戰亂頻繁的年代。當時,哈薩克人和鄰近的準噶爾部為爭奪牧地和商道,接連不斷地進行著大規模的戰爭。準噶爾噶爾丹策零時期(1727~1745),哈薩克三帳多次被準噶爾部擊敗,大帳和中帳的一些部落被迫臣服於準噶爾部,小帳和中帳的另一些部落則遠逃至烏拉爾河、伊施姆河一帶遊牧。與此同時,沙皇俄國利用哈薩克族戰敗後的困難處境,加速了對哈薩克草原的入侵,在哈薩克草原東、西、北三面構築了長達數千裡的軍事堡壘,哥薩克軍隊不斷侵佔哈薩克族的牧地,進行殖民掠奪。準噶爾部的進攻,沙俄的入侵,使哈薩克族人民陷人水深火熱之中,在哈薩克族歷史中,這一時期被稱為“大災大難時期”。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18世紀20至30年代,阿布勒班畢特組織哈薩克人抗擊準噶爾的軍隊。熱愛本民族的青年阿布賽,作為一個普通的哈薩克族戰士,投入了抵抗準噶爾部的戰鬥行列。據說,在一次戰鬥中,準噶爾的巴圖爾(意為英雄)夏爾什勇不可擋,許多哈薩克巴圖爾都被刺下了馬。這時,阿布費請求阿布勒班畢特允許他上陣與夏爾什搏鬥。得到准許後,阿布賽驅馬猛撲,口中高喊“阿布責!阿布責!”一瞬間便砍下了夏爾什的頭。失去首領的準噶爾軍隊慌忙逃竄,阿布資率哈薩克人緊緊追趕。這次戰鬥,對哈薩克人民鼓舞甚大,同時也使阿布資威名遠揚,深得哈薩克人民的愛戴。

"

哈薩克是我國的一個古老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秦漢時的塞種、月氏、烏孫、康居、阿蘭、匈奴、突厥以及葛邏祿等突厥部落,蒙古興起前後的契丹、乃蠻、克烈、欽察等部族。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和融合,到15世紀初葉,逐漸形成為一個比較穩定的民族共同體一—哈薩克族。哈薩克族以勤勞勇敢,殷勤好客而聞名於世。它世代居住在我國西北邊疆,對中國歷史的締造作出過重要貢獻。在保衛我國西北邊疆,反對外來侵略,特別是在反對沙俄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鬥爭中,哈薩克族曾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阿布賽汗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阿布賽(1711~1781),原名叫阿布勒曼素爾,是著名的哈薩克汗一—楊吉爾汗的第五世孫,出生於哈薩克中帳的一個貴族家中。他的祖父叫阿布,曾以勇敢而聞名於中帳。阿布責從小就跟隨祖父和父親,遠離哈薩克草原,去希瓦為卡伊普汗服務。他二十歲時,準噶爾貴族襲擊了他的家鄉,其父瓦里被殺。阿布責隨家人逃出虎口,徒步流浪到烏孫部落的吐列比家。因他衣服襤樓,披頭散髮,所以吐列比稱他為“薩巴拉克”(意即頭髮蓬亂,衣服襤樓之人),讓他放牧牲畜。少年時代艱辛的生活,繁重的勞動,鍛鍊了阿布不畏困難的堅強意志。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阿布賽的青年時期正是哈薩克草原上戰亂頻繁的年代。當時,哈薩克人和鄰近的準噶爾部為爭奪牧地和商道,接連不斷地進行著大規模的戰爭。準噶爾噶爾丹策零時期(1727~1745),哈薩克三帳多次被準噶爾部擊敗,大帳和中帳的一些部落被迫臣服於準噶爾部,小帳和中帳的另一些部落則遠逃至烏拉爾河、伊施姆河一帶遊牧。與此同時,沙皇俄國利用哈薩克族戰敗後的困難處境,加速了對哈薩克草原的入侵,在哈薩克草原東、西、北三面構築了長達數千裡的軍事堡壘,哥薩克軍隊不斷侵佔哈薩克族的牧地,進行殖民掠奪。準噶爾部的進攻,沙俄的入侵,使哈薩克族人民陷人水深火熱之中,在哈薩克族歷史中,這一時期被稱為“大災大難時期”。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18世紀20至30年代,阿布勒班畢特組織哈薩克人抗擊準噶爾的軍隊。熱愛本民族的青年阿布賽,作為一個普通的哈薩克族戰士,投入了抵抗準噶爾部的戰鬥行列。據說,在一次戰鬥中,準噶爾的巴圖爾(意為英雄)夏爾什勇不可擋,許多哈薩克巴圖爾都被刺下了馬。這時,阿布費請求阿布勒班畢特允許他上陣與夏爾什搏鬥。得到准許後,阿布賽驅馬猛撲,口中高喊“阿布責!阿布責!”一瞬間便砍下了夏爾什的頭。失去首領的準噶爾軍隊慌忙逃竄,阿布資率哈薩克人緊緊追趕。這次戰鬥,對哈薩克人民鼓舞甚大,同時也使阿布資威名遠揚,深得哈薩克人民的愛戴。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戰爭結束後,阿布勒班畢特問他為什麼呼喊“阿布責”?他回答說:“我爺爺名叫阿布費。”阿布勒班畢特當即決定讓阿布責當可汗。由於他高喊“阿布費”,殺敵立功,此後人們即稱其為“阿布賽”。哈薩克族歷史學家夏克仁認為,阿布責是公元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成為可汗的。18世紀40年代,準噶爾部在清軍的不斷打擊下迅速衰落。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準噶爾噶爾丹策零死後,其統治者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十分激烈。1747年至1748年,阿布賽率軍來到哈勒巴山,摸清了準噶爾部情況,向居住在塔爾巴哈臺背面拉斯特一帶的托爾哈多特部發動了進攻,佔領了拉斯特一帶。從此,哈薩克人基本上解除了準噶爾部對他們的威脅。

"

哈薩克是我國的一個古老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秦漢時的塞種、月氏、烏孫、康居、阿蘭、匈奴、突厥以及葛邏祿等突厥部落,蒙古興起前後的契丹、乃蠻、克烈、欽察等部族。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和融合,到15世紀初葉,逐漸形成為一個比較穩定的民族共同體一—哈薩克族。哈薩克族以勤勞勇敢,殷勤好客而聞名於世。它世代居住在我國西北邊疆,對中國歷史的締造作出過重要貢獻。在保衛我國西北邊疆,反對外來侵略,特別是在反對沙俄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鬥爭中,哈薩克族曾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阿布賽汗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阿布賽(1711~1781),原名叫阿布勒曼素爾,是著名的哈薩克汗一—楊吉爾汗的第五世孫,出生於哈薩克中帳的一個貴族家中。他的祖父叫阿布,曾以勇敢而聞名於中帳。阿布責從小就跟隨祖父和父親,遠離哈薩克草原,去希瓦為卡伊普汗服務。他二十歲時,準噶爾貴族襲擊了他的家鄉,其父瓦里被殺。阿布責隨家人逃出虎口,徒步流浪到烏孫部落的吐列比家。因他衣服襤樓,披頭散髮,所以吐列比稱他為“薩巴拉克”(意即頭髮蓬亂,衣服襤樓之人),讓他放牧牲畜。少年時代艱辛的生活,繁重的勞動,鍛鍊了阿布不畏困難的堅強意志。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阿布賽的青年時期正是哈薩克草原上戰亂頻繁的年代。當時,哈薩克人和鄰近的準噶爾部為爭奪牧地和商道,接連不斷地進行著大規模的戰爭。準噶爾噶爾丹策零時期(1727~1745),哈薩克三帳多次被準噶爾部擊敗,大帳和中帳的一些部落被迫臣服於準噶爾部,小帳和中帳的另一些部落則遠逃至烏拉爾河、伊施姆河一帶遊牧。與此同時,沙皇俄國利用哈薩克族戰敗後的困難處境,加速了對哈薩克草原的入侵,在哈薩克草原東、西、北三面構築了長達數千裡的軍事堡壘,哥薩克軍隊不斷侵佔哈薩克族的牧地,進行殖民掠奪。準噶爾部的進攻,沙俄的入侵,使哈薩克族人民陷人水深火熱之中,在哈薩克族歷史中,這一時期被稱為“大災大難時期”。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18世紀20至30年代,阿布勒班畢特組織哈薩克人抗擊準噶爾的軍隊。熱愛本民族的青年阿布賽,作為一個普通的哈薩克族戰士,投入了抵抗準噶爾部的戰鬥行列。據說,在一次戰鬥中,準噶爾的巴圖爾(意為英雄)夏爾什勇不可擋,許多哈薩克巴圖爾都被刺下了馬。這時,阿布費請求阿布勒班畢特允許他上陣與夏爾什搏鬥。得到准許後,阿布賽驅馬猛撲,口中高喊“阿布責!阿布責!”一瞬間便砍下了夏爾什的頭。失去首領的準噶爾軍隊慌忙逃竄,阿布資率哈薩克人緊緊追趕。這次戰鬥,對哈薩克人民鼓舞甚大,同時也使阿布資威名遠揚,深得哈薩克人民的愛戴。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戰爭結束後,阿布勒班畢特問他為什麼呼喊“阿布責”?他回答說:“我爺爺名叫阿布費。”阿布勒班畢特當即決定讓阿布責當可汗。由於他高喊“阿布費”,殺敵立功,此後人們即稱其為“阿布賽”。哈薩克族歷史學家夏克仁認為,阿布責是公元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成為可汗的。18世紀40年代,準噶爾部在清軍的不斷打擊下迅速衰落。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準噶爾噶爾丹策零死後,其統治者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十分激烈。1747年至1748年,阿布賽率軍來到哈勒巴山,摸清了準噶爾部情況,向居住在塔爾巴哈臺背面拉斯特一帶的托爾哈多特部發動了進攻,佔領了拉斯特一帶。從此,哈薩克人基本上解除了準噶爾部對他們的威脅。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18世紀50年代,準噶爾在清軍的打擊下土崩瓦解。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在平定伊犁的同時,曾敕諭:“若哈薩克人等投誠前來,伊大頭頭目酌量赴京入覲,賞給官爵。其所屬之人仍於原遊牧處安插,不遷移,倘竟不歸誠,亦不必用兵攻取。”同年,另一道敕諭則稱:“爾哈薩克情願歸誠與否,聽爾自為,必須各守邊界。不得妄行出境。”這是清政府對哈薩克族採取的政策。

"

哈薩克是我國的一個古老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秦漢時的塞種、月氏、烏孫、康居、阿蘭、匈奴、突厥以及葛邏祿等突厥部落,蒙古興起前後的契丹、乃蠻、克烈、欽察等部族。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和融合,到15世紀初葉,逐漸形成為一個比較穩定的民族共同體一—哈薩克族。哈薩克族以勤勞勇敢,殷勤好客而聞名於世。它世代居住在我國西北邊疆,對中國歷史的締造作出過重要貢獻。在保衛我國西北邊疆,反對外來侵略,特別是在反對沙俄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鬥爭中,哈薩克族曾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阿布賽汗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阿布賽(1711~1781),原名叫阿布勒曼素爾,是著名的哈薩克汗一—楊吉爾汗的第五世孫,出生於哈薩克中帳的一個貴族家中。他的祖父叫阿布,曾以勇敢而聞名於中帳。阿布責從小就跟隨祖父和父親,遠離哈薩克草原,去希瓦為卡伊普汗服務。他二十歲時,準噶爾貴族襲擊了他的家鄉,其父瓦里被殺。阿布責隨家人逃出虎口,徒步流浪到烏孫部落的吐列比家。因他衣服襤樓,披頭散髮,所以吐列比稱他為“薩巴拉克”(意即頭髮蓬亂,衣服襤樓之人),讓他放牧牲畜。少年時代艱辛的生活,繁重的勞動,鍛鍊了阿布不畏困難的堅強意志。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阿布賽的青年時期正是哈薩克草原上戰亂頻繁的年代。當時,哈薩克人和鄰近的準噶爾部為爭奪牧地和商道,接連不斷地進行著大規模的戰爭。準噶爾噶爾丹策零時期(1727~1745),哈薩克三帳多次被準噶爾部擊敗,大帳和中帳的一些部落被迫臣服於準噶爾部,小帳和中帳的另一些部落則遠逃至烏拉爾河、伊施姆河一帶遊牧。與此同時,沙皇俄國利用哈薩克族戰敗後的困難處境,加速了對哈薩克草原的入侵,在哈薩克草原東、西、北三面構築了長達數千裡的軍事堡壘,哥薩克軍隊不斷侵佔哈薩克族的牧地,進行殖民掠奪。準噶爾部的進攻,沙俄的入侵,使哈薩克族人民陷人水深火熱之中,在哈薩克族歷史中,這一時期被稱為“大災大難時期”。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18世紀20至30年代,阿布勒班畢特組織哈薩克人抗擊準噶爾的軍隊。熱愛本民族的青年阿布賽,作為一個普通的哈薩克族戰士,投入了抵抗準噶爾部的戰鬥行列。據說,在一次戰鬥中,準噶爾的巴圖爾(意為英雄)夏爾什勇不可擋,許多哈薩克巴圖爾都被刺下了馬。這時,阿布費請求阿布勒班畢特允許他上陣與夏爾什搏鬥。得到准許後,阿布賽驅馬猛撲,口中高喊“阿布責!阿布責!”一瞬間便砍下了夏爾什的頭。失去首領的準噶爾軍隊慌忙逃竄,阿布資率哈薩克人緊緊追趕。這次戰鬥,對哈薩克人民鼓舞甚大,同時也使阿布資威名遠揚,深得哈薩克人民的愛戴。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戰爭結束後,阿布勒班畢特問他為什麼呼喊“阿布責”?他回答說:“我爺爺名叫阿布費。”阿布勒班畢特當即決定讓阿布責當可汗。由於他高喊“阿布費”,殺敵立功,此後人們即稱其為“阿布賽”。哈薩克族歷史學家夏克仁認為,阿布責是公元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成為可汗的。18世紀40年代,準噶爾部在清軍的不斷打擊下迅速衰落。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準噶爾噶爾丹策零死後,其統治者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十分激烈。1747年至1748年,阿布賽率軍來到哈勒巴山,摸清了準噶爾部情況,向居住在塔爾巴哈臺背面拉斯特一帶的托爾哈多特部發動了進攻,佔領了拉斯特一帶。從此,哈薩克人基本上解除了準噶爾部對他們的威脅。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18世紀50年代,準噶爾在清軍的打擊下土崩瓦解。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在平定伊犁的同時,曾敕諭:“若哈薩克人等投誠前來,伊大頭頭目酌量赴京入覲,賞給官爵。其所屬之人仍於原遊牧處安插,不遷移,倘竟不歸誠,亦不必用兵攻取。”同年,另一道敕諭則稱:“爾哈薩克情願歸誠與否,聽爾自為,必須各守邊界。不得妄行出境。”這是清政府對哈薩克族採取的政策。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公元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清軍為了追剿阿睦爾撒納,進入哈薩克草原。第二年,阿睦爾撒納逃往俄國,阿布賽向清軍的將領富德再度表示歸順之意和從事貿易的願望。清廷派了使節前往中玉茲,在注入巴爾喀什湖東頭的愛斯河畔會見了阿布賽,正式接受了哈薩克的歸順。阿布責給乾隆皇帝的呈文中寫道:“哈薩克小汗臣阿布費謹奏中國大皇帝御前,自臣祖額什木汗、楊吉爾汗以來,從未得通中國聲教。今只奉大皇帝諭旨,加恩邊末部落,臣暨臣屬,靡不歡作,感慕皇仁。臣阿布毒願率哈薩克全部,歸於鴻化,永為中國臣僕,伏惟中國大皇帝睿鑑。謹遣頭目七人,及隨役共十一人,資捧表文,共請萬安。並敬備馬進獻,謹奏。”

"

哈薩克是我國的一個古老民族,其族源可追溯到秦漢時的塞種、月氏、烏孫、康居、阿蘭、匈奴、突厥以及葛邏祿等突厥部落,蒙古興起前後的契丹、乃蠻、克烈、欽察等部族。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發展和融合,到15世紀初葉,逐漸形成為一個比較穩定的民族共同體一—哈薩克族。哈薩克族以勤勞勇敢,殷勤好客而聞名於世。它世代居住在我國西北邊疆,對中國歷史的締造作出過重要貢獻。在保衛我國西北邊疆,反對外來侵略,特別是在反對沙俄侵略維護祖國統一的鬥爭中,哈薩克族曾湧現出許多英雄人物。阿布賽汗就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阿布賽(1711~1781),原名叫阿布勒曼素爾,是著名的哈薩克汗一—楊吉爾汗的第五世孫,出生於哈薩克中帳的一個貴族家中。他的祖父叫阿布,曾以勇敢而聞名於中帳。阿布責從小就跟隨祖父和父親,遠離哈薩克草原,去希瓦為卡伊普汗服務。他二十歲時,準噶爾貴族襲擊了他的家鄉,其父瓦里被殺。阿布責隨家人逃出虎口,徒步流浪到烏孫部落的吐列比家。因他衣服襤樓,披頭散髮,所以吐列比稱他為“薩巴拉克”(意即頭髮蓬亂,衣服襤樓之人),讓他放牧牲畜。少年時代艱辛的生活,繁重的勞動,鍛鍊了阿布不畏困難的堅強意志。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阿布賽的青年時期正是哈薩克草原上戰亂頻繁的年代。當時,哈薩克人和鄰近的準噶爾部為爭奪牧地和商道,接連不斷地進行著大規模的戰爭。準噶爾噶爾丹策零時期(1727~1745),哈薩克三帳多次被準噶爾部擊敗,大帳和中帳的一些部落被迫臣服於準噶爾部,小帳和中帳的另一些部落則遠逃至烏拉爾河、伊施姆河一帶遊牧。與此同時,沙皇俄國利用哈薩克族戰敗後的困難處境,加速了對哈薩克草原的入侵,在哈薩克草原東、西、北三面構築了長達數千裡的軍事堡壘,哥薩克軍隊不斷侵佔哈薩克族的牧地,進行殖民掠奪。準噶爾部的進攻,沙俄的入侵,使哈薩克族人民陷人水深火熱之中,在哈薩克族歷史中,這一時期被稱為“大災大難時期”。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18世紀20至30年代,阿布勒班畢特組織哈薩克人抗擊準噶爾的軍隊。熱愛本民族的青年阿布賽,作為一個普通的哈薩克族戰士,投入了抵抗準噶爾部的戰鬥行列。據說,在一次戰鬥中,準噶爾的巴圖爾(意為英雄)夏爾什勇不可擋,許多哈薩克巴圖爾都被刺下了馬。這時,阿布費請求阿布勒班畢特允許他上陣與夏爾什搏鬥。得到准許後,阿布賽驅馬猛撲,口中高喊“阿布責!阿布責!”一瞬間便砍下了夏爾什的頭。失去首領的準噶爾軍隊慌忙逃竄,阿布資率哈薩克人緊緊追趕。這次戰鬥,對哈薩克人民鼓舞甚大,同時也使阿布資威名遠揚,深得哈薩克人民的愛戴。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戰爭結束後,阿布勒班畢特問他為什麼呼喊“阿布責”?他回答說:“我爺爺名叫阿布費。”阿布勒班畢特當即決定讓阿布責當可汗。由於他高喊“阿布費”,殺敵立功,此後人們即稱其為“阿布賽”。哈薩克族歷史學家夏克仁認為,阿布責是公元1735年(清雍正十三年)成為可汗的。18世紀40年代,準噶爾部在清軍的不斷打擊下迅速衰落。公元1745年(清乾隆十年)準噶爾噶爾丹策零死後,其統治者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十分激烈。1747年至1748年,阿布賽率軍來到哈勒巴山,摸清了準噶爾部情況,向居住在塔爾巴哈臺背面拉斯特一帶的托爾哈多特部發動了進攻,佔領了拉斯特一帶。從此,哈薩克人基本上解除了準噶爾部對他們的威脅。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18世紀50年代,準噶爾在清軍的打擊下土崩瓦解。公元1755年(乾隆二十年),清政府在平定伊犁的同時,曾敕諭:“若哈薩克人等投誠前來,伊大頭頭目酌量赴京入覲,賞給官爵。其所屬之人仍於原遊牧處安插,不遷移,倘竟不歸誠,亦不必用兵攻取。”同年,另一道敕諭則稱:“爾哈薩克情願歸誠與否,聽爾自為,必須各守邊界。不得妄行出境。”這是清政府對哈薩克族採取的政策。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公元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清軍為了追剿阿睦爾撒納,進入哈薩克草原。第二年,阿睦爾撒納逃往俄國,阿布賽向清軍的將領富德再度表示歸順之意和從事貿易的願望。清廷派了使節前往中玉茲,在注入巴爾喀什湖東頭的愛斯河畔會見了阿布賽,正式接受了哈薩克的歸順。阿布責給乾隆皇帝的呈文中寫道:“哈薩克小汗臣阿布費謹奏中國大皇帝御前,自臣祖額什木汗、楊吉爾汗以來,從未得通中國聲教。今只奉大皇帝諭旨,加恩邊末部落,臣暨臣屬,靡不歡作,感慕皇仁。臣阿布毒願率哈薩克全部,歸於鴻化,永為中國臣僕,伏惟中國大皇帝睿鑑。謹遣頭目七人,及隨役共十一人,資捧表文,共請萬安。並敬備馬進獻,謹奏。”

哈薩克之鷹阿布賽汗,在位時密切了與清的關係,保障了邊境的穩定

公元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以後,右部大玉茲也歸順了清朝。從此,哈薩克族成為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阿布賁逝世以前,共向清王朝派遣了十二次入覲的使者,而且,雙方的貿易也是逐年擴大。清朝指定烏魯木齊、伊犁、塔城等地為貿易地點,哈薩克以馬、牛、羊等畜交換清朝的綢緞、棉布、瓷器、茶葉等,雙方的貿易是公平而合理的。這就大大地密切了哈薩克人與清朝的關係,加強了祖國的統一,保障了邊境的安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