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面說到墨家。因為墨家在春秋戰國是“顯學”,“顯學”就是主流學說的意思,所以他的排位靠前一些。墨家的墨子是哪裡人?史記記載是宋國人,但專家考證出是邾國人。墨子不是宋國人的理由很簡單,根據《墨子·公輸》的一句“歸而過宋”。如果墨子是宋人,應該寫作歸宋。近代學者張知寒總結出,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所以《墨子·貴義》說“墨子自魯即齊”。依據是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目夷是宋國公子,所以墨子的籍貫也可以追溯到宋國。這點墨子和孔子是重合的,墨子、孔子的籍貫都是宋國人,再加上莊子、惠施也是,宋國這個地方是要出大思想家的。

宋國地圖,首都在今商丘:

"

下面說到墨家。因為墨家在春秋戰國是“顯學”,“顯學”就是主流學說的意思,所以他的排位靠前一些。墨家的墨子是哪裡人?史記記載是宋國人,但專家考證出是邾國人。墨子不是宋國人的理由很簡單,根據《墨子·公輸》的一句“歸而過宋”。如果墨子是宋人,應該寫作歸宋。近代學者張知寒總結出,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所以《墨子·貴義》說“墨子自魯即齊”。依據是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目夷是宋國公子,所以墨子的籍貫也可以追溯到宋國。這點墨子和孔子是重合的,墨子、孔子的籍貫都是宋國人,再加上莊子、惠施也是,宋國這個地方是要出大思想家的。

宋國地圖,首都在今商丘: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問題來了,既然孔子代表擁戴周禮的魯文化,那麼墨子呢?

墨家會不會是殷商文化的遺存?殷商的葬禮注重人殉,要使用大量的人殉來陪葬君主。墨家提倡節葬,這點不符合,但可能在宋國初期就廢除了人殉習俗。墨子所主張的“兼相愛、交相利”,的確和周禮的親親之義相悖,說明墨家是東方色彩的,孟子批判墨子“墨氏兼愛,是無父也”,說明墨子可能出生於母系社會遺存的家庭,殷商文化是比較符合的,大邑商不辨血緣關係之親疏,女性的地位比較高,婦好有自己的封邑,雖然大邑商後期雖然也有宗法制的萌芽,但沒有周人的父系宗法那麼強烈。墨子鼓吹的“天志、明鬼”,這種鬼神觀念都更接近殷商,而和周人不同。所以,墨家是代表殷商遺存的宋文化。

"

下面說到墨家。因為墨家在春秋戰國是“顯學”,“顯學”就是主流學說的意思,所以他的排位靠前一些。墨家的墨子是哪裡人?史記記載是宋國人,但專家考證出是邾國人。墨子不是宋國人的理由很簡單,根據《墨子·公輸》的一句“歸而過宋”。如果墨子是宋人,應該寫作歸宋。近代學者張知寒總結出,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所以《墨子·貴義》說“墨子自魯即齊”。依據是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目夷是宋國公子,所以墨子的籍貫也可以追溯到宋國。這點墨子和孔子是重合的,墨子、孔子的籍貫都是宋國人,再加上莊子、惠施也是,宋國這個地方是要出大思想家的。

宋國地圖,首都在今商丘: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問題來了,既然孔子代表擁戴周禮的魯文化,那麼墨子呢?

墨家會不會是殷商文化的遺存?殷商的葬禮注重人殉,要使用大量的人殉來陪葬君主。墨家提倡節葬,這點不符合,但可能在宋國初期就廢除了人殉習俗。墨子所主張的“兼相愛、交相利”,的確和周禮的親親之義相悖,說明墨家是東方色彩的,孟子批判墨子“墨氏兼愛,是無父也”,說明墨子可能出生於母系社會遺存的家庭,殷商文化是比較符合的,大邑商不辨血緣關係之親疏,女性的地位比較高,婦好有自己的封邑,雖然大邑商後期雖然也有宗法制的萌芽,但沒有周人的父系宗法那麼強烈。墨子鼓吹的“天志、明鬼”,這種鬼神觀念都更接近殷商,而和周人不同。所以,墨家是代表殷商遺存的宋文化。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宋國繼承了殷商的鼎文化,夔龍三足圓鼎:


"

下面說到墨家。因為墨家在春秋戰國是“顯學”,“顯學”就是主流學說的意思,所以他的排位靠前一些。墨家的墨子是哪裡人?史記記載是宋國人,但專家考證出是邾國人。墨子不是宋國人的理由很簡單,根據《墨子·公輸》的一句“歸而過宋”。如果墨子是宋人,應該寫作歸宋。近代學者張知寒總結出,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所以《墨子·貴義》說“墨子自魯即齊”。依據是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目夷是宋國公子,所以墨子的籍貫也可以追溯到宋國。這點墨子和孔子是重合的,墨子、孔子的籍貫都是宋國人,再加上莊子、惠施也是,宋國這個地方是要出大思想家的。

宋國地圖,首都在今商丘: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問題來了,既然孔子代表擁戴周禮的魯文化,那麼墨子呢?

墨家會不會是殷商文化的遺存?殷商的葬禮注重人殉,要使用大量的人殉來陪葬君主。墨家提倡節葬,這點不符合,但可能在宋國初期就廢除了人殉習俗。墨子所主張的“兼相愛、交相利”,的確和周禮的親親之義相悖,說明墨家是東方色彩的,孟子批判墨子“墨氏兼愛,是無父也”,說明墨子可能出生於母系社會遺存的家庭,殷商文化是比較符合的,大邑商不辨血緣關係之親疏,女性的地位比較高,婦好有自己的封邑,雖然大邑商後期雖然也有宗法制的萌芽,但沒有周人的父系宗法那麼強烈。墨子鼓吹的“天志、明鬼”,這種鬼神觀念都更接近殷商,而和周人不同。所以,墨家是代表殷商遺存的宋文化。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宋國繼承了殷商的鼎文化,夔龍三足圓鼎: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墨子的出生地滕州,是滕、薛、邾國三小國輪流管轄之地,邾國比較多雞鳴狗盜之徒,他們不求虛名而重視實效。邾國的國都在今天的鄒城市,這裡也是孟子、孟嘗君的故鄉。邾國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不久滕州便歸屬魯國,所以墨子的出生地也可以算是魯國,他的好朋友是魯國的魯班,魯班是一個名氣頗大的木匠。有人會說,這樣一來,兩家的發源地就重複了,魯地既產生了儒家,又產生了墨家,但其實墨家是以宋地為主的。

邾國的一個磚畫:

"

下面說到墨家。因為墨家在春秋戰國是“顯學”,“顯學”就是主流學說的意思,所以他的排位靠前一些。墨家的墨子是哪裡人?史記記載是宋國人,但專家考證出是邾國人。墨子不是宋國人的理由很簡單,根據《墨子·公輸》的一句“歸而過宋”。如果墨子是宋人,應該寫作歸宋。近代學者張知寒總結出,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所以《墨子·貴義》說“墨子自魯即齊”。依據是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目夷是宋國公子,所以墨子的籍貫也可以追溯到宋國。這點墨子和孔子是重合的,墨子、孔子的籍貫都是宋國人,再加上莊子、惠施也是,宋國這個地方是要出大思想家的。

宋國地圖,首都在今商丘: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問題來了,既然孔子代表擁戴周禮的魯文化,那麼墨子呢?

墨家會不會是殷商文化的遺存?殷商的葬禮注重人殉,要使用大量的人殉來陪葬君主。墨家提倡節葬,這點不符合,但可能在宋國初期就廢除了人殉習俗。墨子所主張的“兼相愛、交相利”,的確和周禮的親親之義相悖,說明墨家是東方色彩的,孟子批判墨子“墨氏兼愛,是無父也”,說明墨子可能出生於母系社會遺存的家庭,殷商文化是比較符合的,大邑商不辨血緣關係之親疏,女性的地位比較高,婦好有自己的封邑,雖然大邑商後期雖然也有宗法制的萌芽,但沒有周人的父系宗法那麼強烈。墨子鼓吹的“天志、明鬼”,這種鬼神觀念都更接近殷商,而和周人不同。所以,墨家是代表殷商遺存的宋文化。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宋國繼承了殷商的鼎文化,夔龍三足圓鼎: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墨子的出生地滕州,是滕、薛、邾國三小國輪流管轄之地,邾國比較多雞鳴狗盜之徒,他們不求虛名而重視實效。邾國的國都在今天的鄒城市,這裡也是孟子、孟嘗君的故鄉。邾國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不久滕州便歸屬魯國,所以墨子的出生地也可以算是魯國,他的好朋友是魯國的魯班,魯班是一個名氣頗大的木匠。有人會說,這樣一來,兩家的發源地就重複了,魯地既產生了儒家,又產生了墨家,但其實墨家是以宋地為主的。

邾國的一個磚畫: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墨子成年後就在宋國做大夫,這可能是和他祖上的人脈資源有關。墨子的祖先是公子目夷,先秦《世本》說“宋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唐朝《元和姓纂》也稱,“墨氏,孤竹君之後,本墨臺氏,後改為墨氏,戰國時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目夷即是左傳裡面的子魚,目夷地位很高,擔任宋國的六師之一的左師,後來他的兒子公子友又繼承了左師一職,公孫友的孫子魚石繼續做左師。墨子的這個大夫職務,算混得比較差的了。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子可能受過墨刑來展開聯想——他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 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 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錢穆這種說法一度佔了上風,但墨子祖上到墨子這一代,都在宋國作卿,身居高位,怎麼可能是那種出身低微、受過墨刑的人?不能因為墨家的信眾是下層居多,就反推墨子來自下層,後人懷疑墨子不姓墨,而是受過墨刑的理由是:中國沒有墨這個姓。冤枉啊!其實是有這個墨姓的,只不過人數比較少,不信你問度娘。所以墨不能作黑色解,而是殷商語言而產生的姓氏。

結論就是,墨子本來就姓墨、名翟,是孤竹國的後人。孤竹國本來和大邑商是同族,所以墨翟就是大邑商的後裔,基因估計也是C南支。他出身於殷商貴族,成年後就繼承祖業,擔任宋國的大夫,他並沒有受過墨刑,那是江湖謠傳。他被誤解的原因是,他身上有很多殷商文化的元素,不被華夏文化所理解。另外,也可能是墨學發生了文化斷代,導致被人曲解。斷代代表之一是墨家的詞彙含義失傳,例如鉅子一詞的失傳。鉅子是墨學的領袖,“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個社團的人數和精神都是很恐怖的,有宗教般的狂熱。鉅子在楚國、秦國都得到了賞識,一分為三,至漢朝衰亡。後來墨家的一派形成墨俠,墨俠促成了遊俠的誕生。

墨子的十大政治主張我們先不說,墨家是百家裡面最有科學精神的。蔡元培認為:“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墨子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邏輯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中國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就是以墨子為命名。中國古代一直重文輕理,墨家這一學派受到壓抑,科學家沒受到重視,導致近代科學被西方刷人頭,這是一個悲哀。但中國並非沒有理科人才,墨家就是例子。中國古代為何重文輕理?無解,也可能是東方天賦使然。小編主張,文理要相輔相成,不能有所偏廢。

第四到法家,由於篇幅有限,我們長話短說了。粉絲們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我們可以出系列的加強版,但你們必須在評論區裡表現出你們的熱情。漢宣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這裡的霸道就是指法家,所以中國的君主專制社會常被稱為“外儒內法”。西漢董仲舒既主張“以教化為大務”,又主張“正法度之宜”,其實質就是“外儒內法”。可見法家一直是上層顯學,只不過在戰國前期被墨家壓制,在後期影響力已經超過了墨家。

法家的始祖不是齊國管仲,也不是鄭國子產,因為他們的思想都不是純法。真正的純法要數魏國的李悝。而法家能夠興旺,主要還是因為魏文侯。他雖然表面上尊重儒家,但實質上大力重用法家的人才,這才造就了魏國首霸,魏國首霸就打開了春秋到戰國的序幕。

魏國鼎盛期:

"

下面說到墨家。因為墨家在春秋戰國是“顯學”,“顯學”就是主流學說的意思,所以他的排位靠前一些。墨家的墨子是哪裡人?史記記載是宋國人,但專家考證出是邾國人。墨子不是宋國人的理由很簡單,根據《墨子·公輸》的一句“歸而過宋”。如果墨子是宋人,應該寫作歸宋。近代學者張知寒總結出,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所以《墨子·貴義》說“墨子自魯即齊”。依據是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目夷是宋國公子,所以墨子的籍貫也可以追溯到宋國。這點墨子和孔子是重合的,墨子、孔子的籍貫都是宋國人,再加上莊子、惠施也是,宋國這個地方是要出大思想家的。

宋國地圖,首都在今商丘: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問題來了,既然孔子代表擁戴周禮的魯文化,那麼墨子呢?

墨家會不會是殷商文化的遺存?殷商的葬禮注重人殉,要使用大量的人殉來陪葬君主。墨家提倡節葬,這點不符合,但可能在宋國初期就廢除了人殉習俗。墨子所主張的“兼相愛、交相利”,的確和周禮的親親之義相悖,說明墨家是東方色彩的,孟子批判墨子“墨氏兼愛,是無父也”,說明墨子可能出生於母系社會遺存的家庭,殷商文化是比較符合的,大邑商不辨血緣關係之親疏,女性的地位比較高,婦好有自己的封邑,雖然大邑商後期雖然也有宗法制的萌芽,但沒有周人的父系宗法那麼強烈。墨子鼓吹的“天志、明鬼”,這種鬼神觀念都更接近殷商,而和周人不同。所以,墨家是代表殷商遺存的宋文化。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宋國繼承了殷商的鼎文化,夔龍三足圓鼎: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墨子的出生地滕州,是滕、薛、邾國三小國輪流管轄之地,邾國比較多雞鳴狗盜之徒,他們不求虛名而重視實效。邾國的國都在今天的鄒城市,這裡也是孟子、孟嘗君的故鄉。邾國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不久滕州便歸屬魯國,所以墨子的出生地也可以算是魯國,他的好朋友是魯國的魯班,魯班是一個名氣頗大的木匠。有人會說,這樣一來,兩家的發源地就重複了,魯地既產生了儒家,又產生了墨家,但其實墨家是以宋地為主的。

邾國的一個磚畫: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墨子成年後就在宋國做大夫,這可能是和他祖上的人脈資源有關。墨子的祖先是公子目夷,先秦《世本》說“宋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唐朝《元和姓纂》也稱,“墨氏,孤竹君之後,本墨臺氏,後改為墨氏,戰國時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目夷即是左傳裡面的子魚,目夷地位很高,擔任宋國的六師之一的左師,後來他的兒子公子友又繼承了左師一職,公孫友的孫子魚石繼續做左師。墨子的這個大夫職務,算混得比較差的了。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子可能受過墨刑來展開聯想——他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 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 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錢穆這種說法一度佔了上風,但墨子祖上到墨子這一代,都在宋國作卿,身居高位,怎麼可能是那種出身低微、受過墨刑的人?不能因為墨家的信眾是下層居多,就反推墨子來自下層,後人懷疑墨子不姓墨,而是受過墨刑的理由是:中國沒有墨這個姓。冤枉啊!其實是有這個墨姓的,只不過人數比較少,不信你問度娘。所以墨不能作黑色解,而是殷商語言而產生的姓氏。

結論就是,墨子本來就姓墨、名翟,是孤竹國的後人。孤竹國本來和大邑商是同族,所以墨翟就是大邑商的後裔,基因估計也是C南支。他出身於殷商貴族,成年後就繼承祖業,擔任宋國的大夫,他並沒有受過墨刑,那是江湖謠傳。他被誤解的原因是,他身上有很多殷商文化的元素,不被華夏文化所理解。另外,也可能是墨學發生了文化斷代,導致被人曲解。斷代代表之一是墨家的詞彙含義失傳,例如鉅子一詞的失傳。鉅子是墨學的領袖,“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個社團的人數和精神都是很恐怖的,有宗教般的狂熱。鉅子在楚國、秦國都得到了賞識,一分為三,至漢朝衰亡。後來墨家的一派形成墨俠,墨俠促成了遊俠的誕生。

墨子的十大政治主張我們先不說,墨家是百家裡面最有科學精神的。蔡元培認為:“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墨子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邏輯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中國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就是以墨子為命名。中國古代一直重文輕理,墨家這一學派受到壓抑,科學家沒受到重視,導致近代科學被西方刷人頭,這是一個悲哀。但中國並非沒有理科人才,墨家就是例子。中國古代為何重文輕理?無解,也可能是東方天賦使然。小編主張,文理要相輔相成,不能有所偏廢。

第四到法家,由於篇幅有限,我們長話短說了。粉絲們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我們可以出系列的加強版,但你們必須在評論區裡表現出你們的熱情。漢宣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這裡的霸道就是指法家,所以中國的君主專制社會常被稱為“外儒內法”。西漢董仲舒既主張“以教化為大務”,又主張“正法度之宜”,其實質就是“外儒內法”。可見法家一直是上層顯學,只不過在戰國前期被墨家壓制,在後期影響力已經超過了墨家。

法家的始祖不是齊國管仲,也不是鄭國子產,因為他們的思想都不是純法。真正的純法要數魏國的李悝。而法家能夠興旺,主要還是因為魏文侯。他雖然表面上尊重儒家,但實質上大力重用法家的人才,這才造就了魏國首霸,魏國首霸就打開了春秋到戰國的序幕。

魏國鼎盛期: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魏國全盛時期,北滅中山,西敗強秦,東伐齊國,南攻楚國。雖然魏國的強盛猶如曇花一現,但深刻的影響了商鞅和韓非子。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國,主持變法,李悝為魏文侯制定了六篇《法經》,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律》和《具律》,這是中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意義重大。文侯還任命吳起為西河守,用西門豹治鄴。變法後,魏國國力倍強,成為戰國初期不可一世的強國。

魏國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縣:

"

下面說到墨家。因為墨家在春秋戰國是“顯學”,“顯學”就是主流學說的意思,所以他的排位靠前一些。墨家的墨子是哪裡人?史記記載是宋國人,但專家考證出是邾國人。墨子不是宋國人的理由很簡單,根據《墨子·公輸》的一句“歸而過宋”。如果墨子是宋人,應該寫作歸宋。近代學者張知寒總結出,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所以《墨子·貴義》說“墨子自魯即齊”。依據是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目夷是宋國公子,所以墨子的籍貫也可以追溯到宋國。這點墨子和孔子是重合的,墨子、孔子的籍貫都是宋國人,再加上莊子、惠施也是,宋國這個地方是要出大思想家的。

宋國地圖,首都在今商丘: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問題來了,既然孔子代表擁戴周禮的魯文化,那麼墨子呢?

墨家會不會是殷商文化的遺存?殷商的葬禮注重人殉,要使用大量的人殉來陪葬君主。墨家提倡節葬,這點不符合,但可能在宋國初期就廢除了人殉習俗。墨子所主張的“兼相愛、交相利”,的確和周禮的親親之義相悖,說明墨家是東方色彩的,孟子批判墨子“墨氏兼愛,是無父也”,說明墨子可能出生於母系社會遺存的家庭,殷商文化是比較符合的,大邑商不辨血緣關係之親疏,女性的地位比較高,婦好有自己的封邑,雖然大邑商後期雖然也有宗法制的萌芽,但沒有周人的父系宗法那麼強烈。墨子鼓吹的“天志、明鬼”,這種鬼神觀念都更接近殷商,而和周人不同。所以,墨家是代表殷商遺存的宋文化。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宋國繼承了殷商的鼎文化,夔龍三足圓鼎: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墨子的出生地滕州,是滕、薛、邾國三小國輪流管轄之地,邾國比較多雞鳴狗盜之徒,他們不求虛名而重視實效。邾國的國都在今天的鄒城市,這裡也是孟子、孟嘗君的故鄉。邾國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不久滕州便歸屬魯國,所以墨子的出生地也可以算是魯國,他的好朋友是魯國的魯班,魯班是一個名氣頗大的木匠。有人會說,這樣一來,兩家的發源地就重複了,魯地既產生了儒家,又產生了墨家,但其實墨家是以宋地為主的。

邾國的一個磚畫: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墨子成年後就在宋國做大夫,這可能是和他祖上的人脈資源有關。墨子的祖先是公子目夷,先秦《世本》說“宋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唐朝《元和姓纂》也稱,“墨氏,孤竹君之後,本墨臺氏,後改為墨氏,戰國時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目夷即是左傳裡面的子魚,目夷地位很高,擔任宋國的六師之一的左師,後來他的兒子公子友又繼承了左師一職,公孫友的孫子魚石繼續做左師。墨子的這個大夫職務,算混得比較差的了。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子可能受過墨刑來展開聯想——他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 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 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錢穆這種說法一度佔了上風,但墨子祖上到墨子這一代,都在宋國作卿,身居高位,怎麼可能是那種出身低微、受過墨刑的人?不能因為墨家的信眾是下層居多,就反推墨子來自下層,後人懷疑墨子不姓墨,而是受過墨刑的理由是:中國沒有墨這個姓。冤枉啊!其實是有這個墨姓的,只不過人數比較少,不信你問度娘。所以墨不能作黑色解,而是殷商語言而產生的姓氏。

結論就是,墨子本來就姓墨、名翟,是孤竹國的後人。孤竹國本來和大邑商是同族,所以墨翟就是大邑商的後裔,基因估計也是C南支。他出身於殷商貴族,成年後就繼承祖業,擔任宋國的大夫,他並沒有受過墨刑,那是江湖謠傳。他被誤解的原因是,他身上有很多殷商文化的元素,不被華夏文化所理解。另外,也可能是墨學發生了文化斷代,導致被人曲解。斷代代表之一是墨家的詞彙含義失傳,例如鉅子一詞的失傳。鉅子是墨學的領袖,“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個社團的人數和精神都是很恐怖的,有宗教般的狂熱。鉅子在楚國、秦國都得到了賞識,一分為三,至漢朝衰亡。後來墨家的一派形成墨俠,墨俠促成了遊俠的誕生。

墨子的十大政治主張我們先不說,墨家是百家裡面最有科學精神的。蔡元培認為:“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墨子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邏輯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中國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就是以墨子為命名。中國古代一直重文輕理,墨家這一學派受到壓抑,科學家沒受到重視,導致近代科學被西方刷人頭,這是一個悲哀。但中國並非沒有理科人才,墨家就是例子。中國古代為何重文輕理?無解,也可能是東方天賦使然。小編主張,文理要相輔相成,不能有所偏廢。

第四到法家,由於篇幅有限,我們長話短說了。粉絲們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我們可以出系列的加強版,但你們必須在評論區裡表現出你們的熱情。漢宣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這裡的霸道就是指法家,所以中國的君主專制社會常被稱為“外儒內法”。西漢董仲舒既主張“以教化為大務”,又主張“正法度之宜”,其實質就是“外儒內法”。可見法家一直是上層顯學,只不過在戰國前期被墨家壓制,在後期影響力已經超過了墨家。

法家的始祖不是齊國管仲,也不是鄭國子產,因為他們的思想都不是純法。真正的純法要數魏國的李悝。而法家能夠興旺,主要還是因為魏文侯。他雖然表面上尊重儒家,但實質上大力重用法家的人才,這才造就了魏國首霸,魏國首霸就打開了春秋到戰國的序幕。

魏國鼎盛期: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魏國全盛時期,北滅中山,西敗強秦,東伐齊國,南攻楚國。雖然魏國的強盛猶如曇花一現,但深刻的影響了商鞅和韓非子。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國,主持變法,李悝為魏文侯制定了六篇《法經》,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律》和《具律》,這是中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意義重大。文侯還任命吳起為西河守,用西門豹治鄴。變法後,魏國國力倍強,成為戰國初期不可一世的強國。

魏國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縣: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和墨家一樣,李悝是反對儒家禮治的,主張“重農 ”與“ 法治 “, 要盡地力之利,最終達到富國強兵。李悝的“重農 ”和管仲的“重商 ”有明顯的區別,卻和後來的法家一致,所以說管仲不是純法,李悝的才是法家正統。和李悝同時的有一個儒家李克,近代學者認為二者是同一人,《呂氏春秋》、《韓非子》認為他們是兩個人。有人提出李悝的生平事蹟很少,李悝身居高位(當時能制定法律的都是卿相),不可能全無記載,所以李悝應該就是李克。其實在《呂氏春秋》、《韓非子》裡面是有記載李悝事蹟的,我們提出三個思辨問題:韓非已經分清李悝、李克是兩個人,後世卻認為一個人,憑什麼後世的更可信?《韓非子》又不是多人手筆,不可能存在參差之誤。第二憑什麼認為克、悝是一音之轉?誰懂上古的晉語啊,懂就說給大家聽聽。第三憑什麼一個法家能寫出儒家的《李克》七篇?事實是,李悝在魏文侯時任相,而李克先任中山相、後任魏武侯相,二人的職位根本不符。

李悝大概是魏都安邑人,安邑是今山西夏縣,晉國末期的首都新絳就在旁邊。早在晉國時期,大夫趙鞅(趙簡子)就鑄了個鐵鼎,將他祖先趙盾所作的法典鑄在鐵鼎上,晉國早就有初步的法典,法家是繼承晉國思想的精華。再看一下法家三派:趙國的慎到重勢、魏國的商鞅重法、韓國的申不害重術,三派都是三晉之人,法家必然是晉文化的產物。雖然商鞅是衛國人,但他曾經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李悝的《法經》對商鞅影響很大。

晉國局部地圖:

"

下面說到墨家。因為墨家在春秋戰國是“顯學”,“顯學”就是主流學說的意思,所以他的排位靠前一些。墨家的墨子是哪裡人?史記記載是宋國人,但專家考證出是邾國人。墨子不是宋國人的理由很簡單,根據《墨子·公輸》的一句“歸而過宋”。如果墨子是宋人,應該寫作歸宋。近代學者張知寒總結出,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所以《墨子·貴義》說“墨子自魯即齊”。依據是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目夷是宋國公子,所以墨子的籍貫也可以追溯到宋國。這點墨子和孔子是重合的,墨子、孔子的籍貫都是宋國人,再加上莊子、惠施也是,宋國這個地方是要出大思想家的。

宋國地圖,首都在今商丘: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問題來了,既然孔子代表擁戴周禮的魯文化,那麼墨子呢?

墨家會不會是殷商文化的遺存?殷商的葬禮注重人殉,要使用大量的人殉來陪葬君主。墨家提倡節葬,這點不符合,但可能在宋國初期就廢除了人殉習俗。墨子所主張的“兼相愛、交相利”,的確和周禮的親親之義相悖,說明墨家是東方色彩的,孟子批判墨子“墨氏兼愛,是無父也”,說明墨子可能出生於母系社會遺存的家庭,殷商文化是比較符合的,大邑商不辨血緣關係之親疏,女性的地位比較高,婦好有自己的封邑,雖然大邑商後期雖然也有宗法制的萌芽,但沒有周人的父系宗法那麼強烈。墨子鼓吹的“天志、明鬼”,這種鬼神觀念都更接近殷商,而和周人不同。所以,墨家是代表殷商遺存的宋文化。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宋國繼承了殷商的鼎文化,夔龍三足圓鼎: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墨子的出生地滕州,是滕、薛、邾國三小國輪流管轄之地,邾國比較多雞鳴狗盜之徒,他們不求虛名而重視實效。邾國的國都在今天的鄒城市,這裡也是孟子、孟嘗君的故鄉。邾國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不久滕州便歸屬魯國,所以墨子的出生地也可以算是魯國,他的好朋友是魯國的魯班,魯班是一個名氣頗大的木匠。有人會說,這樣一來,兩家的發源地就重複了,魯地既產生了儒家,又產生了墨家,但其實墨家是以宋地為主的。

邾國的一個磚畫: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墨子成年後就在宋國做大夫,這可能是和他祖上的人脈資源有關。墨子的祖先是公子目夷,先秦《世本》說“宋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唐朝《元和姓纂》也稱,“墨氏,孤竹君之後,本墨臺氏,後改為墨氏,戰國時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目夷即是左傳裡面的子魚,目夷地位很高,擔任宋國的六師之一的左師,後來他的兒子公子友又繼承了左師一職,公孫友的孫子魚石繼續做左師。墨子的這個大夫職務,算混得比較差的了。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子可能受過墨刑來展開聯想——他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 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 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錢穆這種說法一度佔了上風,但墨子祖上到墨子這一代,都在宋國作卿,身居高位,怎麼可能是那種出身低微、受過墨刑的人?不能因為墨家的信眾是下層居多,就反推墨子來自下層,後人懷疑墨子不姓墨,而是受過墨刑的理由是:中國沒有墨這個姓。冤枉啊!其實是有這個墨姓的,只不過人數比較少,不信你問度娘。所以墨不能作黑色解,而是殷商語言而產生的姓氏。

結論就是,墨子本來就姓墨、名翟,是孤竹國的後人。孤竹國本來和大邑商是同族,所以墨翟就是大邑商的後裔,基因估計也是C南支。他出身於殷商貴族,成年後就繼承祖業,擔任宋國的大夫,他並沒有受過墨刑,那是江湖謠傳。他被誤解的原因是,他身上有很多殷商文化的元素,不被華夏文化所理解。另外,也可能是墨學發生了文化斷代,導致被人曲解。斷代代表之一是墨家的詞彙含義失傳,例如鉅子一詞的失傳。鉅子是墨學的領袖,“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個社團的人數和精神都是很恐怖的,有宗教般的狂熱。鉅子在楚國、秦國都得到了賞識,一分為三,至漢朝衰亡。後來墨家的一派形成墨俠,墨俠促成了遊俠的誕生。

墨子的十大政治主張我們先不說,墨家是百家裡面最有科學精神的。蔡元培認為:“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墨子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邏輯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中國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就是以墨子為命名。中國古代一直重文輕理,墨家這一學派受到壓抑,科學家沒受到重視,導致近代科學被西方刷人頭,這是一個悲哀。但中國並非沒有理科人才,墨家就是例子。中國古代為何重文輕理?無解,也可能是東方天賦使然。小編主張,文理要相輔相成,不能有所偏廢。

第四到法家,由於篇幅有限,我們長話短說了。粉絲們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我們可以出系列的加強版,但你們必須在評論區裡表現出你們的熱情。漢宣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這裡的霸道就是指法家,所以中國的君主專制社會常被稱為“外儒內法”。西漢董仲舒既主張“以教化為大務”,又主張“正法度之宜”,其實質就是“外儒內法”。可見法家一直是上層顯學,只不過在戰國前期被墨家壓制,在後期影響力已經超過了墨家。

法家的始祖不是齊國管仲,也不是鄭國子產,因為他們的思想都不是純法。真正的純法要數魏國的李悝。而法家能夠興旺,主要還是因為魏文侯。他雖然表面上尊重儒家,但實質上大力重用法家的人才,這才造就了魏國首霸,魏國首霸就打開了春秋到戰國的序幕。

魏國鼎盛期: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魏國全盛時期,北滅中山,西敗強秦,東伐齊國,南攻楚國。雖然魏國的強盛猶如曇花一現,但深刻的影響了商鞅和韓非子。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國,主持變法,李悝為魏文侯制定了六篇《法經》,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律》和《具律》,這是中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意義重大。文侯還任命吳起為西河守,用西門豹治鄴。變法後,魏國國力倍強,成為戰國初期不可一世的強國。

魏國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縣: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和墨家一樣,李悝是反對儒家禮治的,主張“重農 ”與“ 法治 “, 要盡地力之利,最終達到富國強兵。李悝的“重農 ”和管仲的“重商 ”有明顯的區別,卻和後來的法家一致,所以說管仲不是純法,李悝的才是法家正統。和李悝同時的有一個儒家李克,近代學者認為二者是同一人,《呂氏春秋》、《韓非子》認為他們是兩個人。有人提出李悝的生平事蹟很少,李悝身居高位(當時能制定法律的都是卿相),不可能全無記載,所以李悝應該就是李克。其實在《呂氏春秋》、《韓非子》裡面是有記載李悝事蹟的,我們提出三個思辨問題:韓非已經分清李悝、李克是兩個人,後世卻認為一個人,憑什麼後世的更可信?《韓非子》又不是多人手筆,不可能存在參差之誤。第二憑什麼認為克、悝是一音之轉?誰懂上古的晉語啊,懂就說給大家聽聽。第三憑什麼一個法家能寫出儒家的《李克》七篇?事實是,李悝在魏文侯時任相,而李克先任中山相、後任魏武侯相,二人的職位根本不符。

李悝大概是魏都安邑人,安邑是今山西夏縣,晉國末期的首都新絳就在旁邊。早在晉國時期,大夫趙鞅(趙簡子)就鑄了個鐵鼎,將他祖先趙盾所作的法典鑄在鐵鼎上,晉國早就有初步的法典,法家是繼承晉國思想的精華。再看一下法家三派:趙國的慎到重勢、魏國的商鞅重法、韓國的申不害重術,三派都是三晉之人,法家必然是晉文化的產物。雖然商鞅是衛國人,但他曾經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李悝的《法經》對商鞅影響很大。

晉國局部地圖: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法家的成就就不用小編說了吧,秦始皇獨尊法家,統一六國。雖然有些法家人物曾經拜儒家為師,但法家和儒家對於人性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法家認為”性本惡“,從而推出了一套防範性惡的法制系統,是近代法治的先驅。人們也常因為秦朝的短暫,而歸罪於法家。這個等加強版再說。

第五位,名家。

古往今來罵名家的人很多,但真正懂名家的人不多。我們為名家翻翻案,直接切入主題,說下名家的優點。名家是辯論名、實關係的,即從事名詞概念的專業探討,又叫名辯之學。

名家的貢獻有四:

一、推動了中國數學的發展。名家始祖是鄭國鄧析,但發揚光大的是莊子的好友惠施。《莊子》記載了大量惠施的言論,惠施強調抽象的數學思想,討論了許多幾何概念的定義、極限思想和其它數學命題,都是相當可貴的數學概念,例如惠施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大一是數學的無窮大概念。又說“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此句就包含了幾何學中的平面、體積的思想;“南方無窮而有窮”則表明惠施預見到了“地圓說”、“地動說”這樣重要的科學知識。“一尺之椎,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是說物質可以無限細分。鄭玄引《周禮注》說:“九數:、方田、粟米、 差分、 少廣、商功、 軍輸、 方程、 盈不足、 旁要”,其中旁要就是勾股。——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數學已經形成九個分支,名家對於促進數學發展有一分功勞,而數學的發展對天文曆法與建築都有實際幫助。

二、發展了形式邏輯。名家對名詞概念的辨析,重視邏輯思辨,是對古代邏輯學做出了貢獻,但這種重視抽象性和邏輯嚴密的思想成為了絕學。名家和墨家都有西方形式邏輯(演繹邏輯)的雛形,名家說“飛鳥之影未嘗動也“,鳥在天上飛,鳥的影子也在動,名家卻說飛鳥的影子是不動的,這裡其實是揭示了運動和靜止之間的關係。具體看《莊子·天下》篇中記載的名家二十一事。

三、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惠施曾努力鑽研宇宙間萬物構成的原因,“遍為萬物說”。惠施有十個命題叫”歷物十事“,主要是對自然界的分析,其中含有辯證元素。惠施說“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體現了同異的對立統一。惠施和公孫龍在論證命題之中,都揭露了事物對立又統一的問題。但惠施的成就遠高於公孫龍,公孫龍以詭辯的形式與人爭論,誇大了個體和一般事物的差異。惠施則是持”相對論“、相對主義——他追求事物之間的”同“,他的”歷物十事“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總之,不能因為名家存在詭辯的色彩,就將其一棍打死。

四、啟發了魏晉玄學。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玄學原是研究幽深玄遠問題的,例如探尋萬物根源、本體等觀念,後來發展為解釋道家、儒家經典的清談形式。玄學講名理,即是辨析事物名、理的是非同異,這和名家多麼相似。玄學裡面真正有影響的是《莊子》,而名家在這裡佔了很大一部分功勞,因為很多命題的版權是名家的。有人說,魏晉玄學可謂集諸名家之所長,這種說法並不準確,玄學對名家有繼承,也有不同之處。相比起名家,玄學更多的是關注人物,”循名責實“去考察人物,玄學無法超越名家的邏輯思辨。

名家發源於春秋的鄭國,鄭國首都在今新鄭,鄭文化當時深受晉國的影響,鄭文化形成名家。鄭國大夫鄧析反對禮治,他提出“不法先王,不是禮義“,又提出“事斷於法”,所以他雖然屬於名家鼻祖,也被人列為法家。鄧析不滿子產的刑法,私自在竹簡上編造一套新法。鄧析還聚眾講學,向民眾傳授法律、訴訟方法,並且,鄧析操一種似是而非的”兩可“詭辯法,幫助別人訴訟,是近代律師的祖師爺。

"

下面說到墨家。因為墨家在春秋戰國是“顯學”,“顯學”就是主流學說的意思,所以他的排位靠前一些。墨家的墨子是哪裡人?史記記載是宋國人,但專家考證出是邾國人。墨子不是宋國人的理由很簡單,根據《墨子·公輸》的一句“歸而過宋”。如果墨子是宋人,應該寫作歸宋。近代學者張知寒總結出,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所以《墨子·貴義》說“墨子自魯即齊”。依據是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目夷是宋國公子,所以墨子的籍貫也可以追溯到宋國。這點墨子和孔子是重合的,墨子、孔子的籍貫都是宋國人,再加上莊子、惠施也是,宋國這個地方是要出大思想家的。

宋國地圖,首都在今商丘: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問題來了,既然孔子代表擁戴周禮的魯文化,那麼墨子呢?

墨家會不會是殷商文化的遺存?殷商的葬禮注重人殉,要使用大量的人殉來陪葬君主。墨家提倡節葬,這點不符合,但可能在宋國初期就廢除了人殉習俗。墨子所主張的“兼相愛、交相利”,的確和周禮的親親之義相悖,說明墨家是東方色彩的,孟子批判墨子“墨氏兼愛,是無父也”,說明墨子可能出生於母系社會遺存的家庭,殷商文化是比較符合的,大邑商不辨血緣關係之親疏,女性的地位比較高,婦好有自己的封邑,雖然大邑商後期雖然也有宗法制的萌芽,但沒有周人的父系宗法那麼強烈。墨子鼓吹的“天志、明鬼”,這種鬼神觀念都更接近殷商,而和周人不同。所以,墨家是代表殷商遺存的宋文化。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宋國繼承了殷商的鼎文化,夔龍三足圓鼎: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墨子的出生地滕州,是滕、薛、邾國三小國輪流管轄之地,邾國比較多雞鳴狗盜之徒,他們不求虛名而重視實效。邾國的國都在今天的鄒城市,這裡也是孟子、孟嘗君的故鄉。邾國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不久滕州便歸屬魯國,所以墨子的出生地也可以算是魯國,他的好朋友是魯國的魯班,魯班是一個名氣頗大的木匠。有人會說,這樣一來,兩家的發源地就重複了,魯地既產生了儒家,又產生了墨家,但其實墨家是以宋地為主的。

邾國的一個磚畫: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墨子成年後就在宋國做大夫,這可能是和他祖上的人脈資源有關。墨子的祖先是公子目夷,先秦《世本》說“宋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唐朝《元和姓纂》也稱,“墨氏,孤竹君之後,本墨臺氏,後改為墨氏,戰國時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目夷即是左傳裡面的子魚,目夷地位很高,擔任宋國的六師之一的左師,後來他的兒子公子友又繼承了左師一職,公孫友的孫子魚石繼續做左師。墨子的這個大夫職務,算混得比較差的了。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子可能受過墨刑來展開聯想——他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 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 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錢穆這種說法一度佔了上風,但墨子祖上到墨子這一代,都在宋國作卿,身居高位,怎麼可能是那種出身低微、受過墨刑的人?不能因為墨家的信眾是下層居多,就反推墨子來自下層,後人懷疑墨子不姓墨,而是受過墨刑的理由是:中國沒有墨這個姓。冤枉啊!其實是有這個墨姓的,只不過人數比較少,不信你問度娘。所以墨不能作黑色解,而是殷商語言而產生的姓氏。

結論就是,墨子本來就姓墨、名翟,是孤竹國的後人。孤竹國本來和大邑商是同族,所以墨翟就是大邑商的後裔,基因估計也是C南支。他出身於殷商貴族,成年後就繼承祖業,擔任宋國的大夫,他並沒有受過墨刑,那是江湖謠傳。他被誤解的原因是,他身上有很多殷商文化的元素,不被華夏文化所理解。另外,也可能是墨學發生了文化斷代,導致被人曲解。斷代代表之一是墨家的詞彙含義失傳,例如鉅子一詞的失傳。鉅子是墨學的領袖,“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個社團的人數和精神都是很恐怖的,有宗教般的狂熱。鉅子在楚國、秦國都得到了賞識,一分為三,至漢朝衰亡。後來墨家的一派形成墨俠,墨俠促成了遊俠的誕生。

墨子的十大政治主張我們先不說,墨家是百家裡面最有科學精神的。蔡元培認為:“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墨子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邏輯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中國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就是以墨子為命名。中國古代一直重文輕理,墨家這一學派受到壓抑,科學家沒受到重視,導致近代科學被西方刷人頭,這是一個悲哀。但中國並非沒有理科人才,墨家就是例子。中國古代為何重文輕理?無解,也可能是東方天賦使然。小編主張,文理要相輔相成,不能有所偏廢。

第四到法家,由於篇幅有限,我們長話短說了。粉絲們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我們可以出系列的加強版,但你們必須在評論區裡表現出你們的熱情。漢宣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這裡的霸道就是指法家,所以中國的君主專制社會常被稱為“外儒內法”。西漢董仲舒既主張“以教化為大務”,又主張“正法度之宜”,其實質就是“外儒內法”。可見法家一直是上層顯學,只不過在戰國前期被墨家壓制,在後期影響力已經超過了墨家。

法家的始祖不是齊國管仲,也不是鄭國子產,因為他們的思想都不是純法。真正的純法要數魏國的李悝。而法家能夠興旺,主要還是因為魏文侯。他雖然表面上尊重儒家,但實質上大力重用法家的人才,這才造就了魏國首霸,魏國首霸就打開了春秋到戰國的序幕。

魏國鼎盛期: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魏國全盛時期,北滅中山,西敗強秦,東伐齊國,南攻楚國。雖然魏國的強盛猶如曇花一現,但深刻的影響了商鞅和韓非子。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國,主持變法,李悝為魏文侯制定了六篇《法經》,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律》和《具律》,這是中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意義重大。文侯還任命吳起為西河守,用西門豹治鄴。變法後,魏國國力倍強,成為戰國初期不可一世的強國。

魏國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縣: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和墨家一樣,李悝是反對儒家禮治的,主張“重農 ”與“ 法治 “, 要盡地力之利,最終達到富國強兵。李悝的“重農 ”和管仲的“重商 ”有明顯的區別,卻和後來的法家一致,所以說管仲不是純法,李悝的才是法家正統。和李悝同時的有一個儒家李克,近代學者認為二者是同一人,《呂氏春秋》、《韓非子》認為他們是兩個人。有人提出李悝的生平事蹟很少,李悝身居高位(當時能制定法律的都是卿相),不可能全無記載,所以李悝應該就是李克。其實在《呂氏春秋》、《韓非子》裡面是有記載李悝事蹟的,我們提出三個思辨問題:韓非已經分清李悝、李克是兩個人,後世卻認為一個人,憑什麼後世的更可信?《韓非子》又不是多人手筆,不可能存在參差之誤。第二憑什麼認為克、悝是一音之轉?誰懂上古的晉語啊,懂就說給大家聽聽。第三憑什麼一個法家能寫出儒家的《李克》七篇?事實是,李悝在魏文侯時任相,而李克先任中山相、後任魏武侯相,二人的職位根本不符。

李悝大概是魏都安邑人,安邑是今山西夏縣,晉國末期的首都新絳就在旁邊。早在晉國時期,大夫趙鞅(趙簡子)就鑄了個鐵鼎,將他祖先趙盾所作的法典鑄在鐵鼎上,晉國早就有初步的法典,法家是繼承晉國思想的精華。再看一下法家三派:趙國的慎到重勢、魏國的商鞅重法、韓國的申不害重術,三派都是三晉之人,法家必然是晉文化的產物。雖然商鞅是衛國人,但他曾經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李悝的《法經》對商鞅影響很大。

晉國局部地圖: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法家的成就就不用小編說了吧,秦始皇獨尊法家,統一六國。雖然有些法家人物曾經拜儒家為師,但法家和儒家對於人性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法家認為”性本惡“,從而推出了一套防範性惡的法制系統,是近代法治的先驅。人們也常因為秦朝的短暫,而歸罪於法家。這個等加強版再說。

第五位,名家。

古往今來罵名家的人很多,但真正懂名家的人不多。我們為名家翻翻案,直接切入主題,說下名家的優點。名家是辯論名、實關係的,即從事名詞概念的專業探討,又叫名辯之學。

名家的貢獻有四:

一、推動了中國數學的發展。名家始祖是鄭國鄧析,但發揚光大的是莊子的好友惠施。《莊子》記載了大量惠施的言論,惠施強調抽象的數學思想,討論了許多幾何概念的定義、極限思想和其它數學命題,都是相當可貴的數學概念,例如惠施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大一是數學的無窮大概念。又說“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此句就包含了幾何學中的平面、體積的思想;“南方無窮而有窮”則表明惠施預見到了“地圓說”、“地動說”這樣重要的科學知識。“一尺之椎,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是說物質可以無限細分。鄭玄引《周禮注》說:“九數:、方田、粟米、 差分、 少廣、商功、 軍輸、 方程、 盈不足、 旁要”,其中旁要就是勾股。——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數學已經形成九個分支,名家對於促進數學發展有一分功勞,而數學的發展對天文曆法與建築都有實際幫助。

二、發展了形式邏輯。名家對名詞概念的辨析,重視邏輯思辨,是對古代邏輯學做出了貢獻,但這種重視抽象性和邏輯嚴密的思想成為了絕學。名家和墨家都有西方形式邏輯(演繹邏輯)的雛形,名家說“飛鳥之影未嘗動也“,鳥在天上飛,鳥的影子也在動,名家卻說飛鳥的影子是不動的,這裡其實是揭示了運動和靜止之間的關係。具體看《莊子·天下》篇中記載的名家二十一事。

三、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惠施曾努力鑽研宇宙間萬物構成的原因,“遍為萬物說”。惠施有十個命題叫”歷物十事“,主要是對自然界的分析,其中含有辯證元素。惠施說“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體現了同異的對立統一。惠施和公孫龍在論證命題之中,都揭露了事物對立又統一的問題。但惠施的成就遠高於公孫龍,公孫龍以詭辯的形式與人爭論,誇大了個體和一般事物的差異。惠施則是持”相對論“、相對主義——他追求事物之間的”同“,他的”歷物十事“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總之,不能因為名家存在詭辯的色彩,就將其一棍打死。

四、啟發了魏晉玄學。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玄學原是研究幽深玄遠問題的,例如探尋萬物根源、本體等觀念,後來發展為解釋道家、儒家經典的清談形式。玄學講名理,即是辨析事物名、理的是非同異,這和名家多麼相似。玄學裡面真正有影響的是《莊子》,而名家在這裡佔了很大一部分功勞,因為很多命題的版權是名家的。有人說,魏晉玄學可謂集諸名家之所長,這種說法並不準確,玄學對名家有繼承,也有不同之處。相比起名家,玄學更多的是關注人物,”循名責實“去考察人物,玄學無法超越名家的邏輯思辨。

名家發源於春秋的鄭國,鄭國首都在今新鄭,鄭文化當時深受晉國的影響,鄭文化形成名家。鄭國大夫鄧析反對禮治,他提出“不法先王,不是禮義“,又提出“事斷於法”,所以他雖然屬於名家鼻祖,也被人列為法家。鄧析不滿子產的刑法,私自在竹簡上編造一套新法。鄧析還聚眾講學,向民眾傳授法律、訴訟方法,並且,鄧析操一種似是而非的”兩可“詭辯法,幫助別人訴訟,是近代律師的祖師爺。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戰國時期,名家思想向宋國、魏國傳播。其後魏惠王重用了名家大成者惠施,此時魏國由盛轉衰,惠施一方面主持合縱抗秦,一方面提出”去尊“(去掉自己的尊號,尊齊為王,以至六國稱王)、 "偃兵"(不要主動出兵了),維持住魏國僅存的領土和實力,伺機復興,這符合當時魏國大敗後的政治環境。據說惠施前後執政了十多年,深受魏國的重用。

"

下面說到墨家。因為墨家在春秋戰國是“顯學”,“顯學”就是主流學說的意思,所以他的排位靠前一些。墨家的墨子是哪裡人?史記記載是宋國人,但專家考證出是邾國人。墨子不是宋國人的理由很簡單,根據《墨子·公輸》的一句“歸而過宋”。如果墨子是宋人,應該寫作歸宋。近代學者張知寒總結出,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所以《墨子·貴義》說“墨子自魯即齊”。依據是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目夷是宋國公子,所以墨子的籍貫也可以追溯到宋國。這點墨子和孔子是重合的,墨子、孔子的籍貫都是宋國人,再加上莊子、惠施也是,宋國這個地方是要出大思想家的。

宋國地圖,首都在今商丘: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問題來了,既然孔子代表擁戴周禮的魯文化,那麼墨子呢?

墨家會不會是殷商文化的遺存?殷商的葬禮注重人殉,要使用大量的人殉來陪葬君主。墨家提倡節葬,這點不符合,但可能在宋國初期就廢除了人殉習俗。墨子所主張的“兼相愛、交相利”,的確和周禮的親親之義相悖,說明墨家是東方色彩的,孟子批判墨子“墨氏兼愛,是無父也”,說明墨子可能出生於母系社會遺存的家庭,殷商文化是比較符合的,大邑商不辨血緣關係之親疏,女性的地位比較高,婦好有自己的封邑,雖然大邑商後期雖然也有宗法制的萌芽,但沒有周人的父系宗法那麼強烈。墨子鼓吹的“天志、明鬼”,這種鬼神觀念都更接近殷商,而和周人不同。所以,墨家是代表殷商遺存的宋文化。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宋國繼承了殷商的鼎文化,夔龍三足圓鼎: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墨子的出生地滕州,是滕、薛、邾國三小國輪流管轄之地,邾國比較多雞鳴狗盜之徒,他們不求虛名而重視實效。邾國的國都在今天的鄒城市,這裡也是孟子、孟嘗君的故鄉。邾國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不久滕州便歸屬魯國,所以墨子的出生地也可以算是魯國,他的好朋友是魯國的魯班,魯班是一個名氣頗大的木匠。有人會說,這樣一來,兩家的發源地就重複了,魯地既產生了儒家,又產生了墨家,但其實墨家是以宋地為主的。

邾國的一個磚畫: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墨子成年後就在宋國做大夫,這可能是和他祖上的人脈資源有關。墨子的祖先是公子目夷,先秦《世本》說“宋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唐朝《元和姓纂》也稱,“墨氏,孤竹君之後,本墨臺氏,後改為墨氏,戰國時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目夷即是左傳裡面的子魚,目夷地位很高,擔任宋國的六師之一的左師,後來他的兒子公子友又繼承了左師一職,公孫友的孫子魚石繼續做左師。墨子的這個大夫職務,算混得比較差的了。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子可能受過墨刑來展開聯想——他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 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 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錢穆這種說法一度佔了上風,但墨子祖上到墨子這一代,都在宋國作卿,身居高位,怎麼可能是那種出身低微、受過墨刑的人?不能因為墨家的信眾是下層居多,就反推墨子來自下層,後人懷疑墨子不姓墨,而是受過墨刑的理由是:中國沒有墨這個姓。冤枉啊!其實是有這個墨姓的,只不過人數比較少,不信你問度娘。所以墨不能作黑色解,而是殷商語言而產生的姓氏。

結論就是,墨子本來就姓墨、名翟,是孤竹國的後人。孤竹國本來和大邑商是同族,所以墨翟就是大邑商的後裔,基因估計也是C南支。他出身於殷商貴族,成年後就繼承祖業,擔任宋國的大夫,他並沒有受過墨刑,那是江湖謠傳。他被誤解的原因是,他身上有很多殷商文化的元素,不被華夏文化所理解。另外,也可能是墨學發生了文化斷代,導致被人曲解。斷代代表之一是墨家的詞彙含義失傳,例如鉅子一詞的失傳。鉅子是墨學的領袖,“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個社團的人數和精神都是很恐怖的,有宗教般的狂熱。鉅子在楚國、秦國都得到了賞識,一分為三,至漢朝衰亡。後來墨家的一派形成墨俠,墨俠促成了遊俠的誕生。

墨子的十大政治主張我們先不說,墨家是百家裡面最有科學精神的。蔡元培認為:“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墨子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邏輯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中國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就是以墨子為命名。中國古代一直重文輕理,墨家這一學派受到壓抑,科學家沒受到重視,導致近代科學被西方刷人頭,這是一個悲哀。但中國並非沒有理科人才,墨家就是例子。中國古代為何重文輕理?無解,也可能是東方天賦使然。小編主張,文理要相輔相成,不能有所偏廢。

第四到法家,由於篇幅有限,我們長話短說了。粉絲們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我們可以出系列的加強版,但你們必須在評論區裡表現出你們的熱情。漢宣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這裡的霸道就是指法家,所以中國的君主專制社會常被稱為“外儒內法”。西漢董仲舒既主張“以教化為大務”,又主張“正法度之宜”,其實質就是“外儒內法”。可見法家一直是上層顯學,只不過在戰國前期被墨家壓制,在後期影響力已經超過了墨家。

法家的始祖不是齊國管仲,也不是鄭國子產,因為他們的思想都不是純法。真正的純法要數魏國的李悝。而法家能夠興旺,主要還是因為魏文侯。他雖然表面上尊重儒家,但實質上大力重用法家的人才,這才造就了魏國首霸,魏國首霸就打開了春秋到戰國的序幕。

魏國鼎盛期: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魏國全盛時期,北滅中山,西敗強秦,東伐齊國,南攻楚國。雖然魏國的強盛猶如曇花一現,但深刻的影響了商鞅和韓非子。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國,主持變法,李悝為魏文侯制定了六篇《法經》,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律》和《具律》,這是中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意義重大。文侯還任命吳起為西河守,用西門豹治鄴。變法後,魏國國力倍強,成為戰國初期不可一世的強國。

魏國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縣: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和墨家一樣,李悝是反對儒家禮治的,主張“重農 ”與“ 法治 “, 要盡地力之利,最終達到富國強兵。李悝的“重農 ”和管仲的“重商 ”有明顯的區別,卻和後來的法家一致,所以說管仲不是純法,李悝的才是法家正統。和李悝同時的有一個儒家李克,近代學者認為二者是同一人,《呂氏春秋》、《韓非子》認為他們是兩個人。有人提出李悝的生平事蹟很少,李悝身居高位(當時能制定法律的都是卿相),不可能全無記載,所以李悝應該就是李克。其實在《呂氏春秋》、《韓非子》裡面是有記載李悝事蹟的,我們提出三個思辨問題:韓非已經分清李悝、李克是兩個人,後世卻認為一個人,憑什麼後世的更可信?《韓非子》又不是多人手筆,不可能存在參差之誤。第二憑什麼認為克、悝是一音之轉?誰懂上古的晉語啊,懂就說給大家聽聽。第三憑什麼一個法家能寫出儒家的《李克》七篇?事實是,李悝在魏文侯時任相,而李克先任中山相、後任魏武侯相,二人的職位根本不符。

李悝大概是魏都安邑人,安邑是今山西夏縣,晉國末期的首都新絳就在旁邊。早在晉國時期,大夫趙鞅(趙簡子)就鑄了個鐵鼎,將他祖先趙盾所作的法典鑄在鐵鼎上,晉國早就有初步的法典,法家是繼承晉國思想的精華。再看一下法家三派:趙國的慎到重勢、魏國的商鞅重法、韓國的申不害重術,三派都是三晉之人,法家必然是晉文化的產物。雖然商鞅是衛國人,但他曾經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李悝的《法經》對商鞅影響很大。

晉國局部地圖: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法家的成就就不用小編說了吧,秦始皇獨尊法家,統一六國。雖然有些法家人物曾經拜儒家為師,但法家和儒家對於人性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法家認為”性本惡“,從而推出了一套防範性惡的法制系統,是近代法治的先驅。人們也常因為秦朝的短暫,而歸罪於法家。這個等加強版再說。

第五位,名家。

古往今來罵名家的人很多,但真正懂名家的人不多。我們為名家翻翻案,直接切入主題,說下名家的優點。名家是辯論名、實關係的,即從事名詞概念的專業探討,又叫名辯之學。

名家的貢獻有四:

一、推動了中國數學的發展。名家始祖是鄭國鄧析,但發揚光大的是莊子的好友惠施。《莊子》記載了大量惠施的言論,惠施強調抽象的數學思想,討論了許多幾何概念的定義、極限思想和其它數學命題,都是相當可貴的數學概念,例如惠施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大一是數學的無窮大概念。又說“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此句就包含了幾何學中的平面、體積的思想;“南方無窮而有窮”則表明惠施預見到了“地圓說”、“地動說”這樣重要的科學知識。“一尺之椎,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是說物質可以無限細分。鄭玄引《周禮注》說:“九數:、方田、粟米、 差分、 少廣、商功、 軍輸、 方程、 盈不足、 旁要”,其中旁要就是勾股。——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數學已經形成九個分支,名家對於促進數學發展有一分功勞,而數學的發展對天文曆法與建築都有實際幫助。

二、發展了形式邏輯。名家對名詞概念的辨析,重視邏輯思辨,是對古代邏輯學做出了貢獻,但這種重視抽象性和邏輯嚴密的思想成為了絕學。名家和墨家都有西方形式邏輯(演繹邏輯)的雛形,名家說“飛鳥之影未嘗動也“,鳥在天上飛,鳥的影子也在動,名家卻說飛鳥的影子是不動的,這裡其實是揭示了運動和靜止之間的關係。具體看《莊子·天下》篇中記載的名家二十一事。

三、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惠施曾努力鑽研宇宙間萬物構成的原因,“遍為萬物說”。惠施有十個命題叫”歷物十事“,主要是對自然界的分析,其中含有辯證元素。惠施說“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體現了同異的對立統一。惠施和公孫龍在論證命題之中,都揭露了事物對立又統一的問題。但惠施的成就遠高於公孫龍,公孫龍以詭辯的形式與人爭論,誇大了個體和一般事物的差異。惠施則是持”相對論“、相對主義——他追求事物之間的”同“,他的”歷物十事“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總之,不能因為名家存在詭辯的色彩,就將其一棍打死。

四、啟發了魏晉玄學。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玄學原是研究幽深玄遠問題的,例如探尋萬物根源、本體等觀念,後來發展為解釋道家、儒家經典的清談形式。玄學講名理,即是辨析事物名、理的是非同異,這和名家多麼相似。玄學裡面真正有影響的是《莊子》,而名家在這裡佔了很大一部分功勞,因為很多命題的版權是名家的。有人說,魏晉玄學可謂集諸名家之所長,這種說法並不準確,玄學對名家有繼承,也有不同之處。相比起名家,玄學更多的是關注人物,”循名責實“去考察人物,玄學無法超越名家的邏輯思辨。

名家發源於春秋的鄭國,鄭國首都在今新鄭,鄭文化當時深受晉國的影響,鄭文化形成名家。鄭國大夫鄧析反對禮治,他提出“不法先王,不是禮義“,又提出“事斷於法”,所以他雖然屬於名家鼻祖,也被人列為法家。鄧析不滿子產的刑法,私自在竹簡上編造一套新法。鄧析還聚眾講學,向民眾傳授法律、訴訟方法,並且,鄧析操一種似是而非的”兩可“詭辯法,幫助別人訴訟,是近代律師的祖師爺。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戰國時期,名家思想向宋國、魏國傳播。其後魏惠王重用了名家大成者惠施,此時魏國由盛轉衰,惠施一方面主持合縱抗秦,一方面提出”去尊“(去掉自己的尊號,尊齊為王,以至六國稱王)、 "偃兵"(不要主動出兵了),維持住魏國僅存的領土和實力,伺機復興,這符合當時魏國大敗後的政治環境。據說惠施前後執政了十多年,深受魏國的重用。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總結——

儒家:魯文化,後來變為漢文化主流,其他家都多少被壓制;

道家:陳文化,後來變為楚文化、道教;

墨家:宋文化,後來變為墨俠、遊俠;

法家:晉文化,後來變為秦文化、外儒內法;

名家:鄭文化,後來變為玄學。

見下面示意圖:

"

下面說到墨家。因為墨家在春秋戰國是“顯學”,“顯學”就是主流學說的意思,所以他的排位靠前一些。墨家的墨子是哪裡人?史記記載是宋國人,但專家考證出是邾國人。墨子不是宋國人的理由很簡單,根據《墨子·公輸》的一句“歸而過宋”。如果墨子是宋人,應該寫作歸宋。近代學者張知寒總結出,墨子出生地應為古代邾國的“濫邑”(現山東滕州境內),濫邑後來歸屬魯國,所以《墨子·貴義》說“墨子自魯即齊”。依據是墨子是宋國貴族目夷之後,史載滕州東南有目夷亭。目夷是宋國公子,所以墨子的籍貫也可以追溯到宋國。這點墨子和孔子是重合的,墨子、孔子的籍貫都是宋國人,再加上莊子、惠施也是,宋國這個地方是要出大思想家的。

宋國地圖,首都在今商丘: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問題來了,既然孔子代表擁戴周禮的魯文化,那麼墨子呢?

墨家會不會是殷商文化的遺存?殷商的葬禮注重人殉,要使用大量的人殉來陪葬君主。墨家提倡節葬,這點不符合,但可能在宋國初期就廢除了人殉習俗。墨子所主張的“兼相愛、交相利”,的確和周禮的親親之義相悖,說明墨家是東方色彩的,孟子批判墨子“墨氏兼愛,是無父也”,說明墨子可能出生於母系社會遺存的家庭,殷商文化是比較符合的,大邑商不辨血緣關係之親疏,女性的地位比較高,婦好有自己的封邑,雖然大邑商後期雖然也有宗法制的萌芽,但沒有周人的父系宗法那麼強烈。墨子鼓吹的“天志、明鬼”,這種鬼神觀念都更接近殷商,而和周人不同。所以,墨家是代表殷商遺存的宋文化。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宋國繼承了殷商的鼎文化,夔龍三足圓鼎: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墨子的出生地滕州,是滕、薛、邾國三小國輪流管轄之地,邾國比較多雞鳴狗盜之徒,他們不求虛名而重視實效。邾國的國都在今天的鄒城市,這裡也是孟子、孟嘗君的故鄉。邾國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不久滕州便歸屬魯國,所以墨子的出生地也可以算是魯國,他的好朋友是魯國的魯班,魯班是一個名氣頗大的木匠。有人會說,這樣一來,兩家的發源地就重複了,魯地既產生了儒家,又產生了墨家,但其實墨家是以宋地為主的。

邾國的一個磚畫: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墨子成年後就在宋國做大夫,這可能是和他祖上的人脈資源有關。墨子的祖先是公子目夷,先秦《世本》說“宋襄公子墨夷須為大司馬,其後有墨夷皋”,唐朝《元和姓纂》也稱,“墨氏,孤竹君之後,本墨臺氏,後改為墨氏,戰國時宋人。墨翟著書號墨子”。目夷即是左傳裡面的子魚,目夷地位很高,擔任宋國的六師之一的左師,後來他的兒子公子友又繼承了左師一職,公孫友的孫子魚石繼續做左師。墨子的這個大夫職務,算混得比較差的了。

近代學者錢穆的《墨子傳略》,從墨子可能受過墨刑來展開聯想——他認為古人犯輕刑,則罰作奴隸苦工, 故名墨為刑徒,實為奴役,而墨家生活菲薄,其道以自苦為極。墨子和弟子們都“手足胼胝, 面目黎黑,役身給使,不敢問欲”,人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族踵”。這樣,就被稱為墨了。錢穆這種說法一度佔了上風,但墨子祖上到墨子這一代,都在宋國作卿,身居高位,怎麼可能是那種出身低微、受過墨刑的人?不能因為墨家的信眾是下層居多,就反推墨子來自下層,後人懷疑墨子不姓墨,而是受過墨刑的理由是:中國沒有墨這個姓。冤枉啊!其實是有這個墨姓的,只不過人數比較少,不信你問度娘。所以墨不能作黑色解,而是殷商語言而產生的姓氏。

結論就是,墨子本來就姓墨、名翟,是孤竹國的後人。孤竹國本來和大邑商是同族,所以墨翟就是大邑商的後裔,基因估計也是C南支。他出身於殷商貴族,成年後就繼承祖業,擔任宋國的大夫,他並沒有受過墨刑,那是江湖謠傳。他被誤解的原因是,他身上有很多殷商文化的元素,不被華夏文化所理解。另外,也可能是墨學發生了文化斷代,導致被人曲解。斷代代表之一是墨家的詞彙含義失傳,例如鉅子一詞的失傳。鉅子是墨學的領袖,“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旋踵”,這個社團的人數和精神都是很恐怖的,有宗教般的狂熱。鉅子在楚國、秦國都得到了賞識,一分為三,至漢朝衰亡。後來墨家的一派形成墨俠,墨俠促成了遊俠的誕生。

墨子的十大政治主張我們先不說,墨家是百家裡面最有科學精神的。蔡元培認為:“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墨子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邏輯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中國首顆量子科學衛星就是以墨子為命名。中國古代一直重文輕理,墨家這一學派受到壓抑,科學家沒受到重視,導致近代科學被西方刷人頭,這是一個悲哀。但中國並非沒有理科人才,墨家就是例子。中國古代為何重文輕理?無解,也可能是東方天賦使然。小編主張,文理要相輔相成,不能有所偏廢。

第四到法家,由於篇幅有限,我們長話短說了。粉絲們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我們可以出系列的加強版,但你們必須在評論區裡表現出你們的熱情。漢宣帝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這裡的霸道就是指法家,所以中國的君主專制社會常被稱為“外儒內法”。西漢董仲舒既主張“以教化為大務”,又主張“正法度之宜”,其實質就是“外儒內法”。可見法家一直是上層顯學,只不過在戰國前期被墨家壓制,在後期影響力已經超過了墨家。

法家的始祖不是齊國管仲,也不是鄭國子產,因為他們的思想都不是純法。真正的純法要數魏國的李悝。而法家能夠興旺,主要還是因為魏文侯。他雖然表面上尊重儒家,但實質上大力重用法家的人才,這才造就了魏國首霸,魏國首霸就打開了春秋到戰國的序幕。

魏國鼎盛期: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魏國全盛時期,北滅中山,西敗強秦,東伐齊國,南攻楚國。雖然魏國的強盛猶如曇花一現,但深刻的影響了商鞅和韓非子。魏文侯任用李悝為相國,主持變法,李悝為魏文侯制定了六篇《法經》,包括《盜法》、《賊法》、《囚法》、《捕法》、《雜律》和《具律》,這是中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法典,意義重大。文侯還任命吳起為西河守,用西門豹治鄴。變法後,魏國國力倍強,成為戰國初期不可一世的強國。

魏國前期都安邑,今山西夏縣: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和墨家一樣,李悝是反對儒家禮治的,主張“重農 ”與“ 法治 “, 要盡地力之利,最終達到富國強兵。李悝的“重農 ”和管仲的“重商 ”有明顯的區別,卻和後來的法家一致,所以說管仲不是純法,李悝的才是法家正統。和李悝同時的有一個儒家李克,近代學者認為二者是同一人,《呂氏春秋》、《韓非子》認為他們是兩個人。有人提出李悝的生平事蹟很少,李悝身居高位(當時能制定法律的都是卿相),不可能全無記載,所以李悝應該就是李克。其實在《呂氏春秋》、《韓非子》裡面是有記載李悝事蹟的,我們提出三個思辨問題:韓非已經分清李悝、李克是兩個人,後世卻認為一個人,憑什麼後世的更可信?《韓非子》又不是多人手筆,不可能存在參差之誤。第二憑什麼認為克、悝是一音之轉?誰懂上古的晉語啊,懂就說給大家聽聽。第三憑什麼一個法家能寫出儒家的《李克》七篇?事實是,李悝在魏文侯時任相,而李克先任中山相、後任魏武侯相,二人的職位根本不符。

李悝大概是魏都安邑人,安邑是今山西夏縣,晉國末期的首都新絳就在旁邊。早在晉國時期,大夫趙鞅(趙簡子)就鑄了個鐵鼎,將他祖先趙盾所作的法典鑄在鐵鼎上,晉國早就有初步的法典,法家是繼承晉國思想的精華。再看一下法家三派:趙國的慎到重勢、魏國的商鞅重法、韓國的申不害重術,三派都是三晉之人,法家必然是晉文化的產物。雖然商鞅是衛國人,但他曾經侍奉魏國國相公叔痤,李悝的《法經》對商鞅影響很大。

晉國局部地圖: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法家的成就就不用小編說了吧,秦始皇獨尊法家,統一六國。雖然有些法家人物曾經拜儒家為師,但法家和儒家對於人性的看法是截然相反的,法家認為”性本惡“,從而推出了一套防範性惡的法制系統,是近代法治的先驅。人們也常因為秦朝的短暫,而歸罪於法家。這個等加強版再說。

第五位,名家。

古往今來罵名家的人很多,但真正懂名家的人不多。我們為名家翻翻案,直接切入主題,說下名家的優點。名家是辯論名、實關係的,即從事名詞概念的專業探討,又叫名辯之學。

名家的貢獻有四:

一、推動了中國數學的發展。名家始祖是鄭國鄧析,但發揚光大的是莊子的好友惠施。《莊子》記載了大量惠施的言論,惠施強調抽象的數學思想,討論了許多幾何概念的定義、極限思想和其它數學命題,都是相當可貴的數學概念,例如惠施說“至大無外,謂之大一”,大一是數學的無窮大概念。又說“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裡”,此句就包含了幾何學中的平面、體積的思想;“南方無窮而有窮”則表明惠施預見到了“地圓說”、“地動說”這樣重要的科學知識。“一尺之椎,日取其半,萬世不竭”,是說物質可以無限細分。鄭玄引《周禮注》說:“九數:、方田、粟米、 差分、 少廣、商功、 軍輸、 方程、 盈不足、 旁要”,其中旁要就是勾股。——這說明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數學已經形成九個分支,名家對於促進數學發展有一分功勞,而數學的發展對天文曆法與建築都有實際幫助。

二、發展了形式邏輯。名家對名詞概念的辨析,重視邏輯思辨,是對古代邏輯學做出了貢獻,但這種重視抽象性和邏輯嚴密的思想成為了絕學。名家和墨家都有西方形式邏輯(演繹邏輯)的雛形,名家說“飛鳥之影未嘗動也“,鳥在天上飛,鳥的影子也在動,名家卻說飛鳥的影子是不動的,這裡其實是揭示了運動和靜止之間的關係。具體看《莊子·天下》篇中記載的名家二十一事。

三、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惠施曾努力鑽研宇宙間萬物構成的原因,“遍為萬物說”。惠施有十個命題叫”歷物十事“,主要是對自然界的分析,其中含有辯證元素。惠施說“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體現了同異的對立統一。惠施和公孫龍在論證命題之中,都揭露了事物對立又統一的問題。但惠施的成就遠高於公孫龍,公孫龍以詭辯的形式與人爭論,誇大了個體和一般事物的差異。惠施則是持”相對論“、相對主義——他追求事物之間的”同“,他的”歷物十事“含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總之,不能因為名家存在詭辯的色彩,就將其一棍打死。

四、啟發了魏晉玄學。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玄學原是研究幽深玄遠問題的,例如探尋萬物根源、本體等觀念,後來發展為解釋道家、儒家經典的清談形式。玄學講名理,即是辨析事物名、理的是非同異,這和名家多麼相似。玄學裡面真正有影響的是《莊子》,而名家在這裡佔了很大一部分功勞,因為很多命題的版權是名家的。有人說,魏晉玄學可謂集諸名家之所長,這種說法並不準確,玄學對名家有繼承,也有不同之處。相比起名家,玄學更多的是關注人物,”循名責實“去考察人物,玄學無法超越名家的邏輯思辨。

名家發源於春秋的鄭國,鄭國首都在今新鄭,鄭文化當時深受晉國的影響,鄭文化形成名家。鄭國大夫鄧析反對禮治,他提出“不法先王,不是禮義“,又提出“事斷於法”,所以他雖然屬於名家鼻祖,也被人列為法家。鄧析不滿子產的刑法,私自在竹簡上編造一套新法。鄧析還聚眾講學,向民眾傳授法律、訴訟方法,並且,鄧析操一種似是而非的”兩可“詭辯法,幫助別人訴訟,是近代律師的祖師爺。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戰國時期,名家思想向宋國、魏國傳播。其後魏惠王重用了名家大成者惠施,此時魏國由盛轉衰,惠施一方面主持合縱抗秦,一方面提出”去尊“(去掉自己的尊號,尊齊為王,以至六國稱王)、 "偃兵"(不要主動出兵了),維持住魏國僅存的領土和實力,伺機復興,這符合當時魏國大敗後的政治環境。據說惠施前後執政了十多年,深受魏國的重用。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總結——

儒家:魯文化,後來變為漢文化主流,其他家都多少被壓制;

道家:陳文化,後來變為楚文化、道教;

墨家:宋文化,後來變為墨俠、遊俠;

法家:晉文化,後來變為秦文化、外儒內法;

名家:鄭文化,後來變為玄學。

見下面示意圖:

墨家是科學的先驅,法家是法治的雛形,名家是律師的祖師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