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莫言 斯德哥爾摩 BMW 諾貝爾獎 瑞典 實話實說真的好難 2019-09-12
"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作家和他的作品,很少能做到“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兩者總好像孿生子,被人為地捏合在一起。自從莫言暴得大獎,他的作品讀的人自然多了,從瑞典回來,莫言出了一本書叫《盛典:諾獎之行》,記錄的是他去斯德哥爾摩領獎的整個過程。這種欽定之作除了當文獻,沒啥看頭,唯獨中間收錄了七八則莫言日記, 細膩可讀,讓人一窺莫言的真人。

"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作家和他的作品,很少能做到“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兩者總好像孿生子,被人為地捏合在一起。自從莫言暴得大獎,他的作品讀的人自然多了,從瑞典回來,莫言出了一本書叫《盛典:諾獎之行》,記錄的是他去斯德哥爾摩領獎的整個過程。這種欽定之作除了當文獻,沒啥看頭,唯獨中間收錄了七八則莫言日記, 細膩可讀,讓人一窺莫言的真人。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給我印象很深的是,莫言還是那個“莫言”。比如一到斯德哥爾摩,他一看來接機的是一輛嶄新的寶馬,“心中便有幾分怵,因為在中國,寶馬車似乎已成為專門欺負小民的車輛”。 這一閒筆,就很老實地交待了莫言的心理模式,他似乎在生活中是不太有我們通常想象的那種文學家的思維,而是站在一個非常低的小民的立場。

"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作家和他的作品,很少能做到“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兩者總好像孿生子,被人為地捏合在一起。自從莫言暴得大獎,他的作品讀的人自然多了,從瑞典回來,莫言出了一本書叫《盛典:諾獎之行》,記錄的是他去斯德哥爾摩領獎的整個過程。這種欽定之作除了當文獻,沒啥看頭,唯獨中間收錄了七八則莫言日記, 細膩可讀,讓人一窺莫言的真人。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給我印象很深的是,莫言還是那個“莫言”。比如一到斯德哥爾摩,他一看來接機的是一輛嶄新的寶馬,“心中便有幾分怵,因為在中國,寶馬車似乎已成為專門欺負小民的車輛”。 這一閒筆,就很老實地交待了莫言的心理模式,他似乎在生活中是不太有我們通常想象的那種文學家的思維,而是站在一個非常低的小民的立場。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在剛到斯德哥爾摩的兩天,莫言兩次在日記裡提到外界對他個人“懦弱”的指責,近乎激動地為自己辯白: “我是一個生怕讓別人不高興的人,多年來,那些邀請過我去參加他們的活動的人都可以作證,即便他們安排的活動讓我筋疲力盡,我也是盡力完成,生怕讓那些等我的人失望,生怕因為我的‘個性’和‘風骨’而讓朋友為難。”

"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作家和他的作品,很少能做到“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兩者總好像孿生子,被人為地捏合在一起。自從莫言暴得大獎,他的作品讀的人自然多了,從瑞典回來,莫言出了一本書叫《盛典:諾獎之行》,記錄的是他去斯德哥爾摩領獎的整個過程。這種欽定之作除了當文獻,沒啥看頭,唯獨中間收錄了七八則莫言日記, 細膩可讀,讓人一窺莫言的真人。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給我印象很深的是,莫言還是那個“莫言”。比如一到斯德哥爾摩,他一看來接機的是一輛嶄新的寶馬,“心中便有幾分怵,因為在中國,寶馬車似乎已成為專門欺負小民的車輛”。 這一閒筆,就很老實地交待了莫言的心理模式,他似乎在生活中是不太有我們通常想象的那種文學家的思維,而是站在一個非常低的小民的立場。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在剛到斯德哥爾摩的兩天,莫言兩次在日記裡提到外界對他個人“懦弱”的指責,近乎激動地為自己辯白: “我是一個生怕讓別人不高興的人,多年來,那些邀請過我去參加他們的活動的人都可以作證,即便他們安排的活動讓我筋疲力盡,我也是盡力完成,生怕讓那些等我的人失望,生怕因為我的‘個性’和‘風骨’而讓朋友為難。”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我很能理解莫言大叔的感嘆,作為在傳統教育中長大的一代人,此種膽小心理概莫能外。但我真的要感嘆,莫言真老實,一點不故弄玄虛,處處搶先表明鄉下人的身份,面對先天劣勢,是一副極其淳樸開明的姿態。他又真不老實,反反覆覆拿這些根深蒂固的傳統當擋箭牌,來掩蓋他被壓抑的人性慾望,這是否要歸咎於童年時期埋下的深深畏懼?

"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作家和他的作品,很少能做到“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兩者總好像孿生子,被人為地捏合在一起。自從莫言暴得大獎,他的作品讀的人自然多了,從瑞典回來,莫言出了一本書叫《盛典:諾獎之行》,記錄的是他去斯德哥爾摩領獎的整個過程。這種欽定之作除了當文獻,沒啥看頭,唯獨中間收錄了七八則莫言日記, 細膩可讀,讓人一窺莫言的真人。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給我印象很深的是,莫言還是那個“莫言”。比如一到斯德哥爾摩,他一看來接機的是一輛嶄新的寶馬,“心中便有幾分怵,因為在中國,寶馬車似乎已成為專門欺負小民的車輛”。 這一閒筆,就很老實地交待了莫言的心理模式,他似乎在生活中是不太有我們通常想象的那種文學家的思維,而是站在一個非常低的小民的立場。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在剛到斯德哥爾摩的兩天,莫言兩次在日記裡提到外界對他個人“懦弱”的指責,近乎激動地為自己辯白: “我是一個生怕讓別人不高興的人,多年來,那些邀請過我去參加他們的活動的人都可以作證,即便他們安排的活動讓我筋疲力盡,我也是盡力完成,生怕讓那些等我的人失望,生怕因為我的‘個性’和‘風骨’而讓朋友為難。”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我很能理解莫言大叔的感嘆,作為在傳統教育中長大的一代人,此種膽小心理概莫能外。但我真的要感嘆,莫言真老實,一點不故弄玄虛,處處搶先表明鄉下人的身份,面對先天劣勢,是一副極其淳樸開明的姿態。他又真不老實,反反覆覆拿這些根深蒂固的傳統當擋箭牌,來掩蓋他被壓抑的人性慾望,這是否要歸咎於童年時期埋下的深深畏懼?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這份畏懼感有多強烈,以下段落可以看做莫言的自白: “我從來都喜歡獨來獨往,當別人脅迫我幹一件事的時候我從來不幹,逼我表態的時候我也不會表態,這是我幾十年來一貫的態度。” “如果讓我即席演講,基本上可以做到字正腔圓,但如果讓我當眾念稿,就會南腔北調。”

"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作家和他的作品,很少能做到“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兩者總好像孿生子,被人為地捏合在一起。自從莫言暴得大獎,他的作品讀的人自然多了,從瑞典回來,莫言出了一本書叫《盛典:諾獎之行》,記錄的是他去斯德哥爾摩領獎的整個過程。這種欽定之作除了當文獻,沒啥看頭,唯獨中間收錄了七八則莫言日記, 細膩可讀,讓人一窺莫言的真人。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給我印象很深的是,莫言還是那個“莫言”。比如一到斯德哥爾摩,他一看來接機的是一輛嶄新的寶馬,“心中便有幾分怵,因為在中國,寶馬車似乎已成為專門欺負小民的車輛”。 這一閒筆,就很老實地交待了莫言的心理模式,他似乎在生活中是不太有我們通常想象的那種文學家的思維,而是站在一個非常低的小民的立場。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在剛到斯德哥爾摩的兩天,莫言兩次在日記裡提到外界對他個人“懦弱”的指責,近乎激動地為自己辯白: “我是一個生怕讓別人不高興的人,多年來,那些邀請過我去參加他們的活動的人都可以作證,即便他們安排的活動讓我筋疲力盡,我也是盡力完成,生怕讓那些等我的人失望,生怕因為我的‘個性’和‘風骨’而讓朋友為難。”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我很能理解莫言大叔的感嘆,作為在傳統教育中長大的一代人,此種膽小心理概莫能外。但我真的要感嘆,莫言真老實,一點不故弄玄虛,處處搶先表明鄉下人的身份,面對先天劣勢,是一副極其淳樸開明的姿態。他又真不老實,反反覆覆拿這些根深蒂固的傳統當擋箭牌,來掩蓋他被壓抑的人性慾望,這是否要歸咎於童年時期埋下的深深畏懼?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這份畏懼感有多強烈,以下段落可以看做莫言的自白: “我從來都喜歡獨來獨往,當別人脅迫我幹一件事的時候我從來不幹,逼我表態的時候我也不會表態,這是我幾十年來一貫的態度。” “如果讓我即席演講,基本上可以做到字正腔圓,但如果讓我當眾念稿,就會南腔北調。”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莫言也寫下了一些動人的段落,這是小說家的莫言精妙的觀察力所在:“我聽到臺下掌聲很熱烈。我回到座位上掌聲還在繼續。我看到了妻子、女兒和一些熟悉的面孔。我什麼也沒想,我一直在觀察。” “我看到前邊的一對對男女,女的都挽著男的胳膊。我悄悄地對妻子說:‘你要挽著我的胳膊。’她說:‘那不讓人笑話?’我說:‘沒人笑話。’她便用手輕輕地扯著我的衣袖。”

"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作家和他的作品,很少能做到“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兩者總好像孿生子,被人為地捏合在一起。自從莫言暴得大獎,他的作品讀的人自然多了,從瑞典回來,莫言出了一本書叫《盛典:諾獎之行》,記錄的是他去斯德哥爾摩領獎的整個過程。這種欽定之作除了當文獻,沒啥看頭,唯獨中間收錄了七八則莫言日記, 細膩可讀,讓人一窺莫言的真人。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給我印象很深的是,莫言還是那個“莫言”。比如一到斯德哥爾摩,他一看來接機的是一輛嶄新的寶馬,“心中便有幾分怵,因為在中國,寶馬車似乎已成為專門欺負小民的車輛”。 這一閒筆,就很老實地交待了莫言的心理模式,他似乎在生活中是不太有我們通常想象的那種文學家的思維,而是站在一個非常低的小民的立場。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在剛到斯德哥爾摩的兩天,莫言兩次在日記裡提到外界對他個人“懦弱”的指責,近乎激動地為自己辯白: “我是一個生怕讓別人不高興的人,多年來,那些邀請過我去參加他們的活動的人都可以作證,即便他們安排的活動讓我筋疲力盡,我也是盡力完成,生怕讓那些等我的人失望,生怕因為我的‘個性’和‘風骨’而讓朋友為難。”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我很能理解莫言大叔的感嘆,作為在傳統教育中長大的一代人,此種膽小心理概莫能外。但我真的要感嘆,莫言真老實,一點不故弄玄虛,處處搶先表明鄉下人的身份,面對先天劣勢,是一副極其淳樸開明的姿態。他又真不老實,反反覆覆拿這些根深蒂固的傳統當擋箭牌,來掩蓋他被壓抑的人性慾望,這是否要歸咎於童年時期埋下的深深畏懼?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這份畏懼感有多強烈,以下段落可以看做莫言的自白: “我從來都喜歡獨來獨往,當別人脅迫我幹一件事的時候我從來不幹,逼我表態的時候我也不會表態,這是我幾十年來一貫的態度。” “如果讓我即席演講,基本上可以做到字正腔圓,但如果讓我當眾念稿,就會南腔北調。”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莫言也寫下了一些動人的段落,這是小說家的莫言精妙的觀察力所在:“我聽到臺下掌聲很熱烈。我回到座位上掌聲還在繼續。我看到了妻子、女兒和一些熟悉的面孔。我什麼也沒想,我一直在觀察。” “我看到前邊的一對對男女,女的都挽著男的胳膊。我悄悄地對妻子說:‘你要挽著我的胳膊。’她說:‘那不讓人笑話?’我說:‘沒人笑話。’她便用手輕輕地扯著我的衣袖。”

《盛典》:莫言,看見接待他的是寶馬車,他感到戰戰兢兢

到底怎樣來理解我們的莫言呢?莫言發表過一份聲明:“國內有家媒體用通欄大標題‘世無英雄,豎子成名’來評價我的獲獎,我卻認為,不是世無英雄,而是英雄太多,遂使凡夫成名。” 這段反擊看去並不有力,人們要指指點點:莫言太不超脫了。而他自認凡夫的措辭,更讓期待英雄的看客大失所望。說真的,他也許還是啥也不說,顯得牛逼些。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