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之美,尋根情懷——走進梨樹“東北農耕文化博物館”

民俗 博物館 三農 農業 暢遊梨樹 2017-05-26

鄉愁之美,尋根情懷——走進梨樹“東北農耕文化博物館”

(作者:魏曉光)在東遼河畔美麗富饒的蔡家鎮,有個收藏了傳統的農耕用具、生活用品等農民艱苦勞作記憶的“東北農耕文化博物館”。它是蔡家鎮黨委政府2015年10月結合“美麗鄉村”試點工作建設而成的。裡面陳設著2000多件農耕工具和農業生活用品,展現了改革開放前各時期的東北農民生活風貌。

農耕博物館的建成傳承了鄉土文化,搶救了歷史文化遺產,挽救日漸消失、瀕臨失傳的老物件,同時對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保護鄉村生態環境做出貢獻。為梨樹這片黑土地上的後代留住了時代的縮影。博物館中的老物件都是鎮村幹部深入到農戶家中,通過收藏者贈予和暫借、收購等方式徵集的。在蒐集老物件上,村鎮幹部可謂付出了大量心血,多次召開黨委會議佈置任務。到老宅子破房子裡去找,到上了歲數的人家去找。經過半年時間全鎮上下的辛苦蒐集,共收集老物件60類2100餘件。這些老物件均來自民間,它沒有華麗的外觀,不是稀奇的傳世珍寶,但完全是原汁原味地反映傳統農耕風貌。每一件老物件都鐫刻著歲月的印記,都能喚起人們的記憶,更能吸引住遊客的目光讓年輕人感悟歷史;讓年長者回憶歲月。

鄉愁之美,尋根情懷——走進梨樹“東北農耕文化博物館”

原蔡家鎮黨委書記王志清書寫的“東北農耕文化博物館”牌匾。

在通往東北農耕文化博物館一千米的路兩旁,有擺成各類藝術造型的石碾、石磨。上百套碾盤經過匠心別緻的設計,成為鄉村磨盤一條街。這個獨特創意既留住了鄉愁,還美化了鄉村。在博物館的門前,有一條80米長的按照史書記載及老人們描述原貌進行恢復和修葺的柳條邊。土臺高寬各三尺,隔五尺就插三根柳條,並以結繩相連。柳條邊始修於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清王朝入關定鼎北京後,視東北為龍興重地,柳條邊就是東北的一道綠色長城。近期,農耕博物館又對外開放了工匠文化園,由根雕藝術展示園和生態採摘園組成。根雕藝術展示園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園內有138個雕塑,分為7個展示區:十二生肖展區、野生動物展區、家畜家禽展區 、神獸展區、飛禽展區、水族展區、勞動者展區。其中,農耕勞動者區26位形象生動的人物雕塑,完整再現農民春種秋收的勞動過程,展示出勞動人們田間勞作的艱辛和精益求精、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生態採摘園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園內有各種無公害蔬菜,像小白菜、蘿蔔、黃瓜、辣椒等,還有各種水果供遊客採摘。

鄉愁之美,尋根情懷——走進梨樹“東北農耕文化博物館”

石碾和恢復修葺後的柳條邊。

農耕文化博物館的院內,展示的是村民生活的各種器具,有石磨、石碾子、石頭滾子、石頭水槽、木桶、大缸等。這不僅讓人想到過去人們忙碌勞作的身影,而且回想起家家戶戶磨米磨面、用石頭滾子壓地的場景。

鄉愁之美,尋根情懷——走進梨樹“東北農耕文化博物館”

老式磨米器

鄉愁之美,尋根情懷——走進梨樹“東北農耕文化博物館”

手扶木犁杖。

農耕文化博物館有四個展廳,佔地面積400多平方米。生活展廳藏有魯班凳、幔帳腰、幔杆子、紙鑷子、梳妝檯、火盆、洋棒子、豬腰子筐、蓆蔞子、雞毛撣、蠅甩子、煙笸籮、鞋拔子、撥了錘等數百件。民俗展廳可以看到過去滿族人的很多習慣,比如小孩子穿虎鞋、戴虎帽,滿族文化裡的十八怪裡“養護孩子吊起來”的悠車子等。生產展廳中有手扶木犁杖、牛樣子、柳編筐等等。精品展廳是一些非常珍貴的藏品,比如日本老太太在中國繡的枕頭頂、日本木箱子和百年龍鳳柳等照片。

鄉愁之美,尋根情懷——走進梨樹“東北農耕文化博物館”

生產展廳

梨樹“東北農耕文化博物館”是目前四平市內展品最齊全的農耕主題文化館,成為吸取農耕文化、體驗農耕氣息、緬懷農耕生活的特色文化展示場所,還原了農耕歷史文化的軌跡,更展現了梨樹縣乃至東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人文資源及傳統民俗文化。

地址:吉林省梨樹縣蔡家鎮蔡家村村部

開放時間:8:00--17:00 全年免費開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