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一項決策,成功為他保住江山,卻給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明朝 明成祖 朱元璋 中國古代史 歷史之家 2017-06-21

藩王封建制始於周代,此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針對藩王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登基後,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藩王問題。

朱元璋是一個非常聰明的皇帝,他敏銳地意識到,唐宋的滅亡是因為缺少同姓諸侯的護衛,兩晉八王之亂是因為權力制約的失衡,要想真正壓制住藩王,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於是,朱元璋建立了一套既可以防止藩王造反,又可以抵禦外敵的藩王制度。這套制度,嚴格規定了藩王的分封面積、親兵數量和職責義務。單個藩王的造反成功率很低,但多個藩王聯合起來,又能起到防範外敵的作用。應該說,這套制度雖然不完美,但還算穩定,至少藩王有事可做。

朱棣的一項決策,成功為他保住江山,卻給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但朱元璋千防萬防,還是沒防得住朱棣。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造反,入主南京。

朱棣奪得皇位後,勵精圖治,大力發展經濟,開創了“永樂盛世”。但是,在藩王問題上,他作出了一個最壞的決策。

做賊心虛的朱棣害怕以後出現另一個自己,於是大改藩王制度。對待藩王問題,統治者一般都是削藩。但朱棣不一樣,他太心虛了,索性閹割了藩王制度。從永樂開始,明代的藩王只有一個看似顯赫的身份,沒有任何實權。藩王不再擁有地方軍事行政大權,不得參與朝政,不得踏出封地半步,各藩王之間不得書信來往,甚至不允許藩王從事任何行業,只能靠朝廷供養。說白了,藩王們變成了一群高級囚犯。

朱棣的一項決策,成功為他保住江山,卻給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在這種制度下,別說造反了,藩王連兵權都沒有。這項決策的確為朱棣保住了江山,但更嚴重的問題出現了。

不讓參政,不用打仗,不能外出,這些皇室宗親子弟們只能每天吃喝玩樂,靠努力造人增加俸祿。導致皇室人口數量急劇增加。據明代文人王世貞《皇明盛事述》記載,有一位王爺有一百個兒子,長子繼承王位,其他九十九人都封鎮國將軍。家庭聚會時,兄弟之間竟然不能盡識。親兄弟見面,就像陌生人一樣。

到萬曆年間,僅記錄在檔的皇室宗親人口就有157000餘人。

所以,在永樂年間未預見到的問題,到明朝中後期漸漸顯露出來了:如此龐大的一個寄生集團,讓國家財政難以負擔。

朱棣的一項決策,成功為他保住江山,卻給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明代養藩王開支有多大?舉個例子,嘉靖七年,國家全年的財政收入只有130萬金,而財政支出卻高達241萬金,其中支出佔比第一位就是宗室開支。

明朝末年,天下供應的糧食甚至填不飽藩王們的肚子。到財政困難時期,政府幹脆不管這些皇室宗親,讓他們自生自滅。有些有頭腦的,到處找工作養活自己;那些只會享受,坐吃山空的,只能等死了。因為窮被活活餓死的皇室宗親,不在少數。

最終,深陷財政危機的明朝在內憂外患中滅亡了。

朱棣的一項決策,成功為他保住江山,卻給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明代永樂之後的藩王制度,說是歷朝最差也不為過。終明一朝,藩王問題始終未能得到解決。皇族徹底變成了百無一用的寄生蟲,不斷腐蝕明朝的根基。明朝最終財政枯竭而亡,實為不冤。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