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張居正(39)九邊要地用良將

明朝 張居正 中國歷史 中國古代史 天外村藥房 2017-05-23

張居正只不過是順手收拾了遼王這個飯桶。他的主要精力放在北方邊境線上,對抗那不時入侵的蒙古騎兵。

明成祖朱棣當年受封燕王,本來就是為了幫老爹朱元璋擋住北面時不時南下找場子的蒙古兵。後來通過靖難戰爭奪取了江山後,朱棣就把首都改在北京,一則保持自己對首都的控制,二則通過定都北京,確保帝國戰略重心在北疆附近,以震懾蒙古人。

話說張居正(39)九邊要地用良將

朱棣本人打仗很勇猛,這麼整一點問題沒有。但對於他後面的那些兒孫皇帝來說,擺在邊境線不遠的北京城,卻實在讓人住不踏實。

大明軍隊的野戰能力逐年下降後,為了應付蒙古人的襲擊,主要戰略便是防守萬里長城。沿著長城一線,從東到西設了九個最重要的軍分區,稱為九鎮,分別是遼東、薊州、宣府、大同、榆林、寧夏、甘肅、太原、固原。

其中西邊五鎮距離中心區較遠,還並不十分吃緊。真正重要的,是東邊遼東、薊州、宣化、大同四鎮。這四鎮恰好形成弧形,拱衛著首都北京。若是四鎮固若金湯,則北京安如泰山;而一旦四鎮中有一處被突破,蒙古鐵騎很快便能殺奔京城之下。

所以,當年大明朝超人、心學大師、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王守仁(王陽明)曾經說過:大明雖大,但要害之地卻只有四處。這四處若失,則大明必亡。所謂的四處,就是指宣府、大同、薊州、遼東。

明朝將這四個軍分區又劃分成宣大和薊遼兩個大軍區,由朝廷直接任命兩位總督(軍區司令)來管理。這兩位總督,一般就是兵部左右侍郎(國防部副部長)兼任,可見朝廷對四鎮的重視。

話說張居正(39)九邊要地用良將

(明朝九邊圖)

四鎮之中,最緊要的還是薊州,因為緊靠著北京,又沒有過於險要的地形。當時長城以北都是蒙古人的勢力範圍,在薊州方向上,北京城與蒙古人也就只隔一道長城了。彪悍的遊牧民族,可以隨時從喜峰口、黃崖口、古北口等地衝進來,包圍北京。

面對這種局勢,積極一點的上策,當然是幾十萬精兵衝過長城去,在薊州以北奪回一片土地,駐紮兵馬,修築堡壘,作為防禦蒙古軍的緩衝區。但在當時的明朝,這個計劃很不現實。

於是退而求其次,便是確保薊州的穩定。在嘉靖三十八年,楊博就曾上疏,指出當前最重要的是薊州,應該加派兵馬,嚴守古北口等要害,使蒙古人不能入關。靠了楊博這個計策,若干年中,北京沒有再遭遇嘉靖三十年那種嚴重的威脅。

話說張居正(39)九邊要地用良將

但是蒙古人的猖獗,總歸是給北京城內的君臣造成很大壓力。

隆慶元年九月,俺答汗率軍入侵大同,攻陷石州,侵略交城、文水,鐵蹄席捲整個山西中部地區。另一方面,蒙古東部的領袖圖門汗(又稱土蠻)也帶兵進犯薊州,一路逼近到了灤河。兩面的烽火,使北京在整整一個月裡面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徐階的學生吳時來,就是在嘉靖三十七年充當敢死隊彈劾嚴嵩那位,這會兒已經調回朝中擔任工科給事中。他推薦三位將領鎮守北方。

這三位,便是赫赫有名的譚綸、俞大猷和戚繼光。在之前東南的倭寇之亂中,他們都立下了顯赫的戰功,死在他們手下的倭寇不可計數。

那會朝廷裡面,首輔還是徐階,張居正是徐階的助手。吳時來的建議得到採納,三位抗倭英雄中,除俞大猷因為太老不再調動外,譚綸被召回朝廷,升職為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御史,同時總督薊遼、保定軍務。戚繼光則被召為神機營副將。

從這一刻開始,曾在東南沿海與倭寇浴血廝殺的民族英雄譚綸、戚繼光,又往北方邊境線上修築起鋼鐵長城。而當時已生退意的徐階,在完成這個人事調度後,把和這兩位名將溝通的重任,交給了自己的得力學生張居正。

張居正原本便對北方邊防極為看重,他與兩位名將密切配合,盡其所能當好譚綸、戚繼光在朝廷的後盾,幫助他們建立防禦系統。

話說張居正(39)九邊要地用良將

話說張居正(38)慘遭報復的遼王

話說張居正(37)熱臉貼了冷屁股

話說張居正(36)竟要隆慶學秦始皇

話說張居正(35)張居正的治國根本:多搞錢,勤練兵

話說張居正(34)上打皇帝,下打官員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