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李雲勝

“撮”用合肥話說出來別有一番風味,於是大家普遍認為這是合肥方言,意為用鍬鏟東西,合肥人把盛垃圾的叫做“撮簸”。

好玩的是合肥有幾處以“撮”為地名的地方,比如“撮鎮”、“撮造山巷”,而且都與歷史名人有交集。

與曹操有關的撮造山巷

撮造山巷位於李府後面,與熱鬧的淮河路步行街僅一牆之隔,名字的由來竟然是與曹操有關。

"

作者 李雲勝

“撮”用合肥話說出來別有一番風味,於是大家普遍認為這是合肥方言,意為用鍬鏟東西,合肥人把盛垃圾的叫做“撮簸”。

好玩的是合肥有幾處以“撮”為地名的地方,比如“撮鎮”、“撮造山巷”,而且都與歷史名人有交集。

與曹操有關的撮造山巷

撮造山巷位於李府後面,與熱鬧的淮河路步行街僅一牆之隔,名字的由來竟然是與曹操有關。

話說合肥之“撮”

相傳三國時期,曹操幾十萬大軍屯駐合肥城,由於人馬眾多,每天都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日久天長,就逐漸形成了一座方圓數百平方米的三層樓高的垃圾山。這裡原本屬於城外,到了南宋時期擴城後才被納入城內,當時人們稱這座小山為曹操山。後來,四周和山上都住了一些人家,出現一條巷子,起名曹操山巷。

因為受藝術形象的影響,曹操被人們認為是奸臣。有人提議改曹操山巷叫反曹山巷,這個提議遭到曹姓居民的強烈抗議,最後把曹操山巷利用諧音改為了撮造山巷。撮造山,也就是一撮土一撮土造成一座山的意思。

抗戰時期,曾有兩位住在巷子裡的普通百姓,在侵華日軍威逼利誘面前,寧死不喪民族氣節,後來成為撮造山巷的佳話。

在撮造山巷口附近,曾有一家裁縫店,老闆姓楊,他收了一個年輕的徒弟,不過是個啞巴。雖然身有殘疾,但這位啞巴徒弟聰明伶俐,刻苦好學。抗日戰爭開始後,撮造山巷李府當鋪旁的牆上,經常貼有一些新聞字條,上面印有侵華日軍犯下的惡行,啞巴徒弟從這些字條上深受教育,對日本人充滿仇恨。1938年侵華日軍攻入合肥,許多合肥人紛紛逃離家園,啞巴徒弟孤身一人躲在裁縫店裡,後被日軍發現。日本人發現他是一個啞巴,於是告訴他,只要從胯襠下鑽過去便放他一條生路。沒想到,啞巴徒弟寧死不肯下跪,當日本人掏出手槍的時候,啞巴徒弟衝了上去想奪槍,結果被日軍亂槍打死。後來,他的事蹟在撮造山巷廣為流傳。

還有一個人住在撮造山巷旁,姓畢,五十多歲,是青幫的人,手下有幾個徒弟,平日裡靠收租撈點油水過日子。抗日戰爭開始後,他的徒弟當了漢奸,還特地來找他,勸他去當特務,結果他破口大罵自己的徒弟,厲聲喝道:“我是中國人,為何要給日本人當特務?”結果這句話傳到了日軍那裡,最終他被日軍殘忍殺害。

孔聖人與神童成就的小鎮

從合裕路高架橋下來一直東去,幾公里處有個千年古鎮,名字也很好玩,叫撮鎮。說撮鎮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從廣為流傳的孔聖人到此一遊的故事可以得到佐證。

"

作者 李雲勝

“撮”用合肥話說出來別有一番風味,於是大家普遍認為這是合肥方言,意為用鍬鏟東西,合肥人把盛垃圾的叫做“撮簸”。

好玩的是合肥有幾處以“撮”為地名的地方,比如“撮鎮”、“撮造山巷”,而且都與歷史名人有交集。

與曹操有關的撮造山巷

撮造山巷位於李府後面,與熱鬧的淮河路步行街僅一牆之隔,名字的由來竟然是與曹操有關。

話說合肥之“撮”

相傳三國時期,曹操幾十萬大軍屯駐合肥城,由於人馬眾多,每天都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日久天長,就逐漸形成了一座方圓數百平方米的三層樓高的垃圾山。這裡原本屬於城外,到了南宋時期擴城後才被納入城內,當時人們稱這座小山為曹操山。後來,四周和山上都住了一些人家,出現一條巷子,起名曹操山巷。

因為受藝術形象的影響,曹操被人們認為是奸臣。有人提議改曹操山巷叫反曹山巷,這個提議遭到曹姓居民的強烈抗議,最後把曹操山巷利用諧音改為了撮造山巷。撮造山,也就是一撮土一撮土造成一座山的意思。

抗戰時期,曾有兩位住在巷子裡的普通百姓,在侵華日軍威逼利誘面前,寧死不喪民族氣節,後來成為撮造山巷的佳話。

在撮造山巷口附近,曾有一家裁縫店,老闆姓楊,他收了一個年輕的徒弟,不過是個啞巴。雖然身有殘疾,但這位啞巴徒弟聰明伶俐,刻苦好學。抗日戰爭開始後,撮造山巷李府當鋪旁的牆上,經常貼有一些新聞字條,上面印有侵華日軍犯下的惡行,啞巴徒弟從這些字條上深受教育,對日本人充滿仇恨。1938年侵華日軍攻入合肥,許多合肥人紛紛逃離家園,啞巴徒弟孤身一人躲在裁縫店裡,後被日軍發現。日本人發現他是一個啞巴,於是告訴他,只要從胯襠下鑽過去便放他一條生路。沒想到,啞巴徒弟寧死不肯下跪,當日本人掏出手槍的時候,啞巴徒弟衝了上去想奪槍,結果被日軍亂槍打死。後來,他的事蹟在撮造山巷廣為流傳。

還有一個人住在撮造山巷旁,姓畢,五十多歲,是青幫的人,手下有幾個徒弟,平日裡靠收租撈點油水過日子。抗日戰爭開始後,他的徒弟當了漢奸,還特地來找他,勸他去當特務,結果他破口大罵自己的徒弟,厲聲喝道:“我是中國人,為何要給日本人當特務?”結果這句話傳到了日軍那裡,最終他被日軍殘忍殺害。

孔聖人與神童成就的小鎮

從合裕路高架橋下來一直東去,幾公里處有個千年古鎮,名字也很好玩,叫撮鎮。說撮鎮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從廣為流傳的孔聖人到此一遊的故事可以得到佐證。

話說合肥之“撮”

相傳春秋時,孔聖人周遊列國,路經此鎮,巧遇項橐等孩童在路上撮土築城遊戲,擋住車去路,於是讓他們拆城讓車,不料小小年紀的項橐卻理直氣壯地說:“只有車讓城,哪有城讓車的道理!”孔聖人聽了驚問:“小兒豈有難乎?”因問曰:“汝知天下何火無煙,何山無石,何水無魚,何樹無枝?”小兒隨口答曰:“螢火無煙,土山無石,井水無魚,槁樹無枝。”項橐又問孔聖人:“鵝鴨何以能遊,鴻雁何以能鳴?”孔子答曰:“鵝鴨能浮皆因足方,鴻雁能鳴皆因項長。”小兒辯曰:“魚亦能遊,豈因足方;蛤蟆能鳴,豈因項長耶?”孔子無言以對。小兒又問:“汝知天上閃閃有幾星?地上碌碌有幾人?”孔子曰:“仲尼適來此地,何必談天說地。”小兒曰:“要論眼前之事,眉毛共有幾根?”孔子喟然嘆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項橐見孔子折服,便拆城讓車,後人為紀念此事,即以撮城為名。

關於撮鎮名稱的來歷,這是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其實,據文史專家的收集整理,還有另外兩個傳說。

史載:“撮鎮,在安徽合肥縣東三十五里店埠水東岸。一作撮城。”傳說從前在今小街一帶有一馮城,距通道較遠,生活極不方便,城裡行人無幾,空空蕩蕩。後來,有一任縣令見城西有一天河,風景秀麗,風帆往返如梭,因而拆馮城而在天河旁建鎮,故名拆城。以後人口漸多,規模逐漸擴大,叫撮城鎮,又因城鎮近音、近義,便省掉城字叫撮鎮。

"

作者 李雲勝

“撮”用合肥話說出來別有一番風味,於是大家普遍認為這是合肥方言,意為用鍬鏟東西,合肥人把盛垃圾的叫做“撮簸”。

好玩的是合肥有幾處以“撮”為地名的地方,比如“撮鎮”、“撮造山巷”,而且都與歷史名人有交集。

與曹操有關的撮造山巷

撮造山巷位於李府後面,與熱鬧的淮河路步行街僅一牆之隔,名字的由來竟然是與曹操有關。

話說合肥之“撮”

相傳三國時期,曹操幾十萬大軍屯駐合肥城,由於人馬眾多,每天都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日久天長,就逐漸形成了一座方圓數百平方米的三層樓高的垃圾山。這裡原本屬於城外,到了南宋時期擴城後才被納入城內,當時人們稱這座小山為曹操山。後來,四周和山上都住了一些人家,出現一條巷子,起名曹操山巷。

因為受藝術形象的影響,曹操被人們認為是奸臣。有人提議改曹操山巷叫反曹山巷,這個提議遭到曹姓居民的強烈抗議,最後把曹操山巷利用諧音改為了撮造山巷。撮造山,也就是一撮土一撮土造成一座山的意思。

抗戰時期,曾有兩位住在巷子裡的普通百姓,在侵華日軍威逼利誘面前,寧死不喪民族氣節,後來成為撮造山巷的佳話。

在撮造山巷口附近,曾有一家裁縫店,老闆姓楊,他收了一個年輕的徒弟,不過是個啞巴。雖然身有殘疾,但這位啞巴徒弟聰明伶俐,刻苦好學。抗日戰爭開始後,撮造山巷李府當鋪旁的牆上,經常貼有一些新聞字條,上面印有侵華日軍犯下的惡行,啞巴徒弟從這些字條上深受教育,對日本人充滿仇恨。1938年侵華日軍攻入合肥,許多合肥人紛紛逃離家園,啞巴徒弟孤身一人躲在裁縫店裡,後被日軍發現。日本人發現他是一個啞巴,於是告訴他,只要從胯襠下鑽過去便放他一條生路。沒想到,啞巴徒弟寧死不肯下跪,當日本人掏出手槍的時候,啞巴徒弟衝了上去想奪槍,結果被日軍亂槍打死。後來,他的事蹟在撮造山巷廣為流傳。

還有一個人住在撮造山巷旁,姓畢,五十多歲,是青幫的人,手下有幾個徒弟,平日裡靠收租撈點油水過日子。抗日戰爭開始後,他的徒弟當了漢奸,還特地來找他,勸他去當特務,結果他破口大罵自己的徒弟,厲聲喝道:“我是中國人,為何要給日本人當特務?”結果這句話傳到了日軍那裡,最終他被日軍殘忍殺害。

孔聖人與神童成就的小鎮

從合裕路高架橋下來一直東去,幾公里處有個千年古鎮,名字也很好玩,叫撮鎮。說撮鎮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從廣為流傳的孔聖人到此一遊的故事可以得到佐證。

話說合肥之“撮”

相傳春秋時,孔聖人周遊列國,路經此鎮,巧遇項橐等孩童在路上撮土築城遊戲,擋住車去路,於是讓他們拆城讓車,不料小小年紀的項橐卻理直氣壯地說:“只有車讓城,哪有城讓車的道理!”孔聖人聽了驚問:“小兒豈有難乎?”因問曰:“汝知天下何火無煙,何山無石,何水無魚,何樹無枝?”小兒隨口答曰:“螢火無煙,土山無石,井水無魚,槁樹無枝。”項橐又問孔聖人:“鵝鴨何以能遊,鴻雁何以能鳴?”孔子答曰:“鵝鴨能浮皆因足方,鴻雁能鳴皆因項長。”小兒辯曰:“魚亦能遊,豈因足方;蛤蟆能鳴,豈因項長耶?”孔子無言以對。小兒又問:“汝知天上閃閃有幾星?地上碌碌有幾人?”孔子曰:“仲尼適來此地,何必談天說地。”小兒曰:“要論眼前之事,眉毛共有幾根?”孔子喟然嘆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項橐見孔子折服,便拆城讓車,後人為紀念此事,即以撮城為名。

關於撮鎮名稱的來歷,這是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其實,據文史專家的收集整理,還有另外兩個傳說。

史載:“撮鎮,在安徽合肥縣東三十五里店埠水東岸。一作撮城。”傳說從前在今小街一帶有一馮城,距通道較遠,生活極不方便,城裡行人無幾,空空蕩蕩。後來,有一任縣令見城西有一天河,風景秀麗,風帆往返如梭,因而拆馮城而在天河旁建鎮,故名拆城。以後人口漸多,規模逐漸擴大,叫撮城鎮,又因城鎮近音、近義,便省掉城字叫撮鎮。

話說合肥之“撮”

第三個傳說就簡單了,是根據街道形狀而來。據說以前鎮裡的東街、南街形似大鍬頭,中街像個鍬把。撮鎮那裡的方言把用鍬挖東西叫撮,撮鎮之名由此而來。

兩地的歷史遺蹟也很多

撮造山巷遺留下的最著名的是李鴻章家族故居即今天大家俗稱的“李府”,因為都十分熟悉了,這裡就不再贅述。倒是楊振寧家在這裡曾經也有一處故居,知道的人可能不多。

楊振寧的父親楊克純身為大學教授,平時又十分節儉,而二弟楊力磋精於商業,大哥的積蓄一般都是放到他那裡進行投資。1936年,楊力磋花了2600塊銀元,在北油坊巷為大哥買下一處房產。抗戰爆發以後,楊振寧一家回到合肥就是居住在那裡的。我曾經去那裡看過舊址,位於今天的李府後牆東北角約50米處。可惜的是已不復存在。

而撮鎮因為歷史悠久,遺蹟更是遍地開花,一代梟雄曹操、大腳賢后馬秀英、元末名臣餘闕等都曾在這裡叱吒風雲,上演了無數出精彩的悲喜劇。

坊間有句俗語這樣形容撮鎮:“孤井獨廟褲襠街”。

所謂孤井指的就是鳳凰井,傳說是明代朱元璋皇后馬秀英指示手下人挖鑿的。奇怪的是,關於這位馬皇后,《明史》上並未見記載,倒是野史、戲曲和民間傳說中關於她的故事很多。在以三寸金蓮為美的時代,她堅決不裹腳,故被人稱為“馬大腳”或“大腳皇后”。馬秀英十二歲時為其父好友紅巾軍首領郭子興收養,二十一歲時嫁給朱元璋,與其共同度過十五年患難與共的征戰生涯。不知道撮鎮那裡的鳳凰井是什麼時候挖的,但從朱元璋征討天下的足跡分析,馬皇后到過撮鎮應該是有可能的。

而獨廟指的是東嶽廟,老撮鎮人習慣稱之為大廟。可惜的是已經蕩然無存了。倒是昔日被稱為褲襠街的三條老街還在,只是也換了模樣。

褲襠街在鼎盛之時,商業極其繁華,聚集著上百家商鋪,周圍是紗市、牛市、布店、藥店、米行、竹木行等。街上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近處的有龍塘、長臨河的百姓,遠處的有定遠、鳳陽、嘉山等地的客商。

"

作者 李雲勝

“撮”用合肥話說出來別有一番風味,於是大家普遍認為這是合肥方言,意為用鍬鏟東西,合肥人把盛垃圾的叫做“撮簸”。

好玩的是合肥有幾處以“撮”為地名的地方,比如“撮鎮”、“撮造山巷”,而且都與歷史名人有交集。

與曹操有關的撮造山巷

撮造山巷位於李府後面,與熱鬧的淮河路步行街僅一牆之隔,名字的由來竟然是與曹操有關。

話說合肥之“撮”

相傳三國時期,曹操幾十萬大軍屯駐合肥城,由於人馬眾多,每天都產生大量的生活垃圾,日久天長,就逐漸形成了一座方圓數百平方米的三層樓高的垃圾山。這裡原本屬於城外,到了南宋時期擴城後才被納入城內,當時人們稱這座小山為曹操山。後來,四周和山上都住了一些人家,出現一條巷子,起名曹操山巷。

因為受藝術形象的影響,曹操被人們認為是奸臣。有人提議改曹操山巷叫反曹山巷,這個提議遭到曹姓居民的強烈抗議,最後把曹操山巷利用諧音改為了撮造山巷。撮造山,也就是一撮土一撮土造成一座山的意思。

抗戰時期,曾有兩位住在巷子裡的普通百姓,在侵華日軍威逼利誘面前,寧死不喪民族氣節,後來成為撮造山巷的佳話。

在撮造山巷口附近,曾有一家裁縫店,老闆姓楊,他收了一個年輕的徒弟,不過是個啞巴。雖然身有殘疾,但這位啞巴徒弟聰明伶俐,刻苦好學。抗日戰爭開始後,撮造山巷李府當鋪旁的牆上,經常貼有一些新聞字條,上面印有侵華日軍犯下的惡行,啞巴徒弟從這些字條上深受教育,對日本人充滿仇恨。1938年侵華日軍攻入合肥,許多合肥人紛紛逃離家園,啞巴徒弟孤身一人躲在裁縫店裡,後被日軍發現。日本人發現他是一個啞巴,於是告訴他,只要從胯襠下鑽過去便放他一條生路。沒想到,啞巴徒弟寧死不肯下跪,當日本人掏出手槍的時候,啞巴徒弟衝了上去想奪槍,結果被日軍亂槍打死。後來,他的事蹟在撮造山巷廣為流傳。

還有一個人住在撮造山巷旁,姓畢,五十多歲,是青幫的人,手下有幾個徒弟,平日裡靠收租撈點油水過日子。抗日戰爭開始後,他的徒弟當了漢奸,還特地來找他,勸他去當特務,結果他破口大罵自己的徒弟,厲聲喝道:“我是中國人,為何要給日本人當特務?”結果這句話傳到了日軍那裡,最終他被日軍殘忍殺害。

孔聖人與神童成就的小鎮

從合裕路高架橋下來一直東去,幾公里處有個千年古鎮,名字也很好玩,叫撮鎮。說撮鎮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從廣為流傳的孔聖人到此一遊的故事可以得到佐證。

話說合肥之“撮”

相傳春秋時,孔聖人周遊列國,路經此鎮,巧遇項橐等孩童在路上撮土築城遊戲,擋住車去路,於是讓他們拆城讓車,不料小小年紀的項橐卻理直氣壯地說:“只有車讓城,哪有城讓車的道理!”孔聖人聽了驚問:“小兒豈有難乎?”因問曰:“汝知天下何火無煙,何山無石,何水無魚,何樹無枝?”小兒隨口答曰:“螢火無煙,土山無石,井水無魚,槁樹無枝。”項橐又問孔聖人:“鵝鴨何以能遊,鴻雁何以能鳴?”孔子答曰:“鵝鴨能浮皆因足方,鴻雁能鳴皆因項長。”小兒辯曰:“魚亦能遊,豈因足方;蛤蟆能鳴,豈因項長耶?”孔子無言以對。小兒又問:“汝知天上閃閃有幾星?地上碌碌有幾人?”孔子曰:“仲尼適來此地,何必談天說地。”小兒曰:“要論眼前之事,眉毛共有幾根?”孔子喟然嘆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項橐見孔子折服,便拆城讓車,後人為紀念此事,即以撮城為名。

關於撮鎮名稱的來歷,這是流傳最廣的一種說法。其實,據文史專家的收集整理,還有另外兩個傳說。

史載:“撮鎮,在安徽合肥縣東三十五里店埠水東岸。一作撮城。”傳說從前在今小街一帶有一馮城,距通道較遠,生活極不方便,城裡行人無幾,空空蕩蕩。後來,有一任縣令見城西有一天河,風景秀麗,風帆往返如梭,因而拆馮城而在天河旁建鎮,故名拆城。以後人口漸多,規模逐漸擴大,叫撮城鎮,又因城鎮近音、近義,便省掉城字叫撮鎮。

話說合肥之“撮”

第三個傳說就簡單了,是根據街道形狀而來。據說以前鎮裡的東街、南街形似大鍬頭,中街像個鍬把。撮鎮那裡的方言把用鍬挖東西叫撮,撮鎮之名由此而來。

兩地的歷史遺蹟也很多

撮造山巷遺留下的最著名的是李鴻章家族故居即今天大家俗稱的“李府”,因為都十分熟悉了,這裡就不再贅述。倒是楊振寧家在這裡曾經也有一處故居,知道的人可能不多。

楊振寧的父親楊克純身為大學教授,平時又十分節儉,而二弟楊力磋精於商業,大哥的積蓄一般都是放到他那裡進行投資。1936年,楊力磋花了2600塊銀元,在北油坊巷為大哥買下一處房產。抗戰爆發以後,楊振寧一家回到合肥就是居住在那裡的。我曾經去那裡看過舊址,位於今天的李府後牆東北角約50米處。可惜的是已不復存在。

而撮鎮因為歷史悠久,遺蹟更是遍地開花,一代梟雄曹操、大腳賢后馬秀英、元末名臣餘闕等都曾在這裡叱吒風雲,上演了無數出精彩的悲喜劇。

坊間有句俗語這樣形容撮鎮:“孤井獨廟褲襠街”。

所謂孤井指的就是鳳凰井,傳說是明代朱元璋皇后馬秀英指示手下人挖鑿的。奇怪的是,關於這位馬皇后,《明史》上並未見記載,倒是野史、戲曲和民間傳說中關於她的故事很多。在以三寸金蓮為美的時代,她堅決不裹腳,故被人稱為“馬大腳”或“大腳皇后”。馬秀英十二歲時為其父好友紅巾軍首領郭子興收養,二十一歲時嫁給朱元璋,與其共同度過十五年患難與共的征戰生涯。不知道撮鎮那裡的鳳凰井是什麼時候挖的,但從朱元璋征討天下的足跡分析,馬皇后到過撮鎮應該是有可能的。

而獨廟指的是東嶽廟,老撮鎮人習慣稱之為大廟。可惜的是已經蕩然無存了。倒是昔日被稱為褲襠街的三條老街還在,只是也換了模樣。

褲襠街在鼎盛之時,商業極其繁華,聚集著上百家商鋪,周圍是紗市、牛市、布店、藥店、米行、竹木行等。街上是人頭攢動、摩肩接踵,近處的有龍塘、長臨河的百姓,遠處的有定遠、鳳陽、嘉山等地的客商。

話說合肥之“撮”

此外,撮鎮還有一座橫跨店埠河的“曹公橋”,據《嘉慶合肥縣志》記載,明萬曆年間,合肥縣令曹光彥沿店埠河察看民情,見撮鎮河邊來往行人爭渡如蟻,溺水頗多,當即責問:“如此河道,何以無橋?”部屬面面相覷,不敢回答,但沉積已久的架橋之議很快有了實質性進展,半年後橋成。為記曹縣令政德,遂以曹公命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