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

古鎮餘西:“九季十三曹,兩吳夾一刁”的傳說

  • 民間版本 文:曹璟如

古鎮餘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通東地區古代難得的鹽業、港口碼頭、藍印花布等文化古鎮。在餘西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九季十三曹,二吳帶一刁”的口頭禪,本人30多年前曾聽我爺爺說過這件事。多年來,本人經過多方考證,整理成這樣一個“版本”,僅供相關學者參考。

眾所周知,餘西場子是古時候鹽運和鹽倉而得名。但是什麼時候又是哪些人首次來到這塊荒蕪的海灘開發的呢?據說在幾百年前,在蘇北古淮陰地區,有一個地方長年居住著姓曹和姓季的兩個大姓人家,過著男耕女織的富庶生活,後來由於那裡的人口不斷增加,又聽說“南通州”(今南通)東側有一大片荒灘可以墾作,便有九個姓季的、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人家憑靠一條大船舉家南遷。

準備開船的那天清晨,有姓吳的兩個兄弟也帶著全家老小和行李來到碼頭,懇請組織這次南遷的頭目,無論如何都要帶上他們全家。曹、季兩大家小頭目對吳氏兄弟的要求犯了難,如果帶他們兩戶走吧,船上已經被“九季十三曹”的家小一百多號人和傢什裝載得擁擠不堪;如果不帶吳氏兄弟家眷走吧,鄉里鄉親的怎麼也拉不下這個面子。

吳氏兄弟好像看透了曹、季兩家頭目的心思,便主動地說:這樣吧,我們兩家除了上了年紀的老太和還不能走路的小孩和少許生活用品上船外,其餘的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幫助在岸上背船拉縴。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也只好這樣啦,兩姓頭目相互點點頭,起錨開航,開始了南下遷徙的漫漫旅途。

不知過了多少天,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港汊,一支隊伍沿古運河浩浩蕩蕩南下而來。

"

古鎮餘西:“九季十三曹,兩吳夾一刁”的傳說

  • 民間版本 文:曹璟如

古鎮餘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通東地區古代難得的鹽業、港口碼頭、藍印花布等文化古鎮。在餘西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九季十三曹,二吳帶一刁”的口頭禪,本人30多年前曾聽我爺爺說過這件事。多年來,本人經過多方考證,整理成這樣一個“版本”,僅供相關學者參考。

眾所周知,餘西場子是古時候鹽運和鹽倉而得名。但是什麼時候又是哪些人首次來到這塊荒蕪的海灘開發的呢?據說在幾百年前,在蘇北古淮陰地區,有一個地方長年居住著姓曹和姓季的兩個大姓人家,過著男耕女織的富庶生活,後來由於那裡的人口不斷增加,又聽說“南通州”(今南通)東側有一大片荒灘可以墾作,便有九個姓季的、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人家憑靠一條大船舉家南遷。

準備開船的那天清晨,有姓吳的兩個兄弟也帶著全家老小和行李來到碼頭,懇請組織這次南遷的頭目,無論如何都要帶上他們全家。曹、季兩大家小頭目對吳氏兄弟的要求犯了難,如果帶他們兩戶走吧,船上已經被“九季十三曹”的家小一百多號人和傢什裝載得擁擠不堪;如果不帶吳氏兄弟家眷走吧,鄉里鄉親的怎麼也拉不下這個面子。

吳氏兄弟好像看透了曹、季兩家頭目的心思,便主動地說:這樣吧,我們兩家除了上了年紀的老太和還不能走路的小孩和少許生活用品上船外,其餘的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幫助在岸上背船拉縴。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也只好這樣啦,兩姓頭目相互點點頭,起錨開航,開始了南下遷徙的漫漫旅途。

不知過了多少天,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港汊,一支隊伍沿古運河浩浩蕩蕩南下而來。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事情總是那樣的湊巧。不知過了多少天,途中,一戶姓刁的人家,看到這樣一群人熱熱鬧鬧地行船南下,一位長者感到好奇便上前詢問,全家瞭解情況後,死活都要隨這支南下開荒的隊伍走,就這樣這戶姓刁的全家老小很快收拾行李,也像姓吳的兩家一樣老的小的上船,強漢勞力背纖一起隨南下遷徙的大船上了路。

"

古鎮餘西:“九季十三曹,兩吳夾一刁”的傳說

  • 民間版本 文:曹璟如

古鎮餘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通東地區古代難得的鹽業、港口碼頭、藍印花布等文化古鎮。在餘西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九季十三曹,二吳帶一刁”的口頭禪,本人30多年前曾聽我爺爺說過這件事。多年來,本人經過多方考證,整理成這樣一個“版本”,僅供相關學者參考。

眾所周知,餘西場子是古時候鹽運和鹽倉而得名。但是什麼時候又是哪些人首次來到這塊荒蕪的海灘開發的呢?據說在幾百年前,在蘇北古淮陰地區,有一個地方長年居住著姓曹和姓季的兩個大姓人家,過著男耕女織的富庶生活,後來由於那裡的人口不斷增加,又聽說“南通州”(今南通)東側有一大片荒灘可以墾作,便有九個姓季的、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人家憑靠一條大船舉家南遷。

準備開船的那天清晨,有姓吳的兩個兄弟也帶著全家老小和行李來到碼頭,懇請組織這次南遷的頭目,無論如何都要帶上他們全家。曹、季兩大家小頭目對吳氏兄弟的要求犯了難,如果帶他們兩戶走吧,船上已經被“九季十三曹”的家小一百多號人和傢什裝載得擁擠不堪;如果不帶吳氏兄弟家眷走吧,鄉里鄉親的怎麼也拉不下這個面子。

吳氏兄弟好像看透了曹、季兩家頭目的心思,便主動地說:這樣吧,我們兩家除了上了年紀的老太和還不能走路的小孩和少許生活用品上船外,其餘的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幫助在岸上背船拉縴。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也只好這樣啦,兩姓頭目相互點點頭,起錨開航,開始了南下遷徙的漫漫旅途。

不知過了多少天,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港汊,一支隊伍沿古運河浩浩蕩蕩南下而來。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事情總是那樣的湊巧。不知過了多少天,途中,一戶姓刁的人家,看到這樣一群人熱熱鬧鬧地行船南下,一位長者感到好奇便上前詢問,全家瞭解情況後,死活都要隨這支南下開荒的隊伍走,就這樣這戶姓刁的全家老小很快收拾行李,也像姓吳的兩家一樣老的小的上船,強漢勞力背纖一起隨南下遷徙的大船上了路。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目的地,有人就作了這樣的統計,總共是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九個姓季的大戶,兩戶姓吳的和一戶姓刁的人家,共25人家近二百號人用淤泥和蘆葦編爿(蘆門帳爿)搭起了“環洞柵”式的屋棚,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同時也成了餘西場子的第一批拓荒者。

"

古鎮餘西:“九季十三曹,兩吳夾一刁”的傳說

  • 民間版本 文:曹璟如

古鎮餘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通東地區古代難得的鹽業、港口碼頭、藍印花布等文化古鎮。在餘西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九季十三曹,二吳帶一刁”的口頭禪,本人30多年前曾聽我爺爺說過這件事。多年來,本人經過多方考證,整理成這樣一個“版本”,僅供相關學者參考。

眾所周知,餘西場子是古時候鹽運和鹽倉而得名。但是什麼時候又是哪些人首次來到這塊荒蕪的海灘開發的呢?據說在幾百年前,在蘇北古淮陰地區,有一個地方長年居住著姓曹和姓季的兩個大姓人家,過著男耕女織的富庶生活,後來由於那裡的人口不斷增加,又聽說“南通州”(今南通)東側有一大片荒灘可以墾作,便有九個姓季的、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人家憑靠一條大船舉家南遷。

準備開船的那天清晨,有姓吳的兩個兄弟也帶著全家老小和行李來到碼頭,懇請組織這次南遷的頭目,無論如何都要帶上他們全家。曹、季兩大家小頭目對吳氏兄弟的要求犯了難,如果帶他們兩戶走吧,船上已經被“九季十三曹”的家小一百多號人和傢什裝載得擁擠不堪;如果不帶吳氏兄弟家眷走吧,鄉里鄉親的怎麼也拉不下這個面子。

吳氏兄弟好像看透了曹、季兩家頭目的心思,便主動地說:這樣吧,我們兩家除了上了年紀的老太和還不能走路的小孩和少許生活用品上船外,其餘的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幫助在岸上背船拉縴。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也只好這樣啦,兩姓頭目相互點點頭,起錨開航,開始了南下遷徙的漫漫旅途。

不知過了多少天,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港汊,一支隊伍沿古運河浩浩蕩蕩南下而來。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事情總是那樣的湊巧。不知過了多少天,途中,一戶姓刁的人家,看到這樣一群人熱熱鬧鬧地行船南下,一位長者感到好奇便上前詢問,全家瞭解情況後,死活都要隨這支南下開荒的隊伍走,就這樣這戶姓刁的全家老小很快收拾行李,也像姓吳的兩家一樣老的小的上船,強漢勞力背纖一起隨南下遷徙的大船上了路。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目的地,有人就作了這樣的統計,總共是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九個姓季的大戶,兩戶姓吳的和一戶姓刁的人家,共25人家近二百號人用淤泥和蘆葦編爿(蘆門帳爿)搭起了“環洞柵”式的屋棚,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同時也成了餘西場子的第一批拓荒者。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今天,歷史過去了幾百年,這25戶人家,每戶到底叫什麼實在無法考證了,但這“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的口頭禪至今還流傳在通東餘西附近的多個鄉鎮。

官方版本 政治清算,懲罰移民,

  • 有據可查,,,網友蘇東垣

南通日報有報道的,南通檔案館有文獻記載,元末明初,朱元璋打敗軍閥張世成,而張世成經營蘇南期間受到百姓愛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洪武元年,政治清算,懲罰移民,期間有一支白茆口渡江到當時的通州海門,之前的海門幾無人丁。部分定居金沙灘三姓街,張謇的世主就是這樣來的,部分定居到通州海門餘西場。

通東人是海門最早的居民,語系屬於吳語常州小片,和沙地人一樣也是江南移民,早在唐宋之際通東人的祖先,常州人,湖州人便從南方遷移到海門地區,融合同化了當地的先住民,形成了通東人的基礎,也就是古海門人以後在1000年中不斷從南方來的江南移民融入了當地古通東人中,尤其是明朝江南移民的勢力最大,對古通東話的影響也最深,但是通東話始終保持了古吳語的特色,四甲方言是海門縣境北部地區的主要方言。它通行於老運鹽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呂公路兩側地區,包括貨隆、王浩、正餘、東灶等鄉(鎮)和國強、四甲、樹勳、餘東、包場、劉浩等鄉(鎮)大部分地區,以及萬年鄉北部地區。歷史上,這些地區多系古海門縣(958-1672)屬地。早在公元7世紀初,這一帶人的先民即已來到這裡從事鹽業生產。五代時,其地屬浙西晉陵郡。古代晉陵屬地,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區。四甲方言當來源於古常州一帶吳語。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遷來海門,使方言有了新的發展。海門方言和四甲方言同屬太湖片吳語。二者差異較大。前者屬以蘇州話、上海話和嘉興話為代表的蘇滬嘉方言小片;後者則一般認為屬以常州話為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

古鎮餘西:“九季十三曹,兩吳夾一刁”的傳說

  • 民間版本 文:曹璟如

古鎮餘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通東地區古代難得的鹽業、港口碼頭、藍印花布等文化古鎮。在餘西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九季十三曹,二吳帶一刁”的口頭禪,本人30多年前曾聽我爺爺說過這件事。多年來,本人經過多方考證,整理成這樣一個“版本”,僅供相關學者參考。

眾所周知,餘西場子是古時候鹽運和鹽倉而得名。但是什麼時候又是哪些人首次來到這塊荒蕪的海灘開發的呢?據說在幾百年前,在蘇北古淮陰地區,有一個地方長年居住著姓曹和姓季的兩個大姓人家,過著男耕女織的富庶生活,後來由於那裡的人口不斷增加,又聽說“南通州”(今南通)東側有一大片荒灘可以墾作,便有九個姓季的、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人家憑靠一條大船舉家南遷。

準備開船的那天清晨,有姓吳的兩個兄弟也帶著全家老小和行李來到碼頭,懇請組織這次南遷的頭目,無論如何都要帶上他們全家。曹、季兩大家小頭目對吳氏兄弟的要求犯了難,如果帶他們兩戶走吧,船上已經被“九季十三曹”的家小一百多號人和傢什裝載得擁擠不堪;如果不帶吳氏兄弟家眷走吧,鄉里鄉親的怎麼也拉不下這個面子。

吳氏兄弟好像看透了曹、季兩家頭目的心思,便主動地說:這樣吧,我們兩家除了上了年紀的老太和還不能走路的小孩和少許生活用品上船外,其餘的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幫助在岸上背船拉縴。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也只好這樣啦,兩姓頭目相互點點頭,起錨開航,開始了南下遷徙的漫漫旅途。

不知過了多少天,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港汊,一支隊伍沿古運河浩浩蕩蕩南下而來。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事情總是那樣的湊巧。不知過了多少天,途中,一戶姓刁的人家,看到這樣一群人熱熱鬧鬧地行船南下,一位長者感到好奇便上前詢問,全家瞭解情況後,死活都要隨這支南下開荒的隊伍走,就這樣這戶姓刁的全家老小很快收拾行李,也像姓吳的兩家一樣老的小的上船,強漢勞力背纖一起隨南下遷徙的大船上了路。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目的地,有人就作了這樣的統計,總共是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九個姓季的大戶,兩戶姓吳的和一戶姓刁的人家,共25人家近二百號人用淤泥和蘆葦編爿(蘆門帳爿)搭起了“環洞柵”式的屋棚,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同時也成了餘西場子的第一批拓荒者。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今天,歷史過去了幾百年,這25戶人家,每戶到底叫什麼實在無法考證了,但這“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的口頭禪至今還流傳在通東餘西附近的多個鄉鎮。

官方版本 政治清算,懲罰移民,

  • 有據可查,,,網友蘇東垣

南通日報有報道的,南通檔案館有文獻記載,元末明初,朱元璋打敗軍閥張世成,而張世成經營蘇南期間受到百姓愛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洪武元年,政治清算,懲罰移民,期間有一支白茆口渡江到當時的通州海門,之前的海門幾無人丁。部分定居金沙灘三姓街,張謇的世主就是這樣來的,部分定居到通州海門餘西場。

通東人是海門最早的居民,語系屬於吳語常州小片,和沙地人一樣也是江南移民,早在唐宋之際通東人的祖先,常州人,湖州人便從南方遷移到海門地區,融合同化了當地的先住民,形成了通東人的基礎,也就是古海門人以後在1000年中不斷從南方來的江南移民融入了當地古通東人中,尤其是明朝江南移民的勢力最大,對古通東話的影響也最深,但是通東話始終保持了古吳語的特色,四甲方言是海門縣境北部地區的主要方言。它通行於老運鹽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呂公路兩側地區,包括貨隆、王浩、正餘、東灶等鄉(鎮)和國強、四甲、樹勳、餘東、包場、劉浩等鄉(鎮)大部分地區,以及萬年鄉北部地區。歷史上,這些地區多系古海門縣(958-1672)屬地。早在公元7世紀初,這一帶人的先民即已來到這裡從事鹽業生產。五代時,其地屬浙西晉陵郡。古代晉陵屬地,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區。四甲方言當來源於古常州一帶吳語。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遷來海門,使方言有了新的發展。海門方言和四甲方言同屬太湖片吳語。二者差異較大。前者屬以蘇州話、上海話和嘉興話為代表的蘇滬嘉方言小片;後者則一般認為屬以常州話為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胡逗州與南布州

"

古鎮餘西:“九季十三曹,兩吳夾一刁”的傳說

  • 民間版本 文:曹璟如

古鎮餘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通東地區古代難得的鹽業、港口碼頭、藍印花布等文化古鎮。在餘西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九季十三曹,二吳帶一刁”的口頭禪,本人30多年前曾聽我爺爺說過這件事。多年來,本人經過多方考證,整理成這樣一個“版本”,僅供相關學者參考。

眾所周知,餘西場子是古時候鹽運和鹽倉而得名。但是什麼時候又是哪些人首次來到這塊荒蕪的海灘開發的呢?據說在幾百年前,在蘇北古淮陰地區,有一個地方長年居住著姓曹和姓季的兩個大姓人家,過著男耕女織的富庶生活,後來由於那裡的人口不斷增加,又聽說“南通州”(今南通)東側有一大片荒灘可以墾作,便有九個姓季的、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人家憑靠一條大船舉家南遷。

準備開船的那天清晨,有姓吳的兩個兄弟也帶著全家老小和行李來到碼頭,懇請組織這次南遷的頭目,無論如何都要帶上他們全家。曹、季兩大家小頭目對吳氏兄弟的要求犯了難,如果帶他們兩戶走吧,船上已經被“九季十三曹”的家小一百多號人和傢什裝載得擁擠不堪;如果不帶吳氏兄弟家眷走吧,鄉里鄉親的怎麼也拉不下這個面子。

吳氏兄弟好像看透了曹、季兩家頭目的心思,便主動地說:這樣吧,我們兩家除了上了年紀的老太和還不能走路的小孩和少許生活用品上船外,其餘的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幫助在岸上背船拉縴。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也只好這樣啦,兩姓頭目相互點點頭,起錨開航,開始了南下遷徙的漫漫旅途。

不知過了多少天,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港汊,一支隊伍沿古運河浩浩蕩蕩南下而來。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事情總是那樣的湊巧。不知過了多少天,途中,一戶姓刁的人家,看到這樣一群人熱熱鬧鬧地行船南下,一位長者感到好奇便上前詢問,全家瞭解情況後,死活都要隨這支南下開荒的隊伍走,就這樣這戶姓刁的全家老小很快收拾行李,也像姓吳的兩家一樣老的小的上船,強漢勞力背纖一起隨南下遷徙的大船上了路。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目的地,有人就作了這樣的統計,總共是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九個姓季的大戶,兩戶姓吳的和一戶姓刁的人家,共25人家近二百號人用淤泥和蘆葦編爿(蘆門帳爿)搭起了“環洞柵”式的屋棚,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同時也成了餘西場子的第一批拓荒者。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今天,歷史過去了幾百年,這25戶人家,每戶到底叫什麼實在無法考證了,但這“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的口頭禪至今還流傳在通東餘西附近的多個鄉鎮。

官方版本 政治清算,懲罰移民,

  • 有據可查,,,網友蘇東垣

南通日報有報道的,南通檔案館有文獻記載,元末明初,朱元璋打敗軍閥張世成,而張世成經營蘇南期間受到百姓愛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洪武元年,政治清算,懲罰移民,期間有一支白茆口渡江到當時的通州海門,之前的海門幾無人丁。部分定居金沙灘三姓街,張謇的世主就是這樣來的,部分定居到通州海門餘西場。

通東人是海門最早的居民,語系屬於吳語常州小片,和沙地人一樣也是江南移民,早在唐宋之際通東人的祖先,常州人,湖州人便從南方遷移到海門地區,融合同化了當地的先住民,形成了通東人的基礎,也就是古海門人以後在1000年中不斷從南方來的江南移民融入了當地古通東人中,尤其是明朝江南移民的勢力最大,對古通東話的影響也最深,但是通東話始終保持了古吳語的特色,四甲方言是海門縣境北部地區的主要方言。它通行於老運鹽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呂公路兩側地區,包括貨隆、王浩、正餘、東灶等鄉(鎮)和國強、四甲、樹勳、餘東、包場、劉浩等鄉(鎮)大部分地區,以及萬年鄉北部地區。歷史上,這些地區多系古海門縣(958-1672)屬地。早在公元7世紀初,這一帶人的先民即已來到這裡從事鹽業生產。五代時,其地屬浙西晉陵郡。古代晉陵屬地,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區。四甲方言當來源於古常州一帶吳語。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遷來海門,使方言有了新的發展。海門方言和四甲方言同屬太湖片吳語。二者差異較大。前者屬以蘇州話、上海話和嘉興話為代表的蘇滬嘉方言小片;後者則一般認為屬以常州話為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胡逗州與南布州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胡逗洲指的是南北朝時南通形成的沙洲。

"

古鎮餘西:“九季十三曹,兩吳夾一刁”的傳說

  • 民間版本 文:曹璟如

古鎮餘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通東地區古代難得的鹽業、港口碼頭、藍印花布等文化古鎮。在餘西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九季十三曹,二吳帶一刁”的口頭禪,本人30多年前曾聽我爺爺說過這件事。多年來,本人經過多方考證,整理成這樣一個“版本”,僅供相關學者參考。

眾所周知,餘西場子是古時候鹽運和鹽倉而得名。但是什麼時候又是哪些人首次來到這塊荒蕪的海灘開發的呢?據說在幾百年前,在蘇北古淮陰地區,有一個地方長年居住著姓曹和姓季的兩個大姓人家,過著男耕女織的富庶生活,後來由於那裡的人口不斷增加,又聽說“南通州”(今南通)東側有一大片荒灘可以墾作,便有九個姓季的、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人家憑靠一條大船舉家南遷。

準備開船的那天清晨,有姓吳的兩個兄弟也帶著全家老小和行李來到碼頭,懇請組織這次南遷的頭目,無論如何都要帶上他們全家。曹、季兩大家小頭目對吳氏兄弟的要求犯了難,如果帶他們兩戶走吧,船上已經被“九季十三曹”的家小一百多號人和傢什裝載得擁擠不堪;如果不帶吳氏兄弟家眷走吧,鄉里鄉親的怎麼也拉不下這個面子。

吳氏兄弟好像看透了曹、季兩家頭目的心思,便主動地說:這樣吧,我們兩家除了上了年紀的老太和還不能走路的小孩和少許生活用品上船外,其餘的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幫助在岸上背船拉縴。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也只好這樣啦,兩姓頭目相互點點頭,起錨開航,開始了南下遷徙的漫漫旅途。

不知過了多少天,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港汊,一支隊伍沿古運河浩浩蕩蕩南下而來。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事情總是那樣的湊巧。不知過了多少天,途中,一戶姓刁的人家,看到這樣一群人熱熱鬧鬧地行船南下,一位長者感到好奇便上前詢問,全家瞭解情況後,死活都要隨這支南下開荒的隊伍走,就這樣這戶姓刁的全家老小很快收拾行李,也像姓吳的兩家一樣老的小的上船,強漢勞力背纖一起隨南下遷徙的大船上了路。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目的地,有人就作了這樣的統計,總共是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九個姓季的大戶,兩戶姓吳的和一戶姓刁的人家,共25人家近二百號人用淤泥和蘆葦編爿(蘆門帳爿)搭起了“環洞柵”式的屋棚,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同時也成了餘西場子的第一批拓荒者。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今天,歷史過去了幾百年,這25戶人家,每戶到底叫什麼實在無法考證了,但這“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的口頭禪至今還流傳在通東餘西附近的多個鄉鎮。

官方版本 政治清算,懲罰移民,

  • 有據可查,,,網友蘇東垣

南通日報有報道的,南通檔案館有文獻記載,元末明初,朱元璋打敗軍閥張世成,而張世成經營蘇南期間受到百姓愛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洪武元年,政治清算,懲罰移民,期間有一支白茆口渡江到當時的通州海門,之前的海門幾無人丁。部分定居金沙灘三姓街,張謇的世主就是這樣來的,部分定居到通州海門餘西場。

通東人是海門最早的居民,語系屬於吳語常州小片,和沙地人一樣也是江南移民,早在唐宋之際通東人的祖先,常州人,湖州人便從南方遷移到海門地區,融合同化了當地的先住民,形成了通東人的基礎,也就是古海門人以後在1000年中不斷從南方來的江南移民融入了當地古通東人中,尤其是明朝江南移民的勢力最大,對古通東話的影響也最深,但是通東話始終保持了古吳語的特色,四甲方言是海門縣境北部地區的主要方言。它通行於老運鹽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呂公路兩側地區,包括貨隆、王浩、正餘、東灶等鄉(鎮)和國強、四甲、樹勳、餘東、包場、劉浩等鄉(鎮)大部分地區,以及萬年鄉北部地區。歷史上,這些地區多系古海門縣(958-1672)屬地。早在公元7世紀初,這一帶人的先民即已來到這裡從事鹽業生產。五代時,其地屬浙西晉陵郡。古代晉陵屬地,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區。四甲方言當來源於古常州一帶吳語。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遷來海門,使方言有了新的發展。海門方言和四甲方言同屬太湖片吳語。二者差異較大。前者屬以蘇州話、上海話和嘉興話為代表的蘇滬嘉方言小片;後者則一般認為屬以常州話為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胡逗州與南布州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胡逗洲指的是南北朝時南通形成的沙洲。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得名原因

將泥沙堆積成片片沙洲。斗轉星移,這片片的 沙洲漸次與大陸相連,並慢慢向外拓展、延伸,孕育出廣袤而肥沃的沖積平原。

南北朝時,南通便已形成了沙洲---胡逗洲。壺逗洲、胡豆洲(胡豆州、胡逗州)均是胡逗洲的混稱,該洲因生長眾多的胡豆(即蠶豆)而得名。胡逗洲方圓不足百里,即以今天的南通市區為中心,東至金沙,南到新港鎮,西沿長江邊一帶,北至平潮、劉橋,東北至石港、騎岸鎮。

胡逗洲一名最早見於《梁書·侯景傳》:"自滬瀆入海至壺逗洲,前太子舍人羊鯤殺之,送屍於王僧辯。"《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則更為詳盡,"胡豆洲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樑太清六年,侯景敗走,將北赴此洲,為王僧辯軍人所獲。"今人多以為"流人"乃流放到胡逗洲上的犯人,其實不然。唐後期中央皇權削弱,郡州各自為政,戰事頻仍,百姓苛捐雜稅沉重,大批農民被迫離開家園,找尋安身立命之所。胡逗洲濱江臨海,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種植水稻。流人們在燒鹽捕魚的同時,煮食胡豆粥。加上人煙稀少,沒有兵荒馬亂、官吏苛稅和地主盤剝,因此成了流民們的世外桃源。

《資治通鑑》一書是這麼介紹胡逗洲的,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浙西狼山鎮遏使王郢等69人有戰功,節度使趙隱賞以職名而不給衣糧。郢等論訴不獲,遂劫庫兵作亂,行收黨眾近萬人,攻陷蘇常,乘舟往來,泛江入海,轉掠兩浙,南及福建,大為人患。"大意為:浙江西道節度使掌管潤州、蘇州、常州、杭州、湖州等地,其治所在潤州,狼山、胡逗洲屬常州管轄,因節度使只給了地方武裝頭目王郢"狼山鎮遏使"的空銜,不發糧餉,王郢就作亂。可見當時僅是浙西節度使轄下防地的胡逗洲,還沒有正式的行政建置。

獨特的地理特殊條件,加上常駐人群語言獨特,使得南通話千百年以來仍保留著古意古音。在胡逗洲與大陸有天然屏障的情況下,各種地方語言長期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方言,學術上稱"方言島"。在島上居民說來,胡逗洲的發音為"hudozhou"。" hudouzhou"以及簡稱胡逗"hudou"反倒不甚流行。

地貌特徵

胡逗洲後與附近的南布洲等小沙洲連成一體。北面的一條橫江,同當時屬揚州海陵縣的如皋隔水相望,由於長江泥沙的繼續沉積,這條橫江日漸淤塞。唐代末年,胡逗洲和如皋漲接成一片。"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沙洲上最早的拓荒者:流人也揭開了南通經濟最原始的一頁--鹽業生產。久負盛名的胡逗洲生產力不斷提高,外來人口逐漸增加,朝廷在此設置"鹽亭場"建制。

長淮下游,大江尾閭,地稱殷繁,舊曰胡逗。南抱具區,北峙蒼梧,東延瀛海,西倚丘阜。擁申滬而孕吳越,牽隴海以聯齊魯,觀浩渺而望扶桑,帶中原以扼門戶。行道廣袤,沃野如酥;青丘點綴,河湖棋佈,歷來為人文之淵藪。水為脈象,有水皆靈。山水和諧,遊客熱土。

蜚聲四海,今日南通令寰宇關注。

"

古鎮餘西:“九季十三曹,兩吳夾一刁”的傳說

  • 民間版本 文:曹璟如

古鎮餘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通東地區古代難得的鹽業、港口碼頭、藍印花布等文化古鎮。在餘西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九季十三曹,二吳帶一刁”的口頭禪,本人30多年前曾聽我爺爺說過這件事。多年來,本人經過多方考證,整理成這樣一個“版本”,僅供相關學者參考。

眾所周知,餘西場子是古時候鹽運和鹽倉而得名。但是什麼時候又是哪些人首次來到這塊荒蕪的海灘開發的呢?據說在幾百年前,在蘇北古淮陰地區,有一個地方長年居住著姓曹和姓季的兩個大姓人家,過著男耕女織的富庶生活,後來由於那裡的人口不斷增加,又聽說“南通州”(今南通)東側有一大片荒灘可以墾作,便有九個姓季的、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人家憑靠一條大船舉家南遷。

準備開船的那天清晨,有姓吳的兩個兄弟也帶著全家老小和行李來到碼頭,懇請組織這次南遷的頭目,無論如何都要帶上他們全家。曹、季兩大家小頭目對吳氏兄弟的要求犯了難,如果帶他們兩戶走吧,船上已經被“九季十三曹”的家小一百多號人和傢什裝載得擁擠不堪;如果不帶吳氏兄弟家眷走吧,鄉里鄉親的怎麼也拉不下這個面子。

吳氏兄弟好像看透了曹、季兩家頭目的心思,便主動地說:這樣吧,我們兩家除了上了年紀的老太和還不能走路的小孩和少許生活用品上船外,其餘的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幫助在岸上背船拉縴。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也只好這樣啦,兩姓頭目相互點點頭,起錨開航,開始了南下遷徙的漫漫旅途。

不知過了多少天,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港汊,一支隊伍沿古運河浩浩蕩蕩南下而來。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事情總是那樣的湊巧。不知過了多少天,途中,一戶姓刁的人家,看到這樣一群人熱熱鬧鬧地行船南下,一位長者感到好奇便上前詢問,全家瞭解情況後,死活都要隨這支南下開荒的隊伍走,就這樣這戶姓刁的全家老小很快收拾行李,也像姓吳的兩家一樣老的小的上船,強漢勞力背纖一起隨南下遷徙的大船上了路。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目的地,有人就作了這樣的統計,總共是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九個姓季的大戶,兩戶姓吳的和一戶姓刁的人家,共25人家近二百號人用淤泥和蘆葦編爿(蘆門帳爿)搭起了“環洞柵”式的屋棚,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同時也成了餘西場子的第一批拓荒者。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今天,歷史過去了幾百年,這25戶人家,每戶到底叫什麼實在無法考證了,但這“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的口頭禪至今還流傳在通東餘西附近的多個鄉鎮。

官方版本 政治清算,懲罰移民,

  • 有據可查,,,網友蘇東垣

南通日報有報道的,南通檔案館有文獻記載,元末明初,朱元璋打敗軍閥張世成,而張世成經營蘇南期間受到百姓愛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洪武元年,政治清算,懲罰移民,期間有一支白茆口渡江到當時的通州海門,之前的海門幾無人丁。部分定居金沙灘三姓街,張謇的世主就是這樣來的,部分定居到通州海門餘西場。

通東人是海門最早的居民,語系屬於吳語常州小片,和沙地人一樣也是江南移民,早在唐宋之際通東人的祖先,常州人,湖州人便從南方遷移到海門地區,融合同化了當地的先住民,形成了通東人的基礎,也就是古海門人以後在1000年中不斷從南方來的江南移民融入了當地古通東人中,尤其是明朝江南移民的勢力最大,對古通東話的影響也最深,但是通東話始終保持了古吳語的特色,四甲方言是海門縣境北部地區的主要方言。它通行於老運鹽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呂公路兩側地區,包括貨隆、王浩、正餘、東灶等鄉(鎮)和國強、四甲、樹勳、餘東、包場、劉浩等鄉(鎮)大部分地區,以及萬年鄉北部地區。歷史上,這些地區多系古海門縣(958-1672)屬地。早在公元7世紀初,這一帶人的先民即已來到這裡從事鹽業生產。五代時,其地屬浙西晉陵郡。古代晉陵屬地,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區。四甲方言當來源於古常州一帶吳語。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遷來海門,使方言有了新的發展。海門方言和四甲方言同屬太湖片吳語。二者差異較大。前者屬以蘇州話、上海話和嘉興話為代表的蘇滬嘉方言小片;後者則一般認為屬以常州話為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胡逗州與南布州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胡逗洲指的是南北朝時南通形成的沙洲。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得名原因

將泥沙堆積成片片沙洲。斗轉星移,這片片的 沙洲漸次與大陸相連,並慢慢向外拓展、延伸,孕育出廣袤而肥沃的沖積平原。

南北朝時,南通便已形成了沙洲---胡逗洲。壺逗洲、胡豆洲(胡豆州、胡逗州)均是胡逗洲的混稱,該洲因生長眾多的胡豆(即蠶豆)而得名。胡逗洲方圓不足百里,即以今天的南通市區為中心,東至金沙,南到新港鎮,西沿長江邊一帶,北至平潮、劉橋,東北至石港、騎岸鎮。

胡逗洲一名最早見於《梁書·侯景傳》:"自滬瀆入海至壺逗洲,前太子舍人羊鯤殺之,送屍於王僧辯。"《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則更為詳盡,"胡豆洲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樑太清六年,侯景敗走,將北赴此洲,為王僧辯軍人所獲。"今人多以為"流人"乃流放到胡逗洲上的犯人,其實不然。唐後期中央皇權削弱,郡州各自為政,戰事頻仍,百姓苛捐雜稅沉重,大批農民被迫離開家園,找尋安身立命之所。胡逗洲濱江臨海,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種植水稻。流人們在燒鹽捕魚的同時,煮食胡豆粥。加上人煙稀少,沒有兵荒馬亂、官吏苛稅和地主盤剝,因此成了流民們的世外桃源。

《資治通鑑》一書是這麼介紹胡逗洲的,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浙西狼山鎮遏使王郢等69人有戰功,節度使趙隱賞以職名而不給衣糧。郢等論訴不獲,遂劫庫兵作亂,行收黨眾近萬人,攻陷蘇常,乘舟往來,泛江入海,轉掠兩浙,南及福建,大為人患。"大意為:浙江西道節度使掌管潤州、蘇州、常州、杭州、湖州等地,其治所在潤州,狼山、胡逗洲屬常州管轄,因節度使只給了地方武裝頭目王郢"狼山鎮遏使"的空銜,不發糧餉,王郢就作亂。可見當時僅是浙西節度使轄下防地的胡逗洲,還沒有正式的行政建置。

獨特的地理特殊條件,加上常駐人群語言獨特,使得南通話千百年以來仍保留著古意古音。在胡逗洲與大陸有天然屏障的情況下,各種地方語言長期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方言,學術上稱"方言島"。在島上居民說來,胡逗洲的發音為"hudozhou"。" hudouzhou"以及簡稱胡逗"hudou"反倒不甚流行。

地貌特徵

胡逗洲後與附近的南布洲等小沙洲連成一體。北面的一條橫江,同當時屬揚州海陵縣的如皋隔水相望,由於長江泥沙的繼續沉積,這條橫江日漸淤塞。唐代末年,胡逗洲和如皋漲接成一片。"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沙洲上最早的拓荒者:流人也揭開了南通經濟最原始的一頁--鹽業生產。久負盛名的胡逗洲生產力不斷提高,外來人口逐漸增加,朝廷在此設置"鹽亭場"建制。

長淮下游,大江尾閭,地稱殷繁,舊曰胡逗。南抱具區,北峙蒼梧,東延瀛海,西倚丘阜。擁申滬而孕吳越,牽隴海以聯齊魯,觀浩渺而望扶桑,帶中原以扼門戶。行道廣袤,沃野如酥;青丘點綴,河湖棋佈,歷來為人文之淵藪。水為脈象,有水皆靈。山水和諧,遊客熱土。

蜚聲四海,今日南通令寰宇關注。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通新機場要落地了

南布洲

歷史地名

即今江蘇通州市。《輿地紀勝》 卷41通州: 南布洲 “舊是淼然大海,其中漲沙,復為布洲場。今為金沙場”。

"

古鎮餘西:“九季十三曹,兩吳夾一刁”的傳說

  • 民間版本 文:曹璟如

古鎮餘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通東地區古代難得的鹽業、港口碼頭、藍印花布等文化古鎮。在餘西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九季十三曹,二吳帶一刁”的口頭禪,本人30多年前曾聽我爺爺說過這件事。多年來,本人經過多方考證,整理成這樣一個“版本”,僅供相關學者參考。

眾所周知,餘西場子是古時候鹽運和鹽倉而得名。但是什麼時候又是哪些人首次來到這塊荒蕪的海灘開發的呢?據說在幾百年前,在蘇北古淮陰地區,有一個地方長年居住著姓曹和姓季的兩個大姓人家,過著男耕女織的富庶生活,後來由於那裡的人口不斷增加,又聽說“南通州”(今南通)東側有一大片荒灘可以墾作,便有九個姓季的、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人家憑靠一條大船舉家南遷。

準備開船的那天清晨,有姓吳的兩個兄弟也帶著全家老小和行李來到碼頭,懇請組織這次南遷的頭目,無論如何都要帶上他們全家。曹、季兩大家小頭目對吳氏兄弟的要求犯了難,如果帶他們兩戶走吧,船上已經被“九季十三曹”的家小一百多號人和傢什裝載得擁擠不堪;如果不帶吳氏兄弟家眷走吧,鄉里鄉親的怎麼也拉不下這個面子。

吳氏兄弟好像看透了曹、季兩家頭目的心思,便主動地說:這樣吧,我們兩家除了上了年紀的老太和還不能走路的小孩和少許生活用品上船外,其餘的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幫助在岸上背船拉縴。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也只好這樣啦,兩姓頭目相互點點頭,起錨開航,開始了南下遷徙的漫漫旅途。

不知過了多少天,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港汊,一支隊伍沿古運河浩浩蕩蕩南下而來。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事情總是那樣的湊巧。不知過了多少天,途中,一戶姓刁的人家,看到這樣一群人熱熱鬧鬧地行船南下,一位長者感到好奇便上前詢問,全家瞭解情況後,死活都要隨這支南下開荒的隊伍走,就這樣這戶姓刁的全家老小很快收拾行李,也像姓吳的兩家一樣老的小的上船,強漢勞力背纖一起隨南下遷徙的大船上了路。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目的地,有人就作了這樣的統計,總共是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九個姓季的大戶,兩戶姓吳的和一戶姓刁的人家,共25人家近二百號人用淤泥和蘆葦編爿(蘆門帳爿)搭起了“環洞柵”式的屋棚,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同時也成了餘西場子的第一批拓荒者。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今天,歷史過去了幾百年,這25戶人家,每戶到底叫什麼實在無法考證了,但這“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的口頭禪至今還流傳在通東餘西附近的多個鄉鎮。

官方版本 政治清算,懲罰移民,

  • 有據可查,,,網友蘇東垣

南通日報有報道的,南通檔案館有文獻記載,元末明初,朱元璋打敗軍閥張世成,而張世成經營蘇南期間受到百姓愛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洪武元年,政治清算,懲罰移民,期間有一支白茆口渡江到當時的通州海門,之前的海門幾無人丁。部分定居金沙灘三姓街,張謇的世主就是這樣來的,部分定居到通州海門餘西場。

通東人是海門最早的居民,語系屬於吳語常州小片,和沙地人一樣也是江南移民,早在唐宋之際通東人的祖先,常州人,湖州人便從南方遷移到海門地區,融合同化了當地的先住民,形成了通東人的基礎,也就是古海門人以後在1000年中不斷從南方來的江南移民融入了當地古通東人中,尤其是明朝江南移民的勢力最大,對古通東話的影響也最深,但是通東話始終保持了古吳語的特色,四甲方言是海門縣境北部地區的主要方言。它通行於老運鹽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呂公路兩側地區,包括貨隆、王浩、正餘、東灶等鄉(鎮)和國強、四甲、樹勳、餘東、包場、劉浩等鄉(鎮)大部分地區,以及萬年鄉北部地區。歷史上,這些地區多系古海門縣(958-1672)屬地。早在公元7世紀初,這一帶人的先民即已來到這裡從事鹽業生產。五代時,其地屬浙西晉陵郡。古代晉陵屬地,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區。四甲方言當來源於古常州一帶吳語。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遷來海門,使方言有了新的發展。海門方言和四甲方言同屬太湖片吳語。二者差異較大。前者屬以蘇州話、上海話和嘉興話為代表的蘇滬嘉方言小片;後者則一般認為屬以常州話為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胡逗州與南布州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胡逗洲指的是南北朝時南通形成的沙洲。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得名原因

將泥沙堆積成片片沙洲。斗轉星移,這片片的 沙洲漸次與大陸相連,並慢慢向外拓展、延伸,孕育出廣袤而肥沃的沖積平原。

南北朝時,南通便已形成了沙洲---胡逗洲。壺逗洲、胡豆洲(胡豆州、胡逗州)均是胡逗洲的混稱,該洲因生長眾多的胡豆(即蠶豆)而得名。胡逗洲方圓不足百里,即以今天的南通市區為中心,東至金沙,南到新港鎮,西沿長江邊一帶,北至平潮、劉橋,東北至石港、騎岸鎮。

胡逗洲一名最早見於《梁書·侯景傳》:"自滬瀆入海至壺逗洲,前太子舍人羊鯤殺之,送屍於王僧辯。"《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則更為詳盡,"胡豆洲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樑太清六年,侯景敗走,將北赴此洲,為王僧辯軍人所獲。"今人多以為"流人"乃流放到胡逗洲上的犯人,其實不然。唐後期中央皇權削弱,郡州各自為政,戰事頻仍,百姓苛捐雜稅沉重,大批農民被迫離開家園,找尋安身立命之所。胡逗洲濱江臨海,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種植水稻。流人們在燒鹽捕魚的同時,煮食胡豆粥。加上人煙稀少,沒有兵荒馬亂、官吏苛稅和地主盤剝,因此成了流民們的世外桃源。

《資治通鑑》一書是這麼介紹胡逗洲的,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浙西狼山鎮遏使王郢等69人有戰功,節度使趙隱賞以職名而不給衣糧。郢等論訴不獲,遂劫庫兵作亂,行收黨眾近萬人,攻陷蘇常,乘舟往來,泛江入海,轉掠兩浙,南及福建,大為人患。"大意為:浙江西道節度使掌管潤州、蘇州、常州、杭州、湖州等地,其治所在潤州,狼山、胡逗洲屬常州管轄,因節度使只給了地方武裝頭目王郢"狼山鎮遏使"的空銜,不發糧餉,王郢就作亂。可見當時僅是浙西節度使轄下防地的胡逗洲,還沒有正式的行政建置。

獨特的地理特殊條件,加上常駐人群語言獨特,使得南通話千百年以來仍保留著古意古音。在胡逗洲與大陸有天然屏障的情況下,各種地方語言長期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方言,學術上稱"方言島"。在島上居民說來,胡逗洲的發音為"hudozhou"。" hudouzhou"以及簡稱胡逗"hudou"反倒不甚流行。

地貌特徵

胡逗洲後與附近的南布洲等小沙洲連成一體。北面的一條橫江,同當時屬揚州海陵縣的如皋隔水相望,由於長江泥沙的繼續沉積,這條橫江日漸淤塞。唐代末年,胡逗洲和如皋漲接成一片。"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沙洲上最早的拓荒者:流人也揭開了南通經濟最原始的一頁--鹽業生產。久負盛名的胡逗洲生產力不斷提高,外來人口逐漸增加,朝廷在此設置"鹽亭場"建制。

長淮下游,大江尾閭,地稱殷繁,舊曰胡逗。南抱具區,北峙蒼梧,東延瀛海,西倚丘阜。擁申滬而孕吳越,牽隴海以聯齊魯,觀浩渺而望扶桑,帶中原以扼門戶。行道廣袤,沃野如酥;青丘點綴,河湖棋佈,歷來為人文之淵藪。水為脈象,有水皆靈。山水和諧,遊客熱土。

蜚聲四海,今日南通令寰宇關注。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通新機場要落地了

南布洲

歷史地名

即今江蘇通州市。《輿地紀勝》 卷41通州: 南布洲 “舊是淼然大海,其中漲沙,復為布洲場。今為金沙場”。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截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江海平原的形成-關於南布洲(今通州城區及周邊地區)的歷史

來自網絡 江海平原的形成-關於南布洲(今通州城區及周邊地區)的歷史_《南通城市論壇》_都市_西祠衚衕 http://www.xici.net/d219150426.htm

"

古鎮餘西:“九季十三曹,兩吳夾一刁”的傳說

  • 民間版本 文:曹璟如

古鎮餘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通東地區古代難得的鹽業、港口碼頭、藍印花布等文化古鎮。在餘西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九季十三曹,二吳帶一刁”的口頭禪,本人30多年前曾聽我爺爺說過這件事。多年來,本人經過多方考證,整理成這樣一個“版本”,僅供相關學者參考。

眾所周知,餘西場子是古時候鹽運和鹽倉而得名。但是什麼時候又是哪些人首次來到這塊荒蕪的海灘開發的呢?據說在幾百年前,在蘇北古淮陰地區,有一個地方長年居住著姓曹和姓季的兩個大姓人家,過著男耕女織的富庶生活,後來由於那裡的人口不斷增加,又聽說“南通州”(今南通)東側有一大片荒灘可以墾作,便有九個姓季的、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人家憑靠一條大船舉家南遷。

準備開船的那天清晨,有姓吳的兩個兄弟也帶著全家老小和行李來到碼頭,懇請組織這次南遷的頭目,無論如何都要帶上他們全家。曹、季兩大家小頭目對吳氏兄弟的要求犯了難,如果帶他們兩戶走吧,船上已經被“九季十三曹”的家小一百多號人和傢什裝載得擁擠不堪;如果不帶吳氏兄弟家眷走吧,鄉里鄉親的怎麼也拉不下這個面子。

吳氏兄弟好像看透了曹、季兩家頭目的心思,便主動地說:這樣吧,我們兩家除了上了年紀的老太和還不能走路的小孩和少許生活用品上船外,其餘的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幫助在岸上背船拉縴。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也只好這樣啦,兩姓頭目相互點點頭,起錨開航,開始了南下遷徙的漫漫旅途。

不知過了多少天,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港汊,一支隊伍沿古運河浩浩蕩蕩南下而來。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事情總是那樣的湊巧。不知過了多少天,途中,一戶姓刁的人家,看到這樣一群人熱熱鬧鬧地行船南下,一位長者感到好奇便上前詢問,全家瞭解情況後,死活都要隨這支南下開荒的隊伍走,就這樣這戶姓刁的全家老小很快收拾行李,也像姓吳的兩家一樣老的小的上船,強漢勞力背纖一起隨南下遷徙的大船上了路。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目的地,有人就作了這樣的統計,總共是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九個姓季的大戶,兩戶姓吳的和一戶姓刁的人家,共25人家近二百號人用淤泥和蘆葦編爿(蘆門帳爿)搭起了“環洞柵”式的屋棚,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同時也成了餘西場子的第一批拓荒者。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今天,歷史過去了幾百年,這25戶人家,每戶到底叫什麼實在無法考證了,但這“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的口頭禪至今還流傳在通東餘西附近的多個鄉鎮。

官方版本 政治清算,懲罰移民,

  • 有據可查,,,網友蘇東垣

南通日報有報道的,南通檔案館有文獻記載,元末明初,朱元璋打敗軍閥張世成,而張世成經營蘇南期間受到百姓愛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洪武元年,政治清算,懲罰移民,期間有一支白茆口渡江到當時的通州海門,之前的海門幾無人丁。部分定居金沙灘三姓街,張謇的世主就是這樣來的,部分定居到通州海門餘西場。

通東人是海門最早的居民,語系屬於吳語常州小片,和沙地人一樣也是江南移民,早在唐宋之際通東人的祖先,常州人,湖州人便從南方遷移到海門地區,融合同化了當地的先住民,形成了通東人的基礎,也就是古海門人以後在1000年中不斷從南方來的江南移民融入了當地古通東人中,尤其是明朝江南移民的勢力最大,對古通東話的影響也最深,但是通東話始終保持了古吳語的特色,四甲方言是海門縣境北部地區的主要方言。它通行於老運鹽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呂公路兩側地區,包括貨隆、王浩、正餘、東灶等鄉(鎮)和國強、四甲、樹勳、餘東、包場、劉浩等鄉(鎮)大部分地區,以及萬年鄉北部地區。歷史上,這些地區多系古海門縣(958-1672)屬地。早在公元7世紀初,這一帶人的先民即已來到這裡從事鹽業生產。五代時,其地屬浙西晉陵郡。古代晉陵屬地,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區。四甲方言當來源於古常州一帶吳語。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遷來海門,使方言有了新的發展。海門方言和四甲方言同屬太湖片吳語。二者差異較大。前者屬以蘇州話、上海話和嘉興話為代表的蘇滬嘉方言小片;後者則一般認為屬以常州話為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胡逗州與南布州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胡逗洲指的是南北朝時南通形成的沙洲。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得名原因

將泥沙堆積成片片沙洲。斗轉星移,這片片的 沙洲漸次與大陸相連,並慢慢向外拓展、延伸,孕育出廣袤而肥沃的沖積平原。

南北朝時,南通便已形成了沙洲---胡逗洲。壺逗洲、胡豆洲(胡豆州、胡逗州)均是胡逗洲的混稱,該洲因生長眾多的胡豆(即蠶豆)而得名。胡逗洲方圓不足百里,即以今天的南通市區為中心,東至金沙,南到新港鎮,西沿長江邊一帶,北至平潮、劉橋,東北至石港、騎岸鎮。

胡逗洲一名最早見於《梁書·侯景傳》:"自滬瀆入海至壺逗洲,前太子舍人羊鯤殺之,送屍於王僧辯。"《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則更為詳盡,"胡豆洲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樑太清六年,侯景敗走,將北赴此洲,為王僧辯軍人所獲。"今人多以為"流人"乃流放到胡逗洲上的犯人,其實不然。唐後期中央皇權削弱,郡州各自為政,戰事頻仍,百姓苛捐雜稅沉重,大批農民被迫離開家園,找尋安身立命之所。胡逗洲濱江臨海,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種植水稻。流人們在燒鹽捕魚的同時,煮食胡豆粥。加上人煙稀少,沒有兵荒馬亂、官吏苛稅和地主盤剝,因此成了流民們的世外桃源。

《資治通鑑》一書是這麼介紹胡逗洲的,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浙西狼山鎮遏使王郢等69人有戰功,節度使趙隱賞以職名而不給衣糧。郢等論訴不獲,遂劫庫兵作亂,行收黨眾近萬人,攻陷蘇常,乘舟往來,泛江入海,轉掠兩浙,南及福建,大為人患。"大意為:浙江西道節度使掌管潤州、蘇州、常州、杭州、湖州等地,其治所在潤州,狼山、胡逗洲屬常州管轄,因節度使只給了地方武裝頭目王郢"狼山鎮遏使"的空銜,不發糧餉,王郢就作亂。可見當時僅是浙西節度使轄下防地的胡逗洲,還沒有正式的行政建置。

獨特的地理特殊條件,加上常駐人群語言獨特,使得南通話千百年以來仍保留著古意古音。在胡逗洲與大陸有天然屏障的情況下,各種地方語言長期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方言,學術上稱"方言島"。在島上居民說來,胡逗洲的發音為"hudozhou"。" hudouzhou"以及簡稱胡逗"hudou"反倒不甚流行。

地貌特徵

胡逗洲後與附近的南布洲等小沙洲連成一體。北面的一條橫江,同當時屬揚州海陵縣的如皋隔水相望,由於長江泥沙的繼續沉積,這條橫江日漸淤塞。唐代末年,胡逗洲和如皋漲接成一片。"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沙洲上最早的拓荒者:流人也揭開了南通經濟最原始的一頁--鹽業生產。久負盛名的胡逗洲生產力不斷提高,外來人口逐漸增加,朝廷在此設置"鹽亭場"建制。

長淮下游,大江尾閭,地稱殷繁,舊曰胡逗。南抱具區,北峙蒼梧,東延瀛海,西倚丘阜。擁申滬而孕吳越,牽隴海以聯齊魯,觀浩渺而望扶桑,帶中原以扼門戶。行道廣袤,沃野如酥;青丘點綴,河湖棋佈,歷來為人文之淵藪。水為脈象,有水皆靈。山水和諧,遊客熱土。

蜚聲四海,今日南通令寰宇關注。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通新機場要落地了

南布洲

歷史地名

即今江蘇通州市。《輿地紀勝》 卷41通州: 南布洲 “舊是淼然大海,其中漲沙,復為布洲場。今為金沙場”。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截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江海平原的形成-關於南布洲(今通州城區及周邊地區)的歷史

來自網絡 江海平原的形成-關於南布洲(今通州城區及周邊地區)的歷史_《南通城市論壇》_都市_西祠衚衕 http://www.xici.net/d219150426.htm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

古鎮餘西:“九季十三曹,兩吳夾一刁”的傳說

  • 民間版本 文:曹璟如

古鎮餘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通東地區古代難得的鹽業、港口碼頭、藍印花布等文化古鎮。在餘西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九季十三曹,二吳帶一刁”的口頭禪,本人30多年前曾聽我爺爺說過這件事。多年來,本人經過多方考證,整理成這樣一個“版本”,僅供相關學者參考。

眾所周知,餘西場子是古時候鹽運和鹽倉而得名。但是什麼時候又是哪些人首次來到這塊荒蕪的海灘開發的呢?據說在幾百年前,在蘇北古淮陰地區,有一個地方長年居住著姓曹和姓季的兩個大姓人家,過著男耕女織的富庶生活,後來由於那裡的人口不斷增加,又聽說“南通州”(今南通)東側有一大片荒灘可以墾作,便有九個姓季的、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人家憑靠一條大船舉家南遷。

準備開船的那天清晨,有姓吳的兩個兄弟也帶著全家老小和行李來到碼頭,懇請組織這次南遷的頭目,無論如何都要帶上他們全家。曹、季兩大家小頭目對吳氏兄弟的要求犯了難,如果帶他們兩戶走吧,船上已經被“九季十三曹”的家小一百多號人和傢什裝載得擁擠不堪;如果不帶吳氏兄弟家眷走吧,鄉里鄉親的怎麼也拉不下這個面子。

吳氏兄弟好像看透了曹、季兩家頭目的心思,便主動地說:這樣吧,我們兩家除了上了年紀的老太和還不能走路的小孩和少許生活用品上船外,其餘的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幫助在岸上背船拉縴。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也只好這樣啦,兩姓頭目相互點點頭,起錨開航,開始了南下遷徙的漫漫旅途。

不知過了多少天,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港汊,一支隊伍沿古運河浩浩蕩蕩南下而來。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事情總是那樣的湊巧。不知過了多少天,途中,一戶姓刁的人家,看到這樣一群人熱熱鬧鬧地行船南下,一位長者感到好奇便上前詢問,全家瞭解情況後,死活都要隨這支南下開荒的隊伍走,就這樣這戶姓刁的全家老小很快收拾行李,也像姓吳的兩家一樣老的小的上船,強漢勞力背纖一起隨南下遷徙的大船上了路。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目的地,有人就作了這樣的統計,總共是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九個姓季的大戶,兩戶姓吳的和一戶姓刁的人家,共25人家近二百號人用淤泥和蘆葦編爿(蘆門帳爿)搭起了“環洞柵”式的屋棚,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同時也成了餘西場子的第一批拓荒者。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今天,歷史過去了幾百年,這25戶人家,每戶到底叫什麼實在無法考證了,但這“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的口頭禪至今還流傳在通東餘西附近的多個鄉鎮。

官方版本 政治清算,懲罰移民,

  • 有據可查,,,網友蘇東垣

南通日報有報道的,南通檔案館有文獻記載,元末明初,朱元璋打敗軍閥張世成,而張世成經營蘇南期間受到百姓愛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洪武元年,政治清算,懲罰移民,期間有一支白茆口渡江到當時的通州海門,之前的海門幾無人丁。部分定居金沙灘三姓街,張謇的世主就是這樣來的,部分定居到通州海門餘西場。

通東人是海門最早的居民,語系屬於吳語常州小片,和沙地人一樣也是江南移民,早在唐宋之際通東人的祖先,常州人,湖州人便從南方遷移到海門地區,融合同化了當地的先住民,形成了通東人的基礎,也就是古海門人以後在1000年中不斷從南方來的江南移民融入了當地古通東人中,尤其是明朝江南移民的勢力最大,對古通東話的影響也最深,但是通東話始終保持了古吳語的特色,四甲方言是海門縣境北部地區的主要方言。它通行於老運鹽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呂公路兩側地區,包括貨隆、王浩、正餘、東灶等鄉(鎮)和國強、四甲、樹勳、餘東、包場、劉浩等鄉(鎮)大部分地區,以及萬年鄉北部地區。歷史上,這些地區多系古海門縣(958-1672)屬地。早在公元7世紀初,這一帶人的先民即已來到這裡從事鹽業生產。五代時,其地屬浙西晉陵郡。古代晉陵屬地,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區。四甲方言當來源於古常州一帶吳語。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遷來海門,使方言有了新的發展。海門方言和四甲方言同屬太湖片吳語。二者差異較大。前者屬以蘇州話、上海話和嘉興話為代表的蘇滬嘉方言小片;後者則一般認為屬以常州話為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胡逗州與南布州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胡逗洲指的是南北朝時南通形成的沙洲。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得名原因

將泥沙堆積成片片沙洲。斗轉星移,這片片的 沙洲漸次與大陸相連,並慢慢向外拓展、延伸,孕育出廣袤而肥沃的沖積平原。

南北朝時,南通便已形成了沙洲---胡逗洲。壺逗洲、胡豆洲(胡豆州、胡逗州)均是胡逗洲的混稱,該洲因生長眾多的胡豆(即蠶豆)而得名。胡逗洲方圓不足百里,即以今天的南通市區為中心,東至金沙,南到新港鎮,西沿長江邊一帶,北至平潮、劉橋,東北至石港、騎岸鎮。

胡逗洲一名最早見於《梁書·侯景傳》:"自滬瀆入海至壺逗洲,前太子舍人羊鯤殺之,送屍於王僧辯。"《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則更為詳盡,"胡豆洲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樑太清六年,侯景敗走,將北赴此洲,為王僧辯軍人所獲。"今人多以為"流人"乃流放到胡逗洲上的犯人,其實不然。唐後期中央皇權削弱,郡州各自為政,戰事頻仍,百姓苛捐雜稅沉重,大批農民被迫離開家園,找尋安身立命之所。胡逗洲濱江臨海,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種植水稻。流人們在燒鹽捕魚的同時,煮食胡豆粥。加上人煙稀少,沒有兵荒馬亂、官吏苛稅和地主盤剝,因此成了流民們的世外桃源。

《資治通鑑》一書是這麼介紹胡逗洲的,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浙西狼山鎮遏使王郢等69人有戰功,節度使趙隱賞以職名而不給衣糧。郢等論訴不獲,遂劫庫兵作亂,行收黨眾近萬人,攻陷蘇常,乘舟往來,泛江入海,轉掠兩浙,南及福建,大為人患。"大意為:浙江西道節度使掌管潤州、蘇州、常州、杭州、湖州等地,其治所在潤州,狼山、胡逗洲屬常州管轄,因節度使只給了地方武裝頭目王郢"狼山鎮遏使"的空銜,不發糧餉,王郢就作亂。可見當時僅是浙西節度使轄下防地的胡逗洲,還沒有正式的行政建置。

獨特的地理特殊條件,加上常駐人群語言獨特,使得南通話千百年以來仍保留著古意古音。在胡逗洲與大陸有天然屏障的情況下,各種地方語言長期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方言,學術上稱"方言島"。在島上居民說來,胡逗洲的發音為"hudozhou"。" hudouzhou"以及簡稱胡逗"hudou"反倒不甚流行。

地貌特徵

胡逗洲後與附近的南布洲等小沙洲連成一體。北面的一條橫江,同當時屬揚州海陵縣的如皋隔水相望,由於長江泥沙的繼續沉積,這條橫江日漸淤塞。唐代末年,胡逗洲和如皋漲接成一片。"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沙洲上最早的拓荒者:流人也揭開了南通經濟最原始的一頁--鹽業生產。久負盛名的胡逗洲生產力不斷提高,外來人口逐漸增加,朝廷在此設置"鹽亭場"建制。

長淮下游,大江尾閭,地稱殷繁,舊曰胡逗。南抱具區,北峙蒼梧,東延瀛海,西倚丘阜。擁申滬而孕吳越,牽隴海以聯齊魯,觀浩渺而望扶桑,帶中原以扼門戶。行道廣袤,沃野如酥;青丘點綴,河湖棋佈,歷來為人文之淵藪。水為脈象,有水皆靈。山水和諧,遊客熱土。

蜚聲四海,今日南通令寰宇關注。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通新機場要落地了

南布洲

歷史地名

即今江蘇通州市。《輿地紀勝》 卷41通州: 南布洲 “舊是淼然大海,其中漲沙,復為布洲場。今為金沙場”。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截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江海平原的形成-關於南布洲(今通州城區及周邊地區)的歷史

來自網絡 江海平原的形成-關於南布洲(今通州城區及周邊地區)的歷史_《南通城市論壇》_都市_西祠衚衕 http://www.xici.net/d219150426.htm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宋地理總志《輿地紀勝》在景物.東布洲條下載:元是海嶼沙島之地,古來漲起,號為東洲,忽布機流至沙上,因名布洲。既成平陸,民戶亦繁。

顯然易見,東布洲即東洲,即布洲。

《輿地紀勝》在南布洲條下說:舊是淼然大海,其中漲沙,復為布洲場,今為金沙場。

原來,南布洲即布洲場、金沙場,是布洲即東布洲的一部分。

《輿地紀勝》人物.姚原道條下寫道:姚原道 世居東布洲,即今之靜海也。

由此可見,靜海也是東布洲一部分。

所以崔桐在《縣誌》上說:東布洲——唐末屬吳,為東洲鎮——後周顯德五年改為靜海郡,尋改為通州,析其地東為海門縣。

可以說,東布洲之名始,就是一個整體沙洲。

或許有人說,那我們胡豆洲呢?胡豆洲是南北朝時的古名。胡豆,即蠶豆。胡豆洲,又作胡逗洲(州)等。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把胡豆洲放在泰州篇介紹:胡豆洲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樑太清六年,侯景敗走,將北赴此洲,為王僧辯軍人所獲。《太平寰宇記》通州篇則雲,通州“西至泰州三百五十里”。

看來歷史上的胡豆洲雖屬現南通範圍,但在南通市區西三十里。千餘年間,長江口沙嶼變遷甚大,胡豆洲也幾經沉浮。同樣的情況是後漢書有載的扶海洲,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曰:“東陽廢縣在(泰)州東百里,其東有長洲澤,又東有扶海洲,今堙。”可見,如把今天的如東說成扶海洲,也是復漲後的扶海洲。

變遷、幾經滄海是東布洲形成的特殊性。

今天的金沙,即昔日的南布洲,在南通東40裡。歷史上並不如此。

《輿地紀勝》載:布洲夾在靜海縣南40裡大江中,潮勢如箭激。

《海曲拾遺》《州乘一覽》等志書則指出:南布洲在州南四十里大江中。《讀史方輿紀要》則更為具體地說:布洲夾,州南四十里,有南布洲、東布洲,大海中沙漲為州也。

南布洲由南到東,這是歷史演變的結果。

如何演變的呢?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類比法來說明。

長江口沙洲的形成,是一種複雜的自然現象,由於地球自轉與洋流的合力,在海浪的推湧下,把江沙與海水相激而產生的大量電解物堆積在江口平緩處從而形成沙洲,並且往往成對地出現。此情,古今一致;我們可以觀今而知古。

長江口最新的沙洲是長興島、橫沙島;崇明,也始於東沙、西沙,後並接。

東布洲元始狀態也該如此。南北朝《輿地志》載:“海陵東境有東西二布洲”。時間約在東漢、南北朝時,胡豆洲東應該有一攔門沙,可能就是白水窩即以後的呂四一帶。

約在唐初,東布洲的兩沙洲連接成一體。但不是今天的通呂水脊,而是現南通南四十里再往東至白水窩一帶的原通呂水脊。白水窩,即唐初駱賓王匿居的地方;白水窩是白水郎(海上居民)居住的地方;因其地未開墾,故又名白水蕩。有的地方誌或古籍記有唐代海門縣,因正史未有記載,不足為據,但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或許唐海門建縣時間短暫,未能給後人留有更多的記憶;即使有記載,也因唐代史籍散軼嚴重,現存的唐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圖志》,淮南道有目無文,無從知曉。

那時長江主泓道在狼山北、現通呂水脊及其北。那裡江水滔滔,波濤洶湧,更準確點,是茫茫一片的北黃海。那時的東布洲,似乎劃歸江南更合理些,浙江西道順理成章地進行了管理。

不久,原通呂水脊中部沒江,撕開了約百里長的口子。

約在唐末,撕開了的口子開始合攏。由西向東排開:金沙場,餘慶場。不久,餘慶場與呂四之間的夾江淤塞,為江場、蘆場。江場非江姓之場,含長江演變成場的意思,猶如橫江消失後演變為靜海;蘆場亦然。復為布洲的遺蹟有二:金沙的進鮮港,蘆場的曹嚴窪。夾江淤塞成陸後,其北一沙洲未並岸,即海門島;南通藏的二遷海門圖上有標。

這裡要特為說明的是,復為布洲的二布洲,是因其方位而名;在州南的叫南布洲,在南布洲東的稱東布洲,專指餘慶場;當東布洲並岸且建立通州後,東布洲一般指海門縣;因東布洲最初的政治中心在東部。

復為布洲後,東布洲又是一整體,演繹了波瀾壯闊的史詩。因有狼山,唐末乾符初浙江西道在此虛設狼山鎮,有名無編;狼山鎮遏使王郢不滿而反。王郢謀反平復後,中原姚氏集團留守,設東洲鎮,歸淮南道管轄,拉開了50多年吳越、楊吳爭奪東洲的序幕,成為五代的重要戰場之一。

此時,長江主泓道規律性南移,復漲後的東布洲南坍北漲。終於南布洲等由南而東;終於原為長江主泓道的橫江由於淤塞而成陸。姚氏集團把狼山西到曹嚴窪北口的橫江淤塞地叫靜海,後來即以曹嚴窪為界,西部與靜海地為靜海縣、東部與豐樂鎮為海門縣。

復漲後,東部攔門橫沙即呂四往南得到充分發育,先為T字型,後為廠字型。在橫與豎交界處的內側,長江流水相對平緩,於是泥沙迅速淤聚成陸並靠岸。這塊成陸較晚的地方,姚氏集團叫為東洲,後來建為豐樂鎮;姚氏集團還把狼山東的布洲,叫為布洲,建為大安鎮;把狼山西的布洲,建為狼山鎮;東布洲外側的顧俊沙建為崇明鎮。

橫江淤塞後,只有南坍而無北漲;南坍重又威脅到東布洲。北宋初,海門有六鄉;不到百年,合為三鄉一鎮。到元末,海門故城(距州215裡)沒江;明洪武二十三年一遷縣(距州130裡左右)沒江,明正德九年二遷縣(距州百里)沒江,明嘉靖二十四年三遷縣(距州70裡)沒江;至清初康熙十一年四遷海門(距州40裡)沒江撤縣,古海門僅剩長不到20裡,寬不滿5裡的呂四一角;原靜海縣,也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土地重歸水鄉。

此時,崇明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元初脫離海門升為州。崇明在長江口逐漸取代了東布洲的地位。清初,長江主泓道移至崇明南;於是在康熙後期,東布洲南坍戛然而止,且迅速復漲,促使海門廳於清中葉並岸,促使崇明外沙在清末接漲成陸。至此,古海門坍江之地大部分復現。按照規律,崇明遲早會並接;但必須待長興橫沙二島連接且發育成熟,並取代崇明島地位後方才出現。

綜上所述,東布洲地理有演變,東布洲、東洲、布洲之名的內涵有演變,其不同時期的含義不盡相同,大小、位置有變化。這給我們研究古海門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我們必須清楚,東洲鎮的範圍即後來靜海都鎮的範圍:是整個大東布洲以及顧俊沙。東洲鎮治,叫為東洲或東洲市。東洲鎮改為靜海都鎮後,政治中心西移,這裡成為新建的大安鎮治。故《通州志》有東洲即大安的說法。東洲鎮後來又成為海門故縣(後周、宋、元)縣治,海門故縣又叫東洲、大安。海門故縣沒江後,遷往哪兒?當然是遷往宋禮安鄉範圍內的小東洲即原豐樂鎮治,按《讀史方輿紀要》的說法,豐樂鎮曾設過利豐監。一遷縣與故縣相距80多裡。


"

古鎮餘西:“九季十三曹,兩吳夾一刁”的傳說

  • 民間版本 文:曹璟如

古鎮餘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通東地區古代難得的鹽業、港口碼頭、藍印花布等文化古鎮。在餘西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九季十三曹,二吳帶一刁”的口頭禪,本人30多年前曾聽我爺爺說過這件事。多年來,本人經過多方考證,整理成這樣一個“版本”,僅供相關學者參考。

眾所周知,餘西場子是古時候鹽運和鹽倉而得名。但是什麼時候又是哪些人首次來到這塊荒蕪的海灘開發的呢?據說在幾百年前,在蘇北古淮陰地區,有一個地方長年居住著姓曹和姓季的兩個大姓人家,過著男耕女織的富庶生活,後來由於那裡的人口不斷增加,又聽說“南通州”(今南通)東側有一大片荒灘可以墾作,便有九個姓季的、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人家憑靠一條大船舉家南遷。

準備開船的那天清晨,有姓吳的兩個兄弟也帶著全家老小和行李來到碼頭,懇請組織這次南遷的頭目,無論如何都要帶上他們全家。曹、季兩大家小頭目對吳氏兄弟的要求犯了難,如果帶他們兩戶走吧,船上已經被“九季十三曹”的家小一百多號人和傢什裝載得擁擠不堪;如果不帶吳氏兄弟家眷走吧,鄉里鄉親的怎麼也拉不下這個面子。

吳氏兄弟好像看透了曹、季兩家頭目的心思,便主動地說:這樣吧,我們兩家除了上了年紀的老太和還不能走路的小孩和少許生活用品上船外,其餘的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幫助在岸上背船拉縴。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也只好這樣啦,兩姓頭目相互點點頭,起錨開航,開始了南下遷徙的漫漫旅途。

不知過了多少天,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港汊,一支隊伍沿古運河浩浩蕩蕩南下而來。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事情總是那樣的湊巧。不知過了多少天,途中,一戶姓刁的人家,看到這樣一群人熱熱鬧鬧地行船南下,一位長者感到好奇便上前詢問,全家瞭解情況後,死活都要隨這支南下開荒的隊伍走,就這樣這戶姓刁的全家老小很快收拾行李,也像姓吳的兩家一樣老的小的上船,強漢勞力背纖一起隨南下遷徙的大船上了路。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目的地,有人就作了這樣的統計,總共是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九個姓季的大戶,兩戶姓吳的和一戶姓刁的人家,共25人家近二百號人用淤泥和蘆葦編爿(蘆門帳爿)搭起了“環洞柵”式的屋棚,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同時也成了餘西場子的第一批拓荒者。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今天,歷史過去了幾百年,這25戶人家,每戶到底叫什麼實在無法考證了,但這“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的口頭禪至今還流傳在通東餘西附近的多個鄉鎮。

官方版本 政治清算,懲罰移民,

  • 有據可查,,,網友蘇東垣

南通日報有報道的,南通檔案館有文獻記載,元末明初,朱元璋打敗軍閥張世成,而張世成經營蘇南期間受到百姓愛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洪武元年,政治清算,懲罰移民,期間有一支白茆口渡江到當時的通州海門,之前的海門幾無人丁。部分定居金沙灘三姓街,張謇的世主就是這樣來的,部分定居到通州海門餘西場。

通東人是海門最早的居民,語系屬於吳語常州小片,和沙地人一樣也是江南移民,早在唐宋之際通東人的祖先,常州人,湖州人便從南方遷移到海門地區,融合同化了當地的先住民,形成了通東人的基礎,也就是古海門人以後在1000年中不斷從南方來的江南移民融入了當地古通東人中,尤其是明朝江南移民的勢力最大,對古通東話的影響也最深,但是通東話始終保持了古吳語的特色,四甲方言是海門縣境北部地區的主要方言。它通行於老運鹽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呂公路兩側地區,包括貨隆、王浩、正餘、東灶等鄉(鎮)和國強、四甲、樹勳、餘東、包場、劉浩等鄉(鎮)大部分地區,以及萬年鄉北部地區。歷史上,這些地區多系古海門縣(958-1672)屬地。早在公元7世紀初,這一帶人的先民即已來到這裡從事鹽業生產。五代時,其地屬浙西晉陵郡。古代晉陵屬地,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區。四甲方言當來源於古常州一帶吳語。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遷來海門,使方言有了新的發展。海門方言和四甲方言同屬太湖片吳語。二者差異較大。前者屬以蘇州話、上海話和嘉興話為代表的蘇滬嘉方言小片;後者則一般認為屬以常州話為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胡逗州與南布州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胡逗洲指的是南北朝時南通形成的沙洲。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得名原因

將泥沙堆積成片片沙洲。斗轉星移,這片片的 沙洲漸次與大陸相連,並慢慢向外拓展、延伸,孕育出廣袤而肥沃的沖積平原。

南北朝時,南通便已形成了沙洲---胡逗洲。壺逗洲、胡豆洲(胡豆州、胡逗州)均是胡逗洲的混稱,該洲因生長眾多的胡豆(即蠶豆)而得名。胡逗洲方圓不足百里,即以今天的南通市區為中心,東至金沙,南到新港鎮,西沿長江邊一帶,北至平潮、劉橋,東北至石港、騎岸鎮。

胡逗洲一名最早見於《梁書·侯景傳》:"自滬瀆入海至壺逗洲,前太子舍人羊鯤殺之,送屍於王僧辯。"《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則更為詳盡,"胡豆洲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樑太清六年,侯景敗走,將北赴此洲,為王僧辯軍人所獲。"今人多以為"流人"乃流放到胡逗洲上的犯人,其實不然。唐後期中央皇權削弱,郡州各自為政,戰事頻仍,百姓苛捐雜稅沉重,大批農民被迫離開家園,找尋安身立命之所。胡逗洲濱江臨海,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種植水稻。流人們在燒鹽捕魚的同時,煮食胡豆粥。加上人煙稀少,沒有兵荒馬亂、官吏苛稅和地主盤剝,因此成了流民們的世外桃源。

《資治通鑑》一書是這麼介紹胡逗洲的,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浙西狼山鎮遏使王郢等69人有戰功,節度使趙隱賞以職名而不給衣糧。郢等論訴不獲,遂劫庫兵作亂,行收黨眾近萬人,攻陷蘇常,乘舟往來,泛江入海,轉掠兩浙,南及福建,大為人患。"大意為:浙江西道節度使掌管潤州、蘇州、常州、杭州、湖州等地,其治所在潤州,狼山、胡逗洲屬常州管轄,因節度使只給了地方武裝頭目王郢"狼山鎮遏使"的空銜,不發糧餉,王郢就作亂。可見當時僅是浙西節度使轄下防地的胡逗洲,還沒有正式的行政建置。

獨特的地理特殊條件,加上常駐人群語言獨特,使得南通話千百年以來仍保留著古意古音。在胡逗洲與大陸有天然屏障的情況下,各種地方語言長期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方言,學術上稱"方言島"。在島上居民說來,胡逗洲的發音為"hudozhou"。" hudouzhou"以及簡稱胡逗"hudou"反倒不甚流行。

地貌特徵

胡逗洲後與附近的南布洲等小沙洲連成一體。北面的一條橫江,同當時屬揚州海陵縣的如皋隔水相望,由於長江泥沙的繼續沉積,這條橫江日漸淤塞。唐代末年,胡逗洲和如皋漲接成一片。"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沙洲上最早的拓荒者:流人也揭開了南通經濟最原始的一頁--鹽業生產。久負盛名的胡逗洲生產力不斷提高,外來人口逐漸增加,朝廷在此設置"鹽亭場"建制。

長淮下游,大江尾閭,地稱殷繁,舊曰胡逗。南抱具區,北峙蒼梧,東延瀛海,西倚丘阜。擁申滬而孕吳越,牽隴海以聯齊魯,觀浩渺而望扶桑,帶中原以扼門戶。行道廣袤,沃野如酥;青丘點綴,河湖棋佈,歷來為人文之淵藪。水為脈象,有水皆靈。山水和諧,遊客熱土。

蜚聲四海,今日南通令寰宇關注。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通新機場要落地了

南布洲

歷史地名

即今江蘇通州市。《輿地紀勝》 卷41通州: 南布洲 “舊是淼然大海,其中漲沙,復為布洲場。今為金沙場”。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截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江海平原的形成-關於南布洲(今通州城區及周邊地區)的歷史

來自網絡 江海平原的形成-關於南布洲(今通州城區及周邊地區)的歷史_《南通城市論壇》_都市_西祠衚衕 http://www.xici.net/d219150426.htm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宋地理總志《輿地紀勝》在景物.東布洲條下載:元是海嶼沙島之地,古來漲起,號為東洲,忽布機流至沙上,因名布洲。既成平陸,民戶亦繁。

顯然易見,東布洲即東洲,即布洲。

《輿地紀勝》在南布洲條下說:舊是淼然大海,其中漲沙,復為布洲場,今為金沙場。

原來,南布洲即布洲場、金沙場,是布洲即東布洲的一部分。

《輿地紀勝》人物.姚原道條下寫道:姚原道 世居東布洲,即今之靜海也。

由此可見,靜海也是東布洲一部分。

所以崔桐在《縣誌》上說:東布洲——唐末屬吳,為東洲鎮——後周顯德五年改為靜海郡,尋改為通州,析其地東為海門縣。

可以說,東布洲之名始,就是一個整體沙洲。

或許有人說,那我們胡豆洲呢?胡豆洲是南北朝時的古名。胡豆,即蠶豆。胡豆洲,又作胡逗洲(州)等。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把胡豆洲放在泰州篇介紹:胡豆洲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樑太清六年,侯景敗走,將北赴此洲,為王僧辯軍人所獲。《太平寰宇記》通州篇則雲,通州“西至泰州三百五十里”。

看來歷史上的胡豆洲雖屬現南通範圍,但在南通市區西三十里。千餘年間,長江口沙嶼變遷甚大,胡豆洲也幾經沉浮。同樣的情況是後漢書有載的扶海洲,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曰:“東陽廢縣在(泰)州東百里,其東有長洲澤,又東有扶海洲,今堙。”可見,如把今天的如東說成扶海洲,也是復漲後的扶海洲。

變遷、幾經滄海是東布洲形成的特殊性。

今天的金沙,即昔日的南布洲,在南通東40裡。歷史上並不如此。

《輿地紀勝》載:布洲夾在靜海縣南40裡大江中,潮勢如箭激。

《海曲拾遺》《州乘一覽》等志書則指出:南布洲在州南四十里大江中。《讀史方輿紀要》則更為具體地說:布洲夾,州南四十里,有南布洲、東布洲,大海中沙漲為州也。

南布洲由南到東,這是歷史演變的結果。

如何演變的呢?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類比法來說明。

長江口沙洲的形成,是一種複雜的自然現象,由於地球自轉與洋流的合力,在海浪的推湧下,把江沙與海水相激而產生的大量電解物堆積在江口平緩處從而形成沙洲,並且往往成對地出現。此情,古今一致;我們可以觀今而知古。

長江口最新的沙洲是長興島、橫沙島;崇明,也始於東沙、西沙,後並接。

東布洲元始狀態也該如此。南北朝《輿地志》載:“海陵東境有東西二布洲”。時間約在東漢、南北朝時,胡豆洲東應該有一攔門沙,可能就是白水窩即以後的呂四一帶。

約在唐初,東布洲的兩沙洲連接成一體。但不是今天的通呂水脊,而是現南通南四十里再往東至白水窩一帶的原通呂水脊。白水窩,即唐初駱賓王匿居的地方;白水窩是白水郎(海上居民)居住的地方;因其地未開墾,故又名白水蕩。有的地方誌或古籍記有唐代海門縣,因正史未有記載,不足為據,但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或許唐海門建縣時間短暫,未能給後人留有更多的記憶;即使有記載,也因唐代史籍散軼嚴重,現存的唐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圖志》,淮南道有目無文,無從知曉。

那時長江主泓道在狼山北、現通呂水脊及其北。那裡江水滔滔,波濤洶湧,更準確點,是茫茫一片的北黃海。那時的東布洲,似乎劃歸江南更合理些,浙江西道順理成章地進行了管理。

不久,原通呂水脊中部沒江,撕開了約百里長的口子。

約在唐末,撕開了的口子開始合攏。由西向東排開:金沙場,餘慶場。不久,餘慶場與呂四之間的夾江淤塞,為江場、蘆場。江場非江姓之場,含長江演變成場的意思,猶如橫江消失後演變為靜海;蘆場亦然。復為布洲的遺蹟有二:金沙的進鮮港,蘆場的曹嚴窪。夾江淤塞成陸後,其北一沙洲未並岸,即海門島;南通藏的二遷海門圖上有標。

這裡要特為說明的是,復為布洲的二布洲,是因其方位而名;在州南的叫南布洲,在南布洲東的稱東布洲,專指餘慶場;當東布洲並岸且建立通州後,東布洲一般指海門縣;因東布洲最初的政治中心在東部。

復為布洲後,東布洲又是一整體,演繹了波瀾壯闊的史詩。因有狼山,唐末乾符初浙江西道在此虛設狼山鎮,有名無編;狼山鎮遏使王郢不滿而反。王郢謀反平復後,中原姚氏集團留守,設東洲鎮,歸淮南道管轄,拉開了50多年吳越、楊吳爭奪東洲的序幕,成為五代的重要戰場之一。

此時,長江主泓道規律性南移,復漲後的東布洲南坍北漲。終於南布洲等由南而東;終於原為長江主泓道的橫江由於淤塞而成陸。姚氏集團把狼山西到曹嚴窪北口的橫江淤塞地叫靜海,後來即以曹嚴窪為界,西部與靜海地為靜海縣、東部與豐樂鎮為海門縣。

復漲後,東部攔門橫沙即呂四往南得到充分發育,先為T字型,後為廠字型。在橫與豎交界處的內側,長江流水相對平緩,於是泥沙迅速淤聚成陸並靠岸。這塊成陸較晚的地方,姚氏集團叫為東洲,後來建為豐樂鎮;姚氏集團還把狼山東的布洲,叫為布洲,建為大安鎮;把狼山西的布洲,建為狼山鎮;東布洲外側的顧俊沙建為崇明鎮。

橫江淤塞後,只有南坍而無北漲;南坍重又威脅到東布洲。北宋初,海門有六鄉;不到百年,合為三鄉一鎮。到元末,海門故城(距州215裡)沒江;明洪武二十三年一遷縣(距州130裡左右)沒江,明正德九年二遷縣(距州百里)沒江,明嘉靖二十四年三遷縣(距州70裡)沒江;至清初康熙十一年四遷海門(距州40裡)沒江撤縣,古海門僅剩長不到20裡,寬不滿5裡的呂四一角;原靜海縣,也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土地重歸水鄉。

此時,崇明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元初脫離海門升為州。崇明在長江口逐漸取代了東布洲的地位。清初,長江主泓道移至崇明南;於是在康熙後期,東布洲南坍戛然而止,且迅速復漲,促使海門廳於清中葉並岸,促使崇明外沙在清末接漲成陸。至此,古海門坍江之地大部分復現。按照規律,崇明遲早會並接;但必須待長興橫沙二島連接且發育成熟,並取代崇明島地位後方才出現。

綜上所述,東布洲地理有演變,東布洲、東洲、布洲之名的內涵有演變,其不同時期的含義不盡相同,大小、位置有變化。這給我們研究古海門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我們必須清楚,東洲鎮的範圍即後來靜海都鎮的範圍:是整個大東布洲以及顧俊沙。東洲鎮治,叫為東洲或東洲市。東洲鎮改為靜海都鎮後,政治中心西移,這裡成為新建的大安鎮治。故《通州志》有東洲即大安的說法。東洲鎮後來又成為海門故縣(後周、宋、元)縣治,海門故縣又叫東洲、大安。海門故縣沒江後,遷往哪兒?當然是遷往宋禮安鄉範圍內的小東洲即原豐樂鎮治,按《讀史方輿紀要》的說法,豐樂鎮曾設過利豐監。一遷縣與故縣相距80多裡。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通地區語系片區

歷史已經在那裡了,


在沿海高速縱穿江淮大地抵達上海,沿途一望無際的蘇北大平原.她.汲中華南北文化之精華,取長江淮河之靈秀,攬黃海東海之開闊,得富饒平原水鄉之養育,成就江淮大地上物華天寶的魚米之鄉..

這塊中華大陸的新陸地.是在大海中誕生的.

"

古鎮餘西:“九季十三曹,兩吳夾一刁”的傳說

  • 民間版本 文:曹璟如

古鎮餘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通東地區古代難得的鹽業、港口碼頭、藍印花布等文化古鎮。在餘西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九季十三曹,二吳帶一刁”的口頭禪,本人30多年前曾聽我爺爺說過這件事。多年來,本人經過多方考證,整理成這樣一個“版本”,僅供相關學者參考。

眾所周知,餘西場子是古時候鹽運和鹽倉而得名。但是什麼時候又是哪些人首次來到這塊荒蕪的海灘開發的呢?據說在幾百年前,在蘇北古淮陰地區,有一個地方長年居住著姓曹和姓季的兩個大姓人家,過著男耕女織的富庶生活,後來由於那裡的人口不斷增加,又聽說“南通州”(今南通)東側有一大片荒灘可以墾作,便有九個姓季的、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人家憑靠一條大船舉家南遷。

準備開船的那天清晨,有姓吳的兩個兄弟也帶著全家老小和行李來到碼頭,懇請組織這次南遷的頭目,無論如何都要帶上他們全家。曹、季兩大家小頭目對吳氏兄弟的要求犯了難,如果帶他們兩戶走吧,船上已經被“九季十三曹”的家小一百多號人和傢什裝載得擁擠不堪;如果不帶吳氏兄弟家眷走吧,鄉里鄉親的怎麼也拉不下這個面子。

吳氏兄弟好像看透了曹、季兩家頭目的心思,便主動地說:這樣吧,我們兩家除了上了年紀的老太和還不能走路的小孩和少許生活用品上船外,其餘的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幫助在岸上背船拉縴。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也只好這樣啦,兩姓頭目相互點點頭,起錨開航,開始了南下遷徙的漫漫旅途。

不知過了多少天,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港汊,一支隊伍沿古運河浩浩蕩蕩南下而來。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事情總是那樣的湊巧。不知過了多少天,途中,一戶姓刁的人家,看到這樣一群人熱熱鬧鬧地行船南下,一位長者感到好奇便上前詢問,全家瞭解情況後,死活都要隨這支南下開荒的隊伍走,就這樣這戶姓刁的全家老小很快收拾行李,也像姓吳的兩家一樣老的小的上船,強漢勞力背纖一起隨南下遷徙的大船上了路。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目的地,有人就作了這樣的統計,總共是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九個姓季的大戶,兩戶姓吳的和一戶姓刁的人家,共25人家近二百號人用淤泥和蘆葦編爿(蘆門帳爿)搭起了“環洞柵”式的屋棚,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同時也成了餘西場子的第一批拓荒者。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今天,歷史過去了幾百年,這25戶人家,每戶到底叫什麼實在無法考證了,但這“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的口頭禪至今還流傳在通東餘西附近的多個鄉鎮。

官方版本 政治清算,懲罰移民,

  • 有據可查,,,網友蘇東垣

南通日報有報道的,南通檔案館有文獻記載,元末明初,朱元璋打敗軍閥張世成,而張世成經營蘇南期間受到百姓愛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洪武元年,政治清算,懲罰移民,期間有一支白茆口渡江到當時的通州海門,之前的海門幾無人丁。部分定居金沙灘三姓街,張謇的世主就是這樣來的,部分定居到通州海門餘西場。

通東人是海門最早的居民,語系屬於吳語常州小片,和沙地人一樣也是江南移民,早在唐宋之際通東人的祖先,常州人,湖州人便從南方遷移到海門地區,融合同化了當地的先住民,形成了通東人的基礎,也就是古海門人以後在1000年中不斷從南方來的江南移民融入了當地古通東人中,尤其是明朝江南移民的勢力最大,對古通東話的影響也最深,但是通東話始終保持了古吳語的特色,四甲方言是海門縣境北部地區的主要方言。它通行於老運鹽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呂公路兩側地區,包括貨隆、王浩、正餘、東灶等鄉(鎮)和國強、四甲、樹勳、餘東、包場、劉浩等鄉(鎮)大部分地區,以及萬年鄉北部地區。歷史上,這些地區多系古海門縣(958-1672)屬地。早在公元7世紀初,這一帶人的先民即已來到這裡從事鹽業生產。五代時,其地屬浙西晉陵郡。古代晉陵屬地,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區。四甲方言當來源於古常州一帶吳語。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遷來海門,使方言有了新的發展。海門方言和四甲方言同屬太湖片吳語。二者差異較大。前者屬以蘇州話、上海話和嘉興話為代表的蘇滬嘉方言小片;後者則一般認為屬以常州話為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胡逗州與南布州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胡逗洲指的是南北朝時南通形成的沙洲。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得名原因

將泥沙堆積成片片沙洲。斗轉星移,這片片的 沙洲漸次與大陸相連,並慢慢向外拓展、延伸,孕育出廣袤而肥沃的沖積平原。

南北朝時,南通便已形成了沙洲---胡逗洲。壺逗洲、胡豆洲(胡豆州、胡逗州)均是胡逗洲的混稱,該洲因生長眾多的胡豆(即蠶豆)而得名。胡逗洲方圓不足百里,即以今天的南通市區為中心,東至金沙,南到新港鎮,西沿長江邊一帶,北至平潮、劉橋,東北至石港、騎岸鎮。

胡逗洲一名最早見於《梁書·侯景傳》:"自滬瀆入海至壺逗洲,前太子舍人羊鯤殺之,送屍於王僧辯。"《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則更為詳盡,"胡豆洲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樑太清六年,侯景敗走,將北赴此洲,為王僧辯軍人所獲。"今人多以為"流人"乃流放到胡逗洲上的犯人,其實不然。唐後期中央皇權削弱,郡州各自為政,戰事頻仍,百姓苛捐雜稅沉重,大批農民被迫離開家園,找尋安身立命之所。胡逗洲濱江臨海,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種植水稻。流人們在燒鹽捕魚的同時,煮食胡豆粥。加上人煙稀少,沒有兵荒馬亂、官吏苛稅和地主盤剝,因此成了流民們的世外桃源。

《資治通鑑》一書是這麼介紹胡逗洲的,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浙西狼山鎮遏使王郢等69人有戰功,節度使趙隱賞以職名而不給衣糧。郢等論訴不獲,遂劫庫兵作亂,行收黨眾近萬人,攻陷蘇常,乘舟往來,泛江入海,轉掠兩浙,南及福建,大為人患。"大意為:浙江西道節度使掌管潤州、蘇州、常州、杭州、湖州等地,其治所在潤州,狼山、胡逗洲屬常州管轄,因節度使只給了地方武裝頭目王郢"狼山鎮遏使"的空銜,不發糧餉,王郢就作亂。可見當時僅是浙西節度使轄下防地的胡逗洲,還沒有正式的行政建置。

獨特的地理特殊條件,加上常駐人群語言獨特,使得南通話千百年以來仍保留著古意古音。在胡逗洲與大陸有天然屏障的情況下,各種地方語言長期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方言,學術上稱"方言島"。在島上居民說來,胡逗洲的發音為"hudozhou"。" hudouzhou"以及簡稱胡逗"hudou"反倒不甚流行。

地貌特徵

胡逗洲後與附近的南布洲等小沙洲連成一體。北面的一條橫江,同當時屬揚州海陵縣的如皋隔水相望,由於長江泥沙的繼續沉積,這條橫江日漸淤塞。唐代末年,胡逗洲和如皋漲接成一片。"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沙洲上最早的拓荒者:流人也揭開了南通經濟最原始的一頁--鹽業生產。久負盛名的胡逗洲生產力不斷提高,外來人口逐漸增加,朝廷在此設置"鹽亭場"建制。

長淮下游,大江尾閭,地稱殷繁,舊曰胡逗。南抱具區,北峙蒼梧,東延瀛海,西倚丘阜。擁申滬而孕吳越,牽隴海以聯齊魯,觀浩渺而望扶桑,帶中原以扼門戶。行道廣袤,沃野如酥;青丘點綴,河湖棋佈,歷來為人文之淵藪。水為脈象,有水皆靈。山水和諧,遊客熱土。

蜚聲四海,今日南通令寰宇關注。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通新機場要落地了

南布洲

歷史地名

即今江蘇通州市。《輿地紀勝》 卷41通州: 南布洲 “舊是淼然大海,其中漲沙,復為布洲場。今為金沙場”。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截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江海平原的形成-關於南布洲(今通州城區及周邊地區)的歷史

來自網絡 江海平原的形成-關於南布洲(今通州城區及周邊地區)的歷史_《南通城市論壇》_都市_西祠衚衕 http://www.xici.net/d219150426.htm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宋地理總志《輿地紀勝》在景物.東布洲條下載:元是海嶼沙島之地,古來漲起,號為東洲,忽布機流至沙上,因名布洲。既成平陸,民戶亦繁。

顯然易見,東布洲即東洲,即布洲。

《輿地紀勝》在南布洲條下說:舊是淼然大海,其中漲沙,復為布洲場,今為金沙場。

原來,南布洲即布洲場、金沙場,是布洲即東布洲的一部分。

《輿地紀勝》人物.姚原道條下寫道:姚原道 世居東布洲,即今之靜海也。

由此可見,靜海也是東布洲一部分。

所以崔桐在《縣誌》上說:東布洲——唐末屬吳,為東洲鎮——後周顯德五年改為靜海郡,尋改為通州,析其地東為海門縣。

可以說,東布洲之名始,就是一個整體沙洲。

或許有人說,那我們胡豆洲呢?胡豆洲是南北朝時的古名。胡豆,即蠶豆。胡豆洲,又作胡逗洲(州)等。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把胡豆洲放在泰州篇介紹:胡豆洲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樑太清六年,侯景敗走,將北赴此洲,為王僧辯軍人所獲。《太平寰宇記》通州篇則雲,通州“西至泰州三百五十里”。

看來歷史上的胡豆洲雖屬現南通範圍,但在南通市區西三十里。千餘年間,長江口沙嶼變遷甚大,胡豆洲也幾經沉浮。同樣的情況是後漢書有載的扶海洲,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曰:“東陽廢縣在(泰)州東百里,其東有長洲澤,又東有扶海洲,今堙。”可見,如把今天的如東說成扶海洲,也是復漲後的扶海洲。

變遷、幾經滄海是東布洲形成的特殊性。

今天的金沙,即昔日的南布洲,在南通東40裡。歷史上並不如此。

《輿地紀勝》載:布洲夾在靜海縣南40裡大江中,潮勢如箭激。

《海曲拾遺》《州乘一覽》等志書則指出:南布洲在州南四十里大江中。《讀史方輿紀要》則更為具體地說:布洲夾,州南四十里,有南布洲、東布洲,大海中沙漲為州也。

南布洲由南到東,這是歷史演變的結果。

如何演變的呢?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類比法來說明。

長江口沙洲的形成,是一種複雜的自然現象,由於地球自轉與洋流的合力,在海浪的推湧下,把江沙與海水相激而產生的大量電解物堆積在江口平緩處從而形成沙洲,並且往往成對地出現。此情,古今一致;我們可以觀今而知古。

長江口最新的沙洲是長興島、橫沙島;崇明,也始於東沙、西沙,後並接。

東布洲元始狀態也該如此。南北朝《輿地志》載:“海陵東境有東西二布洲”。時間約在東漢、南北朝時,胡豆洲東應該有一攔門沙,可能就是白水窩即以後的呂四一帶。

約在唐初,東布洲的兩沙洲連接成一體。但不是今天的通呂水脊,而是現南通南四十里再往東至白水窩一帶的原通呂水脊。白水窩,即唐初駱賓王匿居的地方;白水窩是白水郎(海上居民)居住的地方;因其地未開墾,故又名白水蕩。有的地方誌或古籍記有唐代海門縣,因正史未有記載,不足為據,但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或許唐海門建縣時間短暫,未能給後人留有更多的記憶;即使有記載,也因唐代史籍散軼嚴重,現存的唐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圖志》,淮南道有目無文,無從知曉。

那時長江主泓道在狼山北、現通呂水脊及其北。那裡江水滔滔,波濤洶湧,更準確點,是茫茫一片的北黃海。那時的東布洲,似乎劃歸江南更合理些,浙江西道順理成章地進行了管理。

不久,原通呂水脊中部沒江,撕開了約百里長的口子。

約在唐末,撕開了的口子開始合攏。由西向東排開:金沙場,餘慶場。不久,餘慶場與呂四之間的夾江淤塞,為江場、蘆場。江場非江姓之場,含長江演變成場的意思,猶如橫江消失後演變為靜海;蘆場亦然。復為布洲的遺蹟有二:金沙的進鮮港,蘆場的曹嚴窪。夾江淤塞成陸後,其北一沙洲未並岸,即海門島;南通藏的二遷海門圖上有標。

這裡要特為說明的是,復為布洲的二布洲,是因其方位而名;在州南的叫南布洲,在南布洲東的稱東布洲,專指餘慶場;當東布洲並岸且建立通州後,東布洲一般指海門縣;因東布洲最初的政治中心在東部。

復為布洲後,東布洲又是一整體,演繹了波瀾壯闊的史詩。因有狼山,唐末乾符初浙江西道在此虛設狼山鎮,有名無編;狼山鎮遏使王郢不滿而反。王郢謀反平復後,中原姚氏集團留守,設東洲鎮,歸淮南道管轄,拉開了50多年吳越、楊吳爭奪東洲的序幕,成為五代的重要戰場之一。

此時,長江主泓道規律性南移,復漲後的東布洲南坍北漲。終於南布洲等由南而東;終於原為長江主泓道的橫江由於淤塞而成陸。姚氏集團把狼山西到曹嚴窪北口的橫江淤塞地叫靜海,後來即以曹嚴窪為界,西部與靜海地為靜海縣、東部與豐樂鎮為海門縣。

復漲後,東部攔門橫沙即呂四往南得到充分發育,先為T字型,後為廠字型。在橫與豎交界處的內側,長江流水相對平緩,於是泥沙迅速淤聚成陸並靠岸。這塊成陸較晚的地方,姚氏集團叫為東洲,後來建為豐樂鎮;姚氏集團還把狼山東的布洲,叫為布洲,建為大安鎮;把狼山西的布洲,建為狼山鎮;東布洲外側的顧俊沙建為崇明鎮。

橫江淤塞後,只有南坍而無北漲;南坍重又威脅到東布洲。北宋初,海門有六鄉;不到百年,合為三鄉一鎮。到元末,海門故城(距州215裡)沒江;明洪武二十三年一遷縣(距州130裡左右)沒江,明正德九年二遷縣(距州百里)沒江,明嘉靖二十四年三遷縣(距州70裡)沒江;至清初康熙十一年四遷海門(距州40裡)沒江撤縣,古海門僅剩長不到20裡,寬不滿5裡的呂四一角;原靜海縣,也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土地重歸水鄉。

此時,崇明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元初脫離海門升為州。崇明在長江口逐漸取代了東布洲的地位。清初,長江主泓道移至崇明南;於是在康熙後期,東布洲南坍戛然而止,且迅速復漲,促使海門廳於清中葉並岸,促使崇明外沙在清末接漲成陸。至此,古海門坍江之地大部分復現。按照規律,崇明遲早會並接;但必須待長興橫沙二島連接且發育成熟,並取代崇明島地位後方才出現。

綜上所述,東布洲地理有演變,東布洲、東洲、布洲之名的內涵有演變,其不同時期的含義不盡相同,大小、位置有變化。這給我們研究古海門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我們必須清楚,東洲鎮的範圍即後來靜海都鎮的範圍:是整個大東布洲以及顧俊沙。東洲鎮治,叫為東洲或東洲市。東洲鎮改為靜海都鎮後,政治中心西移,這裡成為新建的大安鎮治。故《通州志》有東洲即大安的說法。東洲鎮後來又成為海門故縣(後周、宋、元)縣治,海門故縣又叫東洲、大安。海門故縣沒江後,遷往哪兒?當然是遷往宋禮安鄉範圍內的小東洲即原豐樂鎮治,按《讀史方輿紀要》的說法,豐樂鎮曾設過利豐監。一遷縣與故縣相距80多裡。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通地區語系片區

歷史已經在那裡了,


在沿海高速縱穿江淮大地抵達上海,沿途一望無際的蘇北大平原.她.汲中華南北文化之精華,取長江淮河之靈秀,攬黃海東海之開闊,得富饒平原水鄉之養育,成就江淮大地上物華天寶的魚米之鄉..

這塊中華大陸的新陸地.是在大海中誕生的.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插圖1 鹽域南通上海地區成陸圖

從地域變遷圖中可以看出.在1128年成陸以前.海岸線基本在鹽城海安一線(今204國道一線).上海南通尚沉於海中.

"

古鎮餘西:“九季十三曹,兩吳夾一刁”的傳說

  • 民間版本 文:曹璟如

古鎮餘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通東地區古代難得的鹽業、港口碼頭、藍印花布等文化古鎮。在餘西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九季十三曹,二吳帶一刁”的口頭禪,本人30多年前曾聽我爺爺說過這件事。多年來,本人經過多方考證,整理成這樣一個“版本”,僅供相關學者參考。

眾所周知,餘西場子是古時候鹽運和鹽倉而得名。但是什麼時候又是哪些人首次來到這塊荒蕪的海灘開發的呢?據說在幾百年前,在蘇北古淮陰地區,有一個地方長年居住著姓曹和姓季的兩個大姓人家,過著男耕女織的富庶生活,後來由於那裡的人口不斷增加,又聽說“南通州”(今南通)東側有一大片荒灘可以墾作,便有九個姓季的、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人家憑靠一條大船舉家南遷。

準備開船的那天清晨,有姓吳的兩個兄弟也帶著全家老小和行李來到碼頭,懇請組織這次南遷的頭目,無論如何都要帶上他們全家。曹、季兩大家小頭目對吳氏兄弟的要求犯了難,如果帶他們兩戶走吧,船上已經被“九季十三曹”的家小一百多號人和傢什裝載得擁擠不堪;如果不帶吳氏兄弟家眷走吧,鄉里鄉親的怎麼也拉不下這個面子。

吳氏兄弟好像看透了曹、季兩家頭目的心思,便主動地說:這樣吧,我們兩家除了上了年紀的老太和還不能走路的小孩和少許生活用品上船外,其餘的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幫助在岸上背船拉縴。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也只好這樣啦,兩姓頭目相互點點頭,起錨開航,開始了南下遷徙的漫漫旅途。

不知過了多少天,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港汊,一支隊伍沿古運河浩浩蕩蕩南下而來。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事情總是那樣的湊巧。不知過了多少天,途中,一戶姓刁的人家,看到這樣一群人熱熱鬧鬧地行船南下,一位長者感到好奇便上前詢問,全家瞭解情況後,死活都要隨這支南下開荒的隊伍走,就這樣這戶姓刁的全家老小很快收拾行李,也像姓吳的兩家一樣老的小的上船,強漢勞力背纖一起隨南下遷徙的大船上了路。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目的地,有人就作了這樣的統計,總共是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九個姓季的大戶,兩戶姓吳的和一戶姓刁的人家,共25人家近二百號人用淤泥和蘆葦編爿(蘆門帳爿)搭起了“環洞柵”式的屋棚,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同時也成了餘西場子的第一批拓荒者。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今天,歷史過去了幾百年,這25戶人家,每戶到底叫什麼實在無法考證了,但這“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的口頭禪至今還流傳在通東餘西附近的多個鄉鎮。

官方版本 政治清算,懲罰移民,

  • 有據可查,,,網友蘇東垣

南通日報有報道的,南通檔案館有文獻記載,元末明初,朱元璋打敗軍閥張世成,而張世成經營蘇南期間受到百姓愛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洪武元年,政治清算,懲罰移民,期間有一支白茆口渡江到當時的通州海門,之前的海門幾無人丁。部分定居金沙灘三姓街,張謇的世主就是這樣來的,部分定居到通州海門餘西場。

通東人是海門最早的居民,語系屬於吳語常州小片,和沙地人一樣也是江南移民,早在唐宋之際通東人的祖先,常州人,湖州人便從南方遷移到海門地區,融合同化了當地的先住民,形成了通東人的基礎,也就是古海門人以後在1000年中不斷從南方來的江南移民融入了當地古通東人中,尤其是明朝江南移民的勢力最大,對古通東話的影響也最深,但是通東話始終保持了古吳語的特色,四甲方言是海門縣境北部地區的主要方言。它通行於老運鹽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呂公路兩側地區,包括貨隆、王浩、正餘、東灶等鄉(鎮)和國強、四甲、樹勳、餘東、包場、劉浩等鄉(鎮)大部分地區,以及萬年鄉北部地區。歷史上,這些地區多系古海門縣(958-1672)屬地。早在公元7世紀初,這一帶人的先民即已來到這裡從事鹽業生產。五代時,其地屬浙西晉陵郡。古代晉陵屬地,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區。四甲方言當來源於古常州一帶吳語。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遷來海門,使方言有了新的發展。海門方言和四甲方言同屬太湖片吳語。二者差異較大。前者屬以蘇州話、上海話和嘉興話為代表的蘇滬嘉方言小片;後者則一般認為屬以常州話為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胡逗州與南布州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胡逗洲指的是南北朝時南通形成的沙洲。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得名原因

將泥沙堆積成片片沙洲。斗轉星移,這片片的 沙洲漸次與大陸相連,並慢慢向外拓展、延伸,孕育出廣袤而肥沃的沖積平原。

南北朝時,南通便已形成了沙洲---胡逗洲。壺逗洲、胡豆洲(胡豆州、胡逗州)均是胡逗洲的混稱,該洲因生長眾多的胡豆(即蠶豆)而得名。胡逗洲方圓不足百里,即以今天的南通市區為中心,東至金沙,南到新港鎮,西沿長江邊一帶,北至平潮、劉橋,東北至石港、騎岸鎮。

胡逗洲一名最早見於《梁書·侯景傳》:"自滬瀆入海至壺逗洲,前太子舍人羊鯤殺之,送屍於王僧辯。"《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則更為詳盡,"胡豆洲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樑太清六年,侯景敗走,將北赴此洲,為王僧辯軍人所獲。"今人多以為"流人"乃流放到胡逗洲上的犯人,其實不然。唐後期中央皇權削弱,郡州各自為政,戰事頻仍,百姓苛捐雜稅沉重,大批農民被迫離開家園,找尋安身立命之所。胡逗洲濱江臨海,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種植水稻。流人們在燒鹽捕魚的同時,煮食胡豆粥。加上人煙稀少,沒有兵荒馬亂、官吏苛稅和地主盤剝,因此成了流民們的世外桃源。

《資治通鑑》一書是這麼介紹胡逗洲的,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浙西狼山鎮遏使王郢等69人有戰功,節度使趙隱賞以職名而不給衣糧。郢等論訴不獲,遂劫庫兵作亂,行收黨眾近萬人,攻陷蘇常,乘舟往來,泛江入海,轉掠兩浙,南及福建,大為人患。"大意為:浙江西道節度使掌管潤州、蘇州、常州、杭州、湖州等地,其治所在潤州,狼山、胡逗洲屬常州管轄,因節度使只給了地方武裝頭目王郢"狼山鎮遏使"的空銜,不發糧餉,王郢就作亂。可見當時僅是浙西節度使轄下防地的胡逗洲,還沒有正式的行政建置。

獨特的地理特殊條件,加上常駐人群語言獨特,使得南通話千百年以來仍保留著古意古音。在胡逗洲與大陸有天然屏障的情況下,各種地方語言長期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方言,學術上稱"方言島"。在島上居民說來,胡逗洲的發音為"hudozhou"。" hudouzhou"以及簡稱胡逗"hudou"反倒不甚流行。

地貌特徵

胡逗洲後與附近的南布洲等小沙洲連成一體。北面的一條橫江,同當時屬揚州海陵縣的如皋隔水相望,由於長江泥沙的繼續沉積,這條橫江日漸淤塞。唐代末年,胡逗洲和如皋漲接成一片。"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沙洲上最早的拓荒者:流人也揭開了南通經濟最原始的一頁--鹽業生產。久負盛名的胡逗洲生產力不斷提高,外來人口逐漸增加,朝廷在此設置"鹽亭場"建制。

長淮下游,大江尾閭,地稱殷繁,舊曰胡逗。南抱具區,北峙蒼梧,東延瀛海,西倚丘阜。擁申滬而孕吳越,牽隴海以聯齊魯,觀浩渺而望扶桑,帶中原以扼門戶。行道廣袤,沃野如酥;青丘點綴,河湖棋佈,歷來為人文之淵藪。水為脈象,有水皆靈。山水和諧,遊客熱土。

蜚聲四海,今日南通令寰宇關注。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通新機場要落地了

南布洲

歷史地名

即今江蘇通州市。《輿地紀勝》 卷41通州: 南布洲 “舊是淼然大海,其中漲沙,復為布洲場。今為金沙場”。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截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江海平原的形成-關於南布洲(今通州城區及周邊地區)的歷史

來自網絡 江海平原的形成-關於南布洲(今通州城區及周邊地區)的歷史_《南通城市論壇》_都市_西祠衚衕 http://www.xici.net/d219150426.htm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宋地理總志《輿地紀勝》在景物.東布洲條下載:元是海嶼沙島之地,古來漲起,號為東洲,忽布機流至沙上,因名布洲。既成平陸,民戶亦繁。

顯然易見,東布洲即東洲,即布洲。

《輿地紀勝》在南布洲條下說:舊是淼然大海,其中漲沙,復為布洲場,今為金沙場。

原來,南布洲即布洲場、金沙場,是布洲即東布洲的一部分。

《輿地紀勝》人物.姚原道條下寫道:姚原道 世居東布洲,即今之靜海也。

由此可見,靜海也是東布洲一部分。

所以崔桐在《縣誌》上說:東布洲——唐末屬吳,為東洲鎮——後周顯德五年改為靜海郡,尋改為通州,析其地東為海門縣。

可以說,東布洲之名始,就是一個整體沙洲。

或許有人說,那我們胡豆洲呢?胡豆洲是南北朝時的古名。胡豆,即蠶豆。胡豆洲,又作胡逗洲(州)等。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把胡豆洲放在泰州篇介紹:胡豆洲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樑太清六年,侯景敗走,將北赴此洲,為王僧辯軍人所獲。《太平寰宇記》通州篇則雲,通州“西至泰州三百五十里”。

看來歷史上的胡豆洲雖屬現南通範圍,但在南通市區西三十里。千餘年間,長江口沙嶼變遷甚大,胡豆洲也幾經沉浮。同樣的情況是後漢書有載的扶海洲,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曰:“東陽廢縣在(泰)州東百里,其東有長洲澤,又東有扶海洲,今堙。”可見,如把今天的如東說成扶海洲,也是復漲後的扶海洲。

變遷、幾經滄海是東布洲形成的特殊性。

今天的金沙,即昔日的南布洲,在南通東40裡。歷史上並不如此。

《輿地紀勝》載:布洲夾在靜海縣南40裡大江中,潮勢如箭激。

《海曲拾遺》《州乘一覽》等志書則指出:南布洲在州南四十里大江中。《讀史方輿紀要》則更為具體地說:布洲夾,州南四十里,有南布洲、東布洲,大海中沙漲為州也。

南布洲由南到東,這是歷史演變的結果。

如何演變的呢?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類比法來說明。

長江口沙洲的形成,是一種複雜的自然現象,由於地球自轉與洋流的合力,在海浪的推湧下,把江沙與海水相激而產生的大量電解物堆積在江口平緩處從而形成沙洲,並且往往成對地出現。此情,古今一致;我們可以觀今而知古。

長江口最新的沙洲是長興島、橫沙島;崇明,也始於東沙、西沙,後並接。

東布洲元始狀態也該如此。南北朝《輿地志》載:“海陵東境有東西二布洲”。時間約在東漢、南北朝時,胡豆洲東應該有一攔門沙,可能就是白水窩即以後的呂四一帶。

約在唐初,東布洲的兩沙洲連接成一體。但不是今天的通呂水脊,而是現南通南四十里再往東至白水窩一帶的原通呂水脊。白水窩,即唐初駱賓王匿居的地方;白水窩是白水郎(海上居民)居住的地方;因其地未開墾,故又名白水蕩。有的地方誌或古籍記有唐代海門縣,因正史未有記載,不足為據,但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或許唐海門建縣時間短暫,未能給後人留有更多的記憶;即使有記載,也因唐代史籍散軼嚴重,現存的唐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圖志》,淮南道有目無文,無從知曉。

那時長江主泓道在狼山北、現通呂水脊及其北。那裡江水滔滔,波濤洶湧,更準確點,是茫茫一片的北黃海。那時的東布洲,似乎劃歸江南更合理些,浙江西道順理成章地進行了管理。

不久,原通呂水脊中部沒江,撕開了約百里長的口子。

約在唐末,撕開了的口子開始合攏。由西向東排開:金沙場,餘慶場。不久,餘慶場與呂四之間的夾江淤塞,為江場、蘆場。江場非江姓之場,含長江演變成場的意思,猶如橫江消失後演變為靜海;蘆場亦然。復為布洲的遺蹟有二:金沙的進鮮港,蘆場的曹嚴窪。夾江淤塞成陸後,其北一沙洲未並岸,即海門島;南通藏的二遷海門圖上有標。

這裡要特為說明的是,復為布洲的二布洲,是因其方位而名;在州南的叫南布洲,在南布洲東的稱東布洲,專指餘慶場;當東布洲並岸且建立通州後,東布洲一般指海門縣;因東布洲最初的政治中心在東部。

復為布洲後,東布洲又是一整體,演繹了波瀾壯闊的史詩。因有狼山,唐末乾符初浙江西道在此虛設狼山鎮,有名無編;狼山鎮遏使王郢不滿而反。王郢謀反平復後,中原姚氏集團留守,設東洲鎮,歸淮南道管轄,拉開了50多年吳越、楊吳爭奪東洲的序幕,成為五代的重要戰場之一。

此時,長江主泓道規律性南移,復漲後的東布洲南坍北漲。終於南布洲等由南而東;終於原為長江主泓道的橫江由於淤塞而成陸。姚氏集團把狼山西到曹嚴窪北口的橫江淤塞地叫靜海,後來即以曹嚴窪為界,西部與靜海地為靜海縣、東部與豐樂鎮為海門縣。

復漲後,東部攔門橫沙即呂四往南得到充分發育,先為T字型,後為廠字型。在橫與豎交界處的內側,長江流水相對平緩,於是泥沙迅速淤聚成陸並靠岸。這塊成陸較晚的地方,姚氏集團叫為東洲,後來建為豐樂鎮;姚氏集團還把狼山東的布洲,叫為布洲,建為大安鎮;把狼山西的布洲,建為狼山鎮;東布洲外側的顧俊沙建為崇明鎮。

橫江淤塞後,只有南坍而無北漲;南坍重又威脅到東布洲。北宋初,海門有六鄉;不到百年,合為三鄉一鎮。到元末,海門故城(距州215裡)沒江;明洪武二十三年一遷縣(距州130裡左右)沒江,明正德九年二遷縣(距州百里)沒江,明嘉靖二十四年三遷縣(距州70裡)沒江;至清初康熙十一年四遷海門(距州40裡)沒江撤縣,古海門僅剩長不到20裡,寬不滿5裡的呂四一角;原靜海縣,也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土地重歸水鄉。

此時,崇明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元初脫離海門升為州。崇明在長江口逐漸取代了東布洲的地位。清初,長江主泓道移至崇明南;於是在康熙後期,東布洲南坍戛然而止,且迅速復漲,促使海門廳於清中葉並岸,促使崇明外沙在清末接漲成陸。至此,古海門坍江之地大部分復現。按照規律,崇明遲早會並接;但必須待長興橫沙二島連接且發育成熟,並取代崇明島地位後方才出現。

綜上所述,東布洲地理有演變,東布洲、東洲、布洲之名的內涵有演變,其不同時期的含義不盡相同,大小、位置有變化。這給我們研究古海門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我們必須清楚,東洲鎮的範圍即後來靜海都鎮的範圍:是整個大東布洲以及顧俊沙。東洲鎮治,叫為東洲或東洲市。東洲鎮改為靜海都鎮後,政治中心西移,這裡成為新建的大安鎮治。故《通州志》有東洲即大安的說法。東洲鎮後來又成為海門故縣(後周、宋、元)縣治,海門故縣又叫東洲、大安。海門故縣沒江後,遷往哪兒?當然是遷往宋禮安鄉範圍內的小東洲即原豐樂鎮治,按《讀史方輿紀要》的說法,豐樂鎮曾設過利豐監。一遷縣與故縣相距80多裡。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通地區語系片區

歷史已經在那裡了,


在沿海高速縱穿江淮大地抵達上海,沿途一望無際的蘇北大平原.她.汲中華南北文化之精華,取長江淮河之靈秀,攬黃海東海之開闊,得富饒平原水鄉之養育,成就江淮大地上物華天寶的魚米之鄉..

這塊中華大陸的新陸地.是在大海中誕生的.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插圖1 鹽域南通上海地區成陸圖

從地域變遷圖中可以看出.在1128年成陸以前.海岸線基本在鹽城海安一線(今204國道一線).上海南通尚沉於海中.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西周時期(公元前1046年至前771年)長江中下游形勢圖

"

古鎮餘西:“九季十三曹,兩吳夾一刁”的傳說

  • 民間版本 文:曹璟如

古鎮餘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通東地區古代難得的鹽業、港口碼頭、藍印花布等文化古鎮。在餘西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九季十三曹,二吳帶一刁”的口頭禪,本人30多年前曾聽我爺爺說過這件事。多年來,本人經過多方考證,整理成這樣一個“版本”,僅供相關學者參考。

眾所周知,餘西場子是古時候鹽運和鹽倉而得名。但是什麼時候又是哪些人首次來到這塊荒蕪的海灘開發的呢?據說在幾百年前,在蘇北古淮陰地區,有一個地方長年居住著姓曹和姓季的兩個大姓人家,過著男耕女織的富庶生活,後來由於那裡的人口不斷增加,又聽說“南通州”(今南通)東側有一大片荒灘可以墾作,便有九個姓季的、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人家憑靠一條大船舉家南遷。

準備開船的那天清晨,有姓吳的兩個兄弟也帶著全家老小和行李來到碼頭,懇請組織這次南遷的頭目,無論如何都要帶上他們全家。曹、季兩大家小頭目對吳氏兄弟的要求犯了難,如果帶他們兩戶走吧,船上已經被“九季十三曹”的家小一百多號人和傢什裝載得擁擠不堪;如果不帶吳氏兄弟家眷走吧,鄉里鄉親的怎麼也拉不下這個面子。

吳氏兄弟好像看透了曹、季兩家頭目的心思,便主動地說:這樣吧,我們兩家除了上了年紀的老太和還不能走路的小孩和少許生活用品上船外,其餘的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幫助在岸上背船拉縴。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也只好這樣啦,兩姓頭目相互點點頭,起錨開航,開始了南下遷徙的漫漫旅途。

不知過了多少天,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港汊,一支隊伍沿古運河浩浩蕩蕩南下而來。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事情總是那樣的湊巧。不知過了多少天,途中,一戶姓刁的人家,看到這樣一群人熱熱鬧鬧地行船南下,一位長者感到好奇便上前詢問,全家瞭解情況後,死活都要隨這支南下開荒的隊伍走,就這樣這戶姓刁的全家老小很快收拾行李,也像姓吳的兩家一樣老的小的上船,強漢勞力背纖一起隨南下遷徙的大船上了路。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目的地,有人就作了這樣的統計,總共是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九個姓季的大戶,兩戶姓吳的和一戶姓刁的人家,共25人家近二百號人用淤泥和蘆葦編爿(蘆門帳爿)搭起了“環洞柵”式的屋棚,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同時也成了餘西場子的第一批拓荒者。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今天,歷史過去了幾百年,這25戶人家,每戶到底叫什麼實在無法考證了,但這“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的口頭禪至今還流傳在通東餘西附近的多個鄉鎮。

官方版本 政治清算,懲罰移民,

  • 有據可查,,,網友蘇東垣

南通日報有報道的,南通檔案館有文獻記載,元末明初,朱元璋打敗軍閥張世成,而張世成經營蘇南期間受到百姓愛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洪武元年,政治清算,懲罰移民,期間有一支白茆口渡江到當時的通州海門,之前的海門幾無人丁。部分定居金沙灘三姓街,張謇的世主就是這樣來的,部分定居到通州海門餘西場。

通東人是海門最早的居民,語系屬於吳語常州小片,和沙地人一樣也是江南移民,早在唐宋之際通東人的祖先,常州人,湖州人便從南方遷移到海門地區,融合同化了當地的先住民,形成了通東人的基礎,也就是古海門人以後在1000年中不斷從南方來的江南移民融入了當地古通東人中,尤其是明朝江南移民的勢力最大,對古通東話的影響也最深,但是通東話始終保持了古吳語的特色,四甲方言是海門縣境北部地區的主要方言。它通行於老運鹽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呂公路兩側地區,包括貨隆、王浩、正餘、東灶等鄉(鎮)和國強、四甲、樹勳、餘東、包場、劉浩等鄉(鎮)大部分地區,以及萬年鄉北部地區。歷史上,這些地區多系古海門縣(958-1672)屬地。早在公元7世紀初,這一帶人的先民即已來到這裡從事鹽業生產。五代時,其地屬浙西晉陵郡。古代晉陵屬地,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區。四甲方言當來源於古常州一帶吳語。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遷來海門,使方言有了新的發展。海門方言和四甲方言同屬太湖片吳語。二者差異較大。前者屬以蘇州話、上海話和嘉興話為代表的蘇滬嘉方言小片;後者則一般認為屬以常州話為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胡逗州與南布州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胡逗洲指的是南北朝時南通形成的沙洲。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得名原因

將泥沙堆積成片片沙洲。斗轉星移,這片片的 沙洲漸次與大陸相連,並慢慢向外拓展、延伸,孕育出廣袤而肥沃的沖積平原。

南北朝時,南通便已形成了沙洲---胡逗洲。壺逗洲、胡豆洲(胡豆州、胡逗州)均是胡逗洲的混稱,該洲因生長眾多的胡豆(即蠶豆)而得名。胡逗洲方圓不足百里,即以今天的南通市區為中心,東至金沙,南到新港鎮,西沿長江邊一帶,北至平潮、劉橋,東北至石港、騎岸鎮。

胡逗洲一名最早見於《梁書·侯景傳》:"自滬瀆入海至壺逗洲,前太子舍人羊鯤殺之,送屍於王僧辯。"《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則更為詳盡,"胡豆洲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樑太清六年,侯景敗走,將北赴此洲,為王僧辯軍人所獲。"今人多以為"流人"乃流放到胡逗洲上的犯人,其實不然。唐後期中央皇權削弱,郡州各自為政,戰事頻仍,百姓苛捐雜稅沉重,大批農民被迫離開家園,找尋安身立命之所。胡逗洲濱江臨海,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種植水稻。流人們在燒鹽捕魚的同時,煮食胡豆粥。加上人煙稀少,沒有兵荒馬亂、官吏苛稅和地主盤剝,因此成了流民們的世外桃源。

《資治通鑑》一書是這麼介紹胡逗洲的,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浙西狼山鎮遏使王郢等69人有戰功,節度使趙隱賞以職名而不給衣糧。郢等論訴不獲,遂劫庫兵作亂,行收黨眾近萬人,攻陷蘇常,乘舟往來,泛江入海,轉掠兩浙,南及福建,大為人患。"大意為:浙江西道節度使掌管潤州、蘇州、常州、杭州、湖州等地,其治所在潤州,狼山、胡逗洲屬常州管轄,因節度使只給了地方武裝頭目王郢"狼山鎮遏使"的空銜,不發糧餉,王郢就作亂。可見當時僅是浙西節度使轄下防地的胡逗洲,還沒有正式的行政建置。

獨特的地理特殊條件,加上常駐人群語言獨特,使得南通話千百年以來仍保留著古意古音。在胡逗洲與大陸有天然屏障的情況下,各種地方語言長期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方言,學術上稱"方言島"。在島上居民說來,胡逗洲的發音為"hudozhou"。" hudouzhou"以及簡稱胡逗"hudou"反倒不甚流行。

地貌特徵

胡逗洲後與附近的南布洲等小沙洲連成一體。北面的一條橫江,同當時屬揚州海陵縣的如皋隔水相望,由於長江泥沙的繼續沉積,這條橫江日漸淤塞。唐代末年,胡逗洲和如皋漲接成一片。"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沙洲上最早的拓荒者:流人也揭開了南通經濟最原始的一頁--鹽業生產。久負盛名的胡逗洲生產力不斷提高,外來人口逐漸增加,朝廷在此設置"鹽亭場"建制。

長淮下游,大江尾閭,地稱殷繁,舊曰胡逗。南抱具區,北峙蒼梧,東延瀛海,西倚丘阜。擁申滬而孕吳越,牽隴海以聯齊魯,觀浩渺而望扶桑,帶中原以扼門戶。行道廣袤,沃野如酥;青丘點綴,河湖棋佈,歷來為人文之淵藪。水為脈象,有水皆靈。山水和諧,遊客熱土。

蜚聲四海,今日南通令寰宇關注。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通新機場要落地了

南布洲

歷史地名

即今江蘇通州市。《輿地紀勝》 卷41通州: 南布洲 “舊是淼然大海,其中漲沙,復為布洲場。今為金沙場”。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截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江海平原的形成-關於南布洲(今通州城區及周邊地區)的歷史

來自網絡 江海平原的形成-關於南布洲(今通州城區及周邊地區)的歷史_《南通城市論壇》_都市_西祠衚衕 http://www.xici.net/d219150426.htm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宋地理總志《輿地紀勝》在景物.東布洲條下載:元是海嶼沙島之地,古來漲起,號為東洲,忽布機流至沙上,因名布洲。既成平陸,民戶亦繁。

顯然易見,東布洲即東洲,即布洲。

《輿地紀勝》在南布洲條下說:舊是淼然大海,其中漲沙,復為布洲場,今為金沙場。

原來,南布洲即布洲場、金沙場,是布洲即東布洲的一部分。

《輿地紀勝》人物.姚原道條下寫道:姚原道 世居東布洲,即今之靜海也。

由此可見,靜海也是東布洲一部分。

所以崔桐在《縣誌》上說:東布洲——唐末屬吳,為東洲鎮——後周顯德五年改為靜海郡,尋改為通州,析其地東為海門縣。

可以說,東布洲之名始,就是一個整體沙洲。

或許有人說,那我們胡豆洲呢?胡豆洲是南北朝時的古名。胡豆,即蠶豆。胡豆洲,又作胡逗洲(州)等。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把胡豆洲放在泰州篇介紹:胡豆洲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樑太清六年,侯景敗走,將北赴此洲,為王僧辯軍人所獲。《太平寰宇記》通州篇則雲,通州“西至泰州三百五十里”。

看來歷史上的胡豆洲雖屬現南通範圍,但在南通市區西三十里。千餘年間,長江口沙嶼變遷甚大,胡豆洲也幾經沉浮。同樣的情況是後漢書有載的扶海洲,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曰:“東陽廢縣在(泰)州東百里,其東有長洲澤,又東有扶海洲,今堙。”可見,如把今天的如東說成扶海洲,也是復漲後的扶海洲。

變遷、幾經滄海是東布洲形成的特殊性。

今天的金沙,即昔日的南布洲,在南通東40裡。歷史上並不如此。

《輿地紀勝》載:布洲夾在靜海縣南40裡大江中,潮勢如箭激。

《海曲拾遺》《州乘一覽》等志書則指出:南布洲在州南四十里大江中。《讀史方輿紀要》則更為具體地說:布洲夾,州南四十里,有南布洲、東布洲,大海中沙漲為州也。

南布洲由南到東,這是歷史演變的結果。

如何演變的呢?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類比法來說明。

長江口沙洲的形成,是一種複雜的自然現象,由於地球自轉與洋流的合力,在海浪的推湧下,把江沙與海水相激而產生的大量電解物堆積在江口平緩處從而形成沙洲,並且往往成對地出現。此情,古今一致;我們可以觀今而知古。

長江口最新的沙洲是長興島、橫沙島;崇明,也始於東沙、西沙,後並接。

東布洲元始狀態也該如此。南北朝《輿地志》載:“海陵東境有東西二布洲”。時間約在東漢、南北朝時,胡豆洲東應該有一攔門沙,可能就是白水窩即以後的呂四一帶。

約在唐初,東布洲的兩沙洲連接成一體。但不是今天的通呂水脊,而是現南通南四十里再往東至白水窩一帶的原通呂水脊。白水窩,即唐初駱賓王匿居的地方;白水窩是白水郎(海上居民)居住的地方;因其地未開墾,故又名白水蕩。有的地方誌或古籍記有唐代海門縣,因正史未有記載,不足為據,但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或許唐海門建縣時間短暫,未能給後人留有更多的記憶;即使有記載,也因唐代史籍散軼嚴重,現存的唐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圖志》,淮南道有目無文,無從知曉。

那時長江主泓道在狼山北、現通呂水脊及其北。那裡江水滔滔,波濤洶湧,更準確點,是茫茫一片的北黃海。那時的東布洲,似乎劃歸江南更合理些,浙江西道順理成章地進行了管理。

不久,原通呂水脊中部沒江,撕開了約百里長的口子。

約在唐末,撕開了的口子開始合攏。由西向東排開:金沙場,餘慶場。不久,餘慶場與呂四之間的夾江淤塞,為江場、蘆場。江場非江姓之場,含長江演變成場的意思,猶如橫江消失後演變為靜海;蘆場亦然。復為布洲的遺蹟有二:金沙的進鮮港,蘆場的曹嚴窪。夾江淤塞成陸後,其北一沙洲未並岸,即海門島;南通藏的二遷海門圖上有標。

這裡要特為說明的是,復為布洲的二布洲,是因其方位而名;在州南的叫南布洲,在南布洲東的稱東布洲,專指餘慶場;當東布洲並岸且建立通州後,東布洲一般指海門縣;因東布洲最初的政治中心在東部。

復為布洲後,東布洲又是一整體,演繹了波瀾壯闊的史詩。因有狼山,唐末乾符初浙江西道在此虛設狼山鎮,有名無編;狼山鎮遏使王郢不滿而反。王郢謀反平復後,中原姚氏集團留守,設東洲鎮,歸淮南道管轄,拉開了50多年吳越、楊吳爭奪東洲的序幕,成為五代的重要戰場之一。

此時,長江主泓道規律性南移,復漲後的東布洲南坍北漲。終於南布洲等由南而東;終於原為長江主泓道的橫江由於淤塞而成陸。姚氏集團把狼山西到曹嚴窪北口的橫江淤塞地叫靜海,後來即以曹嚴窪為界,西部與靜海地為靜海縣、東部與豐樂鎮為海門縣。

復漲後,東部攔門橫沙即呂四往南得到充分發育,先為T字型,後為廠字型。在橫與豎交界處的內側,長江流水相對平緩,於是泥沙迅速淤聚成陸並靠岸。這塊成陸較晚的地方,姚氏集團叫為東洲,後來建為豐樂鎮;姚氏集團還把狼山東的布洲,叫為布洲,建為大安鎮;把狼山西的布洲,建為狼山鎮;東布洲外側的顧俊沙建為崇明鎮。

橫江淤塞後,只有南坍而無北漲;南坍重又威脅到東布洲。北宋初,海門有六鄉;不到百年,合為三鄉一鎮。到元末,海門故城(距州215裡)沒江;明洪武二十三年一遷縣(距州130裡左右)沒江,明正德九年二遷縣(距州百里)沒江,明嘉靖二十四年三遷縣(距州70裡)沒江;至清初康熙十一年四遷海門(距州40裡)沒江撤縣,古海門僅剩長不到20裡,寬不滿5裡的呂四一角;原靜海縣,也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土地重歸水鄉。

此時,崇明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元初脫離海門升為州。崇明在長江口逐漸取代了東布洲的地位。清初,長江主泓道移至崇明南;於是在康熙後期,東布洲南坍戛然而止,且迅速復漲,促使海門廳於清中葉並岸,促使崇明外沙在清末接漲成陸。至此,古海門坍江之地大部分復現。按照規律,崇明遲早會並接;但必須待長興橫沙二島連接且發育成熟,並取代崇明島地位後方才出現。

綜上所述,東布洲地理有演變,東布洲、東洲、布洲之名的內涵有演變,其不同時期的含義不盡相同,大小、位置有變化。這給我們研究古海門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我們必須清楚,東洲鎮的範圍即後來靜海都鎮的範圍:是整個大東布洲以及顧俊沙。東洲鎮治,叫為東洲或東洲市。東洲鎮改為靜海都鎮後,政治中心西移,這裡成為新建的大安鎮治。故《通州志》有東洲即大安的說法。東洲鎮後來又成為海門故縣(後周、宋、元)縣治,海門故縣又叫東洲、大安。海門故縣沒江後,遷往哪兒?當然是遷往宋禮安鄉範圍內的小東洲即原豐樂鎮治,按《讀史方輿紀要》的說法,豐樂鎮曾設過利豐監。一遷縣與故縣相距80多裡。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通地區語系片區

歷史已經在那裡了,


在沿海高速縱穿江淮大地抵達上海,沿途一望無際的蘇北大平原.她.汲中華南北文化之精華,取長江淮河之靈秀,攬黃海東海之開闊,得富饒平原水鄉之養育,成就江淮大地上物華天寶的魚米之鄉..

這塊中華大陸的新陸地.是在大海中誕生的.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插圖1 鹽域南通上海地區成陸圖

從地域變遷圖中可以看出.在1128年成陸以前.海岸線基本在鹽城海安一線(今204國道一線).上海南通尚沉於海中.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西周時期(公元前1046年至前771年)長江中下游形勢圖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插圖 南通成陸

南通成陸

蘇北海岸線數度“陵谷互易,滄桑改觀。”大海奪田時,“怒潮嘯湧,百里為墟”,陸地遂成淺水灣。海潮東退,水灣又成陸地。新石器時代,距今約6000年前的一次海潮東退,黃河奪淮後,黃水夾帶大量泥沙於河口附近沉積,“淤墊日遠,增地日多,”海岸線始長期穩定在阜寧鹽城海安一線。

"

古鎮餘西:“九季十三曹,兩吳夾一刁”的傳說

  • 民間版本 文:曹璟如

古鎮餘西,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通東地區古代難得的鹽業、港口碼頭、藍印花布等文化古鎮。在餘西一帶至今還流傳著“九季十三曹,二吳帶一刁”的口頭禪,本人30多年前曾聽我爺爺說過這件事。多年來,本人經過多方考證,整理成這樣一個“版本”,僅供相關學者參考。

眾所周知,餘西場子是古時候鹽運和鹽倉而得名。但是什麼時候又是哪些人首次來到這塊荒蕪的海灘開發的呢?據說在幾百年前,在蘇北古淮陰地區,有一個地方長年居住著姓曹和姓季的兩個大姓人家,過著男耕女織的富庶生活,後來由於那裡的人口不斷增加,又聽說“南通州”(今南通)東側有一大片荒灘可以墾作,便有九個姓季的、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人家憑靠一條大船舉家南遷。

準備開船的那天清晨,有姓吳的兩個兄弟也帶著全家老小和行李來到碼頭,懇請組織這次南遷的頭目,無論如何都要帶上他們全家。曹、季兩大家小頭目對吳氏兄弟的要求犯了難,如果帶他們兩戶走吧,船上已經被“九季十三曹”的家小一百多號人和傢什裝載得擁擠不堪;如果不帶吳氏兄弟家眷走吧,鄉里鄉親的怎麼也拉不下這個面子。

吳氏兄弟好像看透了曹、季兩家頭目的心思,便主動地說:這樣吧,我們兩家除了上了年紀的老太和還不能走路的小孩和少許生活用品上船外,其餘的不分男女老少一起幫助在岸上背船拉縴。事情已經到了這種地步也只好這樣啦,兩姓頭目相互點點頭,起錨開航,開始了南下遷徙的漫漫旅途。

不知過了多少天,也不知經過了多少港汊,一支隊伍沿古運河浩浩蕩蕩南下而來。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事情總是那樣的湊巧。不知過了多少天,途中,一戶姓刁的人家,看到這樣一群人熱熱鬧鬧地行船南下,一位長者感到好奇便上前詢問,全家瞭解情況後,死活都要隨這支南下開荒的隊伍走,就這樣這戶姓刁的全家老小很快收拾行李,也像姓吳的兩家一樣老的小的上船,強漢勞力背纖一起隨南下遷徙的大船上了路。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目的地,有人就作了這樣的統計,總共是十三個姓曹的大戶,九個姓季的大戶,兩戶姓吳的和一戶姓刁的人家,共25人家近二百號人用淤泥和蘆葦編爿(蘆門帳爿)搭起了“環洞柵”式的屋棚,開始了他們全新的生活,同時也成了餘西場子的第一批拓荒者。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環洞柵”式的屋棚

到了今天,歷史過去了幾百年,這25戶人家,每戶到底叫什麼實在無法考證了,但這“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的口頭禪至今還流傳在通東餘西附近的多個鄉鎮。

官方版本 政治清算,懲罰移民,

  • 有據可查,,,網友蘇東垣

南通日報有報道的,南通檔案館有文獻記載,元末明初,朱元璋打敗軍閥張世成,而張世成經營蘇南期間受到百姓愛戴,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洪武元年,政治清算,懲罰移民,期間有一支白茆口渡江到當時的通州海門,之前的海門幾無人丁。部分定居金沙灘三姓街,張謇的世主就是這樣來的,部分定居到通州海門餘西場。

通東人是海門最早的居民,語系屬於吳語常州小片,和沙地人一樣也是江南移民,早在唐宋之際通東人的祖先,常州人,湖州人便從南方遷移到海門地區,融合同化了當地的先住民,形成了通東人的基礎,也就是古海門人以後在1000年中不斷從南方來的江南移民融入了當地古通東人中,尤其是明朝江南移民的勢力最大,對古通東話的影響也最深,但是通東話始終保持了古吳語的特色,四甲方言是海門縣境北部地區的主要方言。它通行於老運鹽河之北及河之南老通呂公路兩側地區,包括貨隆、王浩、正餘、東灶等鄉(鎮)和國強、四甲、樹勳、餘東、包場、劉浩等鄉(鎮)大部分地區,以及萬年鄉北部地區。歷史上,這些地區多系古海門縣(958-1672)屬地。早在公元7世紀初,這一帶人的先民即已來到這裡從事鹽業生產。五代時,其地屬浙西晉陵郡。古代晉陵屬地,即今江南常州及其附近地區。四甲方言當來源於古常州一帶吳語。明代初年,又有一批江南移民遷來海門,使方言有了新的發展。海門方言和四甲方言同屬太湖片吳語。二者差異較大。前者屬以蘇州話、上海話和嘉興話為代表的蘇滬嘉方言小片;後者則一般認為屬以常州話為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歷史上宜興方言區。

胡逗州與南布州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胡逗洲指的是南北朝時南通形成的沙洲。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配圖 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得名原因

將泥沙堆積成片片沙洲。斗轉星移,這片片的 沙洲漸次與大陸相連,並慢慢向外拓展、延伸,孕育出廣袤而肥沃的沖積平原。

南北朝時,南通便已形成了沙洲---胡逗洲。壺逗洲、胡豆洲(胡豆州、胡逗州)均是胡逗洲的混稱,該洲因生長眾多的胡豆(即蠶豆)而得名。胡逗洲方圓不足百里,即以今天的南通市區為中心,東至金沙,南到新港鎮,西沿長江邊一帶,北至平潮、劉橋,東北至石港、騎岸鎮。

胡逗洲一名最早見於《梁書·侯景傳》:"自滬瀆入海至壺逗洲,前太子舍人羊鯤殺之,送屍於王僧辯。"《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則更為詳盡,"胡豆洲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樑太清六年,侯景敗走,將北赴此洲,為王僧辯軍人所獲。"今人多以為"流人"乃流放到胡逗洲上的犯人,其實不然。唐後期中央皇權削弱,郡州各自為政,戰事頻仍,百姓苛捐雜稅沉重,大批農民被迫離開家園,找尋安身立命之所。胡逗洲濱江臨海,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適宜種植水稻。流人們在燒鹽捕魚的同時,煮食胡豆粥。加上人煙稀少,沒有兵荒馬亂、官吏苛稅和地主盤剝,因此成了流民們的世外桃源。

《資治通鑑》一書是這麼介紹胡逗洲的,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浙西狼山鎮遏使王郢等69人有戰功,節度使趙隱賞以職名而不給衣糧。郢等論訴不獲,遂劫庫兵作亂,行收黨眾近萬人,攻陷蘇常,乘舟往來,泛江入海,轉掠兩浙,南及福建,大為人患。"大意為:浙江西道節度使掌管潤州、蘇州、常州、杭州、湖州等地,其治所在潤州,狼山、胡逗洲屬常州管轄,因節度使只給了地方武裝頭目王郢"狼山鎮遏使"的空銜,不發糧餉,王郢就作亂。可見當時僅是浙西節度使轄下防地的胡逗洲,還沒有正式的行政建置。

獨特的地理特殊條件,加上常駐人群語言獨特,使得南通話千百年以來仍保留著古意古音。在胡逗洲與大陸有天然屏障的情況下,各種地方語言長期相互融合,就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方言,學術上稱"方言島"。在島上居民說來,胡逗洲的發音為"hudozhou"。" hudouzhou"以及簡稱胡逗"hudou"反倒不甚流行。

地貌特徵

胡逗洲後與附近的南布洲等小沙洲連成一體。北面的一條橫江,同當時屬揚州海陵縣的如皋隔水相望,由於長江泥沙的繼續沉積,這條橫江日漸淤塞。唐代末年,胡逗洲和如皋漲接成一片。"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沙洲上最早的拓荒者:流人也揭開了南通經濟最原始的一頁--鹽業生產。久負盛名的胡逗洲生產力不斷提高,外來人口逐漸增加,朝廷在此設置"鹽亭場"建制。

長淮下游,大江尾閭,地稱殷繁,舊曰胡逗。南抱具區,北峙蒼梧,東延瀛海,西倚丘阜。擁申滬而孕吳越,牽隴海以聯齊魯,觀浩渺而望扶桑,帶中原以扼門戶。行道廣袤,沃野如酥;青丘點綴,河湖棋佈,歷來為人文之淵藪。水為脈象,有水皆靈。山水和諧,遊客熱土。

蜚聲四海,今日南通令寰宇關注。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通新機場要落地了

南布洲

歷史地名

即今江蘇通州市。《輿地紀勝》 卷41通州: 南布洲 “舊是淼然大海,其中漲沙,復為布洲場。今為金沙場”。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截圖 南布州土著吳夢達

江海平原的形成-關於南布洲(今通州城區及周邊地區)的歷史

來自網絡 江海平原的形成-關於南布洲(今通州城區及周邊地區)的歷史_《南通城市論壇》_都市_西祠衚衕 http://www.xici.net/d219150426.htm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宋地理總志《輿地紀勝》在景物.東布洲條下載:元是海嶼沙島之地,古來漲起,號為東洲,忽布機流至沙上,因名布洲。既成平陸,民戶亦繁。

顯然易見,東布洲即東洲,即布洲。

《輿地紀勝》在南布洲條下說:舊是淼然大海,其中漲沙,復為布洲場,今為金沙場。

原來,南布洲即布洲場、金沙場,是布洲即東布洲的一部分。

《輿地紀勝》人物.姚原道條下寫道:姚原道 世居東布洲,即今之靜海也。

由此可見,靜海也是東布洲一部分。

所以崔桐在《縣誌》上說:東布洲——唐末屬吳,為東洲鎮——後周顯德五年改為靜海郡,尋改為通州,析其地東為海門縣。

可以說,東布洲之名始,就是一個整體沙洲。

或許有人說,那我們胡豆洲呢?胡豆洲是南北朝時的古名。胡豆,即蠶豆。胡豆洲,又作胡逗洲(州)等。北宋地理總志《太平寰宇記》把胡豆洲放在泰州篇介紹:胡豆洲在縣東南二百三十八里海中,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五里,上多流人,煮鹽為業,樑太清六年,侯景敗走,將北赴此洲,為王僧辯軍人所獲。《太平寰宇記》通州篇則雲,通州“西至泰州三百五十里”。

看來歷史上的胡豆洲雖屬現南通範圍,但在南通市區西三十里。千餘年間,長江口沙嶼變遷甚大,胡豆洲也幾經沉浮。同樣的情況是後漢書有載的扶海洲,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曰:“東陽廢縣在(泰)州東百里,其東有長洲澤,又東有扶海洲,今堙。”可見,如把今天的如東說成扶海洲,也是復漲後的扶海洲。

變遷、幾經滄海是東布洲形成的特殊性。

今天的金沙,即昔日的南布洲,在南通東40裡。歷史上並不如此。

《輿地紀勝》載:布洲夾在靜海縣南40裡大江中,潮勢如箭激。

《海曲拾遺》《州乘一覽》等志書則指出:南布洲在州南四十里大江中。《讀史方輿紀要》則更為具體地說:布洲夾,州南四十里,有南布洲、東布洲,大海中沙漲為州也。

南布洲由南到東,這是歷史演變的結果。

如何演變的呢?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的類比法來說明。

長江口沙洲的形成,是一種複雜的自然現象,由於地球自轉與洋流的合力,在海浪的推湧下,把江沙與海水相激而產生的大量電解物堆積在江口平緩處從而形成沙洲,並且往往成對地出現。此情,古今一致;我們可以觀今而知古。

長江口最新的沙洲是長興島、橫沙島;崇明,也始於東沙、西沙,後並接。

東布洲元始狀態也該如此。南北朝《輿地志》載:“海陵東境有東西二布洲”。時間約在東漢、南北朝時,胡豆洲東應該有一攔門沙,可能就是白水窩即以後的呂四一帶。

約在唐初,東布洲的兩沙洲連接成一體。但不是今天的通呂水脊,而是現南通南四十里再往東至白水窩一帶的原通呂水脊。白水窩,即唐初駱賓王匿居的地方;白水窩是白水郎(海上居民)居住的地方;因其地未開墾,故又名白水蕩。有的地方誌或古籍記有唐代海門縣,因正史未有記載,不足為據,但不能完全排除其可能性:或許唐海門建縣時間短暫,未能給後人留有更多的記憶;即使有記載,也因唐代史籍散軼嚴重,現存的唐地理總志《元和郡縣圖志》,淮南道有目無文,無從知曉。

那時長江主泓道在狼山北、現通呂水脊及其北。那裡江水滔滔,波濤洶湧,更準確點,是茫茫一片的北黃海。那時的東布洲,似乎劃歸江南更合理些,浙江西道順理成章地進行了管理。

不久,原通呂水脊中部沒江,撕開了約百里長的口子。

約在唐末,撕開了的口子開始合攏。由西向東排開:金沙場,餘慶場。不久,餘慶場與呂四之間的夾江淤塞,為江場、蘆場。江場非江姓之場,含長江演變成場的意思,猶如橫江消失後演變為靜海;蘆場亦然。復為布洲的遺蹟有二:金沙的進鮮港,蘆場的曹嚴窪。夾江淤塞成陸後,其北一沙洲未並岸,即海門島;南通藏的二遷海門圖上有標。

這裡要特為說明的是,復為布洲的二布洲,是因其方位而名;在州南的叫南布洲,在南布洲東的稱東布洲,專指餘慶場;當東布洲並岸且建立通州後,東布洲一般指海門縣;因東布洲最初的政治中心在東部。

復為布洲後,東布洲又是一整體,演繹了波瀾壯闊的史詩。因有狼山,唐末乾符初浙江西道在此虛設狼山鎮,有名無編;狼山鎮遏使王郢不滿而反。王郢謀反平復後,中原姚氏集團留守,設東洲鎮,歸淮南道管轄,拉開了50多年吳越、楊吳爭奪東洲的序幕,成為五代的重要戰場之一。

此時,長江主泓道規律性南移,復漲後的東布洲南坍北漲。終於南布洲等由南而東;終於原為長江主泓道的橫江由於淤塞而成陸。姚氏集團把狼山西到曹嚴窪北口的橫江淤塞地叫靜海,後來即以曹嚴窪為界,西部與靜海地為靜海縣、東部與豐樂鎮為海門縣。

復漲後,東部攔門橫沙即呂四往南得到充分發育,先為T字型,後為廠字型。在橫與豎交界處的內側,長江流水相對平緩,於是泥沙迅速淤聚成陸並靠岸。這塊成陸較晚的地方,姚氏集團叫為東洲,後來建為豐樂鎮;姚氏集團還把狼山東的布洲,叫為布洲,建為大安鎮;把狼山西的布洲,建為狼山鎮;東布洲外側的顧俊沙建為崇明鎮。

橫江淤塞後,只有南坍而無北漲;南坍重又威脅到東布洲。北宋初,海門有六鄉;不到百年,合為三鄉一鎮。到元末,海門故城(距州215裡)沒江;明洪武二十三年一遷縣(距州130裡左右)沒江,明正德九年二遷縣(距州百里)沒江,明嘉靖二十四年三遷縣(距州70裡)沒江;至清初康熙十一年四遷海門(距州40裡)沒江撤縣,古海門僅剩長不到20裡,寬不滿5裡的呂四一角;原靜海縣,也差不多有三分之一土地重歸水鄉。

此時,崇明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元初脫離海門升為州。崇明在長江口逐漸取代了東布洲的地位。清初,長江主泓道移至崇明南;於是在康熙後期,東布洲南坍戛然而止,且迅速復漲,促使海門廳於清中葉並岸,促使崇明外沙在清末接漲成陸。至此,古海門坍江之地大部分復現。按照規律,崇明遲早會並接;但必須待長興橫沙二島連接且發育成熟,並取代崇明島地位後方才出現。

綜上所述,東布洲地理有演變,東布洲、東洲、布洲之名的內涵有演變,其不同時期的含義不盡相同,大小、位置有變化。這給我們研究古海門帶來了不小的困難。我們必須清楚,東洲鎮的範圍即後來靜海都鎮的範圍:是整個大東布洲以及顧俊沙。東洲鎮治,叫為東洲或東洲市。東洲鎮改為靜海都鎮後,政治中心西移,這裡成為新建的大安鎮治。故《通州志》有東洲即大安的說法。東洲鎮後來又成為海門故縣(後周、宋、元)縣治,海門故縣又叫東洲、大安。海門故縣沒江後,遷往哪兒?當然是遷往宋禮安鄉範圍內的小東洲即原豐樂鎮治,按《讀史方輿紀要》的說法,豐樂鎮曾設過利豐監。一遷縣與故縣相距80多裡。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南通地區語系片區

歷史已經在那裡了,


在沿海高速縱穿江淮大地抵達上海,沿途一望無際的蘇北大平原.她.汲中華南北文化之精華,取長江淮河之靈秀,攬黃海東海之開闊,得富饒平原水鄉之養育,成就江淮大地上物華天寶的魚米之鄉..

這塊中華大陸的新陸地.是在大海中誕生的.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插圖1 鹽域南通上海地區成陸圖

從地域變遷圖中可以看出.在1128年成陸以前.海岸線基本在鹽城海安一線(今204國道一線).上海南通尚沉於海中.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西周時期(公元前1046年至前771年)長江中下游形勢圖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插圖 南通成陸

南通成陸

蘇北海岸線數度“陵谷互易,滄桑改觀。”大海奪田時,“怒潮嘯湧,百里為墟”,陸地遂成淺水灣。海潮東退,水灣又成陸地。新石器時代,距今約6000年前的一次海潮東退,黃河奪淮後,黃水夾帶大量泥沙於河口附近沉積,“淤墊日遠,增地日多,”海岸線始長期穩定在阜寧鹽城海安一線。

從南通新機場二甲選址說開去,餘西古鎮的九季十三曹,兩吳加一刁

范公堤

唐大曆年間,淮南黜陟使李承利用東岡這一天然的高沙岡地,修築常豐堰以捍海潮。北宋天聖六年(1028年),建成海安至大團一段范公堤,後陸續延伸至北起豐賜墩(今屬阜寧縣),南至南通餘西。此堤,是唐宋時期蘇北境域海岸線。

本期編輯:南布洲土著吳夢達

小編每天都會為您推送不同的優秀精品文章,歡迎廣大地方歷史研究愛好者訂閱我們參與我們的討論,也歡迎大家盡情的來吐槽和溝通交流,祝你閱讀愉快,天天都有好心情!

(部分配圖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